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集中所有人力財力重點發展航天技術,會有什麼效果?
假設世界和平,並且不影響民生。
增加假設條件:
不是大躍進式的發展,而是各個學科同時發展,但著重於航天相關,就好像古代某些國家著重發展航海技術。雖然是開腦洞,但是個更「寫實」的腦洞,說不定哪天人類發現了什麼,就真的有足夠的動機把這個腦洞變成現實。
謝邀,樓主腦洞太大。
現在的航天器比阿波羅登月時代不知便宜到哪裡去了,只要把年度軍費預算塞進去就逆天了。
因為航天燒的大部分錢燒在電子信息上(火箭只值一個零頭),現在當然比60年代便宜。
先看一下全行業的年營業額壓壓驚:
火箭發射業43億美元,接近3D列印行業(38億美元)……這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
衛星製造業108億美元,接近火箭製造業的3倍,或者Facebook(125億美元)。
衛星數據服務1013億美元,接近衛星製造業的10倍,或者Amazon(888億美元)。
另外還有516億美元的地面設備,從發射場到你的手機GPS模塊,接近蘋果(576億美元)。
全行業規模接近美國同年GDP(14.8T)的1%。
iphone6 4300RMB/129g,33333RMB/kg,相當於發射價格三分之一。航天級的貨單位重量比手機貴10倍,所以正好衛星接近火箭三倍的價格,再過幾年還會更便宜。
再看NASA從GDP里拿了多少錢?阿波羅高峰期0.75% GDP,現在0.1%~0.15% GDP。
然而現在以高峰期的20%、全行業10%的錢已經可以同時養活國際空間站
和造出比土星5號還大的SLS(2017年首飛):
把軍費年度預算全部塞進去能增加40倍的投入
我貌似回答過這個問題。
效果就是短期內,航天技術因為經費充裕而快速發展。
但是時間長了,因為其它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的遲緩而陷入停滯。
其實主要還是看民眾能不能接受高風險。
如果不管技術可靠性,單純為了達到某個目標,現在去火星幾個來回不是問題。但是代價可能會超出一般人想像。蘇聯的火星探測器,連續16次失敗,我請問,如果這是載人航天,你能接受多少次全滅結局?
實際上現在航天的低可靠性根本原因在於基礎科技落後,不補上這個短板,就只能靠高投入拉高可靠性,這樣效率自然上不來。而民眾因為缺乏科學素養,他只看到你的低端技術已經達到最低需求了,覺得你不做是故意磨洋工。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吧。
要造長城,能夠開採石磚就可以,只是從採石場把石磚運到邊防,再運到山上去,成本和時間都無法承受。
更好一點的就是能燒制磚頭,這樣可以就地取材,當然到了沒有樹木的地方就變成夯土長城了,效果大打折扣。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有鋼筋混凝土,有鐵路和汽車,有吊車推土機,那你想建多快建多快,想建成什麼鬼樣子都可以。
無非就是你覺得長城緊迫不緊迫,能不能等。你要不能等,強行上馬,很可能等長城建好了,你的國家也滅亡了。
至少在目前,航天是錦上添花,而不是生死存亡的問題,絕大多數民眾對航天的風險缺乏最起碼的心理準備,一旦被現實打臉,民眾的怒火自然會發泄到航天人身上。多做多錯,不做不錯,所以載人航天的進度也就無限拖延下去了。
想要推進載人航天?好好做你的機械,好好做你的化學,好好做你的電子,好好編你的程序,基礎工業水平上來了,航天自然水到渠成。也搞不出什麼大動靜,頂多就是造出一大堆當前水平的航天器,完全是浪費,而且勞民傷財。
要知道,任何一個產業,都要依賴於各行各業的,無法獨立存在,更不可能獨立進步。 航天產業可以說是人類科技的集大成者,集中財力來搞航天而廢棄其它產業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比如你要想研究推進器,你需要優秀的金屬與非金屬材料吧?那麼要依賴冶金和材料學。推進器控制系統需要很多高性能的探測器、感測器吧?這又涉及到一大堆學科。還有各種精密的結構件,又需要機械加工的支持。宇航員上了天身體該如何適應?長期的太空生活又怎麼解決食物、水、氧氣的供給?這需要醫學、生物學、農業等學科的支持。還有通訊、導航、探測,流體力學,諸如此類……
所以說,不要以為放個「大竄天猴」就是航天了,發射火箭只不過冰山一角。航天產業是涉及到全人類科技整體水平的集大成者,是一個龐大而錯綜複雜的體系,航天能做到什麼程度,取決於人類整體的科技水平。單獨拿出來發展什麼都搞不出來。
謝邀,我覺得至少先做出聚變發動機再來考慮星辰大海應該事半功倍。傳統化學火箭推重比十分感人,把整個地球上的燃料都燒了也不夠恆星際航行
目前沒有看到任何明顯的收益,除非末日真的來了,要不然想不出合理的理由全世界聯合攻關。
估計造個去火星的飛船是可以的。
這假設根本沒法成立啊,全球都集中人力財力,咋能不影響民生?
事倍功半
感覺好多人都不認真答題。都說了假如。
和平,不影響民生。
很明顯嘛,題主就是來看大家開腦洞的嘛。
那會兒大前提就是大家都很爽,很樂呵,樂意把錢拿來搞搞太空。
那什麼小米航天器,華為核能可控火箭,蘋果核聚變飛船,諾基亞艦隊,索尼私人旅行器都是可以開腦洞的啦。
然後再建一個平台,外太空那兒,當中轉站,周末沒事去月球轉轉,中轉站可以開餐廳啦。
人類或許能到達火星,但是火星又不能種土豆
按照這個設定,我認為人類的活動範圍可以從地月間的距離擴大到太陽系。
大躍進大鍊鋼鐵不就是類似的行為么……
畢竟人類目前還遠遠沒有的達到1級文明,更不用說更高等級的文明程度。說一下1級文明,簡單說就是能夠利用整個星球的一切可利用的能源。比如輕鬆利用聚變核能。但是現在我們的火箭航天器都是原始的化學能源,而且就算是核能也只能利用裂變核能。以這種方式發展航空太空技術只能是實驗性的。人類目前的理論遇到了巨大的岔路口,自從相對論和量子理論被建立以來人類慢慢達到了發展的瓶頸,你的計算機不能更快的原因就是因為量子效應的搗亂,理論要領先技術很多很多的情況下,技術才能應用化,目前我們只能曲線救國委曲求全,其實人類現在就是一個文明的嬰兒時代,也許以後會有技術突變,但是現在不行,我們還在用電磁波通信,太空中遠距離的生態循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都是有極限的,也許有生之年,看不到太大的發展了,當然,我堅定的相信,技術爆炸的存在,前提是人類這個不懂事的嬰兒沒有自取滅亡或者遭到滅頂之災。
發現外星文明,被滅亡。
發現外星文明,手牽手。
左手操控曲率光速飛船。
右手拿著筷子就一碗稀飯,混著鹹菜吃下去。沒飯吃
當然要看能否在航天上有三體般的突破
大概60年代的樣子,新疆跟蘇聯邊境經常麵包換飛機。
先把動力解決了再考慮外星殖民吧
現在的飛行器速度太感人
推薦閱讀:
※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自於外星人嗎?
※是什麼在阻礙全息成像技術?
※假如人類最終會被 AI 取代,在此之前我們最值得做的事情有哪些?
※你同意「未來是數學的世界」 這個說法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