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的汽車整車廠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在xx工作是怎樣的系列。
國內不少合資廠乾的更多是國外的設計拿進來,國產化,然後產線規劃copy這樣的。但是如果在國外的廠也是這樣的么?
實習算嗎。。?
我不太確定整車廠的概念是什麼,也沒工作過,就把實習看到的隨便說一下吧。只從設計部門的角度。
按經歷的時間順序說吧
尼桑北美設計中心 (聖地亞哥,美國)
博通(都靈,義大利)
大眾/奧迪加州設計中心(聖莫妮卡,美國)
雷諾總部(巴黎,法國)
尼桑
實習生工作內容隨機。種類一:實習生和設計師工作分隔,實習生參與設計師項目但不參與選拔。同時實習生做自己的個人項目,結束時統一彙報(shiro和阿芳索參與彙報)。
種類二:實習生當設計師用,工作內容一樣,沒有自己的項目。
節奏:上班不打卡,工作忙,個別人加班頻繁(日本總部交換員工永遠在加班。)公司政策不鼓勵加班。
概況:設計團隊年輕,工作經歷8到22年不等,新加入3名畢業生(兩個Contractor ,其中一名正在畢業,另一個簽約設計師)外形設計師團隊有一名女性(主管),無成規模的內飾設計團隊(一名主管兩名設計師,平時參與外形設計工作)。尼桑與英菲尼迪品牌分開(設計師分區坐,項目分開)。工作設備良好(自由申請Wacom 手寫板或新帝),每人一個三牆隔間,自由裝飾。作為衛星工作室地位很高(相比於大眾加州工作室的小媳婦)大概來源於日本對於歐美文化的崇尚(相對於德國人覺得自己最會造車了美國人玩去一邊)不大的工作室(設計師十四五人)中標幾率很大,進行中的比例模型二三個,全尺寸二三個。設計自由度中等,設計師跟工程師有打架討價還價爭奪空間。成本方面限制了很多形態科技的東西直接不會考慮。
流程:項目從產品規劃那裡放下來之後會有個專門做調研的小姑娘歸納整理,找到對應圖片和方向之後設計師集體開一個很隨性的頭腦風暴會議,明確設計目標人群,主要攻克目標,關鍵詞,交流意向等等。proposal以poster的形式評估,poster含正3/4,後3/4和側視圖。每人一張poster(有精力可兩張,也就是一到兩個完整方案)。草圖自己決定怎麼畫,不作為檯面評估,但是工作室內部評估會作為參考和討論材料。正式review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全球同步進行,各個衛星工作室互相併跟總部同時共享proposal,統一選擇進階人選。shiro很獨裁,任何項目親自過目。色彩和材質部門水平很高很受重視。
追求:新,時尚。
軟環境:爽,工資中上,招人謹慎所以員工職位穩定,大家看上去不是隨時要被fire的壓力感。上班可以帶孩子帶狗,福利非常好,免費水果零食早餐午餐經常有,橙汁可樂(無糖和普通兩種)冰淇淋無限供應。公司具備瑜伽教室,活動娛樂室。海邊吃午餐常事,設計相關消費報銷。個別同事早上沖個浪來上班,有個模型師愛好午休時間去海邊滑翔。偶爾聚會活動。
-------------------@------@---------------------
博通
實習生當設計師用,工作內容一樣,沒有自己的項目。
頻率:上下班打卡(包括午休進出),平時不忙,偶爾加班突擊,通宵第二天可休。
概況:團隊過於年輕,工作經歷1到5年不等,幾個8 9年的算senior了。倆chief,一個才39歲。外形內飾色彩混座一室,共十四五人,無女性外形設計師,女內飾一名,色彩兩名。人情關係在歐洲至少是義大利似乎還挺好用,公司養了若干不幹活的或者能力一般幹了效果不大的人。也養了個別能力一般相貌出眾的女性。公司內部互相戀愛被允許也不罕見。設備簡陋,新帝沒有,兩排桌子,每人一台電腦位。部分人在kia工作過,不少人畢業直接在這裡做起,沒有多少其他地方工作的體驗。項目類型和成本所限制,自由度很低,死咬package,沒有太多討論空間,多為低成本保守設計。
