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技術?
蛋疼的辯論論題,專業課老師定的,求各位雞汁的回答。ps 題主時隔半年回來看這個問題,沒想到竟然湧出那麼多優質的答案(題主並沒有能力邀請辣么多人啦 ),無奈不能一一回復以表謝意,看到知乎上有這麼多優秀熱心的遙感人,內心暖暖噠~
---------------------------2016.12.05-----------------------------------------
時隔一年多,很少逛知乎了,這兩天看到回答在一個微信公眾號上發出來,才回頭再來看看曾經寫過的答案,確實有不同的感想。
瀏覽下各種答案,遙感是門科學還是技術,種種回答各有不同。現在想想,技術還是科學似乎也不那麼重要,倒是討論本身反而更為有趣。無論是什麼,我們所從事的工作大概都不會變化。
前幾天去重勘找了下師姐和同學,聊天時又?叒發現這個圈子是辣么的小呀——其他人認識的人很多自己也認識或聽過。又想起今年7月份在布拉格ISPRS上的見聞:傳統攝影測量方面的工作好像在變少,而且似乎主要是德國人在做了,即使這樣,他們也是在結合計算機視覺的東西做(雖然傳統攝測本身就包含很多計算機視覺的東西);而傾斜攝測、高廣譜遙感duangduang的在發展,相關的分會場報告那叫一個火爆。不禁感慨,在新領域、新技術不斷出現的今天,不論遙感到底算是技術還是科學,我們這個相對閉合的圈子確實需要包容、創新不拘泥的科學思維,然後去做一個實用、不灌水的東西,這大概就是技術的一面了。
再扯點遠的東西,個人感覺知乎好像是個適合拓展不適合深掘的有趣的地方,作為一個工科生,發現在這裡看文學、社科的東西很有意思,但是看專業內的東西好像討論的不深、不精,一個專業問題的解決可以問周圍的人、看論文、自己冥思,但是在知乎上大概是不太能解決的了。所以,這一年也很少逛了,偶爾收到的私信也都回不及時,還請見諒。
-----------------------------------------------------------------------------------
個人是在讀博士,也算是半工作了,平時忙出翔,有一天晚上開會時接到的回答邀請,那個瞬間莫名的被觸動了一下,畢竟作為一門較小的學科,這些年對遙感也有過思考和疑惑,這個問題正好也和自己的一些思考有了些碰撞。不過那天開會到了晚上10點半多了,沒時間了,只能拖到這個安靜的下午了。剛發現前回答的竟然還有武測的學弟,對這個問題更是倍感親切。
首先研究一下題目。看題目所屬的分類,好像把遙感僅局限在了「遙感圖像處理」這樣一個範疇,其實遙感的領域遠比這要廣,我就把我所知的遙感一點點給大家拆解一下。再看「科學與技術」的區分,以數學為例,數學算是基礎科學了吧,但也有應用數學這個分支。從這種角度出發,所以我更贊同遙感兼具科學與技術的屬性。看之前的回答,好像宏觀的東西更多一些,我就在遙感領域更多細微和的地方發一些個人的看法,同時說一下遙感中偏「科學」的一面。
下面是正文:
遙感的概念很多,不同的學者在各自的學術論文中都給出過或詳細或簡單的定義,但大致離不開「遙遠的感識與認知」(個人感性上的一個總結)。從這些年個人總結來看,我認為遙感包括感測器與平台的製作與集成、數據的採集與處理、不同領域的應用三個方面。
要說遙感,首先要從遙感數據開始,要說數據,肯定要從坐標系說起,因為沒有坐標系,大量的數據只會增加麻煩。而坐標系也是這個遙感能稱之為科學的一個地方,因為這是對大到地球小到區域的一個模擬。在遙感中,地球被擬合為一個橢球,進而基於這個橢球體有了多種坐標系。我國常用的托球模型包括WGS84、CNG2000、西安80和北京54,而每個坐標系下都有三種坐標(直角坐標、投影坐標、大地坐標也即經緯度),投影包括高斯投影、克魯克投影等,都是根據某種情況下的最小誤差而進行的精確轉換。而不同的橢球也有七參數模型作為支撐。除了這些公用坐標系外,每個地區都有局部坐標系。什麼?你說這些東西都很成熟了,已經沒什麼要研究的了吧。那我可以給你說,去年我們院一個師兄的博士論文就是做的不同坐標系之間的誤差傳遞以及控制問題,而且做了五年,答辯時和一個答辯老師「吵架」吵的真是激情四射啊!你要說他們就是個技術人員,他們估計肯定有意見。在遙感領域下的坐標系及其誤差這個領域裡,很多科研人員一直在致力於對地球這個真實世界用坐標來做更精確的描述,同時在發現和減小這個描述誤差上也在孜孜不倦的進行探求。從這個角度,我認為遙感可以稱作是一門「擬合地球的科學」。
