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崖山之後無中國」?
歷史如果簡單用劣幣淘汰良幣這個經濟學理論就可以解釋,那麼世界早就沒有高尚了。崖山之後無中國我個人覺得這是日本人的一個文化陰謀,為自己無恥入侵後概不承認的無恥作為的詭辯.中國2千年歷史,朝代更迭幾十次怎麼會因為一朝滅而文化不存.只是說明這個問題需要專業人士從文化,經濟,民俗等進行宏大的訴說!作為個人我只有相信一點 做好中國人,你站在哪裡 哪裡就是中國!爪機黨打字不易 有什麼不同見解請文明的說
給一位網文看的過多的同學點反對,結果手滑點成了贊,再取消就來不及了π_π
其實一直不太願意答這類問題,沒辦法,為了自我洗白一下,寫一下我的看法吧。也歡迎 @彭一 同學來討論。
顧炎武先生提出了「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弄清楚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就基本解決了如何評價滿蒙入侵和日本侵華的問題。
滿蒙入侵,仍然屬於亡國。日本入侵,才是亡天下。這就是我的觀點。
「異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仁義充塞,率獸食人,是亡天下的後果,而不是亡天下本身。亡天下本身,是中國的文化政治共同結構的崩毀,一旦這種結構崩毀了,新的統治者是不可能施行仁義的,率獸食人的局面必然出現,如果等到這時才意識到天下已亡,就已經晚了。
這種可以被稱為「天下」的結構,是由文化和政治兩種結構複合而成的雙結構。如果政治結構崩毀而文化結構仍然存在,比如三國、南北朝、五代,新的政治結構最終會從這種崇尚大一統的文化結構里重新孵化出來,天下的雙結構就恢復了完整。
而如果文化結構崩毀而大一統的政治結構仍然存在,比如我朝現在的價值觀大混亂但政治基本穩定,新的文化結構也最終會從這種大一統的政治結構里重新孵化出來,天下的雙結構就又恢復了完整。這也是我不贊成藥丸黨的原因,藥丸黨的藥丸論斷其實基於價值觀上的判斷,是面對著文化結構的廢墟發出藥丸的感慨,但我朝政治結構仍然強大,生命力還遠遠沒有耗盡,而未來的幾十年足夠新的文化結構從政治結構里孵化出來。
換言之,如果天下只是失去了文化結構或者政治結構,那剩下的那種結構擁有重新孵化雙結構的能力。 通俗地說,這意味著「天下」有兩條命,必須同時打掉兩條命,才算亡天下。
日本侵華,在文化上,是要用明治維新代表的西化道統加上王道樂土代表的亞洲道統,徹底摧毀中國固有的文化結構;在政治上是要建立殖民地統治體系並且對中國分而治之,徹底摧毀中國的大一統政治結構。
如果日本成功,就是亡天下。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國接近了亡天下。
而蒙古和滿清,能同時摧毀中國的文化結構和政治結構么?差得遠了。他們連摧毀雙結構中的一種結構的能力都沒有,頂多也就是衝擊。
蒙古繼承的是金,金繼承的遼,遼的核心則是民族分治一國兩制。換言之,蒙古對中國固有的文化結構採取完全放任態度,對中國的治理也基本採用原有政治結構。對天下的雙結構影響是非常之有限的。
