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在酒樓上》中的雪景描寫到底好在哪裡?
11-30
評價是木心先生給的
老實說,我不認為《在酒樓上》在魯迅的作品中算得上好,也不能算是一篇成熟的作品。
僅就寫雪景來說,魯迅是有意把雪景和人物的內心相烘托的,這個普通讀者都能看出來,但這種烘托有刻意之嫌,就隱喻的使用上來說,也同樣有刻意之嫌,這使這篇作品難免有「作」的痕迹。就魯迅的小說來說,我更喜歡《社戲》和《阿Q正傳》以及《傷逝》,而《在酒樓上》雖然用了第一人稱,但主角卻是呂緯甫,「我」只是旁觀者,這個套的運用也使小說的抒情性降低,代入感降低,同時,用呂緯甫自述的方式來敘述,也使敘述的深度下降,無法直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這也是魯迅不得不借重雪景的原因,但其實有更直接的方法,即直接讓「我」與「呂緯甫」合一,如同《傷逝》那樣。
魯迅的小說都是很早前讀的,或記憶有誤。
另外抄一篇陶淵明的詩在下面,或可作為寫雪景的對比: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 。
淒淒歲暮風,翳翳經日雪,
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
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
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
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
平津苟不由,棲遲詎為拙。
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
木心先生曾說,有的書宜深讀有的書宜淺讀。如道德經,淺讀即迷。如離騷,只一個字,美。
講什麼修辭手法,用字,用詞,都是不寫文章人講給不寫文章人的事。
越來越大,接觸的越多,越發覺其實小學語文學的東西太過深奧了。並不適合小學。就像題主的問題。其實也是很深奧的文學理論研究。作家確實需要天賦的。文學其實通過字,詞,韻律給予人類不同的藝術感受。而字詞的組合,描寫的採摘,語序的調整,包括聯想等等,一部作品,用文學理論拆解都可以發現許多有意思的東西。這就像我們把我們主觀的一種感受過程,通過理性的心理學分析,變成一種普遍的客觀規律的存在。。。。。
———————————————————————————————————————————
恕我見識淺薄,這篇文章我沒看到過,所以,請摺疊。。。。
老梅傲雪,老辣的豔麗。一筆見功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