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失龐統/法正,魏失郭嘉,吳失周瑜,哪個影響最大?
三位都是不到四十早逝的一代奇才,他們中誰的過世對國家影響最大?
請以《三國志》(史書)為基礎來答。
最近整理知乎,發現了很久之前回答的此題被頂到了最上面。
這只是針對當時最高票答案的一個反對答案,並非正經回答。並且該答案已經被原作者刪除,考慮到本答案寫作之時年紀尚小,有炮轟大V之嫌,所以對下文進行了刪改,隱去了該作者的信息。
希望三國問題的回答者可以區分演義和歷史的區別
歷史人物去世而後對各自勢力影響的問題,很難進行定量比較,各答案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根據史實與推測從各個側重面對其影響進行分析,而後進行主觀排序。
+++++++++++++++++++++++++++++++++++正經答案++++++++++++++++++
認為周瑜&>龐統&>郭嘉以及龐統&>周瑜&>郭嘉的觀點均有其依據,但個人更偏向周瑜&>龐統&>郭嘉的觀點。
- 人物死前的政治影響力
- 人物的政見及死前死後政見的實施情況
一、周瑜之死
周瑜由於與孫策的關係以及赤壁之戰等原因,在東吳威望較高。死前作為「天下二分」派的主導人物,主張進軍荊州,川蜀。當時龐統還在周瑜帳下,雖當時無論軍務政務決定權都在孫權,但是周瑜派系在西征方面做了很多準備,並且當時孫權即便沒有全力支持周瑜的策略,也不得不在重大決策上至少表面上同意周瑜派系的意見。
資治通鑒與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周瑜曾計劃軟禁劉備等,從而控制劉備的荊州勢力,但最後被孫權否決,而是借荊州給了劉備。周瑜在伐蜀上,重用了熟悉西蜀狀況的甘寧等人,並且得到了龐統、孫瑜等的支持。
210年,周瑜當面向孫權建議伐蜀,孫權同意了周瑜的計策,而後周瑜在伐蜀路上病故,這裡推測,周瑜死前孫吳的戰略方向,至少表面上是主要按照周瑜西進謀求天下二分的方向發展。
周瑜死後,孫權很快採用了魯肅天下三分的政見,並作為後面幾年東吳的戰略方向一直走下去。甘寧依然在東吳四處奔走為之前尋求周瑜死前的政見能夠得以被認可實施,但是後面的歷史告訴我們,甘寧的奔走並未產生成效。而龐統則在周瑜去世當年就投奔了劉備,也就相當於之前周瑜為伐蜀做的努力被龐統帶走了大部分。
所以,周瑜的死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東吳戰略由天下二分向天下三分的轉向。本著時勢造英雄的觀點,不能夠說是周瑜的死導致了東吳戰略轉向,或者也許周瑜只是東吳戰略轉向上的絆腳石,他的死使得轉向得以更快實施。但是不得不說,周瑜的死,對東吳國運影響巨大。
二、龐統之死
事實上,我一直認為龐統是很悲劇的人物。
龐統出身良好,有很大的名氣,被周瑜發現並因其大度所動,在周瑜手下做到功曹。在此之前,他一直作為孫吳周瑜派系的核心人物,治理南郡,謀劃取蜀之事(《太平御覽》)。
周瑜死後,想必龐統未受孫權待見,而且東吳戰略的轉變,使得龐統之前所做的努力都不再對孫吳有用。而後他選擇了投奔有伐蜀意向的劉備勢力,而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卻在戰鬥中戰死。(這麼說來周瑜之死可以說對劉備勢力西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當然甘寧也很慘,這裡不談。
可以說,龐統投奔劉備直到龐統死前,劉備勢力的主要戰略即是伐蜀,這是早期諸葛亮定下的,龐統的到來提前了這個戰略的進程,或者說為這個戰略提供了強大的助力,但是並未對劉備勢力產生戰略層面的影響。
戰術上,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在劉備與劉璋會面等多個時機,龐統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並在後來提出了上中下三計,劉備採用了中計,並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說明龐統為劉備取蜀做出了戰術上的貢獻。因此我們推測若龐統未戰死,參考他在荊州的政績,應該能夠為劉備在安撫益州,甚至後來的一些戰略上提供意見,但是這些是後話了,我們難以做假設和猜測。
龐統死後,劉備取蜀開始徵召諸葛亮入蜀,分出來一部分荊州的力量用於取蜀,也算是對後來取蜀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至於龐統對劉備勢力戰略上的政見,前期取蜀是和諸葛亮一致的,後期若與諸葛亮存在分歧,需要考慮劉備統一益州後勢力內派系的博弈以及劉備的想法。從後期劉備伐吳,可以看出劉備本人與諸葛亮在戰略上是存在分歧的,但這是否是受到龐統的影響,難以求證。至少,龐統當時的死,並未對劉備勢力產生戰略上的影響。
因此,我認為龐統的死,對蜀漢的影響弱於周瑜之死對東吳的影響。
三、郭嘉之死
待更。
+++++++++++++++++++++++++++++++++++原答案++++++++++++++++++
本答案不是回答,是反對答案。
看完排名第一答案有一種想要吐血的感覺。
看了部分其他答案有一種想要吃人的感覺。
看了這些答案還有一堆點贊的有一種我還是回nibiru星好了不跟地球人玩了的感覺。