滿洲的頭腦比蒙古強大的多。中國的文化結構受到了滿洲的強烈衝擊,這是不可否認的。剃髮易服,確實是對中國文化結構的一次強力扭曲。但是滿洲不得不採用中國的政治結構。從努爾哈赤到多爾袞,滿洲仍然在嘗試著用自己的八旗政治結構徹底取代中國的政治結構,但到了康熙這種嘗試已經徹底失敗了。滿洲想維持自己的政治結構,唯一的希望就是徹底以八旗制度統治中國,但顯然不可能。而現在經常被噴的軍機處,只是中國固有政治結構的變化發展,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而不是滿洲。
而中國的政治結構是能重新孵化出文化結構的。清初中國的文化結構確實受到重創,但經過康乾的政治大一統局面的孵化,到了中晚清中國的文化結構已經完全恢復了元氣,而且迸發出了驚人的、遠超前代的生命力。當中國的政治結構隨著清帝國一起崩潰,這種勃勃有生氣的文化結構最終又反過來孵化出了一個新的勃勃有生氣的政治結構。
其實成功地亡中國天下的門檻,即便日本,也從未接近過。日本想用英國統治印度的模式統治中國,這是驚人的狂妄和可笑。
而蒙古和滿洲,只是對中國固有的文化和政治結構造成一些影響而已,離摧毀差的還遠。所以元清之代宋明,只是亡國,遠稱不上亡天下。
那麼崖山之後無中國之說,又從何說起?只是日本試圖否定中國文化結構本身的存在而已。如果中國文化在宋朝之後根本就不存在了,那麼摧毀中國固有文化結構不就不戰而勝了么?但問題是,中國的文化結構就在那裡,豈是你說不存在就不存在了?歸根結底,還是日本人匪夷所思的「我閉上眼睛就是天黑」的思維方式作祟而已。不過也情有可原,和中國做鄰居做久了的,都難免發展出來一點否認現實的傾向。
這句話的源頭眾說紛紜,比較可靠的是源自日本小說《海嘯》,如果這是日本人的評價,就不奇怪了。這並不是真的代表著崖山之後,中國文化失去了傳承,而是作者的感嘆而已。隨著蒙元的建立,日本和高麗開始逐步將自己視為中國文化的正溯苗裔。尤其是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後,這種氣氛更是濃烈。
比如1669年山鹿素行的《中朝事實》、1672年林鵝峯的《華夷變態》都已經開始強調,應當把「本朝」當作「中國」,這是「天地自然之勢,神神相生,聖皇連綿」,「使日本形成……真正中華文化對蠻夷清國的觀念。」著名的近松門左衛門所編,1715年演出的《國姓爺合戰》,則以鄭成功為基礎想像一個出身日本的唐(明)忠臣,驅除韃靼恢復國家的故事,更顯示了日本對清國的敵意。
而《華夷變態》一書的書名,可能最清楚地表明了他們對中國看法的轉變,那是在延寶二年(1674),明清易代不久,林羅山之子林恕為《華夷變態》作序文時說,崇禎登天,弘光陷虜,唐、魯才保南隅,而韃虜橫行中原,是華變於夷之態也,這時的日本,就已經開始把中國視為韃虜。而崇禎自縊之後,明朝大臣降書盈尺,冠服鋪地的醜態,也導致了日本人的蔑視心裡。
在17世紀以後的日本,中國已經成了是一個文化象徵,它不一定就是那個大清帝國。賀茂真淵(1697~1769)在《國意考》中就說,他邦(中國)雖有博識之士,觀其作為,不及天地之智也,其道可行於世者,幾近於無……蓋彼邦之學,因其始於人智而多邪理,其意旨亦易得也。而吾皇國之古道,自天地伊始,平坦寬闊,為其不可道破,後人亦難知之矣。吾邦古道,雖言絕跡,室則與天地共存,永無止境也。因此,當他們越來越不認同清帝國的文化時,他們就不再把現實的大清帝國看成是中華,而把自己說成是中國了,現在的研究者已經多次指出,江戶時代的日本儒學者,常常有這樣的議論。
在日本人看來,中華文化其實已經和現實中國是兩碼事情了。宇野哲人(1875~1974)長年浸淫中華文化,心儀文化中國,他在《中國文明記》中告訴故鄉親人,初謁曲阜聖廟感動:「今夕是何年,得以拜謁聖廟,徘徊聖林,三生之幸也,歡喜不知所措。彼大成至聖之孔子,近在咫尺之間,雖眠於雜草之下,然其靈魂遍滿宇宙,與天地共悠久赫赫以照世道人心。」
