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什麼比清代好的地方?
鏡像問題: 清代有什麼比明代好的地方? - 歷史
注意:某朝≠某朝統治機構≠某朝統治集團≠某朝皇族≠某朝皇帝
有明一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名臣輩出的年代。所謂「世間已無張居正」啊。
清朝,沒有名臣,所謂「皇上聖明,臣罪當誅」,千錯萬錯全是臣的錯。明朝之後,文人骨氣被抽幹了,道統和法統都被皇上拿走了,皇上不但是政治領袖,也是宗教領袖。判斷是非的標準都在皇帝那裡,說對就是對,說錯就是錯,你算老幾!凡事都得是皇上英明,文官集團徹底成了愛新覺羅的工具。
明朝的文官團體是制衡皇權的一個殺手鐧。
內閣封駁皇帝的旨意,還說萬死不敢奉詔,皇上能咋的。廢了他,換一批,換上來的聽話,想幫皇帝,奈何下面的大臣不買賬,繼續上書,說皇上你咋能這樣 臣等萬死不敢奉詔!_
萬曆皇帝不見皇后,大臣都要管,說你要雨露均沾,冷落皇后不對。嘉靖好不容易搞了個嚴嵩,倒是聽話了,下面大臣不服氣的也被搞的差不多了,結果徐階搞垮了嚴嵩,上來以後,立刻不買賬了,嘉靖想修宮殿,徐首輔說不行就不行。嘉靖安心煉丹,海瑞出來說,你見哪個道士是不死之身?你被騙了!你這個昏君,老百姓都餓死了!天下人都不鳥你了!
一直被後世認為是昏君典範的朱厚照,想去趟江南,在京城就被大臣阻止,好不容易出了北京,到了山東沒呆兩天呢,山東御史又上書,表示你別來,老百姓生活艱難。到了杭州,釣魚玩,釣上來了要賣給大臣,杭州知府回家把鋪蓋卷都拿來了,說我沒錢,你看著辦。朱厚照笑笑說,那就送給你吧。
說這個皇帝出格,我沒看出來,他沒有半點出格的,只是生錯了時代,他要是晚生一百年,到清朝,六下江南都是美談。
明朝皇帝一個個被黑出了翔。
建個豹房被罵成狗
你大清,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江南行宮,抵得上百萬個千萬個豹房,結果倒成了為我國園林藝術做貢獻了?
這邏輯,我服。
海瑞罵完嘉靖,嘉靖能怎麼辦,關起來,殺也不能殺,一直到自己死,海瑞又出山做官了,還越當越大,到了正部級。清朝哪個敢罵康熙,天下人不鳥你很久了,滅你十族分分鐘啊。乾隆年間,一個老農民上書巡撫提了幾條意見,巡撫立刻告訴乾隆,乾隆立刻召集大臣開會,開會決定,把這廝凌遲處死,滿門抄斬。
就是這麼任性。
————————割一割
我個人最難過的,就是在歷史書上看到
黃宗羲 清
顧炎武 清
王夫之 清
這三個老先生一輩子反清復明,結果後人都認定他們是清朝的,三位先哲泉下有知,棺材板都要肯穿咯!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亡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亡天下者,雖販夫走卒亦有責焉!
顧老先生認為亡給大清,就是亡天下了。
結果,他這一聲吶喊,還把自己吶喊成了大清朝人。
我有一句媽賣批不知當講不當講。
————————
感謝各位評論啊
我仔細看了看,果然只要在滿清與明朝對比的問題下,都會有爭論啊。
我虛心接受各位的指證。至於蘇教版歷史教科書上到底是不是清,畢業太久,我記錯了。這是我的疏忽,不該憑感覺胡說。感謝各位指證。
給各位指證的朋友抱拳了,感謝!
至於大家說中興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算不算名臣,各有見解。各位認為是便是了,認為不是便不是了。我想沒有必要爭論。
還有說萬曆並不是真想立福王的,這個我不贊同,如果不想立,那爭國本幹嘛?難道萬曆只是想逗大家玩一把?
我這小破文,是昨夜邊打遊戲邊寫的,沒成想會被關注。肯定有很多錯漏之處,大家儘管指證。但是有兩點,我不敢認同。
一,說這是我從網上看來的,兄弟我專業雖然不是歷史,但是大學四年都是文科,也看了不少歷史書啊。孟森的《明史講義》,樊樹志的《晚明大變局》,黃仁宇的《明代的漕運》,《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各位可能都看過的《明朝那些事兒》,還有孔飛力的《叫魂》(清朝乾隆年間的妖術大恐慌,和明朝無關。再多說一句,叫魂發生在乾隆中期,還是所謂的盛世時期,書中對這一時間民間的生活描述詳細,對東南沿海著墨很多,各位可以去看看,所謂的盛世到底是怎麼個盛世)。黃仁宇認為朱元璋同志,實際上是採取了保守做法,將稅收觸角伸向了最落後的農業身上,是一次退步。中國在明代早年變成了一個大農村。
二,說我是皇漢的,我今天才知道皇漢是什麼意思,我只是感覺明朝比清朝可愛一些,畢竟我真的討厭包衣奴才這四個字,而且乾隆之後包括乾隆皇帝,我都不太喜歡。我也不喜歡後世對於清朝皇帝這些奢靡浪費的做法歌頌褒揚。但各位我真不是皇漢。
大家看看就好,不喜歡就踩,喜歡就贊,覺得垃圾就罵,我就說這麼多了。
還是感謝大家的贊和評論。
從封建社會來看,清強於明,從社會發展角度看,明強於清,明朝的衰敗其實是整個封建制度走向衰敗的表現,這套制度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了,這也是為什麼一邊是社會經濟大發展一邊是明朝統治日趨衰落,按照一般理解國內經濟水平高應該統治越穩固才對,其實宋朝和明朝經濟發達卻滅亡就和這個新的經濟是依託商業發展起來的經濟有關,而封建制度是建立在農業得基礎上的,商業是封建制度體系外的一種存在,封建制度無法利用商業的力量,所以商業雖然發達,但是被排斥於國家體系之外,國家無法從中吸取養分,只能抱著金山要飯。宋朝明朝是面對社會的進步,自身制度卻沒有進步,最終滅亡。
清朝的辦法就是讓社會倒退來適應封建制度,換句話說宋朝和明朝屬於社會發展我不發展,清朝屬於我不發展,社會你也別發展,當然封建統治力量空前加強,建立起可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面對三番,葛爾丹,白蓮教甚至太平天國,太監專權,後宮干政,書生攻擊朝政,前朝復辟這類傳統封建社會問題的時候,清朝都能有效處理,而且政策都非常正確,切中要害,面對西方列強的時候,就跟弱智似的,比如清朝處理太平天國問題的時候很多政策都是非常正確而且水平很高的,比如曾國藩的討伐太平天國文,巧妙得避開了華夷問題,而是從中國文化高度討伐太平天國,一下子爭取到天下士子之心,這種政治眼光現代人未必能有,但是面對西方的處理水平還不如現代一鍵盤俠,各種低級錯誤低級笑料不斷。
清朝的悲哀在於它吸取封建社會的經驗教訓塑造了一個極為強大的封建王朝,然而它所在的時代證明封建王朝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
當然明粉也別太高興太早,明朝是因為後期的腐敗,基層組織的崩壞導致封建制度未能有效阻止社會發展,本質上明朝和清朝的治國終極目標都是把中國變成一個安靜的大農村,只不過因為清朝因為得位不正,為了打壓漢族反抗所以對於基層的把控遠強於明朝,所以清朝的反動政策能有力的執行下去,不像明朝皇權不下縣,任由社會自己野蠻生長,總體來說明朝和清朝都是反動勢力大本營,假如明朝後是一個漢族政權,可能不會對社會採取清朝如此變態的監控措施,也許社會中的進步因素會多一些,然而不要幻想漢族的皇帝就是什麼好人,既然是封建王朝,他本身就是反動勢力,中國要進步還是得推翻他。
大清立國三百年,無漢唐之和親,無後晉之割地,無兩宋之歲幣。
孝庄慈禧,親王攝政。
叔嫂協力,皇族同心。
政治昌明,對外開放。
滿漢一家,揚州十日。
五族親善,嘉定三屠。
續辮斷髮,大國威儀。
四庫全書,保留古籍。
帝王勤政,后妃賢德。
聖祖武功,捕兔三百。
高宗文才,作詩四萬。
嘉慶太平,道光補丁。
與民為善,六下江南。
內整吏治,外爭國權。
炮驚外夷,馬爾嘎尼。
咸豐北狩,太后西寧。
謀臣良將,琦善奕山。
鐵騎衝鋒,僧格林沁。
八旗健兒,驍勇無敵。
血戰英侖,牛津條約。
圓明園中,圍殲英法。
北洋水師,雄霸東亞。
黃海之濱,蕩平倭寇。
庚子年間,剿滅八國。
凡爾賽宮,掃穴犁庭!
歐亞大地,仰慕天朝。
西洋諸國,納貢稱臣。
日俄英法,德美奧意。
萬里來朝,肯求內附。
同光盛世,立憲新政。
保全民命,甘心退位。
張勳復辟,人心所向。
中華內外,莫不希冀。
不廢一卒,收復滿洲。
移宮奉天,威震寰宇。
東洋匍匐,獻女請降。
御駕親征,西伯利亞。
回師中原,君臨華夏。
宣統聖主,千古一帝。
天照大神,佑我大清!
