明朝若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是否能保住華夏命脈?
明末始終面對李闖與滿清的兩面夾擊。當時最初的國策是內外並攘,但是關內剛迫使農民軍招安,關外清軍就開始進擾,堪稱闖軍在內,清軍在外,交相呼應,同時進逼。明軍在松山之戰慘敗後,兵部尚書陳新甲上書崇禎皇帝,要求與關外清朝議和,先安內對付流寇,但陳新甲做事不周泄密,朝臣上書反對,最終陳新家被殺,罷議和事。而後一位抗清志士稱:「我之兵力每以討寇,寇急則調邊兵以征寇,東夷急又輟剿寇之兵將以防東夷。卒之二患益張,國力耗竭,而事不可為矣。」
假設明朝與關外滿清議和,割讓關寧之外的關外土地,即在松錦之戰前割讓錦州,退守寧遠和山海關,而後調兵剿寇,消弭內亂是不是可行之道?
是以前看到的老段子了,真實作者和原創鏈接已經不可考,但評論區有人說是他原創的,姑且算是吧 @禮拜天 ,如果有人有證據證明自己是作者請聯繫我,侵刪。
原文如下:
話說崇禎死後,見到了上天,上天表示同情崇禎的遭遇,問崇禎,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會怎麼做。崇禎已經明白了自己失敗的原因,狠狠的說,自己要狠狠得鎮壓讀書人,還要建立一支嫡系部隊,讓那群狗日的軍閥在前面死戰自己的嫡系撿便宜。還說,要和最有錢的商人們建立關係,以他們為依靠。
最後,崇禎還說了一句,先平流寇,再討東擄攘外必先安內,還要加強廠衛!
上天在最後問一個問題,如果你必然亡國,你希望亡再誰手上?
崇禎說道,寧亡於流賊!
上天說,好,你可以投胎了,這次你姓蔣,好好乾吧孩子
什麼叫華夏命脈?崇禎皇上東林黨叫華夏命脈,李自成就不是中國人是吧?還是李自成等一群泥腿子們根本不算人?
中國歷代王朝里我對明朝最感興趣,了解最多。但是我從始至終都認為,明朝不亡他沒有天理。這個王朝到了亡國的時候已經爛到骨子裡了,沒有一點點挽留的價值了,崇禎的政策就像是給艾滋病人用的化療手段,這個人的免疫系統已經癱瘓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救不回他的命的。
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是崇禎多年來的夙願。在崇禎朝,清朝不攻擊明朝,明朝沒有任何主動出擊的意願。答主想說的可能是割讓遼東與清朝議和。可是清朝朝廷是紅十字會嗎?眼看著這麼一個病入膏肓的王朝在眼前,他會滿足於只要遼東嗎(何況人家基本已經把遼東拿到手了)?老貓枕鹹魚他睡得著嗎?
好,就算皇太極是崇禎他親二姑父,願意跟明朝和平共處。然後呢?明朝騰出手來就能搞定起義軍了?
滅火的原理是什麼?是隔絕氧氣,是釜底抽薪,你得讓火燒不著了,沒燃料了,這才能把火滅下去。用加稅獲得軍餉,來組織軍隊鎮壓起義。等於是用扇子撲火,看起來是在滅火實際上是把火越少越大。崇禎開徵第三餉「練餉」的時候,連各省的地方官都看不下去了,集體上書請求緩徵,可是崇禎依舊征了,通過把最後一批老百姓給逼反的方式來組織他的軍隊。
自掘墳墓,誰能阻攔?
整個明朝從上到下的官僚系統,宗室系統,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吸血集團,把人民的血吸的一乾二淨,自己養的膘肥體壯,崇禎還是不能從官僚宗室手裡擠出一點油水,還是要加稅,就像《讓子彈飛》里葛優那句話——「不刮窮鬼的錢你刮誰的啊?」。
老百姓吃不飽,就會餓,官府逼稅,就得逃荒。地主親王家有糧食,就要搶。搶不到就得造反,只要老百姓一天吃不到糧食,起義的人就一天不會滅絕。天災來了不賑濟,只加稅,這樣的朝廷,留他何用?
