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匈奴、蒙古、回鶻、突厥四個民族的血緣關係如何?
能從人種分類上也描述一下以讓我們更形象了解么。譬如古匈奴人現在的後代是哪部分,突厥又是哪部分?
這麼多人邀請,那俺就粗粗畫一個源流圖吧,不保證正確,畢竟這些東西,越早越缺乏資料。
這些圖中,只提供趙家人(也就是各部族上層的來源),普通人其實還是這些,誰是草原上的老大,就跟著誰變成誰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活化石,比如巴爾虎人(現分布於滿族和蒙古族),巴爾虎人就在匈奴時代是匈奴、突厥時代是鐵勒(這個比較特殊,巴爾虎人一直反抗突厥)、回鶻時代是回鶻、大混亂時代(指遼金時期)逐漸蒙古化,蒙古時代成了蒙古人,滿清崛起後一部分又成了滿人。其實大多數人群,都跟巴爾虎人一樣。
至於分子人類學那東西,其實有個很常見的誤區,就是認為匈奴是Q或者N的。
給大家看一個蘭海分子人類學論壇網友正式發表的全部匈奴時期的古代Y染色體 - Y染色體/父系 Y-Chromosome - 人類生物學在線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online - Powered by Discuz!整理的表格(不過表格里的人群備註就無法直視了):
總共39例,大夥也看得出主要是C系和Q系。
但是,尼瑪Q系均來源於新疆黑溝梁遺址,而2200年前,黑溝梁遺址是匈奴人居住的地方嗎?
黑溝梁大約位於圖中紅圈處:
而不少考古論文,也基本推斷,黑溝梁遺址遺址是匈奴文化和本地焉不拉克文化融合後的產物:
所以說,黑溝梁遺址的葬者,很大程度上只是受了匈奴文化影響的本地土著而已。
而我們知道,這一代的蒲類國,是車師國的附屬。
而車師國,正好是一個游牧風氣濃厚的西域國家,長期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搖擺不定,也是漢朝時期最容易倒向匈奴的西域小國:
所以,那黑溝梁遺址的葬者,去研究匈奴人,還真的是很不靠譜。雖然墓葬有匈奴文化的因素,但也有焉不拉克文化的因素啊。
而表格中,其他被標註為疑似山戎、疑似東胡的,其實才是匈奴人啊。
而為什麼人們會對匈奴的認識出現如此的偏差呢?
舉個例子,以前在做秦國考古時,陝西人基本掌握秦文化話語權,所以在尋找第一期秦人墓葬時,就故意忽略了甘肅,結果沒料到最終還是被盜墓賊在甘肅搞出大新聞後,才發現在甘肅南部。
而匈奴呢,話語權就掌握在一些媚外黨身上,他們從來不注意史記中對匈奴的起源位於陰山(內蒙古)的記載,而偏偏要挖空心思去外蒙古甚至西伯利亞找,甚至還有匈奴源出於葉尼塞河、匈奴語是葉尼塞語的謬論都一度成了主流(話說被匈奴征服了的葉尼塞土著堅昆人慾哭無淚啊)。而一切有關內蒙的匈奴遺址,都被塞進「東胡」「山戎」,這不是胡來嘛。(反倒是真的洋人,比如拉鐵摩爾,他的「邊緣民族」理論,就認為匈奴就是因為處於漢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界處,才最先崛起的)
所以說,很簡單,匈奴的Y染色體主流就是C系,和現代蒙古族類似。而現代蒙古族雖然源頭上是東胡,但源頭那說的都是趙家人的源頭(比如所謂黃金家族),大部分人,還就是匈奴完蛋後不斷被迫變成鮮卑人、柔然人、鐵勒人、突厥人、回鶻人最後成了蒙古人的普通人而已。
比如《蒙古秘史》,詳細揭開了蒙古的來源,然而我們卻發現。蒙古的核心十幾個部落還只是一家人連一個氏族都沒有形成的時代,蒙古語的烏梁海人、衛拉特人、弘吉剌人、札剌亦兒人、蔑兒乞人、塔塔爾人、克烈人等等就已經存在了(雖然他們當時不是蒙古人,但說的還是蒙古語啊),而後來的蒙古人也不都是那一家人繁衍出來的,哪一家人繁衍的只是蒙古的趙家人而已,部落的組成成分,絕大多數都是被蒙古版的趙家人征戰擄掠來的俘虜,比如木華黎出身的札剌亦兒人,就因為被遼朝擊敗後又進攻蒙古失敗,最後淪為蒙古人的奴僕而加入了蒙古。
反正來說,無論趙家人怎麼變,怎麼被趙家人同化,語言是怎麼從原始阿爾泰語的匈奴,轉變為古代突厥語,再轉變為蒙古語,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草原上時代如何變遷,人群大體上還是那些人群。
-,-
我以前也為這好幾家子一團亂麻的關係頭疼過好久。
最糟糕的是,我國文藝作品裡針對北國大壞蛋的形象一直比較固化。
從馬伏波到花木蘭到楊延昭到岳飛到常遇春,好像打的全是同一批人。
姑且試言一二。
匈奴之起源,至今未有定論。
太史公寫的匈奴列傳應該是迄今最早的系統描寫匈奴的記載。
《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此後很多史家,班固、張晏、司馬貞,觀點或有異同,但對太史公的說法基本都是附和的。
但事實未必如此。
第一個徹底跳出太史公所劃範疇,辯證匈奴起源的應該是王國維。
他並沒有直接反駁太史公,而是指出匈奴以及其他北方民族的祖先,並非出自華夏。
之後的史家也大多贊同他的觀點。
因為太史公認為淳維乃匈奴祖先,但山戎﹑獫狁﹑葷粥也是匈奴祖先。這是自相矛盾的。
而且若是夏後苗裔歸胡,則為百蠻之一,不再是華夏苗裔。
哪怕百蠻擁淳維為主,其部落構成依然以蠻為主,淳維只是其中一份子。仍然不能稱其華夏苗裔。
夏商交替之際有一部人北遁,這或許是有的。但他們未必會是日後侵暴中國之匈奴的主體。
而是與草原中的諸多土著民族融合而一了。
我國對於異民族總是會帶點歧視,除了自詡文明之外,也有與異族在生存上競爭的干係。
或者給他取個蔑稱,或者論斷他起源於我,精神上佔據高峰。
匈奴之奴自不待言,匈通洶,所謂「天下匈匈數歲,成敗未可知。」
是攪攘、動蕩的意思。
蓋因為自戰國後,北方民族集團多次擄掠我邊疆,侵犯不斷。
秦、趙、燕,多受其苦。
所以為其取名匈奴,普通話既「煩死人的賤貨」之意。
這名字當然是音譯,並非生造。
只是當時的中原人在選字時,發揮了最大的惡意。
可參考當時西域諸國以做比較,譯名選字大多相對厚道。
至於人種,匈奴當是蒙古人種無疑。
無論是根據我國考古出土的文物、史料中的描述,甚至歐洲對匈人的記載來判斷。
都可以斷言,匈奴是確確實實的黃種人。
但他們絕不是我國北部的唯一民族。
王國維認為所謂鬼方、戎狄、獫狁﹑葷粥、昆夷,等,皆是匈奴。
不過同種異名而已,對他們的稱謂隨我國內環境變化而有變化。
這應當是觀堂大師偏頗了,並不為後代人贊同。
中國東部僅東夷一群,就有極複雜的民族構成,同地不同族,同族不同名者比比皆是。
匈奴故地廣袤,不亞中原。說那裡的民族構成是單一的,這並不合適。
更何況,《左傳》中對北戎有一段詳細記載,足以說明北戎與匈奴乃是異種。
「隱公九年。北戎侵鄭,鄭伯御之。患戎師,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
這是一群步兵!
而眾所周知,匈奴人全是戀馬奴,沒了馬就不能吃飯睡覺打東胡。
所以至少公元前七百年之北戎,絕不是匈奴。
在他們的大部落里,必然會有其他民族的成員。
如烏孫、斯基泰,這兩者就應當都是白種人。
在匈奴東擊東胡,西逐烏孫的過程中,必然會有被降服的東胡人與烏孫人加入到他們的部落中。
但『匈奴』這一集團的主體構成者,肯定是以黃種人為主。
否則我國關於匈奴的文字描述,就應當以『高鼻深目』為主了。
在二千二百年前左右,中國北邊美麗的大草原上,興起了一夥快樂的牧人。
他們彎弓搭箭,興高采烈地毆打周圍所有的好鄰居。
搶奪東邊一群民族的肥美草場,霸佔了他們的牲畜和女人,把他們趕到東邊的大山裡去成為東胡。
搶奪西邊烏孫的肥沃土地,霸佔了他們的牲畜和女人,把他們趕到西邊的荒地里去。
經過了長期的打打鬧鬧,他們的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
開始試巴著朝南邊的好鄰居搶著搶那。
趙國的李牧把他們抽了一頓,秦國的蒙恬把他們抽了一頓。
因為他們實在太煩人了,這會兒中國開始有人管他們叫『匈奴』。
結果好死不死中國內亂了,項王毆打高祖毆打了好幾年,一時不查被高祖在垓下幹掉了。
此時中國又窮又亂,高祖把大夥都拾掇舒坦了,突然發現自己的馬車湊不齊同色的馬來拉車了。
這會兒一位叫冒頓的了不起的單于把地盤弄的特別大,他降服了很多周圍的部族。
許許多多生活在大草原上的好鄰居們加入了了不起的冒頓單于的武裝團伙。
於是他們又引起了中國的注意,大夥覺得他們確實還是挺煩人的,就繼續叫他們匈奴。
在一個叫白登的地方,他們把高祖圍起來好多天,嚇壞了他。
生了一肚子氣的高祖回家,把『弄死北邊這群潑皮』的大計深深記在心裡,並傳給了下一代。
過了好多年,孝武帝時攢錢攢的差不多了,練兵也練的夠利索了。
相繼出了兩位厲害的要命的將軍,衛青和霍去病,領著人往北邊打了幾次。
然後匈奴們就哭著唱:「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嗚嗚嗚~」
就這樣一直打啊打,終於東漢時把匈奴打散架了。
他們分裂成了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遷漢地。
北匈奴跟漢朝掙吧了幾年,被一個叫竇憲的喪心病狂的瘋狗一把操爛了。
絕對跟這個瘋子玩不下去了的匈奴哭著消失在了茫茫黃沙大漠之中,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哪裡去了。
而北匈奴失蹤後,他們留下的地盤則被當初被他們欺壓的好鄰居們哄搶。
以東胡為最,鮮卑則崛起於此時。
昔日匈奴故地,有駐留的北匈奴舊部,大多為鮮卑所吞併,化匈奴為鮮卑。
至於留在漢地的南匈奴,又經過壞心眼老曹分五部,分散的更加零碎。
到西晉大亂時,出了個梟雄劉淵,狠狠報復了漢人對他們的蹂躪。
劉淵亡故後,其國為羯人石勒所破,宗室多死於其手。
羯人本出自月氏,昔年為匈奴壓迫,被併入其部落,號稱匈奴別部之一。
滅亡劉淵的基業也算是報應不爽。
之後又有赫連勃勃築統萬城,雄霸西北。
赫連勃勃死後,其國為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所破,此後匈奴徹底衰落,不再見於歷史舞台。
統萬城也成了匈奴作為一個民族,留在時間裡的最後一抹足跡。
剩下的匈奴子民融入漢族、鮮卑,等,民族之中,成為了今日華夏民族基因里的遺迹。
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獨立的文明,徹底消亡。
昔日北遷的北匈奴又如何呢?
