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地震有哪些常見的誤解?

像地震雲,發生了好幾次級數不高的地震之後會有大地震(我就曾經信過,還跑了呢=_=)


從地震災後救援的角度來說一個吧。

地震災後大量建築物倒塌,一些倖存者會被倒塌的建築物壓住四肢或者其他部位,被禁錮在廢墟里數小時甚至數日但仍然存活。

很多人認為震後救援只要想辦法把那些壓在倖存者身上的建築殘骸弄走,把人弄出來就是救援成功了。

但實際上直接把腿部或者其他部位壓了數十個小時的傷者從廢墟里拉出來,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這些傷者往往可能會出現「擠壓綜合征」的情況。

人不是鋼筋鐵骨,房屋倒塌在巨大的壓力下,被壓住的四肢肌肉細胞就會像摔在地上的雞蛋一般瞬間解體,導致組織壞死。即使壓力稍小,時間過長也一樣會發生。

這個時候,平常集中在細胞內的鉀和其他壞死物質在被壓迫的肢體中悄悄聚集,一旦解壓,就可能造成以下的情況:

  • 大量毒素瞬間釋放:當把重物突然搬開時,壓迫中產生的各種毒素剛才還因為血管被壓著,不能暢快地離開,現在猶如開閘泄洪,毫無顧忌地湧入全身,然後引起身體一系列損害,比如心臟驟停或者各種腎功能衰竭。
  • 毒素來不及清除代謝:在平時,少許組織損傷是能夠被緩慢代謝清除的,而對於長時間壓迫患者則不然,極端情況下長時間壓迫後的傷者可能因此在幾分鐘內死亡

此外,另一種未經證實的推測:下肢腫脹,血管內血栓形成,一旦被鬆開,血栓進入肺部,發生肺栓塞也可能是死因。

擠壓綜合徵引起高鉀血症、突然釋放的毒素導致心跳驟停、合併骨骼和周圍肌肉神經的廣泛損傷以及休克、腎衰竭這些都有可能讓被壓了數十個小時的傷者在剛剛解除壓迫,還沒來得及慶祝生命的頑強時,就陷入生命垂危的境地,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死亡。

2008 年的「 5·12 汶川大地震」中,一個名叫陳堅的 26 歲男子在地震剛發生時就被大型預製板壓住,他憑藉驚人的毅力,在廢墟的擠壓下堅持了整整 73 個小時

(汶川大地震中被壓在廢墟里長達 73 個小時的陳堅)

在救援過程中,他還很有樂觀精神,通過在場的記者跟大家聊天,說「這輩子我沒抱太大希望,只想自己和妻子和和睦睦地過一輩子就行了」。救援人員奮鬥了 6 小時,終於在 5 月 15 日晚上將他救了出來。

結果,半小時後在送下山的擔架上他突然停止了呼吸。現場救援人員多次施救都沒能把他從死神手裡拉回來。

當時採訪救援過程的女記者,因為一下接受不了陳堅在廢墟里堅持了 73 小時,結果剛脫離險境就離開的事實,崩潰到在電視直播面前失聲痛哭。

地震發生後的 72 小時是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段,但類似給人以莫大希望,而又破滅的悲劇發生了不止一次。 剛才還神志清楚,幾分鐘後突然不省人事,剛才還對答清晰的人,拉出廢墟旋即搶救無效死亡。

對於可能產生「擠壓綜合征」這樣情況的傷者,在救援前,需要專業人員,特別是專業醫療救援人員的評估建議,才能實施正確的施救,快速的血液、尿液檢查,藥物準備,甚至不得已的截肢操作,這些都不是普通救災人員所具備的。

說了這麼多隻想告訴各位知友,在地震災後,類似「擠壓綜合征」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哪怕再專業的救援人員,都要面對無數突發情況,做出無數充滿風險的決定。

所以,有紀律有組織的救援力量,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救援,要遠遠比盲目湧入災區充當志願者救人要高效、可靠也安全許多。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災難救援,為何被營救後仍然危機四伏? - 丁香醫生

作者:俞欣 - 個人主頁 - 丁香醫生

ICU 醫生

有健康問題想問丁香醫生?