什麼賣兒賣女,什麼易子而食,什麼千里絕煙,什麼歲大飢人相食,都抵不過題主嘴裡的一句「華夏命脈」重要。希望這些精神朱家人,問問他們,可不可以為了華夏命脈老老實實在家餓死,不要造我朱家的反:
「你們為何不老老實實地在家餓死,而要出來給朝廷搗亂?難道你們以為造反就不會死嗎?」(東林黨大佬候洵在審問被俘的闖軍士兵的時候說的,他的兒子後來去考取了我大清的功名)
我想問朝堂諸公,是誰在收遼餉時趁機大肆貪污使得老百姓賦稅加重,即使在史無前例的旱災來襲面前,不收工商稅只收農稅,使得老百姓除了造反別無生路了?說好的臨危一死報君王呢?什麼?嫌水太涼?
一首《國際歌》送給諸位患了臀腦分離綜合征的精神趙家人。
第一、黃台吉不是你崇禎的親爹,你想跟他和談他就乖乖跟你和談,想對他割地他...應該還是會笑納的,但是不要指望滿清會遵守什麼政治信用。事實上,按溫相在晉商下面的回答,明清雙方是有半官方的互市地點和溝通渠道的,如何看待「明末晉商是漢奸」的言論? 換句話說,如果黃台吉真的如自己說的那樣就滿足於做個遼東王,即使正式議和有難度,那麼完全可以維持一種不戰不和,保持互市的「冷和平」狀態,然而事實上滿清的大規模入寇就沒間斷過,有一絲一毫要和大明維持和平的樣子嗎?
此外,從黃台吉國號為「清」,設置高度官僚化的內三院,尤其是設置專門處理蒙、藏關係的理藩院,後來清朝史官塗脂抹粉說本朝最開始沒有進取中原的野心,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的。黃台吉對滿清的戰略定位至少是北魏那個層次,不急於攻打山海關只是戰略上的持重而已。
第二、雖然明面上沒有實施攘外必先安內,但崇禎和楊嗣昌兩人實際就是這麼操作的,否則明末三餉之二的「練餉」和「剿餉」都是哪兒來的?別人不知道也就罷了,盧象升怎麼死的,您君臣二人還沒點B數嗎。名義上的天下勤王軍總指揮,手下直接指揮的動的不過5000,而實際控制大軍的高起潛離盧象升不過幾十里,日後戰死在贛州的楊廷麟冒死衝出包圍向高起潛求援,結果直到盧象升戰死近在咫尺的大軍動都不動,畢竟這些軍隊可不能死在清軍手裡,以後還是要繼續用來「十面張網」的。
安內安到忠臣不是被逼死(盧象升)就是下獄(孫傳庭),安內安到額外加征全部按畝攤派,民間怨聲載道,甚至東林派系都深感不安,提出加征時要盡量考慮貧富和土地肥沃而不是一律「按畝加征」,連這種建議都不許就是要儘快搞錢,除了黃台吉不配合和崇禎做不到徹底不要臉外,其他應該挺符合題主對「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想像的。
第三、說到底,從崇禎到光頭到題主在內的許多人並不明白「攘外必先安內」的「安內」到底是指什麼,多搜刮幾個P民,建立一支殘暴的軍隊把起來的早反的P民都殺光,這就叫「安內」?不,漢景帝鐵腕削藩,漢武帝繼之鎮壓豪強,拆分諸侯國,這是安內;明太祖動輒消滅數萬人,重拳打擊蒙元遺留的吏員階層,嚴厲懲治貪腐,這也是安內;共和國推翻買辦王朝,查抄四大家族的資產,實行土地改革,這更是安內。只有這樣的安內,才能抵禦外辱於國門之外,飲馬塞外,飲馬安南,飲馬漢城。
而對內殘酷鎮壓,對外妥協退讓,那不叫「攘外必先安內」,那叫「續」。典型如我宋,自立國起就沒有抑制兼并,懲治豪強這回事,鎮壓P民造反非常拿手,對外先管北方的兄弟叫哥哥,之後趙家桶北上遊覽北國風光後繼續叫叔叔,最後續了318年,所有朝代最長(兩漢分開算),怎麼樣,吊不弔?