或曰縱橫歐洲的匈人首領阿提拉既是匈奴之後,從歐洲人的描述來看,阿提拉當是黃種人。
但想要證明匈人與匈奴的血統關係,對其文化、語言等,所要做的考證很多。
今時今日,不能妄斷二者之間的聯繫。只能姑且認為,他們或許是有傳承關係的。
在歐洲出現的阿提拉,他的部族經歷亞細亞的旅途,其中又與多少異民族吸收混合,則不可知矣。
其部落的民族構成,他們的文化核心,與昔日的匈奴,未必會保留多少相似之處。
至於蒙古、回鶻、突厥………
蒙古是從東胡里鑽出來的。
當年匈奴打爆東胡,他們躲到東邊山裡,依據所佔地域,分為烏桓、鮮卑。
這兩者的血統,蒙古兼而有之。
突厥具體起源不可考,爭論太多。有認為其為匈奴苗裔,存疑。鄙人則反對此觀點。
從人種上說,他們更像烏孫,應當同為白種人。最初活動的區域也與匈奴故地不符。
回鶻出自敕勒,敕勒乃匈奴北部一古老游牧民族,匈奴稱其為丁零。
與匈奴乃是異種,曾經臣屬於匈奴。
北匈奴被漢朝操哭後,他們南下打落水狗,徹底要了北匈奴老命。
遂分其故地、人民。開始與中原頻繁接觸。曾經高度鮮卑化。
隋唐時期,為了反抗東突厥的欺壓,其中的回鶻部崛起,自成一家。
謝,還有一個類似的問題我就不答了,都寫在這裡了。(做圖比答題還累,所以還是,轉載圖需要私信授權)
- 準確的說,我們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這些「民族」本身就「自古以來」存在,而且內部構成也是單一的。實際上本身他們自己內部就有各種各樣的不同血緣,可以說這些「民族」一開始都是一個個大型的「部落聯盟」,所謂的「匈奴」「突厥」什麼的名字換個說法來講也不過是他們老大的名字而已。
但是要是說複雜吧,也不至於,因為單純論「血緣」這種基因性的東西,這些民族翻來覆去也就是那麼幾個,所以用這個給大家屢一下,當然了還是希望大家多多交流指正。
- 用我一直以來的模塊論,我先粗略的把整個東亞地區以人種分成這麼幾個模塊,為了清晰點我給搞的猴賽雷一樣了。(我在另一個回答有一個世界版的)
(經指正,北方游牧民族早期有大量Q系,N更多去往北歐以及北亞,在這裡更正。
圖 東亞早期的人種模塊
- 我們來看下,這裡最「顯眼」的就是洋紅色的「雅利安游牧民族」模塊,他們生活在「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西側,我上面使用的字母也是分子人類學的「Y單倍體」的標註,大家也可以理解為基因,估計比較熟悉我其他答案的應該也知道這個。簡單點說吧,可以說大部分歐洲白人都是這個R系的人群,R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歐羅巴人種或者高加索人種,這個雅利安人也曾被希特勒吹捧為最高貴的白種人,他們生活在中亞現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斯坦(中亞荒漠草原)那裡,使用印歐語系語言(如英語、義大利語等都是這個語系)是個文明比較落後游牧民族,後來他們逐漸進入阿富汗、伊朗、印度逐漸向定居生活轉化,當然人家也創造了輝煌的波斯帝國、雅利安印度,不過這是後話了。
- 其實游牧民族這種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特性往往造成了活動範圍很大,但是他們生活的地方也不能說是有效控制,只不過是個大型遊樂場,而且往往氣候還很惡劣,雅利安人逐漸進入到天山一帶,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新疆北部,東邊就是上圖的阿爾泰山,阿爾泰山的東邊可就沒有雅利安人什麼事了,這個地方(藍色地區)也就是現在我們稱作「蒙古高原」的地方,這裡生活著N系的,我們稱為北亞人種的一個存在。N系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黃色人種,和我們也是近親,只不過他們的人數並不多,分散的生活在現在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蒙古一帶,現在芬蘭人中也有大量的N系血統。
- 藍色模塊的東邊界線,就是我們熟知的——大興安嶺了,大興安嶺以及大興安嶺以東地區生活著大量的被我們統稱為「東胡民族」的人,其實狹義的東胡還分為大興安嶺附近的東胡,以及東邊的「通古斯人」,這群人生活在現在黑龍江省、呼倫貝爾等的密林里大河旁,過著漁獵的生活,這群人的基因我們稱之為C系,他們的長相和我們不太一樣,看這個字母也可以看出來,這群人是最早走出非洲的一類人群,我們看一下現在帶有大量C系血統的赫哲——鄂溫克人。
圖 東北亞土著(這位還是藍眼睛,其實蒙古歷史裡記載成吉思汗也是藍眼睛)
- 我們再來看一下上面說的這三個模塊。
圖 北方的三大模塊 白種的R系雅利安人,黃種的N系北亞人,「白化棕色人種」C系東北漁獵民族,記住這個也不難,兩個山三個模塊,我也是儘可能的簡化了,我們可以看到阿爾泰山附近的我們現在的新疆地區就是藍色和粉色的「衝突前線」。
說了這群游牧民族我們也簡單的說下我們漢人的周邊吧,畢竟講後面也會用到。
圖 東亞南部,也是第一個圖的一部分
這個圖裡面就沒有那麼多差異很大的族群了,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所有的民族的「基因」都是O,只不過都是O的不同分支而已,從數字來看,最古老的O就是東南沿海的百越O1,使用廣義上古越語(和漢語半毛錢關係都沒),剩下就是紅色部分,川、滇、貴、湘的百濮O2三苗人,他們使用古百濮語和古苗語,和漢語算是很遠的遠親,對了,現在的泰國人就是百濮最大的一個分支,也是被漢人趕跑的。
最後一波就是生活在青海甘肅一帶的游牧民族古羌人,基因是O3,O3使用原始漢藏語,也就是我們的的「祖宗語言」了,古羌人O3後來發生了次大分裂,東邊的就是我們的農耕祖先華夏族,西邊的就是繼續游牧的藏族、納西族、羌族的共同祖先「古羌族」。
好了切入正題,我們看一下北方的少數民族。
圖 前面說的北部民族
我們發現這個時候,離華夏最近的游牧民族只有兩個,一個是我們的同胞羌族,一個是N系的游牧民族,但是N系實在是人太少太落後,所以也沒成什麼大氣候,只有羌人的分支,比如犬戎什麼的,沒事就欺負一下華夏人,但是等到春秋戰國華夏人的撕B開始,導致華夏人戰鬥力大大提升,邊緣國家秦、晉一直在吊打羌人同胞,等到秦統一之前,犬戎、義渠、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就被吊打的差不多了。而也就是這個時候,一個神奇的小部落開始統一一盤散沙的藍色模塊的N系人(現在認可度比較多的一個說法),逐漸開始強大起來,這樣被華夏人吊打的西羌人大量投奔匈奴部落,一個多民族的部落聯盟開始組建了起來。
- 這個部落聯盟,也就是被我們起了一個很黑的名字的「匈奴」,匈奴這個時候就開始沒事騷擾還沒有統一的華夏人了,結果人家打的正開心,匈奴碰了一鼻子灰,等到秦統一之後,秦被蒙恬打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所以只能龜縮在貧瘠的藍色模塊。
但是之後匈奴的逆襲和華夏人的衰落就開始了,秦末陳勝吳廣項羽劉邦把強大的秦帝國搞的破筐一樣,而匈奴這個時候可就悶聲發大財了,一個年輕的單于——冒頓單于上位了。
- 冒頓單于上位後,匈奴繼續統一藍色模塊的部落,最終威脅到了東邊的大興安嶺的綠色模塊,也就是那個東胡,東胡挑釁匈奴結果被冒頓單于反殺,東胡硬生生的被拆成了「鮮卑」「烏桓」兩個部落。
不僅僅是東邊,西邊也不妙
圖 月氏烏孫和匈奴(那條青藏高原和藍色模塊中間的小蠻腰,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
粉紅色的雅利安人的烏孫,和一群同樣居住在新疆和甘肅一帶的「月氏」展開了撕B,月氏大敗烏孫,烏孫沒轍只能去找匈奴幫忙,匈奴肯定不是吃素的,最終把月氏從甘肅新疆直接趕到了帕米爾高原,這中間月氏融合了大量西域民族,這也就是所謂「大月氏」。
- 匈奴這下可就發了橫財了,不但河西走廊被控制了,烏孫這個雅利安游牧部落也成了自己的小弟,加上東邊臣服的東胡,匈奴直接成了一個黃、白、通古斯混合的超級部落聯盟,而南邊剛剛接手千瘡百孔的漢,被這樣強大的匈奴羞辱的幾乎沒有了尊嚴。