宇野哲人分別於1906年和1912年來華。但他看見在滿清統治下和統治後的現實中國,卻使他的中華夢破碎——宇野哲人看到的現實中國的殘破,從他在塘沽踏上中國土地時,已經一覽無遺,他這樣形容對中國的第一印象:自塘沽上陸,最初之所見,非常遺憾,絕非愉快之事。夾河而建之民屋,均是極矮陋之泥屋,牆壁自不待說,連屋頂也是泥土所塗。時值冬枯時節,原野一望無際,滿目荒涼,難怪先時將塘沽之民屋誤為豬圈。
這種文化和現實之間的差異,使日本人在近代將中國視為低等民族,有再無中國之說,不足為怪。
「崖山之後無中華」真是日本學者提出的嗎?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其實回復的唯一原因是這貼讓我想起了兩張圖:好想@樊樹志教授來回答這個問題啊~~~其實這就是個網路上的隨口說法而已,針對一些文化象徵 文化現象的(變態) []不是罵人的那個意思[]之後的調侃而已~~~一堆人不讀書當真了~然後以訛傳訛~~之後各種段子「XXXXX之後無中國」
難以相信知乎居然會有這種問題,緣由是日本人所說【崖山之後再無中國,南宋之後再無華夏】。本就是種族的輕蔑之言,宋亡國後,日本舉國服喪,自認正統華族,而此言更是順理成章認定中華已斷了文化延續。
類似言論沉渣泛起早先是在國內一些大型社區網站,公知憤青宣揚較多,然則,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古人常說的黃河長江在此,萬里長城在此,瓜州古渡在此,山川五嶽在此,五千年的歷史在此,怎麼能說再無中華之言論呢?
再者,近年來總有說大陸是文化沙漠的言論,抨擊來源是大躍進及文革期間對文化造成了割裂,於是又用這句話來諷刺挖苦。上帝視角開太大也不怕扯到脖子。送諸君一句話,並非說當前時代有多好,只是他還沒那麼差,但是不能忘本,更不能拿著日本人寫的陳詞濫調忘本不是?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
爪機打字不方便,若有礙觀瞻了,請摺疊我吧
哈哈,其實是晚清之前無中國。請參考沈松僑的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一文
為什麼我聽到的是"鳴條之後無中國,牧野之後無華夏"?!
誰能和我解釋一下,如何理解?!
日本人熱衷於宣傳中華正統在日本,可真是這樣嗎?既然標榜傳統,那麼就要按照傳統的標準來審視。
傳統眼光里,地位最高的是(四書)五經的經學,包括考據學;其次史學,包括輿地和典章制度;然後是諸子之學,包括理學;最後是文章之學。正經的學術到此為止。此外還有兵農禮樂、陰陽曆算、金石書畫、方外之學等學問,但是小說戲曲,比如四大名著和崑曲,都算不入流,更不用說焚香烹茶、賞花鬥草之類。本來文章也是小道和末技,但由於官員選拔以文學考察為手段,所以詩文的地位反而很高。弦歌翰墨因為是風雅之所寄,屬於清高的文人文化,地位也不一般。
以上這些構成了我們傳統文化的主流,但是反觀日本,舉凡日本人引以為豪的傳統,諸如和服、古建築、枯山水、茶道、香道、花道、劍道、尺八、「雅樂」、料理、藝妓、相撲,有哪樣夠得上我們主流的檔次呢?主流文化上無所建樹,盡在細枝末流上花心思,怎麼能說繼承了我們的正統。如果日本真是繼承了中國的正統,為何沒有產生一批影響東亞漢文化圈的儒生和經師,為何沒見一個日本道士來注釋老莊,也從來沒聽說作詩填詞要借鑒日本人的作品呢?