第四、我大明沒續上,從他自己其實是好事。當初無數被蒙元民族歧視和壓迫到走投無路的人團結在這面旗幟下,大明轟轟烈烈地生,最後在這個朝代已經腐朽、衰敗至極的時候,因為外敵入侵,無數反抗民族壓迫的人再度團結在這面旗幟下,無數士子、平民、反賊、海盜為它轟轟烈烈地殉節,算是不忘初心的死。至少我覺得,這個結局比續上後淪為軍閥玩物,首都任何勢力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晚唐,比續上後先是要叫爹叫叔叔,到最後求著叫孫子都不得的末宋,比續上後萬國來艹,列強肉便器的晚清,都要幸福得多
最後、華夏命脈歸根結底是生活在華夏這塊土地上的人形成的。所以與其挖空心思想著怎麼給只佔1%的大萌皇室和貴族續命以保護這些人構成的所謂「華夏命脈「,不如反思一下,明末農民大起義為什麼最終會失敗,明末最有天然正義性的運動是怎麼被地主文人加異族武力集團聯合絞殺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犯了哪些錯誤,能不能修正,這遠比思考如何給我萌續命有意義的多
看到題主這句話,我覺得沒必要多說什麼了:
我們對「華夏命脈是什麼」、「誰是正誰是邪」的問題,似乎存在著一些根本上的分歧。
題主的看法是:
以李闖為代表的農民軍是華夏民族的罪人。在明軍抵抗外敵之際,農民軍的犯上作亂客觀上是裡通外國的行為,為滿清入關創造了便利。
我都懷疑題主是不是因為討厭明粉,就來當反串黑。
我倒覺得明朝一直在努力安內,對攘外問題持消極避戰態度。
史實是:
在清軍入關之後,南明弘光政權仍然認為明清可以和談、可以南北分治,剿滅農民軍才是最重要的問題,並提出了「聯虜平寇」的方針。就連史可法都是這一方針擁護者。
甚至直到弘光政權覆滅,清軍開始搞剃髮易服、圈地投充、緝捕逃人等民族壓迫的暴政,民族矛盾急劇激化之後,也是農民軍主動想跟明軍合作,明軍卻處處刁難排擠不願拿出誠意。
比如何騰蛟作為南明官紳中的首腦人物,一直在排斥農民軍。永曆政權都淪落到了求偏安而不可得的境地,還在搞吳楚黨爭。而這個黨爭的核心矛盾,就是「要不要聯合來自農民軍的泥腿子一起抗清」,很多官紳都堅持管農民軍叫「賊」,哪怕打仗全要倚仗他們之力。
在永曆朝廷連吃敗仗最危難的時候,大西軍要加入永曆朝廷共同抗清,永曆官員們第一反應竟然不是「援軍來了我們有救了」,而是「他們帶兵來奪我們的權怎麼辦」。挖空心思去假傳書信、更改封號來阻止大西軍的加入。
滿清入關時佔領華北山東一帶可以說是傳檄而定,大部分傑出官僚及士紳踴躍帶路,人家清楚的很,流水的王朝,鐵打的士紳。相反以反賊出身的李定國為代表的民族英雄為了題主所說的華夏血脈戰至最後一刻。由此可見趙家人的階級覺醒程度比泥腿子高到不知哪裡去了……
關鍵問題是:為什麼明末農民起義軍那麼風起雲湧,那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所謂剿還是撫,先攘外還是先安內,都是枝節問題了。
導致這個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嚴重了,大量農民破產,一旦有一點天災人禍,為了不餓死就只能去造反。
次要原因是士紳階層勢力過大,皇權已經壓制不住了,不能從士紳那裡收取足夠稅賦,那麼對破產農民連長期基本安撫都做不到了。
歸根結底,大地主階層與農民的階級矛盾積壓到這個時候,幾乎不可調解了。
在這個巨大的階級矛盾面前,民族矛盾是很次要的位置了。
蔣公安不了內,崇禎也安不了內。
內亂就是站在大地之上的巨人,被反人民的邪惡政權殘害的廣大人民就是取之不盡的力量,殺了高迎祥,還有李自成,殺了李自成,還有後來人。
明明就是既得利益集團把國家禍害成這個樣子,但是蔣公與既得利益集團媾和,崇禎被既得利益集團架空。站在這個國家最廣大的人民的對立面上,這種政權組織,就該死。
所以也別說什麼華夏命脈,朱明政權從皇帝到官僚,早就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上了,都說崇禎勤政愛民,我遍查明末史料,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崇禎皇帝曾經給河南陝西等省的百姓減稅免賦的記錄,天災、戰亂交織之下,一個漢族政權居然不救災,不減賦,從老百姓身上搜刮錢糧用來屠殺老百姓。這樣的集團也配自稱華夏?常凱申好歹還是拿著外國人的錢鎮壓人民,你崇禎呢?
