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小時候看過《十萬個為什麼》和《上下五千年》?如何評價?


剛好之前在另一個回答里說如果有套百科全書能讓小孩子對世界的複雜性有所認識,就碰見了這個問題……
十萬個為什麼曾經很認真地看過,是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那個黑色封面版本的一套,大概有十幾本,至今放在家裡還沒有送人,也根本捨不得賣掉。記得小時候看得最多的是數學那捲,基本都翻爛了,也間接導致我在初中之前基本沒有被數學虐過,當然到了初中有了平面幾何之後就死得差不多了。
小時候就特別喜歡看生物化學醫學類的東西,那個系列裡的醫學冊有寄生蟲的圖片,給我嚇得要死,可我還是喜歡看。印象里物理那兩卷都沒有仔細看過,無怪乎我爹最後提溜著我說我物理天天給理科拖後腿,最後拿了化學類的獎項還是轉了文,轉了文還當生物課代表。那套書里的天文地理類的內容也都很細緻,以至於在文科班我基本算是半個地理老師。
可以說,如果是有基礎閱讀能力的人,讀完這套書之後基本會對自然科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小學自然課是肯定不用發愁了,我個人評價有些方面大概能達到高中會考水平。


上下五千年沒有讀過;小時候印象最深的歷史類書籍是抗美援朝史,所以對這本書不作評價。如果有什麼印象,就記得我小學時的同桌是看完這系列的,然後三年級的時候他每天都叫著說自己要當國家主席……
我這個文科喵生活在一個攻城獅家庭里,小時候的很多書籍都是我外公買的,他作為一隻文藝的老攻城獅,對自然科學和文學非常感興趣,所以買了好多百科全書和燕山版的世界名著(那個時候感覺很了不起了,哪裡像現在我們一家的口味都被我養得極其刁鑽,看個翻譯偵探小說都要討論是哪個出版社的),對歷史社會類的書籍卻非常不感冒,所以我也沒有特別關注過這方面的書。


在其他回答里看到有知友提到四冊大開本的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綠封皮畫大熊貓那個),我對那套書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可以說,那套書對我的影響已經超過了十萬個為什麼:因為那套書里有非常基礎但科學性很強的對語言文字現象的說明,有比較全面的對文學歷史流派及藝術(音樂、美術、舞蹈、電影等)的介紹,並且對宗教的起源和各大宗教的歷史傳說有著恰到好處的介紹,不深不淺態度中立。這三點在我看來是上下五千年和十萬個為什麼都沒有徹底做到的:對人文學科和除了歷史以外的社會學科的普及,剛好也是我個人以為科普體系里比較薄弱的內容。
可以說,這套書在各個知識領域真的達到了「打開一個新世界」的地步,不僅對於小學生,對於一些成年人也是有相當的指導意義的——世界上不是除了中國就是外國,有很多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許多優美的語言、獨特的藝術,也有很多不同的觀察、解釋世界的方式。這套書的科學冊深度略低於十萬個為什麼,後者相當於在細節上對前者進行了不少說明和補充。就歷史內容來說,我不太好把它和上下五千年比較,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雖然這些書講了一些其實可能會非常複雜的東西,但是由於行文很活潑淺顯(我還記得百科全書里那篇關於語音和含義的分裂問題是這麼說的:「明明是鞋子,要叫樹,明明是五個,卻說成三個」),所以還是很容易被小孩接受的。我看百科全書大概是在8歲左右,十萬個為什麼是10歲的生日禮物,已經可以基本了解作者們想說什麼了。到現在還依然會推薦這些書,我覺得這就已經可以表明它們對我的影響和我對它們的評價了。


這兩本書正巧我年幼時都讀過,超級贊。還有一部綠色封面是熊貓四本超級重一百多塊錢一本的《中國少兒兒童百科全書》
記得小時候讀《上下五千年》覺得故事很簡短也很有趣,讓我記憶很深刻,年幼就對歷史產生極大的興趣。
記得二年級的時候看到十萬個為什麼上面解釋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解了我從懂事起就有的疑問,到了學校和小夥伴說得到老師認可,被小夥伴崇拜的要死啊。
還有那本百科全書真是百看不厭,上面不僅有科學知識還有很多藝術宗教的科普,簡直讓我看到另一個世界,後來在電視上看到discovery的節目也是欲罷不能。這三套書真的是我的啟蒙書籍,在信息如此落後閉塞的小城讓一個孩子從小就會好奇會思考,會問為什麼,會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構建了我最初的三觀,充實了整個童年。現在想起來都是滿滿的幸福和快樂的感覺。

