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慮體積原因,火箭和洲際導彈的運輸和存放要求為什麼相差這麼多?前者那麼脆弱,而導彈可以用車拉著跑?
今天看到中央七台一個節目,大意是講述火車運送長征火箭時不許有闖動,不能有顛簸,怕損壞箭體和內部精密儀器。因此想到洲際彈道導彈跟火箭不都是精密的設備訥?為什麼洲際彈道導彈就可以放在任何平台發射,比如車載,艦載還有潛艇,而火箭這麼嬌氣?大家說的體積原因我懂,但是我關注的重點是,同樣都是精密設備,好像彈道導彈對運輸和發射的要求比火箭低得多?這是什麼原因?
謝謝邀請啊
火箭和洲際導彈最大的區別在於有效載荷,二者當然可以互通,沒啥本質區別
前者的是航天器或者軌道器,包括衛星、飛船、空間望遠鏡等;
而後者的就是戰鬥部了,常規非常規,各種用途都有;
但不是每個洲際導彈都可以拉著跑
俄羅斯2014年世界航天發射記錄,一箭37星,至今無人能破啊。用的是第聶伯(Dnepr)火箭,這玩意兒有個老名字,叫做 (R-36MUTTH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ICBM),換句話說R-36MUTTH型洲際導彈。編號是SS18/R36M,也叫撒旦,聽這名字你怕了么?
作為洲際導彈用,可以帶10個超強核彈頭加上40個輔助穿透裝置,射程16000公里,哪裡都可以打,保守估計10枚彈頭2000萬噸TNT當量戰鬥力,相當於1000顆廣島原子彈。。。
於是,俄羅斯一邊用它繼續裝核彈威脅世界,一方面用它發衛星服務世界賺外匯,基本1000萬美元就賣一發,您值得擁有,當年伊隆馬斯克就想去買一發,結果俄羅斯人談不攏,才逼得space-X繼續搞自己家的獵鷹。
所以這個電視台好業餘,火箭需要高精度設備零件了拉著跑碰壞了,洲際導彈就不用擔心了?
它不能拉來拉去到處發射根本原因是它是液體火箭,和中國目前大多數火箭一樣,必須提前注入燃料。由於這些火箭燃料一般是液氧液氫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都是超低溫度且劇毒腐蝕性,極難拉著到處跑。或者是確實可以拉著到處跑,只能是殼體,但發射必須在專業的發射場,這是受燃料性質決定的,沒有20天30天的根本準備不好。
這是咱們拉著到處跑,但還是需要很長時間準備的長征6.
好處在於液體火箭普遍的推力大載重多,這是顯而易見的好處,所以目前絕大部分火箭都是液體的,畢竟航天運輸質量是考慮的一個核心因素。
缺點很明顯,優點也很明顯。
但戰爭年代液體推進洲際導彈太容易被針對,查出來你的發射井位置就都知道了,後來大家開始搞固體的,
所以火箭也有那種拉著到處跑的
它的優點在於:固體燃料,可以長期裝填,因此機動性極好,作戰時期威脅忒大了!裝到火車上、卡車上、核潛艇上,一不留神找不到了,嚇死人。雖然推進能力很有限,但機動性一條就秒殺其他任何缺點。畢竟,核彈這玩意兒,有一發中了你都受不了。
於是,自然也有固體燃料「火箭」。我不說了么,洲際導彈~=火箭。
其他就不說了,看看中國的長征11,2015年發的,基本上是DF31的改版。(DF是啥就不說了吧)
有情況也能小車拉著就跑了,戰備,哦不對,應急時候發射衛星的速度是24小時。。這就是長征火箭家族的成員。你看看人家航天科技集團官方是怎麼介紹的:
「長十一」的獨門絕技是24小時發射準備時間和機動發射帶來的快速響應能力。因此,其不僅能擔負常規的小衛星發射任務,也能在自然災害等應急條件下迅速提供航天發射支援。
一個是送人上天的,一個是送人上西天的,當然不一樣
長征好歹也是兩百噸的傢伙
題主把因果關係搞反了。
因為運載火箭在設計要求中不要求越野運輸,所以設計時基本上沒考慮;彈道導彈的設計要求幾乎肯定包括了越野運輸,所以設計時必須採用各種手段滿足要求。
要是哪位領導要求運載火箭必須拿兩輪平板拖車在越野路面上運輸,相信同志們一定能把長征設計得比飛毛腿還糙還皮實。
嗯,就是這麼簡單→_→
首先糾正題主一個觀點,題主認為火箭無法經受顛簸,這是錯誤的。火箭從在發射架上組裝好到發射成功時刻都有振動,發動機工作過程中的振動是運輸比不了的。
之所以避免顛簸,一是防止意外,畢竟一個火箭幾萬個零件,就算每一個零件99.9999%的可靠性組裝起來火箭的可靠性也只有60%左右(這裡數字是隨手打的,實際上單個零件可靠性可能達不到這麼高而零件個數確實很多,所以整體可靠性低的可怕。另外猶豫零件的不同連接方式,可靠性的計算比較複雜,整體可靠性也並不是簡單的乘積關係,感謝知友提醒),所以這種不必要的顛簸能避免就避免;二是由於液體燃料,不過這點我不是很了解,不知道運輸前是否有一定燃料加註,所以不多說了。
