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亡國,幾個原因的重要性怎麼排序?
一說到大明亡國,原因五花八門。 1:崇禎的操作 2:小冰河寒冷乾燥 3:流民起義 4:瘟疫 5:官僚經濟 6:崇禎朝臣 7:萬曆天啟之積弊日久 8:滿洲韃子 9:大小漢奸帶路黨 10:軍備廢弛 11:其他原因歡迎補充 怎麼釐清這些原因的重要性呢?請大神撥雲見日。
明亡的根本原因是稅源枯竭。前面 @魯士雅的答案已經提到明朝末年徵收的賦稅並不是很多,但這只是看到了問題的一面。
徵收的賦稅總數確實不是很多,但是大部分被轉嫁到了中小自耕農的身上,導致大批中小自耕農破產。地方上官紳勾結,大量兼并土地,卻享受免稅特權。
一方面是中小自耕農紛紛破產,稅源枯竭;一方面是明末江南富商巨紳,富可敵國。
而增加稅收的阻力主要就來自於士紳階層,文官集團是士紳階層的利益代言人。
也就是說,稅源枯竭的根源在文官集團身上。
有特權而不承擔責任這種不對稱的現象源自於讀書人並不認為這種特權來源於皇帝,而是來源於「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種治理結構,來源於儒家「道統」。士大夫把自己看成是與皇帝一樣的特權階層。所以,每每聽人說到明代的文官集團敢和皇權作鬥爭是一種社會進步,我就感到尤為可笑。這不是君主立憲制下新興的工商業階層與王權的鬥爭,而只是一個舊體制下的食利階層為保護自身利益的原始衝動,只享有特權而不承擔義務。中小自耕農就理所應當的奉獻,而他們則享受自耕農的獻祭,他們幾乎就是類似教會的那種角色。明代的文官制度根本就是一種社會的倒退。
重要性排序:
11、封建制度自身的沒落。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意味著封建制度已經走向了死亡。他越來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這個制度框架內所有能用的改革、革命手段都用了,已經無法抑制國家機器越來越快的腐朽。再也無法有跨時代的新政治經濟體制出現以解救社會制度了。稅制崩壞,資金鏈破裂,與一些學者提出的通貨緊縮觀點都是由此導致的。這個社會制度已經無法讓任何一個人遵守規則了。閹黨被清掃之後,再沒有力量制衡東林黨了。腐敗、稅制糜爛造就了史詩級的財政崩盤。
5、7、9其實說的是一個問題。庶族地主階級的權力來自科舉,他和皇帝之間只有上下級關係,而不存在忠誠與利害關係。因為老闆是可以換的。之前的貴族地主階級和士族地主階級雖然落後但和皇帝聯繫更大,但明末地主官僚形成了一個既得利益集團,什麼都可以出賣。這是上一條導致的。
1、10;每個朝代都有失誤的君主和不靠譜的腐敗正規軍。
其餘
---------------------------------------
原提問說明:一說到大明亡國,原因五花八門。 1:崇禎的操作 2:小冰河寒冷乾燥 3:流民起義 4:瘟疫 5:官僚經濟 6:崇禎朝臣 7:萬曆天啟之積弊日久 8:滿洲韃子 9:大小漢奸帶路黨 10:軍備廢弛 11:其他原因歡迎補充 怎麼釐清這些原因的重要性呢?請大神撥雲見日。
---------------------------------------
補充一:
(此段中,我將我在其他問題中回答的類似問題的答案發過來,作為參考和補充)
很多人都說了關於東林黨、稅制、軍事方面的原因,我從階級方面分析吧。
先說結論:明亡於封建制度的自我崩潰。(此封建制度指馬列主義語境下的封建制度。封邦建國的封建制講稱為分封制。下文同)
一個社會制度要良好運行,除了需要很多「子制度」、補丁(改革)以外,還需要參與者認同這個制度。當一個社會制度的經濟基礎出現危機;具體制度僵化;統治階層分化,人人都不守規矩了;那體制就壽終正寢了。
從經濟角度講,小農經濟在明末已經迎來了末日。雖然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程度一直被學術界質疑。但事實情況是,小農再也無法像之前一樣完全與貨幣剝離。白銀湧入、僱傭關係誕生、江南出現資本家,這都是小農經濟瓦解的前奏。一條鞭法不過是承認了社會高度貨幣化、商業化的事實而已。至此,社會底層已經開始抵觸這個系統了,傳統的土地兼并矛盾引發的起義早晚要來。而江南商戶增加的變數就是傳統的封建社會動員體系癱瘓了。稅收不上來;兵調遣不動;丁招不上來;官使喚不靈。