某雖不才,並且因為個人偏向問題一直憚於回答三國類的問題。
但是,
關於東吳部分想噴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是噴答案不是噴答主←_←):
@某人(不是吧,好無辜被拉黑了么。。)說:
周瑜身死-魯肅接任-呂蒙接任-陸遜接任
看上去感覺大東吳好像什麼也沒發生過╮(╯▽╰)╭好吧不過都督更替確實是醬。也不能算是題主錯。
&>&>&>&>接著說:
周瑜同學的死對孫權來說是有利的,從後來孫權對待張昭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這個碧眼小兒之所以那麼能裝孫子就是為了更大權力,臣服魏國不過是權宜之計。周都督這樣的全能型人才掌控軍政大權,要知道,孫權決定對抗魏國的時候,把軍權全部交出去是很冒險的,從他一貫的表現來看,是迫不得已,豁出去了。孫權雖然跟他是弟兄,升堂拜母,而且憐惜欣賞他的才能,但是估計也是巴不得他早點死(多少有點鳥盡弓藏的意思)。
都督死對孫權有利與否暫不論,說渣權臣服魏國不過是權宜之計什麼的也不論。畢竟好像使用了推測的詞句比如 可以看出來,估計也是等等
重點看劃線部分。
渣權什麼時候把軍權全部交出去╮(╯▽╰)╭
渣權明明手握三萬重兵(據後人推測比三萬還多?)守在柴桑,然後給都督三萬人去前線打仗好不好。答案不能不尊重下正史意見額。
臨行前還說:你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回來哥親自打。
這裡主從關係很明確好不好╮(╯▽╰)╭
結果不說了,都督打贏了╮(╯▽╰)╭
所以孫權在對抗魏國的時候,把君權全部交出去冒險不冒險咱不造,但他沒有豁出去而是自己留了三萬兵馬。&>&>&>&>
在整個過程中,曹操一直是掌握主動的(雖然賈詡也曾提過天下三分,雖然諸葛亮也主動,但他是不得不主動,是被動的主動,不打仗內部矛盾解決不了),東吳的戰略是天下三分,聊以自守,待時而動
整個過程......,感覺答案里這麼說很不負責任。
如果從孫策統一江東後算起的話,東吳的戰略前期經歷了 孫策(北進許都)——周瑜(天下二分)——魯肅(天下三分)
這樣一個過程。
答案只提到過渣權而沒提過伯符,推測下是沒考慮這個過程,直接拿周瑜死的時候說事?
周瑜死前,東吳大概有兩種政見鬥爭,周瑜主張的 天下二分 ,魯肅主張的 天下三分 。即便周瑜死後,(龐統離開周瑜幕僚府轉投劉備勢力),甘寧還在東奔西走希望孫權能西進好不好,雖然吃了很多閉門羹。
所以,東吳的戰略當時必然不是天下三分聊以自守待時而動。這是周瑜死後一段時間東吳後來的戰略。
&>&>&>&>然後
另一方面,從人才的代謝來看,郭嘉周瑜死之後,魏國吳國人才輩出
魏國咱不管,只說吳國。
不造哪裡來的這樣的結論,看上去好像嘉嘉和都督的存在就阻礙了廣大人才選拔事業?
魯肅 是誰引薦的,是都督額。
甘寧是周瑜呂蒙力薦加入東吳陣營,最後被周瑜重用的啊。渣權自己說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
魯肅和甘寧對於東吳,不算是人才么?
程普的故事不造 桂武磊 大人造不造,與公瑾交如飲美酒╮(╯▽╰)╭
公瑾的存在團結了多少老臣。
更別提還有 龐統 這個梗。
好吧貌似題主的這句也不是能很清晰判別有錯誤。周瑜死後東吳人才輩出,不好判定。
糾正答案結束。
====================吐槽請略===============================
剛剛手賤點到了排名第一答主的專欄里的(某文)一文,看來專欄主人速度蠻快,我發完評論剛開始寫答案就被拉黑了。
耗費他的時間和精力以及卡路里來拉黑我真的是 受寵若驚感 。反正我也不會關注他,也不會記住他什麼的。
我不敢妄加評論說他是一個像我這樣的僅僅對歷史稍感興趣的史盲,但我還是希望他能按照史書事實改一下自己的答案。或者推測的內容請使用推測的語氣而不要那麼肯定。
隨手一答可能會誤導很多人。貌似是一個很老的問題,不過因為今天答主要做粗一個重大決定,暫時睡不著,就來答題吧。
因為感覺樓上大多數答主都是在扯,簡直了——知乎三國圈的門檻真TM低,怪不得我的三國導師 @一馬 同學勸我別回答三國了,估計他都看出沒救了吧?
———————————答題的分割線—————————————————
先說結論:周瑜最大,龐統次之,郭嘉最末。
一、周瑜為什麼說周瑜的死對吳國的影響很大呢?並不是說周瑜死了吳國沒落,周瑜沒死吳國興盛,畢竟周瑜之後有魯肅呂蒙陸遜等人守衛孫吳,周瑜影響大是因為他在世的話可以決定戰略方向,並不說沒有了他孫吳就不行了。
周瑜在世時是吳國軍事戰略的兩個代表人物之一,另外一位是魯肅——不過鑒於兩人的地位差別,魯肅的影響略小。故而決定權其實還是在孫權手上。
那周瑜的戰略是什麼呢?軟禁劉備。
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孫權並沒有答應周瑜的上疏,而後周瑜親自來見孫權,提出伐蜀的戰略: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日:「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孫權雖然打仗不行,但絕對知道在【劉關張在荊州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周瑜還領兵伐蜀會有什麼結果?劉備就算不在背後捅刀子,也會在路上安排亂七八糟的的啊!
