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檔耐用品價格下降而生活日用品以及食物價格上升的現象?

比如汽車,電腦越來越便宜,而洗髮水,茶葉蛋越來越貴。


到我的專業領域了,嘗試著回答一下。

價格指標,從來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絕對的。所謂相對,是指需要比較,才能體現出來貴或者賤,以及變化趨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涉及到三個價格指標,和兩組比較體系。簡要說來,三個價格指標分別是總物價水平PY,食品物價水平PF,工業出廠品價格水平PI。顯然,PF和PI都是PY的子集。

第一,「**商品的價格越來越貴了」,這似乎是一個時間序列上的縱向比較,今年的價格比去年的價格貴,簡單的數學式P_Y(t)/P_Y(t-1) > 1(這裡用總物價水平PY來做)。宏觀經濟三大目標,推動GDP持續增長,維持失業率在一定水平之下,控制通貨膨脹率(如果是開放經濟體視角下的宏觀經濟,需要加入第四個目標,維持進出口的收支平衡)。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看基本教材就行了,有詳細的數理模型證明過程),只能維持兩個。常見且相對危害較小的政策是推動物價小幅上漲,即逐漸增加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與商品之間的比值。所以,P_Y(t)/P_Y(t-1) > 1往往成立,物價一直在漲,所以PF一直在漲,所以茶葉蛋的價格一直在漲。

第二,儘管P_Y(t)/P_Y(t-1) > 1,但不同商品漲價的幅度不同,而且工業出廠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往往低於食品價格的上漲幅度,這是橫向比較。g_{Y_I}/g_{Y_F}<1, g_X=frac{X(t)-X(t-1)}{X_(t-1)}, X=(Y_I,Y_F). 其原因就要歸結到技術進步上來了:對生產資料的投資,不同時間的投資,其產出效率並不相同,越靠近當前時間的投資,其中蘊含的技術水平越高,產出效率越高,從而產出越高。打個比方:一家鞋廠做皮鞋,10年前是投資1萬塊錢買類似縫紉機的設備,一天生產100雙鞋。今天是投資1萬塊錢買一台專業製鞋機,一天生產200雙鞋。顯然,同樣的1萬塊錢投資,不考慮到物價水平的變化(當然10年前的1萬塊和今天的1萬塊是不一樣的),其產出效率有顯著區別:產出增加了一倍。這就是Vintage Capital的核心概念:資本品事實上是異質的,而不是如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那樣僅僅做同質化處理。其背後蘊含著技術進步,導致不同時間下的固定資本投資,產出效果不同。可以看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8)的Accounting for Growth一文。

在介紹了Vintage的概念後,可以來看看食品和工業品兩個生產部門的技術進步速度是否不同。顯然,後者更快:計算機領域的摩爾定律可以作為一個例子,導致同樣花10000塊買台計算機,不同時間購買的,其運算速度相差極大:1999年我上大學,買的第一台計算機是Duron 650, 128M SDRAM, 20G 硬碟,TNT2 vanta 32G顯卡。看看現在一台同樣10000塊的計算機配置如何?顯然,這麼兩台計算機儘管售價相等,但工作效率相差很大:如果我購買計算機從事科學計算的話。而食品生產部門的技術進步速度則遠遠落後於工業產品生產部門。

好了,然後是下一個邏輯環節:為了達到同樣的目的(比如,實現一定量的產出,如100雙鞋或者),10年前我需要投資1萬塊,10年後我只需要投資5000塊了。但為了生產100個茶葉蛋,10年前我需要投資1萬塊,10年後我可能需要投資8000塊,顯然,這兩種成本下降的速度不同。這是從生產端出現的情況。生產端的生產成本下降,會體現在產出端的產品價格下降:鞋子的價格相對食品的價格,會呈現下降趨勢。

Gordon(1990)以美國為研究對象,看到了二戰以來美國工業出廠品價格相對於總物價水平,的確是以年均約4%的價格下降的。這印證了1)資本的異質性,2)投資強化型技術進步是有偏的,並且3)資本品相對價格的下降可以成為衡量投資強化型技術進步的一個指標。馮曉,朱彥元and楊茜(2012)利用中國1997年以來的數據,也證實了這種現象的存在。