對了,憑藉這三套書,我一直制霸到初中,課外知識無人能敵。(那是個沒有網路信息閉塞的年代)
後來,我當老師了,最喜歡給小孩送這三套書了呢!!!也希望他們像我一樣童年充滿驚喜和發現,可是===時代變了,嚶嚶嚶,現在孩子真的信息太多了,完全不感興趣了。桑心


上下五千年是我的歷史啟蒙書,是我爸在我一年級那年過生日的時候送給我的。
爸在內頁里寫了唐太宗那段「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應該是他的座右銘吧。雖然我對這句話當時並無特別體會,但是出於對那滿是威嚴的父親的崇敬,它也成了我小時候的座右銘。不管是什麼作文,我總是不知不覺就引出那一句來,而這一句也總會被語文老師多畫幾條波浪線呢。
還記得他遞給我那本書時我手上感受到的沉重,那並非只是那部書的分量,也並非只是我那時已經能感受到的一些期待,更多的是驚奇,我們國家所經歷的已經寫那麼厚了嗎?那天爸說了不少,我記不太清,不過最後一句似乎是」想買啥書就去買「,我做到了。
爸媽一直都很忙,多數時間我只是獨處,那時上下五千年與我就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我只是找個角落,一頁一頁地翻著,就像時間在一年一年、一個世紀一個世紀的流動。我很平淡,我面前的歷史也很平淡。
即使是現在,我也很難想像當時是怎麼捧著磚頭一樣的書,天天在馬路邊上邊走邊看。小學同學恐怕更是因此覺得我不是很合群,但在那時我感覺自己早已沉浸於另一個世界,哪還顧得上其他的呢?林漢達先生的筆力實屬非常,一段段波瀾壯闊就這麼濃縮在一片片簡潔明快的小故事裡,而且還是以小孩子都能理解的形式。那段日子就連上課開小差時腦補的都是苻堅大敗後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印象太鮮明。記不得用了多久才翻完了第一遍,成就感爆棚,這也是我後來讀更多大部頭的動力所在了。
小學語文課上老師要求同學上台講歷史故事,台下無人應聲,我就那麼上去了。一番侃侃而談讓台下目瞪口呆,從此我也成了男生群體里類似智多星的角色,雖然我還是不怎麼說話,但是他們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只有我知道,那天我所講的故事,無不出上下五千年。
閱讀量也逐漸大了起來,讀著讀著想的就多了,隱隱覺得人不應僅僅執著於此生此世一己得失,一定要有一些更高的追求。那將是一種什麼生活呢?就像張巡,就像文天祥,就像楊繼盛。嗯,我漸漸成了一個具有遠高於平均水平的道義感的少年。誰在生活中沒點困擾與迷茫呢,青少年尤其如此吧。一旦遇到難處,浩如煙海的歷史就成了我的依託,我的聖經。我會以政治家的胸襟來激勵僅僅是一個班長的自己,我會以隱士的氣節來寬慰一個屢屢失落的自己。雖然有點滑稽,不過不知不覺我就擁有了一種平和的心態,古人什麼事都經歷過了,你這點事情算得上什麼呢?
是啊,他們什麼都經歷過了,但是也只是在史書上留下隻言片語。他的們每一次涕淚滿裳,每一次怒髮衝冠,千年之後終究會如此平淡,顯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一樣。不過或許這就是理所當然。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不就該是如此嗎?這種理所當然的平淡,一定是這個民族的精華所在。
順便一說我特地去過一次楊繼盛故居,只為去鞠個躬,現在那裡僅僅是一個賣菜的攤子。我還在臨沂市的某村落看到過一位兵法傳世的抗倭名將的墓碑,同樣是一個不起眼處。平淡的街頭巷尾,平淡的田野阡陌,不論世間如何喧嘩,我們的民族的精華就在那裡。
後來我也知道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所經歷的,豈能是區區一本上下五千年那麼厚就能講清楚的呢?而我讀上下五千年的經歷,就是這個民族以他的精華對我的第一次系統滋養。
我也曾抱怨過我爸沒直接教給我什麼。現在一想,全教了。
我也曾懷疑過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究竟帶給了我什麼。現在一想,這不滿滿的全都是嗎?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然矣!