流程:director大忽悠麥克跑遍中國俄羅斯錢多人傻之地拚命拉活來為保生存。至死(公司破產)之前,大部分還是中國,俄羅斯和某些電動車,遊艇之類的項目。在我去之前還做了兩單十分大的世界知名品牌。工作流程十分隨機,英國chief喜歡花好幾天搞一套複雜的調研然後得出他manipulated結果,西班牙chief比較按照這個項目應有的感覺開會發揮。草圖階段由於內部評估,追求效率,都是鉛筆草圖,不做渲染,每輪評選列印巨幅海報在彙報廳向客戶由director 或chief本人進行彙報,設計師不參與彙報,根據彙報內容進行下一輪修改和新方案提出,直到選中方案。不做比例模型,直接一比一展示給客戶用,非油泥模型(也就是非探討模型),做展示用。
追求:大氣拿得出手,保持面子。
軟環境:生活質量:苦悲。窮,工作設備落後。上班不能帶狗。公司最後階段已經頻臨死亡,發不出錢來,(本身工資也很低)內部不斷開會不斷安撫情緒,所以整個工作室情緒不高漲,但是也不至於懶散,有deadline的情況下還是緊張工作,但是已經開始拒絕加班,由於都是年輕人,下了班就聚在一起喝酒玩樂,偶爾clubbing, 總體感覺就是又窮又開心又困苦。那年夏天我酒量鍛煉得非常好。食堂管午飯,有菜單可選,普遍爆難吃。公司的自動咖啡機很好。
-------------------@------@--------------
大眾
實習生當設計師用,工作內容一樣,沒有自己的項目。除非留聘畢業生,幫做一個模型。
頻率:不打卡,比較忙,員工自覺到崗時間早,極偶爾加班,公司對私下加班持支持態度。
概況:年輕設計師混雜久經沙場的主管。年輕設計師非常年輕(畢業1-2年)但是質量非常高,基本都是挖來的明星學生,畢業之前長期實習(一年左右)培訓之後收納。主管不乏明星:Christian winkelmann (兩年交換自德國奧迪總部)Richard Kim(寶馬x1,I3設計師) Alex Earle(摩托界Daniel simon,本身是Daniel和Patrick faulwetter 死黨,經常聚會)Jess harder (概念車名字不記得,以後找出來再改,特寫出現在Daniel Simon 新書里)
明星學生(新設計師):tony chen, dre ahn(法拉利競賽冠軍),hanbin Youn(已經被謳歌挖走)這些學設計的學生應該都知道。
至少尼桑把選中方案的設計師空運日本完成設計還是很頻繁的,每個設計師手裡也多少有自己的作品,參與一比一的機會也很多,大眾慘多了,除了德國派的,bmw,gm跳槽來的和chief,就沒有人做過量產車了。
內飾與色彩合座,外形在另外一端,但是總體在一個大空間,互相可串門。女性外形設計師一名(韓國妹子),內飾好像沒有女性,材料色彩四名全女性。設備很好,自由申請,座位半隔間,基本為敞開型,空間充足。前面提到了衛星工作室的尷尬,大眾就是,永遠在向總部爭求存在感。本身做到模型的項目不多,模型也不多,全尺寸發展了很久的模型也是經常被無限期擱淺(on hold,很多基本就是取消了),有些做的很好的項目被總部看上了還有theme被總部拿去做的情況。目前的director是工程師出身,從來沒做過設計,第一份設計職位就是design manager.所以本身對自己判斷不自信,也害怕不被人信任。在這個心理的推動下,造就了一套廣受抱怨的工作方式,不注重新,而在於完善,每根線每個點都要有邏輯和來龍去脈,最後都一樣沒關係。想法有沒有突破不如每根線每個細節都推敲到沒有任何毛病爭議重要。先看比例,再看視覺傳達(圖面效果),最後看設計,對設計師的努力容易被忽視,有點像只關心你飛得高不高不管你飛得累不累,有時候因為c柱太傾斜而直接pass掉這張圖,設計看都不看。
