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現,要不撒謊很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不太好解釋呢,舉個例子吧:

一個人問我:「等很久了吧?」

我的回答:「沒有,沒有很久」

此時我腦中所想的:


1. 「等」是什麼意思呢?

大概就是呆在一個地方吧。可是光是「呆著」和「等」還不太一樣呢。區別是什麼呢?嗯。。。「等」的話大概是有一個目的的吧,那「呆著」呢,似乎是漫無目的的。「等」的目的是什麼呢?應該是期待某件事情的發生吧。那麼「等」和「期待」有什麼區別呢?。。。嗯,大概「等」是消極的,而期待則是積極的。也就是說,「等」的過程是痛苦的,而「期待」的過程則是快樂的。如果這樣說的話,那我並沒有在等你來啊,而是在期待你來。


2. 「很久」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它並不是一個確定的具體的時間段,比如10分鐘,半小時。一段「很久」的時間多一點或者少一點,似乎都不會改變其本質。其次,「很久」的概念似乎是相對的。就好像我上一小時課不能算作「很久」,但是如果是上一小時廁所就是「很久」了。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很久」這個概念是主觀而且相對的。不同的人、對進行不同的行為時的「很久」的感覺也會不同。那麼這裡他所說的「很久」指的是什麼呢?他問的是我所感覺的「很久」還是他所感覺的「很久」呢?我不知道他對「很久」的感覺是怎樣的,他應該也知道我不知道,所以他說的「很久」應該是我感覺的「很久」。我對什麼的感覺呢?應該是對「等」這個行為的感覺。但是上面已經得出我沒有在「等」的結論了啊,這怎麼辦呢?好吧,那我就先假設我之前的行為是在「等」吧。如果是這樣,那麼在我的感受中,「等」多久才算「很久」呢?「很久」的標準是什麼呢?。。。哎呀好煩不管了,反正我又沒有在等,假設不成立,這些問題也就不用管他了。


3. 所以我應該怎麼回答呢?


按一般人的思維的話,如果我說「我沒有在等」似乎有些不明所以。或許我還需要解釋一下我為什麼沒有在等。但是按一般人的思維的話,他們大概不太會願意聽我的這些想法。所以我這麼說大概不太好。那麼我該說什麼呢?只好像一般人的樣子說一句「沒有很久」了。


這問題蠻老了,以前看到過,給了羅心橙在評論裡面的「原文要求」點了贊(突然發現自己的漢語水平好捉雞啊)。

不過,剛剛看到了一些東西,自己突然有了想法。

首先,我百度了「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現,要不撒謊很難」這句話,有可能出自維特根斯坦的《文化與價值》,但我懶得去確認,也懶得去找語境,所以我針對這句話的分析,是脫離原有語境的。

我們把這句話換一個表述,那就是,在給定社會環境之中,知識量K(信息量)越多的人,會面臨越大的壓力P去撒謊。也就是:K與P有正比關係。

撒謊定義為:告訴別人自己認為錯誤的信息,並希望別人認為該信息正確。

以上定義排除如下幾種可能被誤解為撒謊的情況:

1.你告訴別人自己認為是正確,但實際上是錯誤的信息,並希望別人認為該信息正確。比如你朋友問你幾點鐘,你看看錶,回答現在晚上九點了,但你不知道的是,你的表已經壞掉了,它停在九點的位置,實際時間其實是晚上八點。此時你的行為不算撒謊。

2.你告訴別人自己認為是錯誤的信息,但並不希望別人認為該信息正確。在開玩笑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常見。

另外,我對撒謊的定義也包括:告訴別人自己認為是錯誤的信息,但這個信息實際上是正確的,並希望別人認為該信息正確。比如,你朋友問你幾點鐘,你看看錶,回答現在晚上九點了,但你的表實際上是八點,你打算騙你的朋友,不過你不知道的是,你的表出了問題,它慢了一個小時,所以現在的實際時間確實是九點。此時你的行為依然算撒謊。

好了,現在問題來了。知識量K和撒謊壓力P究竟有沒有正比關係?