曾經的明粉來潑盆冷水,清朝的確幹了讓我大快人心的事情。
這類歷史問題極為受自己的階層思維影響
比如,這個問題上的大多數人將自己帶入了古代士人階層的定位,因此不吝歌頌明朝士風的開放,抨擊滿清專制的黑暗。可別忘了在古代,教育是比黃金還稀少的資源,常常要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務農才能供養起一個脫產的讀書人的吃用和考學。教育的普及是我朝的良政。
在我看來,明制弊政莫過於官商結合的利益集團固化,由此帶來開中法的架空,東南土地的兼并,所以流民並起,稅源枯竭,邊戰失利,外敵入侵。剛肅清了魏忠賢閹黨,眾正盈朝,方十年便全盤崩潰。
不僅如此,靖康之恥後倉惶南逃的南宋,尚且苟安百五十年,有南北兩京兩套班子的明朝政府,卻大水崩沙。
這背後,都直指東林黨。
在古代,代表大商人大地主階級利益的士人官僚階級,是最為反動的。
理解這一點的,整個明朝,恐怕只有太祖和海瑞。
是故明太祖徙沈萬三,殺權貴。
是故海瑞清退豪紳良田,甚至不顧徐階提拔之恩。
可惜只有覺悟的個人沒有覺悟的階級。
他們最終墮落到棄捍衛他們利益的明朝於不顧,「亡國可,亡天下不可。」水真的很涼么?
萬曆年間爭國本爭了十五年,立長不立賢,到了南京總該擁立福王了吧,這又立賢不立長了。合著你們總有道理是吧。
一步慢步步慢,軍閥竊取了擁立之功,南明終被架空
這幫人,在滿清治下,被刀逼著攤丁入畝,官紳一體辦差納糧,真他媽痛快。
清朝誰都可以黑,雍正不行。
東林黨用華夷之辨罵雍正,早幹什麼去了?
雍正還寫部《大義覺迷錄》辯解一下
到了弘曆,直接動刀子。
真他媽痛快。
崇禎死前咬牙切齒「文官皆可殺。」
滿清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入關。
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真的幫崇禎報了仇。
該!
某些人粉明朝,只是粉他們心中的烏托邦
和果粉,精美精日沒有本質區別
而真正立足於歷史,同時能解決土地兼并,豪強並起,窮逼民反,外敵入侵的只有我黨了。
不過現在又在開倒車了…
哎,周期律吶。
=======================================5月19日更新============
知乎小透明第一次這麼多贊,謝謝大家,發一組《大明劫》的圖片吧
最喜歡的明末題材電影,還有一部《柳如是》拍得不錯,與君共勉
我們討論明朝是否強盛的時候,會拿明朝和當時全世界來比
比如明初就被拉去和帖木兒帝國比
然後是莫卧兒、奧斯曼等一些亞洲大國
然後又是歐洲國家
晚明還要和日本比
單挑全世界,忙得不可開交
而我們在討論滿清是否強盛的時候,一般只和明朝來比
你很少見到有人拿康乾時代和同時期世界上其他地區比較的
看評論區,明朝又忙著接活了
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鑽
穿到明朝中前期的最多當個王爺或者名臣,穿到明末的有單幹驅逐韃虜,也有改良朱家王朝的。穿越到清朝,無論前中後期的除了談情說愛的全是要造反的,為啥啊?
因為清朝代表不了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清朝代表不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清朝更代表不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末帝的廉恥。
崇禎弔死煤山以身殉國,溥儀滿洲稱帝分裂國土。
既然非要說明代哪裡比清代好,那我們不妨放下撕逼,來聽取一點人生經驗:
「……明代朱載堉首創的十二平均律,後來被認定為世界通行的標準音調。中國人的這些發明創造,體現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科學精神與道德理想相結合的理性光輝。」
——1997年,時任中國國家主席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
想必慧眼如你也發現了,中國人的這些偉大發明創造只列舉到了明代。
①明朝真是個叫讀書人嘆息的朝代。
以漢唐之威,尚且把自家姑娘送去和親,換取短暫的「和平」。
有明一代,無論強衰、勝敗,絕不和親。
明朝直至亡國,不曾把漢家女子送出一人去乞求「和平」。
這很符合我的價值觀和審美傾向 —— 用美人計去換取「和平」,絕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男人之恥。
沒有選擇的話,寧可戰死,絕不和親。
可以要和平,絕不接受和親。
一個國家的男人,躲在江南溫柔鄉,卧在煙雨青紅樓,用姑娘的眼淚換取可憐短暫的「邊城無戰事」,這算什麼回事。。。 。。。國恥。
我喜歡特洛伊木馬這樣的神話故事 —— 當美人海倫出現在城邦中央,所有人都願意為她一戰,千載讀來還是蕩氣迴腸、激動人心。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明知不可而為之的鄭成功,在做出人生最重要決定的那一刻,都更像個有血有肉的男人,而不是「沒有人性只有黨性」的大明幹部、「沒有情感只有理智」的識時務者。
從審美情結來說,讚美有骨氣的明朝。
②明代的讀書人、老百姓、青樓女子,都挺有骨氣的。
反Government、反State、Anti-Party,各種思潮都敢碰一碰,談一談。
面對「京城裡來的人」,敢反抗,敢拉下馬。
再有錢的主,沒文化沒教養,姐不賣就是不賣,餓死也不賣。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嚇不倒弱不禁風的讀書人,頭髮事小,信仰為大。
就算現在讀起來,猶有熱血湧上頭。
===============================
感謝有過這樣一個朝代,讓很多人能死抱著骨氣,過一生。
斯人已歿,血猶未涼。
科技成就
一、 天文氣象
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載有132幅雲圖,並與天氣變化聯繫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雲圖。)
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
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
1442年北京設觀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說)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
1634年正式安裝我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禎曆書》。
二、數學物理篇
數學 物理
1450年吳敬撰《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總計1500多問近50萬字《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鑒》。
1584年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演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演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衝擊空氣而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同水波相類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
三、醫學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我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我國種痘法於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
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161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於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我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
1624年張景岳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 1640《景岳全書》64捲成書
1641年吳有性撰《瘟疫論》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四、農學篇
1376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
1511年中國種植玉米 (有疑點,可能不正確)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un)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
五、地理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徐霞客著《徐霞客遊記》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籌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1639年顧炎武開始編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六、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誌&>記載以火爆法的採礦技術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藥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二、 補充
數學、物理篇
1621年,茅元儀完成《武備志》,記載關於軍用火器、船隻等軍備的製造及使用方法
1643年,方以智完成《物理小識》,雖然名為物理,但非今意,包含物理、化學、生物、醫藥、哲學、藝術等內容明朝的科技發展情況與成就
向來以為,中華科學技術的發展以致沒落,比如提到著名的李約瑟難題時,「中國古代在經驗技術的發展水平上遠遠超過西方,但為什麼近代科學卻首先在西方誕生,而中國反而遠遠落在西方後面呢」,不應全盤推給傳統的封建文化道德。在西學漸進時刻,不是晚清那種屈辱的時代,科技之提倡者,往往是精通儒學的士大夫,政府的態度也不是野蠻的排斥。做一時間表,也許宋朝出現了拐點,在此拐點後,中國科技發展「斜率」有所下降,但是依然為正。撇除蒙元,到明代,應該是這樣發展的。1644年以前,當牛頓,萊布尼茨等人尚未出世,伽利略,開普勒,哥白尼等人處境悲慘時候,至少在目前國人眼裡視為中國黑暗落後之時代,該被李闖獻賊攪翻的時代,與「康乾盛世」相比不值一提之時代,我覺得有必要探討一下,不然我們一提就只曉得「三大案」,「薩爾滸」,「八千女鬼」,「均田免糧」等等。這個時代,是否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有種不一樣的味道?當西方的封建時代與中世紀划上等號,1640年作為其近代史之開端,也是西體膨脹之時代;恰好相反的是,中國的封建時代自不必說,中國之近代史,卻是屈辱之開端,而這種屈辱,在1644年就埋下禍根,甚至已經開始粉墨登場。
明代科技與軍事發展成就
提西方文明之精髓與源泉,就不可不提古希臘,而古希臘的文明遭受了歷史厄運而不長時間,就是漫長的中世紀了。文藝復興為何是最偉大之變革,其中古希臘精神自然脫不了干係。與之對比前提,華夏文明又有其獨特之魅力,至少到那個時代,沒有被完全閹割,面對西學,是頭破血流,還是嫻熟地交匯,到現在還是迷茫。轉載一些這個時代的人文科學情景,先從科學技術開始,看看中國文化在近代化邊緣是不是不堪一擊?