還是下個丁香醫生 App 吧

戳這裡:應用中心-丁香醫生

足不出戶就能得到醫生的指導和建議

身體上的問題,來問丁香醫生


  1. 地震不殺人,殺人的是劣質工程。現代工程技術的發展已經非常好的減小了地震的危害。某種程度上,抗震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態度問題。美國從 1811 年到 2014 年一共只有四千人死於地震。1960 年智利 9.4 級大地震死亡人數小於六千人,2011 年日本 9.0 級大地震死亡人數小於兩萬人。反之,2010 年海地 7.0 級地震造成了十六萬人死亡,1976 年唐山 7.8 級地震的死亡人數超過了二十四萬。

    觀點一:「有些地震死人多是因為當地人口多。沒辦法,誰讓他們出生在人口多的地方呢?」
    觀點二:「正是因為人口多才更應該認真負責的做好抗震工程明知道人口多,還不做好抗震工程,這其實就是犯罪。不管人口多人口少,都應該盡量避免讓無辜的人們在地震中死去。」

    您覺得哪個觀點更有道理呢?我覺得,對於明事理的人來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問題就是「關於地震的誤解」,有人願意歸因於「人口密度」隨他們的便。

    USGS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官方網站 Earthquake Facts Earthquake Fantasy

    UNOPS 聯合國項目事務署的官方網站 "Earthquakes don"t kill

  2. 地震的震級是對數坐標,每一級對應的地震能量相差 32 倍。比如 9 級地震的能量是 8 級地震的 32 倍,是 7 級地震的整整 1000 倍。即使是震級只大了 0.1,能量也相差了 1.41 倍,幾乎多了一半,完全不是大多數人想的那樣只差了一點點。(很簡單的數學,1.41 的 10 次方是 32,32 的平方是 1000)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建築抗震等級、抗震設防烈度、地震震級三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 豬小寶的回答)
  3. 高震級地震的規模遠遠超乎大多數人的想像,有的大地震甚至會波及全球。1960 年智利 9.4 級大地震發生 22 個小時之後,地震波跨越整個太平洋到達日本,在日本引起的海嘯還造成了接近 200 人的死亡。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力的傳遞需要時間的例子,地震力從震源智利傳遞到大洋彼岸的日本用了整整 22 個小時。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力的傳遞有速度嗎? - 豬小寶的回答)
  4. 地震預測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上面的例子,地震發生 22 小時之後依然在萬里之外造成了傷亡。你知道地震要來又能怎麼樣呢?對待地震只有一個態度:假設明天就有地震,假設下一秒就有地震。假設每一所學校明天都要經受地震的考驗,假設每一個水壩下一秒就要被地震襲擊。簡單的類比,我們要的是防彈衣,我們要的不是猜子彈然後躲子彈
  5. 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最危險的時候就是沒有地震的時候。抗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居安思危,需要枕戈待旦,需要承擔「養兵千日」的代價。雖然,我們希望「用兵一時」的那一天永遠都不要到來,但是,或早或晚總有用到的那一天。如果那一天真的來了,而平時又沒有任何準備,那就只能自食惡果了。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農村自建房如何合理可靠的進行設計、規範、防震等工作? - 豬小寶的回答)
  6. 對於抗震工程來說,如果工程師做的足夠好,那麼大家將根本不會意識到工程師的存在。最好的抗震救災就是根本不會有災。永遠不會有什麼「感動 XX」,因為地震來了,一切照常,什麼異常都不會發生。消防站、化工廠?結實的很。學校幼兒園?當然是地震中最安全的地方!必須的!注意,我這裡的工程師是廣義的工程師,包括了所有的測繪、地質、勘察、設計、監理、施工、概預算……也包括相應的政府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住在高層,發生地震怎麼辦?往哪裡躲?生存的幾率有沒? - 豬小寶的回答)
  7.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地震帶來的災難是可以避免的。換句話,天災總歸會有,但是人禍完全可以避免。如果真的居安思危,真的杜絕了人禍,地震沒有那麼可怕。
  8. 地震帶來的二次災害往往傷害更大,比如煤氣站被震壞導致火災、化工廠被震壞導致有毒物質泄露、核電站被震壞導致核泄漏、醫院被震壞導致無法及時救治傷員、道路被震壞導致消防車救護車無法及時趕到、水壩被震壞導致洪水……比如美國地震中死亡的那四千人有一多半其實是死於地震引起的火災。
  9. 為了避免這些次生災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改進所謂的「生命線工程」。比如煤氣、天然氣管道要在關鍵節點換裝柔性接頭,這樣地震的時候只會變形但是不會斷裂。醫院、消防等等應急設施要設置合理的備份,時刻保證萬一地震發生,至少還有 plan B。交通規劃也要注意這一點,要盡量保有各種備份道路、備份橋樑,不能一個地區只有一條通行道路,這條通行道路上只有一座橋樑,萬一這座橋樑被震壞,整個地區的地面交通都癱瘓,地面救援力量就無法及時趕到。
  10. 抗震設計是基於概率和統計的設計,不可能百分之一百保證。設防烈度是基於社會經濟條件而人為的設計標準。簡單說,我們就只有這些錢,所以我們只考慮一定程度以下的地震。如果按更高的設防標準,我們根本蓋不起那樣房子。這就好比,你也知道勞斯萊斯安全性能就是好,但是很可惜,真的買不起。萬一小概率事件發生,發生了遠遠大於這個程度的地震,那我們能做的只是盡量減少災難性的垮塌,減少次生災害,只能爭取讓工程結構堅持足夠長的時間讓大家逃生,不能保證工程結構最終不破壞。比如下面照片里 2011 年日本大地震之後的一個鋼框架,雖然圍護結構破壞嚴重,雖然主體結構變形嚴重,並且基本沒有修好的可能,但是至少它沒有倒,沒有垮塌,住在裡面的人有足夠的時間逃生。在大地震到來的時候,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成功的。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我國住宅建築是按使用壽命 50 年來驗收,這一標準是怎麼來的? - 豬小寶的回答)