感謝林漢達先生的啟蒙。我拿到上下五千年的時候,發現林漢達先生已經逝世很多年了,那種沉重感是我即使是當時也能體會到的。
感謝父親的教育,感謝父親送我的第一本書,這分明是送給我了一個世界。
在知乎上的第一個正經長答案。

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
一百多贊了,感謝諸位。
評論區好多朋友與我有共鳴,我也很開心。
有答主提到錢穆先生所說的」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我深以為然,因此這篇答案稍微帶一些感情色彩也是可以理解的吧。如果一定要逢中必反,一定要說著外面的月亮圓才算理性得體的話,我寧願站在這些漂亮的辭彙的對立面上。
反正我又不是守著故紙堆夜郎自大的漢族沙文主義,所以如果這篇回答與你的觀點不一致的話,一笑而過就可以了嘛。
嗯感謝大家~


兩套書都以極快的速度填補了當時自己幾近空白的科學觀和歷史觀,並在和同齡小夥伴在一些話題的討論上佔據了極大的論據優勢,無論對錯,也讓瘦弱的我因此成為大雜院的孩子王,很早就體會到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
哈哈哈哈哈哈哈,真夠能白呼的我~


首先應該確定哪一版,第二要和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區分開。我看的是黑皮版的十萬個為什麼,7歲左右開始看,剛看時候最喜歡動物,物理,天文分冊,基本看不太懂數學,化學三套。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理解大部分的內容,基本上到了高中才開始真正覺得基本上讀懂全套書。

查了下,才知道自己看的是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十萬個為什麼》。還記得當時是和老爸到新華書店,花了65元巨款(想想89年的購買力),恭恭敬敬的「請回家」的,14冊用硬紙殼包裝在一起,還有一個紙板包成的提手(這個設計和當年買的一套西遊記小人書一致),老爸因為花了一大筆錢的緣故,還被扣了很長時間的零花錢。當時家裡沒有很多故事書,大多數都是科技類的雜誌和一些很老的楊家將水滸施公傳之類的文言文話本,沒有別的讀物,於是便用了很久來啃這套書,其實小時候很想要書報亭里一直擺著的藤子不二雄的忘記名稱的漫畫(小時候只記住了這個名字了,那時候還不知道機器貓),不過現在想想,自己的童年曆程中,一直在閱讀著文字而不是看著圖畫,真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經知友提醒,九十年代又續編了十本。不過我覺得24冊對於十歲左右的孩子有點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的感覺。14冊用來開蒙挺好的了。就是現在來看,整部書用來做自然類學科啟蒙也已經足夠了,只是少了it類的介紹。


都看過,內容記不得了。

《上下五千年》我記得基本是當成故事書來讀的,記不得多少內容了。

《十萬個為什麼》倒是給我普及了很多科學常識。

至今還記得一個細節。

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從姥姥家坐公交回家,路上和母親談起「光年」,我堅持認為是時間單位,母親解釋了一遍,我不聽。最後她就說那就回去查《十萬個為什麼》好了。回家一查,我只能認輸。


《十萬個為什麼》看了很多遍,《上下五千年》卻看不下去。

從小註定學理科。


上下五千年小時候沒看過,但是讀的是三言二拍,四大名著等等
十萬個為什麼,是我表哥有一套,年紀比我大,送給我了。

怎樣評價?
拿到之後,為什麼五本一口氣讀了三本,說廢寢忘食不為過。讀過之後還會翻來再讀。
至於三國,讀了不下五回,做遊戲後的好處,就是不用再重新回去翻了,當然無法和知乎大神相比,至少時間劇情人物事迹都很熟。