殺人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
更何況,明軍可是實實在在的殺人以刃。
——————————————關於農民起義的分割線————————————
我一直有一個不講道理的立場,任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管做了多少惡,都是農民起義,鍋一定扣在政權的腐敗與暴政上。
中國的老百姓里,不是沒有活得下去還要造反的奸惡之徒,但是絕大多數,都是活不下去才會造反的普通人,如果農民起義只是殺官造反,奪州占縣還可以討論,如果震動一省甚至是半國,那麼一定證明天下民生苦矣,給了驍黠之徒以成事的土壤。
恕我直言,滿清不打,大明就沒有任何一絲合法性來繼續統治了。
再剿內亂兩年,大明的子民就要簞食壺漿以迎大清王師了。
在那個時間點,大明該亡。
流寇只搶走了你的糧食,而你付出一切供養的大明官軍,強姦了你的妻女,燒毀了你的房子,把你的腦袋割下,去朝庭領你交的錢糧。
評論區某些人真以為農民起義軍是殺的完的?真以為大明官軍是忠心耿耿的?千里迢迢從四川趕來勤王的秦良玉最後被南明正統派兵搶糧,本鄉本土護衛桑梓,每年拿幾百萬遼響的大明官軍第一個投敵。多虧了大清,才會有人對大明念念不忘,也不想想明朝的政治體制早已經腐朽僵化了,換句中國傳統政治術語就是氣數已盡,早完早好。白登之圍這種事也就在王朝上升期才能出現。
另外,我一直認為沒有大清,現在絕對有人高喊明承元制,大罵韃明了,還保住華夏命脈……為什麼沒有人提到:所有政權要保衛的從來不是華夏命脈,而是華夏命脈的解釋權。
在某些人看來秦淮河的鶯歌燕舞士子風流怕就是華夏了,泥腿子吃不飽飯奈何不做安安餓殍?
總是懷著一股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來論斷歷史,總是帶著王侯將相的史觀來解讀歷史,不相信階級論、不相信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這麼說吧,不管清朝接不接班,明朝是肯定要亡的,他連像清朝那樣革自己命的機會都沒有
…………………,…………………………………
以歷史的眼光看歷史,明朝是一個優秀的朝代
洪武皇帝驅逐元虜、恢復中華、鐵腕治吏、愛民如子、打擊豪強、恢復生產
成主朱棣五齣關外、七下西洋、文治殷殷、武功慨然
武有戚繼光,抗倭治軍,功傳後世
文有張居正,廢弊革新,名留千古。
但封建朝代就是封建朝代,有自己的結構性矛盾。明末的爛攤子在太祖皇帝決定厚待親王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在海瑞打擊豪強如水波不驚的那一刻就沒救了。
終其一朝值得誇讚的很多,但其所代表的封建糟粕要隨他們那個吸血的階級一起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里。
你地主官紳是華夏我貧民賤農就不是華夏?明朝這垃圾王朝官紳不納稅宗室當豬養,賦稅壓在自耕農頭上,滅了李自成還有馬自成劉自成高子成。
吳思的潛規則裡面有一篇文,叫崇禎死彎。
即使沒有外族入侵,大明也維持不了多久。
有天災,統治力不足,沒有錢賑災,有錢下去被腐敗官僚貪污了。老百姓還是餓死。
不餓死,就造反
而造反起來,鎮壓不鎮壓都會破壞生產,讓更多的人沒有飯吃。
鎮壓是需要錢的。
賦稅過重又讓沒鬧饑荒,沒有兵災的地方也吃不上飯,沒鬧的地方也起來鬧了。
到了一個點,收稅越多,鎮壓的越厲害,反而造反的越多。
崇禎手裡如果有一個黨,那大明還有救。
黨指揮槍,發動群眾,把地主商人的稅收上來賑災,不土改,減租減息也能有點用。搞大生產,把土豆紅薯種下去,搞移民,把旱災地區人遷出來。人能吃飽,誰願意造反?