  11. 一般來說,高層建築要比低矮的多層建築更安全。不僅僅是因為高層建築的設計施工質量有保證,更重要的原因是建築物的自振周期成比例於建築高度,越高的建築自振周期越長,通常來說,也就越遠離大多數地震的周期。比如下面這張 1972 年尼加拉瓜地震的照片,近處的低矮建築破壞嚴重,有的已經垮塌,但是遠處的高層建築安然無恙。

  12.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 1985 年墨西哥城大地震,由於特殊的地震條件,整個墨西哥城其實是坐落在一個淤積盆地上,就像是整個城市修建在一大碗果凍上面,所以地震周期偏向於高周期,直接導致高層建築破壞嚴重,矮房子反而破壞較少。

  13. 一個很有效的抗震方法就是基礎隔震。簡單說,就是用橡膠墊把建築物和大地徹底隔開,建築物整個坐落在好多個大橡膠墊上。日本的很多建築物都採用了這種技術,甚至還有在房子屋頂上放置橡膠墊,然後再在上面放另一個小房子的案例。下面照片就是一個實例,每個柱墩之間都是一個大橡膠墊,上面的結構跟大地完全脫開,如果我不告訴你,你是不是還以為這只是些裝飾品?

  14. 在抗震設計里,有時候我們要故意削弱某個地方,就像下面照片里這樣,鋼樑的端部要故意變窄。這就類似電路中的熔斷保險絲,一旦地震來了,這些部位是最先破壞的,但同時也保護了其它更重要的部位。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建築抗震規範中的「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弱構件」思想的根本出發點是什麼? - 豬小寶的回答)

  15. 為什麼我們知道這些設計方法管用呢?因為在抗震研究中,我們可以全尺寸等比例的模擬地震。比如下面照片中的振動台實驗,完全就是實驗室里的真實地震。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視頻】實驗室里的模擬地震 - 土木僧的寫寫畫畫 - 知乎專欄 以及 地震力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Final] - 土木僧的寫寫畫畫 - 知乎專欄)

  16. 日本科學家和工程師 2009 年還在實驗室里做過全尺寸等比例的七層樓的模擬地震。

  17. 工程師在設計每一棟房子的時候,都會在計算機上讓這個房子的虛擬模型經受地震的考驗。最終的工程設計也部分取決於這些計算機模擬的結果。比如下面就是我之前工作的時候做的一個高層建築。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若發生強震,央視大樓將如何形變? - 豬小寶的回答 以及 有些建築是獨一無二的設計,不像軟體可以模擬測試,也無歷史參考,那要如何保證其安全性? - 豬小寶的回答)

  18. 工程結構在地震中的響應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動力學問題,不僅僅是「結實」與否的問題。即使是同樣「結實」的房子,如果重量不一樣,那結果也是天壤之比。因為地震帶來的是加速度,而我們知道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同樣的地震加速度,如果質量不一樣,那地震力自然也就不一樣。所以說,抗震的要旨之一就是要減小工程結構的自重。很多高層建築會採用玻璃幕牆,一方面有美觀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要減輕重量。