轉載:
16世紀末來華的耶穌會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在一封信中說:
中國人非常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他們以不同於我們西方人的方法正確地計算日食、月食。
有很多學者認為,15~16世紀的中國,是封建制走向專制時代的開始,專制的政治儒學成為統治中國的主體,一切由統治者認可的知識發展都是圍繞儒學核心進行,而作為生產技術發展重要理論基礎的自然科學,則被國家體制排斥在知識分子的學識之外,從政治體制和人才的俸祿機制上、甚至從治學的價值取向上,遏制了知識分子對自然科學研究的慾望。
其實這些看法是沒有多大事實根據的。在近代「五四運動」時,中國人提出了請「德先生」和「賽先生」的主張,其實最早引進的是晚明。自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100年間,是我國科學技術史上一個群星燦爛的高峰時期,各種科學成果異彩紛呈,出現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以及朱載堉、李之藻、王征等眾多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學科體系已具雛形,與西方相比並不遜色。
關於近代科學產生的基礎和中國古代科學形態的特徵,愛因斯坦在1953年說:「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要是這些發現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驚奇的事。」 很明顯,由於愛因斯坦的這段話對清代中國合適,對明朝卻未必正確。由於對真實的歷史情況的不了解,愛因斯坦誤以為中國人沒有接受過《幾何原本》,更不知道明末徐光啟曾有以發展為基礎全面發展數學的設想,以及明代很多學者、科學家對科學實驗的重視,從而作出對中國科學發展趨勢錯誤的論斷。關於中、西科技發展的長期趨勢,李約瑟指出,中國自公元前300年起,科學以緩慢的步調持續進步。1500年起,大幅落後的西方科技開始突飛猛進,到了晚明,兩者的差距大幅縮小,但中國仍然小幅領先。約在17世紀初,歐洲在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的進展開始超越中國,但中國在醫學、植物學和化學等領域,仍保持不同程度的領先。
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所屬的桐城方氏,是明末士大夫學**西方數理科學的一個典型案例。方家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程朱理學傳家,亦即方氏擁有中華文化的厚重衣缽。方以智(1611~1671,明末四公子之一,崇禎十三年進士,曾受邀擔任南明內閣大學士)的祖父方大鎮、父親方孔炤均學**西方天文學。方孔炤曾師從義大利籍傳教士熊三拔(S.Ursis,1575~1620),其著作《崇禎曆書約》是明末重要的天文著作。方以智和湯若望、畢方濟等很多西方來華傳教士均有深交,其《物理小識》尤為傑出。而方以智之子方中通師從波蘭人穆尼閣,其數學專著《數度衍》系統地介紹了對數的理論和應用。
在天文學方面,方以智結合中國傳統的天文學和當時傳教士傳入的西方天文學,討論了地心學說、九重天說、黃赤道、歲差、星宿、日月食、曆法等天文學問題。對於西方天文學知識,他非常重視,經常追蹤西方天文學最新進展,例如他在討論天體運動軌道問題時,就曾根據西方用望遠鏡觀天發現金星有周相變化的事實,提出了金星、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確猜測。
……這一切說明,有著厚重中華文化衣缽的方氏並不排斥西學,反而是當時的西學大家。再看看明末的徐光啟。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及太子太保,明代著名的愛國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他在與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尤其是著名的利瑪竇)接觸後皈依天主教,取了英文名(教名)「Paul」。徐光啟在明末關注農業,編著了中國傳統農業之集大成書——《農政全書》,推廣高產作物;引進西方火器如後來袁崇煥擊傷努爾哈赤的紅夷大炮,倡導和實踐中國軍隊現代化;倡議和組織與傳教士合作翻譯大量西方先進書籍,著名的如《幾何原本》前六卷;倡議並組織修編接受西方天文學的《崇禎曆書》,接納當時先進的西方天文學知識理論。官至宰輔的徐光啟曾為了《幾何原本》而每天到利瑪竇的住所翻譯三、四個小時,甚至曾從天文觀象台上不慎摔下……
點、線、面、直線、曲線、平行線、角、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四邊形、直徑、相似、正弦、正切、外切……等等這些今天數學課本上耳熟能詳的術語,都是徐光啟400年前在和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時定下的,不僅在我國沿用至今,並且影響到日本和朝鮮。然而,作出了這些貢獻的徐光啟卻也是個傳統的儒家學者。
「世人多所論及的是他(徐光啟)在自然科學上的傑出成就,殊不知他早年致力於《詩經》研究,並有作品傳世。」 「與大多數中國古代士大夫一樣,徐光啟也是傳統儒學的信徒,孔孟之道的追隨者、崇拜者。」 「而徐光啟是反對盡廢朱子之學的,這表明程朱理學在其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
「(徐光啟)在儒學『格物致知』認識論的基礎上開始了會通中西,以求超勝華洋的興實之路。」 「徐光啟的儒學思想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徐光啟著農書、興水利、制兵器、強邊備、入宗教、**天學等等,無不發於此,且歸於此。」
徐光啟認為「一物不知,儒者之恥」 ,表明明朝知識分子包括統治階層已開始接受和研究全新的西學,當時中國的學術環境比西方當時教會統治下的要好得多。明末甚至有不少普通百姓研**科學:
明末數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已經超出了士大夫的階層。高彥頤(Dorothy Ko)《閨塾師》一書曾論述明末長江下游地區閨閣中的女子,多有研**天文學的。而且,明末士人是真正的研**西方科學,與晚清維新人士們大多只是對政經文史感興趣相比,這更令人驚訝。 許多證據表明,中國在16世紀以前,技術水平全面領先於西方。一些權威的科學技術史文獻,例如查爾斯?辛格等人編寫的《技術史》和李約瑟著述的《中華科學文明史》,都強調了1500年之前,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技術流向幾乎完全是單線程地從中國流向歐洲。直至1644年明朝結束時,中國和歐洲的科學技術水平基本也是旗鼓相當的。
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茨說:
全人類最偉大的文化和最發達的文明彷彿今天彙集在我們大陸的兩端,即彙集在歐洲和位於地球另一端的東方的歐洲——中國。……中國這一文明古國與歐洲難分軒輊,在日常生活及應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們不分伯仲。我們雙方各自都具備通過相互交流使對方受益的技能。在縝密思考和理性思辯方面,顯然我們要略勝一籌,……在實踐哲學,即在生活與人類實際方面的倫理以及治國學說方面,我們實在是相形見拙。
英國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認為:
「由於歷史的巧合,近代科學在歐洲崛起與耶穌會傳教團在中國的活動大體同時,因而近代科學幾乎馬上與中國傳統科學相接觸。」「在明代,中國的傳統數學、天文學由於西學的到來而復興。到1644年中國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和歐洲的已經沒有顯著的差異。它們完全融合,渾然一體了。」
李約瑟認為,明代科學家徐光啟的思想方法醞釀著近代科學的傾向。他說:
當十六世紀末,利瑪竇到中國同中國學者討論天文學時,中國天文學家的思想(這保存在他的談話記錄中),今天從各方面看來,都比利瑪竇自己的托勒密—亞里士多德式的世界觀更為近代化一些。
陳美東在《明季科技復興與實學思想》中認為,明末「中國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錦,西來的科技知識,更是錦上添花」,「群星燦爛,成果輝煌」。他總結出當時科技發展的三個特點「重實踐、重考察、重驗證、重實測」和「相當注重數學化或定量化的描述,又是近代實驗科學萌芽的標誌。是中國傳統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
《晚明學人的科學思想及其歷史意義》一文中說:
從研究方法上看,徐光啟、方以智等人運用了培根所強調的歸納法,從中找出自然規律;同時又運用笛卡爾所強調的演繹法,把所發現的自然規律作為公理,逐步進行推理,從中引出關於個別事物的結論來。對此,晚明學人從理論上進行了進一步說明:「革者,東西南北,歲月日時,靡非弗格;言法不言革,似法非法也。故者,二儀七政,參差往複,各有所以然之故;言理不言故,似理非理也」。這一「革」與「故」的理論被看作是帶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方法論,其進步意義在於把簡單的經驗事實或數據提到理論體系的高度上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注重歸納、演繹的實驗方法的精神,從而摸索到近代科學的邊緣。
……與這種變化相應的,是晚明學人對傳統科學一系列顛覆性的批判。晚明學人堅決摒棄了天人感應、陰陽五行「術數」的神秘主義。他們倡導地圓、地動學說,認為「周髀蓋天之學」是「千古大愚也」,並將第谷宇宙模型作為《崇楨曆書》的理論基礎,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天圓地方」之說,衝擊了「中國獨居天下之中,東西南北皆夷狄」的偏見。
……在新的實學價值取向下,科學技術被作為經世之學而接納。晚明學人迫切希望能藉助於「遠西奇器」來解決明朝所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
……他們將引入的西方科學看成是促進社會變革、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徐光啟於1629年上疏呈明「度數旁通十事」,意在通過科學的途徑去實現「富國」、「足民」的社會理想。他還想把歷局擴大為類似今日的科學院,分門別類鑽研各項科學。這是晚明學人站在時代最前列提出的全面建設一個科學系統的計劃和目標,值得大書特書。