甲午以來,日本一直或明或暗鼓吹中華正統在東瀛,藉以打擊中國的文化自信,中國人只有做到對自己的傳統心裡有數,才不至於被他們的謬論所蠱惑。樓主的看法很有見地,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確實是日本人的陰謀。可悲的是現在無數蝗蟲倭國奴收了他們主子日本右翼勢力的錢,也在中國大肆宣揚這種無恥讕言,故意把元朝、清朝入主中國和日本侵略中國相提並論,企圖造成中國內亂使日本甚至美國有機會侵略和干涉我們中國。其實這兩者根本就沒有可比性。簡單地說,無論是元朝、清朝還是宋、金、西夏和明朝等政權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是一種王朝國家政權;1931~1945年的日本已經完成了由古代王朝國家向現代民族主權國家的轉變(在亞洲國家中,日本最早接受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最早實現民族國家建構),中國正處於這一轉變進程中。所以中古時代元朝對宋、金、西夏、西遼、大理、吐蕃的征服以及清朝對明朝、蒙古、西藏、台灣的征服不過是封建王朝戰爭而已,談不上中國的亡國,何況當時世界上也沒有以「中國」為國名的這麼一個國家。元、清的性質與英國諾曼王朝(1066~1154)、安茹王朝(1154~1485)、古埃及喜克索斯王朝(即第15、16王朝)、古印度莫卧兒帝國(1526~1857)、波斯卡扎爾王朝(1779~1921)差不多,都是由出身非主體民族的君主進行統治的王朝,也就是魏特夫所謂的「征服王朝」。東北亞北部游牧民族「征服王朝」對中國的統治與日本侵略中國有本質不同,不可以混為一談。
那只是一個文化斷層的特指
能玩出靖康恥的上層建築不要也罷。
中華的魅力在於,主幹倒了,分支發育。所謂的民族氣節不會因為外族統治而喪失,也不會因為戰爭,屠殺,和愚民而消失,否則,哪裡來的反清復明,哪裡來的公車上書,哪裡來的戊戌變法,哪裡來的少年中國說,哪裡來的辛亥革命,哪裡來的抗日戰爭?日本還總感慨為何日本武士道精神在開國後喪失,中國人宋朝後的歷史就證明中國人的氣節從未喪失過,卻有很多中國人相信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按照這個邏輯,只要是戰爭中死去的英烈就是被驅逐的良幣,只要敢斷頭顱的英雄就是被消耗的民族氣節,那世界各國豈不早成了懦懦之國而不思進取?民族氣節從來都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只是時代不同表現的形式也不同。日本武士以破腹自殺表示尊嚴,難道中國人還真要十萬人海葬以示忠心?有這個勇氣怎麼當年宋朝還向北方蠻族繳納歲幣?真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你腳下的土地叫中國,你說的語言是中文,你的身份是中國人,自己不去繼承中國文化難道還要別人來指手畫腳嗎?干好自己的事情!
這個怎麼說都行,相當於小資感嘆(沒啥意義,咱們還說過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呢)
也可以說肯德之後無當勞
百事之後無可樂
番茄之後無炒蛋
紫菜之後無蝦皮
OO之後無XX
隆完之後無咪咪
飈車之後無司機
很大的問題,建議題主自己谷歌或知網以下關鍵詞:小中華思想、天下思想、中國中心主義、朝貢體系、華夷之辨、華夷變態。
烽戲之後無中國。
焚書之後無中國。
五胡之後無中國。
崖山之後無中國。
留頭之後無中國。
文革之後無中國。
穴者專家們怎麼說都可以,但是他們不能抹滅的是,這麼多這麼多的」無中國「之後,中華民族依然一次又一次屹立在世界之林。
誰也打敗不了中國,誰也滅亡不了中國。
你焚書坑儒,
我們還是在那裡
你罷黜百家,你軍饗」人羊「,
我們還是在那裡
你揚州十日,
你留髮不留頭,
你南京大屠殺,
你掃蕩牛鬼蛇神,
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看法而已。
讀史最忌是道聽途說和以偏概全。
先說清楚中國是什麼樣的概念。我覺得中國就是這東亞大地上的一片沃土,太行崑崙為紐,長江黃河為帶。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勤勞而樸素,堅強而勇敢,他們創造了獨特的華夏文明,歷盡磨難巋然不倒。崖山一戰,宋朝滅亡,這是一個王朝的結束。試問元朝建立之後,這裡原來的人血脈斷絕了嗎?沒有,否則就不會有今天的你我。他們放棄原先的文化傳統了嗎?也沒有,元朝科舉雖然式微,但並不能阻斷傳統文化在文學藝術方面的發展。後來的明朝,恢復了漢字漢語和科舉制度,主流思想延續著宋朝的程朱理學,民間的道德風俗也大部分繼承下來。安敢說這是中國亡了?