  19. 但是高層建築如果太輕了也有問題,萬一颱風來了就難辦了。某種程度上,抗震和抗風是天生的矛盾,抗震需要建築越輕越好,而抗風則希望建築越重越好。所以很多高層建築會有質量阻尼器,也就是用額外添加的巨大質量來調節整個建築物的動力性能,比如台北 101 大廈的接近房頂的地方就掛著這麼一個大鐵球。

  20. 動力響應還跟速度相關,也就是所謂的阻尼力。有時候,我們會給房子裝上額外的阻尼減震器。其實說白了,跟汽車、摩托車、甚至一些高端自行車的懸掛里的減震阻尼是一個東西。比如下面照片里房子上的傾斜安裝的巨大白色圓柱體,也就是阻尼器。看出來了嗎?它其實跟下面照片里摩托車上的金色前叉是一個東西,只不過個頭大了一些而已。

  21. 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配筋設計。鋼筋的數量、位置、細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計算得來的。兩個混凝土房子哪怕外表看上去一樣,如果裡面的鋼筋不一樣,那抗震性能很可能是半斤八兩,一個半斤廢鐵,一個八兩黃金。比如下面照片里核心筒的鋼筋,很多時候,因為這些位置的鋼筋布置的如此之多如此之密,我們只能用高流動性的特殊混凝土才能澆築成功。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裝修公司不聲不響把客廳飄窗下的上翻梁打掉了,求專業人士指點,這房子還能住嗎?會塌嗎? - 豬小寶的回答 以及 連梁配筋中,交叉斜筋的作用是什麼? - 豬小寶的回答 以及 幾十層的高樓承重柱最底下的部分為什麼不會被壓裂? - 豬小寶的回答)

  22. 現在還有主動抗震系統的研究,類似於汽車的主動調整懸架。建築物布置了很多感測器,每時每刻監控建築物的狀態,一旦地震來了,感測器立刻把測量的信息傳遞給電腦控制系統,電腦立即做出相應的計算,然後向安裝在建築物相應位置的千斤頂發出信號,千斤頂開始工作,向建築物施加抵消地震作用的力。整個系統飛速運轉,時刻監控時刻調整。
  23. 上部結構固然重要,地基基礎同樣重要。有時候,由於特殊的土質條件,地震會引起所謂的「液化」現象。上一秒還是好好的地面,下一秒突然變得像水一樣,喪失了一切承載力,地面上的所有東西都開始下陷。雖然原理不盡相同,但是液化的效果跟沙漠里人人談而色變的流沙破壞力是差不多的。抗震勘察的時候,這一點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比如下面照片就是 2011 年紐西蘭基督城地震中一輛陷進液化土體的汽車。不僅僅是汽車,有時候整棟樓都會陷進去,再下面的就是 1964 年日本新瀉地震的照片,歪掉的那些房子就是整個陷進了液化土裡。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請猛戳這裡:您可能感興趣的所有關於房子基礎的問題 - 土木僧的寫寫畫畫 - 知乎專欄)

