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2010 年來很多海外留學的中國人已經拿到綠卡了卻又紛紛回中國發展?


只說我所知道的這類人的原因:

拿綠卡是為了遇到某些情況時候多一層有效的保護傘;回國發展是因為覺得中國發展機會更多。所以,這兩個選擇完全不矛盾。

後者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前者體現了中國現階段依然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法制建設方面的問題。


每個人情況不同。我只代表我和老婆,不代表其他出國人員。
灣區flag,每人第一年工資十來k,股票兩百k左右,
第一年簽字費和搬家費二三十k。每年10%左右的獎金。
基本屬於灣區平均水準吧,灣區一抓一大把。
我們打算過兩年內回國。為什麼呢?
一方面是為了情懷,一方面是為了野心。

情懷就是對這片土地和親人的感情。
好山好水好無聊,太臟太亂太好吃。
這完全是個人選擇,不足為外人道,也不涉道德。

野心是想要更進一步。
雞湯導師李開復說過一段話,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你應該選什麼樣的道路呢?閉眼想像一個有你的世界和一個沒你的世界,你做什麼才讓它們最不同?那就是你要做的事情。
我和老婆常常討論我們在哪裡更可能獲得更多資源和實現更大的價值。
結論常常是中國。

有答案說,在中國更需要street smart,在美國更需要book smart。
說得對,但不完全對。
在中國,你的整個職業生涯都需要street smart,沒有工作是不需要「關係」的。
但在美國,不需要搞關係就能享受中產階級的生活。
比如我們倆,工作第一年就妥妥的美國中產了。
但下一步呢?

在美國住得越久越知道美國是個嘴炮國家。
嘴炮對Upper class來說可是必備技能。
你要是個碼農,既沒有驚世駭俗的技術,又不會bullshit,那你多半就安逸的當一輩子碼農了。
那麼問題來了,bullshit本領哪家強?A. 美國人, B. 印度人, C. 中國人。

並不是說嘴炮不好,其實我也是個嘴巴選手。只是英文嘴炮確實非我所長。
讓我做presentation,打遊戲用英語罵人,日常交流,那還是相當流利。
在我們組,我的presentation是不錯的,即使比起部分native。
但要真跟優秀的native比,那我就是個渣渣。
人家隨便在party上和人狂侃,午餐的時候抓個不認識的同事熱聊,
把沒什麼內容的工作用英語講得高大上。
我力所不及,也沒有在這方面發憤圖強的野心。
非要花時間跟別人比他們從生下來就在練習的東西,難道你真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變得更好了么?

如果國內的政策資金環境不錯,為何不考慮回去呢?
至於國內的黑暗面,我也不是沒體會過。
親戚多在國內,朋友圈各種正負能量此起彼伏。
不過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連夜趕科場。


這題我覺得可以答一下。

先上背景:美本畢業,綠卡在申,計劃先留美,再回國。

申請綠卡和回國都可以算是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思考和顧慮眾多,不是簡單一句「情懷」、「機遇」就可以概括的。

樓上提到的「兩頭下注」是一種原因,也有平衡資產配置、預留退路等等說法,這樣的人有,但不多,畢竟我等良民,又沒有什麼多餘的資產,要個毛的退路?

在我身上和身邊有綠卡的朋友身上看,拿綠卡和回國,重點都是「謀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2010年後尤其如此。

先說綠卡:
2000年後,留學人數逐年增多,以XDF為代表的一批企業開始流水線式地把學生送出國門。08年後,隨著美元匯率大跌,留學成本驟降,已經是中產階級家庭可以承擔的水平,從那時起,留學生已經不稀缺了,不稀缺意味著低價,人才市場上也常有「海龜」變「海帶」的案例。在國內,單純的留學經歷已經不能提供有誘惑力的高起點,留學生入職四大或非頂級內資券商的起薪也就十萬甚至更低,有說法是「月均8000」(忘記出處了,存疑),而在美國,以我校為例,本科畢業第一年起薪約為20W~40W人民幣,還是很有誘惑力的。

另一方面,在美找工作遠比留學難,所以有工作經驗的人才仍然非常稀缺,回國也會很吃香。舉個例子:如果畢業直接回國,可按較好211本科水平給待遇,碩士也就多一千一個月,和國本幾乎沒有差別。而工作三年回國,若仍在本公司內調往亞洲分部,則拿global pay,若由國內公司挖角,按行情應升半級到一級,薪水加30%,若自己創業,有國外企業的經驗技術也比應屆小白要強太多。舉個通俗的例子:美國某非「哈耶普」大學畢業的和美國某你聽過名字的企業/華爾街回來的,哪個更吃香?

因此,「干幾年」再回國是個不錯的選擇。前幾年是干著干著就拿到了綠卡(6年工作簽到期申綠卡)。近幾年是拿了綠卡再工作,因為H1B工作簽要搖號了,中獎率連年降低,就算你願意賭運氣也沒幾家公司願意搭上法務和時間成本陪你買彩票。所以,沒綠卡沒人權啊。

因此,畢業在美國工作的人,很多都是有綠卡的。

再說回國:雖然起薪高,但中國人在美的「玻璃天花板」還是存在,主要問題還是語言,高票回答里說得很對,做基礎工作,甚至專業工作,我們的英語是足以和native匹敵的,但越往高層,social、network越重要,拿各種俚語和西方典故侃大山真不是我們擅長的,所以中國人在美工作幾年以後,職位基本就確定了。我畢業旅行跟家人跑了紐約、芝加哥、舊金山、LA四個城市,見了很多他們在美定居十幾年的朋友,這些人雖然生活很好,也很清閑,但職業上晉陞很少,崗位穩定。在華爾街,中國人只要有能力、肯熬年頭,做到VP不是特別難,但做到MD的鳳毛麟角,這不僅是高層難進的原因,也是中國人切入高層能力不足的表現。

反觀國內,企業發展迅速,沒有時間慢慢培養新人,對於能直接上手的熟練工捨得重金挖角。而且信息不對稱,一些在國外已經成熟的技術和理念,拿回國還比較先進,一些在國外其實不高的職位,拿回國也能忽悠忽悠。比方說金融業里有些人混到VP就回國,相當於是把幾年來積累的資歷變現。因為美系投行里虛職眾多,VP只是中下層崗位,手下管幾人到十幾人而已,放到國內相當於團隊二把手、小部門的副經理,但直譯為中文是「副總裁」的意思,你體會體會差多遠?