圖 匈奴的觸手控制了一部分粉色、藍色、一部分黃色、一部分綠色,從一個小型部落成為了個實實在在的大型部落聯盟。
- 可是匈奴的命也不是很好,後來堪稱BUG的漢武帝出現了,漢武帝早期就控制了南邊的紅色(百濮三苗)和天藍色(百越)模塊,所以就著手對付匈奴了,首先東邊搞掉了朝鮮控制了烏桓,西邊切斷河西走廊控制了西域甚至最後打到了帕米爾高原西邊的大宛,最後漠北決戰,搞的「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漢人完成了逆襲,領土空前擴大,漢也徹底成為了一個民族的代名詞。
匈奴這麼一搞,本來就不平衡的內部產生了大分裂,最終導致呼韓邪單于和哥哥郅支單于內訌,我們也知道昭君出塞也就是這個呼韓邪單于,所以這個時候匈奴的分裂也就不可避免了,呼韓邪的後人日逐王比歸附漢朝進入內地(山西內蒙一帶),這也就是南匈奴,而北邊的蒲奴單于繼續控制藍色模塊,這也就是北匈奴。
- 南匈奴雖然有時候和漢人也有爭執,但是終歸還是成了漢人的馬仔,沒事就去打北匈奴,而當年被匈奴搞的挺慘的東胡鮮卑,也和北匈奴關係不怎麼樣,但是鮮卑的小夥伴烏桓,卻逐漸成為漢朝附屬,也就是說現在的局面是這麼個情況,上圖。
圖 北匈奴被漢、南匈奴、鮮卑的共同蹂躪下,最後遠走粉色模塊一路向西不知所終。
- 而南匈奴這個時候慢慢的和漢人差別越來越小,等到三國時期曹操有暴打了一次依附袁紹的烏桓,烏桓和南匈奴基本上就成了「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這下鮮卑可就開心了,這群C係為主的東胡人,大量進入曾經的北匈奴故地,一個嶄新的「匈奴」又誕生了,同時,以前毫無存在感的,一個東胡的分支,住在貝加爾湖的「丁零(又叫高車、鐵勒)」也逐漸進入了藍色模塊。
所以三國結束,雖然西晉統一,結果這群司馬也是X了狗了,除了內鬥什麼都不會,不久北方就陷入了南匈奴貴族劉淵(看這名字就知道漢化的程度了)打頭陣的「五胡十六國」時代,當年屬於匈奴控制的白種人羯族人,還有我們的同胞羌族人甚至還有前面說的丁零人都陸續進入我們的北方,而司馬們以及漢族人跑到了曾經是百濮百越老家的江南,也就是所謂「東晉」。
圖 五胡十六國和東晉
這個時候也是匈奴最後一次風光了,鮮卑在旁邊看著北方戰亂,自己最後卻沒有按照基本法的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鮮卑拓跋部幹掉了鮮卑內部另外一個比較生猛的慕容部,統一了北方,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個有著「孝文帝」「花木蘭」的——北魏。
- 而藍色模塊仍然有一群鮮卑的拓跋部少年,他們沒有走上漢化進入中原的道路,而是繼承了匈奴的衣缽,他們搞的同胞丁零(鐵勒,以後就說鐵勒了)一點生存空間都沒有,只能往西跑,同時他們還壓迫在阿爾泰山附近的一批匈奴的殘部讓他們成為打鐵奴,最後直接控制了藍色模塊甚至更大,這也就是著名的——柔然。
圖 柔然
可以說雖然柔然的老大是鮮卑拓跋,但是下層的人有大量匈奴殘留的N系,還有本身東胡的C系,當然也有O系的漢人,所以說柔然的融合比匈奴要更徹底,而習性也有著很強的鮮卑游牧特性,也有萬物有靈這種原始信仰。
- 同樣是拓跋鮮卑作為領導者的漢化國家北魏卻一直都和柔然不怎麼樣,可以說這個時候血緣的關係遠遠比不上文化的巨大差距,所以這哥倆也是沒事就打一仗,這才有了花木蘭里所說的故事。
不僅僅北魏和柔然不爽,同樣作為東胡游牧民族的鐵勒也很不爽,他們一直和壓迫自己的柔然不和,最終大兵反抗柔然,結果鐵勒這次卻意外栽了跟頭,那個被柔然奴役的「打鐵奴」阿史那部落螞蟻吞大象一樣的戰勝了鐵勒。
打鐵奴的老大阿史那土門吞了鐵勒之後,立刻變得消化不良,因為體量差距太大不說,鐵勒的各個方面技術都要遠遠高於落後的他們,所以這群打鐵奴很快被鐵勒同化,全部說了鐵勒的語言,並且文化也開始鐵勒化,但是這個新部落卻在老大阿史那土門的領導下蒸蒸日上,因為這群打鐵奴叫自己的「母親山」阿爾泰山——突厥山,所以這個新部落聯盟的名字也就叫了——突厥。
- 迅速成長起來的突厥,很快的完勝了柔然,成了第三次完成「游牧民族大一統」的角色,柔然被打散,柔然分成了兩支,一部分向西逃亡粉色模塊,最後直接到了歐洲。而剩下的柔然東支逃回了鮮卑的老家,最後因為內部不和還分裂成了兩份——契丹、室韋。
圖 上面所講的,突厥吞鐵勒滅柔然,柔然殘部回到東北分裂成契丹和室韋。但是突厥可沒有柔然那麼容易滿足,僅僅藍色模塊的統一他們覺得太弱了,於是派出當年當年的鐵勒部落令其西征,鐵勒當年打突厥的時候水的很,結果這群人跑到了西邊的粉色模塊,這群「高貴的」雅利安人被鐵勒打的親娘都不認識了,很快就成了突厥汗國的一部份,這群印歐人逐漸被鐵勒化也就是突厥化,全部說了東胡人的「突厥語(鐵勒語)」,但是突厥汗國內部等級也很森嚴,他們覺得鐵勒這種早期歸附的黃種人樣子的部落,是偏高貴的,這群人也被稱為「藍突厥」,而那群後來歸附的雅利安人等亂七八糟的白種部落,全部被稱為「黑突厥」,地位也是偏低的。
圖 突厥汗國,同時阿拉伯帝國也開始崛起,整個西方開始伊斯蘭化,曾經叱吒風雲的雅利安人就這樣一半突厥化,一半伊斯蘭化。
- 由於突厥語中又稱作部落為「烏古斯」,所以那群突厥化的白種人,又被稱為「西烏古斯」。
後來的突厥,就因為內部的混亂,加上隋朝的離間,和匈奴一樣,只不過突厥分裂成了以阿爾泰山為界線的「東西突厥」,西突厥的主體主要是當時新加入的那群白種突厥人,而東邊的突厥就是鐵勒為主體的存在。
- 一說這個鐵勒,就比較喜聞樂見了,鐵勒的內部,就有幾個很有名的分支——葛邏祿、回紇、薛延陀。
後來東西突厥全都被唐朝幹掉,過程類似匈奴被滅又不一樣,總之這裡不多說了,但是滅掉的僅僅是突厥的老大阿史那,而西邊的突厥化白人就徹底的回不去了,他們在突厥化的路上越來越遠,這群突厥化的白種人很快的又被伊斯蘭化,而曾經被控制的葛邏祿、回紇、薛延陀都獨立了出來,這哥幾個在藍色模塊相愛相殺,但是終究還是回紇最受唐的支持,還改了個漢名字,就是——「回鶻」。也就是「迴旋輕如鶻」這種詩意的名字。
圖 粉色模塊北部突厥化,而突厥本身卻解體了,黃種人的回鶻控制藍色模塊,但是它的鐵勒同胞葛邏祿和薛延陀也不可小覷。
- 後來隨著唐的衰落,這些民族也就逐漸擺脫了唐的控制,回鶻被北邊的突厥殘部「黠嘎斯」(現在的吉爾吉斯)打敗,回鶻逐漸進入新疆地區,而藍色模塊又一次變為一盤散沙,前面說的血統複雜的游牧民族成了一個個小部落。
- 回鶻去了新疆地區,可是新疆地區首先崛起的卻是在這邊經營多年的同胞葛邏祿人,葛邏祿人在這個位置已經變成了半黃半白的混血民族了,回鶻因為實力不足也只能依附葛邏祿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在喀喇汗王朝的回鶻人逐漸和葛邏祿人融合,這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維吾爾人的主要祖先了。
圖 帕米爾高原附近的喀喇汗王朝
- 喀喇汗王朝一方面自稱「桃花石汗」依附中國,一方面和西邊(粉色模塊南部)的波斯薩曼王朝撕,撕來撕去他們發現波斯薩曼王朝的伊斯蘭教非常適合統一戰線,遂伊斯蘭化,這也是我們的新疆地區第一次伊斯蘭化,但是當時內部的回鶻人很多是拒絕伊斯蘭教的,所以有很多回鶻人內遷,他們和沒有進入喀喇汗王朝的回鶻人組成了現在的裕固族等(和維吾爾讀音都一樣),這群黃種人算是比較好的保留了回鶻人祖先的黃種原貌。
而葛邏祿人就是現在烏茲別克族以及烏茲別克的主要組成部分,現在的維吾爾語也可以和烏茲別克語無障礙交流,甚至方言都算不上。
好了就剩下最後一個民族了——蒙古族。
- 講了這麼久西邊的事情,其實東邊的綠色模塊也出現了問題,大家沒有忘了當年那個被突厥打的灰飛煙滅的回到老家分裂成契丹和室韋的柔然吧,契丹快速的在現在的遼寧一帶崛起,最後和宋也是沒完沒了的打。
圖 契丹建立的遼,就是那群曾經的柔然殘部
契丹從唐末期就開始不斷崛起,等到耶律阿保機的時代基本就搞掉了內部很多不服的力量了,他們還有很濃重的母系氏族社會殘留,所以首領和首領老婆權利都很大,而遼的皇后也幾乎就是世襲的——回鶻的述律氏,當然了後來遼也是各種漢化,就比如述律氏就改成了蕭氏。