補兩張圖吧。

嗯,嘮叨了這麼多,各位一定已經看煩了。。。


排名第一的答案故弄玄虛,還沒接觸到重點,所以來拋磚引玉
一個物品的價格說白了就是物品的數量及其成本,貨幣的數量,有效需求決定的,那麼我們就有答案了。
第一,為什麼耐用品如汽車電腦價格下降,因為生產效率的極大提高導致了電腦生產的數量急劇上升成本的急劇下降,同時貨幣也越來越多,但是顯然電腦汽車的增速大於貨幣的增速同時作為非剛性需求,你本來也不一定要買它們,所以它們變便宜了。這裡順帶提一下房子,因為需求是剛性的需求量巨大同時房子的建成數量少貨幣增發多,所以房價上升了。
第二,為什麼日用品價格上漲,因為日用品主要的就是食品,食品的生產效率目前來看已經是瓶頸,除非生物工程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再加上食品的生產和加工需要人力,而人力越來越貴,這意味著其成本上升而數量上升緩慢,外加貨幣增發和剛性需求,價格上升了。
而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食品的生產效率上升緩慢而電腦的生產效率上升特別快,我的一個解釋是食品等日用品因為長期一直存在所以其技術是正常進步的,而電腦汽車等新生事物出現的早期必然有一個急劇的技術進步,這和公司的發展階段是相似的。
PS:吐槽一下,知乎現在有的答案逼格過高,還沒解釋明白,有些人一看到數學又覺得很神聖,數學不過是一個工具罷了,就物價的上漲簡單一句話就說清了非得現期的價格比上前期的價格列個公式覺得很有才?而且後期這公式還沒用來作推導,我只能說逼格太高,讓知乎回歸本來的高質量回答而不是越來越成為炫耀的場所可好。
我覺得我需要聲明一點,我高中理科出身,數學一直很好,本科論文就是量子物理,鋪天蓋地的數學推導,學經濟學的時候班裡第一個用stata做計量,高級宏觀鋪天蓋地的公式我也都看過了,我就是想說我數學不算很牛吧也絕對不差,而且我很喜歡數學喜歡計量,只是因為有些答案里數學根本沒幫上忙,然後一堆人看不懂就覺得很神聖瘋狂點贊,我只想表達這個意思。


高檔耐用品成本里包含很高的研發費用,但當銷量越來越大的時候因為規模經濟的作用和科技的發展所以單位成本會越來越低,價格自然也就相應下降。生活日用品的成本主要是人工和原材料的成本,經濟越發展人工成本越高,價格自然就會上升。


第一,「**商品的價格越來越貴了」,這似乎是一個時間序列上的縱向比較,今年的價格比去年的價格貴,簡單的數學式P_Y(t)/P_Y(t-1) > 1(這裡用總物價水平PY來做)。宏觀經濟三大目標,推動GDP持續增長,維持失業率在一定水平之下,控制通貨膨脹率(如果是開放經濟體視角下的宏觀經濟,需要加入第四個目標,維持進出口的收支平衡)。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看基本教材就行了,有詳細的數理模型證明過程),只能維持兩個。常見且相對危害較小的政策是推動物價小幅上漲,即逐漸增加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與商品之間的比值。所以,P_Y(t)/P_Y(t-1) > 1往往成立,物價一直在漲,所以PF一直在漲,所以茶葉蛋的價格一直在漲。

由於上式往往成立,物價一直在漲,所以PF一直在漲,所以茶葉蛋的價格一直在漲。這裡物價一直是上漲的,那麼科技產品的物價也應該是一直上漲的;當然你下文解釋出了科技產品的漲幅小於農產品,但是它的結果依然是漲價,而非降價。

@張真實 你提出了兩個式子解釋了一下同種商品的縱向價格比較和不同商品的橫向價格漲幅比較,然後話鋒一轉,轉到了技術上的進步上,這才是解釋這個問題的相對根本所在。也就是說,那倆式子跟最終提出技術進步這一論點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繫。當然你放了個這麼大的煙霧彈可能並不是故意的,也許因為一些原因我就不點出來了。