但是他只是皇帝,換內閣換的勤,不代表他能指揮動官僚集團,能重新分配利益。不抖機靈,認真回答。
首先說結論:能夠保住華夏命脈,但是保不住明朝。
接下來詳細分析:
答主假設的明朝大戰略轉換點是松錦大戰之前,也就是崇禎十四到十五年之間的這段時間。
那麼這段時間農民軍發展到什麼地步了呢?
此時李自成已經經過洛陽之戰(發展至戰兵3000)、項城之戰(擊滅傅宗龍、楊文岳兩總督,收編秦軍萬人)、葉縣南陽襄城等小規模戰役(收編農民軍中被招安的精幹戰兵近萬人)、二攻開封(收編督師標營3000人)、第二次襄城之戰(收編明總兵張應貴部數千明朝正規軍)、朱仙鎮之戰(收編明九邊兵二萬以上)。(這段很重要,說明農民軍的主要兵力來自於收編的明軍)
接下來我們分析這幾場戰役明軍戰敗的原因:
1、洛陽之戰(洛陽守軍兵力空虛,農民軍趁虛而入,如果明軍調邊兵來或可勝)
2、項城之戰(明軍糧草吃緊不得不分散兵力掠奪糧食,結果督師遭到農民軍斬首戰術突擊,其他各部大將「友軍有難,不動如山」不進行援救致敗。如果明軍調邊兵來糧草會更加吃緊,督師指揮不動各軍頭的問題會更嚴重,依然會敗)
3、葉縣南陽襄城等小規模戰役(農民軍採取機動戰術吃掉明軍小股兵力,明軍調邊兵來同樣大概率會被吃掉一些小股兵力,依舊敗)
4、二攻開封(明軍被農民軍圍城打援,由於兵餉缺乏而潰敗,明軍調邊兵來兵餉更加缺乏,依舊敗)
5、第二次襄城之戰(明軍再次發揚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優良傳統,導致督師再度被斬首,且糧食吃緊而潰敗,明軍調邊兵來只會讓督師和軍頭的矛盾更加嚴重,糧食更加吃緊,依舊敗)
6、朱仙鎮之戰(明軍再再次發揚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優良傳統,且兵餉分配不均造成內部瓦解,明軍調邊兵來同樣敗)
綜合以上可見:在農民軍發展的高峰期,明軍除洛陽之敗是兵力缺乏外,其他戰役失敗的原因都是糧餉問題和軍頭無法控制的問題。即使調來防備滿洲人的遼兵一起參與對農民軍的作戰,也無法改變這幾個主要原因,反而可能導致糧餉和軍頭問題更加嚴重。
鑒於答主提的時間點是崇禎十五年農民軍發育起來以後來安內,而不是此前的農民軍高速發展期的時候來安內。因此以下再分析一下崇禎十五年後農民軍和明軍的主要戰役:
1、郟縣之戰(糧餉問題依舊存在,最主要敗因是明軍爭奪戰利品而失控)
2、汝寧之戰(農民軍通過機動戰術吃掉小股明軍)
3、南下湖廣(明軍各部出於保存實力考慮主動避戰)
4、汝州決戰(明軍糧餉困難,孫傳庭移師籌糧後,明軍各部無糧者或潰或被殲,有糧有馬者一部逃亡一部潰散剩餘的大部投降)
以上四場大規模的戰事,除汝寧之戰是由於明軍兵力部署空虛而被農民軍突擊導致失敗以外(不過加強兵力就不會有部署空虛的地方了嗎?),其他三場大規模戰役的失敗原因主要是糧餉問題和明軍軍頭失控或試圖保存實力。
簡而言之:明軍在和農民軍的全部戰事中,極少出現由於兵力不足而戰敗的情況(僅洛陽和汝寧兩場較小規模戰事),絕大部分戰役的失敗原因是由於糧餉不濟和無法控制軍頭,而這兩個原因並不是你把關寧軍調到關內就能解決的了,相反,大批關寧軍到關寧和其他部隊爭奪糧餉,只會讓糧餉問題更加嚴重,而朝廷無法解決糧餉問題,本身就是各個軍頭軍閥化的主要原因。
可見明朝若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將會加重其糧餉和軍頭軍閥化問題,並最終導致明朝的加速滅亡,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這一辦法無法保住明朝。
但是!!!!!