僅僅從政治上判斷一國是否滅亡是很片面的。我們可以類比一下印度的歷史。在英國人開始征服印度之前,南亞次大陸上沒有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民族,這裡的人們說各自的語言,有不同的宗教,而且並沒有哪一支獨大。英國的殖民確實給印度人留下了很重要的影響,但是即使是代表近代西方最高文明水平的英國人,也沒能徹底把印度變成英國的一部分。儘管在殖民征服統治下,印度平民的傳統生活受到嚴重的衝擊,但他們並未完全拋棄傳統,而是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團結起來,最終實現了獨立。在這一段被殖民和反殖民的歷史中,印度非但沒有滅亡,反而發生了整合,民族意識和責任感空前高漲,成為了重要的現代民族國家。在中國,14世紀的歷史也是有類似之處。元朝治下的人民從未放棄過抗爭,恰恰正是不斷的反抗,使得元朝的統治才不到百年。
要說「崖山一戰忠肝義膽的愛國人士都已赴死」,這想法實在可笑。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缺少過忠肝義膽視死如歸的人物呢?實在沒法曆數,太多了!崖山之後就沒有了嗎?隨便翻翻明末、清末、抗戰的歷史,真心數不過來。一個王朝的滅亡絕對不能等同於一個國家的滅亡。再說,就算論及一個王朝的滅亡,那是受到經濟、政治、社會諸多條件影響,怎能完全歸結到忠義二字?還有比這更片面的嗎?
歡迎爭鳴和拍磚~O(∩_∩)O~
不能說崖山之後無中國。。。但是先秦兩漢時期的文化相比明清時期的,叫現代人看了大都偏向於前者。。。下面的圖就是兩者的區別。。。
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范兵至崖山。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崖門海域展開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南宋滅亡。
二月初六日晨,崖門海域風雨交加,元軍發動總攻,宋軍血戰至黃昏,最終戰敗。太傅張世傑護楊太后突出重圍,左丞相陸秀夫攜少帝突圍無望,遂杖劍驅妻子入海,並背負年僅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殉國。大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趙昺死,赴海死,張世傑葬之于海濱,亦投海殉國。宋遂亡。
易衣冠、亡天下
——「剃髮易服」紀念日:夏曆六月十五日 明弘光元年(1645)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軍佔領南明弘光政權金陵。六月初五日,多爾袞諭江南前線總指揮,豫親王多鐸,下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六月十五日,多爾袞諭禮部,通令全國剃髮,「向來剃髮之制,不即令畫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
·七月,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戊子年二月初六(2008.03.13),崖山海戰729周年;六月十五(2008.07.17),剃髮易服363周年。
《春秋》之義,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而為夷狄,則夷狄之。
「中國」始終都是華夏,華夏始終都是進步文明的代表,而華夏也根本不曾以種族、民族劃分。「崖山之役以下,中國已經沒有一個統治集團有能力又有意願全盤接手華夏文明,並加以發揚光大,因此中國正朔已斷。 「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大約此意吧。
