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以色列這個國家?

我是阿拉伯語專業的學生,難免受到一些主觀的影響,在我看來以色列政權好戰、掩蓋事實、與美勾結、以犧牲其他民族的利益來實現自己的目的。而看了幾篇社論發現對以色列政權的評價很高。於是想問一下如何客觀評價以色列?
附上以色列國土面積變更(白色為以色列),圖片出處:B"Tselem | The Israeli Information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in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


本來對於以色列態度的爭端很多都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事情,對於以色列的好感往往來自於其發展成就和對阿拉伯世界的厭惡,對於以色列的惡感來自於其強權政治的崇拜,但是知乎上完全刷成了互相站隊,我覺得也是一個意義不大的事情,以色列不是一個天使,就是一個有複雜地緣關係和複雜建國史的國家而已,他取得了很多成就,也惹了很多爭議,同樣,阿拉伯世界也是如此。單純在有複雜利益糾葛和明確的爭端各方中非得尋找一朵「白蓮花」,去尋找腦補一套」正義對抗邪惡「的好萊塢狗血戲碼,是非常無聊的一件事情。。以色列不是一部單純的復國英雄史,阿拉伯世界也不是沒事找事。

我發點個人意見。有批評,有讚揚。利益相關聲明:本人是對以色列有一定好感的人士。

首先,以色列問題的本質就是」猶太復國主義「正義性何在?或者說,從歷史語境的正義性而言,新的以色列國到底應不應該存在。。

以色列作為一個中東世界的外來參與者,基本上面臨三個矛盾:
1,與主流阿拉伯世界的意識形態衝突。
2,與巴勒斯坦的民族,領土糾紛。
3,以色列與周邊國家的軍事壓力以及地緣糾紛。

這些問題的地緣政治本質,是以色列猶太國作為聯合國1948決議和英國出讓巴勒斯坦地區後的一個人造國家,在內部通過對於猶太人在歐洲受到排斥的那段苦難史之反思,開始尋求一種歷史語境下的民族統一性,故而形成一種應激式的國族主義傾向,開始出現激進的復國運動。
很多人認為,英美通過地緣政治的考量,開始藉由這個歷史語境,支持猶太人重返中東,以求得新的地區博弈籌碼,但是這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

英美並非從一開始就支持以色列,事實上他們偏向阿拉伯居多。英國主要還是通過和阿拉伯世界的合作來維持中東地區殖民統治和利益。事實上,猶太人的引入更多是增加了中東局勢的一個參與方,而這個參與方的引入更多是利於英國和阿拉伯世界討價還價,而並非真心扶持以色列建國。而事實上以色列建國時期,英國的立場很不明朗,退出中東世界,更多的是無力支持中東世界的軍事開銷,或者說無法得到很高的收益。並不完全是因為猶太復國。

而米妖同樣是在阿拉伯盟友和以色列之間玩牆頭草,最初而言,米國也是偏向阿拉伯世界,因為中東的石油畢竟是中東地緣的戰略底線,而以色列的參與既定以後,米國同樣開始對以色列示好,在初期,是杜魯門出於撈政治籌碼,開始在國內廣泛渲染猶太人的悲情史,開始宣揚戰後的反思情緒,於是在國策上開始支持以色列的建國運動,並提供經濟支持;後期轉向了」中東平衡「政策,開始有意識地在中東尋求軍事上的平衡,雖然明顯偏向以色列,但是不會真正觸及到阿拉伯世界的底線。。

所以說,猶太建國史,並不完全是西方論調。。

而猶太復國史中,比較重要的兩件事情在於,
1,希姆家族的費薩爾親王與猶太民族主義代表舉行了一次會晤。費薩爾是漢志統治者侯塞因的三子和阿拉伯大起義的領導人,被視為阿拉伯人領袖和民族代表。魏茨曼代表世界猶太復國主義大會,表示願意同阿拉伯方面合作。1919年1月3日,兩人在巴黎簽訂了一項協議,魏茨曼代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支持費薩爾建立起以哈希姆王朝為統治者的大阿拉伯國家,並為此利用他的個人關係向英國上層人物遊說,此外猶太國還將用其經濟力量和才能幫助阿拉伯人發展經濟,並允許阿拉伯人在穆斯林聖地實行自治;費薩爾則表示願意接受《貝爾福宣言》,同意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並建立國家。
2,猶太人在巴勒斯坦購買土地主要通過「猶太民族基金會」(JNF)、「巴勒斯坦猶太拓殖協會」(PICA)和「巴勒斯坦土地發展公司」(PLDC)三個機構進行。這些土地絕大部分是從不住在當地的地主手中購買的,建立委任統治制度。


論述了以上這些,我們基本上可以做出以下結論:
1,猶太復國主義是國族主義思潮,它的正義性僅僅依據民族本位存在,故而相對於巴勒斯坦而言,猶太復國主義沒有實存的正義性。
2,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居住是合理的,因為猶太復國者通過與當地民族代表的協議和土地收購,事實上猶太人有在巴勒斯坦的居住權和移民權。反而阿拉伯世界的煽動對於猶太民族的仇恨和極度排斥甚至軍事行動都是沒有道理的。
3,猶太國的合法性來自於聯合國的共同決議。

故而,以色列國在中東的存在是應該被承認的。。

其次,談一談以色列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這個問題的討論價值在於,以色列的整個發展史幾乎都是伴隨著這個問題開展的。

1,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其實並非是不可以共存的,但是阿拉伯望族和外來的猶太產業家的衝突從移民時代開始就存在了,猶太人的參與並非完全擠佔了阿拉伯世界的空間,更多的是外來者和阿拉伯世界的經濟衝突,衍生到政治衝突上,最後翻出了宗教意識形態衝突的老賬。

2,巴勒斯坦是一個受害者,也是施虐者。以色列的建國合法性來自於聯合國決議,而事實上聯合國會議上,真正對此事有話語權,僅僅是西方世界,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建國者而已,巴勒斯坦幾乎沒有什麼真正意義的議價能力。而對於巴勒斯坦而言,阿拉伯世界也並非盟友,事實上,保持以巴衝突持續升溫,並且影響到以色列的內政狀況,是阿拉伯世界希望看到的情況,而以色列在解決以巴衝突時候的強勢態度,也會引起周邊中立國家因為軍事恐慌站到阿拉伯世界一邊去,但阿拉伯聯軍太戰五渣了。所以說,巴勒斯坦一直是以阿雙方的博弈對象,巴勒斯坦實質上孤立無援,被兩方剝削,並且毫無反抗能力,於是政治上開始走向激進中立,並開始以KB主義的方式報復以色列,以求獲得政治籌碼。所以巴勒斯坦,以色列,阿拉伯世界的三方博弈是一個毫無人道主義的爛賬。。。

3,以色列確實一個崇尚強權和實用的國家。以色列人左派溫和主義在80年代就幾乎退出政治舞台,現今上台的幾乎是右派,強調激情的民族主義情緒,故而以色列人和整個社會氛圍都體現出一種對於國族概念的強烈認同,而另一部分人就是對以色列本國的反感。而強大的外部壓力一直強化這種情緒,也開始逼迫以色列國家機器高速運轉。故而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和教育成就。

工業部門以軍工部門起家,並為依託發展出全套的工業體系,並且全部本土化。
經濟交流以外貿為主,政府牽頭戰略合作夥伴,再進行企業開拓,產業政策和開放市場並行。
教育投資比例很大,並且教育上精英化,注重實效性和人才的產出比。
在傳統產業上,因為地理條件的限制,均以高度技術化為牽頭。
外債比例不低,有大量美國猶太社團的資助。

等等。。

強大的發展模式帶動國家機器運轉,開始國家的高速建設,並且很大部分體現在了軍事工業的成就上,而這種軍事工業的成就也體現成了「尚武」精神,無時無刻不體現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

4,中東複雜的地緣博弈狀況,和高度緊張和區隔化的軍事衝突,也造成了中東幾乎是一個完全「利益論」的區域局勢,它們和美,俄和新興的我朝關係微妙,在一個同樣的平衡狀態下,繼續這類衝突。而這類衝突的複雜性,以至於這裡幾乎不存在人道主義考量,為了政治籌碼幾乎忽視生命,生存與人本價值,這就是人類遊戲的醜惡行徑,而這種狀況無法歸罪到任何一個勢力上面,無論是以色列,阿拉伯世界,還是巴勒斯坦。生存遊戲把這裡的一切人文本性全部磨滅得一乾二淨。。。

就醬。。。


以色列國內的「正常」的猶太人(我們眼中那種重視教育、聰明勤奮的優秀種族)生育率越來越低,而且國外的猶太人移民去以色列的也並不多。

原教旨主義的猶太人——哈瑞迪猶太人的生育率一直很高,他們不關心什麼現代科學,只知道研究聖經、鑽研教法,各種古怪的教規比伊斯蘭教多多了。

就是戴帽子、留鬍子的那幾位。他們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了10%左右。
他們嚴守猶太教規,不吃豬肉,也不吃其他的很多種東西,不當兵、不納稅、不工作,每天的任務就是念經做禱告,拿國家的補助,生一大堆小孩,5個以上很常見,向他們也灌輸原教旨主義,不允許任何人打擾他們的修行。任何食物、傢具都要符合教義,男女必須嚴格隔離。男人可以在家裡隨便打老婆,教徒禁止學習科學。以色列政府還專門推出了符合哈瑞迪人教義的公共汽車。

哈瑞迪人的社區,禁止車輛進入,禁止上網,因為網上很多東西「不符合教義」……

他們同情巴勒斯坦人,認為以色列的滅亡是上帝的裁決,猶太人必須服從上帝的裁決,今天邪惡的以色列共和國是違反上帝旨意的。對於政府的各種有損於他們信仰或者利益的決定,動不動就是幾萬人上街集會遊行。

以色列的強悍能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蘇聯、東歐、巴爾幹的比較世俗化的猶太移民、經歷過共產主義的洗禮。這批人已經老去了。年輕一代人中,哈瑞迪人越來越多,估計現在18歲以下年輕人20%以上是哈瑞迪人……


我答這個題的時刻前面已經有200個答案了。我就寫幾條關於以色列的事實吧,這些事實並非不為人知,書籍、網上都很容易找到,只是常常被忽略

1.以色列人是中東的戰鬥民族
提起「猶太人」你第一反應是誰?愛因斯坦?馬克思?羅斯柴爾德家族?梅紐因?人們經常覺得猶太人就是金融財閥,就是諾貝爾獎得主,但是,塑造現代以色列的並不是這些西歐猶太人,而是東歐猶太人——烏克蘭、波蘭、俄羅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大部分猶太人生活在東歐。以色列的猶太人主要來自這個地方。