伐蜀不是不可以,雖說蜀道難,但如果荊州可以保證不搗亂,前方有甘寧這麼一個熟悉蜀中地理人物的帶路黨,軍中又龐統這樣的善謀劃策之人(事實證明龐統在劉備伐蜀起的作用挺大)謀劃戰事,還有孫瑜這樣的內姓將領保證軍隊的純潔可靠性——至少伐蜀是有成功幾率的,雖說幾率不大。
那如何才能保證荊州不在後方搗亂呢?聽周瑜的,把劉備軟禁起來啊!
孫權既然不答應軟禁劉備,不久卻又答應周瑜伐蜀,腦子洞也太大了吧!
那麼,如果周瑜在當時不病死的話,孫吳會有什麼發展趨勢呢?
1、周瑜伐蜀成功,荊州就被孫吳包圍了的,二分天下計劃指日可待,然後劉備哭了。
(不過成功概率相當低)
2、周瑜伐蜀失敗,因為周瑜帶領的是孫吳精銳,孫吳必然元氣大傷,然後劉備笑了。
至於孫權為毛在放走的劉備的同時又答應讓周瑜伐蜀,然後周瑜馬上就掛了——我還是不陰謀論了,大家自己結合孫權傳記好好看看就行。
當然,周瑜是必死的——所以大家也可以理解為周瑜其實最沒影響,畢竟孫吳是孫權的,呵呵噠。
二、龐統
龐統在劉備軍官至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等。在劉備伐蜀前期算是劉備軍的主要謀臣了,畢竟劉備軍當時也就他和法正倆謀士——龐統死的時候劉備軍已經攻打到雒縣了,諸葛張飛趙雲的部隊此時大約已經進入蜀中(很多回答甚至包括桂爺@桂武磊 也犯了一個錯誤:因為演義誤導,都認為諸葛是在龐統死後才從荊州出發的,其實翻看劉備龐統諸葛等人傳記就知道諸葛在龐統戰死之前就已經接到了劉備出兵的命令),此時伐蜀已進入後期階段,且是沒有多大難度的後期。
可見龐統在伐蜀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如果他沒有因中流矢而死,而是與法正共同為劉備定下蜀地之後——劉備很大可能會帶著法正攻打漢中,讓諸葛鎮守成都,而讓龐統回去幫關羽鎮守荊州。
如此一來:荊州至少不會丟的那麼憋屈——關羽雖說剛愎自用,但如果是劉備欽定的參謀的話還是會聽聽的,畢竟龐統是有實力的。、
至於有人強調法正比龐統強那麼多那麼多,你還真的把諸葛亮那句嘴炮當回事啊?龐統法正同傳啊喂,龐統只是死得早,法正死得略晚,在漢中之戰依然發揮作用,所以法正才是謀主啊喂!在能力上差別不大好伐!
其實我也不明白,劉備軍第三謀士·馬良,為毛在關羽失荊州的時候不在荊州,而貌似是在之前出使了趟東吳便回成都的樣子——大耳朵真的認為二哥不需要謀士么?
我說郭嘉的影響小不是因為郭嘉的能力差,郭嘉的策謀能力在三國時代是非常好的,我個人認為在策士之中屬於一流。
我認為的一流策士有:荀攸賈詡郭嘉劉曄龐統法正。
之所以說郭嘉的影響小,是因為他的可替代性太大了,曹操手下的優秀謀士可是不少。
雖說他死於建安十二年,可是策謀能力與受重用程度絲毫不遜於他甚至要超過他的荀攸賈詡二人活得久,特別是賈詡,然並卵,曹操還是沒有統一。
至於赤壁云云,賈詡又不是沒提醒過曹操,曹操又不是只信任郭嘉而不信任賈詡,對吧?