托現代教育的福,知道崖山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也許日本人說的是對的:宋之前是中國,宋之後是支那。
蒙古軍的屠城,殺掉北方百分之80的漢人,精英殆盡。明朝只算詐了下屍,可惜當年漢人的精氣神全沒了
我們沒什麽值得自豪的了,只願有生之年可以憑弔崖山 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國一個值得回憶的地方,中國人應該認識它。
蒙古人的來到,殺死了一半的中國人,剩下的另一半為他們種地,做工,提供奢侈品。處於種族隔離的藩籬之下,成為蒙元帝國治下最下等的一類人,帝國的統治階層雖然文化低落,然而依然極端鄙視和仇恨這些文明高於他們的人群,他們始終拒絕漢化,在九十五年的統治中,基本上沒有接受漢文化,帝國上層的官方語言顯然不是漢語,他們三心二意的短期恢復過中國人操練的很熟稔的科舉考試,然而這種技巧複雜的運作對帝國而言還是太複雜了,而且帝國上層內部對於大量接受漢族中國人進入政府的前景顯然是恐懼的,所以後來又取消了這種中國式的文官選拔制度。帝國對數量眾多的中國人始終是持懷疑,排斥的態度,除了提供糧食和其它維持社會生活正常運轉所必須的生活用品以及提供賦稅。似乎蒙元帝國的蒙古統治者無法發現漢人的其它價值,而且熱愛自由的中國人的反抗也是此起彼伏,所以蒙古人抑止不住喜歡殺人的野蠻本性,定期屠戮中國人。在海邊,蒙元軍隊把一隊隊百姓定期扔到海里餵魚,在內陸地區,蒙元在各個路口設卡,盤查百姓,發現所謂"趙,張,王,李"四大姓漢人就拖到一邊殺了。這種酷政只是在擔心激起更大民變的情況下才被取消。這方面的不良記錄可以一直追溯到蒙元開國時,就有蒙古統治者提出殺光漢人的對策,只是在漢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才的委婉勸說下才停止這個動議。而耶律楚才只能使用這樣的理由:試問殺光所有的中國人,誰來為我們種地?我們向誰收稅?讓我想起《黑客帝國》中機器人對待人類的手法,將人類作為他們的電池,為那個機器人社會提供能源。蒙古人兩手空空來到中國,將中國人民作為他們的電池,寄生在中國土地,最後中國人復國成功,蒙古人最後兩手空空回到草原故地。他們身入寶山而什麽也沒有得到,這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只是因為處於游牧奴隸社會階段的蒙古統治階層文化太低落,加上他們建立的是世界性的帝國,治下不但有蒙元帝國,還有其它的如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等,他們的地域超出了中國的範疇,所以蒙古人不局限於中國一個地域,他們與草原故地的聯繫特別緊密,他們定期回到草原,無法切斷與草原的臍帶,不可能化身為中國人,而他們對待中國人的殘酷殺戮態度也使得他們和中國人始終對立,命中注定這個寄生的帝國無法長期騎在中國人頭上。
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著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詩歌可以表達我們對凄然收場的宋王朝的懷念。
為了復興宋室,一直不停奮戰,
但事到如今,已無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統後裔,應該斷然作出不辱沒您血統的決定。"
"我明白了,秀夫,你沒有背棄我,並且自始至終侍奉我,太感謝了!"
少帝靜靜地微笑著說到。
陸秀夫面對少帝這種勇敢地態度,不得不強忍住眼淚。
"陛下..."陸秀夫背起少帝,用帶子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蒙古軍啊,將來有一天,繼承我們遺志的同胞,一定會征討你們的!"