再來看遙感數據都有什麼。我所知道的包括衛星影像(高分、高光譜數據等,都是指的產品級數據而非原始數據)、航拍影像(光學影像為主,輔以IMU、GPS數據,後兩者簡單的說就是告訴你飛機在哪裡、是躺著還是趴著的數據)、點雲數據(機載、無人機和地面都有,KINECT等採集的深度數據也能算)、雷達數據(SAR、INSAR數據以及平台軌跡數據)、GPS數據等等。就從這些數據的處理方法上來討論下遙感到底是不是科學吧:
a、以衛星遙感影像預處理為例。衛星影像從原始數據到大家在網上看到的那樣要經過很多步驟,包括輻射校正、大氣校正、幾何校正、勻光勻色、圖幅拼接等過程(這些好像不是嚴格前後關係,我有點記不清了),就說輻射和大氣校正,原理啥的不多說,要改正這些影響就要考慮太陽高度角、日地距離、地形、大氣折射、散射和吸收、氣壓、大氣成分(水、氧、二氧化碳等等等等)、還有電磁波本身的特性等等等等,需要很複雜的模型。你可以說這些東西屬於其它領域,但你也不能說遙感領域沒有這些東西,而其實遙感領域是有很多人在研究這些東西的。
b、以定量遙感為例。其大概含義就是通過遙感信息去推算實際地表的地學和生物信息。不說中間的推導模型如何建立,但就其目的來說,已經是在用自己的手段和方法去描述推測和描述真實的地表狀況了,也涉及到不同地物的波譜特性。說到定量遙感,聯想起我一個在清華做博士的哥們的例子(與定量遙感無關),他們小組也一直使用的DNDC模型,通過多種參數和指標預測預測陸地生態系統中碳和氮的生物地球化學行為。這些工作都試圖在用自己的方法找出現實世界生物、地學和其它物質的一些規律,你可以說這些工作是地學、是生物學、是環境學,但也不能否認它們確實也是遙感的一部分吧,也不能否則遙感確實是一門在用自己的努力去「模擬地球的科學」吧。
c、以誤差處理為例。上面只是說到了坐標系中的誤差,其實在遙感領域中(或者說測繪領域;畢竟遙感領域是測繪的二級學科,不過領域內的不少院士一直在為推動遙感成為一級學科而努力),誤差處理也是一門單獨的學問。說到誤差處理,我首先想到的不是高深的公示,而是一個有意思的定理——「測不準定律」,其實在量測現實世界時,也是成立的。物理學關於不確定性的討論不勝枚舉,同樣在遙感領域關於不確定性的討論也是非常多,論著有香港理工大學史文中老師的《空間數據與空間分析不確定性原理》等很多本,而學術論文就更多了。其中討論了很多關於空間數據不確定性的內容、位置模糊性的問題等等,我並不做這方面的研究,所以也沒法更詳細展開了。但我想說的是,上世紀海森堡對於量子測不準的思考和討論無疑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和先驅性,是物理科學史中很重要和出名的一環,那遙感人對於空間測量和空間數據不確定性的思考以及為此做出的努力如果在外行人看來很微不足道,難道連科學都不能算么?說的有點遠,對於實際測量中的誤差,遙感的先輩們也是提出很多的模型去處理,以攝影測量為例,前交模型、後交模型、航帶法、光束法等等,都是處理空間數據的經典模型,而在攝測發展的進程中也不斷有學者提出改進的甚至新的數據處理模型。這些可以說就是數學的推導和證明,你可以說這主要是數學的功勞,但無可否認這也正是遙感領域的一部分。
遙感的領域太多了,像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這塊大家相對熟知的我就不說了。遙感不同領域的研究太多了,再挨個寫數據這塊感覺就像是列流水賬了-.-,就不提了。
3、遙感的應用。這個真的太廣了,這裡就是遙感技術屬性的方面了。在災害預防、農業信息、軍事應用、智慧城市、考古、城市規劃管理等方面,遙感應用太廣了,就不提了。