農民軍的主要兵力來源於收編的明軍,答主想辦法調來更多的經驗包、啊不、野怪、啊不明軍來為農民軍送人頭,可以大大加強農民軍的實力。
而根據顧誠老師所給出的闖軍後期投降將領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在農民軍撤出北京一直到潼關之戰失敗撤出北方之間,90%以上的投降者都是崇禎十七年以後加入農民軍的,也就是說在崇禎十三年到崇禎十六年的這三四年農民軍高速發展期中收編的明軍絕大部分都沒有投降(原因主要是後期投降的明軍還未來得及實施改編就直接投降清軍了)。也就是說答主讓崇禎送來的這波人頭,將大大充實農民軍的中層中堅兵力,使得其在未來抗擊清軍入關的過程中表現更加優異,而且相對的,清軍在崇禎十五年到十七年間吃到的野怪經驗和人頭、金錢也會大規模減少,使得其實力相比歷史更為下降。
因此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就是明朝若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雖然會加速它自身的滅亡,但由於大批明軍不再給清軍送人頭,而是給農民軍送人頭,將大大改變未來農民軍和清軍之間的實力對比,很有可能讓農民軍抗擊清軍入關成功,而保住華夏命脈。
以上,收功。
知乎第二順粉留。
以中國的體量,在美國變種人、日本奧特曼之類最終決戰黑科技實用化並投入量產之前,攘外安內從來不是平級問題。
只要能安得了內,自然也就無外可攘或輕攘一手就攘出八里地了。哪怕是自身與外敵實力差距最大的時候,內安了個七七八八,攘外就攘出了三八線沒入國門一步。
問題在於崇禎凱申們有沒有本事安內,心裡就沒點B數么?
至於華夏命脈,我眼中的華夏命脈是那些安安或不肯安安的餓殍准餓殍們,朱皇帝屁股下的龍椅和趙老爺頭上的雜毛是不值一提的。能,但崇禎不行,必須得換一個皇帝。當時一種比較可行的方法是招安農民軍,再把他們調到遼東去打後金,農民軍方面也表達過這樣的意願。這樣的話,一方面可以避免兩線作戰,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關內因官軍與農民軍反覆拉鋸造成的損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遼餉和練餉合二為一,減小農民的負擔,緩和國內矛盾。當然,崇禎最終也沒有採納,在他17年的執政生涯中,成功避過了所有正確的選項。
沒有誰是真正意義上的蠢蛋。看似能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其實大家都想到了。只是一旦做起來,就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李自成要打到北京了,崇禎皇帝手下一個大臣信誓旦旦地要拚死抵抗。出了城以後就在不動了,卻不斷給崇禎皇帝發捷報。
一百多年前,明英宗被蒙古人劫走。于謙在皇帝被俘的情況下,另立新帝,整頓防務硬是把蒙古人給打退了。一百多年後,皇帝群臣都在,但北京城一片混亂,李自成兵不血刃就輕而易舉進城了。
現在說崇禎皇帝自殺說他是死得壯烈,但若能活誰還願意死?仔細想想這個皇帝難道真的不想逃嗎?大明還有第二首都南京,一路南下割據半壁江山伺機恢復河山不也不錯嗎?為什麼不逃?