劉耘華在《徐光啟等人對西學的理解與回應》中說:
他們本身的良好科學素養使之對西學所作的回應與處置遠遠超出了為用而用的層次,而是提出了通過求其所以然進而達成會通與超越的自覺訴求,所以徐光啟曾設想「博求道藝之士,虛心揚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漸進之業,我歲月間拱受其成」(《簡平儀說序》),其本人年逾70仍在繁忙閣務之餘孜孜矻矻審查與潤飾傳教士的曆法譯述,正是因深知西學長於言「故」而「亟欲明其術而唯恐失之也」(阮元《疇人傳卷32?徐光啟》)。這種既因西學之長而心悅志滿,又惟恐西學不得其傳而失之交臂的心態,在這批儒士當中是共通的。李之藻《請譯西洋曆法等書疏》撰於利氏物故三年之後,其中流露出了亟傳西學的緊迫感,因為「最稱博覽超悟」的利氏「其學未傳,溘先朝露」,而龐迪我輩又「年齡向衰」,倘「失今不圖,政恐日後人無解」,則西方「有用之書,不免置之無用」。十五年後,他又在《譯寰有詮序》中追述自己於天啟三年(1623年)歸田之後,邀傅際泛「結廬湖上,形神並式,研論本始」,因「每舉一義,輒幸得未曾有」,遂「心眼為開」、「忘年力之邁,矢佐翻繹,誠不忍當吾世失之」。至於因象數之學進而突破夷夏、內外等文化定勢,又進而因「耳目之資」、「手足之資」而求其「心靈之資」,這,也是此派儒士的共通曆程。
而通過下面對明代知識分子、統治階層到科學的態度與支持程度的了解,可以認為:如果沒有異族的野蠻入侵、破壞和奴役,中國在科學技術及生產技術方面即使被西方全面超越,但憑著明朝人的思想認識、進取,尤其是相對西方更自由的社會環境,中國不會在科技方面大幅落後於西方,更不會出現清代全面倒退,直至連前朝都不及的愚昧狀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史學者席澤宗曾高度評價晚明七十年中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在短短的67年中(1578~1644年)出現了這麼多的優秀科學專著,其頻率之高和學科範圍之廣,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他將這段時期與滿清統治時期,做了一個對比,「順治和康熙年間,這兩位皇帝在位共79年(1644~1661,1662~1722)。拿這79年與明末的72年[萬曆元年至崇禎末年(1573~1644年)]相比,中國科學也是急劇走下坡,一落千丈。
明朝人創作和翻譯的科學著作
明朝末期,正是西方科技文化理論大發展的前夜,而明朝廣大士大夫階層已經普遍研究西學,中西方在科學發展上各有千秋。中國明朝,尤其是晚明67年中出了不少有世界級水平的著作:
李時珍《本草綱目》(1578年);
朱載堉《律學新說》(1584年);
潘季馴《河防一覽》(1590年);
程大位《演算法統宗》(1592年);
屠本畯《閩中海錯疏》(1596年);
徐光啟《農政全書》(1633年);
宋應星《天工開物》(1637年);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1640年);
吳有性《瘟疫論》(1642年)。
在短短的60多年中出現了這麼多優秀科學專著,其頻率之高和學科範圍之廣,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這些著作相對於近代數學、化學、物理學和哲學都還沒有發展起來的西方是頗具亮點的。1643年前的西方科技發展還很不明朗,牛頓和萊布尼茲尚未出生,波義耳和帕斯卡尚處孩提階段,伽利略被判終身監禁,笛卡爾隱居荷蘭。而同時的明朝已經進入了西學東漸的高峰,學術環境開放,政府支持,士大夫階層普遍接受、研究和翻譯西學著作,共有七千多種西方圖書進入中國。
在徐光啟「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 的思想原則和「博求道藝之士,虛心揚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漸進之業,我歲月間拱受其成」 的目標指導下,以及明政府的組織支持下,中國人對西方的數學工程等書籍進行有意識有目標的大規模翻譯。其中現在可知翻譯的書目中有(包括譯者或作者):
《測量法義》 利馬竇和徐光啟,1607年
《表度說》 熊三拔,1611年
《泰西水法》 熊三拔和徐光啟,1612年
《幾何原本》 利馬竇和徐光啟,1613年
《同文算指》 利馬竇和李之藻,1613年
《乾坤體義》 利馬竇,1614年
《圓容較義》利馬竇和李之藻,1614年
《天問略》 陽馬諾,1615年
《職外方紀》 艾儒略,1623年
《遠鏡說》 湯若望,1626年
《寰有詮》傅泛際和李之藻,1628年
《名理探》 傅泛際和李之藻,1631年
《奇器圖說》 鄧玉函和王徵,1634年
《主制群征》 湯若望,1636年
《寰宇始末》 王豐肅,1637年
《五緯歷指》 羅雅谷,1637年
《性學粗述》 艾儒略,1637年
《建築十書》 古羅馬建築學家維特魯維
《數學札記》 荷蘭數學家軍事工程學家西蒙?史特芬
《礦冶全書》 德國礦冶學家喬治?鮑爾
《各種精巧的機械裝置》 義大利工程技術專家拉梅里
《原本》(拉丁文本) 科隆版
《測量全義》 羅雅各
《天體運行論》 哥白尼
《哥白尼天文學概要》 開普勒《地中海航海術》 羅馬版
《比例規解》羅雅谷
《地球表周與其直徑的關係》
《宇宙儀》雅克?貝松
《皮埃爾+勒孔特發明陸,海雙用幾何天文測輻儀製造與用法》
《磁石測量法》紀堯姆?德諾噸涅
《神功催吐葯》薩拉?安吉魯著
《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鹽度,漲落潮海流流動因果實論》克洛德?舉雷
當時翻譯和創作的還有《泰西人身說概》(1635年)、《人身圖說》(1635年)、《西國記法》(1595年)、《性學觕述》(1623年),《崇禎曆書約》、《物理小識》、《數度衍》、《泰西水法序》、《坤輿格致》、《旋韻圖》、《幾何體論》、《幾何用法》、《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資》、《遠西奇器圖說》、《學歷小辯》、《日月星晷式》(天啟年間陸仲玉著)、《渾蓋通憲圖說》、《經天該》……等七千餘冊。
而在清代出版的著述只有:南懷仁《儀象志》、《儀象圖》、《坤輿全圖》、《坤輿圖說》、穆尼閣與薛鳳祚《天學會通》,利類思《獅子說》,梅文鼎《梅氏歷算全書》,《數理精蘊》五十三卷,等等。數量相比明代可說是極少,且多是傳教士所作。
在明代中後期翻譯的書籍中,我們看看《幾何原本》,以及《明理探》兩部著作。
徐光啟已跟利瑪竇學**西方科技多時,深感西方科技的精妙。於是向利瑪竇建議:「既然已經印刷了有關信仰和道德的書籍,現在他們就應該印行一些有關歐洲科學的書籍,引導人們做進一步的研究,內容要新奇而有證明。」這個建議被利瑪竇愉快的接受了。……據記載,從1606年9月到1607年5月,徐光啟每天下午都到利瑪竇的住所翻譯三、四個小時。
徐光啟認為「欲求超勝,必先會通」,可見在其心目中,「會通」中西是第一步手段,「超勝」西學才是目的。在徐光啟的科學思想中,翻譯是基礎,是學**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必由之路。在當時條件下,徐光啟極其重視翻譯等會通工作,注重通過翻譯工作培養自己的西學人才。讓天文生學**西法並親自傳授,「令後之人循**曉暢,因而求進,當復更勝於今。」 對此,紀志剛評價說:
今天,當中華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時候,當我們認識到「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的時候,徐光啟「會通超勝」的科學思想就更加閃**熠熠的光輝。
1607年春,徐光啟和利瑪竇翻譯出了《幾何原本》前六卷。作為皈依傳教士利瑪竇的基督徒,徐光啟並沒有選擇宗教典籍,而首先選擇翻譯古代西方數學之經典著作《幾何原本》。他說:「《幾何原本》者度數之宗,所以窮方圓平直之情,盡規矩準繩之用也。……既卒業而復之,由顯入微,從疑得信,不用為用,眾用所基,真可謂萬象之形囿,百家之學海……」 第一次向中國人說明了幾何學的本質。
徐光啟在《幾何原本雜議》中堅定地說:「此書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試,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脫之不可得,欲駁之不可得,欲減之不可得,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有二至、二能:似至晦實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實至簡,故能以其簡簡他物之至繁;似至難實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難。」 他還說:「下學功夫,有理有事。此書為益,能令學理者怯其浮氣,練其精心;學事者資其定法,發其巧思,故舉世無一人不當學。」
儘管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差異使得封建士大夫並未普遍理解《幾何原本》及其巨大作用,「而**者蓋寡」,但徐光啟認為它是「金針度去從君用,未把鴛鴦綉於人」 ,他說:「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 並認為:「百年之後,必人人**之,即又以為**之晚也」「竊意百年之後必人人**之」 ,即徐光啟認為《幾何原本》是百年後人人必讀之書。
李之藻和傅泛際翻譯了《明理探》。這是中國第一部較為系統地介紹西方邏輯的學術著作,書中多次申述:「名理乃人所賴以通貫眾學之具,故須先熟此具」。李天經把《名理探》比作太陽,「眾學賴之以歸真實,此其為用固不重且大哉!」曹傑生認為,沒有李之藻翻譯的《名理探》,中國學者就會推遲對西方邏輯學的接觸和了解。
明朝和清朝中西方科技交流的對照比較
綜合來看,明朝的中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開放,眼界最為遠大,統治者階層對於傳播引進外國先進思想技術最為熱心,心態也最為良好的時期,這和明代本身經濟的高度發展,思想的高度活躍,廣大知識分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意識空前高漲是分不開,而所有的這一切追根溯源,都必須歸源到明朝開國之初所制訂的政策。
明朝前期是文明的恢復期,後期是文明的崛起期。正是在明朝統治下,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空前普及,士大夫階層的活躍,哲學思想的突破,使得原來開始走下坡路的中國文明挽回了頹勢,重新煥發出多樣多採的的活力,重新顯示出人性的尊嚴,個性的張揚。
中國歷史上在春秋戰國以後再一次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活局面,再一次表現出對科學的空前興趣.