小時候能多讀點書簡直就是最美好的事情,因為那時候自己讀的都忘不了。


《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寫的基本靠譜,原因在於林漢達先生的取材大都來自《史記》、《資治通鑒》等史籍,為少年兒童勾畫了一個相對明晰的歷史輪廓,嚴肅、正經、不造作,至今仍舊是兒童歷史普及讀物的不二之選。(其實這裡也要黑一黑現在的歷史讀物,戲說、反說乃至亂說的太多太多,唯獨缺乏少年兒童能夠讀的史書,當然,這可能不大來錢,也沒有啥名聲......)我只是記得,在讀到宗澤臨末三呼「過河」的時候,讀到崖山之役君臣俱亡之時,都被這些「小故事」所深深的震撼,之後讀了原始史料方才發現小時候讀的印跡。你可以說林漢達先生只是翻譯成白話文而已,但這樣的工作,在而今的知識界又有幾何?


創造了一大批小時候勵志成為科學家的孩子。只要其中有百分之零點兒零零。。。。一真的長大後也如此追求,便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我是這些孩子其中之一


都看過
我看的那個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分數學、物理、化學什麼的,當時看起來有點難額,有一冊全是彩頁的倒是被翻爛了
上下五千年當故事書看,沒太大印象,後來學文言文發現有的故事小時候看過


十萬個為什麼沒看過,但是看過少兒百科全書(厚厚的四大本),上下五千年。上下五千年,給我現在的感受不是很直觀,因為初高中歷史基本和其重合,而少兒百科全書給我的影響現在還是存在的。

舉個例子吧,從中我知道了水俁病,知道了渡渡鳥,知道了毛瑟槍,知道了薩克斯等等一些知識。

並不是說這些知識有多深奧,在我看來,少兒百科全書給了我更大的世界,更廣的見識,甚至影響了我的興趣,如此一想,少兒百科全書就是我兒時的「知乎」。


十萬個為什麼看過兩套,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再看過了,現在想想,我對這兩套書的評價很高。內容生動,錯誤較少,並且有一定的深度,對於小朋友理解世界有很多好處,對跟小朋友炫耀自己懂得多也有幫助。

第一套是這樣的

第二套是這樣的

(居然都是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的……不知道外地的朋友小時候是不是看過)沒看過上下五千年


正是因為林漢達的《上下五千年》喜歡上了歷史,淺顯易懂,小學三年級讀的,真的很經典,一個個小故事看著很有趣,而且基本上把中學歷史中中國古代史涵蓋了~


對於家裡基本沒有任何藏書的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來說,花了我爸近一個月工資——《十萬個為什麼》24冊那版,100元;《上下五千年》3冊林漢達曹余章版,27元(原價54,熟人打折)——買下的兩套書極大了填補了小學生課餘生活的知識空白。光課本完全無法滿足小學時期過剩的精力和飽滿的求知慾啊。


2003年10月1日,我三年級的那個十一假期,得到了我的《上下五千年》平裝本,售價48元。
之後7天里,除了吃飯洗澡之外,我沒有離開那個我睡覺的小陽台,查著字典一個字一個字看完了這本四十萬字的書。直到今天,我都無法描述我當時感受到的震撼。
一個剛認識不到一千個字的小孩子,跳過童話、小說,直接看到了最長時間跨度最大時間跨度的世界。戰爭與和平,繁榮與蕭條,愛與恨,光與影,人們在時間裡在世界中生死輪轉。超越了我的理解能力,卻又不得不為之感動,像打開窗戶拆掉房間跳入大海,隨著波濤流動到無法想像的地方。
直到現在我的小說閱讀量都不是很大,還有什麼故事能比得上真實的歷史呢。


小時候其實家裡也有很多歷史書政治書(因為爸爸是個喜歡文科的工科男),但是也許是因為爸媽沒給買過適合小孩讀的歷史書,所以我通通都不喜歡看,此後對歷史也沒有太大興趣,對政治更幾乎可算是討厭了。

《十萬個為什麼》是鄰居阿姨送給我的。現在想起,還是覺得特別感謝她。

小時候沒有幾個小盆友跟我玩,但是有一個小男孩也愛看這類書,只有他會偶爾跟我一起討論些科學問題。其餘的時間裡,有時他會被其他小孩畫得滿臉油彩,頭髮被紮成奇怪的樣子,揪得他直哭。而我則被嘲笑肥豬、土老帽,也沒有各種新潮的玩具、衣服等。

