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Randy Schekman 對國際三大頂級科學期刊的控訴是有道理的嗎?

2013 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Randy Schekman 宣布,他的實驗室將不會再向三大頂級科學期刊《科學》、《自然》和《細胞》遞交論文。Schekman稱,這些世界最著名的期刊扭曲了科學進程,鼓勵研究人員走捷徑,在華而不實而不是真正重要的領域進行研究。 via Solidot | 諾貝爾獎得主抵制《科學》《自然》《細胞》


基本上是有道理的。

我全文讀過Randy Schekman在Guardian上發表的那篇文章: How journals like Nature, Cell and Science are damaging science,以下是我的一點感想~可能會有些跑偏:

1. Cell, Nature, Science上高質量的文章居多。
必須要承認的是,雖然PLoS one,eLife這類Open Access雜誌近幾年風頭正盛,學術圈(可以理解為歐美學術圈)也不乏一輪又一輪的聲討IF值、支持OA的浪潮,CNS的文章在質量、創新等方面遠遠好於新興OA雜誌的文章。cell, nature, science之所以被稱為top journal不是沒有原因的。

2. Randy Schekman並沒有在原文中說CNS雜誌「扭曲了科學進程」。
原文是:

Luxury-journal editors know this, so they accept papers that will make waves because they explore sexy subjects or make challenging claims. This influences the science that scientists do. It builds bubbles in fashionable fields where researchers can make the bold claims these journals want, while discouraging other important work, such as replication studies.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高IF點數的雜誌傾向於接收能創造話題性的文章,這種文章不一定是好的科研文章。這種導向性自然會影響到做研究的科學家,最終在熱門的領域製造氣泡。這個趨勢會damage science。
不管怎麼說,原文的意思和」扭曲科學進程「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3. Randy Schekman在原文中的一主要論點就是IF值評價系統是一個deeply flawed measure。
這一點上我是認同的。IF值=這本雜誌上一年所有文章的總引用次數/上一年發表文章的總篇數。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平均值,並不能客觀反應出每一篇單篇文章的質量。同時,Randy Schekman還提到」 citation is sometimes, but not always, linked to quality"。也就是說,引用點數高不代表文章質量好。文章被引用有可能是因為文章觀點「新」(比如前段時間的人是猩猩和豬雜交的後代,沒找到原文,在果殼上找到相關報道:不,人類並非黑猩猩與豬雜交的後代);也有可能是因為文章觀點就是錯的(觀點錯了自然就會有大批人發文章批判,這會引用原文的)。
以知乎為栗子來類比Randy Schekman的觀點:
知乎上贊同數高的回答不一定是乾貨最多的,也有可能只是一句俏皮話。如果知乎官方大力支持俏皮話風氣的話,用戶為了博贊同數,就會慢慢轉向寫俏皮話,這最終會傷害到知乎上內容的質量。

同時也要看到,做學術研究不同於做產品研發的一個特點是交流,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雜誌讓科學家發表研究結果,所以才會有一個有一個大的小的會議讓科學家面對面溝通討論。雜誌之所以發表這類「新」或「錯」的文章的初衷是「我只負責發表文章,文章結論的正確謬誤與否留待廣大科學家和時間來考驗」。從這個角度出發,只有CNS這種top journal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刊發出有爭議性的文章,才能被更多的人閱讀,進而討論。

4. 雜誌不應當主觀篩選發表的文章。
Randy Schekman的文章還提到了一點,即好雜誌會選擇性發表能製造話題性會引領潮流的文章,無論該文章是好是壞,是對是錯。
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對的。
前段時間Roger D. Kornberg來我實驗室,老爺子在類似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一個雜誌,就應該發表所有符合該雜誌定位和發表要求的文章。他的邏輯是:文章刊發出來後,自然會有同行來評價這篇文章的質量,最終受到影響的是作者的聲譽。如果作者文章質量不好或者弄虛作假,自然會被學術圈同行排斥,而學術圈又是個小的可憐的地方,很快弄虛作假的人就會被踢出學術圈。這是一個類似良幣驅逐劣幣的機制。

5. 做科研的人和種田的、賣臭豆腐、蓋房子的一樣,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混口飯吃。
為了活下來(拿到tenure)或者活得更好(拿重點基金),自然需要好或更好的業績。Randy Schekman說CNS利用自己IF點數高的優勢引誘科學家「走捷徑」(即做更吸引研究而不是更好的研究)來發表文章。對大多數為了混口飯吃的人來說,這不存在對與錯。跟風做熱門研究才能讓文章更容易被發表,只有文章發表了、發表在好雜誌上才能拿到經費贊助,有經費才能繼續研究。這個循環的結在於人們研究是不是一定或者很大程度上不是好的研究。

6. IF制度好不好,要看你站在哪個角度來看待,往往是屁股決定腦袋。
苦苦掙扎在生物醫藥方向Ph.D.和青年教師大多數恨死IF制度。只要想想有多少Ph.D.因為單篇paper的IF或者總IF值達不到實驗室要求而一年又一年的延期,又有多少青年教師為了晉陞而苦苦追求IF值。
cell,nature, science, annual review這類「高大上」雜誌的編輯則是IF制度的擁護者。因為IF點數高雜誌的訂閱數才會高廣告版面才能賣得貴,有了訂閱和廣告才能有收入,雜誌才能生存---這是Roger Kornberg轉述的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雜誌總主編的觀點。