PS:遙感的東西就說這些吧,我個人覺得畢竟現在做研究的人少,做應用的人多,所以可能持遙感是一門技術觀點的人偏多,因此我就主要從做科研的角度談談自己對遙感是不是科學的認識。
看到有人提到GIS(其實遙感和GIS結合是非常緊密的,希望不要給大家兩者相去甚遠的錯覺),也可以順便發表下自己的看法,畢竟自己本科也是專門學GIS的,後來慢慢做到遙感這塊了。我個人還是認為GIS是當的起一門科學的。不知道Goodchild那些前輩們是怎麼想的,我覺得單看Waldo Tobler的「地理學第一定律」,就可以看出GIS人對空間和地球是有著源遠流長的思考和研究的。已故院士李小文曾經在博客上推薦過一篇文章叫《地理學第一定律之爭及其對地理學理論建設的啟示》。單看這篇文章裡面GIS人的著眼點,我個人就覺得GIS是當的起GIScience的稱呼的。
要趕車回家過中秋,趕不及從頭潤色了,直接把答案的草稿就放上了,希望不要因為文字錯誤過多被拍-
-。
我們專業的全稱是遙感科學與技術
技術,因為並沒有足以構成一個學科的真理內容。
遙感科學與技術學院 謝謝!
原本看到邀請很雞凍的,恨不得焚香沐浴齋戒之後再來回答昂~結果一看邀請了那麼多人,還是大概回答下算了啊~
遙感定義是非接觸的測量手段,所以字面來講是屬於技術類的,但是我本科時候的專業名稱是遙感科學與技術啊,說是科學也沒有問題,我認為所有技術都可以作為科學探索的手段,這兩者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昂~之所以可以叫科學,是從地理髮展來理解的,叫技術可以從測繪方面來理解。畢竟出發點不同,國內大學、實驗室和研究院還會把遙感專業劃分成文科、理科跟工科了。總不能非說遙感工科是親生的,那些文科遙感的同志都是路邊撿來的吧~
之所以我認為遙感偏技術類,還因為研究生的專業名叫攝影測量與遙感啊,這很明顯是通過攝影測量手段來達到遙感的目的了。因為實驗室的項目多數也都在遙感應用層面,工作之後的感覺也是遙感很難脫離其他學科而單獨存在的。不管是遙感衛星、感測器研製、數據開發、演算法研究還是影像、數據處理,就是說遙感的上中下游都是為其他學科提供幫助的,不會為了遙感而遙感,一般不會我就是手癢想處理影像而沒有目的,起碼提取的數據怎麼也離不開農林牧漁土等行業嘛~
說個事例吧,因為職業便利,經常會接觸國內軍民兩方的遙感(測繪)行業規則制定者,其中有一個哥哥我印象特別深,以前是灰常牛逼的學者,(我所謂的牛逼不是發了多少SCI、做了多少國家重大專項就算的,我自己也有一些SCI,代表不了毛線啊,頂多說明你可能曾經需要發論文)說回那個哥哥,智商情商跟下功夫都是足足的,就是一直在搞遙感理論研究,越研究越感覺自己像掉進洞里出不去又看不見(原話),後來就感覺研究到頭了,畢竟國內的遙感行業理論跟應用是脫節的,科研跟市場也是脫節的。再後來他受不了,去了某省林業部門,碰到一個很懂林業的老大帶著他,他把自己的遙感知識跟林業結合,搞出來很多對國內林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成果。
總體來講,感覺遙感跟英語、日語之類的語言是一樣的,語言本身可以是一門藝術,遙感本身可以當成科學,但是歸根到底,語言是為溝通服務的,遙感也是作為一門技術為探索世界而服務的。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謝謝邀請,本人本科是學遙感的,現在研一,還是學遙感。對此有點潛顯的認識。
一、從遙感數據的獲取來看,是一門科學,是純物理的,純科學的。即我們獲得的數據是科學的,雖然有很多的誤差,很多的干擾(這些不可避免,只能通過後期的處理,盡量減弱這種誤差)。
二、從遙感的研究來看,很多科學家在尋找遙感某些波段與一些量(溫度,水分等)的關係,但這些關係的發現基本都是基於統計學的理論,可以說它是半科學的。
