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歷史上有沒有讓你感到惋惜的人?


李定國,南明最後一個名將。

戰果累累
出征不足一年,縱橫數省,收復湘、桂,擊敗清軍數十萬。後人贊,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愛民如子
在晚明,不管是農民起義還是所謂明軍都會有搶奪百姓,都有禍害百姓之舉。 但李定國將軍與百姓息息相通,在鎮守雲貴之時,愛民如子,當下雲南人仍然視定國為滇中的脊樑!將軍甚至在戰敗時候都一路收撫難民!

誓死不降
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國死於勐臘(一說景線),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後人評價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民族英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他曾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幾已令吳三桂全軍覆滅。
明清之際各方面人物當中,李定國是明末是反抗壓迫的民族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

讓我惋惜一方面是本有可能勝局被內奸出賣,最終失敗。一方面是現在人不僅忘了李定國,還拍出這種玩意來羞辱他。有些歷史真不該遺忘,有些腦殘劇真的要抵制!


文安之

別人都是督師邊軍,他卻只能督師闖賊。

他本來不想出山,所以福王、唐王、永明王多次徵召,他都是杜門不出的。永曆四年的時候,南明江河日下,這次沒人叫他來,他卻自己來了。次年,他為聯絡川中諸鎮之兵,主動要求自己前往川東督師郝搖旗、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黨守素等人。

他督的這些都是什麼人?

李來亨,李過的養子,李過是李自成的侄子,大順的亳侯,制將軍;黨守素呢?大順載侯,西寧節度使;袁宗第?大順綿侯,右營制將軍;劉體純?大順光山伯,右營右標果毅將軍。

和自己本來不屑一顧或者不共戴天的人一起共事,是種什麼體驗?他是主動要求去的。

永曆十三年,逃命天子朱由榔一路撤向緬甸,遠在川東的文督師親率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等十六營水道襲重慶,以為圍魏救趙之計。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譚弘、譚詣的內訌導致了這次的軍事行動功虧一簣,文督師撤回川東之後終日鬱郁,卒于軍中,年七十八。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欲為而為之。

重慶朝天門,文督師做夢都想殺進去的地方,只要能打進去這裡,建虜就只能退回川北的保寧,雲南的晉王就能趁機反擊吳逆,到時候收拾河山,他還能再督著十三家攻武昌,攻安慶,攻南京……

可惜了。

明相國張居正曾孫張同敞曾有首詩寫與文督師,曰:

《軍中寄鐵庵相國》

與公同地讀公詩,故國烽煙有所思。

治亂累朝留舊學,艱難千里詔王師。

二陵吾君符先後,九廟多年賴護持。

想到恢京如拯溺,蒼梧風景曉秋詩。

那天我在重慶,看著朝天門,便想起了文督師。


太多了

李善長白刃不饒 ,難求善終。

永樂帝大開殺戒,血跡斑斑。

張居正騎虎難下,有國無家。

唐伯虎大夢不成,桃花難享。

崇禎帝四十名相,誰可補天?

盧象升戰死沙場,帝終不悟。

洪承疇終負國恩,老物羞否?

夏完淳英靈煌煌,終將不朽。


這山河,好也罷,壞也罷。

只是可惜


唐伯虎。
以前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佳人作陪,一擲千金。

後來才知道,他出生在一個小酒館的家庭里,家人希望他金榜題名,他也不負眾望,十六歲府試第一,前途一片光明。
但緊接著,兒時好友,童年老師,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妹妹,相繼去世。
二十六歲的唐伯虎已經有了白髮。
後來鄉試第一,眼看要光宗耀祖,但又因為作弊案牽連入獄,罷黜為吏。
他恥為小吏,拒絕赴任,後夫妻失和,妻子離他而去。
於是他遍游各地,賣畫為生。

可他終究想一展抱負,竟追隨寧王,後裝瘋賣傻才脫了身。

最終,一生不得志的唐伯虎死了。
死前寫了一首詩:

生在陽間有散場,
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
只當漂流在異鄉.