在統治階級內部,滅亡開始了。我國地主階級經歷了三個演化階段。
第一階段:由貴族地主階級變為世族地主階級。這個變化主要是用人制度由「軍功爵制」逐步變為「九品中正制」。有著奴隸主、軍人出身的地主階級被一掃而空,血緣紐帶產生的貴族被分化瓦解。職業官僚開始出現。依靠著家族之間互相舉薦,由數個世家大族組成的官僚集團出現了。相比而言,世族地主階級比其未來的繼任者更終於政權,看清楚是終於政權。南朝的政權無論怎麼更迭,都是世家大族內部洗牌。地主階級還是願意接受這個遊戲規則的。直到有一天。。。
第二階段:由世族地主階級向庶族地主階級過渡。科舉制度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極其偉大的創舉。其制度內涵至今影響著各國的用人制度。世家大族紛紛在科舉制面前敗下陣來,新鮮血液不斷進入統治核心。但這對於封建制度而言不是百分百的好事。
其一,貴族地主階級和世族地主階級雖然缺點頗多,但「根紅苗正」。絕大部分都是鐵杆的八輩地主。和皇室也有著巨大的聯繫。所以他們和皇帝是屬於一個階層的。即便篡位、政變也是內部洗牌。其對於國家的忠誠並不低。
其二,正是由於這種出身上和最高統治者的緊密性,保證了其個人利益與階級利益、皇帝個人利益高度一致。
可是庶族地主階級就不同了。官位完全來自於個人奮鬥;師生關係與同學關係便於組建政治同盟;官員素質整體提高反而塑造了「技術型官僚」。這使得官僚群體不再像「皇帝的合伙人」。更像是雇來的秘書。這麼一來、給誰當秘書不是干?專業知識又導致行業壟斷。藉助師徒關係,一個組織嚴密的既得利益團體出現了。這就是官僚集團。
在資本主義萌芽影響下,官僚集團從地主階級內部腐爛。即藉助封建制度牟利,又與富商結成類似於「官僚資產階級」的同盟。
皇帝徹底被架空了。
官僚集團不高興,皇帝很遭殃。即便滅國,也阻止不了官僚集團攫取利益的野心。因為這個社會制度已經無法讓官僚這個參與者按套路出牌了。當皇權集中到一定程度,官僚集團就與皇帝失去聯合的需求了。皇帝可以換,官僚集團代代吃香。
從階級角度看,明亡於階級鬥爭。崇禎用人多疑,舉棋不定嚴重惡化了皇帝與官僚集團的關係。官僚集團的私利也讓很多官僚做出了放棄朝廷當叛徒的決定。
往根上說就是封建制度到頭了。明末的問題用資本主義制度都能迎刃而解。
士紳、商賈抗稅,就搞議會。直接把反對者拉入陣營內部,資本主義化之後,皇權變為資本家的保護傘。自然上下齊心,財路暢通。英國革命開端也是稅收不上來,但是其已經有議會,統治階級逐步變為資本家。貴族自身資本主義化以後,再也不會有商人抗稅了。若稅收是為了資本家的資本擴張,原先的反對者都會舉雙手支持增商業稅。
可惜,中國的封建社會爛得太快、太徹底;資本主義萌芽長得太嫩、太小。
滿清入關之後。
大屠殺和閉關鎖國徹底消滅了資本主義萌芽;剃髮易服與文字獄徹底毀掉了民族意識與文人自尊;高產作物快速推廣像是給封建制度塗了一層防腐劑。中國的歷史如同被回檔了一樣。從1644年開始,歷史彷彿是在重演宋元一樣。可是西方早已經日新月異了。。
1:崇禎的操作
崇禎雖然剛愎自用,能力有限,但一人並不足以玩挎一個帝國,不過為明朝的滅亡起加速作用
滅國加成:☆☆☆
2:小冰河寒冷乾燥
小冰河期的確占很重大的干係,參考下圖虛線中可看出,100-200年,1100年-1150年之間,1300-1400年間也有一次接近明末清初的小冰期,這幾次小冰期分別對應了西漢末年、北宋末年、元末年。可見明末冰期不僅時間長,而且氣溫更低。
但結合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農業生產力,要遠強於西漢、元末,而北宋滅亡時的小冰期除了造成北宋滅亡外,並沒有出現席捲全國的饑民流民及人口滅亡,就行政效率上看,這個時間趙構的行政能力的確不錯。而明朝政府的表現則不盡人意。
滅國加成:☆☆
3:流民起義
起義是滅亡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滅亡明朝的直接負責人,但流民因何而起,是有因果關係的,所以,不能本末倒置,但流民的確給了明帝國狠狠的打擊
滅國加成:☆☆☆☆
4:瘟疫
瘟疫的確有,但還不是明朝政府即將崩壞而不作為而加劇的??