郭嘉的影響可能性最大的一點是:因為郭嘉年輕,比曹操年輕十五歲,如果郭嘉不英年早逝,曹操很可能會將郭嘉成為託孤大臣——當然前提是郭嘉的學習能力要向諸葛亮看齊,要麼學學統帥練兵,要麼學學治國安邦,畢竟只懂得籌謀劃策的策士是不大可能成為託孤重臣的。
不過,郭嘉是如此純粹的亂世策士,加上不治行儉的履歷,大約是不大願意學那麼多亂七八糟的吧——況且,郭嘉和曹丕貌似也沒多好關係吧?雖然郭嘉死的時候曹丕已經二十來歲了。
我們先捋一捋他們死後的事情
龐統身死-諸葛亮入川-關羽獨守荊州-關羽與東吳交惡-關羽北伐-呂蒙白衣渡江-荊州西蜀掎角之勢失去-關羽身死-西蜀東吳徹底翻臉-張飛身死-陸遜猇亭大破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獨攬大權統帥西川-六出祁山無功而返
周瑜身死-魯肅接任-呂蒙接任-陸遜接任
郭嘉身死-曹操北征烏丸-曹操赤壁大敗-滅蜀-滅吳
分析一下每個人死的影響
在整個過程中,曹操一直是掌握主動的(雖然賈詡也曾提過天下三分,雖然諸葛亮也主動,但他是不得不主動,是被動的主動,不打仗內部矛盾解決不了),東吳的戰略是天下三分,聊以自守,待時而動,西蜀的的戰略本來是諸葛亮訂的佔據西川,荊州為前站,進可攻退可守,稍微激進一些,龐統的死,徹底改變了西蜀的戰略,只能出兵魏國防守嚴密的祁山,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蜀的發展
雖然在赤壁大敗之後,曹操大呼: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但是實際上當時的謀士程昱等人已經提出關於預防火攻的建議,曹操在這裡應該是在推卸責任,或者說:他只肯聽郭嘉的,那麼郭嘉的死,相反對於曹操是有利的,他不得不發現和使用其他人才的能力。
周瑜同學的死對孫權來說是有利的,從後來孫權對待張昭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這個碧眼小兒之所以那麼能裝孫子就是為了更大權力,臣服魏國不過是權宜之計。周都督這樣的全能型人才掌控軍政大權,要知道,孫權決定對抗魏國的時候,把軍權全部交出去是很冒險的,從他一貫的表現來看,是迫不得已,豁出去了。孫權雖然跟他是弟兄,升堂拜母,而且憐惜欣賞他的才能,但是估計也是巴不得他早點死(多少有點鳥盡弓藏的意思)。
另一方面,從人才的代謝來看,郭嘉周瑜死之後,魏國吳國人才輩出,這可能跟選拔機制有關係,而蜀國最終在諸葛亮的統治下落得:廖化當先鋒的境地,不能不說這跟沒有人制衡他的權力有關係。謀臣方面,卧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從諸葛亮的才能來看,鳳雛絕對不是法正馬良那些個人可以比的。
綜上所述,龐統之死對於西蜀的影響是最大的,郭嘉次之,周瑜影響最小 看了這些答案覺得大部分人都是從這三人死前已經做出的貢獻上分析的。所以周瑜就排了第一,因為沒有他赤壁就就敗了。龐統就落了最後,因為他根本沒做什麼實質的事。
既然談「失」,必然要從他們死後的形勢開始分析。所以:
2、其次是魏失郭嘉。曹操實質上並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他是個很善於決斷的人,絕大部分的事情他早就有想好了處理方法。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他就轉向問另一個人,直到出現和自己想法一樣的人。與其說郭嘉是曹操最信任最青睞的謀士,倒不如說郭嘉是曹操的一個知己,他更能洞察曹操的想法而已。赤壁戰敗,曹操感嘆郭嘉不在了,可是在世的賈詡和程昱勸阻過曹操不要打這仗,可是曹操根本沒聽進去。綜上,魏失郭嘉是曹操失去了一大知己。
3、最後才是吳失周瑜。赤壁之戰之後,周瑜還有什麼作用?赤壁後周瑜功高蓋主,孫權又算是周瑜的晚輩,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吧。另外,即使孫權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他也要從合肥、濡須口、柴桑口三線作戰。這樣,大局觀更強、戰略能力更突出的魯肅已然是統領三軍的最佳人選。所以,吳失周瑜並沒有影響東吳的戰略。
周瑜&>龐統&>郭嘉。
本人是郭嘉控,能力強,魅力大,名字還霸氣,是吧。郭嘉、荀彧、程昱是曹操早期的三大智囊,事無巨細,悉聽建議,但是郭嘉是唯一一個曾經左右曹操意見的人,除了真才實幹之外其個人魅力也不容小視。雖然郭嘉對魏的作用巨大,但是沒有了郭嘉對魏並沒有造成想像中的損失。cc華容道憶郭嘉,稱若有郭嘉不至於斯,但即使郭嘉還活著,cc已經不是當年那個cc了,明知馬騰在一側虎視眈眈,依然舉大軍南下,這樣的決心已經不是一個謀臣能夠阻止的了。