等到契丹被屬於綠色模塊的通古斯人——自稱「女真」的靺鞨人幹掉的時候,已經漢化的非常厲害了,遼滅亡後,貴族耶律大石逃亡到喀喇汗王朝,內部矛盾極其複雜的喀喇汗王朝被這伙逃兵摧枯拉朽,葛邏祿人的喀喇汗王朝滅亡,耶律大石建立——西遼,伊斯蘭化中止,西域又一次在遼的帶領下開始漢化。
- 而通古斯人女真部落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就更有名了,金閃電般的滅亡了北宋,還控制了自己北邊和契丹同宗的室韋,契丹和室韋都有傳統東胡對「藍」和「白」的特殊興趣,這兩個民族都有「白馬青牛」「蒼狼白鹿」這樣的神奇傳說。室韋這個時候早就趁著女真和遼一直在爭鬥,其中的蒙兀部落早就遷徙到了大興安嶺西邊。
這也就是——蒙兀室韋,估計大家也應該感覺到了,這個就是如雷貫耳的蒙古。
圖 女真的崛起,契丹的西遼稱霸西域,室韋活在夾縫裡,突厥的西烏古斯中「塞爾柱」部落(粉色模塊)崛起建立塞爾柱帝國,曾經控制了衰落的阿拉伯人以及打得東羅馬帝國名存實亡。而接下來就是蒙古的故事了,被金壓迫的蒙古在蒙古高原的東突厥殘部塔塔爾(韃靼)部的背叛下越來越慘,隨後就是鐵木真帶領蒙古部落一個一個的復仇,最後脫離金的控制,並且把當年蒙古高原那些鐵勒(回鶻、薛延陀)的後人,如克烈部、乃蠻部等先後吞併,一盤散沙的藍色模塊又一次被統一。
- 後來乃蠻部逃亡王子屈出律篡權西遼,鐵木真吊打屈出律控制的西遼,隨後就是剎不住車的成吉思汗的霸業了。
曾經上面說的游牧民族、農業文明幾乎全部被暴發戶蒙古控制,漢人、西突厥人、波斯人(雅利安人)、女真人全部被蒙古征服,但是蒙古的核心仍然是蒙兀室韋而已,也就是他們自稱的「尼倫部」的「黃金家族」。
- 之後的瓦剌、北元等等這裡就不多說了,總之也無非是前面說的這些民族,徹底的融為了一個整體,被統治自己的部族賦予各式各樣的名字,而真正的組成部分,卻有自己的多樣性和門道,也就是說現在無論是突厥、蒙古,內部都有各種各樣的組成,也沒有單純意義上的突厥蒙古,民族本來就是在不斷聚合和分離中發展的,所以說一旦被所謂「泛民族主義」控制了思想,那基本也就沒什麼未來了。
以上,還是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專欄「祖先」——祖先 - 知乎專欄
安利答案
新疆是先有了漢族還是維族,最早是哪個民族在新疆生活? - 安森垚的回答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裡? - 安森垚的回答
為何歐洲那麼小土地上會有那麼多語言(如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它們之間的區別相當於我國方言的區別嗎? - 安森垚的回答
額,這個問題我也只知道大概……
首先,匈奴其實是一個民族集團,其勢力最大時大約是東到大興安嶺,難達長城,西到阿爾泰山,北到貝加爾湖,其中當然包含許多不同部族。
其中,在北方貝加爾湖附近,是當時的鐵勒部,也有說是丁零部,還有堅昆等,這些或許都可看成鐵勒部之分支或者起源什麼的(好亂),漢匈之戰,匈奴式微,鐵勒和鮮卑夾擊補刀匈奴而獨立,後來據說匈奴打到了歐洲,不可考。
然後鐵勒部一支南遷,與柔然部一起建立了翟巍政權,但不提此支,據稱鐵勒部留於北方的其中一支曾游牧與葉尼塞河附近,於當地部族同化,為突厥,後突厥起兵擊敗了鐵勒部和柔然部,建立了突厥汗國。
但是,鐵勒殘部其中九姓後來聯合,趁東西突厥分裂和唐與突厥打仗時崛起,與薛延陀和唐軍一起滅了東突厥,後來又補刀再起之突厥汗國,其王受封懷仁可汗,與唐世代交好,後因與吐蕃打仗不利,大舉西遷,留與原地者融入契丹中,這就到了宋朝……
而前面說的柔然,在被鐵勒和突厥打了幾次後,被鮮卑拓跋氏補刀,一部分退於外興安嶺一代,與當地人民融合成為室韋部。
十二世紀中葉,室韋的一支,蒙兀室韋部的尼倫部落,在成吉思汗的祖先合不勒汗的帶領下從額木爾河西遷至肯特山地,成為後來蒙古諸部聯合起來的發端……
好複雜的問題,專業學生表示很無力········哈哈
簡單說一下我知道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匈奴,或者說與衛青霍去病交手的匈奴,是一個帝國,他是古代匈奴人征服了東胡等民族而建立的,建立之初的單于,就是那個把劉邦圍的走投無路的冒頓單于。
匈奴的歷史很悠久,周時期的犬戎、戰國時的胡,都被認為是匈奴的前身。在被衛青霍去病一頓暴揍之後,匈奴開始衰落。(插一句,霍去病這丫的名字起的不好,叫去病,反而年輕輕就死了,應該叫霍來病······)分裂成南北兩部,南部後來入中原,逐漸與漢族融合。北匈奴後來西遷,漸漸從歷史上消失。
突厥的起源,目前還沒有明證(其實就算匈奴的起源,也還有爭論)。比較靠譜的說法是起源於阿爾泰山脈一帶,以狼為圖騰,戰鬥力很強。最初依附於柔然,後來強大了,擊敗了柔然和鐵勒,於6世紀中葉建立了突厥汗國,這個對後世影響很大,包括語言(突厥語)和一些民族問題。現在的土耳其人自稱是突厥後裔。後來在與隋、唐的戰鬥中衰落。
對於回紇,現在的維吾爾族就是回紇後裔。這個民族其實和突厥沒什麼關係。他是鐵勒部的後裔。鐵勒也叫敕勒(敕勒歌聽過吧,就是敕勒部的鮮卑語詩歌),原臣服於匈奴,後來逐漸鮮卑化並分為幾支,其中一支就是現在的回紇。回紇曾經臣服於突厥。
蒙古族的祖先是東胡(我前面提過,被匈奴修理過),東胡後來分成了烏桓(眼熟吧,去看看三國演義)和鮮卑(鮮卑也很古老),其中鮮卑中的一支就是柔然。柔然在與北魏拓跋氏的交手中失敗,分成了兩部,其中一個就是蒙兀室韋,就是現在的蒙古族。
好多,說的我累死了,總結一下,匈奴最古老,但後來消失了,突厥的後裔分布在小亞細亞和中亞。回紇的後裔就是維族同胞,這個民族的祖先是鐵勒。蒙古的祖先是東胡,或者說是柔然。這四者之間沒什麼血緣關係,但又有很多聯繫,複雜······
讀過內蒙古大學亦鄰真教授《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1979)一文後,可以用文中的要點回答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話,閱讀原文當然是最好的。
1、匈奴人的語言當屬族源區別的最重要因素,至今尚無定論。白鳥庫吉,伊什札姆茨、沙畹、伯希和、高本漢等人分成兩派,分別主張蒙古語和突厥語說。不過匈奴語語詞留存太少,且絕大多數是專名詞,可信的闡釋不多。更有可能匈奴語已然完全消失,與現今所有語言沒有任何繼承關係(如古代蘇美爾語)。匈奴人與匈奴國不可一概而論,匈奴故地聚集著族屬差別極大的各種民族,不經過區別就以匈奴故地文物判別族屬難以服眾。一定要說匈奴與後世蒙古高原各族(包括蒙古,突厥等)有什麼聯繫,那就是各族都繼承了匈奴左右翼和十進位的軍事行政劃分,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各部逐漸被吸收,同化為其他民族的一部分。
2、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屬於突厥語世界。丁令、高車、敕勒、鐵勒都是漢唐時期居住在蒙古高原及其周圍的突厥語族游牧部落。黠戛斯人[漢代的「堅昆」]的人類學特徵「人皆長大,赤發、晰面、綠瞳」,即具有歐羅巴人種的特點。據不晚於六世紀的古代傳說,他們同青突厥人有共同的祖先。唐以來的文獻明確地記載著他們屬於突厥語族,《新唐書·黠戛斯傳》說「其文字、言語與回鶻正同。」回鶻汗庭取代阿史那氏突厥汗庭,不過是突厥語族各部中的改朝換代,從民族學角度上看,這裡沒有什麼重大的變化。黠戛斯人在840年推翻了回鶻可汗,使突厥語族各部落的分布發生了顯著變化,操北部鐵勒方言的人口在蒙古高原佔了優勢。這對於後世蒙古語的語音影響重大。
3、大約與匈奴同時見於史乘的是東胡。東胡人及其後裔的居地大體上就是內蒙古東部地區。從昭烏達松漠到額爾古納河流域,是以東胡人和他們的後裔—鮮卑人、後來的契丹人、室韋-達怛人為主體的語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連,風俗習慣也相似的各個部落的居住地,可以稱作東胡及其後裔歷史民族區。東胡後裔各語言自成一個古老的語言集團,經歷了已經無法確知的多次的分化、溶合過程,它曾有鮮卑、拓跋、契丹、室韋等許多語言和方言,但大都絕滅了,現代蒙古語族各語言只是從其中一兩種語言、方言分支發展起來的。