當然中國人能在花街混到VP已然是頂尖高手,乾貨肯定是有,也不算辜負國內企業的重金,但這回國的價格確實是很有誘惑力。

綜上,你說回不回國?


蟹妖。。

好多高人回答了啊。。。突然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老問題,壓力好大。。。

隨便說幾句好了。。

其實很簡單。。

第一,就像前排的人說的,回國與綠卡的關係是為了回國,留條後路,拿個綠卡。。然後兩邊跑兩邊爽。。有機會就回國發展,創業失敗還能回到萬惡的資本主義溫柔鄉。。(好吧,美國也許並不那麼溫柔,但澳洲應該算是。。)

但政府不是傻瓜。。你綠卡拿得這麼沒誠意,你家裡人知道么?反正政府是知道的。。
所以目前,澳大利亞的綠卡制度多了一個額外的condition。。

即,拿到綠卡後,每五年必須在澳洲境內至少住滿兩年,否則綠卡將取消。。


這個的意思就是,要麼好好獃著,要麼滾回你的國家去。。

對於像我這樣5年回國加起來不足一年的人,這一條就是沒有任何效力的,我在線添個表,最快第二天就能發下一個5年簽證。。

但是對於題主所說的那些拿了綠卡要回國的人,這就是個緊箍咒。。

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有了如上邊某個答主一樣的所謂「雙國籍」。。入澳洲國籍,然後通過一些詭異的方法來在兩國之間往來(我有特殊的護照使用技巧!)


第二,為什麼要回去,我認為 @conanca 答案已經說得很明白了。。國外具備良好的環境和基礎設施,而國內有創業的機會和一夜暴富的可能。

所以我從來鼓勵和贊同回國的孩子們,他們有激情,有抱負,有關係網(如 @唐小開之前跟我說的,他家在上海,所以選擇回國。若是二三線,也就留在墨爾本了)。

這三條缺一不可。。比如我,就比較缺乏激情。。恩。。。

第三,回去的人真的多麼?如果問的是美國,頂樓的幾個大拿已經闡述的很清楚了,以美國的環境,的確可能有很多人拿了綠卡然後回國發展。。

但在澳洲,我可以負責的告訴題主。。好少啊。。。。。


除了我在第二條里說的那種人(如小開)以外,再就是已經拿了綠卡的投資移民,由於生意還在國內,所以會回國打理(如我父親)。。而「雙國籍」黨實際上是鑽空子,是有風險的,是灰色的。。

所以再沒有第三種拿了綠卡以後回國的人了。。。更多更多的是,百般想留下卻沒有辦法留下的人黯然回國。。。前兩種加起來的人,估計還沒有拿不到綠卡回國的人的百分之一多吧。。。


一百種人有一百種活法,其他人回中國,他們理由我不懂。但作為一個移民美國,最後又定居中國的人,我想說說我的「美國往事」。權當供諸位消遣娛樂也好,借鑒也罷。 這段話,都是對在那片生活過的歲月的緬懷。既寫給你們,亦寫給他們,更寫給自己。

在美國生活將近5年後, 2013年春天,我回了中國。 回國後我常常在想,有些人或許就是靠一股傻頭傻腦的衝勁在活著吧。很不幸,我就是「這有些」人之一。
看到討論中的各位,即使是說著在矽谷賺十萬年薪, 開破車,住爛房的所謂落魄人士, 我想說,你們真的不差了,真的。
他, 1991年去的美國。 2008年冬天, 我在紐約肯尼迪機場第一次見到這個蒼老,微微佝僂的男人。這人是我父親,我們對彼此都很生疏。那一年,我24歲了,在中國有一個女友。那一年,他險些與母親離婚,在美國獨自生活了17年。
不像留學,或靠技術移民獲得綠卡的精英們, 我只是一個普通移民,沒有特長,外形普通,一溜人群里就自動隱身,遇見黑人要繞道走的那種。要家世沒家世,要能力沒能力, 就連一紙文憑也是載著大專畢業。 就這樣,我背著拿不出手的家底,揮別摯愛,隻身來到人們口中的美利堅。
你們說矽谷的房子爛。我說,唐人街的日租房倒還行。 大概有5平米吧?一張板床千人躺,半點空間難插針。且不說空氣悶窒,也不說滿屋的臭蟲, 蟑螂,就住客的複雜都是你無法想像的。曾經有一戶租客,吸毒死在房內。過了一個冬天,屍體被發現時幾乎全部蠟化了。 這樣的環境,我父親住了15年。我幸福一點,為迎接我來美國,父親和姐姐在皇后區租了別墅的一層。不到60平方,一家四口人倒也夠住。
因為沒有車,我和母親,姐姐三人,每周必須推著小車走數千米去一家華人超市買菜。 一次買夠一周的量,囤在冰箱。母親說她喜歡冬天, 因為外頭冷, 買了魚肉即使花一個小時走回家,也不至於壞掉,唯獨下雪天叫人討厭。
確實,下雪的日子時常伴隨著結冰,路面滑的很。 如果又剛巧碰到要去超市的日子,那便叫人頭疼萬分。我們曾試過買了整車的食物,在回家的坡道上一個打滑,人,雪,菜,滾了一地。然後三個人默默地在雪地上,把肉呀,菜呀,一件一件撿回,再默默地走回家。

我也曾相信,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遲。 也曾想過,或許半工半讀,自費上學,辛苦個幾年便能當個獨立攝影師,融入這個社會也只是時間問題。直到有一天,母親坐在床沿說:「這個月的生活費沒了, 咱們買不了菜了。」 我剛睡醒,楞了幾秒, 回答她:「我去表姐店裡上班,明天就去。」 那一夜,父親已兩周未歸,我聽見母親房間傳來的抽泣聲,滴滴答答。 時間, 看來我TM還真玩不過你。