下面我列舉一下以色列歷任總理的出生地。有些地方的歸屬有點亂,比如貝京他出生時的城市屬於波蘭,成長時這個城市已經屬於沙俄了,而現今又歸屬了白俄羅斯。為簡潔起見我只說現在屬於哪個國家:
本-古里安,1948年起擔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兼國防部長,是現代以色列的締造者。特拉維夫國際機場就是以他命名的。他1886年出生在波蘭,1906年20歲的時候移民巴勒斯坦。
Moshe Sharett,繼本-古里安後擔任了小兩年總理。他1894年出生於烏克蘭,1906年移民巴勒斯坦。繼任總理職位的還是本-古里安,這次從1955年做到1963年。
Levi Eshkol,1963-1969年間的總理。1895年出生於烏克蘭,1914年移民巴勒斯坦。
戈爾達·梅厄夫人,著名鐵娘子,1969-1974年間的總理。1898年出生在烏克蘭的基輔,1906年移民美國,1921年移民巴勒斯坦。
伊扎克·拉賓,1974-1977年的總理,1922年出生在巴勒斯坦。他父親是烏克蘭人,母親是白俄羅斯人。他後來又擔任了一屆總理是1992-1995(遇刺)。
以上都是偏左的工黨政府,執政將近30年。1977年,右翼利庫德集團的貝京上台,從此以色列的方向開始偏右。
貝京是1977-1983年間的總理。1913年出生於白俄羅斯,1942年移民到巴勒斯坦。
沙米爾,1983-1984年的總理。1915年出生於白俄羅斯,1935年移民到巴勒斯坦。
西蒙·佩雷斯,1984-1986年間的總理,以色列老牌政治家,也是「我們的老朋友」,他2016年才去世。從他的名字已經看不出東歐痕迹,其實他原名Szymon Perski,1923年出生在白俄羅斯,1934年移民巴勒斯坦。
後面幾任總理又是沙米爾、又是拉賓、又是佩雷斯輪流坐莊。
本雅明·內坦尼亞胡1996年上台,現任總理還是他。內坦尼亞胡出生在巴勒斯坦,父親是波蘭人,母親是本地人。
內坦尼亞胡之後的總理是巴拉克。巴拉克1942年出生在巴勒斯坦,祖上是立陶宛人,本來姓Brog(在俄語里是不是「熊」的意思?),1972年他把姓希伯來化改成Barak。
巴拉克之後的總理是沙龍。沙龍的父母都是俄羅斯人,他們相識在現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1922年移民到巴勒斯坦,1928年生下沙龍。
沙龍之後的總理是奧爾默特。奧爾默特的父母是烏克蘭人,作為白俄還在中國哈爾濱流亡過一段時間,後來移民巴勒斯坦後生下他。
奧爾默特之後的總理又是內坦尼亞胡至今。
就不列舉各界政府的內閣成員出生地了,很多總理在當總理之前就是內閣成員,什麼國防部長、內政部長、摩薩德首腦之類,反正絕大多數祖上來自東歐。

由於以色列長期是美國盟友,所以很多人有種錯覺,認為以色列的文化屬於西方的一部分,他們應該過著西方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事作風近似「歐美人」。其實不然,至少不是西方人理解的那種「西方」。你覺得以色列人的行事作風更像俄國人還是更像美國人?你覺得摩薩德的手段更像克格勃還是更像CIA?
十幾年前我去以色列旅遊,以為以色列人說英語都沒問題,卻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在酒店裡打開電視,只有本地頻道,其中6個希伯來語頻道2個俄語頻道(90年代蘇聯解體,有100萬前蘇聯人移民以色列,據說其中不少是假猶太人,以色列政府也不管,只要能幫著對付巴勒斯坦人的超高生育率就行),一個英語頻道都沒有。我在以色列旅行遇到過善良友好的以色列人,但也有一些冷漠、愛答不理甚至對我大吼大叫的以色列人(後者在我去過的西方國家幾乎沒碰到過)。如果把他們當成是一群生活在中東地區的老毛子,就很說得過去了。


網上有篇介紹以色列人性格的文章是這樣說的(誰能告訴我以色列人的性格特點?_百度知道),也代表了我對他們的印象:

現代以色列人的外表特徵是留著短短的髮型(男女都如此),帶太陽鏡,抽煙(由於戰爭和其他各種壓力,以色列煙民比例很高)和穿以色列拖鞋等。男女看上去極具男子漢的風度,而且無論是在商界或其他社會活動中,以色列人常常顯得冷漠,在社交活動中不易表現得親近
以色列人外表的堅硬在飯桌上表現得也很明顯。許多以色列人總是指著他們想要的東西,直接說:「遞過來」,而非客氣地講:「麻煩……」或「請……」
以色列人習慣直來直去,往往給人一種缺乏「紳士風度」的印象。如果一位男士為同行的女士開門,伸手請她先進,她會覺得不習慣,因為以色列男士往往不在乎這些細微的紳士禮節
一般以色列人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少語,男男女女都表現為行動型,而不是語言表達型。在回答別人問題時也非常簡短乾脆,有時嫌動口舌太麻煩,乾脆就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如當需要禮貌客氣地告訴對方「請稍等」時,以色列人一般不說出來,而是用伸開手臂,把五個手指向內攏來表示。用晃腦袋或兩排牙齒一碰表示「不」。

(待更)


講個小故事:號稱最忠誠的德魯茲人差點反了,什麼鬼?

原來是以色列在敘利亞開戰後長期支持國際公認的恐怖分子基地組織,治療了上千努斯拉也就是基地組織成員。

長期在邊境上和號稱恐怖分子的基地組織相聚甚歡。

然而努斯拉惹怒了德魯茲人,因為在敘利亞殺害了數十位德魯茲平民。因為他們不肯交jizya稅。

結果如上以色列境內的德魯茲同胞們怒了,直接砸了經過的以色列救護車,把裡面努斯拉傷員揪出來殺了。(和敘利亞政府軍交戰受傷的基地組織成員)

最後好像以色列也只能是息事寧人,當沒發生過。故事先講到這裡


題主認為「以色列政權好戰」?我們來看看五次中東戰爭都是怎麼打的。

  • 第一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剛宣布建國,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埃及、約旦、沙特、葉門這些阿拉伯國家的聯軍就主動開打,無奈有敢打的心沒有能打的手,空軍打不過猶太人從海外東拼西湊弄回來的二戰報廢機,陸軍敘利亞一隊裝甲兵被以色列幾條槍就擋住了,戰爭的結果是以色列照樣獨立,巴勒斯坦被打成豆腐渣,整個加利利地區落到了猶太人手裡。

  • 第二次中東戰爭:

  埃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以色列英國法國在一起計劃搶回運河使用權,以色列出面當打手,英法在邊上唱戲,但是動靜鬧的太大了美爹不開心,蘇爹也不開心,最後戴高樂吃個啞巴虧,艾登政府垮台,以色列過了一把打架的癮(好像哪裡不對),把埃及按在地上胖揍了一頓,埃及轉身成了阿拉伯陣營里對抗猶太人的先鋒,你說這叫什麼事?

  • 第三次中東戰爭:

  敘利亞先動手轟以色列的定居點,埃及和約旦隨後介入,阿拉伯人花了兩個月總算有希望把以色列一切為二了,結果6月5號以色列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做掉了阿拉伯聯軍所有的空中力量,當天陸軍出動插入西奈半島把埃及5個師包了餃子然後到8號全部吃掉,耶路撒冷那邊更不用說直接打到哭牆腳下,六天擺平一切。最後總損失算下來以色列死了千把人,阿拉伯死了2萬人,加沙、西奈、約旦河西岸、舊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被以色列佔領。

  • 第四次中東戰爭:

  埃及和敘利亞吃了虧後不服,醞釀了6年想上演又一條好漢殺回來的戲碼,趁著猶太人過贖罪節搞突然襲擊。結果呢?20天的戰鬥里大概只有頭2天是阿拉伯人好意思寫進自己歷史教科書的,最終還是被以色列反殺,敘利亞人看了一眼戈蘭高地就被揍跑了不說,埃及人連蘇伊士運河都沒守住,要不是最後聯合國出手要求停火還不知道要賠進去多少部隊。

  • 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駐外大使被暗殺,以色列以此為借口發起報復,幾天內佔領了黎巴嫩,包圍了巴解的總部大樓,硬生生把阿拉法特逼出了黎巴嫩。

  題主您自己仔細看看,五次大戰爭中有三次是阿拉伯陣營先動手(還沒佔到便宜),你說以色列好戰?「能打」和「好戰」可以劃等號,您老師是這麼教你的?

  中東就是一團粥,各方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爭來打去,單純指責其中任何一方是大反派都會落入片面。偏偏你蹦出來指著當中建國時間最短、面積和人口最小、被各方包圍的一個國家說「你好戰!你特么沒事就去打鄰居!你神經病嗎!!!」題主同學,這樣怕是不太好吧。

  也許你要拿以色列簽了停戰協定後還佔地不還來說事兒,問題在於,你家周圍一圈中二症集中發作的鄰居,現在給你一塊地可以讓你和他們中間隔得遠一點,這樣萬一打起來不至於讓人起腳就踹了院門,你要麼?

  「小孩子愛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2014.07.30 Update=====

  羅列了一下五次中東戰爭的起因和戰果,無非以色列贏多輸少,有些人看來就成了不客觀了,嘖嘖。

  明明白白寫了一句「各方勢力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打來打去,單純指責其中一方都是片面」,有些人就選擇性失明了,嘖嘖。

  看到有些鍵盤黨的發言,達揚和沙龍估計會笑醒過來。


謝邀,我去過中東諸國,和各方也算是有比較多的接觸,阿拉伯與以色列的爭端,本身就是千年恩怨的延伸,說誰祖宗更早在這裡紮根,誰待的時間更長,永遠也說不清。這塊土地號稱流淌奶與蜜,實際是浸透了鮮血與眼淚。關於那些誰更正義,誰先惹誰的道德制高點,樓上 @孟德爾@飛魅@楊文理 的答案已經說的挺清楚,我就不重複了。我就說說作為一個曾經與各方民眾接觸的人,他們的觀點大概是啥樣。

首先是巴勒斯坦人,說起以色列就是「強盜!流氓!殺人犯!搶走我們的土地,槍殺我們的人民,他們不應該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安拉保佑一定要把他們消滅光!沒錯!一個不留!不但他們,支持他們的美國人,英國人也要贖罪!給我們賠錢!!向安拉懺悔!!不然就殺光這些卡飛了!」(巴勒斯坦人分為哈馬斯和傑哈德兩大派別,他們的觀點略有不同,區別在於一個認為應該先談判建國,再殺光以色列人,一個認為應該先殺光以色列人再建國,談判就是叛徒。特此說明。兩邊為了這個分歧,已經停停打打好多年了。)

其次是伊拉克人,我去的時候,伊拉克已經木有傻大木了,不過即使如此,民眾說起以色列也基本是這樣的。「當年兵強馬壯的時候沒有打贏他們,都是因為北面的波斯人作祟,當然還有俄國人暗地支持!總之等將來我們再強大了,一定剿滅他們!」

第三是黎巴嫩人,「猶太人不講道義,撕毀和平協議就開火,把巴勒斯坦人趕到我們的土地上(貌似介意的是這個)流離失所,還轟炸我們的居民區,殺害無辜婦孺,聯合國大國應該趕快乾預,恢復到從前的情況。從前什麼情況?當然是沒有猶太人在這裡的情況。」

第四是伊朗人,「以色列?魔鬼,美國的走狗,我們遲早有一戰!他們有沒有在這裡建國的權利?當然沒有!幾千年前他們就從這塊土地上被趕出去了!這塊土地應該是我們波斯人的……(說走嘴了)是穆斯林的!(那麼介意讓伊拉克人或者巴勒斯坦人佔領這塊土地么?)他們?他們憑什麼?他們能管好這塊土地么?輪不到他們!至於誰有資格……哼哼,要不中國人來試試?」

第五是土耳其人,很高冷,「以色列?哼!早晚踏平,不多說」。

還有就是埃及人,「以色列?當年差一點就滅了他們,要不是美國人幫忙,哼哼,別看現在埃及不如從前強大,遲早消滅他們。」

唯一沒有多談的利益相關方是敘利亞人,因為當時沒去,後來遇到敘利亞人也沒談這個。

唯一算是好一點的是約旦人,大概是因為小國,而且文明程度比較高,認為以色列人可以在此立足,但需要好好商量,和鄰居和睦相處,分享淡水和土地。

可以看到,除了約旦,我所接觸到的阿拉伯各國民眾,對以色列無不深惡痛絕,滅之而後快。有人或許要和我爭這仇恨的根源,但我想說,這仇恨有用么?除了繼續流血,有半點用么?何況動手還完全不是人家對手,甚至還沒動手,自己先打得頭破血流。什葉派對遜尼派,哈馬斯對傑哈德,長槍黨對真主黨,宗教派別對政治派別……好歹你有點出息,自己先團結起來,再控訴人家行不行?