滅國加成:☆
5:官僚經濟
官僚經濟我個人理解為是地主、文官集團控制了國家的經濟,這樣的話這點就十分重要,可謂明朝滅亡的重大內因。土地兼并、壟斷國家收入,都是文官集團蠶食國家的殺手鐧。
滅國加成:☆☆☆☆☆☆
6:崇禎朝臣
這條跟第一條有字面衝突,所以拿後面「朝臣」兩字做分析,崇禎朝的官員,歷經黨爭、再遇到崇禎這種隨時要砍人的皇帝,通過總結大明250年的做官經驗,發現最好的做官是「不作為」
滅國加成:☆☆☆☆☆☆
7:萬曆天啟之積弊日久
這條應該從立國開始算,從明朝建立到現在積弊已久。(隨後在11條作補充)
滅國加成:☆☆☆☆☆☆☆☆☆
8:滿洲韃子
滿洲太君又躺槍,但鑒於因為遼事每年耗費一兩千萬兩白銀及其他不計其數的物資,滿洲太君良好的帶動了國內流民起義,但全算作太君的錯也不對,太君只是把明朝內部矛盾激化了,但太君們入關後的作為真的是在滅國
滅國加成:☆☆☆☆☆☆☆☆
9:大小漢奸帶路黨
這都不是個事兒,貴明政府如果得人心人家也不會不要臉皮的去做漢奸,雖然南明戰爭都是漢人打漢奸,但明朝中央政府那時候早沒了,不過初期漢八旗包衣等作為皇軍的好夥伴,以及大批漢人文人為滿清體制改革做貢獻,這是滿清崛起的主要原因
滅國加成:☆☆☆☆☆☆☆
10:軍備廢弛
軍隊從英宗年間就爛的要死了,崇禎也做不到啊。包括後期南明與清軍的戰爭,清軍戰鬥力並沒有那麼強,同樣明軍也沒那麼爛,說明軍隊戰鬥力絕對不是大問題。
滅國加成:☆☆☆☆☆
11:其他
把第1、5、6、7、9幾條結合概括:地主階級想換炮友,於是把明朝甩了,但是冒出來的農民軍要把約炮這種美好的行為統統消滅掉,這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地主們深思熟慮,去勾引關外的滿洲太君。下面引用 @關毛的部分回答於是聖朝鼎盛萬年大清就留著老鼠尾巴來了,地主們熱情支持,至於人家坐江山以後跑馬圈地啊什麼的,那沒辦法。地主們自己心甘情願約的炮,含淚也得打完。
崇禎非亡國之君,這是歷史學的普遍說法。崇禎這個皇帝無論放在任何朝代都不是亡國之君的樣子,然而明朝卻在他在位的時候亡國。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明朝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歷經二百七十六年,絕不僅是崇禎和其朝臣以及後金就能顛覆的。明朝的滅亡在朱元璋剛剛建立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1、借胡惟庸案廢除宰相(公元1380年)
我們都知道宰相的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知道宰相的工作,就是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掌握一個國土面積成百上千萬平方公里的王朝,每日事務繁多,需要一個合格的大臣共同管理,這就是建立宰相職位的原因。同時因為宰相權力過大,在那個皇權過度集中的封建社會,和皇權互相對抗的相權就誕生了。雖然說皇帝是老大,但是畢竟是孤家寡人,相權代表著官僚士大夫階層,所以說不但在正式上輔助皇帝,在權力上也在對抗皇帝,皇權和相權就產生了如此微妙的關係。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一個獨裁者,容不得任何人約束自己,就借胡惟庸案將封建王朝延續幾千年的宰相職位廢除了,所有國家大事的批閱執行全由自己做。朱元璋自己是勞模,不代表其子孫後代也能吃得消。僅僅幾十年過去,明成祖朱棣就成立設內閣大學士做秘書兼顧問組織代之,本意為將其權力降低,事實上由於君主的信任,權力可以與宰相相比。內閣首付一黨獨大,可以無視其餘內閣成員的意見,但是能進內閣的都是官僚中的極品,都是人精!所以在以後的黨爭過程當中,內閣一直是火藥味最濃的地方,明朝之亡,亡於黨爭,爭的就是所謂的內閣首府這個「宰相之位」。
下面引用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中的一段話
他取消了丞相的官位,並禁止今後設置這一職位。他利用自己的權力消滅了丞相的稱呼,但在這場鬥爭中他真的勝利了嗎?