再看龐統,長相的自卑引起個性狷狂,雖有才能,但是個人魅力不夠。雖然沒做過什麼大的項目,但是若他活著,蜀之變化絕對是可以翻天覆地。蜀之一國,可謂成也孔明,敗也孔明。蜀缺人才,雖然高層牛掰到幾乎逆天,但是中層的缺乏讓蜀很難持續發展,可謂後繼無力,本來在第一代ceo去世後就應該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孔明一人獨攬大權,三權合一,相父制國,他扛住了。其獨斷專行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蜀國的危機,但是也為以後更大的危機埋下了伏筆。若龐統活下去,則從白帝託孤時歷史就會大不一樣,或許根本不會出現關羽孤守荊州這一導火索。龐統善理訴訟,可見其對人情世故必然有大的見解,所以對於吳國絕不會是諸葛的無賴戰術,也就不會出現作為蜀之於吳的直接代理人關羽,對吳的冒犯和侮辱。退一步講,縱使龐統無法改變諸葛的外交策略,還是那句話,白帝託孤時,一切都將改變,皇叔絕對會在權利和諸葛之間做個制衡,就像託孤李嚴一樣,龐統會被卡在諸葛和弱智兒之間做一個緩衝,而且龐統對於人才的態度和諸葛是完全不同的。龐統遍受白眼,更懂寒士之不易,會更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這對於後期的蜀國格外重要。總結一下,政治上,龐統將牽制孔明,權利將分散,不會在出現孔明死後的尷尬;軍事上,孔明的北伐將受到壓制,蜀國之力將得以更好地保存;人才上,更多的人才將會出現。所以龐統之死絕對是蜀之第一憾事。
最後是周瑜,周瑜對於東吳的影響之大,可以說是除了孫策之外的第二人,孫策奠定了東吳的基石,為東吳招攬了很多骨幹型人才,孫策死後,周瑜即任大都督,地位應該是相當於後來的蜀之丞相孔明,其在孫策時期的貢獻姑且不論,單是赤壁一役就足見其才幹和地位。周瑜死後,無論是呂蒙、魯肅、陸遜都沒有為東吳取得如此大的勝利,後周瑜時代的東吳雖偶有閃光之處,但一直處於低調的平庸中,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大的勝利。若周瑜不死,則荊州之地不會那麼混亂,荊州不亂,則西蜀幾不可能建國,荊州之地是一切禍亂的根據,其敏感性和複雜性才導致了後來的三國鼎立。而且周瑜作為孫策時代的最後旗幟,他的死必然導致了老臣和新臣之間的權利交替甚至是重新洗牌,因為吳國人才雖多但是並非都是一心的,有以程普為代表的孫堅老臣,有以張昭為代表的孫策中堅,也有魯肅為代表的孫權新生軍,三個派系之間的傾軋肯定不會少也不會短,所以導致東吳在曹操西征時失去了先機,反觀其他兩國,郭嘉並沒有坐到那麼高的位置,龐統也沒有,而且龐統所在之蜀當時並沒有成熟的官員秩序,二人之死對於自己所在勢力的內在衝擊並不大。個人觀點:龐統首、郭嘉次、周瑜末。
龐統是一個軍事型的謀士,打仗是他的特長,所以善於識人的劉備把他帶上入蜀。而當時沒人有和龐統一樣的或者說差不多的水平,諸葛亮也不例外!而且即使看整個蜀漢歷程,後面除了有個法正(而且也死的早)有出色的軍事才華外,並沒有其他的優秀軍事謀士了(馬謖如果培養出來的話可能是吧,不過呵呵,他沒機會了)。蜀國整個歷程看其實都缺少這種人才,戰爭雖然是政治的延伸,但是不代表它不重要,在三國時代,戰爭的作用不遜於政治。龐統的存在無疑會極大地增強蜀漢的軍事實力。還有一個問題是,龐統的存在也就可以讓諸葛亮好好去搞內政、管國家大事,荊州也不一定會丟。蜀國國力最弱的很大原因就是荊州丟失和猇亭大敗。如果這麼一個被稱為「南州士之冠冕」的軍事人才還在,他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巨大的。而且從他有限的記錄上看,老闆還是對他挺信任的,至少話不投機、不歡而散後還會把他叫回來開開玩笑。總結就是,龐統是出色軍事人才,能力超群!蜀國一直缺這種人!而缺這種人的蜀國在軍事上表現一直呵呵(漢中有法正,不算)!
郭嘉,作為一個洞察力驚人,善於戰略(這裡說的是該不該,能不能的一類戰略問題)和出奇謀的軍事謀士,同時也是一個與曹操關係好、影響較大的人(個人覺得赤壁後曹操感嘆那句話,證明的不是其他謀士不行,而是相比於其他謀士,曹操會更大程度考量郭嘉的話),他死亡後是沒有人能代替的,他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是獨一無二的。郭嘉是三國頂尖謀士群中的一位,他相比於其他謀士的最大優勢,不是他能力超過好多(個人覺得頂尖謀士其實都差不多,只是可能擅長不同、性格不同會導致特定局面的稍遜而已),而是他對老闆的影響力。總結,能力依然超群且能與其他謀士形成互補的軍事人才!受老闆信任且能很大程度地影響老闆!沒有了這個人之後,老闆的征程中放棄了很多優秀人才提出的優秀意見,而這些優秀意見又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天下大勢!
周瑜,作為一個幾乎可以說是全才的人,沒什麼好挑剔的。他最本職的身份當然還是三軍統帥,能力毋庸置疑(赤壁是最好的證明,如果有人認為這不怎麼能證明的話,請參見前秦的淝水之戰)。天下二分計策因為他的死亡而胎死腹中(當然他沒死,也不一定能成功,畢竟東吳陸軍的實力真的不咋的,機會只能說對半開吧,這裡只是說他在其中的作用)。他最大的問題在哪兒?在他的老闆不是孫策而是孫權,孫策還用說嗎?總角之交、登堂拜母、助取江東、棄官來投、親自迎接,再說就說不完了。再看孫權,周瑜與孫權的君臣關係可能就不是那麼好了!打赤壁的時候,明明是國家命運前途的一仗,為什麼不是堵上一切,而是你先帶些兵上,輸了我再來,這種關鍵性戰爭了,你還想來兩次啊?周瑜說要攻西川的時候,說的什麼,說讓他和孫瑜一起上,打下西川和漢中後,把孫瑜留到那兒。這種職位個人覺得非周瑜這類出色的統帥人才不能幹吧!那周瑜為什麼又要這麼說?呵呵!而且周瑜死之後,繼承者是魯肅,然後是呂蒙,接著是陸遜,要說能力斷層的話個人認為不能得證,即使差,也差不到哪去,而且還不一定差,只能說擅長不同吧。總結,能力還是超群,而且領軍才能更是沒得說,但是唯二的問題在於,有優秀的後繼者和與主公的關係問題,所以他排最末!