冬天夜晚,我們對著天空講自己看到的星:「我看到肉眼能看到的最亮的天狼星了!「,夏天則是「最近每天都能看到北斗七星!」夏天晚上路燈下會有大群的各種昆蟲、蜈蚣、癩蛤蟆、蝙蝠等,會提到「螞蚱有六條腿,但是蜈蚣不是六條,唔...蜈蚣不是昆蟲呦」。或者在春天指著開花的桃樹說「桃花和蘋果花一樣都是五個花瓣呢~」,然後看著腳下的小土包,想起大地在地球漫長歲月中的演變,談到喜馬拉雅山是被板塊運動給擠出來的,而我們這些人類種莊稼、曬麥子、蓋樓房的土地,在很久很久以前都是海。打掃秋天的落葉的時候會想:葉子總是正面朝下,是因為正面密度比較大呢。冬天的時候,他則會指著髒兮兮的窗戶上的結的冰,說:「看,果然是六角形的!」看到沾了油漬的窗戶上的「彩虹」,會說」那是因為太陽光被折射了,發生了色散「。我們在我家做過各種小實驗,包括槓桿原理、檢驗大氣壓的存在的實驗、檢驗同樣質量的冰比水體積大的實驗等,曾經也把家裡搞成一團糟。

那時老師上課問大家的理想,只有我們兩個說長大了想當科學家。

後來,爸媽們所在的廠子里不知為何突然掀起了一場大事件:接連有許多人被關進了監獄。那段時間是我覺得最恐怖的時光之一,有不少幹了壞事的人被抓起來,還有不少惡人趁機誣告陷害自己看不慣的人。聽說他的媽媽幹了壞事被關進去了,從此以後他就消失了。那年我們四年級。

此後很多年,都沒有人能和我討論各種各樣的科學問題了。

不知道他還記不記得小時候說過想要當科學家的話。

小時候只能吃到一種麵包,是爸媽廠里的食堂做的果醬甜麵包,不明白為何書上提到的麵包是有酸味的。後來我一直奔著物理跑,初中、高中、大學、博士,其他的自然科學類知識倒是很多都忘了。也吃過了好幾個國家的很多種麵包,總算嘗到了傳說中有酸味的麵包。還記得《十萬個為什麼》書上說熱帶有種樹叫麵包樹,一直很想嘗嘗那麵包樹上的果子,據書上說還可以烤著吃,「有酸酸的麵包味道」。

(下面有人指出可能只有百科全書上有,也許是我記錯了。當時除了自己的書,還看過小夥伴家的各種書,因此知識全都混在一起,也大多記不清細節了。但是對於麵包樹的驚奇之感和嚮往的心境,一直都記得。)


謝邀。實際上我只看過《十萬個為什麼》。《上下五千年》我只看了一個開頭。兩本書的具體內容我基本上都忘了。只記得《十萬個為什麼》上的內容還是蠻有趣的,《上下五千年》純粹就是在扯淡。


看過,看得是黑皮本的十萬個為什麼,那會家裡實在是不富裕,父上母上雖然文化層次不高但十分捨得在書上花錢,我要什麼書不管多沒錢從來沒拒絕過……
確實,這種基礎常識的啟蒙讀本對小時候知識構建是有極大好處的,上下五千年倒是沒看過,不過小時候唐詩念的還不少,連帶查周邊各種小典故知識什麼的中國古代史也知道了個大概其。還有就是那個四大本的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小學神書之一啊,真是懂了不少東西。三四年級以後開始看四大名著直接吊高了胃口……以至於初中讀金庸王小波的我看到我們班那些讀郭敬明的學生都是一副:「哼,戰鬥力只有5的渣渣」一樣的感覺……現在想來那會真是經典讀的少不懂收斂中二度爆表啊


這兩本書起的最大作用就是正三觀。

讀了上下五千年,既是「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以後便很難成為逆向民族主義者。

讀了十萬個為什麼,樹立起了基本的科學觀念,以後便很難成為中醫(腦殘)粉、反轉控。


推薦閱讀: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簡單,你同意嗎?
作家是怎樣煉成的?
有哪些書的名字就很棒,讓人有閱讀的衝動?
讀哪本書會讓你心生暖意?為什麼?

TAG:閱讀 | 歷史 | 科普 | 書籍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