事實證明,歷史的辯證法跟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它搞出了一批名叫內閣大學士的人,這些人除了名字不是丞相外,其餘的一切和丞相都沒有什麼區別,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的權力甚至要大於前朝的任何丞相。
他們無孔不入,無所不管。他們不但管理國家大事,還管理皇帝的私事,他們不準皇帝隨意騎馬遊玩(正德),不準皇帝吃偉哥(隆慶),不準皇帝選擇自己喜歡的繼承人(萬曆),他們甚至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名臣時代,一個幾乎沒有皇權制約的時代(高拱、張居正)!
朱元璋想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延續千年的權力制衡,最終受到了歷史規則的懲罰,朱元璋來到歷史的商店裡,想要買一塊肥皂,歷史辯證法卻強行搭配給他一卷手紙。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自己的行為導致的卻是這樣一個結果,估計也只能哭笑不得了。
2、宦官當政(公元1420年)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發布過一條命令:內臣不得參政。也就是說太監不能參與國家大事,不能當官,最多能做個皇宮內部的管家。但是他的兒子朱棣沒有老爹的覺悟,因為當初朱老四造反的時候走的就是太監路線。朱允炆是個聽話的孫子,堅決執行爺爺下達的「內臣不得參政」的號令,所以在洪武建文兩朝,太監只能打雜,而朱棣就是看中了這一點,在造反前期賄賂朝中太監做自己的眼線,可以說靖難之役有一部分是太監的功勞。所以朱棣上位之後,為了制約群臣,加強自己手中的權利,無視老爹的命令,重用太監,成立了東廠,這就開啟了明朝宦官干政之端。而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來了一個火上澆油:讓人教太監讀書寫字!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這些太監因為身體上的一切缺憾造成了心理上的畸形,十個太監有八個存在報復社會的心理。朱高熾本意可能是好的,但是他沒有預料到後來的結果:宦官集團權力過大,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兩個人就可以完全把控朝政,沒有一個NB的內閣根本就控制不了。君不見因王振引發的土木堡事件,和魏忠賢的黨派之爭,就是因為心術不正卻又能力的宦官當權的結果。
3、爭國本事件(公元1581—1601年)
劇情一下子跳躍了一百多年有點突兀,但本屌認為這才是明朝滅亡的根。萬曆帝朱翊鈞的長子朱常洛,也就是後來的泰昌皇帝,是萬曆偶然寵幸一位宮女所生,所以萬曆不喜歡朱常洛,而非常喜歡由鄭貴妃所生的次子朱常洵,便有意立朱常洵為太子,但遭到了皇太后與群臣的反對,萬曆便將此事一拖再拖,甚至在朱常洛十多歲的時候才被允許出閣讀書(明朝皇子出閣讀書,基本上就相當於立為太子了),這就導致了朱常洛和他的兒子朱由校(天啟皇帝)沒有受到過系統的帝王學教育,能力低下卻繼承大統,直到萬曆二十九年,才勉強將已經20歲朱常洛立為太子,如果不是後來的梃擊案讓鄭貴妃失寵,朱常洛這個太子當得也不是很安穩。
4、古勒寨事件(公元1583年)
這件事可以說是影響了整個的中國歷史,事情還得從公元1574年萬曆二年說起。當時的鎮守遼東的是遼東總兵李成梁,建州女真首領王杲進軍遼陽,被李成梁擊退,而在俘虜的女真人中,有一個當時很不起眼的人,叫努爾哈赤。萬曆八年,李成梁擊斃王杲。萬曆十一年,李成梁進攻王杲殘餘舊部所在的古勒寨。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是王杲的孫女婿,當時努爾哈赤一族已經投降明朝,看在親戚的面子上,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潛入古勒寨勸降王杲之子阿台。後來李成梁破城之後為了泄憤而屠城,覺昌安和塔克世也死在亂軍之中。努爾哈赤就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憑藉著祖傳的13套鎧甲起兵,二十年後對明朝宣戰。雖說最後明朝不是亡於後金之手,但是如果沒有遼東戰事,明朝就不會加收三響,就不會造成百萬流民造反。