相反,我和以色列人談這個問題,他們都認為阿拉伯人也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可以在此生活,只是需要遵守規則,各自劃定邊界,不要隨便撕毀協議,亂開火。以色列是有阿拉伯裔公民的,甚至議員都有,境內也有清真寺,倒是阿拉伯世界的土地上,猶太人基本都是小心翼翼的,很少定居。

爭議一個國家主權的合法性,那就要對現代國家制度要有所認同,該談的要談,該讓步要讓步,這年頭不是從前十字軍的年代,要用現代文明的規則解決問題,那就要認同現代文明的規則。不能我打不過的時候就講文明,打得過的時候就去你母親的文明,弄死你再說。

所以,儘管與以色列人接觸的不多,但問起我對這個國家的評價,我當然要讚揚居多。他們的確像中國人,也有懶有饞,精明到狡猾,但至少敢於負責,信守承諾,有話直說。遇到困難不怨天尤人,而是積極想辦法解決,勇於建設。這與阿拉伯人形成鮮明對比,阿拉伯人那就一切都是真主安排,好就享受,壞就抱怨,沒錢就花你的因為當你是兄弟,有錢就自己花因為那是他的錢。高興的時候信口開河,老婆都可以給你睡(他們不拿女人當人,可以隨便送,只要自己開心),第二天看你不爽,翻臉不認,從前的承諾就都可以自動失效,因為對敵人的承諾不是承諾。遇到危險跑得快,一看有鏡頭立刻讓孩子上前做悲憤狀,其實他們都躲在孩子背後開槍。最煩的是他們自己的事情還沒解決,就惦記著你們家,問你「為什麼要壓迫你們國家的穆斯林兄弟?將來我們要支援他們!」你說你有點情商好么!老子好歹到你們這裡花錢來的!!

我這算跑題,大家可以無視。請贊同我點的那幾位同學的答案。我這個只是給大家提供一些現實的信息,讓大家自己看看,在歷史恩怨糾纏不清的情況下,我為什麼支持以色列人,討厭阿拉伯人。因為以色列人至少是個可以相處的對象,而阿拉伯人,哼哼,如果你拳頭不夠大,就什麼都別講了。夠大他們才會和你講。我才不肯支持這種人,坑自己么?


你們說的都很好,兩方我都點了贊了。
還好這裡是中國,我們只是在知乎上爭論巴以誰對誰錯,而不是在法國、美國那樣,需要上街。
所以,懂了么?

-------------------------------------------------------------------------------------------------------------------------------------------
好吧,我解釋下。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可惜回答的人都說的是「以色列是好不好的國家」。
我暈,我們也不小了,國家這麼龐大的實體,居然可以用好不好或者總體上好不好的說法概括,我不知道該說什麼。
關於這一點,引用飛魅的答案最後一句話。

「小孩子愛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當我們談到利弊的時候,自然就要考慮,你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看這個問題。
我們最近經常說,「屁股決定腦袋」,屁股,說的是你能從中得到多少利益。但是這個簡單的問題卻讓我們看出,不只是「屁股」決定了你的態度,或者說你選擇接受信息的標準。有時候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東西,也影響了我們選擇性的相信某些信息。
我覺得網上一些被稱為「德棍」就充分的說明了這個問題。所謂「美分」、「果粉」、「帶路黨」這些人的思路還能理解,多半是在現行體制下失意、被壓制,反正各種反體制,以至於走向一個極端。那麼「德棍」沒這麼俗,德國不是美國,不會直接來「解放」(美分臆想中的)我們,他們喜歡的可能也不是現在的德國,很多人更喜歡納粹德國,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驚訝於德軍的戰鬥力,有的是喜歡德國的工業水平,有的喜歡元首,還有的,喜歡德軍軍裝……
換句話說,他們是「粉絲」,本身德國對他們自己的利益沒什麼影響,只是喜歡。
也有更多的人,其實是先入為主。我先看到是猶太民族的苦難史,那麼我對以色列充滿好感;如果我先看到的是巴勒斯坦人的悲劇,那麼我討厭以色列。
至於誰對誰錯,源頭主要是那塊地方應該屬於誰的問題,我想中國人都清楚,這一點並不重要。我們國家在各個方向上都有領土爭端,有的很有道理,有的不怎麼有道理,但是我們都在爭;結果現狀是,也許很有道理的那些在無限期的扯皮,而沒什麼道理的被武力壓制住了,另一些地方,則還在武力和談判中拉鋸。
雖然誰對誰錯並不重要,但是硬要分誰對誰錯的話,也不是像所有答案都是一邊倒的樣子吧。(目前看來,支持以色列的佔了上風啊)
其實我們都清楚,對方說的都有道理。以色列這事其實很清楚,畢竟是在我們眼前發生的,而不是歷史故紙堆里翻出來的口水帳。
支持以色列的,故意忽略了以色列這個地方本來的歸屬問題,只是強調了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多半是被動的一方。明擺著的,你不能離開這個土地幾百年,然後突然跑回來說這裡以前是我的。我們國家每次都說「自古以來」,自古以來本身包含著持續性。要是誰佔領過這個地方就屬於誰,那還不亂套了。那一半以上的歐亞大陸恐怕都得還給蒙古人吧。
而支持巴勒斯坦的,也忽略了另一些事實,包括但不限於:阿拉伯世界的咄咄逼人、哈馬斯或者其他巴勒斯坦武裝是多麼的找抽,也是多麼的無恥(拿平民擋子彈、人肉炸彈),利用婦女和兒童打同情牌,輿論戰。這也是吸引他們支持巴勒斯坦的原因。

有些喜歡以色列的,自然就是覺得人家更文明,也有很多優點,科技啊教育啊軍事啊……這些都很好,我們也要學習人家。可是這時候他們話鋒一轉,說道,所以巴勒斯坦人都是流氓,佔了文明國家的土地……
我管後面這段叫「私貨」,因為以色列人再怎麼有創造力、重視教育……這些也和這塊地的歸屬無關吧。再文明的強盜也是強盜啊,雖然我不是說以色列一點道理沒有。但是很多人還是把科技(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划了等號。有評論說這是「精英主義」,這讓我突然想起《三體》里的ETO那幫人。
【2014年9月15日更新:這裡有條新聞,順便黑一下以色列的道德水平:
以色列43名黑客爆料 日常工作包括偷拍巴平民不雅視頻
跟大國談道德,真是天真啊。】


其實也未必要那麼上綱上線,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跟「粉絲」差不多,就是看人家發達、又是白皮膚,覺得肯定是他們對,什麼都對。所謂「萌即正義」嘛~

要單論實力的話,我個人也粉以色列啊,可是聯繫到我們的近代史,我也同情巴勒斯坦人啊。這兩點並不衝突,因為我們也是在近代史挨打之後才學會尊重實力的,所以這兩撥人其實是一撥,只是態度略有偏向。

另外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宣傳問題,如匿名用戶所述(因為很多人匿名,我還是引用吧,其實那條答案是我最支持的):

天朝早年對共產主義和反帝反修過於執著,以至於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與伊斯蘭世界的國家都保持著一種「第三世界的朋友」的關係,這種導向宣傳造就了很多中國人對巴以問題的片面化程式化認知。

這樣就導致一個結果:對gov比較支持的還是支持以色列,相信以前的宣傳;而大家重新了解以色列後,尤其是本來就對gov宣傳半信半疑的,則直接轉向了反方向,兩者顯現了爭鋒相對的樣子。這其實與以色列無關,說白了還是對gov以前宣傳的態度問題(包括現在的體制問題)。


---------------------------------------------------------------------------------------------------------------------------------------
總結了這麼多,還是解釋下我原來的意思吧。

現在談利益,也就是我們的屁股坐在哪。

如上所述,因為以前對抗西方陣營的需要,tg對阿拉伯世界,尤其是巴以衝突的態度比較同情,宣傳上自然就把巴方說的比較正義。不過,中國和以色列的關係也沒那麼差,(但也沒有粉以色列的那些人說的那麼好,以色列真正親近的還是美國,在美國的影響下,不可能那麼公開親近中國)。也就是說,中國需要明裡支持巴勒斯坦,以色列需要公開與中國保持距離,但是兩者又在背後交流。這是以前的態度。

但那時候這件事還是一件遙遠的事,比起巴以,阿富汗顯然更近,我們在中東也沒什麼利益,中國人眼中的伊斯蘭教還沒那麼激進,新疆也還沒那麼大規模的衝突。

也即,我們對伊斯蘭教並沒有那麼清楚的認識,並不知道有一天,它對我們會有如此大的影響。

當然,伊斯蘭教極端主義走到今天也是一個過程,並非一日之功。
為什麼恐怖分子多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教義是否被曲解了? 這個答案說的很好(雖然有不少私貨),我也在學習。

我說美國、法國,是美國和西歐國家現在有很更多的阿拉伯移民,他們已經開始向政府施壓,傳統的排猶太國家法國不算,以前支持以色列的西歐國家紛紛轉向支持巴勒斯坦。這說明阿拉伯移民正在改變西歐的政治格局,甚至是更深遠的影響。

法國民眾街頭示威 抗議巴以衝突-中新網 法國民眾街頭示威 抗議巴以衝突(可以注意下所謂的統稱「法國民眾」實際上是指)

美國還好,本身美國人對阿拉伯世界就有偏見,美國的猶太人又是很重要的一支,他們的影響遠比阿拉伯移民要大,所以美國現在還是以色列堅定的支持者。可是現在也隱隱然有勢均力敵的趨勢。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阿拉伯移民的比例繼續提高,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說美歐的困擾是移民,那麼關於巴以,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昨天晚上喀什莎車縣再次出現恐怖襲擊,中穆網的論壇上已經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新疆莎車縣發生一起嚴重暴力恐怖襲擊案 數十人傷亡 - 時事論壇 - 中穆網 - 最大的漢語穆斯林社區 http://www.2musli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3243

這還是一家正規的網站,而且是我隨便看的。

這些年新疆問題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現在我們可以越來越清楚的看出,這不是簡單的民族問題。伊斯蘭教使這些民族變得越來越封閉、排外、拒絕被同化,這並不新鮮,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個宗教使問題不再是孤立的,宗教超越了民族、甚至超越了國家的概念

這才是最大的隱憂,我們是一個典型的民族國家,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來自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憑藉先進的中華文化,我們同化了周圍的民族、融合成了新的自己、甚至傳播了價值觀、影響了藩屬國。

現在你自己的民族不認同你了。
非但不認同你,它的背後是整個阿拉伯世界。國境線也無法阻斷這種聯繫,你不能像以前一樣,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同化他們,相反的,它背後的力量源源不斷,甚至可能……

(嚴格意義上,不是現在才開始的。而是現在,這個問題走入普通人的視野中。)

美國反對聯合國涉以決議 力挺以色列


大多數答案把以色列描述成一個被迫奮起反抗的悲劇英雄,把阿拉伯國家描述成無理取鬧、極度仇以、毫無人性的血腥魔鬼。我覺得說得太主觀、太偏頗。還有說以色列朋友如何友善、以色列技術如何發達、以色列多人道,就不納入正史的討論範圍了。只說這幾個事實:

  1. 在以色列立國之前,巴勒斯坦人已經在那片地區生活了1300年。
    是的,依據民族自決原則,以色列當然有權建國。一句名言是"a land without people for a people without land."
    但問題是:憑什麼是巴勒斯坦?
    俄羅斯人迫害過以色列人,歐洲人驅逐過以色列人,德國人屠殺過以色列人。巴勒斯坦惹到誰了???憑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復國?說歷史淵源,可不可以在河南呢?誰是反猶主義的始作俑者?是基督徒,可不可以在羅馬呢?
    以色列復國於巴勒斯坦,是大國政治的產物,而巴勒斯坦是無辜的犧牲品。
    以色列的國父們從來沒有想過建立一個多民族國家,甚至就沒有考慮過讓巴勒斯坦在「卧榻之側酣睡」。以色列的建國原則:建立一個猶太族,而不是多民族國家。當時,以色列有自上而下的公開歧視,節制巴勒斯坦人口,不視作猶太裔公民。
  2. 以色列依靠恐怖主義復國。
    是以色列復國組織最先發明出把炸彈扔到人群和公交車上(Irgun),也是以色列的恐怖分子刺殺聯合國調停員以反對耶路撒冷國際化(Folke_Bernadotte),這些恐怖分子中後來還有人成為了以色列首相(Yitzhak Shamir, Menachem_Begin)。以色列對此並不諱言,前首相Barak曾說:如果他是個巴勒斯坦人,他「也會加入恐怖主義組織。」以色列國父Ben Gurion在1937年說:「如果我是個阿拉伯人,我會更加激烈地反抗以色列對阿拉伯人原住民的遷徙。」
    所以,至少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保守的結論:恐怖主義不是一個有組織的全球性運動,而是弱小民族反抗壓迫者的策略。
  3. 阿拉伯民族並不好戰,以色列也不是天使。
    First Intifada以色列軍隊佔領了原定劃分給巴勒斯坦的領土,巴勒斯坦平民反抗,以色列軍隊鎮壓,結果是2.3-2.9萬兒童受傷;
    Second Intifada第二次,3386名巴勒斯坦平民受傷,其中676個是兒童。這次事件的起因是什麼呢?不是阿拉法特策劃,是因為沙龍拜訪了Temple Mount——兩教爭奪已久的聖地。這麼類比:中日和解時,突然日本首相拜訪釣魚島,中國人怎麼想?事實上,巴勒斯坦當時的領導人請求美國和以色列幫助維持秩序。他們不是惡魔。
    再到2006年,加沙黎巴嫩衝突,以色列軍隊拿巴勒斯坦平民作為報復。
    美國單邊支持以色列,尤其是軍援,使得很多原來對以色列抱有同情的伊斯蘭國家最後也反目成仇,比如約旦、巴基斯坦。所以,第三個結論是:以色列不是反恐怖主義旗手,而是憎恨的根源。
  4. 外強中乾的伊斯蘭世界。
    很多人支持以色列是因為崇拜它的軍事實力,覺得以色列依靠民族血性力挽狂瀾,如有千鈞之力。事實上,在美國的支持下,獨立戰爭或者後來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的軍力都遠遠超過他的對手們。這就好像日俄戰爭日本戰勝是一大刺激,但甲午戰爭日本戰勝中國並不足為奇。
    而且在以色列成立之日,各個阿拉伯國家都攫取了巴勒斯坦國土,如同波蘭對芬蘭一樣,現在也是離心離德——這個聯盟非常不牢固。

至於為什麼大國支持,這和歐洲人的愧疚情感、冷戰反共、共同價值觀、Christian Zionist再度降臨的宗教理論、美國的新保守主義和政治結構都有關。
一個很著名的說法是猶太人掌控了美國的金融、媒體、政界,這當然是謠言;但美國的確存在一個「親以色列社群」(Pro-Israel Community)。更詳細的請繼續閱讀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 (豆瓣) 順提一句,這是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兩位教授所著,學術界視作參考書,但在輿論界引發很大爭議——但沒人能質疑其中的事實部分。

補充一個張鶴慈的觀點,感謝 @萊恩 提供:Sina Visitor System
再補充個一直很佩服的知乎用戶@榮健欣的觀點,拋磚引玉,詳見評論。
@張海旭 小錯誤:美國在以色列獨立戰爭時對參戰雙方施行武器禁運,實際給予以色列武器援助的是捷克(蘇聯)。以色列到60年代才用上美帝的軍火


飛魅說到點子上了。

如果限定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不超出雙方48年劃定的邊界),其實問題並不複雜。中東原本是奧斯曼的領土,土耳其放棄後這些國家才建國。以色列相當於是以聯合國的名義建國,但是巴勒斯坦不承認。巴以衝突其實與印巴衝突是一樣的,理論上印巴分治是原本雙方的協議,也是聯合國認可的,但是印度在事後並不承認巴基斯坦的合法性,認為是巴基斯坦佔領了印度的領土,想用武力消滅巴基斯坦。只不過在中東,是發起進攻的巴勒斯坦被以色列壓著打。而以色列除了保衛原本劃定的自己的領土,還多佔了巴勒斯坦部分領土,這點來說是理虧的。

但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戰爭,和伊斯蘭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完全是兩回事,如果真的站在巴勒斯坦的立場上看問題,那麼不僅要反以,而且要反阿拉伯,因為兩邊都是侵略者。

阿拉伯世界聯軍進攻以色列與解放巴勒斯坦之間沒有任何關係,所有認為阿拉伯聯軍與巴勒斯坦屬於同一陣營的看法都是錯誤的。敘利亞和約旦都對巴勒斯坦有領土要求,對於他們來說,以色列佔領的不是巴勒斯坦領土,而是他們的領土。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盟的失敗,根本原因就在於阿拉伯各國瓜分巴勒斯坦領土時產生了衝突,導致聯盟瓦解。埃及介入此事的目的是想成為阿拉伯世界領導人(與敘利亞合併,還把國名改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了),但是在夢想破滅後第一個與以色列和解。真正悲劇的是黎巴嫩,被巴勒斯坦解放軍佔領,而巴勒斯坦人被敘利亞趕走後敘利亞人住下來……

就算以色列當初的成立有法律問題,但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仍然是對以色列的侵略。中東戰爭基本都是阿拉伯國家主動進攻為主,以色列侵佔的地盤都是在反擊中拿下的。要求以色列還給各國當然沒有問題,但前提是阿拉伯國家保證巴勒斯坦的完整,且不再以消滅以色列為目標,這顯然不可能。

另外把以色列的黑鍋扣到英國頭上也是錯誤的。第一次中東戰爭英國是阿拉伯聯軍的後台,目的就是消滅以色列,蘇聯才是以色列的後台。


全文轉載自 巴勒斯坦土地問題的七大謬論

(1947年聯大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地圖)


【謬論一】:分治前,93%(版本不同,有說95%的,有說絕大多數的)的土地是阿拉伯人的,猶太人只收購了6%多一點的土地。跟這個謬論放在一起的,通常是一張地圖,上邊把巴勒斯坦整個塗成了綠色,只留下一些白點代表猶太土地。


【張平批駁】這個謬論一半是事實,一半是謊言:猶太人那6%多是真的,阿拉伯人那93%則是赤裸裸的謊言!無論是在奧斯曼土耳其時代還是英國託管時期,巴勒斯坦地區的大多數土地都是國有(公有或君王所有)的土地,比如佔地13,000多平方公里(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0%左右)的內蓋夫大荒漠,一戰前是土耳其蘇丹的土地,託管時期是皇家土地,也就是女王陛下的產業,從來也不是私人土地(誰會傻到去購買沒用的荒漠的地步)。阿拉伯人想說這土地那時候是他們的,也沒查查自己的血是不是藍的。


那麼阿拉伯人究竟在巴勒斯坦佔有多少土地呢?任何一個負責任的學者都會告訴你:沒人知道!猶太擁有的土地情況,都是在土耳其和英國的土地管理部門登記了的,雖然只有6%,但每一筆都白紙黑字,清清楚楚。阿拉伯人則無論自稱有多少土地,都很少能拿出相關文件來證明。如果真按登記過的土地所有權來計算,阿拉伯人的土地佔有率即使能超過6%,恐怕也多不出多少(土耳其人隱瞞了相當一部分土地登記資料,因此無法完全確認)。


【謬論二】:巴勒斯坦人以法拉赫方式擁有巴勒斯坦的土地。


【張平批駁】因為拿不出土地所有權的證明,阿拉伯學者及其追隨者們便發明了一個所謂的法拉赫所有權,宣稱巴勒斯坦人是以這種方式擁有土地的。


所謂的法拉赫土地所有權,是指一種阿拉伯人傳統上的按村莊分配土地使用權的方式,也就是每個村莊每年給各戶分派土地耕種,得到土地的家庭只能使用,並不擁有,下一年則重新分派。這本來是一種土地使用方式,並不涉及所有權問題(嚴肅的有關伊斯蘭土地所有制度的文獻里通常不會把法拉赫當作一種土地所有形式,談論這種土地所有形式的論文和書籍通常都是涉及以巴之爭的),因此在法拉赫系統中,搞不清土地的所有人是誰,搞不清土地的方位和大小,搞不清土地的交易情況。任何財產登記制度都不可能登記這種土地,所以無論是奧斯曼帝國還是英國託管當局,都不承認這是一種土地所有權,以色列國自然而然也不承認。


退一萬步說,即使我們承認這種土地所有權,阿拉伯人的土地也多不到哪兒去。按照英國當局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兩次統計,巴勒斯坦地區的可耕作土地大約是33%左右。42年國聯做過一個評估,認為聚居地區阿拉伯人的土地擁有率大約在68%左右。按這個估算,阿拉伯人擁有土地的數量應該是33%乘0.68,也就是23%左右。就算我們再送給巴勒斯坦人10%(考慮到城鎮里的巴勒斯坦人),也就是30%左右,換句話說,即使把口說無憑的土地都算上,離阿拉伯人自稱的93%也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謬論三】: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佔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所以分治決議不合理。


【張平批駁】巴勒斯坦分治,本來是兩個民族國家的建立,跟人口多少沒有任何關係!就好像繼承遺產,講的是名分,跟各家人口多少不相干。


退一萬步說,就算你可以把人口和土地聯繫起來,這個謬論依然是個謊言,因為它隱瞞了土地質量問題!猶太人拿到了57%不假,但50%是上文所說的內蓋夫大荒漠,除個別綠洲外,絕大多數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在40年代末尤其如此。即使是在現代以色列,在發明了先進的滴灌技術開發了世界領先的荒漠農業之後,內蓋夫地區的絕大多數土地仍然是荒無人煙的。換句話說,猶太人分到的土地里,只有7%是適合居住的,加上荒原里的個別綠洲,總可居住面積不會超過10%。而阿拉伯人拿到的43%的土地,除死海邊上少量地塊外,全部是可居住土地(詳見下文)。


巴勒斯坦土地分配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1936年,英國的皮爾委員會就提出過一個分治方案,那次是把包括內蓋夫在內的80%左右的土地分給阿拉伯人,猶太人獲得北部約20%的土地。阿拉伯人對此斷然拒絕。47年的分配,猶太人拿到了阿拉伯人不想要的內蓋夫,土地面積遠遠低於阿拉伯人當初得到的80%,阿拉伯人仍然是不願意。實際上從這兩次劃分,我們可以看出劃分者的一個基本原則:拿到好土地的一方少拿點兒,拿到壞土地的一方多拿點兒。無論誰來評判,都不能說這不是一個公平的原則。因此阿拉伯人抱怨土地劃分不公,只是一個借口,根本上是想在巴勒斯坦地區搞種族清洗,無論怎樣劃分都不會滿意的。


【謬論四】: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


【張平批駁】:一塊土地被分成了六塊,每方各拿三塊,自然都是互不相連的。阿拉伯的國土互不相連,猶太人的國土又何嘗是相連的?在這樣明顯的問題上都說一半藏一半,難道想欺天下人都是弱智不成?


【謬論五】:阿拉伯國的領土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大部分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張平批駁】:讀至此,聰明的讀者自己大概就能批駁這條謊言了。猶太國絕大部分土地是內蓋夫荒原,既不在海邊,也跟肥沃扯不上邊。猶太國土地最肥沃的部分在加利利東部的耶斯列山谷和胡拉沼澤地。這兩塊地方在阿拉伯人手中的時候,都是沼澤絕地,蚊蟲成群,瘧疾肆虐。是猶太人重金將這些土地買下,披荊斬棘地用現代技術將其改造成了良田。沿海平原雖然也有一些農田,但主要是擁有特拉維夫和海法兩座現代城市。這兩座城市都是猶太人建立的,其中的阿拉伯人口主要是依附於猶太經濟的移民人口。這些土地,就算分給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好意思拿嗎?