答案是,還真有。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此時別人來問你,你大可回答不知道。比如你自己沒有帶表。但這個例子不是很明顯。明顯的例子是,你去醫院探望你的朋友,你朋友問你,他還能活多久,你只能回答不知道,你沒有說謊。但他問醫生,醫生就很難直白地告訴他,他只能活一個月。

你朋友問你,她的新髮型漂亮嗎?如果你對髮型沒有研究,那你回答漂亮不算說謊,如果你真的認為漂亮的話。但如果你是專業的髮型師,你知道一個人應該怎樣設計自己的髮型,也知道當下什麼樣的髮型比較流行,你很可能發現真相是你朋友的發現一點都不漂亮,但這樣的真相,你也很難說出口。

你女朋友問你,你為什麼追她。你如果沒有學過演化心理學,那你自然可以回答,是因為她當年當地當時的一回頭等等。但如果你學過演化心理學,你很難不告訴她,你其實是想和她在一起繁衍後代。

你孩子問你,聖誕老人是不是真的,你怎麼回答?如果你自己也很單純,並且沒有受過教育,那你的確可以在不撒謊的情況下告訴你的孩子,聖誕老人是真的。但當你社會化了以後,你還真的能在不撒謊的情況下告訴你的孩子,聖誕老人是真的嗎?

當你的知識量K增大時,原本很多你可以用「我不知道」來回答的問題,如今再回答「我不知道」,也已經算說謊了。而很多問題,其真相併不是我們樂於接受的,所以這是我們就需要有意的「無知」,而知識卻能破除無知,無知的益處被知識量K的增大而破壞了。

這算是我近期在翻譯「無知」這門課的字幕時,學到的一些東西吧。無知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樣,是罪惡之源。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無知。


人不需要懂太多,懂一條就夠了——大多數人並不喜歡真實,只喜歡自己喜歡的世界。而且你還惹不起他們,承擔不起和他們關係惡化的後果。


維特的這句話其實關心的不是在於為什麼懂得太多我們就很難不撒謊,而在於我們會撒謊這個事實本身的存在。

他還說過一句話,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樣存在的這一點並不神秘,神秘的是它是那樣存在的。

其實維特根斯坦真正關心的,讓他感到驚訝的並非存在是怎樣的,而是存在本身。我起初覺得這有點費解,後來我發現這恰恰是因為我們太習慣於「存在」了,把「存在」看得太理所當然了


《邏輯哲學論》中最有啟發性的一句話可能是這樣的:「人生問題的解答在於這個問題的消除。」杜尚曾說過類似的話:「這裡沒有解決,因為這裡沒有問題。」那些促使每個時代的人不斷詢問的問題,往往是沒有答案的,因為問題本身就拒絕答案,你只能「以促使疑難問題消失的方式去生活」。小時候,你會問「人為什麼一定要死」,再大一點你就不會問了。並不是你真的知道為什麼人終有一死(科學家給出的答案並不能真正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問題本身已經被消除了——因為你已經懂的了更深刻的東西。


其實維特最想告訴大家的是,凡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不能談論的,就應該保持沉默。


其實懂得夠多就會知道,撒謊的代價太高,有那個心思撒謊,還不如把心思用在其他地方,使自己不要費那麼大力氣去撒謊。

相信我,這簡單得多。


不需要懂很多就會知道不撒謊很難。


撒謊說明了自身思維與語言的不一致性,所謂不撒謊導致的「不好的結果」,無非就是短期內造成一些容易呈現出的物質或精神利益受損,這些受損不是由於不撒謊引起的,而是由於人本身對於完整人格(或表面完整的人格)的需求。所以這是一個矛盾,撒謊促成了表面完整人格的訴求,但是卻又損壞了真實的人格一致性。
所以撒謊本質上是一種對自身人格的過低認知和不自信和同時對完整人格的訴求的一種結合體,所以它是人格分裂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撒謊是一個人虛弱的象徵。


謝邀~

我對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這個世界的確有它原本的樣子,有比較明確的對與錯、善與惡;但是當一個人能夠全面考察世界的複雜性和現實性的時候,就會發現你說一句正確的話並不必然導致好的結果。相較之下,有時候用智者眼中所謂的謊言比真言更能夠達成好的效果。

就好比「不管是黑貓白貓,只要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一個務實的智者一般會明白達成善的效果要比糾結是否撒謊這件事情更加重要——即便如此,他還是希望儘可能地使用事實而不是謊言去解決問題,因為後者有那麼一點飲鴆止渴的感覺。當後人想要破除前人「善意的謊言」的時候必然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所以雖然有時候不得不撒謊,但是要儘力去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說謊有時候就為圖自己一個方便,因為懶得解釋那麼多。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心情。


她說:我們就這樣永遠在一起好嗎?

