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顧炎武晚年有沒有剃髮?

黃宗羲
目前所見之圖片均為戴著頭巾,不知道剃髮沒有。
考慮到兩位都是明末大儒兼反清復明領袖,又是道德完人,相信應該是沒剃髮,或者剃光當和尚又或者當道士。但是黃宗羲晚年和清廷官員多有來往,如何見面呢?


-,-

他倆都剃了。

顧炎武和黃宗羲存世的畫像都像這個戴個頭巾,就是因為腦袋是光溜的。

顧炎武一直想的比較開,他認為亡國和亡天下有區別。
亡國是朝代更迭,這是天行有常,是帝王大夫們的事兒。亡天下是道德淪喪,倫理傾覆,以至於率獸而食人,乃至人將相食。其實就是由華夏而蠻夷的意思,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為了避免這種亡天下的命運,要做出抗爭。怎麼抗爭呢?顧炎武還是挺實用主義的,贊同忍一時胯下之辱的做法。他在自己的《亭林詩集》里專門有一首「剪髮」,裡面有這麼一句「丈夫志四方,一節亦奚取」。就是為了大丈夫的大志向,犧牲一些小節是可以接受的。
這傢伙強調的是留得有用之身,一朝得保青山在,不怕來日沒柴燒。雖然一開始也有過好多年冒死守發的經歷,但想通這一節後,顧炎武就痛痛快快把頭髮剃了。後來顧炎武在起義多次失敗,採取的更多是軟抵抗不合作。
吏部尚書熊賜履邀請他修明史,顧炎武很硬氣的說「果有此舉,不為介之推逃,則為屈原之死矣!」介子推和屈原這倆人都死了,顧炎武的意思很明確,要不你們弄死我,要不我自己死。

黃宗羲比較複雜,他和顧炎武性格不同,早期也是強硬的反抗派。追隨魯王兵敗後,曾經去日本求過援軍不獲。回國時覺得大勢已去,就上岸剃了頭髮。
一開始也是一門心思在家著書立說,對清廷不理不睬。自己不受聘,也不允許自己的弟子參加科舉考試。但後來對康熙有了點好感,同意自己的弟子們入仕途,也說了些康熙的好話,甚至在文章里居然使用了順治和康熙的年號。由此呂留良等人認為老黃已經叛變革命了,遂與之絕交。
黃宗羲晚年和清廷官員接觸不少,為當年的同志所詬病,弟弟也因此非常鄙視他。但話說回來,黃宗羲因為當了順民,所以他的學術著述和文章保存的也都很完好,躲過了文字獄。
黃宗羲最後的抵抗是自己的葬禮,沒有陪葬,只有一個石板一床被褥,他本人披髮。這個意思其實還是拒絕當清朝的百姓,不認同清廷,同時希望屍體早日朽爛。作為一個一生失敗,又公認晚節不保的前明義士,黃宗羲心裡應該是有極大苦悶的。

他們那一批人里,大部分都剃了頭髮。只有王夫之例外。
王夫之一直在南明積極投入抵抗事業,後來事敗,晚年就逃進了石船山。
悶頭躲在山裡搞學問,避世不與外人接觸,只偶爾會有人去拜訪他。
王夫之著述頗多,涉及的內容也很廣博,後人研究他的思想,還出了個船山學派。
最後得以服華夏衣冠完發而終,在精神上,他臨死時是死的最幸福的。


康熙朝開博學鴻儒科,招賢故明遺民,又開史館,招募前朝孤老。兩次招賢都點名要了黃宗羲和顧炎武,可見他們兩人在當時朝廷那裡是掛了號的。而被朝廷挂號,又願意禮賢下士,屢次頒詔致仕,如果兩人還是前朝冠服,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在弘光元年,多爾袞揮軍南下,遭致江南士民強烈反抗,不得不在一個很小時段內,暫時宣布「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聽其便。」,而後,江南穩固以後,「各地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以後再也沒有在剃髮問題上寬容過。
不過有趣的是,很多關於他們兩人的畫像,甚至現代的雕塑,油畫,要不把他們還原為明朝的打扮,要不就是帶著頭巾。還沒有看到哪一個把這兩個大儒,復原成剃髮留辮的大清子民的模樣。這裡頭,毫無疑問,大家都給他們既留了面子,又感懷於他們的不幸。如此,還算讓人欣慰。

既然有朋友讓我展開一些,我就展開一些談談吧。
不過現在已經不再是回答題主的問題了,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已明顯:他們都剃頭了!
那麼我要談到的問題就演化成了:為什麼他們的畫像都戴上了帽子?想掩蓋什麼嗎?還是........還是從兩張圖片開始。