真相是:不是不想,而是根本沒料到李自成那麼輕鬆就入城了!捷報頻頻,正常情況下怎麼也能抵擋個把月說不定還能議和,所以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有對逃跑這個方案進行周密的準備。等到城破前一兩天,再想逃已經不可能了。
因此崇禎皇帝說,群臣皆可殺,這其實就是變成厲鬼也不放過你們的委婉說法。當然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的性格也促使了君臣離心。可這也不是主要原因,大明的人心早就散了。崇禎就算是性格再好也無法避免這些臣子合起伙來糊弄他。南明的幾個皇帝倒是和藹可親,結果朝堂上照樣一團亂糟糟。明朝的經濟中心早就南移。在南方建立政權比東晉和南宋要靠譜地多。可結果如何呢?
回到問題,其實種種跡象表明崇禎皇帝是想議和的,而且主持此事的恰恰就是袁承煥。所謂的五年平遼其實就是以議和為基礎的。但皇太極直接繞過長城,包圍京城。一下子就把明朝的軟弱暴露無疑。原本清兵孤軍深入,犯了兵家大忌,若能迎頭痛擊,那麼議和則大有希望,因為議和的基礎是實力對等。但明朝表現實在不堪,莫說痛擊,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最後讓皇太極大搖大擺地就回去了。如此虛弱,就算有了一紙合約,其實也毫無意義。到時候該打還是要打。以當時的形式,一面是日漸衰弱的明帝國,一面是越戰越勇,越搶越富的滿清。這個態勢下,議和的基礎根本就不存在。更不要說明朝的朝廷里一片喊打喊殺,誰敢談和就是漢奸。
許多年後,甲午戰爭同樣的事情也發生了。孱弱腐朽的清朝朝堂上一片打打殺殺,沽名釣譽的臣子們根本就不了解或者裝不了解實際情況。
因此議和不具備可行性。一者,朝堂輿論綁架;二者,滿清毫無誠意;這兩條只要有一就和不了,何況有二。
晚明,晚清,崇禎,溥儀,末代皇帝在掙扎也沒什麼用處。現在很多人談什麼階層,爬到皇帝的位置上又怎樣。歷史大潮下,沒有誰能一直當人上人。現在處心積慮想得到的,幾代後說不定是子孫一切悲劇的根源。人啊,總是在做這些徒勞的事。偽明如果算華夏命脈,跟我皇清一比,這種命脈還是早點斷絕了好
外有夷寇,內有長毛,我皇清:
1853年1月5日皇帝在北京頒發的一道上諭中,就責成南方各省、武昌、漢陽的總督和巡撫減輕稅捐,允許緩交,首先是絕對不要額外再征;否則,這道上諭中說,「小民其何以堪?」又說: 「……庶幾吾民於顛沛困苦之時,不致再受追呼迫切之累。」[註:見北京圖書館藏「大清文宗顯皇帝聖訓」原刻本卷一,第十一頁]
外有我聖清,內有流賊,你偽明:
加X餉,加X餉,加X餉
還有,不做安安餓殍,猶效奮臂螳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91650/answer/203393318
有人居然還有臉拿我皇清籤條約來轉進,我皇清朝政困難還有收復新疆的壯舉。偽明有啥
就算是論借師助剿,我皇清只是出錢招募僱傭兵,你偽明氣貫長虹氣節第一史憲之可是款清剿賊事實俱在~臉呢
大明應該慶幸,有大清這個背鍋俠可以承擔1840年以後的所有中華民族的恥辱,所以才誕生了明粉,所以今天才有知乎出現這種問題:
假如明朝XXX,中國會XXX。這種問題。
推薦閱讀:
※黃宗羲、顧炎武晚年有沒有剃髮?
※中國能成為海洋型國家嗎?
※怎麼看歷史學家張帆說元明清是「大中國」漢唐只能算「小中國」?
※一個漢朝人穿越到明朝,是否會有科技日新月異的感受?
※為何世間只知道史可法,而知道閻應元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