  24. 也許你會覺得,「如果沒有地震多好呀」。但事實上,地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甜蜜的負擔。如果地球沒有板殼運動,沒有火山,沒有地震,沒有這些劇烈的地質活動,那地球就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大石頭槌,就像水星和月球,氣候也會跟現在大不相同。這樣的假設下,地球甚至可能無法演化出生命,更不用說文明。

圖片來源:
EERI Team Field Blog : Tohoku Japan Earthquake Tsunami Clearinghouse
T.Y. Lin International Group
File:1985 Mexico Earthquake
Earthquake Architecture: Gallery
ERBS abstract, Enhanced Reduced Beam Section connections
E-Defense, World"s Largest Earthquake Seismic Testing Table
http://www.damperchina.com/anti-seismic-building-and-bridge-viscous-damper/
http://www.triumphrat.net/twins-talk/388242-steering-damper-installed.html
http://peer.berkeley.edu/events/pdf/10-2009/Wallace_PEER%20-%20Coupling%20Beams%20-%20Wallace%20-%20Oct%2013%202009%20Final.pdf
http://myapplenewton.blogspot.com/2011/02/surviving-second-christchurch_24.html
1964 Niigata earthquake

如果知乎也有 citation 制度的話,那我又多了好多 citation。報告警察叔叔,有人瘋狂自引,場面已經失控了!


地震局和地質學家不會預測地震那年那月那日發生,只有神棍才有這個本事。地震局和地震方面的專家只會研究某個階段某個地區的地震發生概率。下回發生地震別再讓人家背鍋了。


三角避難法:純屬扯淡。
【地震特輯】「生命三角」救生法不可信!

地震不能預測,也沒有科學家做這種預測
三則被誤讀的地震研究,逐條粉碎!

沒有地震雲這種東西
【地震特輯】地震雲,事後之明?

地震局不管地震預測
地震局都幹什麼?

動物不能預報地震
【地震特輯】動物真能預報地震嗎?

一次大地震的餘震可能長達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仍然發生
淺說餘震(修正版)
餘震是什麼?

海城地震預測沒有太大的科學意義
轉載《財經網》周末版:海城地震預報迷霧(附英文論文)