反觀阿拉伯人拿到的土地,北方加利利西部沿海地段北連有中東瑞士之稱的黎巴嫩,蒼松翠柏,綠草相映,水源豐富,是本地區最好的土地之一。南部沿海的加沙地帶,擁有極其適合耕作的農業用地。中部丘陵地帶擁有當地稀缺的地下水資源,雖然談不上肥沃,但絕對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比內蓋夫荒原不知好到哪裡去。東邊的約旦河谷更是肥沃的農耕區。這樣的條件還宣稱貧瘠,難道真的只有天堂才適合他們住?


【謬論六】:以色列復國是因為歐洲反猶主義,應該在歐洲復國而不是在巴勒斯坦地區。


【張平批駁】:民族自決權包括一個民族認定和選擇自己所擁有的土地的權利!當然這種權利的實行需要獲得國際社會的公認。因此,猶太民族和世界任何民族一樣,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家園。在國際社會承認之後,猶太人對自己的土地所擁有的權利和任何一個民族與自己土地的關係一樣,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這一點上,如果一定要糾纏歷史舊賬的話,阿拉伯人更沒權利「說三道四」,如果不是他們當年入侵佔領了猶太人的故土,如果不是他們在三十年代阻撓猶太人的回歸,猶太人也不至於流離失所到那個程度,甚至面臨大屠殺也無處可去。


【謬論七】:以色列佔用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建國。


【張平批駁】:這說法只有一個問題:巴勒斯坦人憑什麼說這些土地是他們的?


決定一塊土地的歸屬,大概可以有這樣一些形式:歷史權利,現實存在,國際條約,戰爭結果。


巴勒斯坦人在歷史上從未建立過自己的政權,對這塊土地從未擁有任何歷史權利;私人土地所有權模糊不清,現實存在同樣是一筆糊塗賬。1947年的聯大分治決議實際上是巴勒斯坦人歷史上第一次合法拿到自己的土地,但又聯合阿拉伯各國發動滅絕以色列的戰爭,結果把分來的土地也丟了一大半,停火時綠線給了猶太人80%的土地,阿拉伯人只留下20%,跟當年皮爾委員會的方案正好翻了一個個兒。需要說明的是:巴勒斯坦人聯合各國發動侵以戰爭,表明他們不承認這個國際條約所給予他們的土地,而選擇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此土地的劃分就由戰爭的結局來決定了。阿拉伯人不能自以為強大就訴諸武力,打了敗仗又去引用聯合國的決議,即使他們依仗人多勢眾把持了聯合國,也不可能這樣把天下好事都佔全了!所以國際社會對以巴領土問題的解決是以綠線為基礎,而不是以47年分治決議為基礎。失敗的侵略者通常喪失土地,這是國際慣例,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都是如此。天底下大概只有我們中國人講究以德報怨,是個例外。


猶太人在這塊土地上三次建立有效政權,擁有無可置疑的歷史權利,而且主流猶太傳統從未放棄過這種權利。近代猶太復國主義通過合法手段,增強了猶太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的現實存在。47年猶太國接受聯大分治決議,並明確表示願意與阿拉伯國和平共處。48年猶太國打贏了反侵略戰爭,合法拓展了自己的疆土並得到國際承認。今天,以色列國願意讓巴勒斯坦人在綠線之外的土地上建國,並撤出自己的軍隊,只要這個國家不威脅以色列的安全。


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說,綠線之內以色列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應得的,綠線之外的土地以色列隨時可以交還(定居點其實是說撤就撤的東西,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都是先例),並不是以色列建國的一部分。總之,以色列在土地獲取方面並沒有超越國際慣例,更不是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建國的!


張平 2014年7月28日 於特拉維夫


@QGBCS謝邀,這要看你從誰的角度評價以色列了,因為地處中東,所以問題很複雜。
單純是國家視角來看,以色列這個國家很成功,也就是說以色列的一切國家行為完全符合它的國家戰略,成功達到了最大化國家利益的目的。


我們國家的大國思維太嚴重,很難站在一個小國的立場上想問題。試想一個國家周邊全是敵人,只要輸掉一場戰役,就可能亡國。這是怎樣一種嚴峻的形勢,所以以色列清楚的認識到不能在自身劣勢的情況下,還坐等敵人來攻,必須決戰於境外,以戰求生存,以戰爭這種高強度的鬥爭形式來削弱對手,最終確立了自己在中東這種四戰之地的不敗地位。

我欣賞以色列的另外一點是決策十分迅速和果斷,比如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在北線擊敗敘利亞的侵略部隊之後,以色列面臨把部隊南調西奈半島還是繼續擴大在北線的優勢兩種選擇,梅厄總理很清楚的看到把在戈蘭高地的一個師調回西奈戰線要花上4天時間。如果戰爭在這時結束了,戰爭的結果將是以色列在西奈半島的領土損失、同時也沒有在北部戰線攻佔領土,那結果將便成以色列十足的戰敗。而她則做出了跨過原有的戰線攻入敘利亞的決定。結果證明西奈的埃及軍隊太廢材,根本不是以色列國防軍的對手,防線沒有問題,而向北進攻的決定使得以色列永久的佔領了戰略要地戈蘭高地,永遠的解除了敘利亞對耶路撒冷的威脅,並在隨後的停火談判中處於優勢地位。同樣還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得到阿拉伯軍隊將要展開進攻行動的情報之後,僅用不到一天時間就完成了戰爭動員,可見其行政和戰爭體系之高效。

至於其他方面,有些回答已經描述的很詳細了。總之我認為以色列能在這種外部環境下生存下來,並不斷擊敗和超越對手,成為一個地區大國強國,這是很了不起的。這個世界本質還是強者的世界,每個國家的地位是靠自己打出來的,不是別人施捨的,以色列的地位也是這麼得來的。


好吧,那就來簡單的聊一聊以色列吧。

初識以色列源於「慕尼黑慘案」,以及之後震驚世界的暗殺計劃。

1972年慕尼黑運動會上,一個自稱「黑色九月」的組織在9月5日凌晨偷偷潛入以色列選手居住的31號建築樓,當場槍殺了兩名以色列運動員,並另外抓獲九名以色列教練和運動員作為人質。案情發生後,以色列女總理梅厄夫人(Golda Meir)第一時間和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電話進行磋商,以方要求能夠攜帶武器進入德國境內親自營救人質,但是被德國當局拒絕。5日晚10點左右,德國警方展開救援行動。但是因為行動方案過於草率,並對現場情況判斷失誤,最終導致9名以色列人質全部被恐怖分子殺害。

事件隔天慕尼黑奧運會對以色列遇難人員舉行了追悼儀式。所有的參賽國都降半旗表示哀悼。以色列代表隊也即刻返國,沒有參加後續的賽事。

(圖為死去的以色列運動員教練員的棺木)

(圖為以色列剩餘運動員以及官員返國)

但事情並沒有到此結束。在鐵娘子梅厄夫人的親自策划下,摩薩德進行[上帝的復仇](Operation Wrath of God)獵殺行動,目標是11名「黑色九月」幕後策劃相關人員。後整整歷時九年,摩薩德終於處決了死亡名單上所有的「黑九月」成員,完成了復仇。在這期間經歷了計劃曝光,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和國防部長引咎辭職,摩薩德局長扎米爾被解除職務,錯殺千百名無辜的巴基斯坦和歐洲人,以及在整個歐洲境內引發了數次軒然大波。

事實上,在9.11事件發生以前,以色列是西方國家裡唯一公開實施暗殺的國家。

於我而言,關於以色列最初的印象只能用[聖經]里簡單的一句話代替:這是一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國家。今天深扒的原因來源於前段時間無意看到以色列的幸福指數在全球名列前茅(7.267,NO.11)(如下圖所示),莫名戳中興趣點。所以今天就來聊聊以色列,說說它獨特的魅力。

(圖為2015年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排名)

地理環境和國家概況

以色列的國土面積為2.5萬平方公里,是海南的三分之二,只比北京大一點。就地理位置而言,以色列是一個位於西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國家,位於地中海的東南方向。北靠黎巴嫩、東瀕敘利亞和約旦、西南則靠近埃及。一個毫無爭議的戰爭區。

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以色列成為全世界最有危機感的國家之一。早在建國當日,四周接壤的全部國家就聯合宣布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發誓要把猶太人趕下地中海。然而自1948年建國至今,在經歷了7次大規模的戰爭之後,以色列依然屹立不倒。成為中東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商業自由程度、新聞自由程度、和整體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國家。

經濟崛起和國家使命

哈佛大學教授豪斯曼曾用「跳跳蛙」式的發展來描述發展中國家縮小其與第一世界的發達國家在人均財富上的差距時使用的。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經濟快速增長期是很常見的,但是全世界只有不足10%的國家有蛙跳式的發展,以色列便位列其中。從1950年到1955年,以色列的人均收入每年增加了15%。到2014年,以色列人均GDP已增至3.7萬美元(近25萬RMB),而美國同期為5.46萬元,兩者分列世界26和10位。

要了解以色列蛙跳式的發展,就一定離不開談論其「創業型」的國家建設方式,和「營利性」的愛國主義文化。早在2008年,以色列就成為全世界創業密度最高的國家,每年都有幾千家新設的公司,平均幾百個人就開了一家公司。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數量僅次於北美和中國,遠超歐洲的總和。此外,有三百多家跨國公司把科技中心開在以色列,並且這個彈丸之國承受著全世界最高密度的風險投資(人均風險資本是美國的2.5倍,中國的80倍,和印度的350倍)。而我們耳熟能詳的路由器、奔騰、酷睿、ICQ等都誕於此地。

就愛國主義而言,猶太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種族主義血淚最深的國家,在2000多年前被羅馬人驅逐之後就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以色列給了這些流離失所的猶太人一個家。管理學大師James C. Collins曾在《基業長青》一書中寫到:「那些能夠維持長久成功的企業通常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擁有一個基本上用一兩句話便可以表述清楚的核心目標。
核心目標是一個組織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它反映了人們對於公司工作的重視度-除了僅僅是賺錢以外」。對於以色列而言,核心目標,也就是建國宗旨是是為猶太人提供一個安全的地方。以色列的法律保證:「每個猶太人都有權利回到這個國家…」。在保護移民上,以色列政府付出良多。其中最為矚目的行動是1984的年「摩西行動」(Operation Moses),軍方將8000名在埃塞科比呀的猶太人送回到以色列。所以在1900年左右,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只有5萬人左右,到了現在以色列約有800萬猶太人,佔到全球猶太人總數的一半。

以色列不僅僅只是對移民的來源國家和經濟狀態不加以限制,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不論從政府的角度,還是情感的角度都願意增加移民的國家。所以這也就不難解釋在「慕尼黑慘案」之後國家最高領導人力排眾議頂著國際輿論的壓力簽署復仇計劃。梅厄夫人對摩薩德頭目說:「以色列存在於世,就是要保護猶太人,使他們免受敵人的欺凌和虐殺。這是我的決定,責任由我來當」。這種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存在於每個以色列猶太人心中。所以在計劃曝光梅厄夫人引咎辭職幾年之後,以色列前總統西蒙. 佩雷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繼續簽署命令要求繼續執行任務直至復仇結束。

建國者的愛國主義是以色列得以迅速發展的根基。建設以色列經濟,加入屬於以色列的集群,把以色列推向這個世界上最遼闊的地方,這是以色列普通公民心中的國家使命。

獨一無二的軍事文化

因為特殊的國情和地理位置,以色列長期處於全民備戰的狀態。在第一世界國家中,只有三個國家(以色列,韓國,和新加坡)是義務兵役時間超過18個月。每個年滿18歲的以色列人都要去部隊至少服役兩到三年。相較於其它國家而言,以色列國防軍最大的特色之一在於扁平化管理政策以及向下授權。

軍事歷史學家和戰略家Edward Luttwak曾提到:「雖然所有的軍隊都贊成隨機應變的戰術,但只有以色列特意讓高級軍官的人數非常少。這是精心設計的結構,這種結構意味著由更少的人發號施令,更少的軍官高級軍官意味著底層士兵有更多的主動權。」事實上,以色列只有少數的幾個陸軍上校,而副官和助理人員的數量卻有很多。美國軍隊中高級軍官占整個作戰部隊的比例為1:5,而這個比例在以色列國防軍中僅為1:9。另外,以色列空軍情況也是如此;最高長官僅是一個兩星上將,遠低於其它西方國家同等位置的軍官級別。