解釋這個問題有一個最簡單的層面就是科技的不斷進步,導致工業的不斷革新,使科技產品的生產成本一再下降,但產量卻不斷提高,使得即使不停的通貨膨脹也顯示它的整體價格呈下降趨勢,而農產品成本和產量方面的關係一直比較穩定,所以左右價格的主要原因是通貨膨脹。
這裡還要提一句食品工業是工業的一部分,如果工業是被科技引領而不斷在革新和進步的,那麼食品工業作為工業的一個分支也必然在科技的帶動下不斷革新和進步,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問題里食物價格上漲這一結論甚至都不成立。


舉例不好。
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成本的構成的問題。勞動力成本占成本比重越多,價格傾向于越高,而資本佔比越多,隨經濟發展價格只能越低。當然,不考慮土地。
茶葉蛋我還真沒發現越來越貴。雞肉價格貌似是一直很便宜?只能說是茶葉蛋的「茶葉」貴了,從而價格上漲了。另外,茶葉蛋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工成本的,這部分是在上漲的。
洗髮水是化工產品......實際上沒什麼好漲的。要考慮是不是通貨膨脹帶來的感覺。


這是個不太專業的回答哈。
首先是耐用品,題主問題大概是個長期問題,長期中不可忽視的是技術因素
我認為耐用品的技術進步體現為商品的生產效率提高和消費者可感知性能的提升,由於存在創新激勵和成本因素,創新產品一般價格比較貴。隨著技術成熟,規模經濟的因素導致產品單位生產成本下降,同時隨著大量廠商進入,競爭加劇,產品同質化,產品的利潤下降。綜合以上,耐用品的價格下降。舉例而言,就電腦而言,初期產品的價格十分昂貴,現在已經下降的十分明顯。而在汽車行業,例如特斯拉這樣的創新產品還是很昂貴的。
其次是食品,很明顯技術進步也會導致生產效率提升,同時它的產品創新不像耐用品這樣明顯(從消費者可感知角度來說),所以從長期來看食品的價格是下降的。但是為什麼題主會問「價格上升」,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1.沒有分清商品的實際價格和名義價格,經濟體中存在通貨膨脹現象,在此時衡量的標準是抵減貨幣貶值後商品的實際價格。更簡單的演算法是計算每年單位商品名義價格占人們名義貨幣收入比重。你應該會發現,對於一個經濟增長的經濟體來說,食品的實際價格是下降的。舉例來說,70s一個饅頭的價格可能是幾分錢,現在饅頭價格0.5~1元,看起來價格上漲,但是綜合考慮收入,實際價格是下降的。
2.短期而言,食品比耐用品有更大的價格波動,這是由於食品受當年天氣變化影響較大,同時食品屬於必要消費,需求價格彈性小,這導致食品的供需很小的變動會引起價格很大變化,同時食品供需信息比較開放,人們的心理因素也會導致波動放大。而耐用品一般屬於大額支出,家庭面對漲價預期時會推遲消費,所以耐用品需求價格彈性大,其價格比較穩定。同時因為存在廠商間的競爭,成本上升時廠商寧願損失利潤而不是提高價格。


首先,價格由工資,利潤,地租組成。工資是勞工輸入的補償,利潤是資本投入的補償,地租是土地投入的補償。

然後,電腦價格的降低從利潤的減少工資的減少這兩方面考慮。

競爭使利潤減少。以前的電腦種類很少,電腦市場的競爭不厲害,電腦的需求很大,價格對賣方有利。後來電腦的品牌越來越多,電腦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大,價格就降下來咯。科技發展使生產成本降低。當然電腦價格的下降和科技創新對生產成本(工資)的降低也有很大很大的關係。

而洗髮水越來越貴是因為錢幣貶值

洗髮水的利潤屬於穩定的低利潤。洗髮水是生活必需品,生活必需品的市場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經歷了激烈的競爭,生活必需品的賣家能賺到的利潤已經被壓榨到最小,所以利潤改變不會很大。同樣生產成本不會降低太多。
對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產生影響的是錢幣的貶值。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錢幣總是不斷貶值的。只要國家的生產力不斷提高,年發行錢幣會越來越多。錢幣增多使錢幣貶值。
洗髮水的價值保持基本穩定,而錢幣貶值,所以洗髮水價格升高。