咱來談談地震「偽科學」,再次在工地看到。。。工地狗依舊只有手機。見諒。

首先,如果真的有地震雲,你覺得這東西會在老祖宗的書籍里不提?還得等到千年後等現代人發現「自然情況」?
其次,小震之後必有大震,請問,您說的小震是多小?打開手機地震台網app,從0.1到4.0,有感地震能感覺到多少?一天到晚多少次小震,那這樣說隔不了幾天不就來一次大的啊?
接著,地震怎麼來的。自然和人為。自然就是地殼能量釋放過程。地震,分陸地和海底,這個清楚。陸地上地震就是以震中為圓心,以波的形式傳播地震,因介質不同和能量損耗,慢慢就沒了,在太平洋中間地震,你在新疆能感受到什麼嗎?海底地震,能量傳到海水裡,海嘯,就這樣啦。每次地震都會報出震源深度,就是為了告訴大家,這是在哪個位置動,哪個位置釋放能量,也可以用來幫助判斷地震形式。人為,這邊在山裡放個大炮仗,離得不遠有感。朝鮮核試驗,山體里做的,當時地震等級2.0左右,深度就很低,誰沒事為了做個核試驗,挖40多公里去做。除了美蘇冷戰當年做的地下核試驗。還有,三峽大壩蓄水排水過程,也可以有機率產生淺源地震。這個,流體力學,我的還給老師了。
接著說,對於地震,我是個四川人,經歷兩次地震,在新疆也經歷一次小的(醒過來,說了句地震了,接著睡)。防範問題,還是需要有較為堅固的結構作為保護,日本人這方面做的真是好,咱們之所以在2008年之後很多地方(空曠,附近無高樓,體育場,露天停車場)立了緊急避難區,就是學來的。日本學生的書桌里,必備的是一個棉墊做的用來保護頭部的軟套子,帶口罩的,還備的有個水袋,也就20cc左右,用來潤濕口罩,防止次生災害(這樣做主要是火災和煙塵。)這時候有個最有力反駁「生命三角的」,日本人的課桌用的輕型鋼,強度比國內課桌好多了,同時可人體空間大,你見他們不躲桌子下面躲桌子外面尋求「三角」?對於破壞來說,誰說的結構破壞就是一個梁(無論主次梁),一個樓板(被主次梁分開後)咔的整個掉下來,還不帶有碎塊和彎折破壞的?還能用身旁的結構做個三角?這樣說,就算掉下來的梁和板不碎,不彎折破壞,你能保證掉下來的時候長度和位置都能被身旁的結構擋住?長度剛好到你身上的位置,那還不壓個正著。一個混凝土結構掉下來,至少有個桌子緩衝,沒個東西不死也殘廢啊。大家都吃過核桃,為了打開核桃不都是擠壓嗎,混凝土實驗里,標準砌塊用來做抗壓實驗,最標準的也是兩個金字塔頂著的樣子,還期盼「三角」保命,光是那點受擠壓掉下來的混凝土都夠受的。
最後說點「經驗」,蘆山地震的時候,我在六樓,睡得上鋪,雖然地震不大,但是還是恐懼,但是一想我在六樓,跑來不及,更何況沒穿褲子,跳樓,還是算了-_-||。果斷選擇躲到開間小(只有2.5平米),有獨立承重結構和有一個次梁的廁所,注意,不是所有廁所都值得躲,如果廁所在高層的懸挑結構上,那還不如跑。選擇的地方最好就是有承重結構,靠近外牆,有水最好。所以後來我自己買了個包,做災害應急包,包括水(買車載水桶,壁厚),維生素,能量棒,手搖式手電筒(帶USB介面可以給其他東西充電),人丹,繃帶,膠帶,刀,一個裝滿水的水杯(最先喝的水),凈水片(剁手網有),絲襪(慮水),一條工裝褲(裝東西方便),還有個鋁箔恆溫服(就是登山用來保持體溫的那個)。其他的記不得了,有啥評論可問


最大的誤解就是地震可以預測
微博上有的所謂「預測很准」的人,不過是每天都發一發,設置自己可見,哪個准了修改所有人可見置頂就行了


地震等級和地震烈度是兩碼事


動物可以預知地震,
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有關大地震前的動物異常行為的紀錄來自公元前373年的希臘。據說在地震災難發生前幾天老鼠,黃鼠狼,蛇,蜈蚣就離開棲息地轉到安全的地方。那種關於各種走獸,魚類,鳥類,爬行類和昆蟲會在地震前(短到幾秒,長到幾周)有異常行為的說法流傳很廣。但是,我們始終沒能發現地震前這種現象的有任何規律,也沒有發現任何理論依據可以來支持這種說法。絕大部分研究這種神秘現象的科學家都在中國和日本。
答案來源於網路!


反對豬小寶,太上綱上線了

經濟上的問題,在不長發生地震的地方搞抗十級地震的房子,實在沒有動力去做,代價也大,跟態度沒有關係,

日本經常發地震,所以顯得意義重大,唐山歷史上地震特別少,花很大代價做防震多少級,顯得有些另類,

比如電信詐騙多,所以一進銀行24小時循環播放不要被騙,銀行職員甚至報警不讓傻子打款,態度都放經常出現的事上面,


看到硬傷那麼多答案居然有3K贊,看來對地震的誤解確實很多啊。
以第三條為例

說得不好聽一點,這就是胡說八道,稍微對地震專業知識有點認識的人都不會說出這種外行話,完全混淆了地震波和地震力。
地震發生後,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周圍傳播,地震波從智利到日本根本不需要那麼長時間。僅以面波為例,面波的傳播速度遠遠低於體波,約3.8㎞/s,繞地球一圈也不過3個小時。智利地震也根本不會在日本引發海嘯,而是在智利海域引發的海嘯波及到太平洋周邊各國。海嘯的時速約700㎞/h,所以22小時後才跨越太平洋襲擊了日本。至於地震力,那就是另一個概念了,跟這個例子完全不搭界。