5、萬曆朝鮮戰爭(公元1592—1598年)
這場戰役對熟知中國歷史和日本歷史的看官們都不陌生,所以本屌就不過多的描述,就說一下這場戰爭對明朝的影響吧:這場戰爭明朝投入十多萬兵勇,而作為主戰場的朝鮮沒有提供一兵一卒,甚至連糧草都不能提供,所有的軍費只能明朝自己提供。當時明朝國庫儲備為700萬兩,明朝當時的GDP是209萬2000兩,以軍費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萬兩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鮮的支出造成了赤字,再加上萬曆三大征的年代接近,這就對明朝的財政造成了負擔。導致十幾年後國家不能及時的調動資金救濟流民,反而還要因為遼東戰事加收三響,與此同時遼東的精銳部隊在朝鮮戰場上陣亡了60%,不能組織有效的士兵對抗後金的入侵,進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6、明末黨爭
無論是史書上還是野史里,對東林黨都是大加讚賞,而閹黨則是背上了千古罵名,本屌在這裡斗膽說一嘴:黨派之爭的根本原因就是東林黨的興起。在當時人的眼裡,閹黨陷害忠良,楊漣、左光斗、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等忠臣良將要麼死於閹黨手下,要麼罷官免職;蒙蔽聖聽,以魏忠賢客氏為首的閹黨集團架空天啟皇帝,把持朝政,禍國殃民,從歷史上來看的確是這樣,閹黨作惡多端,魏忠賢客氏死有餘辜,但是我們從本質上來分析一下閹黨。除了東廠和皇宮內部的太監,朝政上的閹黨成員基本上都是之前的楚、浙、齊三黨的整合。在沒有魏忠賢和東林黨的時候,楚、浙、齊三黨雖然也有過爭執,但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撕逼,說白了就是官場上的「同鄉會」,可以互相照顧一下。直到萬曆年間,這個平衡被打破,由顧憲成所領導的東林黨開始入住朝廷,其勢頭越來越大。雖然東林黨人清明廉潔、剛正不阿,但這隻能說明他們的人品。事實證明東林黨人在學術界大有可為,但缺乏治國才能,東林黨當權的幾十年很少為國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反對礦、稅之弊除外),反而開始嚴格的排除異己,本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打擊其餘黨派,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魏忠賢上台之後整合朝廷內部的地方黨,組建閹黨對抗東林黨。結果正如史書上記載,在魏忠賢的領導下,東林黨慘敗,後來由崇禎皇帝上台懲治一代權奸魏忠賢。但是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卻一直延續到了南明,可以說是明朝滅亡了明朝黨爭還沒有結束。後人曾客觀的評價東林黨:正氣可敬,卻微嫌剛愎,行事直道而行,不說後果,因而把一些遊離分子都逼到閹黨那面。
7、袁崇煥之死
袁崇煥可以說是明朝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的死是千古奇冤,更有人說他因為通敵叛國死有餘辜,真實的歷史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崇禎皇帝處死袁崇煥,就是在自毀長城。當時遼東戰事吃緊,因為官場黨爭緣故熊廷弼孫承宗等有能力的將領得不到重用。袁崇煥赴遼後,修建了關寧錦防線,組建了關寧鐵騎,成功阻止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的入侵,可以說是守護明朝的第一功臣。但是在北京保衛戰中因為崇禎的剛愎自用和皇太極的反間計再加上明末黨爭不斷,袁崇煥就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袁崇煥之死意義重大,但是在本屌看來能影響明朝滅亡的只有兩點:1、遼東再無將可守後金;2、祖大壽對明朝失去信心進而降清。