4、東胡人就是鮮卑人和烏桓(丸)人。史書記載鮮卑人「語言習俗與烏桓同」。鮮卑人是複雜的民族學集團,慕容鮮卑和段氏鮮卑是道地的東胡後裔。考古資料留下了鮮卑人和烏桓人的形象,體形和相貌是屬於蒙古人種的。另一個有名的鮮卑人集團就是拓跋鮮卑,他們起源於呼倫貝爾高原,經過長期的輾轉遷徙,同匈奴、高車等其他民族混合,來到內蒙古土默川平原。拓跋鮮卑的民族學構成更是複雜,當拓跋鮮卑早在年進入盛樂(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土城子)的時候,人眾中不僅有烏桓、段氏、慕容等東胡後裔,還有匈奴人、高車人,柔然人。唐代地理書《元和郡縣誌》中「紇真山」及《南齊書·魏虜傳》記下的十三個鮮卑語官職名稱均可以用蒙古語準確無誤復原本意。確切地說,鮮卑語各方言屬於東胡後裔諸語言,這些語言與蒙古語有共同的祖源。鮮卑語中有很多突厥語成分,那是很自然的,因為拓跋鮮卑吸收了大量的突厥語族人口。
5、室韋人住在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東西,額爾古納河與黑龍江兩岸,「語言與庫莫奚、契丹、豆莫婁國同」。關於室韋人的早期記載,帶有泛指的性質,更詳盡的情況無從了解。不一定凡是被稱為室韋的就必定族屬相同。但可以肯定,語言屬於東胡後裔諸語言的總要佔室韋人的主要部分。這一部分室韋人又稱作達怛人。達怛一名來自呼倫貝爾草原的塔塔兒部落。室韋-達怛人的語言還沒有經歷後來的突厥化歷史過程,保持著東胡後裔語言和方言的特點。有唐一代,是室韋-達怛人民族學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突厥、回鶻的統治把室韋-達怛人同內蒙古西部和外蒙古高原聯結了起來。突厥的覆亡,使得室韋-達怛人能向這些地區逐步推進。回鶻的西遷和契丹人的遠征外蒙古高原,給室韋-達怛人提供大批湧入外蒙古高原和內蒙古西部地區的機會。九世紀前後,陰山南北出現了室韋-達怛人。外蒙古高原也遷進了許多室韋-達怛部落。遍布突厥語族游牧部落的外蒙古高原開始了蒙古化的歷史過程。
6、蒙古一名早在唐代就為中原所知,以「蒙兀」首次見於史籍。在突厥、統治時期,蒙兀室韋還住在額爾古納河(望建河)流域。他們進入外蒙古高原,應當是840年回鶻汗國崩潰以後的事。目前沒有遇到直接記載蒙古人進人肯特山區後掠獲突厥語族人口的材料。但是不能想像,曾是突厥語族各部主要牧地的這一帶,到蒙古人遷來的時候已經空無一人。蒙古語中的大量突厥借詞,蒙古人中的濃厚的突厥影響,突厥語地名的保留,都說明有為數不少的突厥鐵勒人摻進蒙古人中。蒙古人逐漸組成了相當大的部落集團,分成尼魯溫蒙古和迭列列斤蒙古兩大分枝。他們同突厥鐵勒人、契丹人、女真人、漢人接觸,從這些民族中吸收人口。尼魯溫蒙古和迭列列斤蒙古合在一起稱為合木黑蒙古——一切蒙古人。合木黑蒙古之外還有許多原蒙古人,如札剌亦兒人、塔塔兒人、蔑兒乞人等。
7、蒙古語畜牧業術語中突厥借詞特多。學會畜牧業的過程也就是佔有畜群的過程,而原來的畜群所有者和生產者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他們同畜群一起落在原蒙古人手裡,溶合在原蒙古人的氏族部落之中。同突厥鐵勒人混合,原蒙古人的民族學面貌進入變異過程。語言由原蒙古語即室韋-達怛語向古蒙古語即元代蒙古語過渡,突厥語的前後列母音體系浸人蒙古語中,開始形成原蒙古語所沒有的古蒙古語八母音序列。一批原蒙古語詞被淘汰了,輸人一批突厥語借詞,詞法發生了簡化的趨勢。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氈帳代替了皮棚。飲食也發生了變化,習俗開始突厥化。
8、蒙古汗國建立後,用新的千戶制體系分封人口。戰敗的部落,如塔塔兒、克烈、乃蠻被瓜分到各千戶。原有的部落界限進一步打亂了。這正是蒙古民族形成的開始。多年的征戰和佔領外族地域,使蒙古族輸出了大量人口。有時令人產生榨光汲盡的感覺。另方面,又有大量外族人口輸入蒙古地區,後來其中大部都同化成了蒙古人。成批的欽察人、阿速人、斡羅思人在蒙古和元朝的軍隊中服役。波斯人、阿剌伯人也有送來蒙古地區的。加入蒙古族的,還有契丹人、女真人、高麗人。十四世紀元亡之後,蒙古高原複雜的民族成分逐漸溶化在蒙古族中,這樣,蒙古民族的形成過程便大體完成了。
我曾探究過這個問題。阿爾泰語系有三大語族,一為突厥,一為蒙古,一為通古斯。如果從源流分的話,蒙古草原游牧民族可以分為匈奴、東胡、丁零三系。
許多史書都記載突厥為匈奴後裔,雖然匈奴語族不可考,但匈奴後裔基本和突厥語族重合,就大致認為匈奴為突厥語族之祖吧。在突厥語族中突厥族只佔一小部分,大多數是說突厥語的泛匈奴後裔(這點被泛突厥主義利用了),稱之「鐵勒」,鐵勒不是敕勒,不要搞混。
東胡一支分為鮮卑、烏桓。柔然來源很混亂,爭議頗多,我傾向認為柔然是以一小支鮮卑人組成的「塞外雜胡」,為混合部落集團,非一個民族。契丹、室韋都是泛東胡後裔。蒙古源於室韋,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大量匈奴系部落,如克烈部、乃蠻部。
丁零,又稱高車、敕勒,是與匈奴、東胡並立發展的民族,分布於貝加爾湖一代,匈奴西遷後開始南下。後裔有薛延陀部、 回紇。 回紇一支成為維吾爾族直接來源。大都屬於突厥語族。
簡單寫寫,因為本身複雜。目前時間、精力不足。只是引用文獻也會造成篇幅過大。
古代匈奴、蒙古、回鶻、突厥。
其中蒙古、突厥還是現代民族(民族集團)。分屬蒙古語族和突厥語族。這兩個語族都經歷了大的擴散,後期有大量的歸化者。特別是突厥的擴散某種程度上是文化與語言的擴散,血統上反而來源廣泛。而蒙古相對來說要單純很多,核心蒙古(不含其他蒙古語系及卡爾梅克蒙古)在基因上(y染色體)與C3星簇有莫大關係(包括受蒙古影響強烈的中亞一些部落也含C3星簇)。雖C3星簇不一定與成吉思汗相關,卻是尼倫蒙古重要的y染色體基因。
一個草原民族的興起總是從小到大,其核心民族一般是比較單純,後期大擴散後隨著其他人民的加入才會更加多樣。
匈奴從記載上來看是從戰國後期一直持續到東漢(參見史記、漢書、後漢書),考古上匈奴的遺址主要也發現這一時期,墓葬、人種相對單一。人種主要屬於蒙古人種北亞類型與貝加爾類型。語言方面個人認為應該是突厥一系的。因為蒙古高原直到唐代後期才出現蒙古語族人群的,之前一直是突厥一系的。人種方面還受到匈奴擴散之前烏拉爾人群與斯基太人群影響。匈奴統治的邊緣區還有當地人群的影響(東北紅山文化、東胡;長城沿線戎狄;西部斯基太、伊朗;北部烏拉爾)。
而匈奴消亡之後,突厥、回鶻就來自原匈奴的西部領地,與匈奴相比自然多了西部歐亞因素,人種屬於圖蘭人種。回鶻相比突厥帝國時期,主要擴散方向是西部(一直到歐洲)。也擁有更多的西部歐亞因素。
人種上,匈奴與北亞蒙古人更接近,而與突厥更遠。但是語言文化上卻應該與突厥更近。蒙古的擴散是極晚的。恐怕就是匈奴也應該比蒙古多樣性更高些。
10年前畫過一張圖,請大家看看;
1)回鶻人和突厥人
回鶻是本族自稱uyghur在漢語里的稱呼有團結結盟聯盟的意思。回鶻是在突厥汗國末期由九姓烏古斯、仆固 、 渾 、 拔野古 、同羅 , 思結 、契芯 、拔悉密 、 葛邏祿等九個突厥部落和一些突厥小部落組成的聯盟,回鶻人聯合唐滅了突厥汗國建立了回鶻汗國。
已經翻譯出來的三大突厥碑文里有幾處提到九姓烏古斯葛羅祿等回鶻部落的地方從這幾處可以發現這些組成回鶻人的部落是突厥部落,如果我沒記錯在《闕特勤碑》北4有一句「九姓烏古斯是我們族人」的內容。
在高昌回鶻汗國以及喀喇汗王朝時期的文獻里也有把回鶻人稱為突厥人的記載,《突厥語大詞典》里不僅把回鶻人稱為突厥人還稱回鶻語是純粹的突厥語,突厥當代《喀什葛爾史》《世界治域志》里也把回鶻人稱為突厥人。後來記述的已經翻譯成漢語的史料《史集》《巴布爾回憶錄》《安寧史》也支持這個觀點,所以回鶻人是突厥人是十分確定的。
(2)突厥與匈奴
匈奴不是一個單一部落聯而是一個龐大的部落聯盟,突厥人先祖是匈奴帝國的一部分是明確的,現在最大爭議點就是部分學者認為突厥是匈奴本部後裔還有部分人認為突厥是匈奴人屬部的後裔,維吾爾人有匈奴傳說歷代維吾爾史料有追祖到匈奴的記載還有到現在為止發現了很多與匈奴人很相似的突厥古墓和相似的陪葬品陪葬習俗兵器等東西,所以維吾爾人等突厥語民族堅持自己是匈奴後裔,好像中原文獻里也有突厥是匈奴後裔的記載。