明朝晚期,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是以傳教為目的,他們的本意決非是好心好意來傳播科學的,但是結果他們不得不和中國知識分子合作翻譯出版大量的科學書籍。並非他們象白求恩這麼具有國際主義精神,而是當時明朝知識分子對科學的熱情和關注遠遠超出了對宗教的關注,傳教士要想為傳教開闢通路,要想取信於中國的知識分子士大夫,贏得他們的尊敬與看重,就必須出版科學書籍,就必須傳播西方的科學,否則他們幾乎寸步難行。
當傳教士取得了士大夫的信任,取得在中國居住和旅行的資格以後,他們對翻譯傳播西方科學的熱情就極度減弱,當中國知識分子要求他們翻譯時候,往往尋找各種理由推脫搪塞,難以搪塞的時候,才勉強答應。傳教士本來到中國以傳播宗教為目的,到結果卻變成了不得不傳播科學,這種現象本身就意味深長。
明晚期乃至到明末,不僅中國的傳統科學的一些領域,開始經歷自我革新,自我蛻皮的過程,展現出新的活力,而且由於知識分子遍及全國上下對科學熱情的高漲,對西方先進技術的熱情引進,中國的科學正在呈現出不僅彌補自身固有的弱點和缺陷的趨勢,而且有理由斷言,當西方科技和中國本土的融合之後,中國的科學完全可能在發展勢頭上超越西方.
這不僅是因為中國科學的發展,本身不象西方有宗教的重重阻撓和各種思想障礙;也是因為作為科學基礎和潛在動力的哲學思想而言,當時的中國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幾乎領先超前了相面兩百年左右的時間,無論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都是如此。只要通過容納吸收外來科學技術的優點,彌補中國科技固有的缺陷,發展和前進絕對不是問題。
明朝滅亡以後,情形發生了急劇改變。滿清的殘暴統治,使得大部分知識分子對科學的熱情急劇衰減,和西方傳教人士合作翻譯科學著作的情形已是鳳毛麟角,甚至連個別熱心科學的傳教士自己上呈給滿清皇帝的科學著作也被達入冷宮。原先被大量應用於經濟國計民生的技術機械,到了滿清,完全淪落為滿清那些愚昧到極致的皇帝的個人玩物。此外瘋狂的屠殺,經濟的破壞的,文化的摧殘就更不需要多說了
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並非沒有機會跟上世界的潮流,和世界同步發展,甚至領先於世界,如果他們沒有這樣的機會,那麼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現代的人當然不能苛求滿清。但問題是當時這樣的機會不僅有,而且是大量的,隨手可拾的,由於明代留下的優越條件,明代遺留下來的大量書籍,大量人才,明代已經開闢的和西方文化經濟科技等各方面交流的渠道,甚至可以這樣說,明末以後的中國想不和世界同步發展,想不領先於世界都困難,我們可以列舉大量的事實來證明這一點,然而在滿清空前愚昧黑暗的統治下,所有的機會都化成泡影,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不僅不能在明代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哪怕前進一小步都不行,甚至連明代已經取得的成果,已經獲得的進步,也幾乎全盤喪失,全面倒退,這種文明的倒退,也只有古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阿拉伯文明被蒙古毀滅的時候才可以相比擬.
有些人說,明朝晚期,思想的活躍,不過是社會混亂動蕩的必然表現,尤其是明末的戰亂,統治真空其導致的結果,並不能說明明朝比滿清優越,這樣的說法根本謬誤,綜觀世界歷史,凡是思想活躍,思想家層出的年代,大部分都是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進步的時代,英國如此,法國如此,德國如此,絕對不是什麼戰亂導致的結果。
希臘和羅馬的大部分思想家,都生活經濟繁榮,國家相對穩定的社會之下,相反到了野蠻民族入侵羅馬,思想家就寥若晨星,整個西方世界在長達將近一千年的時間中陷入了黑暗愚昧之中。
西方資本主義的三大啟蒙思想家: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沒有一個是生活在所謂的亂世之中,恰恰相反他們生活的法國是整個歐洲大陸上最為強大和繁榮的國家.
明代思想家的活躍,思想革新的出現,是明代社會本身內在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本身具有內在活力,內在革新性的表現。否則按照某些人的邏輯。貧窮飢餓相伴,戰亂始終的非洲,應該是思想最活躍,思想家的產量最高的地區,可是事實又如何呢?
滿清的萬馬齊喑,人才禁錮,稀少,根本原因不在於其穩定的統治,而在於其空前的殘暴黑暗的壓制措施。
有人喜歡拿清末和明末相比,問題是清末,中國還有自己的思想家么?一切的思想,無論**了一層什麼外衣,本質上都已經西方舶來品,在文明根基的思想哲學領域,中國已經完全成了西方的附庸。把明朝晚期,中西方之間完全平等的文化思想交流和滿清晚期末期,西方用槍炮打開中國大門,滿清大小奴 才主子不得不屈辱的跪在他們的西方主子面前乞食求饒相比,本身就是荒謬絕倫的。
《明末清初的格物窮理之學》(四川教育出版社 尚智叢著)一書有一張表格,列出了從1580到1690年,每隔十年內,出版的格物窮理之學的著作,從這張表格中可以看到明代介紹西方科技著作和翻譯最多的是16世紀30年代,一共有134種書,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明朝政府組 織翻譯編寫的,而到了滿清統治時期,最多的60年代,已經只有83種了,而這裡面大部分都是民間繼承明朝時期遺風而進行的譯著,以後總體趨勢就是不斷衰減。
另外在這本書的第五十頁,有一張表格列舉了1582年到1683年格物窮理之學的主要著述,這張表格應該說相當不全面,大量明朝時期的重要科學譯著都沒有收入,但至少能說明一些問題。原來的表格僅僅是按照學科來分類列舉,我現在不妨分別按照明清兩個朝代,來列舉一下,看看情況如何。
一、在明朝出版的著述有:
宇宙論方面的
《乾坤體義》利馬竇,1614年出版
《天問略》陽馬諾,1615年出版
《寰宇始末》王豐肅 1637年出版
《寰有詮》 傅泛際和李之藻 1628年出版
以上都是介紹托勒密-亞里士多德宇宙體系曆法
《五緯歷指》 羅雅谷 1637年 《崇禎曆書》中的一部 第谷.布拉赫宇宙體系天文儀器
《表度說》 熊三拔 1611年
《遠鏡說》 湯若望 1626年
上面是托勒密、第谷.布拉赫、伽里略傳統.
《乾坤體義》利馬竇,1614年出版 地理知識
《職外方紀》 艾儒略 1623 歐洲中世紀地理知識和16-17世界航海發現的地理知識
人體生理解剖和心理學
《性學粗述》艾儒略 1637年
《主制群征》湯若望 1636年 幾何學
《幾何原本》利馬竇和徐光啟 1613年 算術
《同文算指》利馬竇和李之藻 1613年 介紹西方算術,筆算測量學
《測量法義》利馬竇和徐光啟 1607年 工程與機械
《奇器圖說》 鄧玉函和王徵 1634年 介紹16-17世紀的歐洲機械和工程
《泰西水法》 熊三拔和徐光啟 1612年邏輯學與方法論:三段論演繹推理和辯證法
《名理探》 傅泛際和李之藻 1631年 介紹亞里士多德邏輯學與辯證法形而上學:十個範疇;四元素說
《名理探》 傅泛際和李之藻 1631年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
二、在滿清出版的著述有:
天文儀器:
《儀象志》和《儀象圖》 南懷仁 1674年
地理知識:
《坤輿全圖》和《坤輿圖說》南懷仁 1674年
動物**性:
《獅子說》 利類思 1675年
僅從數量的對比上來看,明朝的是17種書,而到了滿清的統治下,只有三種(或許勉強可以算五種).從涉及的人員對比上,明朝這些科技著作,涉及12人,其中傳教士7人,中國人5人;而到了滿清時期,涉及的人員只有兩人,而且都是西方的傳教士。
值得注意的是湯若望在明朝的時候,著述頗多,除了這張表格內收入的外,他參與編寫翻譯的還有《坤輿格致》、《渾天儀說》五卷、《西洋測日曆》一卷、《民歷補註釋惑》一卷、《大測》二卷、《星圖》八幅、《恆星表》五卷、《交食歷指》七卷、《測食說》二卷、《測天約說》二卷、《新法歷引》一卷、《曆法西傳》、《主制群徵》二卷、《古今交食考》一卷、《學歷小辯》一卷、《恆星出沒》、《交食表》等等,其中涉及天文曆法方面的,基本上都是包含在《崇禎曆書》內,或者和《崇禎曆書》有關。
然而而到了滿清統治下,他卻連一本象樣的著述都沒有。用《明末清初的格物窮理之學》一書的作者尚智叢的話說「從1644年到1663年,湯若望再沒有創造性的著述」。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崇禎時期的徐光啟,竺可楨曾經把徐光啟和英國的學者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做了一個比較,認為徐光啟絲毫不遜色於這位英國大學者,在許多方面還超過了他.《科學譯著先師——徐光啟》的作者王青建對此作了分析,現摘錄如下:
「兩人生活於同時代,徐光啟小培根一歲,又比培根多活了七年;兩人同為科學思想史上的一代開創者,又都嚮往著新的科學時代的到來;巧合的是兩人都做過高官。……培根是首創近代歸納法的大師,把經驗從一向受人鄙視,受貶抑的卑賤地位上升到一種科學原則,……但他不能很好理解數學語言的重要性;而徐光啟卻演繹推理鼓吹推廣到一向只重視經驗歸納傳統的中國,並且特別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上,認為這才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兩人都強調科學實驗,但徐光啟本人就是大科學家,親自進行觀察和實驗,……徐光啟在實驗科學的具體貢獻是培根所不能比擬的,尤其是他對數學的重視和運用更遠遠超過了培根。……事實上,徐光啟的科學思想和方法論遠遠超過了西方傳教士之上。當時西方『傳教士的科學正是似法非法,似理非理的東西』,但徐光啟卻深刻的提出了科學必須其中有理、有義、有法、有數,『理不明不能立法,義不辨不能著數』,這樣的思想正和近現代科學的思想吻合」。
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比較,過於誇大徐光啟的地位和作用,但你看了下面的內容,就會明白,這半點都沒有誇大!!