8、流民起義
首先糾正一下樓上的回答:明朝不是亡於清朝,而是亡於流民。揮師進京的是李自成,吳三桂反的不是明朝而是李自成,多爾袞進軍山海關,防守的也不是明朝認識李自成軍。對於這方面,本屌因為時間有限,給題主一個鏈接自行參考明朝民變_百度百科。
最後總結一下題主的問題:本屌認為明朝滅亡主要源於黨爭和流民,其他六點原因只是起到加速明朝滅亡的因素。就明末的軍事實力而言,如果沒有流民起義,所有精兵強將戍守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寧夏、固原、甘肅)完全有能力抵抗後金的軍隊。而像題主所說的崇禎的操作與崇禎朝臣,崇禎有一句話: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這句話只是崇禎的主觀觀點,但崇禎非亡國之君這是千真萬確的,只是天災人禍趕到一起了,祖輩之罪在他身上靈驗了,和宋欽宗有類似之處。而題主所說的軍備廢弛只是在萬曆年間有過這種現象,像是後期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洪承疇的洪軍等勢力,都是能與後金對抗的精兵良將。至於小冰河寒冷乾燥,這是一個當時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給明朝帶來的影響則是氣候下降導致農業萎縮,但並不致命。
以上為本屌拙見,各位看官認可的給個贊,不喜歡的隨便噴!
國之亡,亡於民生凋敝,亡於失民心。土地兼并使民無地,連年天災使地欠收,取消商業稅增加農業稅使民暴亂。內部沒有起義叛亂,皇太極一百年也入不了山海關。其外的黨爭,國本爭,禮儀爭,君上昏聵,外敵入侵,巨富不仁都是滅亡的次要原因。畢竟一個國家的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這個國家能長久么?
看明朝的滅亡,我一直想將其與宋朝滅亡及東漢劉秀復興,太祖斗日敗蔣三者做比較。我很好奇,為什麼明朝末期沒有出現像光武帝劉秀那樣的皇族,組織南明力量,擊敗滿人呢。而日本人卻無法像滿人一樣打敗中國呢。
我做出一種假設,如果當年崇禎皇帝南渡金陵,或者其子渡過長江加冕為王,會不會有一番全然不同的結果。
如果有一個集權的政府,在明末,長江以南並未發生大面積饑荒,有較好的經濟基礎,經過組織和調配,是否可以集中力量阻擋滿人,化江而治,甚至趕走滿人。
如果在明末的南明,有集權的統一政府,面對丘陵地帶,戰鬥力背急劇削弱的滿族騎兵,國讎家恨,能拚死一搏否。
為什麼我認為如果在明末有集權的政府,就可以避免明朝滅亡,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其餘原因都是封建集權制度的缺陷走到後期會產生的。
將明末滿人的軍事力量與國力與南明做一個簡單對比,是不是與日本侵華時與國軍對比甚為接近。但為什麼日本人無法擊敗國民黨,在中國腹地如此大的縱深之下,日本人以其如此少量的兵力,而面對國民黨,卻無法打穿整個中國。太祖的《論持久戰》講的實在是精和深。雖然都有如此多的漢奸,對手如此都是如此強大。
不管明末農民的生存狀況如何,面對戰爭,最重要的是驅動戰爭機器的運轉,就算無法擊敗對手,也要保證自己不敗。可對於崇禎死後的南明,這是最大的問題,圈攏無首,而南明各種王爺特別多。一團散沙,是最糟糕的狀態,這才使得滿人有機可趁。類似元朝,滿朝也是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但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口。戰爭對資源的消耗程度實在是超乎想像,以滿族的人口限制,面對數十倍自己的集權政府,斷無征服之可能。