我很喜歡又摘桃花換酒錢那種感覺,知道了唐伯虎一生後,更喜歡了。


夏完淳吧


年十七,而殉國

那個我們大部分人還生活在教室里,每天對著黑板寫字,看著同桌就當戀愛,考個高分就是夢想的年紀里。他卻已經是亡國之人,或者說,不願做亡國奴的亡國之人。

書香門第,家世清白。
有姐妹二人皆文采斐然
叔父一輩俱是家國忠烈
他本可以錦衣玉食,公侯將相
都無需他低頭為奴,只要他嫌水太涼即可
可是他沒有

因為他不能

岳飛,文天祥是他的精神偶像
少時便讀正氣歌,滿江紅
讓他沐浴在家國天下的豪情中
世間便有千種妖孽橫行無忌
也不及胸中這一點凜然之氣

家中親人,父輩母輩,乃至於兄弟姊妹

只一個滿門忠烈可以形容

一自雙親杳,鄉園不忍旋。七年三見面,稚子漸齊肩。夢斷燕山月,春歸海樹煙。書來能念我,三複鶺鴒篇。


心能同水月,骨自帶煙霞

這是夏完淳的表妹盛蘊貞寫給其兄的詩

父親夏允彝與恩師陳子龍抗清失敗,投水殉節

叔父夏之旭策反失敗自縊而亡

岳父錢彥林因保護夏完淳的老師抗清義士陳子龍而死,岳母徐氏殉情投水自盡

寫過五人墓碑記的張溥,史可法,黃道周是他的老師

史都師揚州英勇就義
黃尚書南京慷慨死節

半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其將史可法與洪承疇對比。洪承疇又羞又愧,上疏請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準。後絕食十二日,期間其妻蔡氏來信:「忠臣有國無家,勿內顧」。


當初讀到這些的時候,我也恰恰十五六歲
從前我對於岳飛于謙文天祥這些人是崇拜,但是只是很淺顯的理解。只知道他們是為國為民的大英雄,做過的事情一筆帶過,根本留不下什麼
直到讀了南明史,我才發現這些東西並不是那麼的空洞,所有的東西都應該被串聯起來。

一個少年,背負了這麼多的東西,終究不是好事。可是有些人卻沒有辦法,即使他想放下,他的內心也會說不。

我不願做亡國之人,卻奈何是個亡國之人
父親,叔伯,恩師,朋友,岳父,岳母,兄弟姊妹……所有的人都死了,為了一個看不了摸不著的東西,值得么

奈何這風中飄絮
奈何這雨打浮萍

總得,有人做點兒什麼吧

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孑然一身,起兵,抗清,被俘,乃至於慷慨就義
總得有人做點兒什麼吧
這偌大的河山,總得有人做點兒什麼吧

被押解在惠州途中,他寫下了這首詩給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兒

憶昔結褵日,正當擐甲時。

門楣齊閥閱,花燭夾旌旗。
問寢談忠孝,同袍學唱隨。
九原應憐汝,珍重腹中兒。

完淳死後,遺腹子也夭折,肝腸寸斷的秦篆遁入空門

三年羈旅客,
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
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
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
靈旗空際看


無限傷心夕照中,
故國凄涼,
剩粉余紅。
金溝御水自西東,
昨歲陳宮,
今歲隋宮。
往事思量一晌空,
飛絮無情,
依舊煙籠。
長條短葉翠濛濛,
才過西風,
又過東風。


他們,就是魯迅所說的中國的脊樑吧


于謙,不解釋。
李定國,開始的時候造反是因為活不下去,後面為了民族大義,又給自己的造反對象打工。他是大明最後的名將,漢人最後的希望,我相信後期他也不是大明朱家的死忠,他的忠只屬於這個民族。可惜最終沒能力挽狂瀾,客死異鄉。


多了去了,下「刀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違者斬」軍令的盧象升,猶如一隻奮臂試圖阻擋歷史洪流露出兩把刀的螳螂,一直在為大明不被覆滅戰鬥。最後率領五千死士在後援絕無的情況下戰死涿鹿。還有「寧死郊野,勿降也」的晉王李定國,兩闕名王,讓清廷差點放棄西南意圖講和。讀罷殘碑呼雄鬼,生死都隨李晉王,讓人又惋惜又絕望,西南的定國未定國,東南的成功未成功,神州陸沉,豈不讓人遺憾他們的逝去?