徐光啟在崇禎二年(1629年)七月二十六日,給崇禎皇帝上奏摺《條議曆法修正歲差疏》,論述了「數學和其他科學的關係,數學在生產實踐中作用」,他是把數學作為其他一切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基礎來看待,這比馬克思恩格斯論述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作用早了幾百年。徐光啟列出了十條(轉引自《徐光啟研究論文集》第40頁)
第一,數學是天文學,氣象學的基礎。「利用數學可以計算日月無星的運行,從而推測晴雨水旱」
第二,數學是機械工程學的基礎,「精於度數,能造作機器,力小任重」,製作各種機械,「以供民用,以利民生」
第三,數學是測繪學的基礎,「天下輿地,其南北東西,縱橫相距,紆直廣袤,山海原野,高深廣遠」,都可以用數學方法測繪,「道里尺寸,悉無謬誤」
第四,軍事學:數學可以用於「兵家營陣器械及築治城台等」,「精於其法,有裨邊計」
第五,建築學:「營建屋宇橋樑等,明於度數者力省功倍,且經度堅固,千萬年不圮不壞」
第六,財政、會計學:數學對「官司計會」,頗有用處,「理財之臣,尤所急需」
第七,水利學:用數學,「度數既明,可以測量水地。一切疏浚河渠,築治堤岸,灌溉田畝,動無失策,有益民事。」
第八,醫藥學:使用數學,「因而藥石針砭,不至誤差,大為生民利益」
第九,音律學:「明於度數,即能考正音律,製造器具(樂器)。」
第十,計時:掌握了數學力學原理,可以「造作鐘漏,以知時刻分秒」,「使人人能更分更漏,以率作興事,屢省考成」
《明末清初的格物窮理之學》一書說「此『十事』涉及自然現象的研究、社會現象的研究和工程技術,就當時,無論中西方都未形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學科的分化。徐光啟能陳此十事相當不易。有學者認為,這是比培根在《新大西島》中所作理想研究更現實、弘通的知識體系的劃分」
徐光啟的這個奏摺,得到了崇禎皇帝的積極反應和支持,他下旨批示「度數旁通,有關庶績,一併分曹料理」。但是不幸的是當時明朝只過了十幾年就滅亡了,這麼短的時間內,徐光啟的設想是無法在全國上下全面展開的。
尚智叢說:「徐光啟提出的「格物窮理之學」核 心就是以數學的演繹推理和數量計算來探求客觀事物的規律,具有近現代科學的特徵,醞釀著近現代科學的傾向,他把數學做為科學發展的基礎地位,在這裡他比伽里略等近代科學先驅更高明。
他希望藉助演繹推理,尋求事物的數學規律,形成「有理,有義,有法,有數」,使中國的科學思想在質上邁進了一大步」
徐光啟開創的「格物窮理之學」在當時有李之藻,李天經,孫元化,王徵,其後又有方以智,王錫闡等發揚,但結果卻沒有在中國產生近現代科學,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滿清的統治所造成的文明的毀滅割裂。滿清的黑暗統治下,這樣以數學為基礎,全面發展科學的設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難怪有人為此激憤的說道:「落後的建州女真貴族,在取代朱明政權,統一中國以後,為了維持他們的一小撮人的部族野蠻統治,直到預備立憲的末日,始終處心積慮遏止全社會的進步。在經濟政策上,從瘋狂破壞生產轉到恢復小農經濟,已經是皇恩浩蕩了,過此再也不肯前進一步,生怕經濟的繼續發展超越他們的控制能力,就會直接威脅他們的統治。在思想領域裡,用高壓手段禁錮學術發展,使得全國讀書人都俯首帖耳,唯命是從,不敢稍有立異,干犯禁忌,觸及刑網。滿清統治者方以此為得計。徐光啟的企圖取代封建制度的政治、經濟、學術主張,當然不可能為竭盡權利維護其野蠻統治的清王朝所採用。」
「培根死後不過三四十年,他的理想研究院在英國就以1660年(順治十七年)成立皇家學會而實現。隨之而來的,是工業革命和生產大發展。而徐光啟的「度數旁通十事」的擬議,在當時,雖然得到了崇禎皇帝的積極支持和響應。但隨著明朝政府的滅亡,滿清空前殘暴黑暗統治的建立。這樣的規劃,一擱置就是三百年,不能在促進生產上發揮作用。在明朝時期同步於世界發展的中國,經過滿清的***統治,遠遠落後於世界生產的先進國家,終於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徐光啟的不幸,也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摘引自《徐光啟研究論文集》第23頁)
後記:
明朝晚期,一方面是中 央政府控制力量不斷趨於衰弱,另一方面是民間力量不斷崛起壯大,輿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經濟的力量,無不如此。
人性的張揚、個性的獨 立、黨爭不斷、講學書院的林立、海上貿易空前的繁榮、市民和手工業階層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所有這一切都顯示中國文明正在經歷一個化蛹為蝶的關鍵時期。任何文明的進化,都必然要經歷一個這樣的過程,否則只能停滯不前,只要經歷了這樣一個文明動蕩整合的過程,中國文明必然重新放**耀眼的光芒。重新執世界文明的牛耳。
而這一個階段,化蛹為蝶的階段,卻又恰恰是一個文明最虛弱最脆弱,最缺乏抵禦野蠻的外敵侵襲能力的時機,然而不經歷著這樣一個階段,文明就無法實現自身的進化。不幸的是,正是在這個階段,明朝的中國遇上滿清這個尚處於野蠻的奴隸制階段的政權的侵略,文明進化的過程被人為打斷了,終止了。這可以說是漢人的悲劇,是人類文明的悲劇。
引自明代科技成就-- 附明清科技對比
@孟長樂
可惜你關了評論了。
害我要重新開個答案。說到八股的時候,你顯然沒了解過八股。你只以為是程度沒那麼深,實際上並非你以為的什麼程度之類的,而是一種根本性質上的差異。
明清的八股是不一樣的。
明的八股在收束以後,需要對全篇做總結,同時要求作者就自己的文章,結合先賢,發表自己的看法。
清八股,則禁止發表個人看法,只許依據考綱也就是程朱的理學來複述一遍。
正是這一點倒致了清八股完全淪為玩文字。清八股不看思想,只看辭句。
再加上,八股只從四書五經上出題,最後寫得多了,為了不與前朝撞題,撞文,考生們開始拚命地玩弄字眼。這也是為什麼清朝的訓詁這麼發達,因為文人以鑽研文字為能。至於文以載道?對不起,千古一帝康熙已經禁止了,文不許載道,只能鸚鵡學舌。
@流離風中葉
一個完全對明清不了解的人,僅憑別人的科普性文章就來發表評論,我也是醉了
我覺得明代帝王寫的詩好於清代帝王遠矣,試舉幾例。
開國君主
明太祖·朱元璋:
《無題》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二聲撅二撅。三聲四聲天下白,褪盡殘星與曉月。
清太祖·努爾哈赤:
我不會寫,只有十三副甲胄還有野豬皮。
第二代君主
建文帝·朱允炆:
《金竺長官司羅永庵題壁》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曇標。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娑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烏早晚朝。
明成祖·朱棣:
《靖難》(此處存疑,有「古詩文網」和一些人認為此詩是朱棣所作)
靖難何須百萬兵,馳來天下任縱橫。揚帆夷海八方攝,飲馬臚朐三衛清。
浩浩文章收大典,滔滔武略負雄名。蒼黃傲立聽風雨,六百年來紫禁城。
一將成龍萬骨枯,百年一世圖虛名。
《礬山霽雪》
白絮舞蹁躚,天地生浩煙。人稱江南景,不及北國川。
清太宗·皇太極:
我不會寫,只有黃太吉。
第三代君主
明仁宗·朱高熾:
《早朝》
淡月低蒨鵲,祥雲繞建章。金門森羽衛,寶鼎靄名香。
日上東方曙,風輕曉殿涼。千官朝退後,諮訪接賢良。
順治帝·福臨:
《聖母皇太后萬壽詩》
香花淑節壽陽宮,透戶玄雲接上穹。德儷英皇符帝子,化覃江漢播王風。
瑤齋瑞應星回電,金戺光浮月貫虹。坤厚無疆天下母,宮開嘉樂萬方同。
第四代君主
明宣宗·朱瞻基:
《憫農詩示吏部尚書郭璉》
農者國所重,八政之本源。辛苦事耕作,憂勞亘晨昏。
豐年僅能給,歉歲安可論。既無糠覈肥,安得嵒絮溫。
恭惟祖宗法,周悉今具存。遐邇同一視,覆育如乾坤。
嘗聞古循吏,卓有父母恩。惟當慎所擇,庶用安黎元。
康熙帝·玄燁:
《菩薩頂》
四十餘年禮世伽,本來面目是天家。清涼無物何所有,葉斗峰橫問法華。
第五代君主
明英宗·朱祁鎮:
《漢江歌賜襄王》
漢江滔滔,出罨冢兮,偉茲巨浸,壯南邦兮。
萬有千里,流無窮兮,逶逶迤迤.志必東兮,
於戲漢水,殆與天地同始終兮。
景泰帝·朱祁鈺:
哥哥你寫的好!我的詩都被燒沒了,沒有流傳下來······
雍正帝·胤禛:
《七夕》
萬里碧空凈,仙橋鵲架成。天孫猶有約,人間那無情?