就這樣,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這就是南宋最後一戰的崖山之戰。南宋的陸秀夫死了......趙宋終結,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隨之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游牧民族之手。這場戰爭的兩個對手的來歷都不平凡,趙宋的滅亡也不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改朝換代,所以下面介紹他們各自的前世今生。
趙宋王朝之前世今生
若拿起一幅"清明上河圖"細細揣摩,則不得不感嘆,趙宋確實是一個適合居住的時代,汴梁固然是清平的花花世界,便是"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杭州,也引來了強盜的覬覦。柳永的一曲小調誇誇杭州的"重湖疊崦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讓完顏亮立志"立馬吳山第一峰"。
"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想必大家耳目能詳,這是陳寅恪的話。
李約瑟: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
又是陳寅恪:"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我國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的道路。"
內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 那學"創始人之一):宋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日本學"唐和宋在文化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
謝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既然這是文藝復興,那麽這樣的復興為什麽在後來終止了呢?為什麽沒有如歐洲發生的那樣走上持續復興道路並進而走向新興資本主義道路?這個近世的開始是怎樣被打斷的?那個繼承她的弓馬嫻熟的所謂元朝為什麽沒有繼起這樣的文藝復興?我一直思量,如果不是那個只知殘酷虐殺漢人,欲變青天下所有的農田為牧場的元朝來統治中國,我們會面對怎樣的中國呢?歷史在我眼前漸漸模煳,彷佛永遠也看不清他的真正面目。一聲嘆息。
宋朝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那個時代,中國佔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對於中國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國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宋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其後蒙元和滿清交替的異族入侵,帶給華夏人民極大災難和深重殺戮,這是二個野蠻對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間一個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喪心病狂且腐朽墮落聞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誅盡開國功臣、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剛剛血戰解了京師圍的袁崇煥)。因此在日本人的眼裡,中國自宋以後就不再是他們崇尚的正源華夏文明了。不少國外的史學家也將宋朝覆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即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宋以後,特別是宋明相繼覆亡於蒙元和後金滿清手中時,漢人在經歷了多次異族入侵、改朝換代的血腥殺戮後,華夏文明陽剛進取的民族嵴梁基本被打斷,勇烈誠信的人群幾被殺絕,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後社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再經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後,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卻是戧害著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歷史大格局深有妨礙。
宋是這樣一個銘記了漢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時空和今天的中國人有著不解精神文化傳承。有宋一代,充滿太多詭譎魔幻的宿命。在一波波外來專制暴力肆虐下和思想的強姦中,現代中國的民主憲政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有宋一代幾乎就是漢祚和民族命運的一個縮影。
李約瑟難題
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李約瑟,曾因胚胎髮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後來他又以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傑出貢獻成為權威,並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如果我的中國朋友們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樣,那為什麽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頓這樣的偉大人物都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或印度人呢?為什麽近代科學和科學革命只產生在歐洲呢?……為什麽直到中世紀中國還比歐洲先進,後來卻會讓歐洲人著了先鞭呢?怎麽會產生這樣的轉變呢?」
眾所周知,中國是享譽世界的文明古國,在科學技術上也曾有過令人自豪的燦爛輝煌。除了世人矚目的四大發明外,領先於世界的科學發明和發現還有100種之多。美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在著名的《中國,發明的國度》一書中曾寫道: 「如果諾貝爾獎在中國的古代已經設立,各項獎金的得主,就會毫無爭議地全都屬於中國人。」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從17世紀中葉之後,中國的科學技術卻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據有關資料,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劇降為只佔0.4%。中國與西方為什麽在科學技術上會一個大落,一個大起,拉開如此之大的距離,這就是李約瑟覺得不可思議,久久不得其解的難題。
回到本文的題目: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後,獨立支撐數十年。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口,那麽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後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後,崇禎皇帝弔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麽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我時常想,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中華文明的復興,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應寫入教科書,告知後人,華夏當有那樣的氣節。說得粗條點:內戰不會屠城。有政治意義上的屠城即是侵略了,和日本南京大屠殺無異。所以崖山之後無中國是有道理的。假如日本當時佔領了中國,很多年後漢人又造反推翻了日本統治,估計歷史上也會像對待現在的元、清那樣,判定為一個朝代。
文化傳承的斷絕。
但個人以為,中國文化的最大災難是毛的文革,影響之深遠和對國人精神的摧殘到今日都可見一斑。
今天還有許多人笑坎請其挺屍立我國威,我就奇了怪了,原來大家嚮往的是朝鮮人民的生活。
推薦閱讀:
※國外都有那些族群是古代中國人的後裔?
※回族為什麼不吃豬肉?
※如何理解「中國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和「漢族是偽裝成民族的文明」?
※為什麼反對復興漢服?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是不是只有中華文明沒有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