(3)匈奴和蒙古
匈奴人被打敗失去蒙古草原等東部地盤控制後部分匈奴人西遷到新疆中亞還有一部分融合到蒙古部分先祖柔然鮮卑人里,所以蒙古人部分是匈奴後裔。蒙古其他祖先是匈奴人的臣屬,如果把匈奴當做一個國名或者整個部落聯盟的名稱就跟親漢唐一樣,而不是跟突厥鮮卑一樣的族群名稱,那麼蒙古人也是匈奴後裔。
(4)蒙古和突厥
如果蒙古也算是匈奴後裔那麼蒙古和突厥算是同源了,蒙古人之前臣屬過突厥人,蒙古形成國產中不僅包括了遺留在蒙古草原上的突厥部落還融合了蒙元時期孝忠蒙元的色目人,這些色目人大部分就是突厥人。蒙古人在中亞各突厥民族裡還有一個名稱叫做kalmak,kalmak有遺留 、留下等意思。所以有很多中亞學者誤認為蒙古人就是那些留在蒙古草原上的突厥部落。
嗯,如果從統治的下層部落來說,可能區別不大。
但是從統治家族來說,匈奴和後面四個是不一樣的。
我這裡說一個很簡單的切入點。
史記說,匈奴是夏人後裔,也就是華夏民族的王族跑到了北方草原,成了統治家族。
華夏民族來自哪裡呢?其主流炎黃部落,來自西北,是羌人東進的產物。
匈奴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慣,在冒頓單于滅掉了大月氏之後,用大月氏王的人頭做酒杯。
這並不是草原的習慣!這是高原的習慣,或者說,這是華夏的習慣!
趙襄子殺了智伯以後,用人頭為酒器。
王莽同志的腦袋被放在太倉的架子上,直到西晉時期的一場大火,才消失。
南北朝時期有若干次用人頭做酒器,做夜壺的記錄,都是漢人乾的。
這個習慣,草原上是沒有的。
如果你不信,歡迎你去布達拉宮參觀,古羌人的另外一支,直到解放前還有這個習慣。
另一個證據是,楊璉真迦這個藩僧,就用宋理宗的腦袋做過酒器。
而後來的蒙古,突厥,女真,這都是乖寶寶,是沒有這種習慣的。
在處理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民族是怎麼形成的?這個問題寬泛而又無處下嘴,那麼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原始人的生活環境吧!人類從猿類進化,變成高級智慧動物,那些捕獵的習性,領地意識,就會伴隨著廝殺和謀劃。日積月累,就演變成了戰爭和策略。而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類,因為水土的關係,有著不同的膚色和眼睛,當然也包括身體和髮型。部落人丁興旺,相對和平的部落會讓人騰出時間來解放思想,思考人生。這個部落的智慧程度相對於其他部落,顯然要高出許多。於是,該部落利用智慧,俘獲了大批追隨者,男的娶了女的,繁衍生息,形成了蔚為壯觀的一個特大部落。
我們知道,這個部落的名字,叫做黃。
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個部落,跟黃的發展模式是相似的,他們管自己叫做炎。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部落,比如北方和西方的那些,只不過因為並沒有交鋒,因此多數沒有被記錄下來。
部落大了必然會挨邊兒,都想爭地盤,談不攏,那就打唄。最後黃帝戰勝了炎帝,又合夥滅了蚩尤,最終形成了華夏——一個註定將影響整個東方的超級部落。當然,這事兒還沒完呢,西方是戎,部落擴大規模註定是要干仗的,北邊是胡人,周圍一圈兒,也都是各種勢頭很猛的部落:犬戎、山戎、戎狄、戎翟、義渠、大荔、烏氏、朐衍、林胡、樓煩、東胡……
華族在更替政權,其他部落也是。只不過,這些部落比起華族的確太小了。於是,在戰國時期,被趕到了沙漠地帶。
馬兒是要吃草的,你讓我在沙漠里自己拉屎吃啊?憤憤不平的游牧民族,在吃了一盤散沙的大虧之後,決心聯合起來,奪回屬於自己的草原。各部落一旦聯合,那麼,鬍子跟戎子玩耍,生出來的叫啥?婁煩和林胡玩耍,生出來的又叫啥?大家決定也沒那麼多時間思考這些,因為民族融合了,再說我們是純種的婁煩,那叫扯雞巴蛋。既然形成了新的更大的部落,那就要有新名字。此時,游牧民族統共形成了三個響噹噹的組織:月氏、東胡(這個部落很堅強)、匈奴。
如你所知,匈奴是最猛的。
但他不是最猛的。
嗯。你也看出來了,上頭兩句矛盾,不過,接著往下看,你就會知道這並不矛盾。
秦朝比匈奴猛,可惜命短。
趁著秦朝滅亡,中原內戰,匈奴殺回了草原,等漢朝建立了。漢朝人說,你看看,匈奴縱橫萬里的江山,咱掐架是弄不死他的,不如分裂他們。於是匈奴就被分裂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娶了王昭君,一隻比較平穩。而北匈奴卻挨了漢朝一頓胖揍,一路往西逃竄。有一支跑得最積極,人家在歐洲定居了,人送外號——匈牙利。
南匈奴撐到了東漢末年,中原又戰亂了。
南匈奴趁機獨立出去,因為此前本身部落劃分就不清晰,所以搞得很蛋疼,號稱五胡十六國,南下燒殺搶掠,史稱五胡亂華。
畢竟,華族跟胡人長相差距還是很大滴。只不過,有些胡人分部的分部,譬如鮮卑族,已經跟漢人搞在一起好多年了,真是沒辦法分開。
鮮卑女嫁給了漢族男,漢族男的孫子、玄孫當了皇帝,建立的朝代是唐朝。所以,有人就講李世民是胡人,確切來講,那叫扯雞巴蛋。畢竟子曾經曰過,雖然是戎狄的樣子,如果對中華文明有強烈的認同感,那就是華族。而雖然一副華人的樣子,但骨子裡野蠻而又低素質,那就是蠻族。
好了,先不說這些傷心的事了。
此時,南匈奴亂入的五胡十六國,在西邊兒有一個分支,有多靠西呢?據說是西海西邊兒,所謂西海,就是貝加爾湖。這個部落因為免於受中原王朝打擊,所以偷摸兒地茁壯成長了。
對,他叫鐵勒。
鐵勒很牛逼的樣子,其他部落沒資格跟他平起平坐,有的部落負責給丫捶背,有的部落負責給他端洗腳水,還有的部落負責給丫打鐵。
打鐵的那支,就是突厥,綽號鍛奴,就是「負責打鐵的奴才」的意思,可見,鐵勒完全沒把突厥當回事兒。
誰知,鐵勒受了重創,反而讓突厥這幫lowbi逆襲了。鐵勒大罵三聲,瘋狂逃竄,而突厥順利擊敗了其他部落,如同匈奴一樣,奪取了北方草原的萬里江山。
此時,中原,隋朝建立。
大一統,而突厥正是好時候,一開始,突厥並沒把隋朝放眼裡,還帶著鐵騎圍堵隋朝皇帝。那名叫楊廣的隋朝皇帝抱著他的兒子哇哇大哭。你要知道,一百萬突厥大軍,黃色的眼睛,快馬彎刀,圍堵十萬隋軍的陣勢,我要在場絕對不哭。
一個騷年站了出來,提議背水一戰,這個騷年就是李世民。
那時的突厥早就被隋朝文臣戲弄了,主動分裂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現在還傻逼呵呵地圍堵隋朝皇帝,也早就不記得這事兒了,畢竟突厥號稱從來不學習,並很願意把搶來的書籍當墊桌布。
後來李世民登基,覺得突厥這貨不能留,就把東突厥給滅了。西突厥是李世民的兒子李治跟武則天一起玩耍的時候滅的。鑒於北匈奴的教訓,滅西突厥滅的比較乾淨。是的,也得謝謝那伙子將領,唐初將領蘇定方、程咬金、李靖、李績、薛仁貴等等。
可惜,民族嘛,還是游牧的,總是會有殘留的。
西突厥敗兵之後,跟著匈奴學,往西邊兒跑,很兇猛的樣子。據說建立了個國家,人稱土耳其。
突厥留在北方草原的部落,最終被鐵勒分支回鶻部落徹底滅掉。
再後來回鶻也被打到西邊兒去了,史稱西州回鶻。當然,回鶻是音譯,也叫畏兀,後來被翻譯成維吾爾。
匈奴是最猛的,但他不如東胡。
話說那日,匈奴搞死了東胡。
東胡逃竄,退居在了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
鮮卑族我剛才說過,後來鮮卑又分家,形成了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禿髮部、宇文部和拓跋部的別支柔然等。
慕容你是知道的,龜孫慕容復嘛!宇文你也是知道的,宇文成都嘛!拓跋你更知道,拓跋宏嘛!他們在歷史上都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之所以不說是血腥的一筆,那是因為拓跋跟柔然本身也掐架。柔然又干不過拓跋,只好逃竄,往北跑的柔然們,最終形成了一個大族,名叫蒙古。往南跑的,也形成了一個大族,名字叫做契丹。
正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一線生機,必然要抓住,只要抓住,就能強盛。
厲害!