上面兩張圖像,其中坐像是當年的江左三大家之一,復社巨子吳偉業老年時代。下面的虞山牧羊齋錢先生就是鼎鼎有名的錢謙益八十歲的畫像。這兩畫像和題主及本人貼的黃宗羲的畫像一樣:都帶著帽子,或者斗笠。原因是什麼呢?掩蓋他們已經按大清例律,剃髮留辮罷了。
吳偉業在康熙朝時是國子監祭酒,錢謙益更貴為禮部侍郎。當然在他們垂暮之年,絕無華夏冠服的可能。那麼為什麼流傳下來的畫像都拚命要掩蓋這一切嗎?其中的原委,著實讓人玩味。
在我看來。這些南明頂尖的知識分子,雖然不得已致仕於清廷,但是故國之心未亡,都偷偷地在聯絡四處播遷的南明朝廷,為其實已經沒有回天可能的明朝,貢獻自己最後的,甚至是象徵性的力量。他們在乎自身的生死性命,但是更加在乎春秋留名。如果兩方面都想有所餘地的話,他們的行為就可以理解了。他們這種心態和做法,當然會影響到他們的弟子和後人。而這些人幾乎肯定是日後這些畫像的作者。於是,在描繪先人,先師的畫像中,畫家無不巧妙地利用了類似頭巾,帽子,斗笠等等工具,掩蓋了自己尊敬的長輩們的尷尬,竭力把他們還原為大明孤臣遺老的形象。間接地,試圖淡化他們曾經降清的負面形象。畢竟,那個時候,諸如史可法,瞿軾耜等等錚錚鐵骨,更加受不忘前朝的士民們的敬仰。
而且,從這些畫像主人的淡雅,峻清的儀態來看,這種單薄名利,忠於聖學的價值取向,正好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滿洲軍事貴族雖然政治上統一了中國,但是在文化上,漢族知識分子依然牢牢地掌握著精神領域的優勢。並且把它流傳下來。要不然,我們看不到這些。似乎清朝政府也沒有特意地去銷毀這些畫像,或者「另起爐灶,還原歷史」。期間的原因,還要從漢族文人,包括由經科舉入仕的官員,掌握精神領域的緣故來找。
那麼,這種文人極其可貴的堅持和傲骨,於當下社會有沒有流傳下來呢?大家自有答案。


應該都剃了,因為這兩位大師都妥協了。

顧炎武不可能不剃,康熙七年時,被捲入文字獄坐過牢,後被朋友營救出來。出獄後又長期在北京,住在他外甥徐乾學家裡。在北京期間,顧與熊賜履來往頗多。

黃宗羲也是妥協了,自己不出仕,但不反對兒子、學生去科舉當官。不僅其弟子萬斯同參與過修《明史》,黃百家也參與過。


其他人的答案都在回答此二位大儒有沒有剃髮的問題,我來跑一下題,為啥那時候那麼多人抗拒剃髮?

實在是太難看啦!!!!!

話說,我們電視上看到的油光閃亮的大辮子,是清朝很後期才允許的事情好么,對於明末那些潮人來說,頭可斷,血可流,頭髮不能亂好么,何況是這麼丑的金錢鼠尾。

當年年幼無知,看清宮戲也以為大辮子還蠻不錯的好么,知道真相之後真是想自戳雙目啊!!!


平原地帶不可能不剃髮易服的,除非逃到深山裡。

清初劉獻廷《廣陽雜記》:「廣東韶州府乳源縣,有地曰梅花,潦水峻險,不與外通。居人數百千家,有張鄧二老為之主,皆聽其指揮。二老,明季諸生。鼎革後,不剃髮,據險自守,官不得入,而租賦輸納不缺。追呼者,山下遙呼之,縋租而下,如數不少欠。平西之變,胡國柱過乳源,二老以野服見。事定後,二老已死矣,眾以地歸朝廷。朝廷以其地建置花縣,屬廣州府,今人所謂梅花洞者。即其地矣,產良馬。」


作為水涼頭癢的優質儒生,怎麼會沒剃頭呢?


圖中戴的是幅巾,就是用來遮羞的,遮住光頭皮和辮子。清初不少名士戴這個幅巾,勉強保存點體面。嚴格來說,幅巾也是違法的,後來管得更嚴了,幅巾也不能戴了,很危險。一步步來嘛,溫水煮青蛙。不知道這些戴幅巾的人,看著自己的後代,是什麼感受。


推薦閱讀:

中國能成為海洋型國家嗎?
怎麼看歷史學家張帆說元明清是「大中國」漢唐只能算「小中國」?
一個漢朝人穿越到明朝,是否會有科技日新月異的感受?
為何世間只知道史可法,而知道閻應元的很少?
除科學史研究之外,歷史文獻對科研還有哪些用處?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剃髮易服 | 顧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