流程:項目下來以後由負責的主管開會傳達項目內容,目標和方向,設計師各自組織概念想法,review開始不需成套,比較特殊的是review一開始就看結果,不看草圖(也有人放,一般回應是cool sketches.. But we don"t knw what"s going on there, you gotta do some photoshop make it clear),每次review就是不同的想法,不要潛力圖模糊圖,要推敲過的成熟方案。內部評選修改之後由ppt的形式發往德國總部,各衛星工作室互相共享proposal的情況並不普遍,很多時候是manager去德國present完了回來之後口頭描述他看到什麼。最後選擇的時候再往成套方案上走,也有分區選擇不同人的方案最後交與一人操刀的情況。比例模型兩人競爭,偶爾會多至4人,全尺寸一般一人負責,方案B由比例模型形式探討繼續。
追求:寧可不創新,也不要出錯。
軟環境:精神壓力大,早上manger早早就來上班,很少有人閑晃聊天,上班時間也很抓緊。言談之間感覺即使是主管們也很小心翼翼地討好和猜測director的想法,很擔心哪天突然工作不保的樣子。環境非常好,雖然沒有免費吃喝,但是聖莫妮卡是個小資繁華的海濱城市,日料韓餐,越南粉義大利面美國菜,想吃什麼附近都有。午餐去海邊野餐,喝個咖啡什麼的也很平常。公司的自動售貨機被設置成很便宜的價格,零食可樂水什麼的至少很便宜。上班可以帶孩子帶狗。薪資待遇不是我聽過最高的,但是我覺得很夠花,我實習期間每周進賬個700-900刀,至少我自己生活夠夠的。年輕人偶爾一聚,但是私下活動不那麼頻繁,主管大都有家庭,工作外的聚會不算多。
-------------------@------@--------------
雷諾
實習生可以設計師用,工作內容一樣,也可以做自己的項目,畢業生可做模型。自由度很高。
頻率:不打卡,偶爾忙,個別人偶爾小加班。假期多到髮指,半路走人沒人管,畫工作無關圖沒人管,早上來了扎堆聊天一小時,中午吃完飯一堆法國人坐沙發一圈把咖啡言歡一小時。跟義大利一樣,暑期有三周長假,整年小假沒完沒了不斷(爹地節都放假)。人員流動較衛星工作室稍大,有些人有一個成名作就趁熱跳了。
概況:第一次見識到總部是什麼樣子,十分受震撼。首先佔地面積就跟一棟辦公樓的衛星工作室完全不同,開車繞一圈也有半個小時出去了,停車場七八個,餐廳三個,內設銀行,圖書館,健身房,理髮店,不明機構若干。走路太多基本上沒法穿細高跟鞋上班。做項目也十分大膽。風格靈活大膽,財大氣粗,一個重要項目可以一口氣做6個比例模型,發展4個全尺寸。團隊整體很成熟,35歲左右算年輕人,經驗豐富技術嫻熟,尤其是能力十分全面,基本上都精通alias,有些能跟數模師競爭模型。年輕設計師只有一個去年招的明星學生,25歲日裔美國人。領銜人物之一是啟發我開始學習汽車設計的Stephane Janin.另外華人偶像Antony Lo擔任要職(外形大頭)很忙,印象和藹保守,責任感強。團隊地域分裂明顯,法國人跟法國人扎堆聊天吃飯講法語,外國人一撥。外形工作室,內飾工作室,材料顏色工作室,前瞻工作室,車燈車輪細節工作室和alpine工作室物理空間全部分開。外形工作室無女性。很重視和尼桑以及各個衛星工作室的交換活動,經常安插派人去日本,俄羅斯,保加利亞,印度之類兩年,很多人交換之後效果非常明顯,吸收了不同的風格,收到不同文化影響並直觀反映在作品上。公司禮儀很怪異,每天早上來了跟每一個見到的人握手,一天剩下的時間只要見到認識的今天第一次看到的都握手,對我來說略尷尬。另外,地方大了程序就會繁冗,做決定和辦事效率慢,程序多,規則多。健身氛圍詭異地濃厚,筋肉人設計師若干。