契丹發展很快,你也知道,他們最後建立了遼國。
而此時,一個一直沉默的民族竟然也崛起了,他叫女真。因為東北秩序混亂,而女真可以趁機發展勢力,因此強盛到了可以建國的地步,喚作金朝。
遼國比較同化,因此實施仁政。
但金朝就不這樣了,比較野蠻。
金朝把契丹給滅了。
蒙古又把金朝給滅了。
女真被干挺,部落的殘留,還一直在東北那嘎達。最終,他們忍到了後金崛起,後金建立了一個比前金溫順的王朝,喚作滿清。現如今,我們從滿族人身上幾乎已經看不出有什麼不同於漢族的特徵(臉更白一些,鼻子更加堅挺一些而已,但也容易混淆,更多的是民族混合)。因為漢族人數佔據絕大多數的緣故,中國凡與漢族可以通婚的民族,均已經漸漸向華人長相靠攏。
——————————————————————————————————————
其實想要弄懂中國西北、北方以及東北方游牧(漁獵)民族,首先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所謂「游牧民族」,更確切的稱呼應該是「游牧部落」,他們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很多個個體的聯合。
游牧部落經常聯合在某個強大部落或者某個強人之下,從而讓中原漢人產生他們是一個國家的錯覺;當這些部落失去具有凝聚力的強權時,就會四散開來,如蜂群一般此起彼伏,給中原漢人以他們互不統屬、相互攻伐的認知,並往往泛稱之為「諸胡」。
拿最典型的匈奴來說,在最初,它不過是一個小部落,內部成員血緣關係也比較近,類似一個氏族。在游牧過程中,這個部落不斷征服其他部族,於是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被征服的這些部族,有的與匈奴「本部」同宗同源,有的則是完全不同的人種。而生活在草原和叢林中的游牧漁獵民族,因其特殊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導致他們普遍崇拜強者,狐假虎威,他們也樂得給自己冠以「匈奴」的名號。——所謂「匈奴族」,其實就是許多不同部族的聯盟。
東漢時期,來自東北原始叢林中的鮮卑部落,在蒙古高原南下、西進,不斷征服沿途中的部落,逐漸壯大,並在游牧過程中與匈奴不期而遇,兩個族群之間爆發了激烈戰爭,加上漢朝軍隊的進攻,匈奴終於分裂。最終,匈奴人一分為三:一部分南下,一部分西遷,一部分融入鮮卑。最終,這個橫行大漠的部族失去往日雄風,而「匈奴」這一旗號再無往日的號召力,因此這個聯盟之內的大小部族(即所謂「別種」)開始獨立發展,他們恢復了各自的部族名稱,比如宇文部、獨孤部和鐵弗部。
鮮卑族的情形也大致類似。西遷逃遁、南下歸附的匈奴空出蒙古高原後,鮮卑諸部共主——檀石槐,在東漢初葉統一鮮卑各部,稱霸大漠,而他一死,鮮卑立即分裂;再比如後來的蒙古族,其實就是小小的蒙兀室韋(即蒙古部)征服並統一了室韋諸部,以及一些突厥化的游牧民族,形成了統一的蒙古族,而在元朝滅亡後,蒙古族退居北方草原,很快又分裂為土默特部、准格爾部、烏珠穆沁部。
但是,隨著漢民族對游牧漁獵民族的影響加深,以及他們自身生產力的發展,至晚從宋朝開始,北方和東北方的游牧漁獵民族就開始擺脫原始聯盟狀態,形成了准國家甚至國家(當然這種「國家」概念也是就當時而言),那麼,此時的游牧民族就與之前的匈奴、鮮卑、柔然不同,其中佼佼者是契丹、女真和蒙古。
其實,看似混亂不堪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是有規可循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兩大系統,從方位上可以分為西部游牧族群和東部游牧族群:
西部游牧族群主要是匈奴支系(西方史學界稱之為「突厥種」),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為:鬼方(商)——獯鬻(西周)——戎、狄(東周)——匈奴(秦漢)——柔然、高車(南北朝)——突厥、回紇(隋唐)——韃靼(宋)——畏兀兒(明)——回部(清);
東部游牧族群主要是東胡支系(西方史學界稱之為「蒙古種」),按照時間排序為:肅慎(西周)——東胡(東周)——鮮卑、烏桓、勿吉(秦漢至南北朝)——室韋、靺鞨(隋唐)——契丹、女真(宋)——蒙古、滿(明清)。
上面所列游牧民族,或者文化相近,或者血緣相通,或者存在統屬關係,或者有過密切接觸,或者至今生生不息,或者已消亡於歷史之中。當然,這個排列並不是嚴謹的,更不是絕對的,因為游牧民族流動性極強,相互之間進行接觸、雜居和混血都是常事,所以也有人將蒙古和匈奴、突厥列為一個世系,但這是根據這三個民族勢大後的活動範圍而言,事實上,蒙古就是室韋族的一支——蒙兀室韋,跟契丹民族一樣,都是東胡的後裔。
從文化以及地域上做考量,匈奴 的後繼者是 突厥,突厥 的後繼者是 回鶻;蒙古屬於東胡支系,他和鮮卑、室韋、契丹,乃至於經常從事漁獵生活的女真,關係更為密切,蒙古人的誕生神話有這樣的記載:孛兒貼赤那(蒼狼)和他的妻子豁埃馬闌勒(白鹿),率領本部落的人遷到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居住,這可能意味著蒙古混雜了游牧和漁獵兩種部落——狼是草原民族常見的動物,而鹿是東北原始叢林中漁獵民族最常用的牲畜。
匈奴是突厥的舅舅,是回鶻的姑父,是蒙古的外公。
拋磚引玉:
突厥是中亞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塞普勒斯、亞塞拜然、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與青海循化,甘肅,蒙古,克里米亞與以色列到俄國,巴爾幹,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突厥的源流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應該帶有匈奴的血統。
中國歷史就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件的堆積而成。那是東亞大陸各民族的5000年來,正常的歷史衍化!
否則,
古越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苗族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楚國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匈奴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柔然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突厥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鮮卑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蒙古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魏晉南北朝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西域各國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西夏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契丹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金朝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西藏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大理國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蒙元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滿清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越南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高麗歷史是中國的歷史的一部分否?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其中的殺戮就是各民族融合的一部分的重要事實!
南京大屠殺的主體,大和民族是外族,5000年來沒在中國歷史衍化進程中。
所以,南京大屠殺的責任民族必須追索責任,直到大和民族承認他的錯誤!
大和民族直到今天,從文化思想政治運作,都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南京大屠殺只是一次戰役後正常的戰場穩固行動!