我家不會地震


所有說建築可以抵擋幾級地震的人都是在扯犢子。
設計建築物時,是按照烈度計算的,而不是按照震級來計算。

還有,我們感受到的地震的強度不僅和震級有關還和震源深淺有關。震級不高但是震源很淺也會導致強烈的震感。


「地震局是吃白飯的」


從工程角度粗略的說說吧。目標讀者不包括地震領域和工程領域的學者、工程師。
只求讓外專業的朋友從概念上理解簡單的問題,不入同行的眼,求別拍。

某種程度上,地震發生時,如果你呆在曠野,只要不被飛起來的石塊砸到,也沒有掉進地面的裂縫,沒有遇到滑坡、泥石流、雪崩、海嘯等次生災害,那麼,即使你有可能因為站不穩而摔傷,也不太可能有生命危險。
地震中的遇難者,多數是被我們人類自己修建的各類人工構造物(包括但不限於房屋、橋樑、路牌、電線杆等)的損壞或失穩害死的。所以,理論上,只要我們的構築物擁有足夠的抗震能力,就能成數量級地減少遇難者人數。

抗震方面,其實我們並不太關心震級。常用的里氏震級表示的是一次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朋友已經詳細介紹過了。而地震能量對地面的影響取決於很多因素,相互之間的關係和影響程度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比如,同級別地震,震源深度不同對地面影響不同,很容易理解。震中位置的地質構成不同對地面影響不同,比如整塊岩層和破碎的岩層,土壤和沙漠,山區和平原等等。地震的類型、傳播的方式、地震波傳播過程中的干涉等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地面的表現。一次強烈的地震,我們可能看到距離震中稍遠的地方破壞得比震中附近更嚴重。
所以,地震的震級並不能直接體現出地面受到的破壞力,對於構築物的抗震設計也就沒有太大指導意義了。

我們研究抗震,是為了儘可能減小災害造成的人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而這些損失又主要來自於人工構築物破壞。所以,我們要首先明確是什麼造成了這些破壞。

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在北京,當時所處的大樓大幅度晃動,但是身處哈爾濱的父母完全沒有感覺。吉林松原開啟震動模式的那個月,我在哈爾濱,多次有強烈震感,甚至有一次單位已經發出警報要求全體疏散了(當時我們租用的是一個老舊的大樓,作為一個設計院,我院的工民建專家們對那個大樓的抗震能力實在是一百個不放心)。零幾年的時候有一次大慶地震,半夜,我在家中被晃醒了,聽著廚房各種東西掉落的聲音。一次荷蘭地震,我在德國,有一點點感覺但根本不在意,直到家人打電話詢問我才知道離我不遠的地方發生地震了。
這是我人生中經歷過的僅有的四次地震。很明顯,這四次地震各方面都不一樣,但對我的影響都只是晃動而已。
所以在研究一個具體工程的時候,除了這地方是不是地殼不穩定地帶以外,我不再關心影響該地區的地震類型,不關心震中在哪兒,不關心震源深度,不關心震源到此地的的傳播路徑和路徑上的地質構成、傳播介質的性質等等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最終都可以歸納為一個數據——加速度。


短促而往複的加速度是破壞的元兇。
剛好這個加速度是包含了上述一切因素之後的表現,而且是一個容易獲得數據的指標,一個易於理解、易於計算的參數。很少遇到比它更適合工程實際的參數了。