很多人提到于少保,但是于少保畢竟已經經歷了自己的輝煌時刻。雖然是冤死,畢竟是保住了明廷江山,身後又為萬世表率。

我覺得可惜的有如下幾人:徐渭、戚繼光、孫元化、堵胤錫、張煌言、李晉王。

(空一行表示對徐渭的尊重)

戚繼光的能力遠遠不止於滅倭,只不過當時也沒有能讓他發揮的地方了。而他的《紀效新書》直到咸同練兵還是大佬們的精神指導。

孫元化是徐光啟的弟子,是利瑪竇的二代傳人,是明末開啟西學傳承的核心人物之一,死得毫無價值。

堵胤錫極具戰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假以重任,調和西順二軍,也還來得及反擊。而且他不死孫可望不會這麼快起異心。

張煌言是天才級的軍事家。《明季南略》罕見的為他附上一篇短文(附記煌言事.504)記述他遇難過程和死後顯靈的場景。張煌言還是個大帥哥。

(空一行表示對晉王的尊重)


謝邀,可能是嘉靖吧。作為一個弱冠之年的小皇帝就能與楊廷和等老油條掰腕子,最終在大禮儀上還掰贏了,從此操縱朝政幾十年。這種水平在明代皇帝里排前4是沒問題的
本來以他的聰明才智成為一代明君完全沒有問題,可惜他太懶了,除了操縱權柄和修仙,其它不感興趣…
更新一下:
嘉靖時期,是明代的一個轉折點,在南倭北虜的形勢下,社會也醞釀著變革。同時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李時、夏言、李春芳、張璁、桂萼、楊一清、胡宗憲、俞大猷、曾銑徐階、高拱、張居正等等,即使是被罵慘了的張璁,其執政表現也是可圈可點,被當做張居正的功績的一條鞭法其實也是在他手裡起步的。
這麼多人才,本來可以讓明中葉變得更好。同時,如此多的人才執政,也充分表現了嘉靖這個聰慧的皇帝眼光。
可惜大禮議一事讓嘉靖熱衷於利用權臣之間的鬥爭為自己謀取朝政把控,把這些人精當猴子耍的團團轉,還推出了個聽話的嚴嵩為自己當擋箭牌。後期的嘉靖熱衷修仙,只要沒人威脅自己的帝位和權利,其它都不感興趣。
這真是浪費了自己的才智,嘉靖稍微努力一把,不說超越朱八八和朱棣,超過仁宣之治都是可以的,明顯水平不如嘉靖的隆慶只因為比較聽內閣的話都能搞出來一個隆慶新政……可以想像一下嘉靖稍稍對治國有點追求會是個什麼評價。

可惜了


朱標。
明太祖給他留下了許多名臣夙將,朱標本人在軍中長大亦有威信,據說他也寬仁有明君潛質。可惜朱標死得太早,他早死也讓許多本來留給他的功臣班底被太祖不得已清洗,而後建文削藩,燕王起兵,永樂一朝的特務政治可說是改變了明朝的走向。


知乎首答,大概是曹文詔吧,只讀過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後來自己去試圖了解這個人,沒有履歷,沒有背景,從一個小兵到一代將領,從熊延弼到孫承宗都跟過,從努爾哈赤到阿敏都打過,最後在起義軍的包圍下自刎而死,自己的侄子也在後來為國戰死,也許我所敬佩的就是他那種國難當頭,大丈夫應馬革裹屍的信念吧。