流程:工作方式對我來說很特殊,我在別的工作室都沒看過,首先每個項目kick off之後,會有一個人先做convention model, 這個好像是個參考基準(求各個在職設計師了解的分享經驗),在convention model調整完成之後,大家以這個排來競爭設計。競爭項目以草圖(sketch render)方式競爭,對風格和完成度寬容度非常高,只要表達了足夠的信息,個人風格很強烈。數量上鼓勵少而准,反而不喜歡一牆的想法,希望設計師自己目的明確,同時要保證基本的variation. 早期不要求成套方案,主要是不同想法。大型review就是kick off 一次選拔一次,中間小review形式和時間都很靈活,不像尼桑和大眾那樣每個項目基本一周一審。最後單個項目選拔的時候就是每人一個poster,完整故事,從概念到草圖到渲染,方案成套(一套)。每個人present自己的想法,之後設計師迴避,老大們在poster上貼點點選取方案進行比例模型。總部和衛星工作室平行競爭,但是機會很容易被總部霸了。經常有衛星設計室的設計師被選中然後空運至本部完成項目。好像除了這種設計評選,還有設計室對產品規劃的彙報presentation,主要是彙報項目設計上的策略和定位,設計室對外的整項目presentation是以工作室整體為單位表達,把所有人的圖放在一個故事裡。總體來說設計方案自由度非常高,有些開發的項目不乏可以稱為crazy的設計,對各種材料造型十分大膽,但是量產車整體以經濟實用(就是便宜)為準則。對工作內容的反饋很溫和,不像大眾那樣把設計師羞辱地跟吃屎了一樣。但是難免過於柔和。除了競爭的大項目之外,每個人的小活很分散,有的時候整個studio各干各的,各有各的deadline,夏季活少的時候基本是這樣。
軟環境:工資待遇不如美國(稅重),巴黎房子小,停車開車痛苦。但是巴黎式的都市生活對某些人很有吸引力,跟義大利一樣又過了一個酗酒的夏天。假期多,公司鼓勵個人生活豐富,跟工作分開。也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大家過的又悠閑自在又亂七八糟的,一堆孩子好幾個還男女朋友相稱,四十好幾也沒結婚。
----------------////-//--------////--------/補充一個,presentation 媒介
尼桑:巨型poster,零散original sketch
博通:original sketch
大眾:巨型powerwall
雷諾:巨型poster,A3( face lift 或者總攬類),大powerwall(比起大眾就不那麼震撼了)
沒在國外長期工作過,但是與很多國外的工程師有過工作和生活的接觸。
先說工作,印度、墨西哥這些地方的汽車產業相對落後,工程師工作內容跟國內差不多,基本上屬於引進車型、國產化、做些小改型,此外就是作為外包供應商為位於美國和歐洲的總部提供低技術含量的技術服務,比如一些CAE前處理和簡單的計算、IT支持等等。這些地方本土的工程師能力和經驗也都相對弱一些。 澳大利亞、瑞典這些國家都曾有過成熟、完整的汽車產業體系,也培養了具有豐富經驗和能力的工程師,有成熟的體系流程,完成產品開發應該沒啥問題。但是由於本土市場容量小、產業結構調整等原因,逐漸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衰落了,比如豐田、福特和通用都將退出澳大利亞,那裡的技術中心也面臨著解散。
巴西大概跟國內差不多,新興市場,有一定的研發能力,但還沒在全球開發中有主導地位。
美歐日韓的整車廠就不一樣了,財大氣粗有底蘊。長期形成的技術優勢和體系流程保證了他們的競爭力,在全球化格局中佔據了主導地位。比如通用的全球平台,大眾的MQB模塊,這些平台和模塊的開發團隊就以位於美歐日韓的技術中心為主。另一方面,在這些地區還設立了整車廠的RD機構,不直接參与產品開發,專註於前沿科技的研究,比如新能源啥的,可以說核心技術是掌握在他們手裡的,比如普銳斯、Volt等開創性的產品就源於這些RD團隊研發的技術,這也是國內研發團隊與他們最大的差距。