對於頂樓的徵稅太少,深以為不然。
2015/5/15 05:00
個人認為,主要還是連續性負面累積的制度問題,這主要是隨著明廷的發展和其周邊環境的變化,未能在制度上做出調整造成的衰落,這個制度問題主要包括人事任免、經濟(稅科與徭役問題)和軍事(邊境軍事力量的調整)三點,在高層政治環境每況愈下之時,中、基層官員也未能針對自己所管理的事務做出有效調整。導致這個王朝有一種考自身慣性前進的趨勢。到了明末,這種情況到了一個巔峰,崇禎不是不作為而是過於作為,這雖然有別於之前的天啟和萬曆的不作為,但是崇禎這樣一個不懂軍務和地方事務的皇帝來說,經常無端插手地方軍務,即便是在形勢糟糕的地區(如陝西、湖廣、四川)他仍然在緊握權力而苛責地方官員,這導致了在朝官員不敢進諫,地方官員大多也不敢放開手腳實心任事的情形。經濟上,除了稅科繁雜,徭役嚴重,幾乎每代皇帝時期都有大小規模的起義,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崇禎時期,他在戰事貧乏、屢遭踐踏的地區加派三餉,百姓已經無法忍受,而後來陝西總督汪喬年曾言:"關中地區,已經無兵可征,無糧可調"。而實行了二百餘年的衛所制,在明末,也成為了負擔,自正統初期起,衛所軍已經徹底失去了軍事備御的能力,完全以屯種為主,以納稅為義務,但是即便如此明廷仍舊沒有完全實施募兵制度,直到景泰時期,京營完全潰爛,才把募兵制實施開來,然而到了天順時期,一切又趨於停滯。而在經歷了弘治、正德、嘉靖這幾任邊防上幾近無能的皇帝後,明廷已經無力把控周邊地區,任由各方勢力崛起,為日後的滅亡埋下了種子。至於小冰河,這個說法我認為不足取,因為正統~天順時期太陽黑子現象嚴重,其所對國家農業造成的傷害遠比崇禎時期的小冰河要嚴重。而帶路黨更是不值一提,說到帶路,我認為唯一可以值得一批的,就是李永芳,由於他的叛變,使得明軍在廣寧等戰中遭受他重大打擊,消耗了明軍的有生力量以及使明廷失去了重要的據點。而吳三桂,則是在崇禎死後,才決定了自己的前途。君已死,而臣還有何責呢?
銀子這東西呢,飢不能食,寒不能衣,打起仗也不能用錢砸死敵人。
說起來,直到北京城破前,大明的官員們所擁有的白銀依然比李自成多太多;而城破之後,農民軍成了巨富,反而離滅亡不遠了。
所以國家有沒有錢,是非常表層的原因,經濟學上講的話,錢沒了可以印嘛。
但是糧食沒了可印不來,武器沒了也印不來,軍隊的後勤沒了,戰鬥力就沒了,就會打敗仗,投降,然後國就亡了。
直接原因是軍事弱,軍事弱的原因是後勤差,後勤差的原因是政治混亂加上經濟凋敝。
而政治混亂是經濟凋敝的原因。
農民被重稅逼得造反,官員貪到手裡全是銀子,卻什麼用也沒有。
如果沒有這些貪官,農民就不會被逼到造反,而是生產糧食供軍需,明朝就保住了。
對的,後金就是這麼強大了的。
個人認為根本的原因是土地兼并,土地不斷被兼并集中在不納租稅和不服徭役的勛貴官僚手中,從而導致了稅源的枯竭,農民失去土地,被迫逃亡,而賦稅卻又分攤了未逃亡的農民頭上 ,這樣只能促使更多的農民逃亡。對於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來說,土地的兼并完了的時候也就是政權瀕臨滅亡的時候,任何朝代都是。
凡事皆有周期。
財政稅收,地主官員商人免稅,只能從農民身上收稅,
os:所有朝代的衰敗都是自身財政破產,財政破產都是主要稅源的破產,而外敵只是一個引子罷了,個人見解。
1 土地兼并,導致農民破產,無法履行社會義務,從根本上破壞農業社會的基礎。農業社會裡,只要土地私有可以買賣,古今中外,此事無解。
2 小冰河,產生兩個結果,一個是農業產量下降,進一步破壞農業經濟,另一個結果是刺激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慾望。
3 瘟疫。大體上和歐洲以及印度的鼠疫爆發差不多時期,雖然規模上不能和歐洲的第一次黑死病相題並論,但是對於農業經濟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