最後借用洪承疇的一句評價:世間良將,天下無雙。


我想說的是王陽明。

雖然一生功勛卓著,但是實際上他一直遊離在主流政治力量之外,從未真正掌過大權,真正的發揮自己的政治才幹。

雖然心學集大成,但用他的話來說他的《心學》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

曾被扒了褲子挨杖刑,也在龍場吸過瘴癘之氣。

火速平叛立了大功卻招來禍患,功勞拱手讓人。

愛徒冀元亨被囚無力營救。

最得自己真傳的愛徒徐愛英年早逝,讓他仰天大呼「天喪我!天喪我!」。

年級輕輕就得了肺病,去世前咳嗽,上吐下瀉,全身毒腫潰爛,死狀很慘。

臣自往年承乏南贛,為炎毒所中,遂患咳痢之疾。嵗益滋甚,其後退伏林野,雖得稍就清涼,親近醫藥,而病亦終不能止。但遇暑熱,輒復大作,去嵗奉命入廣,與舊醫偕行,未及中途而醫者先以水土不服辭疾歸去,是後既不敢輕用醫藥,而風氣益南,炎毒益甚,今又加以遍身腫毒,喘嗽晝夜不息,心惡飲食,每日強吞稀粥數匙,稍多輒又嘔吐。當思恩田州之役,其時既已力疾從事。

想落葉歸根而不得,最終抱著病體客死他鄉。

這就是王陽明那讓人神往不已,高山仰止的一生的另一面。

所謂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後人給他的名號和他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他死後,打著心學的旗號的狂狷之徒多如過江之鯽,嘴一張就成聖,書一翻就成賢,這對得起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的心學?

「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這諷刺的話語也扣在了心學的頭上。殊不知,心學反對的就是空談心性啊!

嗚呼。


楊漣,託孤大臣,有骨氣的硬漢,因上疏彈劾閹黨頭子魏忠賢,被閹黨所害,受盡酷刑後死於詔獄,被閹黨骨幹許顯純以一根大鐵釘插入頭部而死,死前寫下血書,因其在獄中的行為感動了獄卒,獄卒冒著殺頭的風險將他的血書帶出,最終公諸於世。後被平反,追授太子太保,謚「忠烈」。

楊漣太過耿直,這是我惋惜的最大原因,如果,他能像徐階那樣隱忍和狡猾一點,隱忍到木匠死了,崇禎上位,大明王朝再撐幾十年不是什麼大問題。只可惜,一個小小的言官,被顧命託孤,感到皇恩浩蕩,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唉……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對楊漣的複雜心情,所以寫的有點亂,見諒!


附:血書內容
漣今死杖下矣!痴心報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復挂念。不為張儉逃亡,亦不為楊震仰藥,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
  打問之時,枉處贓私,殺人獻媚,五日一比,限限嚴旨。家傾路遠,交絕途窮,身非鐵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惟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李自成。

這應該也算是明朝的人物吧?明朝最後的掘墓人,順朝的建立者。只可惜他的新王朝沒有站住腳,連留給我們遐想的東西都是那麼少。

軍事上,他一手建立的順軍,從一支流民軍,迅速成長為一支在一片石戰役中以五六萬人在一天時間內打垮吳三桂四萬關寧軍和兩萬民團的強兵。在一片石戰役被八萬到十二萬八旗兵奇襲後,尚且能夠將半數以上的順軍全身而退的撤回來。

懷慶之戰,第一次擊斃清軍總兵一級的漢八旗老牌漢奸,成建制殲滅其數千襲奪遼陽時代的老兵。潼關和陝北大戰,與十萬規模的清軍正面抗衡,相比三個月被滅亡的江南弘光政權,依託著遍地都是反叛的明朝官紳地主武裝的窮困西北,與集結了清軍絕對主力的部隊抗衡了一年之久。