表姐的店是一家日餐館,在新澤西, 搭車要個把小時。進店的第一天,我剃了鬍子,收起單反,穿上制服,自那之後便很少再碰相機。 總算是明白,有些東西即使在你手裡,也未必是你的。
餐館的生活,單調的很。 早上10點起床, 晚上10點收工。開始的那段日子,回到住處往往是躺下便昏睡過去。待習慣後,也懂得自我調節時間了。 每天夜裡是越來越遲睡覺,早上則愈加地戀床。
固定的合作夥伴, 脫節的作息時間, 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這樣的環境里,人確實會在無限渴望中失去社交的慾望。
在我走後不久,母親和姐姐也搬出了皇后區的房子,去了大姐那遠在印第安納的家。與父親間的對話也愈加地少了,紐約開始變得陌生而陰冷。 朋友離的很遠, 愛人離的很遠, 親人也離的很遠,我站在世界最繁華的路口,凝望人來人往的荒涼,榮耀屬於他們,與我無關。
你是幸運的,我常常這麼告誡自己。 即使遙隔萬里,數年只見那麼寥寥幾面。 她依然信守當年幼稚的承諾,等著一個看似毫無前途的人回歸。 我不知道她哪來那麼堅定的信心,我更不知道我會有同樣的巨大的勇氣。在她許下婚約的一刻,歸國的念想成了一扇隱約透光的門,在我心中悄悄開啟。
於是乎,我堅持下來。從北到南,再自南而北,奔波於紐約,新澤西, 佛州, 賓州之間,經歷過各式的餐館,各樣的人,見過各處風光,聽過各種人生。從一個服務生,轉變成一名合格的餐館經理。一個月3500美元的收入,儘管還生活在底層,但至少是在底層的上游。於此同時,家裡的條件也漸漸好轉。或許我繼續做下去,以後也能開家小店,母親也能過上衣食無憂的安穩生活。總不至於要在幾個姐姐,表姐家輾轉流浪。
就像leon對Mathilda說的,生活一直都是操蛋的。如果拿我自己和生活比,哪個比較操蛋,那我一定會選自己。 2013年的春天, 我覺得我要回國了。得知這個決定後,家族人人都站出來反對。對於回中國,說實話,我也沒有一點底都。自己也做了具體分析,結論並不樂觀。要說海歸,我沒有文憑。要說投資,我沒有資產。 人生閱歷是挺獨特,可那不能當飯吃。五年的社會脫節要補回來啊,談何容易?自問又不是金子,發不出丁點光芒,走在14億人群中,我依然是個渺小的我。 要說有多愛這個國家?有時我連家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更遑論愛國這麼宏大的視角。 我只是覺得那兒有個人在等我, 我想回到她身邊,過正常人的生活,有一個正常的家,僅此而已。簡單,衝動,且自私。
母親了解我的性格,我也清楚她的無奈。我們在電話兩頭默默無語,記得她常說來美國多年,卻一次未曾旅遊過。 最後我說:「媽,我陪你去旅遊一趟吧。」 雖然無以補償, 但能做的大概也只有這些了。
2013年4月, 與當年來到紐約一般,我再次回到肯尼迪機場。 只是這次些許不同,母親沒來送機,姐姐也不在,孤身一人,我站在候機大廳。百感交集的滋味最難體會,它像數不清的蔓藤順著血管蜿蜒,抱緊動脈,纏住心臟,直至大腦缺氧,窒息瀰漫。
16個小時的飛機上,我做了無數個夢, 記住的只有一個。 到我真正清醒時,我的妻子已站在眼前。她笑著,跳躍著,像一個樂壞的孩子。 我攬著她,感覺將一個世界緊抱在懷裡。一顆還懸在3萬英尺的心,終於安穩降落。 嗯, 我回來了。
至於那個夢,我現在依稀記得。 一個平實的夢, 我站在新澤西住所的後花園,一位少年站立眼前。 他遞過一雙鞋說道:"hey,大叔,要開始跑咯。」


以前,國外的精英和吊絲 比 國內的精英和吊絲都過的爽,所以國內精英寧願出去做吊絲也不回來。

現在,國外的精英比國內的精英過得爽,國外的吊絲比國內的吊絲過得爽,但是國內的精英比國外的吊絲過得爽了。
所以在國外做吊絲的華人,紛紛回國希望做精英。

如果有一天,國內的吊絲差不多和國外的吊絲過得一樣,就沒什麼人要出國了,離鄉背井需要成本的。


拿了綠卡就有回美國的退路了,回國來幹才能安心,想走就走想留就留。「很多回國發展的人都是拿到綠卡的」和「很多拿到綠卡的人都回國發展了」是差異很大的兩個描述。


留學只是留學,目的終歸是今後的發展,說白了就是找個好工作。在國外的好工作也罷,在國內的好工作也罷,我們追求的,至少是不會餓死。

不管在哪裡發展都有風險,也都有機遇。這一點美國中國日本都一樣。中國的高機遇換來的是高風險;國外低風險但是也不會有很大機遇。

所以,不管在哪裡發展,終究是一場機遇和風險的賭博。賭對了,就變成張朝陽;賭錯了——賭錯了的都死了,沒什麼人會去關心他們。

然後說到綠卡。綠卡是什麼?是退路,是底牌。是一個「即使在國內一無所有了,仍然不會死「的底牌。

一直到我22歲大學畢業為止,我的退路都是父母。他們是勤勞,善良,光榮,正直的基層勞動者,是我的英雄。我的父親曾經對我說過,「孩子,你要是在外面過的不開心,就回家來,我還能養你。就是去蹬個三輪車也還能蹬好幾年。「所以我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抱的是回家鄉工作的主意。
大學畢業之後我出國留學。雖然有獎學金,但的確不夠。於是我的父母更加努力地工作,節省,攢錢寄給我。每次在跟我通電話連視頻的時候,都囑咐我要吃好,然後說他們吃得也好,讓我不用擔心。但我知道,我花光了他們所有的積蓄。

我觀念的轉變,就是70碼那個事情。朋友走好。從那件事情開始,我逐漸地意識到,雖然國內機遇可能更高,但我賭不起了。一直到現在,我的父親還是在說「孩子,不行了就回家,你媽和我養你「,但我自己心裡清楚,如果我真的回去並且賭輸了,結果只能是把一家都拖死。爹媽仍然是我的英雄,但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大,他們已經不再是我的底牌。