三、從遙感的應用來看,如果利用第二點中的一些關係或者方法可以對一些量(溫度,地表水分,生物量等)進行反演,進行監測,這時他就成為了一門技術。
遙感是一門用跨學科的科學理論來發展對地觀測技術的藝術。
哈哈不知道題主怎麼找到我的啊,我從來沒有被邀請回答真是惶恐至極啊,是才上大一的概論導論之類的課被布置的類似作業嗎~其實這個問題本身沒有多大意義,「科學還是技術」就跟文學還是歷史一樣,根本沒有辦法分開,不然怎麼天天喊科技科技呢。樓上幾位將這兩者定性並分開,我個人是很不贊同的。你們老師出這麼個題目可能沒有做過多的科學性考量而只是簡單覺得是個好辯題吧~
好吧不扯廢話了,我本身是學GIS的,但是畢竟是在RS院,每天耳濡目染,很多先行課也是重疊的。首先從官方定義的角度,教育部批「遙感科學與技術」這個專業的時候是批的二級學科,一級學科是測繪科學與技術(0816),而測繪一級學科又屬於工學大類。這就足夠說明問題了。那按照我國的學科體系來講,遙感就是「測繪科學與技術」的分支咯,那官方都給了個和稀泥的說法,你說是科學還是技術呢233而如果你堅持數理化是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才是科學,工科都是技術,那這可能算是一條論據吧。但是所謂有方法論的學科才是科學我個人認為是不成立的,那照此邏輯,工科的方法論都是理科所以工科不是科學,理科的方法論到最後還不是哲學,那理科也不是科學了,只有哲學是科學,呵呵。哪個學科會沒有自己的方法論呢。
再從實際的學習角度來講吧,從中國大學的教育體系特點上來說遙感確實能算的上一門技術,因為像我們院里,本科大概前兩年就在研究數學物理編程基礎,後兩年更貼近專業實際一點就在搞什麼解譯啦定量啦微波啦,側重的的確是專業技術的學習,這跟中國大學既要培養理論人才又要解決就業問題的目標性有關。更符合科學體系或者說學科學習軌跡的,請參考德國大學測繪相關專業的設置。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講,李德仁院士講概論課時用的PPT,有一張歸納了3S系統的整個科學和產業體系的活動周期,從感測器的研發製造到信息系統的開發,我印象很深。其實從中隨便抽取一個過程,都是在已有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體現的是遙感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的特點。遙感院也都肯定會開一門課叫遙感原理,說明這個學科雖然是交叉而成,但是由於應用廣泛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和學科體系,有自己的學科邏輯在裡面,絕不是簡單的學科拼湊組裝形成的純技術學科(話說中國的教育體系里純粹技術學科是技校負責的吧)。所以說這是遙感具有的一門獨立科學的特點,非要說的話,我也更傾向於遙感更多已是一門科學的觀點。
當然,樓上也有提到GIS,好歹是自己專業稍微提一下吧。中國這方面的學科設置比較混亂,不同的院系都有開設地信專業,像計算機院啊軟體院啊包括我們學校的奇葩遙感院啊233國外「地理信息系統」這個概念差別也較大,北歐像瑞典那邊基本上就是當技術學位在學,類似於中國的技校(但是社會地位不同),最早提出概念的加拿大包括美國爸爸呢都是把GIS放在地理系下的,學位也是授理學學位而非工學學位,如同樓上博士大神所說跟Goodchild老爺子這幫開宗立派的人拚命搞出一套GIS的理論體系有關,但是個人還是感覺目前的現實情況來說,信息系統開發不論怎麼著都是較為具體的技術了。
扯了這麼多,也不知道對題主有沒有點點幫助,非要下結論就是遙感既有科學的一面也有技術的一面這種和稀泥的廢話。不過反正是這種辯論嘛,隨便玩玩就好,無非就是有利自己的論據拚命堆一堆,然後想辦法把對面的話圓到自己這邊來嘛~~
祝題主辯(zhuang)論(bi)順利,如果也是廣埠屯扶尺學院的有時間可以多聊聊哈~謝邀,回答有點晚了。個人之言,僅供討論,不喜勿噴。
回答之前,想說兩個問題:1、社會科學是不是科學?2、地理學是不是科學?