弦月穿針節,花陰滴漏聲。夜涼徒倚處,河漢正盈盈。
第六代君主
明憲宗·朱見深:
《闕里孔子廟詩》
天生孔子,縱之為聖。生知安行,仁義中正。師道興起,從游三千。往聖是繼,道統流傳。
六經既明,以詔後世。三綱五常,昭然不替。道德高厚,教化無窮。人極斯立,天地同功。
生民以來,卓乎獨盛。允集大成,實天所命。有天下者,是尊是崇。日性聖道,曷敢勿宗。
顧予眇躬,承此大業。惟聖之謨,於心乃愜。用之為治,以康兆民。聖澤流被,萬世聿新。
報典之隆,尤在闕里。廟宇巍巍,於茲重美。文諸貞石,以光於前。木鐸遺響,於千萬年。
乾隆帝·弘曆:
《觀採茶作歌》
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今日採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無事迴避出採茶,相將男婦實勞劬。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第七代君主
明孝宗·朱祐樘:
《靜中吟》
習靜調元養此身,此身無恙即天真。周家八百延光祚,社稷安危在得人。
嘉慶帝·顒琰:
《軒內題七律》
虛檐流水息塵襟,靜覺澄明妙悟深;山鳥自啼花自落,循環無已見天心。
第八代君主
正德帝·朱厚照:
《上馬留題》
正德英名已播傳,南征北剿敢當先。平生威武安天下,永鎮江山萬萬年。
道光帝·旻寧:
《臘八粥》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第九代君主
嘉靖帝·朱厚熜:
《送毛伯溫》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咸豐帝·奕詝:
《九日紫碧山房用杜甫詩韻得二律 》
樓高始覺太虛寬,無限詩情結古歡。此日登臨供點筆,何人酩酊倩扶冠。
千峰聳翠澄秋宇,一雁遙空送早寒。處處茅檐真樂意。豳風圖畫坐中看。
雅集山莊禮數寬,驚人老句寄遙歡。憑將往代忠兼諷,好勵今時衣與冠。
玉嶺鴉翻余落日,紙窗蟲嚙透輕寒。歸橈沿路擷芳便,籬菊高低鏡里看。
第十代君主
明穆宗·朱載垕:
不想寫,交給我兒子寫。
萬曆帝·朱翊鈞:
《勸學詩》
斗大黃金印,天高白玉堂。不因書萬卷,那得近君王。
······
末代君主
崇禎帝·朱由檢:
《賜石硅土司秦良玉》
蜀錦征袍手製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不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宣統帝·溥儀:
《大婚紀念攝影》現代詩
我也有今日這一天日子!我倆到裡邊去了!
「你去,我也去,你不去,我也不去。」
到底是去好?不去好?你無言,我也沒話。你是啞了么?
「嚇,好看好看,別不好看啦!」
你木木含情,我木木無語。
你會開汽車,我也會騎馬。
有空寫點評語·····
其他人的回答已經蠻詳盡了,互聯網時代,明清問題我們討論太多了,心中各有說法,這裡我打算全部引用當時來過中國的哪些老外留下來的話來補充一下,因為第三方的描述,應該會更為客觀。
明朝時居留中國達22年之久的耶穌會士曾德昭,著有《大中國志》一書:
「這個國家的財富值得稱羨,從上述可以看出,除盛產各種穀物以及一切生活所需東西以外,他們還把所有東方最好最貴重的商品售賣給外國人。」
「所有的省都不乏長壽和愉快的人,可以看見許多精力旺盛和健壯的老人」。
「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西班牙人門多薩所著的在西方影響很大的出版於1585年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中也曾這樣寫道:
「這個國家的男女都有很好的體質,勻稱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們大都臉寬,小眼睛,扁鼻子,鬍子稀少,但也有人有大眼睛和大鬍子的,臉孔很均勻。」
他們第一是極其清潔,不僅在他們的屋內,也在街上。」
「在這個大國……,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勞動,是大商人和買賣人,所有這些人,連同上述國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當地被稱做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那裡生產的絨、綢、緞及別的織品,價錢那樣賤,說來令人驚異。特別跟已知的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價錢相比。他們在那裡不是按照尺碼出售絲綢以及其他任何織品,哪怕是麻布,而是按照重量,因此沒有欺詐。」
「在全國,大道都認真儘力的修築和保持平坦,城鎮的入口很講究,極其雄偉,有三座或四座門,用鐵堅固地包覆。他們的街道鋪得很好,寬到十五騎可以並行,而且很直,以致它們儘管很長,你仍可望到盡頭。」
「他們的房屋一般都很漂亮,通常在門外整齊的植樹,顯得美觀,給街道生輝。房屋內部都白如奶汁,看來都像是光滑的紙,地板用很大和很平的方石鋪成,天花板用一種幼稚的木料製作,結構良好並且塗色,看去象是錦緞,色彩金黃,顯得非常好看;每座屋舍都有三個庭院和種滿供觀賞花草的院子。他們無人不備有魚塘,儘管它只是小的。庭院的一方布置的很華麗,象是賬房。」
「他們的一切城市中都有醫院,總是客滿: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有人行乞。我們因此問他們原因何在,回答說,每個城市裡都有一個大地區,其中有很多給窮人、瞎子、瘸子、老人、無力謀生的人居住的房屋,這些人就居住在所說的房屋裡,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始終有充分的大米供給。他可以在上述的大館舍中住到死往,此外他們在這些地方養得有豬和雞,因此窮人無須行乞而活下來」。
評價明朝的佛朗機:比我們的造得好,更有威力。
「他們船隻的使用期,一艘相當於我們兩艘」。
「歐洲人在藝術方面無法和東方燦爛的成就相提並論,只能像對太陽一樣盡量吸收它的光輝而已。」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利馬竇中國札記》(第一卷第六章《中國的政府機構》):
「他們(監察官和言官)在某些方面相當於我們要稱之為公眾良心的保衛者的人,……即使是最高的官員,即使涉及皇上本人或皇族,他們也直言無忌,……他們如此恪盡職守,真使外國人驚奇,並且是模仿的好榜樣。無論皇上還是大臣都逃不過他們的勇敢和直率,甚至有時他們觸怒了皇上到了皇上對他們震怒的地步,他們也不停止進諫和批評,直到對他們猛烈加以抨擊的惡行採取某種補救的措施為止。」
「柏拉圖在《共和國》中作為理論敘述的理想,在中國已被付諸實踐。」
「我自己親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這次公開調查的審查官們所做的決定……」「我說看到,是因為所涉及的被判決的人的名單刊為單行本發行全國」。
"其實明代的天文設備很強,但明朝知識分子都鑽科舉,少有人研究這個。所以在天文學上,他們的工作多少有些混亂。"
關於所謂的「康乾盛世」,英國外交家馬戛爾尼作為英國特使曾於1793年來到中國並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見。該使團的副使斯當東回國後曾這樣回憶他在清國看到的景象:
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
「任何進步在那裡都無法實現」,人們生活在最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懼之中」。
《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出版於1866年)一書中的記載:
「太平軍起義前,中國的情況是極其可悲的:兩百年來的暴政壓迫,顯然消滅了這」個國家的一切善良高貴的品德,滿清人入侵的惡劣影響似乎完成了對於中國人的道德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全部破壞。」
「在清王朝的進展和維持時期,慘遭屠戮的犧牲者之多,是歐洲人從來所不能思議的,雖然根據清人入侵以來不斷發生的人民反叛和對人民所施行的屠殺的確鑿記載來判斷,這些被毀滅的生命是從亞歷山大到成吉思汗以來歷罕見的。滿洲人的野蠻統治是史無前例的;他們的殘暴的酷刑,尤其施於反叛者的酷刑,以及他們所制定的刑律,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污點。」