我出來之後也遇到過一些人,家裡給他開好了公司,等他混到文憑(沒錯,碩士論文基本就是我給他做的),回國就有公司等他接管。但跟我比較要好的,是高中有一些非常優秀,家境和我差不多的同學,他們現在活躍在世界科學的前沿。跟他們聊起來的時候,大部分人表現出了想在國外定居,至少要拿到綠卡的樣子。原因和我一樣,我們現在沒有底牌,不敢賭。

啊,貌似跑題了。說回到主題。拿到綠卡之後回國的人,是因為拿到了綠卡這張底牌。在一場永遠不會輸掉本錢的賭博里,高回報勢必會吸引大量的賭徒。

而朋友,我也希望您能理解我們這些賭不起的人。


說說我身邊的事,沒辦法先匿名了
我的老闆一家全部移民到楓葉國,其中妻子和孩子已經是那邊的正式公民,他拿了楓葉卡,遲早也會是的。
但是他的生意全部在中國,同時在國內有全套的戶口,沒有註銷,也就是說還是理論上的中國公民。同時還通過關係在北京把他們在國外生的幾個小孩都搞到了北京戶口,當然他們夫妻本來就是。
以他們的能力人脈並不是在國外混不下去,但是想維持好的生活就必須還是在國內賺錢,用他們的話說,國外哪那有那麼多高利潤的行業給你去撈錢,尤其在國內灰色領域這麼多,撈錢這麼容易的情況下。

PS:我的老闆絕對算是靠自己能力掙到這份身家的,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他的發家我一步步看在眼裡,他自己和老婆都是共產黨員,但是一旦有機會移民也是毫無猶豫就跑路了。
他們家應該是真正靠著現在中國改革過上富裕生活的樣板例子,但是就是這樣的人還在不停的勸他的朋友說,在中國有了5000萬以上的資產一定要移民,因為太沒安全感了。

再說個真實的事,上個月他們全家回北京,結果不到一周又把他的2個孩子送回加拿大。原因很簡單,他的2個孩子一到北京就不停的咳嗽氣喘,後來和我們說,一回加拿大就好了。北京的或者說中國大城市的空氣太差了,加拿大PM2.5幾乎都是個位數,北京70-80就算是好天,200-300正常。


你們都說複雜了。
拿綠卡回國,意思是兩頭下注。
在中美兩國國運對賭的情況下,未來會怎麼樣不是我等小民能預測的。兩頭下注平安些。

你也可以叫它投資組合。
---------------------------
沒拿綠卡就回國的不討論。說留學生水平差的都文不對題。水平差的留學生有綠卡?

拿了多年綠卡甚至公民再回國的不多討論。 真要說,主要是文化認同和中國崛起。

單說綠卡到手前後就籌劃回國的,也就是兩頭下注的。

不回國,中國勝了你就一無所有。 回國沒綠卡,美國勝了你就再過不去了。
帶綠卡回國,兩頭下注,進可攻退可守。 那你問他們為什麼拿綠卡回國? 因為他們意識到了這個賭局。對大多數人來說個人奮鬥的成果在這個賭局勝負面前不值一提。 而且他們看到太多前人不回國不去賭,然後賭輸了。

很多人去留時心思不在賭上,但你也是用腳下注了。

請注意,綠卡不便宜,什一稅呢。 也有不少不方便。
------------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對於很多頗具實力又單純想回國的人來說。不拿個綠卡不好意思回國。 否則容易被人看成, 沒什麼水平混不下去的留學生。


最後更新一次,兩篇反駁我的答案我都給了「感謝」,但我沒興趣做出太多回應,此篇我本人徹底「停更」,。。。。摘取一點專欄權作回應(凡是評論里出現的,或者回答中出現的,我都做了一些說明,有些情緒,甚入,可自行判斷)。從今天開始,我要做一個政治正確的人 - acelrovsion - 知乎專欄
知我罪我者,一任諸君。。至於說某人扣我帽子,說我」專門傳播負能量「,我個人不發表意見,你們喜歡扣帽子就隨便吧。。。

PS,本題目不是「聯合比慘大會」,這個審題不難吧??

(原文起)
首先,謝謝邀請。(更新提示,所有的更新都放在了第二部分)
這個問題,在其他國家我不知,但是在北美,尤其是MITBBS上幾乎成了月經問題。mitbbs上隨處可以摘錄很多無比感傷的句子,即使是被稱為北美wsn的理工科或者基礎學科人士,其過於理性的文字裡面都透露出幾許傷痕文學的影子。無數回國徘徊街頭的當年美利堅追夢者,除了感慨共和國變化以外,都在痛惜所謂「失去的十年」。
動用某位知乎上某位大神的句子加以改變:
「天堂在上,美國在這,祖國何向?但指在根。」
好了,煽情到此結束。我個人不是一個文藝青年,即使文藝起來,文字中冷嘲熱諷也是居多。所以我個人原因死理性派一點,分類梳理一下這個問題。
我的回答分三部分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迴流現象,甚至是某些入籍人士如今瘋狂地擠回中國無非就這麼幾點原因:

第一,越來越客觀認識到美國不是天堂。美國本來就不是天堂,這不是中國新千年快速發展後地事情,實際上在90年代末互聯網時代,當時newgrounp也好還是後來海歸網也好(當時mitbbs的創始人王,李二位還在mit和wapi讀書),實際上90年代末,整體海外華人對於北美地區的評價變得越來越負面。90年代末是美國所謂「中產階級崩潰「的年代,經濟增長點地匱乏,以及90年代各國的移民潮,讓美國當時的最大的社會負擔都壓在了中產階級身上,極高的直接稅率,以及產業發展的貧乏,讓所有人越來越意識到當初腦子發熱來追尋的美國夢成了一個笑話。在這個年代就已經出現大量的海外人士歸國了,這一批人也是最具有」賭徒「心態的人,他們願意在一片還未建成的熱土上投資自己的一切,而不是把困死在美國這個鬼地方,其勇氣和氣魄絲毫不亞於當年漂北京,闖深圳的第一代企業家們。而到現在這個年代,」中產階級「的社會價值被更重的負擔捆綁,很多地方,比如紐約,稅負甚至高達百分之三十,10年一個童鞋去wall street當freshman(做analysis)大概也就10w塊左右地收入,但是連曼哈頓都不敢住而只敢住jersycity,而即使是這樣,也完全存不下錢來,要知道10w塊錢在紐約這個」全國貧困市「是絕對超越中位數地收入。所以作為中產率最高地華裔及華人群體,這個10幾年地美國把他們的美國夢直接變成一個笑話。