工業產品生產力的增長速度遠遠高於農業產品。


簡單點說:本來生產電腦、汽車是高技術含量的東西,二十年前賺的技術錢,隨著技術進步和普及,他的技術附加值越來越低了。本來生產茶葉蛋和洗頭水沒什麼技術含量,附加值佔比更多是銷售的人工和租金。
結果就是,如果你從事生產電腦的,你會發現依靠賣電腦賺的錢越來越難買茶葉蛋了;如果你從事賣茶葉蛋的,你會發現靠茶葉蛋買電腦越來越容易了。
再說個現象,選電腦為例子,隨著電腦硬體的技術含量逐漸拉到和茶葉蛋的同一水平,大規模生產節約成本成為了電腦廠家唯一的出路,賣場租金成本和人工也成了電腦附加值的大頭,其實近幾年賣茶葉蛋的買電腦並不是越來越容易的。
再再延伸一下電商,為什麼中國廠家比美國發展更熱衷電商。就是因為電商發展的方向選擇削減的是租金和人力附加值的成本,正正是中國大部分低技術企業的產品成本。相反美國的企業大部分本土企業的利潤要麼是技術附加值,要麼是品牌附加值,所以他們並不熱衷於此。
再再再延伸一下中國海外併購,這就是為什麼聯想連續收購ibm和moto的製造業,雙方一拍即合的原因。


1.高檔耐用品價格下降和食品等的價格上升不是絕對的,只能說因為高檔耐用品彈性大,沒有剛需。不開豪車只不過少裝逼,但沒飯次?不是每個人都是像用南孚裝逼一樣一節更比六節強的。
2. 而且汽車沒有形成完全壟斷市場,應該還是屬於壟斷競爭市場,而在彈性大於一的時候薄利多銷能增加總收益,因此廠商會適當降價以期擴大份額(不包括那些為了凹逼格走限量奢華風的)
3.隨著科技水平發展,工業社會生產率大大提高,然而農業進展相對緩慢,因此成本差異擴大,從而影響價格。
4.however,這些分析都是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出發,也就是說默認都是理性的「經紀人」然並暖,現實?你就說你雙十一砍手沒(拉嘴角~)所以誰知道還有什麼鬼呢
剛學西經的大一狗目前只有這個水平辣,以後希望還能知道更多,更全面地分析吧 (??????) ?


詳見《悲劇性增長》。工業效率提高壓低工業品成本,農業增長遠落後於工業,產量不會有大發展,物以稀為貴,比價上升。二十年前一輛摩托十包米,產量提高後一輛摩托一包米。從前中國通過平準壓低糧價,感覺不到,導致農業全面失守後開始回補農業慢慢就覺得了。~~~~~~~~~~~~~~~~~~~~

糧價一脹,工資就得跟上,工業可以通過自動化減少僱傭,但零售始終是有僱傭成本的,加上原料進口的漲價和債務繁榮點燃的國民消費享受,日用品也得跟上。這就是國家為何鼓勵網購,主要是維持消費下壓降通脹。~~~~


我能不能亂說幾句表達一下我的看法。
其實簡單的看就是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開始對一些高檔品有所需求,市場大量需求,前期受供給少,或者技術成本高等多方面影響,價格自然高,但隨投入該行業的企業增多,供給增多,並且技術開發或者其他行業間競爭原因,價格是會下降的。