「中國人在滿洲人入侵之前是富足的。優裕階級的住屋舒適而堅固。現在中國人已沒有多少顯著的財產,稍露財產跡象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勒索對象.從韃靼人進入中國那天起,中國就不斷地衰落下去,現在人民可以比作匍匐地上的牛馬,有一天算一天地活著,最墮落的迷信使他們的智慧變得遲鈍愚昧。中國在清政府統治之下,各方面部顯示了最悲慘的景象,一個民族不能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得到人的充分發展的景象.滿洲人為了保持自己的皇位,決定了三個方針:第一、強迫每個中國人剃髮垂辮,違者以叛逆處死。第二、凡秘密結社者,作為叛國論。第三、清皇帝為了加深統治者與被治者之間的裂痕,甚至任其(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只要不致逼民造反就以。」
「經過汕頭、廈門、福州、上海等地。每到一地,我總是盡量跟本地人相處在一起。我發現他們都深深痛惡當前的統治者。一般人都把殘酷、兇狠、口是心非歸之於中國人的天性,其實這多半是由於邪惡的滿清政府所造成的。這些人從嬰兒時代起,就習慣於流血和酷刑的慘象.正象他們的祖先在最近兩世紀中被韃靼征服者所屠殺的慘象一樣。統治者的無窮迫害使他們麻木不仁,墮落退化;剃髮的奴隸標記使他們帶著不自然的烙印;橫恣暴虐的專制制度摧毀了並貶抑了他們的精神;他們的生命財產完全操在最卑鄙最無人心的官吏手裡,操在只有賄賂可以動心的審判官手裡;凡是反叛異族皇帝的非正義統治的人,按律是『千刀萬剮』,凌遲處死,稍涉嫌疑就被砍頭,牽連在反叛案件里的人一律格殺勿論:如果中國人沾染了通常是被壓迫的弱小者所憑藉的狡猾和欺詐,又有什麼奇怪呢? 」
海瑞批評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興土木,竭盡民脂民膏;不視朝政,以至法紀廢弛;聽信道士妖言,不與皇子們相見,以至父子之情淡薄;在西苑深居不回宮城,導致夫婦之情淡漠;正是這些荒唐的舉止,導致「天下不直陛下久矣!」。還說嘉靖皇帝的年號叫嘉靖是天下百姓家是"家家乾淨"。這樣皇帝都忍了。嘉靖皇帝的兒子還給海瑞陞官。有明一朝官僚體系還保存了一些骨氣。
到清朝骨頭就被打斷了,徹底自稱奴才了。
這個問題,不難講清楚,清朝有人說是最完美的封建王朝,沒錯。他對內的控制力,專治力堪稱頂峰。漢人王朝的政治關係,實際上一直都是皇帝與官僚之間的角力關係。因為這是漢人王朝的原生BUG,就是封建王朝自身的源代碼級別bug,文臣與皇帝之間的關係相互糾纏,一旦關係陷入死結,就會爆發危機。而清朝用一種寄生方式完美解決了它,那就是愛新覺羅擁有絕對的權威,近乎變態的權威,曾經的漢臣那種以天下為己任跟皇帝硬剛的事再也沒有了,因為天下是愛新覺羅家的,你說啥也沒用。隨口一說還要砍你的頭。而清朝能夠進行許多改革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愛新覺羅大權在握,沒人能干擾他們的行政,除了他們自己。
漢族的傳統封建政治,是個有很大問題的體系,除了繼續進化別無他法。可清朝神了,用一種倒退的方式來完善它,以政治上的統治民族對被統治民族的專治(漢人王朝的皇帝在後期是完全達不到清朝這個專治水平的,因為清朝是異族,人家不鳥你漢臣多少)來解決傳統封建政治中君臣制衡的關係,搞出一個怪胎,政治上倒退,卻保留了封建經濟的框架。
滿人統治集團統治人數廣大的漢人,他是征服者,所以權利永遠在愛新覺羅家,傳統中國那種皇帝與大臣相互制衡的關係失去了根基,滿人對漢人天然的不信任感,防漢制漢,因為自己」得國太巧,殺戮太重」,後期到了不改革就要死翹翹的關頭了,滿人貴族考慮的第一問題還是要保他們自己的大清,而不肯放權給漢人,寧可等死也不肯讓漢臣做大。要不是太平天國滿清自己已經沒辦法了,漢人還有自練兵勇的機會?
清朝就是一台在漢人封建體系的框架里被滿洲貴族改得面目全非的一頭怪胎政治體。
我倒是不知道清朝哪裡比明朝好?
是寧與友邦不與家奴?
還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還是八國聯軍北京觀光?
還是文字獄株連無數?
???
割------------------------------------------------------------------------
補充一點
評論區有小夥伴想用明末的腐朽來說明滿清統治的合法性,對此我想說
末期明朝的確已經腐朽,國內動亂,但這並不是外族入侵,神州陸沉的理由,不是韃子屠遼東、屠潼關、屠揚州、屠廈門、屠嘉定甚至是屠全四川的理由,不是落後代替先進,使中國落後於世界的理由
驅除胡虜復中華,布衣天子朱重八。
名臣良將來輔佐,贏了就要守天下。
滿清來了不說話,先來一場大屠殺。
本意只想搶一票,江山不當自己家。
民風自由百姓安,隨意飄逸長頭髮。
百姓不想騎戰馬,非要扎辮為了啥!
明朝名臣一大把,為國為民舍小家。
清朝清官哪去啦?大臣只會狂拍馬。
永樂大典是瑰寶,中華精髓皆文化。
四庫全書又重編,刪刪改改為皇家。
盛世要跟世界比,鄭和遠航震天下。
閉關鎖國真是傻,自稱大清自己耍。
明朝文壇多開花,思想政治出行家。
心虛才搞文字獄,皇帝寫詩全靠誇。
雖說滿漢是一家,和諧才是好方法。
蠻夷境界不夠大,罪狀難書愧華夏。
(有人說明朝的很多成就,其實在元朝就有雛形了,所以不能算在明朝的功勞。我認為這些成就及人不能簡單的按照所處的朝代來劃分,更應該從他們的情感歸屬,和社會營造的創作環境方面進行分析。就像很多一輩子都在反清復明的人士,雖然活在了清朝,但是你要說他們是清朝人,他們的成就屬於清朝的,估計他們要掀開棺材板來找你拚命了。)
世間已無張居正。
就這麼直白,以及殘忍。
以及。老夫的學生再怎麼差勁也沒你們那些個人差,萬曆三大征可都是打贏了的,可不像你們打平手了還送地。
傻了吧唧的,真可愛啊。
明緬戰爭,大明一個把總高國春帶500兵就敢和數倍於自己的緬軍對壘,李定國,白文選的2萬殘兵,都能直逼緬甸首都阿瓦城下,到了清緬戰爭,滿清打緬甸,欽差都自刎了……實在是不敢恭維……明朝時期的緬甸是緬甸最強王朝東吁王朝的鼎盛時期,滿清時期打的雍籍牙王朝,已經是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了,戰鬥力已經大不如前……
選官制度
不站立場,不涉意識形態,用乾貨來對比一下明清的官員選拔制度。
明朝
明朝選官主要是靠科舉取士。永樂以後,天下士人皆趨於科場,明初正值用人之際,選拔優秀國子監監生任以官職,也是補充官吏的重要未源之一。
科舉做官視為入仕正途,以少量的國子監監生和捐班輔助,並且明朝官場形成了一個以科舉出身為榮,鄙視捐官的風氣,中樞和地方的重要官員清一色科舉出身,內閣和御史這種清貴的官職更是非科舉不可,捐官做到知府就頂天了。
雖然明朝極端重視科舉也帶來了很多弊端,但是總體而言,科舉給讀書人一個公平的讀書上進的渠道,並且科舉出身的官員最起碼也受過十年的教育,學識不成問題,不會出現清朝那種知府大字不識,總督看不懂公文的笑話。
再來看清朝
清代在科舉之外,有著大量的捐官——就是光明正大的花錢買官!!
清代捐納制度,始於順治朝,完備於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泛濫於咸豐,同治兩朝,與科舉,蔭襲保舉同為清朝選拔官僚的三大途徑。
捐納制度雖具有「補科目所不及」和穩定封建統治秩序的作用,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經過康、雍、乾三朝的開辦,這些弊端暴露得非常充分。每次開辦捐例,捐錢賣官鬻爵的人都趨之若鶩。
畢竟清朝捐官把當官變成了一個好生意,捐官花費其實不多,康、雍、乾三朝捐納一個知縣,只需銀四五千兩,當時社會上擁有數萬兩以上家資的不下百萬人,且知縣是一方實權諸侯,任職一方, 經手錢糧,辦理獄訟,有海量油水可撈,且收受孝敬不算貪污,所以幾年內就可以把捐官所花費的銀子收回來。
用現代的思維想想,拿出一百萬來,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買個市長,然後就可以肆無忌憚的貪污腐敗,把市裡面的企業統統搜刮到自己名下,這簡直是荒誕劇情節。
正規出身的科舉官要「十年寒窗苦」,所花費的精力更是無法估算。而有錢人捐納只需花上一筆錢,就可以得到一官半職。康熙時,捐官只需到部學習三年,到省試用一年,四年期滿後就可以補官,比正途出身的舉人、進士們不知要快上多少年。
所以,大多數地主、官僚、殷實之家多樂意花錢為其子弟捐官。此外,當時除了道、府、州、縣的一把手捐費較巨外,其他公安局長教育局長等官職價格一般都比較便宜。
如果本身就是秀才舉人,再花錢買個縣長,乾隆時只需銀千兩,即買個工信部的項目審批司司長,買個最高法院的法官,買個駐法國大使,也不過四五百兩。因為捐費不貴,所以報捐者很多。一些大地主大財主幾乎壟斷了道、府、州、縣的官缺,把國家的縣,府名正言順的變成自己的產業。
光明正大的買官,明碼標價,童叟無欺業界良心,我只服清朝。
推薦閱讀:
※中國真的有古老的歷史嗎?
※請問如何評價明朝海瑞?
※南海南沙島礁是如何命名的?如永暑、美濟、諸碧、南熏、東門、赤瓜、華陽?
※崇禎年號在朝鮮沿用二百餘年的說法有任何史料能夠證明嗎?
※明成祖有沒有必要征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