第二,留學生群體結構地變化。以前我國的狀況是精英出國,能出國念個書簡直是不得了的事情,而現在說實話只要家裡有接近中等收入的水平,完全就可以承擔這個費用,而且出國念書的各類考試相對於高考來說,相當得弱智。所以留學是一個很普遍得選擇,尤其是不想高考的話,故而中國留學生在美的整體競爭力自然也不是當年那麼讓人聞風喪膽。而且產業化程度高了以後,每年得留學生人數簡直跟流水線一樣,連德州鄉下學校都可以組織上萬人的中國學生會。那麼在產業經濟增長點越來越少,且華人學生供應源源不絕的情況下,絕大部分人或出於自己選擇,或出於條件限制,不得不迴流。美國根本提供不了一分像樣子的安身立命的機會,當然肯定要迴流。

第三,美國已經提供不了相對優越的條件,反而是更差的條件,以及更嚴苛的門檻。這年頭你到上海找差頭,如果差頭認為你看起來很土,就會直接問你」北美回來的?「。
以前矽谷10w+分紅的收入給一個高級工程師是聽起來還不錯的收入,但是現在這個bay area的房價動不動就上百萬的房價,而且房屋檔次還非常爛的情況下,10年後的今天10w美刀的收入顯得無比的吊絲。同在s大學計算機的學長們也好,mitbbs上做開發的前輩也好,直接了當地說」矽谷現在已經不是全球科技業的理想之地,而是把一堆一堆的清北學生送進絞肉機的坑。」矽谷的geek們說到底當年在出國前都有一些理想主義。都帶著要改變世界,要創造科技之不可能,等等理想主義來到美國矽谷這麼個大農村勤勤懇懇地搞開發,結果白了少年頭,除了十來萬到幾十萬美刀的收入(不少人還達不到這個水平),一個爛房子,一部爛車,除了這些之外一無所有。誰的美國夢都會粉身碎骨的。
(這一段關於華人在各行業的一些憂慮和現狀,我明天再來補充一下)。

第四,就是對於國內發展的幻想,以及北美漢子的現狀(大拿除外),激勵了下一代海外華人。中國從90年代初開始進入了黃金年代,那個年代留在國內的或者回國的人士往往都成了第一代企業家或者第二代企業家,這讓在美華人的回國慾望非常強烈,因為這就是一個一個的中國財富夢啊,中國即使到現在也是最具性價比的賺錢地方。但是在這個年代,這個想法已經不是激勵在美華人回國發展的慾望,而是一種幻想了。在mitbbs上,在美華人最常感嘆的就是「老子當年要是早點回國,一定早就xxx」,「現在要是有個機會,老子馬上回國。」之類的,所謂的「失去的黃金十年」,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這種說法和「老子要是知道房價要漲,一定多囤幾套」這種邏輯基本上一回事。2000年代左右的海外華人,是最慘的海外華人,因為他們的在美生涯相對艱苦,而且還正好錯過中國發展最快的黃金十年,和身邊的同學,混北美的反而成了混得最差的了,國內同學無論從財富上還是地位上,把北美漢子們的美國夢擊得粉碎,這個落差是非常可怕的,一邊是發達的國內友人們,一邊是掙扎在中產線北美漢子,誰都會抓狂的!所以這種「回國發財「或者」回國忽悠「的想法成了這代華人遺傳給下代華人的意志,現在諸如我們這代海外華人,有一個潛意識的幻想,就是回國滿地是金子,回去當忽悠都能賺錢。但是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中國雖然現在也很有機會,但是創業潮已過,民營資本的超級發展期已過,社會已經有階級狀況產生,海外華人盲目往回趕,反而成了弱勢群體。而且這個年頭,海外文憑和海外背景越來越不值錢,這貶值速度和失水的豆腐一樣。以前海外文憑几乎成了hr認定人才的一個標準,現在除非你的學校非常拿得出手,經歷非常拿得出手,否則給企業帶來的價值還不如國內教育出身的孩子,在90年代,中國企業急需擴張海外,一個海外生活背景都可以忽悠不少人了,現在的hr早就學聰明了,都知道你的海外經歷實質沒多少價值,國內經歷又是空白。所以現狀,大家的境地是進退兩難的,無論是海歸還是歸國留學生。很多領域已經極端到非」hsympcbcal「等等這些所大學以外其他的都是扯的地步,清北文憑現在變得無比值錢(相對以前)。在學術領域,更是如此,以前在爭取終生教職不成,也就是雙t的情況下,只要願意回國,只要經歷還ok,學校也不錯,絕對有國內一流大學的人要你。現在除非是大拿(主要是經歷),其他的你就靠邊玩吧,現在去普通的211大學謀求一份低微的教職,人家也未必理你。當然我覺得這些對於國內就業價值觀來說是好事。

第五,就是對於祖國的愛。不要覺得這個聽起來多麼不可思議,中國的尋根意識是很強的,中國對外從古到今都非常包容,但是中國人完全融入異文化的情況實際上並不多,因為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無比的強大,所以很多人只拿綠卡而不拿國籍的願意,很多都是出於這種心理潔癖。很多人不是融不進主流文化,而是時時刻刻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天主教文化根基的國家很多,但是大中華只有一個!