第一個問題,國內一般認為社會科學也是科學,比如人口、考古、規劃等,都會冠以科學的名義。但國外高校區分比較明顯,即英文中science和study的區別。這個問題只想說明一件事: 國內對科學的界定有泛化的傾向,很多科學實際不是嚴格的科學範疇,只是人文學科的中文叫法。我所理解的科學一般限定在「數、理、化」這樣的領域,也就是有基本定理、定律的學科。「史、地、生」並不是科學,當然,地理學有不同理解。
這就是第二個問題,也是我上學期間聽到的另一個問題: 地理學是科學嗎?國內聽到的比較多的回答是科學,最強有力證據是地理學有第一定律,大意是相距越近的地物越相似,但國外大學一般將地理學界定在社會科學的範疇。
現在說我的理解: 遙感是技術,至少現在還不能稱之為科學。
遙感再往前一點兒,感測器、元器件、光譜儀離物理學更近。
輻射傳輸模型、氣溶膠反演等大多來自大氣科學領域。
應用領域,模擬地球也好,陸地地表參數反演也好,應用的基本原理都是別的學科的,比如反演生物量,實際的物理模型都很複雜,而且大多是生化領域提出的,統計回歸模型算不上什麼內在的科學原理吧?
從定律定理的角度看,遙感的確算不上科學,雖然也叫遙感科學,但大多涉及的是光譜學(物理學)的範疇,跟遙感本身關係不大。
手機碼字有點惱火,個人觀點,僅供討論。
首先感嘆一聲,知乎關於生活和感情的討論太多了,學術上的問題太少,謝邀。————————————————————————————————————
《遙感大辭典》如是定義:遙感,泛指各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看,定義是技術,但就目前來說,這並不是一項成熟的技術,《遙感大辭典》接著寫到:這是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主要指從遠距離、高空以至外層空間的平台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器,通過攝影或掃描、信息感應、傳輸和處理,從而識別地面物質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的現代化技術系統。
由此可見,業內認為遙感是一種技術,我也覺得這是一門技術,它能夠提供全球覆蓋的、不同解析度的,多時相的地表信息,這是其他技術不具有的優點,同時從可見光發展到紅外、微波等波段範圍,擴大了人的視野,增強了人們對地球的理解,等等,好處太多,不一一列舉。但目前來說,這門技術並不成熟,人們在利用遙感技術的同時,要不斷地認識它,探索它,琢磨它,理解它,所以就目前而言,它也具有科學的性質。
我就是遙感專業的研究生,剛好和導師探討過這個問題。
目前來說遙感是技術而不是學科。在前幾年遙感大會上進行了是否要將遙感作為一門新的學科的辯論大會,然而結果卻是遙感不可以作為一門學科,它只是一項技術。
學科的關鍵在於「科學問題」的存在,而遙感並不具有科學問題,它只是作為一種手段,是一項技術。
剛剛才發現居然被邀請了。謝邀。個人傾向於從技術的角度理解。比如說數據處理裡面的平差知識,是建立在傳統數學這個學科的基礎之上,諸如抗全站儀處理圖像等也和這個一樣,更像是用一種或幾種技術手段來處理。再比如學院很多老師的課題和成果,往往都是解決某個國家重大課題,在應用領域做探索,而純學科理論上推進的成果相對較少,似乎不太適合用科學來概括,畢竟是工科。好吧雖然專業名稱是遙感科學與技術,但是這就是個人的一點觀點。
用別人的科學做自己的技術
謝邀。
目前來看遙感科學存在於NASA組織的遙感科學計劃項目及EOS計劃項目中。雖然小文院士及Goodchild等大牛積極推進遙感科學的發展,但目前來看,相比遙感技術的全球性應用,遙感科學的發展還是遠遠滯後於技術的。因此,個人更傾向於其還是一種綜合性的應用技術。
最後引用小文院士的話,希望今後在地學或信息科學領域,遙感科學也能有自己應有的地位。
手機打字,格式望海涵。