還有一點三個合併說,龐統周瑜出身世家,劉備需要重要代表荊州世家利益龐統,孫權也需要江北士族代表的周瑜,但唯一的不同是,龐統是劉備壓得住的,而孫權能不能壓得住威震天下的周瑜可能也是他自己經常考慮的問題吧!而出身寒門的郭嘉與重用寒門士子的曹操不存在這種問題!
最後總結,看影響不僅僅要看人的能力,還要看他能發揮好大能力,集團到底對他這種能力需要程度多少,擁有他這種能力的人是不是唯一或者說多少,他的能力發揮後帶來的預期收穫和付出是多少(這個談起來太多,而且沒發生的事還是不用談太多,畢竟不可能!所以沒說)
整個三國史其實可算是正統曹魏對叛逆蜀漢與孫吳的討伐史。佔據當時中國最發達的黃河流域地理人口優勢以及「正朔」政治優勢的魏(晉)國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情。
一兩個奇謀智士的生死沉浮無關緊要。1、周瑜是董事會執行董事,其他兩個頂多算是總經理助理之類的。沒啥可比性的說。
2、郭嘉是病死的,龐統是戰死的,周瑜是被孫權謀殺的。
綜上,影響力最大的肯定是周瑜啊
顯然——周瑜第一,郭嘉其次,龐統最末
看他們死前擔任的職務就知道誰對軍政的影響力較大再看三人對赤壁的影響,也能排出順序——
周瑜自始至終都是赤壁孫劉聯軍的第一人
郭嘉若在世,曹軍能不能贏不好說,但應該不會輸得那麼慘
龐統的故事則只是個傳說
純評論,蜀國失龐統的損失不如失法正大。法正才是當時蜀國真正的高級參謀。
==========以下是修改和更新===========
正經答題的話,非常簡單的說說這三個人在正史中對於各勢力的地位:
1.龐統不是近臣,應該算是行軍參謀,也就是一支部隊(可能是主力)的副將、參將。這個地位是不高的。當然主要是因為龐統不怎麼被重視,也許他有潛力呢,但那是平行宇宙的事。
2.郭嘉是曹操近臣,深得曹操信任,同時又是半個政治秘書,大局觀、戰略眼光都相當厲害。但郭嘉不是戰術專家,主要做的是大局推演和戰略規劃。他死的時候曹操也基本站穩了,容錯率沒有原來那麼低了。不可否認的是,郭嘉在曹操剛起步,容錯率最低的時候,每次出謀劃策都基本等於給曹操續命。
3.周瑜是孫策把兄弟,託孤輔政大臣,軍中威望極高。天下二分如果真能實現,哪怕實現一半,確實可能沒劉備什麼事了,但可能同時也就沒孫權什麼事了。所以周瑜為什麼死了?孫權摸了摸捲毛鬍子。
綜上所述,其實這三個人死的時候,對於各方勢力的意義都不具備決定性的意義了。相比較來說的話,郭嘉死了損失最大。
感謝郭嘉。
郭嘉是戰略判斷,龐統是戰術布置,周瑜是戰略決策戰術執行。
赤壁兵敗才緬懷郭嘉,是老曹自己傻逼了。賈詡難道沒勸他不要強攻東吳?事後諸葛亮來看這次諫言,賈詡和荀攸是並列算無遺策的,老曹自己不信只能怪自己當時不太相信郭嘉外的人。周瑜對洞庭湖氣候的理解和判斷,才是赤壁之戰火攻的基礎,當時東吳也是非常多人支持投降就可以看出來能判斷出東南風的幾乎都沒有。老曹這句話不足以說明郭嘉足以扭轉赤壁之戰。
郭嘉不是謀主,是戰略形勢判斷的鬼才。他能判斷出孫策的死,判斷出袁紹的十敗,判斷出袁紹兒子會怎麼做,都是把自己的判斷貢獻給老曹。但曹魏並不是在郭嘉之後完全沒有神級謀士了。影響最小。
龐統早年是周瑜身邊最重要的智囊,周瑜一直主張進取西蜀,兩分天下,龐統能在第一時間把上中下三策擺在老劉檯面上,這很可能是當時和周瑜一起研究了很久的結果。可惜還沒打下西蜀就去了,實在很難腦補他後面的戰略規劃,戰術布置就更虛了。
季漢在龐統走後,還是有法正這個謀主在的,雖然大傷元氣,但不至於沒法打仗。季漢一直到龐統和法正都走了之後,才開始那個兩次北伐勞命傷財的後主時代。諸葛亮都知道「聯營700里安能退敵呼?」,老劉的軍事才能跟三國殺里的自己太像了。
季漢真正稱得上有軍事才能的,也就龐統、法正和關羽。龐統的死,對老劉來說是斷了臂一條膀,後兩個也死,才是真的沒救了。
周瑜作為大都督,掌兵權,而孫權自己半點軍事能力都沒有,東吳所有戰略決策和戰術執行都是他一手包辦。打下了震驚海內的赤壁之戰,孫權這種陰險小人自然要鳥盡弓藏。如果周瑜沒有英年早逝,那麼他的兩分天下之謀能否實現?最高的答案和姬軒亦的答案都值得看看,最高的那篇太長,貼後者的一段來:
孫權已經決心把荊州交給劉備。他之前和劉備,魯肅已經達成了一致,見魯肅傳,先主傳。
周瑜去找孫權面談,孫權又當面同意了他以荊州為基地進攻四川的計劃。
然後,周瑜死於路上。
還要陳壽多說什麼?