根據一定的計算和標準,我們把加速度歸納整合為「烈度」,並用「設防烈度」來指導工程抗震設計。
設防烈度的取值,要考慮該地區歷史上受到的地震影響的記錄,再利用統計學計算,結合工程的重要性、地區的重要性,綜合考慮經濟因素等。
國家出台了規範和標準來指導抗震設防烈度的取值,並且強制執行。這個文件對地區的劃分,精確到了「街道辦事處」一級。所以工程實際中,我們通常只需要拿出這份文件查看就行了。

請注意,嚴格執行這個抗震標準,也無法做到構築物在地震中完全不壞。
首先,一個地方的設防烈度,來自於該地區歷史上受到地震波及的烈度,是對過去的統計,不表示未來不會發生比歷史上最大烈度更強烈的地震。只不過這種可能概率很低。
第二,假設某地歷史上出現過的最大烈度為a,那麼我們用一個比a更高的標準來設防,未來發生能破壞該構築物的地震的概率,更低。
第三,必須考慮經濟因素。比如,如果在哈爾濱把一個橋樑修建成在大阪地震、智利地震、洛杉磯大地震中都不會被破壞的程度,明顯是不科學的。

此外,還有個行外人通常不理解的東西,就是重要性。簡單說,同一地區,同樣條件,因為這個東西更重要,我就把它修的更結實。這個東西不那麼重要,我就把他修的稍微不那麼結實。這並不是說「不重要」的地方的人的生命不重要,「不重要」的建築裡面的人和財產不重要。
有些東西,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承擔它被破壞的風險,比如三峽大壩、核電站等。有些東西,我們允許它在極端情況下發生一點點破壞,但災害過後可以修復如初。有的東西,我們允許它發生不可逆的破壞,但地震發生時不可以坍塌,給人們留出充足的逃生時間。

工程中很多問題是互為矛盾的。注重這個就要捨棄那個。工程設計,其實就是在各種矛盾中尋找平衡。最常見的就是「往死里結實」和「我沒那麼多錢」之間的矛盾。「滿足當下和可預見的未來的需求並具有一定抗風險能力的條件下儘可能省錢」就成了工程中最實際的問題。

當然,以上討論都建立在合理設計和良心施工的基礎上。


我們這都不用地震,很多房子自己就倒了,上海那個就是很明顯的。我們為了消化過剩產能也是蠻拼。
豆腐渣,那都不是事,四川地震那豆腐渣學校壓死孩子,家長去上訪,最後不都被和諧了么?尊重生命,認為生命無價,自然就會好好做工程,技術目前都不是問題,但是若視人命如兒戲,賺黑心錢,那都不用地震懲罰我們,自己就完蛋了。


謝邀!
別信謠言!遇到請冷靜,能幫助別人就儘力幫助。命比錢財更重要。


預報是預報,速報是速報。
預報是長期的,速報是短時間內的。
所以預報只能說明錯在地震發生的危險,就像說要下雨,但確定不了幾點開始下。
~~~~~~~~~~~~~~~~

地震會產生兩種不同的體波,速度快危害小的P波以及速度慢危害大的S波,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就是利用了P波和S波的時間差,以及地震波和電磁波的速度差對地震進行快速預警。

最近地震比較活躍,然而我也是經歷了一次地震之後來補充回答。

今天想說的是大家對地震局偏見太大了,而且屬於盲目跟風那種,你們真正了解過地震局工作嗎?顯然大多數人沒有。


千萬別信小震後有大震之類的,吉林松原三年前三級四級小震了一個月,到現在連個屁都沒有,我老家一屋子人都搬田裡搭棚子住了!


感覺自己在穿越


地震不一定都是災害


推薦閱讀:

常年在工地工作是什麼體驗?
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長時間海水浸泡外表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碼農寫代碼和建築師、結構師畫圖,哪個更累更苦逼?
風洞試驗室在國內的發展前景如何?
若發生強震,央視大樓將如何形變?

TAG:地震 | 土木工程 | 地質學 | 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