大和民族認為【我們沒有錯誤,這是戰爭時期的正常行為!】
==================================================================
要了解中國大陸之少數民族---蠻夷戎狄 ,只有地下考古史料,辨析書面史書的結論,以及你自己的邏輯分析,才是可靠地依據。
只有對中國的華夏與蠻夷戎狄之辯,得出自己可信的結論,才可以對東漢末年直到隋唐歷史,有一個準確、相對客觀的表述。
首先,要明白漢族的概念,是一個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變化的概念,漢族的內涵與外延,在不斷的改變。
東亞大陸的原住民,是從8000年前就生活於此地,我在【向先生致敬 東亞大陸歷史之研討 蒙元與大清王朝之認知 日本侵華的性質的判定
】【東亞大陸考古文化 紅山文化 石卯考古 與 黃帝的都城 朱開溝文化與北方游牧民族
】文中以表達清楚,這裡就省略。
周天子建立周朝,他的關鍵制度就是【分封制】【宗法制】以及【禮制】,他用這個辦法保證了周朝的穩固700年之久,也就自然的把【周天子】的【姬姓】血脈延續了下來。周朝的分封的諸侯國,是一個獨立的城堡,姬姓的王族是依靠城堡為依託,再統治周邊非姬姓的原住民,是一種類似殖民地的方式。大量的非姬姓的原住民,是不懂【禮制】的。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之外,存在著大量的非姬姓的原住民的王國、部落、集團等等,他們與周朝分封的諸侯國是交雜於一個地理區域,相互之間,有政治、經濟、人員、文化的交流,也有戰爭。
華夏之國對四夷之國,這種區別方法看上去是來源於血緣的關係,實質上卻是一種基於與周天子之間血緣關係的階級關係。例如《左傳》記載,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邾和莒的使節向華夏的強國晉國訴說他們為魯國所欺之事。而針對晉國的指責,魯國的使節子服惠伯反駁道:【君信蠻夷之訴,以絕兄弟之國,棄周公之後】,【魯事晉,何以不如夷之小國?魯,兄弟也。】
非姬姓的原住民,存在著不斷被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征服的情況,周朝分封的諸侯國的疆域也在不斷擴大,比如晉國,這就意味著【周天子】的尊嚴,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禮制】的政治文化制度,不斷推廣到原來非姬姓的原住民,那些原住民就納入了周文化圈,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由於周王朝的【禮樂崩壞】,一部分諸侯為成就霸業,甚至將【蠻夷戎狄】引入【華夏】。公元前639年,晉國與秦國協商之後,讓瓜州的允姓的「戎」移居至伊川河畔。
通過迎娶【蠻夷戎狄】的女子變【蠻夷戎狄】為同盟,這也是當時諸侯們常常使用的一種手段。
【晉獻公……又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重耳就是後來的著名的晉文公,他曾因受驪姬的迫害而流亡於【狄】長達十二年,在此其間也娶狄人之女季隗為妻
。
【華夏】的諸侯們,無疑想通過會盟,一方面達到防止蠻夷戎狄肆意侵犯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有將蠻夷戎狄變成盟友,在需要之時便可借用其軍事力量的企圖。甚至包括周天子,也確曾利用過蠻夷戎狄。
比如,秦國,就是一個原來不被華夏文化圈認可,秦國國君原來就是為周天子喂馬的馬夫,秦國的血脈不是正統的姬姓,華夏文化圈認為秦國是蠻夷。秦國國君為了融入華夏文化圈,花了700年的時間,不斷進行政治、文化、人員、軍事上的改革,與華夏文化圈的諸侯國進行交流,秦王的王妃都是來自華夏諸國,秦國也就被華夏文化圈認可,成為華夏的一員。
但是,秦國還是保有原住民的文化底蘊,秦國的著名太后羋月,不就在宮中公開的與異族情人---義渠國王同居,在外交場合講葷段子,也是大大不符合【周禮】。
楚、吳、越是自生自長、是非【華夏】諸侯國,在與中原各國的接觸中,接受了【華夏】的文化,加入到【華夏】的政治世界中來,甚至成為【春秋五霸】的成員,從而被承認為【華夏】的國家了。
「問鼎中原」的故事,不僅表現了楚國企圖稱霸中原的野心,同時還反映了楚國急於進入「中原」、成為【華夏】的一分子的願望。
公元前547年,十三國在宋國會盟,圍繞盟主的地位,楚國與晉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結果還是讓楚國當上了【華夏諸國】的盟主。
公元前473年,越國終於滅掉了吳國,越王勾踐於是被周元王封為伯爵,被正式認定為【華夏】的諸侯。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1.不是以多民族共存為前提的【天下思想】本身,帶來了【華夏】的多民族性質,【華夏】的多民族來源,
2. 是【華夏】的多民族性質,和【華夏】的多民族來源,帶來了將多民族共存作為前提的【天下思想】,【天下】本來指的就是中國多民族共存的【天下】。
3.只有建立於第一點,與第二點的【華夏】【天下】思想觀點,才能使我們,正確的解讀三國、曹魏、兩晉、五胡亂華、南北朝、隋、唐的華夏歷史的衍化過程,才可以明白東漢500年後,華夏又是統一的強國。
====================================================
匈奴與華夏
匈奴人,泛指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生活於東亞大陸的游牧民族,他們有許多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匈奴的考古發現十分豐富。
在蒙古境內的諾彥烏拉、烏蘭巴托、特布希烏拉及呼尼河畔、達爾汗和烏蘭固木市附近,有很多約為公元前 2 世紀至公元 1 世紀的匈奴墓葬,有普通墓葬和大型貴族墓葬之別。
普通墓葬也有兩種,一種是石槨墓,一種是木槨墓,但地表面均有方形、圓形或半圓形的墳丘。墓內死者頭向北,都殉有馬、牛、羊、駱駝等。隨葬品有陶器、兵器、馬具以及各種裝飾品。
諾彥烏拉、呼尼河畔及色勒巴河畔等地的大型貴族墓葬,地表的墳丘均為方形,墓穴南面有墓道,墓室由雙層木槨構成,死者的葬具是木棺。
位於蒙古中央省色楞格河畔諾彥烏拉山的的諾彥烏拉墓地,是公元前 1世紀至公元 1 世紀的匈奴墓地,,於 1924 年首次發掘,共發掘出 200 多座墓,
考古發現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處,內蒙古境內較重要的有杭錦旗阿魯柴登、准格爾旗西溝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溝;
陝西境內有神木縣納林高兔;新疆境內有托克遜縣阿拉溝等處。
歷史上蒙古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
當時分布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
分布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
分布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
還有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
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
匈奴在強盛的時侯,東破東胡,南並樓蘭、河南王地,西擊月氏與西域各國,北服丁零與西北的堅昆。
匈奴範圍以蒙古高原為中心,東至內蒙古東部一帶。南沿長城與秦漢相鄰,並一度控有河套及鄂爾多斯一帶。向西跨過阿爾泰山,直到蔥嶺和費爾干納盆地,北達貝加爾湖周邊。被稱之為「百蠻大國」。
公元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東亞大陸史就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競爭的歷史。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
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中原內亂,匈奴乘亂再次控制河南地,東伐東胡、西征月氏,匈奴帝國興盛。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直追到大同平城,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匈奴受到漢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
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小,處境日益困宭,內部紛爭開始激化。公元前58年,內亂開,單于爭立,
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進入塞內。大約在46年左右,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單于,與蒲奴單于分庭抗禮,匈奴分裂為兩部。
南匈奴依附東漢。
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借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造成內部不隱,時有叛亂,多位南單于被殺。
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越加嚴厲。在東漢中期以後一再發生南單于被漢官員拘捕、更換、逼死甚至殺害。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國人殺死單于羌渠
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
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
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
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
東漢末年以來,周邊各民族紛紛湧入中原。以匈奴人數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
西晉因賈后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16年之久,給予了匈奴人介入的機會。
公元4世紀,匈奴人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并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
328年,羯人石勒擒殺劉曜,趙亡。
漢和帝永元四年(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
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在中國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了下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子孫後姓劉,我國陝北姓劉的很多,就有匈奴的後裔。匈奴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也有可能是其後裔。
-----------------------------------------------------------
1.考古發掘的匈奴貴族墓,證明匈奴主要是C。N是匆匆過客,直接奔烏拉爾去了。
2.匈奴,鐵勒,東胡,女真在血緣上基本是一樣的(主體上都是C),但在語言和文化上出現了分化,就像今天的波蘭和俄羅斯。匈奴和鐵勒分化不大,比較接近,太史公說他們「語言略通」。
3.匈奴,鐵勒,鮮卑,烏桓,突厥都是同一種族內部不同部落聯盟的名字而不是新的種族,就如同我們說燕趙魏韓一樣。
4.突厥是眾多草原部落里的一個,突厥從來都叫突厥,和阿爾泰山沒什麼關係。阿史那氏是從甘肅跑到阿爾泰山的,而甘肅歷來都是屠各部族的生息之地。所以阿史那氏應該是屠各族人,突厥就是屠各turk。甘肅有很多月氏遺民,突厥與之混血後,有點目若琉璃了。
5.中國雖說有56個民族,但按血緣分就沒那麼多了,基本就是O1 O2 O3 C R1a R1b和西藏基因,共7種。
10月16日更新,優酷上袁騰飛的一個視頻,和這個問題也相關,引用一下吧。
袁騰飛 探尋漸逝的印跡04-蒙古高原視頻
-------加的圖怎麼顯示不粗來----
大致如圖,肯定有些錯誤,只是繪製了個大概,線條也未必指的必然的發展關係。
匈奴是個橫跨歐亞大陸的民族集團,我個人認為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被他征服的廣闊土地上還有很多其他民族,鮮卑和烏桓就是那時候退居到東邊的游牧民族,合稱東胡集團。東胡後來發展出來很多民族對中原都很大的影響。比如李唐就有鮮卑血統,還有和宋同時期存在的強大國家遼(契丹)、金(女真)。
蒙古就是東胡發展起來的,如圖。鮮卑-柔然-室韋-蒙古。
突厥不是指單一血統的民族,應該是指帶有匈奴血統的、融合了很多中亞民族血統的、講突厥語系的族群(-0-原諒我語文不太好)。突厥早期歸附柔然,後來滅了柔然建立了突厥汗國。
回鶻,即回紇,民族成分來說,源自鐵勒,鐵勒早期活動在東亞地區。鐵勒和鮮卑一樣,臣屬於匈奴。後來回鶻融到了突厥汗國中。意思就是我們的維族兄弟祖先最早是在蒙古高原上發展起來的。
游牧民族盛起衰落總是這樣,弱小時從屬於某一部,然後逐漸壯大又吞併掉曾經從屬的部落,這樣來回融合和遷徙,要說血緣關係,其實是個很融合的關係,而且由於游牧民族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很難考證。謝@吳帆 兄弟葯,這個問題是好宏偉好宏偉的一個大問題啊,我自己也沒搞明白過。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我覺得有學習的價值,只可惜是轉抄了n手的資料,待我找到原始出處和作者再貼上來。
感謝@黃繼新 老大的提醒。
《草原帝國》作者 勒內·格魯塞 ,
這本書寫得很詳細 希望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史記上的朔旦冬至與今日程式計算的不一致,是古人推導有誤,還是今日的朔望、分至點回推計算仍有極限呢?
※明朝的上層統治權力架構是怎樣的?
※「大禮議」前,嘉靖憑什麼資本和中央當權文官們討價還價?
※明王朝兩百七十六年歷史裡最讓你難忘的事件或者細節是什麼?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