雖然一年才打下沒支援的南郡,不算什麼光輝事迹。不過要注意的是,整個三國時代,曹仁也就輸過這一次,而完人周瑜沒輸過。這兩位和算無遺策這種理論派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再來說說周瑜死路上之後,東吳怎麼了?
-忠厚長者魯肅死也要不回荊州(要得回才怪了),逼得孫權甚至祭出和劉備手下諸侯最大關羽聯姻的賤招,還好關羽沒上當。嫂子還在你東吳,找我聯姻算是什麼事?
-呂大將軍白衣過江的經典戰役,讓東吳陰險小人的姿態徹底擺在檯面上,之後迅速向曹丕稱臣
-陸遜把老劉打死之後被孫權陰死了
-10萬人被800人打敗兩次跑回老家的事不需要提了吧?
本來很有機會堂堂正正討伐逆賊,兩分的東吳,在周瑜死後逐漸演變成了卑鄙無能的形象。
就這三個人的死,個人認為是周瑜影響最大,不光是對東吳來說,也是對整個三國來說。
三國失周瑜
曹操失郭嘉
周瑜失龐統
魏失郭嘉基本等於沒損失,因為最困難的北方已經平定了,南方只是早晚問題。吳失周瑜很可能就是孫權自己的陰謀。即便不是,周瑜作為武將,之後發揮的作用也極其有限。龐統跟前面兩個身份不一樣,他是蜀漢政權中少有的具有名士身份的人物,作為尚書令掌握人才典選,顯然會比法正、劉巴等人效果好。比如,龐統發現的狂人彭漾,在龐統犧牲後不久就被諸葛亮排擠出了中央,決策層都發生了變化。所以綜合來講,蜀國影響最大。
1、吳國周瑜。無論是呂蒙、陸遜還是魯肅,周瑜死後他們要麼對當權者沒有足夠的影響力要麼跟江東氏族不夠緊密。對一件事的掌控不但要有智慧還要有實際的掌控力(包括對政策的發言權和與利益集團對話妥協的能力)。周瑜的死直接敲響了吳國的喪鐘
2、其次是郭嘉,郭嘉作為一個相對年輕的忠誠於曹操的謀士,最主要的作用不是幫助曹操統一三國,而是在曹操甚至是曹丕死後作為託孤的人(以一個文士領袖的身份抗衡司馬懿勢力,註:他只比司馬懿大九歲)。郭嘉如果不死很可能會讓魏國度過第三代曹睿執政時期,繼而使魏國成為一個較長的朝代。
3、 最後是蜀國的龐統,死的時候對蜀國沒有任何直接影響。蜀國後期諸葛亮的影響力已經超過後主,甚至是獨斷乾坤,並且蜀國沒有儲備足夠影響力的人才資源,所以諸葛亮死後蜀國一盤散沙,無力抵抗魏國。不過如果龐統沒死,又有足夠的實力,他可以作為平衡諸葛亮的一個人物。這樣劉後主也許能夠在平衡手下力量的情況下積累足夠的人望。(龐統作用就是平衡諸葛亮並作為諸葛亮的替補。)
我個人認為是蜀失龐統影響最大,其次是吳失周瑜,最後是魏失郭嘉。
我是從對各自國家的影響程度來看的。
蜀國本身就是在三國中經濟實力最弱的一國。劉備死後,就是孔明獨掌大權,其他謀士像法正、費緯說得好像挺有才能但是無法有大用途。如果龐統真如傳說中的「卧龍鳳雛得以可安天下」那般了得,蜀國後期,諸葛亮就不會如此廢寢忘食,軍中大小事務都要親自過問如此操勞病死五丈原。蜀國的人才方面比起魏國本身就少,加上有劉禪庸主,要振興更加困難。
吳國比蜀國稍好的一點就是孫權比起劉備和曹操年輕,而且賢明,執政時間也長。周瑜是大都督,但是起身後還有魯肅、呂蒙這些可造之材,陸遜更是年輕有為。周瑜死後,其他人還能夠撐住場子。
曹操在赤壁戰敗後說如果郭嘉還在,何至於此。好像郭嘉沒死,赤壁之戰就不是這樣結局一般。但是即使郭嘉死了,赤壁戰敗,魏國的實力還是吳、蜀任何一國難以單獨抗衡。而且荀彧、程昱、賈詡這些都是三國時期一流的謀士。司馬懿更是能夠和諸葛亮鬥智斗勇的鬼才。所以雖然郭嘉是一世英才早逝,但是對於魏國的影響明顯比龐統之於蜀、周瑜之於吳要小。
不回答問題。
看到第一答案里說知乎三國圈門檻真TM的低。不知道圈裡都是那些人,但是本身就是低哇。
從小就有三國演義可以看,各種影視作品不斷,大一點看了三國志就感覺掌握了三國。
有人不了解而你又恰好會,願意分享經驗自然好,不願意也無可厚非,何故擺出這樣的高姿態呢。
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可能各位三國學者已經瞭然於心,但圈外的畢竟還是大多數。
一個這樣的圈子少了交流和新人,恐怕也未必能長久吧。
周瑜>龐統>郭嘉
不需要扯那麼多,同樣是大牛辭職,對微軟的影響大還是對鎚子的影響大?