為方便解釋我的觀點,我把題主的問題換了一個問法,換成:「零件多、組成部分複雜的產品價格降幅大,性質相反的產品價格降幅小」這樣一個問法,雖然兩個問題不能夠完全等同,但大多數情景下是一致的。看了我偷梁換柱國際後的題目後,你自己也應該能想到答案了:分工的規模化、精細化能使成本降低,而缺乏分工彈性的產品,在國際大分工的前提下,成本下降的幅度有限,導致價格不能快速下降。
那麼問題出現了,分工真的能降低成本么?不賣關子,先給個結論:能!
首先是耳熟能詳的比較優勢理論,出門左轉,百度百科或知道就能大概了解,這也是國際分工的本質。
單說比較優勢,看官可能覺得不大過癮,下面來個不太被提及但本屌絲覺得算是次關鍵的:抗匯率風險的能力。
國際分工經久不衰的唱衰論是匯率問題,但本屌絲覺得天空飄過五個字:這都不是事兒。大致邏輯就是國際貿易中,跨國公司占絕大比例,而跨國公司對匯率反應不明顯,使比較優勢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近乎理論般完美。筆者無恥一把,頂到前五,給各大大數據證明。


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工業化的本質是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科技的進步。大眾化標準化的產品價格必然下降,能上漲的是個性化定製的手工製品。因為在工業化進程中人的設計理念是唯一不能磨滅而不斷提升的。

而食品是最人性化的,尤其是現在各種食品安全,各種綠色環保主題,直接將農業的工業化進程逆轉了,更多的人工作業,更多的資源投入,結果當然是食品價格不斷上升


電腦汽車手機什麼的,一開始是研發成本大,專利保護,生產設備。初始投入分攤到產品上自然產品價格就高了,但是形成規模效應後成本是可以迅速降低的,簡單來說就是向材料成本回歸。

比如正版書和盜版書的價格差很大,很大程度上盜版書的成本僅僅是紙和墨。

茶葉蛋漲價……蔬菜水果都在漲價誒,這個就是整體的物價水平上漲了。


日常用品成本本來就很低,不易下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大;高檔耐用品通過高技術降低成本的空間大,成本節約的程度大於物價上漲的程度,所以價格會不斷下降


經濟發展---通脹----所有東西價格上升(包括汽車和大米)。在目前社會這是個必然規律。
不開車人不會死,不吃米人會死,在兜里有限的RMB時,買大米是必須的,買車則不是。
宏觀的,就變成了車價降,米價升。


高檔耐用的競爭激烈,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隨著資源的消耗,技術的發展,日用品和食物的生產成本會升高,比如運輸、保存等


因為他們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都在減少,但是由於兩者需求的不同,使之在價格變動上的體現就不夠明顯。甚至由於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隨著人口增加而增加,所以對價格產生了較大影響,甚至使得價格上升。舉例來說,我們買一台電腦可能會用上一年,而買電腦說明了我對於電腦是有一定使用需求的,同時可以負擔電腦帶來的各種開支,這就對使用人群造成了一定限制。而,我們可能每天早上都會有條件吃上一個茶葉蛋,吃茶葉蛋的限制就是你身上有一塊錢就可以。


高檔耐用品如汽車電腦,技術進步帶來效率提升。從而使大規模批量化自動化生產成為現實,所以成本下降有降價空間。
反之一些必須由人親自操作,受制於季節氣候自然環境等人類不可干預因素的產品和服務,勢必受人工成本上升,通貨膨脹因素而保持價格同步上漲。就是因為成本下降效率提升的空間太小。


不是價格上升,是被刻意壓制的價格在回歸本來應有的價格


很簡單,就是資本對勞動的邊際技術替代率是遞減的。科學技術進步自然使得製造高科技產品的邊際成本下降,邊際成本決定價格。勞動力密集產品價格決定因素是勞動力的邊際成本,這自不必說。
還有一點就是物價正在狂漲啊!!!你覺得那些生活必需品能降?


日用生活品價格上升主要因為用工成本、通貨膨脹的增長速度大於市場供需比的增長速度。
食品越來越貴,除了以上原因,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就是食物資源的稀缺性會越來越突出。


推薦閱讀:

比起劉雯,為什麼何穗更受維密喜愛?
如何穿最土的拖鞋優雅進出一線城市cbd?
剛工作兩年,現想買一款經典大牌包,預算在1w左右,可以推薦幾個嗎?
月結餘 5000 元的 20 多歲男青年,除 H&M 這類快消品牌之外,還有哪些可選擇的服裝品牌?
muji還是匡威?

TAG:時尚 | 歷史 | 宏觀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