第六,很多人不是拿了綠卡歸國,而是為了歸國順手拿張綠卡,這其實有點誤解。也就是所謂給自己尋一條退路,雖然這條退路基本上純屬心理安慰。很多人覺得把美國那邊敲定下來,作為一個大後方,然後在國內奮鬥可以相對安心一點。
其次,很多海外華人都在做」中美之間「的生意,尤其是以安普若大叔等等wall st出身的華人大拿,在中美之間的投資領域非常活躍,所以一張綠卡只是為了便利而已,他們也確實主要在國內發展。

第二部分。
本來我說第二部分我們聊一些政治不是那麼正確的話題,結果貌似評論里很多人覺得我「有意」,」主觀「地去」黑美國「,其實我必須說,黑美國對於我本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人發我錢來當喉舌。本題是要說明為什麼華人放棄既定選擇而回國,這個問題本身對於美國來說就是負面向的論述,我寫這些東西並不是說美國一文不值。我個人再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這麼多主觀性在裡面,只是單純列舉一些現狀而已
單純客觀來說,就民生方面,美國是相對於國內或許好一些,不過也只是」或許「和」好一些「而已。


本來第一部分把整個問題基本上已經分析透了,但是由於我第一部分的某些描述讓某些人覺得自己心中的美國被顛覆了,且我認為第二部分對於第一部分有一些補充性意義,所以我也加到這片回答之中來。

一,為什麼北美華人對於所在國(主要是美國)的負面傾向要高於其他國家?
這個問題其實直接就是」海歸」心態的高度概括。
其實很簡單,
首先,北美華人的集中爆發期正好是新千年過後的時代,而這個時代不僅僅是中國的爆發期,更是整個發展中國家的時代。而相反美國是陷入了競爭力的疲軟期,這個年代的中產階級壓力在無限增大,自然滋生負面情緒。
其次,就是在新千年過後,出現的最多的言論消費品就是「中美話題」。所謂中美話題一般兩種路數:其一,就是把中國的東西打包(夾帶私貨)之後賣到美國去,比如虎媽;還有就是把美國的東西打包到中國來,比如無數宣揚美國先進理念,甚至有點過於美化的各種產品。
其二,就是關於公共政治言論了,某些人過於美化美國,某些人又過於妖魔化美國。
以上兩種類型的「中美話題」作為大劑量的公共言論消費品出現在國內各種時政話題之中,甚至極端到逢中國問題必提美國的尷尬境地,這讓大部分海外華人產生了反感。

最後,就是心態的問題。
留日的華人,大部分是尋求一種積極穩定,快節奏的生活態度,他們真正比較糾結的東西在於「如何以平和的心態來看待日本」。。而事實上日本雖然不是容納夢想和開創者的地方,但是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收入階層要穩定的多,對於職場人士來說,甚至有幾十歲=幾十萬的說法在裡面,即使首都圈和阪神圈的消費很高,但是大部分人都有一種穩定的生活態度。故而留日的迴流比例遠遠不如北美那麼誇張。
而留歐洲的華人,實際上除了歐洲的福利結構以外,更多的還有一份歐洲多元地理文化的一份藝文情節,還有自由主義的教養。所以實際上留歐華人就算未必對所在國有多少好感,但是這種情節催生下的心態是比較安適的。
但是留北美的華人卻遠不是這麼一個情況,上溯到上世紀90年代那些清北科畢業的第一代留學前輩們,他們都是真正抱有理想主義情節,甚至被理想主義洗腦的那一批,對於美國的生活經歷是真正想做一些事情。美國遠沒有其他國家的福利和穩定程度,所以「美國夢」幾乎成了奮鬥的唯一理由。這種傳統實際上一直延續到現在。故而當「美國夢」破滅,自己掙扎在中產線上,自然是負面情緒滋生。

還有就是留學和移民在新世紀以來過熱的問題,當初很多人並沒有對於所移民的國家有什麼多深的認識,單純不明覺厲地就過來了。移民這回事情,我個人並不阻攔,個人的機會不一樣,個人的選擇不一樣,但是因為美帝這個名頭被忽悠過來,我就有點「呵呵」了。故而這一群人之中,後悔的也相當多。

二,關於大部分中產華人的現狀。
這個其實我在第一部分的原因分析裡面有提到過,但是不少人顯然不相信。
我個人主要在紐約,bay area不是特別熟悉,但是個人在palo alto生活過一段時間,主要是讀書,還是了解一些情況的。
矽谷
一般來說,諸如我們學校,東邊的哈佛,mit;以及伯克利,cmu等等計算機方面相對牛一點的學校,一般在矽谷能夠順利就業的話,
起薪大概在8w-9w左右,
有經驗以後,諸如硬體工程師,軟體工程師這類的開發崗位,大約剛好10w的收入,無分紅
純開發的話,做到高工大概10w出頭(一般在12w),加分紅15w不到,
做到技術骨幹,比如說某一塊長期項目的負責人,大概純薪水13w不到,不過紅利這塊一般會有不錯的收入,但是看公司的利好情況,一般20w不到。
至於轉管理當總監或者工程總裁,這已經是很少人能夠做到的了,大拿級別的人物了。
技術總監和工程總裁,設計總監等等(有時候工程職位和行政職位是雙軌制,比較複雜,這裡就不贅述了),一般來說純薪水13w-16w左右,分紅這一塊公司之間差得太遠,比較意義不大。

但是整個bay area得消費情況呢?
一般大bay area地區的均值收入在92,299 左右,但是房價呢,中位數成交價大概77w左右,打80w算。但是加州得直接消費稅非常的高,地稅也不便宜,所以稅負比紐約更甚,敲掉你4成左右收入是必然的。。雖然加州的公立教育其實是不錯的,但是你同樣要選擇好的學區,這樣的話,基本上房子的成交價110w美刀向上數,但是問題在於110w美刀買的房子基本上就一保障房水平,除了是獨棟,其他的,我還是比較呵呵的。

wall st
花街一直被稱為高收入地區,投資行業的金錢鬥士太多,所以算平均確實很高,但是我個人就算一下一位華爾街freshman的收支情況吧。
(以下只討論曼哈頓的情況,皇后區,布魯克林不予贅述)
freshman一般10w收入左右(以做analysis為例)
但是呢扣掉三分之一的稅,在曼哈頓住時代廣場附近很多的大套間condo3k-4k/month
吃住用交通2k左右,基本上存不下來錢。
如果我就算你是花街大拿,成家後40w收入(這個收入已經超出行業平均水平很多了)。
每月你還要面臨著5k左右的房貸,2k左右的地稅,1k-2k的物業費,還有子女的教育費用一個月1-2k(普通學校),每個月1w5左右的消費基本上是正常的。