政治上,他推行減賦均田,對於在地方上暴虐民眾、盤剝天下二百多年,擠占明朝財政支出三分之一還享有大量免稅田地的藩王進行了徹底的清算。對於那些依附在王朝上的寄生階層,墮落的文官士紳,進行了正義的拷掠,僅從北京一地的貪官污吏那裡,便拷掠出三千萬兩來,給了這些讓天下毀滅的墮落者最大的懲罰。而他改革科舉,將明朝那亂七八糟、層屋架疊地方行政機構進行了整合和實體化,為清朝後來建成完善的行省和總督體制打下了基礎。設立防禦使,成為了後來道台的前身,這一點也算是貢獻吧。

道義上,闖軍是明末唯一一支從未向明廷乞降招撫的義軍,也是唯一一支從未參與屠城破壞的軍隊,軍紀遠遠超過大西軍、明官軍和清軍。它對於地方上的治理也有了極大成效,使得明末堪稱人間地獄的陝西和河南經濟迅速恢復,當清軍南下到陝西時竟然見到了生產恢復、農業繁榮的景象,即使是對河北地區短暫的統治,也讓逃離北京的明朝士人在筆記中驚呼其統治區秩序之安穩殊出望外,與清軍統治河北後出現的畿輔盜賊肆行,必須修建百里長牆保護糧道的混亂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明朝,到1644年時已經有二百八十多年了,當年明太祖對於劉伯溫「遇順則止」的預言,尚且認為明朝能夠有三百零八年國運就已經非常夠了。那麼當他已經活了二百八十多年,到了徹底老朽和生命力消逝的末期時,明粉又有什麼必要抱著一個七八十歲病朽老人的殘軀不放,硬希望給他續命呢?明朝並不比漢唐宋更優秀在哪裡,他已經存在了二百八十多年了,滅亡不過是壽終正寢。

令人惋惜的在於,明朝在壽終正寢後,本該由在明朝的廢墟中誕生出來的,一個真正繼承了朱元璋精神的闖王接過手,建立一個可以迅速恢復全國生產和經濟,並使得中國文明進一步上升發展的新王朝。

可是經過二千年,已經墮落到極點的官紳集團,再加上一點點歷史的巧合,讓大順沒有站住腳,終於讓中國淪落於東虜之手,造成了上千萬人死亡的最壞結局。

以南明史和農戰史大師顧誠的話做結尾吧:

歷史曾經給予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統一全國的機會。

1644年春天,大順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迅速接管了包括山海關在內的黃河流域全部疆土,推翻了以朱由檢為代表的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統治。擺在李自成面前的任務是怎樣才能站穩腳根,實現一匡天下的目的。

這一任務實際上取決於兩點:一是他應當認識到遼東興起的滿洲貴族建立的清政權是同大順政權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加強針對遼東的防務是新生的大順政權存亡的關鍵。二是在漢族文官武將大批倒向自己的情況下,大順政權必須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調整,盡量縮小打擊面,由打擊官紳地主改為保護他們的利益。

這二者是互相關聯的。崇禎朝廷的覆亡除了它的腐敗以外,主要原因是戰略上兩線作戰,陷於左支右絀的窘境,造成兩大對手力量不斷的膨脹。大順政權既然繼承了明王朝的「遺產」,避免重蹈崇禎朝廷的覆轍,理應在最大程度上爭取漢族各階層的支持。自明中期以後,縉紳勢力已經成為社會上舉足輕重的力量,能不能爭取到他們的支持直接關係到大順政權在管轄區內的穩定和遏制並隨後解決遼東的民族對抗。

從當時形勢分析,大順政權的領導人如果能夠高瞻遠矚,對全國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完全可以採取正確的對策。

首先,李自成必須放棄對官紳地主實行的追贓助餉政策,代之以輕徭薄賦、整頓吏治。就財政而言,李自成1643年以前,為維護貧苦農民利益實行三年免賦,以沒收明朝藩王家產和對官紳追贓助餉來解決數量日增的軍隊和政權經費的需要,有其歷史的必要性。