4 對於工商業經濟控制的失敗。在城市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雙重刺激下,工商業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蘇州等地出現作坊主和零時工等階層,用教科書的說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政府內部始終沒有產生類似於法國重商主義的思想,簡單的當成稅收的奶牛來對待,導致五人墓志銘里記載的暴力抗稅的局面。
5 政府財政的破產,導致政府無法實施有效得統治。張居正時期,一系列法規確保了財稅的收入,一條鞭法,限制蔭戶等等(限制明宗室和官員貴族等後裔的特權,並擴大徵稅範圍),等他死後,逐漸廢馳。導致國庫空虛,政府採取遼銄等新設稅收等手段,最後都加到了已經很悲慘的農民身上。
明朝的滅亡是一定的了,但是明朝會在那個時候那樣滅亡就不一定了。別的不說,崇禎的鍋至少佔5成.他登基的時候其實明朝局面還不算太爛,國家靠太監收稅財政可以維持。國家經濟也發達。軍隊戰鬥力還可以,文官武將都有人,關外有幾十萬的游牧民族作亂,最重要的是朝廷的民心還可以。朝廷無外戚無權臣還沒有太后跟他爭權奪利。這tm簡直是皇帝劇情的上好開局了好嗎。至於流民,游牧民族威脅,官員黨爭和貪污的情況基本每個皇帝都會遇到。所以說,如果換一個不那麼作死的皇帝明朝至少不會滅亡的如此屈辱可以再延續幾十年。我想崇禎幾十年以後可以找一個叫戈爾巴喬夫的毛子一起交流下作死心得。手機打字不容易,那懶得改了。
整個北方的大饑荒是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陝西,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地方政府沒有儘力去安撫那麼多的災民。但不是說整個社會主義都沒錢,洛陽的福王家資百萬白銀,存糧有幾萬石,但他就是一毛不拔。北京城的官僚,皇親國戚擁有的財產也是驚人的,但也沒有選擇為這個王朝輸血。背棄大明朝不僅是那些百姓,即使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各懷異心。
崇禎太想做一代聖君,可是國家狀況不支持,他卻不肯忍受任何的污點,so...
一是財政,二是軍事,三是吏治,四是皇帝本身問題。其實帝制時代皇帝強悍的話前面三個問題都不是問題~
三個原因:1沒錢。2沒錢。3還是沒錢。
有時候真的就是上帝在丟色子。
軍制敗壞應當排位第一,其他都是次要因素。
明的流民是財政破產引發的,但軍事上的失敗無法掩蓋。如果薩爾滸贏了會如何?退二十年到了崇禎十五年松錦之戰如果洪勝了又當如何?別忘了洪帶領的軍隊可是剛剛在國內平了內亂,將李自成打的全軍覆沒的最強陣容。他們打了兩年最終失敗並非是戰力不行,事實上最初他們是佔優勢的,最終敗因也是將領無法完全控制戰局導致。
這點跟北宋亡國一個邏輯。北宋滅亡的時候政治、經濟都算不錯,可金軍長驅中原如入無人之境。趙佶文化再高,才華再橫溢,花鳥畫的再絕,還不是照樣做了異族的階下囚?
所以根本原因是軍制敗壞,其他都是次要因素。宋是兵將分離、強幹弱枝,明是文官領兵、皇帝遙制。這都是很大缺陷的制度,打打弱旅如萬里三大征的對手還湊合,真碰到也先、努爾哈赤這樣的蠻族還是不夠看。竊以為,明亡的根本原因就是資源枯竭,天災人禍,所以民不聊生。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可得。饑荒重創了本來就危如蟬卵的統治基礎,加之努爾哈赤皇太極虎視在側,就算沒有殺掉袁崇煥,孫承宗復生也是必亡之局!
推薦閱讀:
※中國能像俄羅斯打喬治亞一樣打菲律賓嗎?
※怎樣看待俄羅斯戰艦連射26枚巡航導彈打擊ISIS?
※如果中日再開戰,請預測一下戰爭過程?
※中美之間會有一戰嗎,如果會,會在何時何地,如何進行戰爭?
※美國是不是不希望(為什麼不希望)南海、台海、朝鮮半島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