學術界
這年頭學界拿雙t非常難,尤其是基礎學科,諸如數學,哲學,物理學,天才太多,競爭大,不缺人,名額少,即使終身教職收入也不高,8w已經是非常高的收入了。
假如把地區設定在消費較低的dallas
某feb高級經濟學家自己開出的賬單如下:
房貸:1500, 房產稅:600, 保險(房屋+汽車+醫療):600,幼兒園:1000, 吃飯加日常開銷:1000,水電氣:250,電話電視上網:200,車加汽油(假設2部車5萬美元,開10年,如果豪華車更貴):500 總共:5650
以上不算人和奢侈品,聚餐費,等等,只算了純粹生存需要的開支。


所以很明顯,我在分析原因中闡述的,「美國已經提供不了更好的條件」這句話不是主觀臆斷。

三,關於海外文憑的貶值
其實這個沒有什麼可講的,留學生太多,當然貶值。而且以往的企業對於海外經歷,以及海外培養的所謂「能力」非常重視,但是10來年實踐下來,hr們慢慢意識到這兩件事情真心「呵呵」。再加之,中國市場的逐漸成熟,對於國內認識的好幾年空白實際上反而讓留學歸國人士陷入弱勢群體。
所以hr就只能賭博,賭你這位海外歸國人士的學習能力超乎常人,但是實際上大部分情況是不樂觀的。故而hr們在選擇海外人才的時候,往往轉向了用文憑來卡門檻,在某些極端的例子裡面,除非你的學校是絕對的世界頂級名校,那麼hr會眼前一亮,否則,他其實更願意選擇國內的985學生,清北文憑就更不說了。。
所以按這種情況來看,實際上海外文憑是貶值的,當然以往對於海外教育,職場上本來就有過於樂觀的估計,所以我個人認為這種情況不是壞事。


坐標英國。留學,工作,生活在倫敦已經8年了,早就拿了永居。最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回去。起因近幾年陸陸續續有夥伴們回國發展,尤其是最近一個好友也決定回去,讓我覺得非常失落。在國外的人都理解有一個固定的可靠的溫馨的朋友圈是多麼的重要。可是在國外人員流動如此頻繁,讓維持固定的圈子可能性很小。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父母。第一代獨生子女們的父母都老了,逐漸開始經常出入醫院,需要身邊有人照顧。而我們在國外隔著歐亞大陸,如何去照顧?英國不是移民國家,意味著父母不能在這裡養老,享受醫療。我相信每一個在海外的同齡人都被這個問題困擾著,焦慮著。最近回國航班上遇見一個80年的女孩,在英國做著不錯的工作,但是她每個月都需要回國一趟照顧病重的母親。她說她父親已經去世了,獨生子女,母親在醫院。她這裡也有家庭和孩子,還要上班,為了照顧母親疲於奔命。看到她,就是看到這個無解的題,自己經常逃避的題目強迫出現在眼前。怎麼辦?所以很多人只好選擇回去。沒有兄弟姐妹怎麼辦?誰來照顧世界上最愛我們的雙親呢?

其二,事業沒有上升空間,很多人都是上班,拿paycheck而已。畢竟作為一個外國人,並不是你努力了就可以進入主流社會,掌握話語權,有個好事業。而我們國內的同學,朋友和親戚們已經完成了累積階段,開始逐漸掌握了話語權。進入了核心社會。比較起來,我們很失落。這裡工作輕鬆,人際關係簡單。但沒有什麼大展宏圖的機會。很多人都是邊緣化的。我們的弱項就是社交,small talk,在開會時站起來講一堆華麗,冠冕堂皇而沒有任何屁用的話。畢竟他們是從小就開始small talk,如何說一些高大上卻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廢話。。。。。而且國外的好工作其實也是靠關係,人脈。而我們外國人只能在網路求職。國內我的朋友們開始做了法官,主治醫師,教育局領導,校長等等。。。。。我深陷平庸的泥潭。這種對比讓我非常痛苦。開始懷疑自己在異國他鄉的意義。

第三 是那種冷清和孤獨。因為人員流動頻繁,你無法固定朋友圈。你很難有相識10年以上的朋友,你沒有發小,沒有表姐妹,堂姐妹,同學,沒有姨媽,姑姑,叔叔,舅舅。。。。你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有的人可能滿意這種相依為命的家庭。但是我覺得讓人窒息。看到家族群里大家熱熱鬧鬧的開車出遊,打麻將,聚會。我覺得自己非常的孤獨。和本地人的交往都是止於:今天天氣呵呵呵階段。年輕人的交往主要是:pub喝酒,夜店。而我們到了這個年齡已經不喜歡這種方式了。除了各種愛好俱樂部,同事,老鄉群。海外華人的社交生活其實很單調。

第四,天氣太差了。英國365天幾乎250天都是陰天下雨。是世界上抑鬱症高發國。這已經讓我厭倦了。總之英國的總體基調就是冷,陰。我開始越來越不覺得可以在這裡終老了。

最近,最好的朋友決定回國了。我也開始把回去發展的事情提上議程。曾經我瘋狂喜歡旅行,在玩過40多個國家後,開始覺得其實生老病死都在一個地方也沒什麼不好。我開始希望陪著父母,經常參加親戚們的聚會。說些家長里短。這讓我覺得非常的舒服。畢竟在國外的關係結構太單一了。也許我回國後,又會被七大姑,八大姨煩到不行。可能這就是人性吧。總是過分美化沒有的生活。


我在另外一個問題回答過類似的,再說一下。為什麼有人回來。

  1. 國內機會更多,越不健全的市場機會越多。很多人把我了美國的技術後決定在中國做一番事業,國內有很多政府的招商項目,很多人可以白手回來創業,各種政策優惠的難以想像,除了給錢以外還有各種綠色通道。
  2. 孤獨感,在國外可能有前所未有的孤獨感。意味著你可能告別20年的生活環境和早期的朋友,還要告別親人。你沒辦法吃到花樣繁多的中餐,打開微博以前的朋友說的也是你不清楚的東西。

我反駁一下那個匿名用戶的,首先題目問的是為什麼回國,你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其次很多回國的人在國內也能想像到你提到的那些生活。同時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是為了覺得物質生活就能填滿內心的話,這種人我覺得真的很low。