佔領北京以後,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內帑,沒收同朱明王朝關係密切的宗室、國戚、勛貴(指明朝開國、靖難以來所封世襲公、侯、伯爵)、太監的全部家產,可以解決軍隊和政權的經費,即便需要向官紳士民征派部分賦役,為數也相當有限。

只要採取這一措施,就足以贏得絕大多數漢族官紳的支持,結成共同對付滿洲貴族的陣線。

在這種情況下,清方面臨的不是原先腐朽沒落的明王朝,而是一個新興的、充滿活力的漢族為主的政權,雙方的力量對比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順政權日益鞏固,清方在人口(兵源數量)、物資方面的劣勢肯定會越來越明顯。

============================================================================

順便有些人拿了一兩條孤證一樣的史料,試圖證明李自成屠過寧武,這種幾十年前就被顧誠闢謠的積年黑屁謠言,還是拿顧誠當年的文字來吧

寧武之戰是大順軍渡河東征以後,佔領北京以前進行的唯一戰役。這裡的守將明總兵周遇吉十分頑固,驅使士卒據城抵抗,最後落得個兵敗身死。正是由於周遇吉逆潮流而動,在一片倒戈聲中敢於負隅頑抗,博得了反動統治階級的讚揚。他們抓住寧武戰役編造了許多謊言,後來的史家不察,往往輕信盲從。這些謊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渲染寧武戰役的激烈程度,把這次戰役持續的時間說得很長;二是誣衊大順軍攻克寧武以後,把城裡的老百姓都殺光了;三是誇大戰役的後果,把大順軍的勝利描繪成慘勝,甚至毫無根據地說李自成等人,由於士卒損失過多曾一度打算退回關中。下面就依據可靠史實,對以上三點進行必要的考辨。

一、《明季北略》卷二十《周遇吉寧武大戰》條中說,「遇吉設奇制勝,每戰必勝」,相持半月,至三月初一日才被大順軍攻克城池。這是不真實的。據康熙二十一年《山西通志》卷三十《雜誌》載,李自成是在「二月十六日自太原起身,數日至寧武」;崇禎十七年三月《兵部為賊勢已壓雲境等事》行稿說,大順軍「二十日過雁門關,二十一日攻寧武」(82);據乾隆十五年《寧武府志》卷十一,大順軍攻克寧武的時間是二月二十二日。這就清楚地表明,整個寧武戰役首尾不過兩天。就官軍而言,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士氣不揚,只是在周遇吉的逼迫下才勉強迎敵,根本就沒有「相持半月」之事。

二、大順軍攻取寧武時,周遇吉被擒處死。但是,大順軍並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戮平民。乾隆《寧武府志》記載:

「賊初破寧武,亦不甚殺戮,旋引兵而東。明日,賊別部在城中者忽樹藍旗,遂肆戕虐,被禍者數千人,其偽總兵尤世祿所為也。王珻作《節錄補》而謂『賊恨其久不下,屠殺一盡,血流成波。』亦失其實,蓋但得諸傳聞耳。」(83)

這裡說的偽總兵尤世祿,是義軍攻佔榆林時投誠過來的將領。他曾經任過明朝山西總兵,革職後居住在寧武,同山西官紳結下了宿怨,被攆回原籍榆林(84)。大順軍進攻寧武之前,尤世祿奉李自成之命,以過去曾與共事的關係,到城下去招降周遇吉。周遇吉翻臉無情,彎弓相向,雖然沒有射中,卻又結下了新仇。可見,攻克寧武以後殺了幾千人,也還是剛剛投降過來的明朝將領尤世祿的個人報復行動。《平寇志》等書說,「賊屠寧武,嬰穉不迴」,完全是地主階級文人別有用心的捏造。

三、這次戰役持續的時間不長,規模也比較有限,大順軍在攻城過程中的傷亡自然不會太大。可是,《明季北略》卷二十《周遇吉傳》中,卻煞有介事地說:「廿五日,賊(指李自成)集頭目計曰:『寧武雖破,受創已深。自此達京,尚有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盡如寧武,詎有孑遺哉!不若回陝休息,另走他途。』已刻期明早班師」,云云。根據可信史料的考核,這裡所列出的大同至居庸關官軍數目,完全是信口開河。我們知道,在明末農民戰爭中,各部義軍都非常注意偵察敵情,李自成對官軍的實力肯定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作者借李自成之口誇耀官軍實力,妄稱大順軍已刻期班師,「回陝休息」,無異是痴人說夢。