7. 可是沒有了IF值 ,還是會有其他的制度來選出學術界排第一,第二,第三的期刊。
還是前段時間Roger Kornberg來我實驗室時,老爺子還說到:「就算沒有諾貝爾獎,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獎項來評出個第一第二第三,人是動物,是動物就會要選出個alpha male.」。類似的,那麼多雜誌,總要有個機制來幫助人們篩選出好雜誌和差雜誌。人們自然會去追逐在最好的雜誌上發表文章,這是無解的。


必然是有道理的。大牛級人物做出的重大決定並且公告天下,必然是以義正辭嚴的態度說出來,並且讓人無話可說的。@chsqi 已經解釋其中的道理了。

但也要注意到Randy Schekman的身份:eLife的主編。eLife2011年創刊,明年會迎來第一個IF的誕生,如果IF能夠一舉超過PNAS,接近CNS子刊的話,會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開始。

所以Randy Schekman在自己剛獲得諾獎後2個月、很多人準備投完手頭的文章過年的這個當口高調宣布這個消息,不得不說讓人有點懷疑。

打個比方,就像張公子(張佳瑋)或者yol叔(yolfilm)如果某天獲得了中國計算機行業的最高獎項,同時跟人合夥辦了另一個問答網站「者也」(搜了一下以前居然還真有這網站啊),但是突然宣布再也不在知乎回答問題了,因為知乎名人光環太厲害,大家一窩蜂跟著名人點贊;因為知乎抖機靈俏皮話發自拍照的贊越來越多了,真正有信息的回答沒人關注;因為知乎湧入越來越多的人,很多人不仔細看答案就開噴……等等等等。這些確是事實,道理大家也懂,只是說話人的身份和時機會讓人懷疑他的目的:潛台詞恐怕是「大家都來者也吧!」

道理是不是真的道理,還要看能不能落到實處,看一看eLife這幾年內文章的走向才能回來驗證Randy Schekman這番話的真偽,衷心希望eLife不要變成HHMI灌水的後花園。不管他的本意如何,如果真能帶動科研風氣的改變,我等科研民工自然是喜聞樂見的。否則,這也只是eLife搶佔CNS市場,大牛們重新分蛋糕的開始而已。那個時候我只能說:「eLife的磚你們去搶吧,CNS的磚請聯繫我!」


拿納稅人的錢做研究,OK。
拿納稅人的錢出版面費也OK么?
就算都Ok,現在納稅人想來看看你們做些什麼,還TM讓我掏錢買雜誌?????
納稅人真TM是賤孫子


追求高影響因子在學術圈都是痼疾,但是不向CNS及其子刊投稿並不是釜底抽薪,就像 Randy Schekman實驗室近期發的文章都發表在了自己主創的雜誌eLife上,這本雜誌貌似水平也很高,估計等個幾年,這個雜誌的影響因子也會水漲船高。


1. CNS的文章質量肯定是相對最高的,最新穎的,最前沿的。代表人類科技最高水平。注意我用相對這個詞

2 用相對這個詞原因是現在的crap science太多,包括CNS上的很多實驗估計能重複出來的也非常少。Reproducibility是生物醫學實驗最大最大最大的問題。充分說明生命體複雜度

3 Nature和Science是靠新穎獲勝的,不要求嚴謹性(相對於Cell);Cell是大工作量致勝的。從科學的角度我是偏向於Nature Science的,因為科學靈魂是創新;但是從scientist職業來說還是Cell這種style的科研比較靠譜,自己做的放心

4 不得不說Nature和Science導致的大家喜歡搞新穎泡沫,或者一味追求IF會damage science。現實殘酷,science已經成為一種狠平庸的職業了,競爭激烈

We are in the best yet worst time for science.


沒讀過他的原文,先不評論他有沒有道理。不過他的意見確實引出了現在科研的一個問題:如何評論一項研究,乃至一個科學家、一個實驗室、一個研究所的成果?開家公司,收益好壞財報說話,搞應用研究,成果是專利形式的話,市場自然會給出這個研究的價值,那基礎科學研究該怎麼評判?少數開創性的成果非常容易確定其地位,但是絕大多數科研成果都只是為科學大廈作了一點點貢獻(甚至一點都沒做)。同時科研又是個很燒錢的事情,如果說服投資者(政府、納稅人)認為自己投入科研的錢是高效率的呢?這就需要一個量化的評價體系,只能說,現在的IF評價體系,對於大部分科研成果而言,是最不壞的量化體系,雖然缺點多多,也可能扭曲科學研究的發展方向,不過這個體系,確實可以引導資金投入到科研效率最高的地方去


下次只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推薦閱讀:

天賦對於從事物理科研有多重要?想從事科研工作應該有什麼樣的心理預期?
有哪些學渣成了科研界牛逼閃閃的人物?
你以天文為職業或選擇天文為專業有沒有後悔過?
如何看待我國民營航天企業天儀研究院發射的「陳家鏞一號」衛星?

TAG:科研 | 諾貝爾獎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