在日本神奈川的日產技術中心呆過
崗位是動力總成電子控制課的發動機電子控制工程師。
(2)合資公司做本地化遇到問題時,會反饋給日本日產。神奇的是,不懂漢語的日本人工程師看到台灣反饋過來的中文信息,居然能夠根據漢字把全文的意思猜個八九不離十。
(3)分工很細,很專。每個工程師只負責很小的一部分,一般一做就是幾十年。
(4)工程師跳槽很少。 公司內部的調查顯示,工程師們不滿意日產的薪資待遇,但同時他們並不想跳槽。
(5)加班很多。美洲、歐洲的產品更新換代,合資公司的本地化跟蹤都是20來個人做,工程師們很忙,經常加班(有加班費)。
- 我在的那段時間,每個月的加班時間都在60小時以上,最多的一次加了98小時。
- 一般來說,報到那天就是見見同一科室的同事,整理下辦公桌,裝裝軟體就結束了,但我在的那個課不一樣,報到那天我就被要求加班,第二天應要求加班到22點。
- 從日產技術中心到最近的地鐵站有公司班車,晚上22點等班車的人排起好長的隊。
(6)公司的規章制度很死,我們課課長一直想再招幾個人,人事部門不同意。
(7)也有很閑的部門。我問過課長「從比較閑的部門借幾個人不行嗎?」課長笑而不語。
(8)和印度的公司有業務來往,每次日本、印度電話會議時,聽日本人工程師的英語和印度人的英語我都想笑。
(9)辦公樓有便利店,咖啡廳等。便利店有盒飯、三明治、麵包、飯糰、現烤的香辣雞腿等,味道都還不錯。
(10)和同一科室的日本人工程師喝酒時,偶爾會聊到AV。後來我辭職回國,在我的送別會上,課長助理說「感謝你經常陪我扯淡」,非要給我一個750G的硬碟,我婉拒了。呵呵
.
軟體,美國,歐洲某車廠。
工資年薪制,無加班費,但幾乎每天都要工作10小時左右。每年有約一個月的帶薪假,但非常難請,如果想請聖誕節的假,需要最少提前半年申請,因為1月有底特律車展,所以整個12月幾乎都是在突擊debug…
全年最清閑的是8月份左右,整個歐洲都在放假,你想找個人都找不到,這個時候你可以順帶著放個假…
英語很重要,其中以印度英語和歐洲英語尤甚,因為組裡有一半的人是印度人,他們的印度口音會極大鍛煉你的英文水平。因為是歐洲公司,關鍵崗位上多是歐洲人,你需要熟練掌握法式英語,意式英語以及德式英語。通過他們的重音位置和濁輔音的發聲方式,從而快速推斷出他的國籍。
工作自由度高,一次release前system engineer會提交要求,你拿到自己要implement的內容,然後就是自由時間了,只要不錯過milestone,基本上沒人會管你。
協作度高,同一個項目會經常義大利,法國,德國,美國,印度同時做,你收到的轉發郵件會包含各種各樣的名字,當你有問題時你需要找N個人才能找到能解決的人,和某人說時間時務必表明時區,這是血的教訓。
沒看到全才,分工很細。以前你可能是全才,工作十來年後你就成為細節的天才。
每個人都是螺絲釘,而且還要當自己的榔頭。
我在加拿大的本田廠實習過四個月 當時正好趕在十代思域量產前夕 跟你說的差不多 設計是加利福尼亞的設計室做的 研發是在印第安那的研發中心做的 加拿大廠作為十代思域領頭廠主要負責生產方面的東西
確實像你說的那樣 生產廠只負責生產的東西 我們的任務就是將已有設計完美的製造好 協調好訂貨 運輸 裝配 和產品質量這些東西 然後把貨發到北美各地過了試用期再來裝逼
推薦閱讀:
※雷克薩斯(凌志)這個品牌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WRC Group B 的 Lancia Delta HF S4 前輪輪轂外的黑色罩子是什麼作用?
※馬斯克是美國版賈躍亭嗎?
※汽車燃料添加劑真有對發動機保護和節油的效果嗎?
※目前市面上哪一本汽車雜誌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