首先非常感謝邀請回答。本人是學測繪的遙感業餘愛好者,可以這麼說,學過遙感概論和定量遙感的課程,總的來說遙感是一門技術,是理科專業中的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支撐技術之一,也是工學下測繪科學下的攝影測量學與遙感類中的技術支撐類,具體可以參見《測繪學概論》第二版,武大出版。也就是說遙感∈攝影測量學與遙感∈測繪學。
遙感,即遙遠的感知,英文一般譯為RS(Remote Sensing)。作為3S(GIS,GNSS/GPS,RS)技術之一,無疑是一門技術,而非學科。
維基百科上對於遙感的解釋是:
遙感(Remote Sensing),廣義是指用間接的手段來獲取目標狀態信息的方法。但一般多指從人造衛星或飛機對地面觀測,通過電磁波(包括光波)的傳播與接收,感知目標的某些特性並加以進行分析的技術。
根據遙感平台分類,遙感可分為機載(airborne)遙感和星載(satellite-borne)遙感,其中機載遙感是飛機攜帶感測器(CCD相機或非數碼相機等)對地面的觀測,星載遙感是指感測器被放置在大氣層外的衛星上。
根據感測器感知電磁波波長的不同,遙感又可分為可見光-近紅外(Visible-Near Infrared)遙感,紅外(Infrared)遙感及微波(Microwave)遙感等;根據接收到的電磁波信號的來源,遙感可分為主動式(信號由感應器發出)和被動式(信號由目標物體發出或反射太陽光波)。
遙感的最大優點是能於短時間內取得大範圍的數據,訊息可以圖像與非圖像方式表現出來,以及代替人類前往難以抵達或危險的地方觀測。遙感技術主要用於航海、農業、氣象、資源、環境、行星科學等等各領域。
---------------------------------------------------------------------------
以上幾點,如有錯誤請指正。
遙感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形成大量的分支學科。更關鍵的是,有成熟的研究隊伍、大規模的研究團體、大型學術會議和一批重量級期刊 。SCI索引中也把遙感列為了一個學科大類。
大量專職的研究人員和源源不斷的成果才是一門學科的根本。相比而言,GIS研究者基本都是跨學科的。國際上也基本沒有重量級的GIS期刊,IJGIS也僅為3區SCI,大多依附於地理學、環境科學、遙感的分區下。
不過國內遙感的期刊、學會以及研究所規模還比較小,像專業遙感期刊只有四五家,CSCD索引的只有3家。不過研究隊伍已經初具規模。
將科學理論依據應用到實際問題的技術
個人覺得遙感是技術,為研究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等自然科學問題服務。在此過程中,需要解決很多如何用好這項技術的問題,比如圖像處理,電磁波譜等。
遙感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這是昨天在院長哪裡得到的答案,院長說他上課經常強調怎麼我還不知道,手動縮在牆角。
科學是研究現象的,你知道他在那裡,你把他全身上下摸得一清二楚,這是科學,在遙感中對於各類電磁波的研究就是科學,對電磁波與地物作用結果如何反演出地物的情況的研究也是科學。你什麼都知道,卻無法改變他。
技術是人類的手段,是對現有情況的改造,比如一幅遙感圖像,其中很多信息都是冗餘的無用的,通過人為的圖像處理,得到有用的信息,這就是技術。各類感測器的設計和應用也是技術。
科學與技術在遙感這門學科里根本不能分開,不可能出來一個遙感科學一個遙感技術。科學研究需要技術手段,技術發展需要科學依據。
就這麼簡單
從本質來看,遙感也好,地信也好,個人傾向於認為是技術非科學。上面的答主從各個不同方面也分析了遙感是什麼,對遙感的平台、數據獲取、數據處理及應用作了大概介紹,下面我對科學和技術的區別換個不同角度解釋。