這種向下授權的模式在以色列是獨創之舉,也是必然之舉。這種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於預備役部隊在軍隊中的作用。與其它國家不同,預備役部隊是以色列軍隊的支柱。由於人力資源的匱乏,以色列的領導人在獨立戰爭之後就決定構建一種獨特的軍隊結構,預備役軍人不僅單獨編製,全員都是預備軍人,而且指揮官也由預備役軍人來擔當。直至今天,以色列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這種制度的國家。士兵的訓練不是按部就班的沙盤操演,而是更講究隨即應變的戰場實操。從獨立戰爭、消耗戰爭、再到波斯灣戰爭,以色列面對的都是兵力懸殊的非常規作戰,突然襲擊更是家常便飯。底層士兵的應變能力有時比上層將官的運籌帷幄更能決定戰爭的勝敗。

預備役制度不僅是這個國家創新的例證,同時也是國家創新的催化劑。當一個計程車司機有機會指揮百萬富翁,二十齣頭的年輕人有機會指揮訓練自己的長輩,等級制度自然就消失了。普通士兵有權通過投票否定自己的長官。而當一堆人圍坐一起時,離咖啡壺最近的人就會為大家準備咖啡,無關身份高低。對於軍官而言,為自己的士兵準備咖啡是很平常的事。在以色列的部隊里,比軍銜更重要的是把人員安排在其所擅長的領域。事實上,以色列軍隊的戰術創新都是由下而上進行的-由個體的指揮官或者他們的軍官向上傳遞。低等級制文化使得以色列人能充分發揚自己的天性,「一種懷疑和爭辯的態度」,有勇氣挑戰即成之事,不斷大膽創新。這種特殊的部隊文化是以色列科技發展的催化劑。

教育和科技現狀

在服役結束後,大多數人會選擇去上大學。根據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的數據顯示,以色列45%的公民都接受了大學教育,位列全世界最高。今天的以色列是國際學術界的翹楚。目前,以色列有8所大學,27所專科學校,其中4所位於全球150所頂級大學之列,有7所位於亞太地區的100所頂級大學之列。根據[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以「大學教育是否能滿足競爭性經濟的需求「為標準,以色列在60個發達國家的排名最近已升至第二位。另外,[科幻家]雜誌在2008年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以色列的魏茲曼研究所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榮膺全球除美國以外「最適合工作的學術機構」的榜首。

尖端的教育水平催生了科技的爆破式的發展。特拉維夫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以色列所獲得的專利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它所涉及的專利的數量和種類是最多的。如,雖然以色列國土60%以上處於乾旱與半乾旱狀態,水資源嚴重匱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以色列卻擁有掌握了最先進和高效的灌溉技術的全世界最大的滴灌農業公司;又比如全球銷量最高的25種藥品中,有7種是在魏茨曼學院研發的。這裡還是矽谷的「後花園」,最先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電動汽車網路,也是晶元巨頭因特爾的心臟。

在軍事方面,以色列的空軍和防空技術是猶太人皇冠上的驕傲明珠。加沙的哈馬斯和黎巴嫩的真主黨長期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和迫擊炮,從2000年到2008年有八千餘枚之多。對此,以色列獨立自主研發出了「鋼鐵穹頂」(Iron
Dome)防空系統並在2011年正式投入使用。鋼鐵穹頂技術能判斷出飛彈的落點,對於會落在有人員傷亡區域的飛彈,能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攔截。到去年底,鐵穹系統攔截了1200多枚飛彈,成功攔截率達到95%,使得這個國家的民眾即便生存在被最深敵意所攻擊的國家仍然能感到安全的庇護。

結束語

今天,我們看到的以色列是世界上無可爭議的科技大國,縱觀全球,以色列是經濟產業對GDP的貢獻比例排名第一的國家。以色列的強大離不開其背後的集群效應。1990年哈佛大學教授邁克. 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詞對集群現象進行分析。集群是指在某一塊特定的區域中,大量相互關聯的組織在空間上聚集。矽谷的誕生始於兩名斯坦福大學的工科碩士:威廉. 休利特和戴維. 帕卡德,他們在1939年在帕洛阿爾託附近的一個車庫裡,用538美元聯手創建了惠普公司。指導他們的是一位斯坦福大學的前教授。

而在以色列,大量的知名學府,高密度的創業公司,豐富的工程師人才,以及大規模的海外風險資金無一不是以色列經濟騰飛的催化劑。除了集群效應,以色列的經濟騰飛也離不開建國者的愛國主義,公民強烈的國家使命感,短缺意識,災難意識,以及猶太人骨子裡的好奇和逍遙自在的秉性。

但今天的以色列也依然處在危機之下。一方面,在以色列境內,兩個少數派群體:哈勒定(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和以色列籍阿拉伯人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政治不穩定。另一方面,以色列對國際風險資本和出口市場有些過度依賴。當全球經濟處於不穩定階段,海外風險資金進入當地市場減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本地創業的風險。

但無論前景如何,以色列都會永遠大踏步向前走。如同佩雷斯所說,最謹慎的方法就是大膽一試。


昂。其實並不是專門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才寫的,是公眾號里正好寫到關於以色列就直接照搬了。雖然以色列戰火不斷,甚至是很多國家的心頭大患。但是如同文章開篇提到的,以色列是一個「以牙還牙」的國家,它的目標是為猶太人一個真正的國家。

我想,從民族精神而言,這總不是件太壞的事。

最後,如果你能順帶關注下我的公眾號(名稱: 葉家二妞),我會很愛你的。么么噠~

http://weixin.qq.com/r/jEjF3W7EfTMCrSq_9x2e (二維碼自動識別)


1,有點小聰明。從那麼多優秀猶太人可以看出。
2,缺乏智慧。從顛沛流離幾千年,靠恐怖主義建國可以看出。
3,吃棗藥丸。排名第二的答案已經說得很詳細了,猶太原教旨主義,和瓦哈比一路貨色。


以色列這個國家的歷史,就是一碗真正充滿正能量的雞湯,完全秒殺社交媒體上的各種段子。如果你想看看現實當中有沒有「人定勝天」的例子,建議去了解一下以色列的歷史。不過,國內因為意識形態關係,很多關於以色列歷史的描述,就別太當真了,翻來覆去就那些內容,多是無條件採納阿拉伯人的說法,和事實差異很大

這裡要澄清一些歷史問題,我看有些答主(懶得點名),根本不清楚這些東西。

  • 猶太人一直沒有完全離開故鄉,在中東的猶太人的數量不是很多人想的那樣少。
    • 在默罕默德傳教的時候,後來的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麥地那是猶太部落統治的。
    • 1880年,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數量超過阿拉伯人,注意,猶太復國運動是之後才興起的。
  • 猶太人在中東的數量少,和當地統治者的刻意驅逐和控制有關係。比如,伊斯蘭教崛起後,伊斯蘭統治者就開始把阿拉伯半島的猶太人驅逐到南方的葉門和東非的埃塞俄比也。客觀地講,伊斯蘭統治者對猶太人的態度比歐洲寬容多了,但也是時好時壞。
  • 以色列的建國,準備期很長,不是什麼突然降臨、強加的東西。從1897年第一節世界猶太人大會開始,猶太復國主義者就與各方持續溝通斡旋,包括和當地的阿拉伯上層人士,甚至和哈齊姆家族的費薩爾親王簽署過協議,互相支持建國。後者是阿拉伯大起義的領導人,被視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
  • 猶太人持續向巴勒斯坦的移民,沒有想像中那樣造成對阿拉伯人的生存壓力。
    • 猶太人的大量土地都是贖買的,而不是強佔,都是阿拉伯人自願賣掉的。
    • 猶太人去的很多地方,都是非常貧瘠的,本來就沒人。但猶太人帶去技術和資本,將很多荒涼的地方建設得繁榮起來。丘吉爾在擔任殖民大臣的時候,去過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建設成果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在議會報告上他說:「……任它在阿拉伯居民猛烈攻擊之下被粗魯殘暴地摧毀,我都當然不會同意」。
    • 事實上,猶太人的經營,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惠及了大部分阿拉伯人。受負面影響的主要是游牧的貝都因人和坐吃山空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生存壓力很大一部分是高生育率和懶惰造成的。矛盾的激化,是當地上層阿拉伯統治者轉移自身社會發展問題有很大關係。
    • 侯賽尼家族的政治野心,是雙方矛盾激化的幕後推手,尤其是在周邊幾個阿拉伯王國紛紛成立,當地望族搖身一變成王室之後。
  • 說以色列是英美中東政策的產物,不符合歷史事實,其實整個西方世界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比較偏向阿拉伯,以色列宣布建國後,英法就在觀望,而沒有承認。不要把現在的情況想當然地等同於幾十年前
    • 英國在中東利益曾經是殖民統治,在不得不放棄後,是和當地阿拉伯統治者合作來維持影響力,並且願意拿猶太人來做交易。這點在以色列建國前的一系列衝突中表現得很明顯,基本就是偏袒阿拉伯人;而且英國人在49年第一階段戰爭結束後,私下對猶太國沒有被消滅感到遺憾。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哈迦納、伊爾貢、萊希——和英國當地軍警進行過長期的軍事鬥爭。事實上英國人決定從中東抽身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維持治安的開銷太大。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當年猶太人的軍事組織反而是恐怖襲擊的主要策劃者,英國的一任殖民大臣就是被萊希給暗殺的。
    • 美國人支持以色列建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道義,對猶太人遭遇的同情(尤其是二戰中的大屠殺),這點杜魯門總統個人有很大影響。事實上,當時美國在中東不乏阿拉伯盟友,而且和阿拉伯人也有很多利益交集。對,我說的就是沙特,沙特是美國在中東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盟友。當年,國防部長福雷斯特曾經提醒杜魯門,對沙特的石油的需求將是決定性的問題;杜魯門卻回答說,我主力這個問題的依據是正義的原則,而不是石油
      • 美國在聯合國大會投票表決之前,立場比較搖擺,曾經一度屈服於阿拉伯人的壓力。
      • 美國在以色列建國後相當長時間內,奉行中東武力再平衡政策,對於以色列的軍事裝備購買,阻撓多次。
    • 真正出於戰略考量支持以色列建國的反而是蘇聯。不少猶太領導層是從蘇聯過去的,意識形態上屬於左翼社會主義分子,到現在以色列還有很多類似集體農莊的組織。早期以色列購買的武器,很多來自於蘇聯控制下的東歐。
  • 猶太人不是種族主義者,相反,對於願意一同生活的阿拉伯人是比較寬容的。目前以色列大概有20%的人口是阿拉伯人,這些阿拉伯人富裕程度不及石油土豪,但所享受的權益和保障,遙遙領先於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甚至在國會裡都有自己的議員。Paul Newman演過一部電影《Exodus》,裡面有關於建國時期和當地阿拉伯人的關係的描寫,其實很多阿拉伯人並不反對猶太人生存,最後他們也和猶太人一起生活,共同建立了以色列。
  • 以色列歷史上有不少污點,如,戴爾亞辛大屠殺;1967年六日戰爭中逃離家園的阿拉伯人沒有被允許返回等。但同時也要看到,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阿拉伯人一些行徑的反應。戴爾亞辛大屠殺之前,對猶太定居點的襲擊已經達到無法容忍的程度;1967年戰爭中,同樣有大量猶太人被從自己土地上驅趕。對於不講道理的對手,很多時候不得不耍點狠的才能鎮住他

以色列的建立、生存到發展壯大,其中可歌可泣的事迹太多,猶太人做出巨大犧牲,忍辱負重,牢牢抓住每一絲可能,甚至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相反,阿拉伯人在幹什麼呢?