【最後希望反駁的人拿出一些新料來,不要再拿那些幾十年前就被證偽過的黑料來了,你們可以多提提李自成兼并羅汝才不講義氣啊,還有李過殺袁時中啊,袁時中可是在河南起義期間就多次怒揍過入關抄掠的八旗主力的啊,這些真黑料不去扯,硬要扯一些讓我感覺彷彿回到三十年前甚至民國時代的超級老黑謠】


整個大明都讓我惋惜。。。你怎麼就亡了呢。。。


鄭和,帶著舉世無雙的艦隊七下西洋,可惜限於各種政治原因,沒能建立海外殖民地,將大明帝國的勢力範圍擴張到海外。

崇禎未在煤山自縊,逃出北京從天津登船南渡。大海之上,無數巨艦緩緩駛出迷霧,船頭鄭字大旗飄揚。崇禎驚道:「是,是鄭芝龍的隊伍嗎?」王承恩連滾帶爬跑來,哭腔裡帶激動:三保公,是三保公的船隊從美洲趕來勤王了!


孫傳庭
剿匪,守衛京師有功,卻因楊嗣昌陷害被下詔獄。最後鎮守潼關,卻被催促出戰,最終身死。死後,沒有任何贈蔭。
盧象升
剿匪有功,援救京師有功。卻因高起潛免尚書事,最終因高起潛見死不救戰死沙場。死後還要受楊嗣昌刁難。
孫承宗
有才卻報國無門,在高陽城破人亡。滿門皆凈
袁崇煥
整飭遼東,援救京師,卻因黨爭,死於凌遲。
孫元化
興火器,卻因部下叛亂而身死,最後叛軍求招安而不得,攜火器降清。
鄭崇儉
剿滅農民軍,令楊嗣昌有功,最終卻給楊嗣昌做了陪葬。

看看明末歷史,令人惋惜的何其多?都說崇禎時期無人可用,是無人用,還是不想用?


鄭成功,張煌言,李定國,夏完淳,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想像一下在另一個平行宇宙里,他們效忠於守住江南的南明,或者一個他們認同的新生漢人政權,他們將會發揮出多大的才幹


曹無敵 盧象升之死都讓我惋惜扼腕,但對我而言最惋惜的無疑是晚明第一猛將劉綎之死,甚至我曾夢到我出現在薩爾滸戰場,夢到我與劉大刀並肩作戰,夢到我雙手掐住奴兒哈赤的脖子,我厲聲疾呼:我要掐死你!我要掐死他你!

結果,喊聲太大吵醒了老婆,她一巴掌把我拍醒了。


一是于謙,功績自不必說,死的太讓人無法接受,讓我對明朝毫無好感;
二是戚繼光,傑出的軍事人才,中國當時最先進軍事思想的閃光者,他的思想一閃而逝,沒有被充分發覺,在崇文抑武的古代,結局慘淡;
三是袁崇煥,不管現在網上怎樣討論甚至抹黑,我都覺得崇禎在大敵當前抓袁崇煥,事後殺袁崇煥,都是傻逼行為,也證明了崇禎的短淺和狹隘,後來的孫傳庭、洪承疇的失敗也可以想到!
四是崇禎皇帝,明朝積弊太深,崇禎倉促上位,殫精竭慮,卻承受了亡國之責


推薦閱讀:

1643年(崇禎十六年),這一年,崇禎如何解掉明朝這個「死局」?
如何具體解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廣開言路對於封建王朝的意義?
我們是否應該給洪承疇等人翻案?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有多發達(特指鴉片戰爭前)?

TAG:明朝 | 歷史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