科學是什麼?這個命題很大,wiki上的解釋是科學是對所有對象解釋和預測的系統知識體系,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形式科學(數學),可以看出其對科學的定義和分類基本是基於研究對象。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物理研究是物質本身和時空運動規律,弄清楚萬物運行等規律模式;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其核心是人,如社會新聞學研究人文各個方面,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等等;形式科學,當然就是指數學,數學研究對象十分特殊,這個對象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個對象就是數(量)和空間,正因為如此,數學是高度抽象的學科,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最後,還有提一提非常有意思的學科,就是地理學,這個到底是理科還是文科,也就是到底是自然學科還是人物學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知乎上有過類似的爭論,我是認為是兼具理科和文科的屬性,大家熟悉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分類就是對這個問題一個佐證。
好,下面來解釋為什麼遙感是技術而非科學。從研究對象來看,遙感的研究對象是什麼?我覺得從科學對象來看,其實遙感的研究對象是不存在的?你們可能會反駁,說其研究對象是遙感圖像,或更抽象來說,空間數據,但數據是不能作為研究對象的,無論什麼數據其實都是一種量化了的表達。其實換種說法會更妥,那就是空間現象。但,前面也提到了地理學,上面沒有提到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空間現象(或時空現象、時空格局模式、時空關係)這種空間現象是人地關係互相作用,空間數據是這種空間關係的一種定量描述,正是有了對空間現象的定量描述和分析處理應用導致了定量地理革命。所有,遙感核心是遙感數據,其實際上是用於獲取空間數據的一種方式手段,如同gis也是獲取處理空間數據的技術手段,所有遙感和gis是服務於地理學,這種技術是讓我們更加方面有效的獲取空間數據,更好分析空間現象。
另外,還可以從一種簡單的方法來判斷,就是遙感涉及到哪些其他學科,以及這些學科與它本身的關係。從前面答主的解釋來看,遙感的平台方方面無疑核心學科是物理的電磁學、光學等,遙感的數據獲取也涉及到物理;遙感數據方面,基本是圖像,其實本質就是二維數字矩陣,與普通相機拍攝的照片沒本質區別,普通照片只是可見光的光譜信息,遙感涉及的波普更多更廣,其實完全可以把衛星上的感測器安在普通相機上也可以照出更多光譜信息的圖像;對於遙感應用,那就更是與其他學科極度相關,大氣、海洋、林業等等。遙感從平台到應用與各個學科極度相關,但又沒有自身特有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所有其本身就是綜合了其他學科的知識而形成了一門技術以更好的分析空間現象。
推薦閱讀:
※一個自然科學的研究生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
※橋樑專業的研究生,面臨選擇課題,請問橋樑專業哪些方向發展前景比較好?
※身為一個基礎學科的研究生,你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編程能力的?
※第六屆北斗導航年會剛剛結束,導航作為一個朝陽產業,那從事導航相關工作:比如演算法,待遇和發展到底如何?
※穆斯林師弟每天都在辦公室禱告如何能坦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