那一秒鐘我腦子裡閃過現今社會日益增高直逼50%的離婚率;70%的出軌率;生理上無法超過兩年的激情等等很多很多

於是我看著她的眼睛,堅定的點了點頭


井蛙不足以語海,夏蟲不足以語冰


懂得越多了解事物的本質越接近真理,但這個世界很大程度上是構建在謊言上的,沉默和說謊比說真話講事實容易和省事太多。


想了一下,說說我撒謊的原因。一是為避免麻煩,有時候可以說是懶;二是避免尷尬;三是涉及自己隱私。


關於知識論可以將很多,我來補充個。
佛學裡面有個八不中道,就是說事情的真理是無法言說的,簡單說,就是你怎麼說都是錯的。而且這不僅僅是佛家的觀點,德國古典康德也有類似的觀點,闡述過為何理性所不能到達真正真理。

http://zh.m.wikipedia.org/zh/八不中道

回到八不中道,
比如說這句:

不斷亦不常 不常亦不斷。

比如說你媳婦問你你會愛我一生么。

你肯定得說「會啊」,但是你知道這並不是真的。倒不是說你知道你要出軌或者啥的,但是你不敢肯定下來事情就是如此或者就不是如此,這都不是真的。

以這樣的思路下來,生活中避免不了越來越多的「善意謊言」把。而沒有這些知識的人,就不會認識到這些複雜的思想,從而變成「真誠」的「傻子」了。


對非核心利益的事情,敷衍撒謊,是和其他人溝通最輕鬆的方式。
換言之,別人都不喜歡被發現自己錯了。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
我幫別人圓謊時(教別人怎麼說謊時)一道一道的。(很厲害的意思)
輪到自己身上時,卻連最簡單的謊言都編不出來。
因為思維是發散又跳躍性的。自己說謊時考慮到後面的圓謊,前面的話怎麼說都是錯,漏洞百出。壓力增大,又進一步阻礙了後面的圓謊技巧。最後就潰不成軍了~
而教別人說謊時,我是站在全局思考問題。從前向後,或後向前,有一定規律在。而說某句話,是由他決定的。(他說哪句話我都不怕,因為只要他確定,我就可以幫他在他前面話語的基礎上理順。換成是我自己說謊的話,每句話的選擇性太多.......攤手 反而會成為說謊的一種阻礙。被困在原地了~

問題中這句話的語境,我也沒查。
回答只是提供另一角度思考。

ps.其實,自己說不好謊也有記不住過去說具體話語的緣故,只能模糊記住大概什麼情況,什麼感覺。別人的記性都好好,說謊的話,很容易被揭穿的。(無意間的謊言不包括其內)

你們不懂--有時候想逗人玩,結果說出來的謊話 卻支離破碎,漏洞百出什麼感覺(&>_&<)
第一句話就把自己目的揭穿的那種!
( ̄^ ̄)ゞ ( i _ i )


這個問題大致讓我想起了紀伯倫那句話:除非我們把語言減少到七個字,我們將永不會互相了解。


以我經歷的過去,我回答這個問題時,題主確定我的答案不是撒謊嗎?


沒看過上下文不知道什麼意思,不過我覺得這話說的很對,可能意思就是你無論說出什麼,都會立刻發覺這麼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但如果要試圖說清楚又太難了,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你就是在撒謊,因為你說的和你想的不同。


這需要懂很多才能發現嗎,


推薦閱讀:

「科學理論都是可證偽的」這句話本身科學嗎?
無神論為什麼認為沒有神呢?
關於"宇宙起始論證",有什麼好的論據反駁它嗎?
世界為什麼存在?
當把世界觀/歷史觀放在終極思考的尺度,可以得出什麼觀點?

TAG:哲學 | 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 | 為人處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