我最後還是說,完全鼓吹留在美國很好的,是根本沒在美國長期生活過的。


在發達國家各個產業均已達到飽和,很難創業或者有大的發展。作為華人在異文化中也比較難出頭。而中國很多地方都不成熟,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市場有機會,有發展和完善的餘地,可以做先驅者。中國男性一般事業心強,固回國發展的多。


轉一篇南周的文吧:

「對裸商而言,把家人送走,是為了後代有更好的教育以及財富安全;自己不走,是因為國外很難找到每年15%利潤的生意,但是在中國能。」

南方周末 - 裸商:在國內賺錢,去國外安家


因為有些人沒在中國工作過。在橋上走多了,就看著別人摸著石頭過河好玩。有一部分人,是已經知道河床里有金砂才跑下去淘的;另一部分人,是很久沒被螞蟥咬過了,需要下水裡溫習一下那種感覺。前者計算過成本和收益的期望值,自己承擔風險就是了。有些人是拿到綠卡後才回中國的,甚至還拿著別人的風投回中國做自己的事情的,那就算錢燒光了生活保障還是處於「擊敗 99.99% 知乎用戶」的水平。至於後者,願意付出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就回中國學習下咯,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人的適應性很強。

我在百度、Yahoo! 美國北京研發中心、豌豆莢工作過,所以說這個行業在中國的大私企、大外企、創業公司都見過了。我現在在 Facebook,所以美國(不算非常大的)大公司也見過了。就我的經驗來看,在中國 street smart 更重要一些,在美國 book smart 更容易一些。20 年前到美國讀書基本只能靠 book smart,而且那些人也看見過中國 30 年前發生過什麼事,更傾向於留下是正常的。10 年前到美國讀書的 book smart 的要求開始降低,有些人覺得自己的 street smart 足夠高,無論是他們真的足夠好還是只是高估了自己,選擇回中國都是他們的自由。當然,這裡說的都是比較優勢啦,有些人兩者都高但 street smart 更高,有些人兩者都低但 book smart 更低。

這其實也就是 @acel rovsion 所說的「海外文憑貶值」。誰不知道你考 TOEFL/SAT/GRE 靠的是 book smart,誰不知道你拿的 GPA 也是靠 book smart,但真的沒人知道你 street smart 幾何,所以別說 HR 招你是在賭博,我都覺得你是在拿自己來賭博。至於那些覺得錯過中國近 10 年高速發展的人,老實說中國的數字確實很驚人,例如說 QQ 空間月活躍用戶 6.2 億,微信月活躍用戶 2.7 億,同時 Facebook 月活躍用戶 11 億。這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把中國市場做好,創造的影響力可以比把美國市場做好更大,同時也相當於拿下了全球市場的 1/3。問題是,你真的有那個 street smart 把中國市場做好嗎?沒有的話,數字終歸是數字,中國增長再快也跟你沒關係。

我要說的說完了,接下來跟樓上樓下的 @木小憶 和 @acel rovsion 瞎扯,因為這兩個人分別說 Bay Area 生活成本低和高,而我現在正好住在 Palo Alto。從純數字上來說,當然是 @木小憶 的數字更可靠啦。現在 Google 從中國招 5 年工作經驗的人過來,然後委屈別人接受應屆生的級別和價錢,那至少也還是 $100k 起薪。至於一年一輛寶馬(或賓士、奧迪、凌志)也差不多吧,我的車貸就正好拖 12 個月賺足 credit history 才還清的,算上存款大概花了我除生活開銷外的 15 個月工資餘額。(因為我有錢進 401k,所以每個月拿到手的少一些。)至於租房,$2,700 的 2B1B 兩個人均攤,其實也不算高。按照同等的支出比例,我在北京的收入可以花 ¥4,000 來租房,看起來很多,但其實那正是在文慧園租個 1B1B 的價格,步行到豌豆莢 10 分鐘,而我現在開車到 Facebook 也差不多是 10 分鐘。所以要說灣區稅後收入悲劇,那是你野心大而已,悲劇程度「擊敗 0.1% 知乎用戶」。

說到野心……其實我沒有野心再寫下去了,再說吧。


海龜第三年了。目前在三線城市創業中

參加過不少政府的「創業精英會」,也接觸了各種各樣的海龜圈子。

1. 大部分人回國創業或進入企業、政府的動機是:在美國,做Middle Class是相對容易的,但是想做Upper Middle Class是很難的。Upper Class不用想了。很多國內高學歷、高智商的人到美國後奮鬥多年,綠卡、房、車都有了,直接進入中年危機,於是抱著「中國夢」回來。當然,這種版本的「中國夢」背後的現實比較殘酷。江蘇某開發區的領導曾經對我說,這麼多年了。。回國創業的人見了無數,真正成功的,十分之一而已。舉個栗子。。做葯的人都看著葯明康德呢。。。但也只有一個李革。回高校、體制內的也不例外。海龜博士跳樓的也不少吧。

2. 混不混的下去的問題:其實很多人的競爭優勢不在美國,如果非要想在美國混出頭,是不明智的。就好像喬丹去打棒球一樣。。。

3. 中國好臟好亂好好玩..這還用說嗎。。每次我吃全國各地的美食內牛滿面的時候,心裡都在想..「地溝油就地溝油吧」

4. 其實還是有很多人帶著理想回來的。聽起來很可笑?最近接觸了一些做Social Enterprise的人(社會企業),深深的被觸動了。。等我有了一個億,也去搞幾個 社會企業。木哈哈。

---------------------

想投資移民、 留學 的可以PM我哦~


最愛國的,是你的胃。留學一年,最大的感觸。


別看雞湯文了,這種沒出過國的寫的文章都信?拿了綠卡回國的,你半年不在美國,手上的綠卡就廢了!樓上樓下這一百多個回答里,大部分估計也沒出過國,答得驢唇不對馬嘴的。

回國的基本都是應屆畢業找不著工作的或者只有H1B簽證的,要麼就是直接入籍的,回國找個高管職位享受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或者有綠卡但是兩邊跑。那些只拿綠卡的絕對捨不得回來找全職職位。人家花了六七年甚至十多年青春換來的綠卡,你說回國就回國,說作廢就作廢?搞笑呢吧你!


推薦閱讀:

普通本科生,如何才能去迪拜工作?

TAG:出國 | 留學 | 移民 | 簽證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