  • 阿拉伯領導階層長期欺騙民眾,隱瞞真相。在埃及,絕大部分民眾都不了解中東戰爭真相,以為是自己的軍隊打敗了猶太人,光復了蘇伊士運河與西奈半島。
  • 阿拉伯極端組織清除任何中間派和溫和派,只留下極端暴力一條路徑,而且採取綁架民眾的做法。不懂的人請查查在黎巴嫩的中國軍事觀察員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被以色列炮火擊中身亡的。
  • 一些阿拉伯國家,為了私利,刻意維持巴勒斯坦民眾的困苦狀態。柯林頓執政時調停巴以衝突,阿拉法特差一點就要在全面協議上簽字,結果接到穆巴拉克的電話,告誡他決定必須考慮全體阿拉伯人。是啊,如果巴以衝突解決,埃及這個所謂的阿拉伯世界的政治領袖,還有多大分量?

了解以上事實,你覺得,以色列到底要為伊斯蘭極端恐怖主義的產生,負多大的責任?


先戳穿前排 @hank紀念 答案中的謠言:
2001年,雲南麗江發生了以色列遊客不慎在虎跳峽落水的事故,經中國方面尋找無果,為此,以色列政府派專機 來麗江,帶著專業的搜救設備和一個專業搜救隊,並高薪僱傭中國人沿江幾百里進行拉網似的搜索,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時間持續一個多月。

這麼多年了這謠言居然還在傳,看中國領事服務網的2001年的記錄檔案
14323 以色列遊客在麗江遇難,我有關部門經全力搜尋,已找到死者屍體
入庫時間:2001.11.23

  11月2日,以色列遊客YISHAI DOV
ROSENBLUH在雲南省麗江虎跳峽渡口乘船過江,不聽船工勸阻執意游泳過江,下水後被激流捲走。事發後,中方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專業人員和當地群眾全力
以赴沿江展開搜救工作並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經過多日艱苦搜尋,該遊客的屍體已於16日找到,並於22日從昆明經北京轉運以色列。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搜救外國遊客首先是符合我朝傳統的,再者,11月2日落水,11月16日找到屍體,22日轉運以色列——那麼「中國方面尋找無果」,「以色列政府派專機 來麗江,帶著專業的搜救設備和一個專業搜救隊,並高薪僱傭中國人沿江幾百里進行拉網似的搜索,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時間持續一個多月」,這些描述是怎麼來的?中國領事服務網膽子那麼大敢編造?

並且同樣的記錄在外交部的網站也能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8874 以色列遊客在麗江遇難,我有關部門經全力搜尋,已找到死者屍體
入庫時間:2001.11.23

  11月2日,以色列遊客YISHAI DOV
ROSENBLUH在雲南省麗江虎跳峽渡口乘船過江,不聽船工勸阻執意游泳過江,下水後被激流捲走。事發後,中方有關部門立即組織專業人員和當地群眾全力
以赴沿江展開搜救工作並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經過多日艱苦搜尋,該遊客的屍體已於16日找到,並於22日從昆明經北京轉運以色列。

另外一則謠言:
有一年我到福建做個調查,福建省政府的高官,給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幾年前,耶路撒路發生了一起公交車爆炸的恐怖襲擊,炸死了十來個人,其中包括兩名中國人,這兩名中國人都是福建人,是去打工的。以色列政府立刻與中國方面聯繫協商賠償事宜,但經過中國領事館的核實,此兩人系偷渡客,屬於非法入境,於是使館方面不再配合。

後來,以色列政府專門開了一個會,會議認為,在以色列國土上無辜死亡的人,政府都有責任對其負責,至於這個人偷渡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會議最後決定,對
兩名死難的中國人一視同仁地按照國民待遇善後。會後,以色列政府派專人到福建找到兩位農民工的家人,撫恤金標準如下:死者健在的父母按照每月1100美金
的標準發放直到老人去世;未成年子女按每月1100美金的標準發放直到成年;有妻子的按照每月1700元美金髮放直到去世。死者家屬要求一次性支付,以色
列政府也同意了,最後支付的金額是每位死者賠償70萬美金。所有相關的調查費用全部由以色列政府負擔。
消息傳開,在福建掀起了去以色列打工的狂潮。福建省政府的官員說,怎麼擋也擋不住。以色列政府就是這樣對待偷渡打工者的:沒發現,你就在那兒打工;發現了,政府出錢購買機票送你回國;死了,按照以色列國民標準撫恤。

抱歉不會希伯來語,沒法搜索查找,但是這篇新浪2004年的文章已經足夠打臉
http://news.sina.com.cn/c/2004-10-25/09554695979.shtml
摘錄部分內容如下:

中國勞工在以色列的數目,本身就是一個謎。中國駐以使館登記在冊的大約是七八千人,但實際數目遠遠不止這些。
以色列有關部門的估計大概是在兩三萬人左右。

  中國勞工絕大多數都來自福建。他們往往是一人先出外打工,如果覺得效益較好,則帶動親戚、朋友或鄉親都過來。
如2002年特拉維夫連環爆炸案的死傷者中,許祥興和許祥敏是堂兄弟,而許恆勇則是他們的叔叔。

  以色列國土狹小,不過1.4萬平方公里。因此,幾乎在每一平方公里的以色列土地上,至少就有兩個中國勞工。

  這些中國勞工中,真正完全符合以色列法律手續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可能就是大使館統計在冊的七八千人。其
他都屬於「非法勞工」。他們一旦被警方發現,將被投進監牢並被遣返回國。

  當然,這些「非法勞工」,並不僅僅來自中國,其他如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如羅馬尼亞、烏克蘭等東歐國家
,甚至秘魯、阿根廷等拉美國家都有。

  這也正是為什麼自殺式爆炸事件後,總有許多受傷者寧可掙扎著溜走,也不願意上警察的救護車。以色列同行無奈評
價說:這些「黑勞工」怕以色列警察,更甚於怕巴勒斯坦人的「自殺炸彈」。


該答主所引文章沒有提及具體時間因為無從查找賠付相關內容,但其中這段內容很明顯是編造的:

「消息傳開,在福建掀起了去以色列打工的狂潮。福建省政府的官員說,怎麼擋也擋不住。以色列政府就是這樣對待偷渡打工者的:沒發現,你就在那兒打工;發現了,政府出錢購買機票送你回國;死了,按照以色列國民標準撫恤。

相信沒那個國家會如此對待偷渡打工者,尤其以色列這個彈丸小國。


此外,引一篇張鶴慈先生的微博 Sina Visitor System

世界衝突之源-以色列。不論是以色巴衝突還是馬航事件,人們為什麼非要把衝突的雙方分成一個是天使和一個是魔鬼,然後自己表態堅決的站在天使的一邊?左右之爭變成為誰是天使誰是魔鬼之爭。21世紀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而人類在政治上仍離野蠻人的距離有限。


內容見下圖


以色列給人好戰的印象有兩條原因
第一,周圍都是懷有敵意的阿拉伯國家,自己國土狹小,一波就被推平了,所以不得不先發制人。自然界裡面,體格大的動物通常脾氣都很好,比如大象,因為不擔心別人一下揍死它,而猴子這種小型動物往往更為好鬥,因為它實在不耐揍,所以沒事就要嚇阻對方,時時擺出一副拚命的樣子。這也是以色列人無奈的選擇,如果別人覺得它好欺負,那以色列真完了。
第二,猶太復國運動時自己挑的這塊地,自個要插到阿拉伯國家內部,為了聖地,難免要做出犧牲。群敵環伺,一有宗教糾紛,二有領土糾紛,雖然中東戰爭往往由伊斯蘭國家挑起,但以色列的地盤越來越大這是無可辯駁的,這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群廢柴想收復失地,結果反而損失了更多領土,當然,目前國際的慣例是同情弱者,或曰,防止強者做大跟大流氓搶蛋糕。

為啥樓上這麼多人都忽視了以色列現在的國土也是巴勒斯坦人的故鄉這一點?巴勒斯坦人住了上千年憑啥要給以色列讓路?哦,憑大炮?當心哪天這事落到自己頭上,想想當年的租界,中國人不是沒體會過故園淪喪的感覺,更容易同情巴勒斯坦。

與美國勾結這話有失偏頗
猶太人基本上跟各個強權都勾結,蘇聯當年內部一堆猶太高官,因為猶太人和共產黨都是沙俄帝國的反賊,後來猶太人被斯大林整的挺慘,其實這也沒啥值得說的,因為蘇聯的少數民族基本都被斯大林整的很慘。
中國和以色列的生意也是如火如荼,畢竟以色列是個科技發達的現代國家,除了石油,還是有很多生意可以做的。

掩蓋事實和犧牲其他民族的利益不是大家都在乾的么?單說以色列這可不厚道。
美國重建伊拉克,蘇俄保衛阿富汗,中國為越南耕地,這奏是吉祥的三寶啊!英法兩家出道更早,現在都成老鴇了。

俺們佩服以色列主要是因為這哥們戰鬥力確實挺逆天的,而且砍的是綠教。想想600萬VS10億,這都能逆推,堪稱戰鬥民族了,雖然對手確實菜。你若讓我選隊友,我也站以色列一邊啊,鬼知道對面那群人都在想什麼,前兩天不是有個日本人想搞清楚他們到底在想什麼然後悲劇了么?ISIS稱已將俘獲日本男子處決(1/13)(組圖)-搜狐軍事頻道
鄙視他的原因是因為巴勒斯坦人也是苦孩子,你搶地殺人總歸不對吧?人家當恐怖分子也是被逼出來的,就算沒綠教作祟,落後民族反抗壓迫也必然會有恐怖襲擊這一手段。

總體而言,中國國內的輿論是普遍同情巴勒斯坦人,口頭反對以色列的行動。因為這事確實跟咱關係不大,美國的乾爹揍人,想攔也攔不住,況且挨揍的人本來我們也不太喜歡,那就本著罵強扶弱的態度念完稿子洗洗睡。


從道義上說,全世界都支持以色列建國巴勒斯坦,就你們一幫綠教不支持,跟世界主流擰著來,是曰反動。
從實力上說,打五次送五次,有多大臉現多大眼,阿拉伯運輸大隊長為以色列人民做出巨大貢獻。
內部勾心鬥角,一隻手打以色列一隻手防備隊友,打輸了就賴美國拉偏架,你蘇爹扶爛泥髒了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幫過你們。
先動手讓人揍,先罵娘被反艸,最後跑到鏡頭前喊冤:「以色列欺負我們!」
呵呵
以色列人還冤呢,和這群記吃不記打的二貨和談什麼啊?西奈半島和約旦河西岸自古以來就是大衛王的!