洲際導彈和火箭的主要區別就是載荷,一個是戰鬥部一個是衛星和飛船,其本質基本一樣。對於洲際導彈來說,為了戰略性運輸的顛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般洲際導彈還是從發射井發射的比較多,畢竟液體燃料不好伺候。
當然不是所有導彈都能隨便運輸,也不是所有火箭都不能隨便運輸。固體燃料火箭就是為了快速響應而出現的,比如快舟,就可以完成24小時之內的部署和發射任務。
你找一個能運300噸,可以上路的卡車,加上配套的橋樑。300是起步價。
火箭為了經濟性,要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發動機有個通病,燃料脆弱,泄露就會出大事,所以都是發射前加註燃料,設計時也沒有考慮機動性。固體發動機相反,經濟性差,但是機動性好,固體發動機一澆築之後,就固定成型,移動起來比較安全,所以導彈一般用固體發動機,可以到處跑,發射前不用加註燃料,準備少
轎車為什麼不能越野?坦克就行?
使用環境不同,造成設計思路也不同。
運載火箭可以在運輸上的條件做的儘可能「舒適」,這就可以把省下的結構重量儘可能多地用在載荷和燃料上。
導彈要考慮生存性和隱蔽性,特別是移動式的。因此對運輸條件不能太苛刻,所以彈體結構等要加強,哪怕增重也要加強,失去突然性或者連打都打不出去,彈頭大個100公斤或者燃料多個100公斤也沒什麼意義了。兩者之間的差別並沒有那麼誇張,其實導彈也挺脆弱,導彈上的高精密度器件,尤其是陀螺儀,同樣會受到振動的影響而導致精度降低。
因此用於打擊硬目標,執行一次核打擊的導彈,大多數以井基部署為主。(民兵和和平衛士都是井基部署,白楊m也以井基部署為主)
不過既然是打仗,生存固然是最關鍵的,能扔過去就夠了,精密器件精度降低,也是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但是非戰時維護,也是非常嚴格的。
即使是這種情況下,公路機動洲際導彈絕大多數時間仍然是在接受維護或者固定部署,鐵路機動的機動時間所佔比例比公路機動要高一些。
其實二者怎麼使用,更多的是取決於需求而不是本身有多大差別,一個需要精益求精,一個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執行任務,任務的差別引起了使用方式的差別。
個人覺得,運載火箭機動不方便更多的還是體積引起的,不是完全是固體液體的原因,甚至固體由於葯柱和殼體要提前鑄造在一起,重量太大,幾乎也只能走鐵路,還必須分段裝。還不如液體運輸方便。
太空梭srb重800餘噸只能分段用火車拖。
相比之下獵鷹9用公路就ok了,空重不到30噸,一點也不重。
火箭或導彈使用的發動機分為固體火箭發動機和液體火箭發動機兩種
固體火箭發動機是用的固體燃料,類似於放大版的金屬殼子的衝天炮,結構簡單,裝配好後牢固可靠,比較耐操。而且這個燃料也和火藥差不多,只要不遇火,也還比較安全。正因為這些優點,固體發動機適合拿來做導彈。
液體火箭發動機是用的液體燃料,有液氧配液氫或煤油的,也有四氧化二氮陪肼燃料的,都是高度危險的東西。為了這些液體燃料,液體發動機有大體積的薄殼貯箱,大量的高壓管路,還有精密的噴嘴,渦輪等關鍵設備,這些東西雖說可以耐發動機工作時的震動,但需要平時小心呵護才能保證可靠性。液體火箭發動機雖然使用麻煩,但是性能比固體發動機高很多,所以適合做火箭運載。
另一方面,導彈天性耐操,而且有作戰運輸的要求,在研製的時候是做過運輸試驗和振動試驗的,可以保證運輸了不壞。
而運載火箭的噸位遠高於導彈,而且批量極小,相對做運輸和振動試驗費用極高,還不如通過極高的運輸條件來保證其設備的工作可靠性
用途上普遍兩者精密度數量級差很遠。
導彈比衛星便宜多了。。。。(大概吧)
推薦閱讀:
※誰第一個提出了火箭飛行動力學方程?
※可以用軌道炮來代替火箭來發射衛星嗎?
※能用核聚變的能量作為火箭推進器的能量嗎?
※中國發射的火箭運載衛星曾經有多少次發射失敗,導致了什麼後果?
※長征五號首飛當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