我來補幾個相關視頻~
真三國無雙7:
真三國無雙7魏國IF赤壁之戰—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真·三國無雙7》美版 魏國IF路線結尾—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蜀國幻想劇情,龐統不死,樊城之戰作為援軍救了關羽。在這裡,他存在感沒那麼強,主要功勞在「如果留在蜀國」的徐庶。
《真?三國無雙7》中文劇情 樊城之戰IF?蜀軍 關銀屏 秘藏武器—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真·三國無雙7》美版 蜀國IF路線結尾—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吳國幻想劇情,周瑜沒死,合肥之戰與魯肅一同看破奇襲部隊動向,大破奇襲部隊,挽救了孫大帝十萬對7000大敗的結局,最終三國達成和平協議(什麼鬼?)...
真三國無雙7[吳]甘寧秘武-合肥之戰(IF路線)—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真·三國無雙7》美版 吳國IF路線結尾—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重要性 龐統 &> 郭嘉 &> 周瑜
說到底,其實是影響力
如果龐統不死,龐統在軍隊和機變上要優於孔明,那麼孔明同學就會一直是蕭何和外交官的角色,無法走上權臣的道路,二爺的勇武+孔明的嚴謹,荊州也就不會丟,三國的勢力才相對均勢,相對均勢意味著各種變化都有可能。天下完全會是另外一翻景象
如果郭嘉不死,曹操身邊就多一個能說服他的人(荀彧、賈詡、劉燁、程昱都很牛,智商不比郭嘉弱,但在曹操眼裡就是不那麼容易聽從),無論是赤壁之戰,還是後面的漢中之戰,結局都非常非常的不一定(其實這些戰事中,曹操的不少謀士都提出了正確的見解,只是曹操同學本身也很猛也很孤傲,沒有採納)
如果周瑜不死,四大都督裡面,呂蒙太菜不表,魯肅、陸遜哪個比周瑜差了,不依然絲毫無功?兩個原因導致無論是誰當都督都難建功業
1,孫權,是否害周瑜還未有定論,不過有孫權在,手下允許有威武的「將」,但決不允許有NB的「帥」,至於帶領大部隊征伐劉璋,想都不要想。
2,東吳的各種現象。打防守比較牛,進攻非常水。水軍比較牛,上陸非常水。守城可能會牛,但是攻城超級水。如果沒有孫策那樣的人格魅力爆表的leader,這幫非常不正常的世家、兵士很難能發揮出水平來。
如果你換成孫策不死,那就更兩說了,孫策不死,周瑜就可以正常發揮,龐統就不會去蜀,曹操能不能贏官渡都不好說,劉備更是機會渺茫,天下究竟怎樣很難講
吳國周瑜,當時剛向孫權提出進攻西川,周瑜此舉就算攻四川不成,也可殺回馬槍,拿下劉備當時佔據的江陵。而正在他籌備之際,就去世了。
而吳國就進入了魯肅的時代,從此轉為守勢。周瑜作為三國史實上評價極高的軍事家,吳國失去他,可以說是三個國家裡損失最大的。
再者說蜀國龐統,可以說,諸葛亮作為謀士,主要是匡君輔國,而龐統,法正主要則以奇謀見長,這點諸葛亮類似荀彧,龐統法正類似賈詡郭嘉。龐統在攻雒縣時殞命,導致諸葛亮張飛入蜀。但龐統的死,對當時的劉備集團影響並不十分重大,劉備也如願以償的拿下益州,而後在法正輔佐下又攻下漢中。蜀國後期人才極其匱乏,一是從關羽失荊州到劉備託孤白帝城導致的一系列人才損失,二是諸葛亮的梯隊培養意識確實很問題,三是蜀國位置確實相對閉塞,政治關係也較複雜。
最後是魏國郭嘉,郭嘉雖作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曹操的重要謀士,但真正為曹操出謀劃策的經典戰役少之又少,主要是殺2袁和爭烏丸,爭烏丸那真是勝在險中求,曹操日後自己想起來都後怕。且郭嘉一直官職不高,行為不檢,和顧命大臣陳群也不合,曹操喜歡郭嘉,一來是可能確實有點奇謀,二來只怕是和曹操性格比較類似,生活上比較隨性。至於赤壁大敗,其實賈詡等人也是提醒過曹操的。就算真的郭嘉能活到曹丕時期,他那种放浪的性格,也不一定能成為顧命大臣,就算能,其謀略要剋制司馬,也是難事。何況魏國謀臣眾多,當時郭嘉去世,顯然並沒有對魏國造成什麼影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