我們看看以色列的敵人是什麼貨色,就最直觀了,感謝作為盾牌抵抗了它們那麼多。


好嘛,幸好您學的是阿拉伯語,您要是學朝鮮語是不是就要問為什麼主體思想這麼偉大我們怎麼不也在自己國家用了。。。。
--------------------------------------------------------------------------------------------------------------------------------
果然現在知乎的風氣不是那麼好了,一個閑來無事時的不算高明的抖機靈得到的票數比認真寫了半個小時的答案得到的贊要多得多。不過為了為知乎的氛圍做一點貢獻,我還是寫一個稍微長一點的答案吧,一是改善一下氛圍,評論里有一位同學雖然幽默感明顯不足,但說的在理,如果這樣的抖機靈泛濫,確實對我喜愛並且現在唯一會花時間在上面的知乎的氛圍不好。二是要多寫一點,免得我一個贊同數比較高的回答被摺疊。。。。。
沃爾特李普曼的《公共輿論》提出了一個觀點:每個人在認識一個事件時都會根據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感受形成一套成見,而這一套成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對事物的觀點,而我們就是通過這一套成見來對事物做出快速判斷以避免我們被海量信息淹沒或思考過度。比如,「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知乎(還有豆瓣?)上便是一種為大多數人接受的成見,而幾個代表相同利益或和觀念的成見便形成了一套系統,而這套系統被不同的人所接受便形成了各種群體中的政治正確。比如我認為的知乎的理性客觀,精英主義,還有認真的態度,還有豆瓣的文藝,網易的偏激等等。
但是成見的形成的不確定因素很多,經歷的不懂,閱讀的書中觀點的不懂,成見定型以後的選擇不同都會對我們的成見不同。我最近看了一個電視劇continuum裡面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同樣的一個人,因為在一周之內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略微有不同而導致了當其中一個穿越兩人見面後反而成為了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敵人,而我認為這就是成見不同所導致的。但成見的形成擁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你看到的東西塑造了你的成見,而你的成見又會反過來決定你看到的東西。關於這一點我有很多例子,不過我就懶得舉了。
所以這就來到了結論,題主學阿拉伯語的,應該是讀過很多的阿拉伯人寫的關於以色列的文章,而從前面幾個回答來看這些文章來看這些文幾乎必然充斥著「殺光以色列狗」之類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外加中國的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偏向性報道(忘了在前面論證一下「半句真話等於謊言」這個道理了)明顯使題主形成了與阿拉伯人頗有些相同的成見。事實上在網上有很多說明以色列人歷史,對這個問題的態度,以色列的強大與理性以及阿拉伯人自己作死的文章,真的有很多,假的想來也不少不過我對這個問題沒有研究所以不說了。而題主看不到這些而只能看到阿拉伯人寫的文章與國內主瘤媒體的偏向性報道形成了這一套成見,說明題主的信息來源比較單一。而如果題主真的學朝鮮語,如果不接觸韓國人寫的文章,以題主表現出來的形成成見過程中信息來源的單一,說不定真的會以為主體思想是全人類的大救星。不過這已經是玩笑了,我抖個機靈,博君一樂就夠了。
ps我歡迎有人質疑或探討我的觀點以及這抖機靈有沒有幫助的問題,但人身攻擊的無論對誰一概給我滾出去,不歡迎,謝謝。


偷個懶,直接貼周孝正的一個講話。周孝正(1947年7月-),中國北京市人,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社會學教授、研究所所長和國際關係學院外交系主任。他撰寫了社會學家國家資源報告,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負責人和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為中國人民大學「四大名嘴」之一(另三人為金正昆、徐之明、胡鄧)。

今天我準備就當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衝突談談個人看法,我的第一個觀點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不要輕易下自己的結論;第二,我個人的知識和經歷告訴我,以色列是個好國家,這也是我今天講課的主要內容。
有一次我在校內網看同學們發的圖片,有一張圖片引起了我的深思。這張圖片的標題叫"英雄",圖片上是一個赤手空拳的巴勒斯坦青年,站在長長一列以色列坦克面前,硬是把這列坦克給攔停了。
同學們,這個巴勒斯坦青年確實是"英雄",敢以血肉這軀和全幅武裝的坦克抗衡,但是同學們想過沒有,在處於"敵對"的情況下,有幾個國家的坦克會停下來?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坦克不會停,侵入喬治亞的俄羅斯坦克不會停,但以色列的坦克停下來了,這樣的士兵、這樣的國度,我個人認為,才是真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英雄。
有一年我到福建做個調查,福建省政府的高官,給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幾年前,耶路撒路發生了一起公交車爆炸的恐怖襲擊,炸死了十來個人,其中包括兩名中國人,這兩名中國人都是福建人,是去打工的。以色列政府立刻與中國方面聯繫協商賠償事宜,但經過中國領事館的核實,此兩人系偷渡客,屬於非法入境,於是使館方面不再配合。
後來,以色列政府專門開了一個會,會議認為,在以色列國土上無辜死亡的人,政府都有責任對其負責,至於這個人偷渡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會議最後決定,對兩名死難的中國人一視同仁地按照國民待遇善後。會後,以色列政府派專人到福建找到兩位農民工的家人,撫恤金標準如下:死者健在的父母按照每月1100美金的標準發放直到老人去世;未成年子女按每月1100美金的標準發放直到成年;有妻子的按照每月1700元美金髮放直到去世。死者家屬要求一次性支付,以色列政府也同意了,最後支付的金額是每位死者賠償70萬美金。所有相關的調查費用全部由以色列政府負擔。
消息傳開,在福建掀起了去以色列打工的狂潮。福建省政府的官員說,怎麼擋也擋不住。以色列政府就是這樣對待偷渡打工者的:沒發現,你就在那兒打工;發現了,政府出錢購買機票送你回國;死了,按照以色列國民標準撫恤。
2001年,雲南麗江發生了以色列遊客不慎在虎跳峽落水的事故,經中國方面尋找無果,為此,以色列政府派專機 來麗江,帶著專業的搜救設備和一個專業搜救隊,並高薪僱傭中國人沿江幾百里進行拉網似的搜索,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時間持續一個多月。
同學們,一個這樣對待它國和自己死去國民的國家,不管你怎麼說,我都堅信,這是個好國家。
任何一個稍微了解以色列的人,至少不會對以色列產生惡感。中國人喜歡把自己的近代史說成是"多災多難",那其中有很多是我們自己的原因,猶太人卻幾乎完全因為外因,幾千年來一直災難深重,這一切,僅僅因為信仰。
這個苦難的民族,在多年的戰亂動蕩中,在長期的漂泊遷徙中,在飢餓和苦難、殺戮和欺侮的磨難中,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在逆境中砥礪發奮,頑強發展,不僅沒有倒下,竟奇蹟般地在科技、軍事、教育、現代農業等領域獲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這個僅有1000多萬人口的民族,湧現出了一大批偉大人物:愛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拉斐爾、季諾維耶夫、卓別林、洛克菲勒、索羅斯......,這個民族和這些偉人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
一般人只知道猶太民族善於經商,殊不知猶太民族特別重視教育,他們把學習作為終生的使命,重智慧勝於重金錢。有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人均讀書最多的藏書最多的都是以色列人。猶太民族還特別重視兒童教育,他們在兒童教育方面研發的教具、教材、課程模式等被許多國家所採用。一個國家越相信自己的未來,越會重視自己的兒童教育。一個建國以來一直戰火不斷、四面楚歌的國家,如此重視教育,如此重視兒童教育,這樣的國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景仰。
看看吧,我向來看好以色列,一貫支持他們!我向來看不起那些用自己的人民作人彈去對他國平民進行恐怖報復的民族,對己對人都不負責!內部四分五裂愚昧唯心,對外殘暴恐怖,此等國家民族不值得尊敬和同情。
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
眾所周知,在世界民族之林,每個民族都以自己獨特的貢獻充實著世界寶庫。這其中,無疑猶太民族是非常出色的一個。這個民族儘管人口很少,可在世界上有名的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哲學家的比例卻異常的高。他們不僅為世界貢獻了一部流傳千古的《聖經》,而且還為人類貢獻了門德爾松、馬克思、海涅、玻爾、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等許許多多的文化巨人。他們對人類文明所做的貢獻是任何一個民族難以比擬的。
許多人把猶太人稱為「智慧的民族」或者「書的民族」,就是因為他們比其他民族更重視知識的學習,更重視教育。以前對猶太民族以及猶太教育了解甚少,通過《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這本書了解了猶太人聰明、智慧的內在原因,同時也得到了一些啟示。
第一,據猶太宗教經典規定,學習和鑽研本身就是信仰的組成部分,是猶太人一種神聖的使命。在世界上除此之外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將學習作為信仰。
第二,在猶太人眼裡,教師比國王更偉大。猶太人重視知識,所以也十分尊重有知識的學者和傳授知識的教師。在某些問題上,猶太法律賦予教師的地位甚至高過父母,因為「父母只是把孩子帶入今世的生活,而教師則把他帶入來世的生活」。
第三,智慧在猶太人心目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智慧與知識不一樣,知識是說你知道某一樣東西,而智慧是你怎麼樣把你知道的東西和日常的生活結合起來。猶太聖賢這樣教導猶太人:讀過很多書的人,如果他不會用書上的知識,仍可能是只馱著很多書本的騾子。
第四,猶太人崇尚創新。他們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是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隨時發問。在許多猶太人家庭,大人對放學的孩子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又提問題了嗎?
第五,家庭教育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這些都是不可想像的:猶太孩子從小在家庭里便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處,直呼父母的名字;他們需要零用錢,就必須幫助家裡幹活。正是這種平等和獨立思想,使孩子從小認識到,要想生活的舒適,就得靠自己的奮鬥爭取。其實,這些意識深深的藏在猶太人的心中是與這個民族經歷的苦難分不開的。也正是那些苦難使猶太人具有向逆境挑戰的勇氣和毅力。
第六,猶太人很重視通過節日對孩子進行社會教育。猶太民族的宗教節日繁多,每個節日幾乎都與民族歷史信息相關。每當節日來臨之際,猶太人都會舉辦盛大的紀念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啟發孩子提出一些問題並且銘記苦難的歷史。
第七,猶太人懂得經營之道。人們一般認為猶太人特別會賺錢,其實他們是不斷的努力充實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知識,一步步的走上發跡致富之路的。在這個過程中,勤奮、耐心、膽量、智慧無疑是他們的經營之道。而良好的教育無疑是「道」之源泉。
第八,猶太人具有良好的民族素質。首先,他們在民族磨難中儘管遭受壓迫屠殺,但精神始終是樂觀的、自信的甚至是高傲的。其次,在磨難中,猶太人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心理素質,具有超長的耐力和韌性。最後,猶太人是一個嚴於律己、遵紀守法的民族。猶太人表現出來的這三種品質,來源於其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教育。
第九,猶太人中有許多對世界文明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這些人物身上都有三點重要的品質:一是他們的成功和不凡業績與猶太傳統教育有密切關係,他們一生的努力奮鬥及業績都以此為基礎;二是他們事業的成功與猶太家庭中的長幼雙向教育、早期智力開發以及社團教育中培養孩子勤學、好問、多思等教育方式緊密相連;三是他們都懷有對人類的一個愛心,在學業上謙虛、執著、不怕困難、不斷努力,並不斷向自我、向學術權威挑戰,勇於創新。
第十,以色列政府在教育上的經費投入是一般國家無法比擬的。在以色列政治家和有識之士看來,教育投資並不是一種國家的負擔,而是一種有效的國家資源。沒有資源,沒有金錢並不要緊,只要通過教師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以色列就會擁有一切。
第十一,以色列教育的奇蹟——希伯來語的復興。語言無疑是維繫一個民族團結、復興的紐帶。希伯來語在古代曾經是猶太人的語言,《舊約聖經》就是用希伯來語寫成的,但是猶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接受了所在國的語言。這樣導致希伯來語逐漸消失。19世紀猶太復國運動興起後,提出了「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口號,100多年來以色列通過教育使希伯來語成為一種表現力強、辭彙豐富的「活語言」、官方語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以上擷取了十一個和猶太教育有關的亮點,但這些亮點遠遠不能反映成功的猶太教育的全貌。一個民族的興盛、一個國家的復興有許多方式,而以教育為本來延續民族、繁榮國家值得我們深思。


隔天看到大家評論,不得不補充一二。首先自抽兩掌,對於產生QQ空間讀者文摘微信朋友圈既視感的諸位看官致以深深歉意!(我就是從朋友圈粘的,哈哈哈哈,懶嘛,來摺疊我呀。)另外,鼓起勇氣試著回答這麼外圍一個問題怎麼評論里還是成堆敏感詞啊表害我好嗎?快遞電錶什麼的都不敢用了啊。


推薦閱讀:

現在關於巴黎襲擊知乎不少人說是之前西方禍水東引失敗的結果,這麼說對嗎,與當時引德國到蘇聯有可比性嗎?
如何看待,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有關「日方問南海談判何時完成的回答——日本沒資格問"?
如何評價5月24日特朗普派軍艦再闖南海背後的政治圖謀?
海牙仲裁庭將處理澳洲東帝汶海洋邊界爭議,澳大利亞接受是真實的嗎?為什麼?
怎麼看待 ISIS 獲40國資助?

TAG:戰爭 | 國際政治 | 以色列 | 中東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