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具體解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1、這個官名命名的,是什麼官職制度規定了這樣命名?
2、這個官職的具體職責是什麼?此處忽略明武宗的特殊性
3、這個官職的下屬是什麼官職,上司是什麼官職,處於哪個官職系統?


謝邀。
首先讓我們來找一找,歷史上官至「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的人都有誰?
有朱壽,
有朱壽,
呃……還有朱壽。
坑爹吶這是!只有朱壽一個人好嗎!

接下來就由我這位朱壽語首席翻譯官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並不存在於中文當中的「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到底是個腎么玩意兒。

總督:都我管。
軍務:軍事事務。
威武:我牛逼。
大:我牛逼。
將軍:我牛逼。
總兵:我牛逼。
官:我牛逼。

好了,連起來就是:軍事事務都歸我管我牛逼我牛逼我牛逼我牛逼我牛逼。
潛台詞就是:你們這群文官玩兒蛋去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以上。

======我是正經的分割線======

哦我剛接了朱總兵一個電話,朱總兵讓我正經點寫答案,以下就是正經的答案。

咳。

其實這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只是朱壽,啊不對,朱厚照給自己製作的馬甲中的一個。朱厚照第一次給自己製作馬甲,是在正德五年六月庚子,給自己頒發了一個頭銜——

大慶法王。

朱厚照對於佛經和梵文非常感興趣,內官們就跟朱厚照說,皇上你不是喜歡拜佛嗎,咱們皇上多牛逼啊,乾脆自己做個佛,讓大家來拜怎麼樣?

朱厚照心想也好,於是就自稱「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又鑄了個印。然後要禮部給印度來的和尚們撥百頃地作為法王的下院,並且告訴禮部,以後聖旨都要加署大慶法王的落款。禮部侍郎傅珪上奏說,大慶法王哪根蔥啊,竟然想在聖旨上落款,大不敬啊。

朱厚照回帖說:閉嘴。

但是禮部還是沒有撥田給和尚們。

這時候朱厚照只有19歲,玩兒不過文官,遂就作罷。

正德十二年,朱厚照27歲了,身邊也有了江彬和錢寧,厲害著呢,於是開始心思活絡,不停地跑出去玩。十二年八月,朱厚照跑到昌平去玩,還想往外走,一群文官急吼吼趕到沙河,七嘴八舌勸朱厚照會去;不止文官們,成國公朱輔、英國公張崙作為武勛也一道來苦口婆心勸朱厚照回去,朱厚照被這群人煩死了,於是只能回去了。

但是心思活絡的朱厚照怎麼可能就此罷休呢?八月丙寅,朱厚照又跑了,這回從德勝門跑出去,一口氣跑到居庸關。當時於是張欽在白羊口巡視,朱厚照當時正在羊房(即今陽坊,涮肉好吃)知道了,怕張欽追自己,趕緊跑出居庸關,一邊跑一邊問:

「張欽追上來了嗎?」

有熱心群眾聽說這事,就告訴了張欽,張欽連忙跑到羊房去,發現皇上已經一溜煙跑了。張欽追到居庸關,發現朱厚照命令谷大用帶兵守在居庸關,不讓張欽往前,也不讓從北京追出來的官員往關外追。張欽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就這樣,朱厚照終於跑到了宣府,愉快地住了下來。

既然不再住在皇宮了,就可以不再當皇上了,朱厚照就給自己做了第二個馬甲——

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凡他停駐的地方,都稱作「軍門」;他所發出的任何文件,都以威武大將軍為落款。

內閣梁儲進言,說按照規定,軍馬錢糧是要皇上敕旨的,威武大將軍級別不夠;如果有人假冒怎麼辦啊?朱厚照沒理,又以總兵官的名義讓戶部撥一百萬兩銀子給宣府以備酬勞,戶部尚書石玠心想你不是要做威武大將軍么,既然是總兵官要錢糧,就應該歸我財政部管啊,就拒絕了總兵官的請求。皇上朱厚照想想也是有道理,就說那就減半好了,撥五十萬兩吧。

由此可見,總督兵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這個職務,是要歸六部管的。

十二年十月朱厚照去順聖川玩,正好遇到小王子入寇,大同、宣府、延綏等地部隊前往殺敵。十一月丁未,寇犯應州,朱厚照帶著張永、魏彬、張忠等宦官和都督江彬率軍前往應州救援,與大同總兵王勛等部隊會合,大戰十二小時,戰了百餘回合,寇乃退卻。這一仗,朱厚照——也就是總督兵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斬得敵人頭顱十六顆。官軍死亡五十二人,重傷五百六十三人。根據史料記載,朱厚照「乘輿幾陷」,驚險得很。得勝歸來,朱厚照讓王勛等人趕緊往北京送捷報。

北京的文官一聽這事嚇得半死,一封封書信到前線,懇求朱厚照趕緊回來。又準備組織旅遊團,啊不,勸歸團北上求皇上回來。朱厚照嫌煩,就派張永回京跟文官們轉達說,北邊軍事不寧,我作為威武大將軍怎麼能回京呢?又讓京衛把守九門,不讓京官出城。

朱厚照在宣府呆了快半年,到了正德十三年的正月,終於決定回北京了。

皇上回來啦,這可是大事啊,各路文官趕緊到德勝門外迎候,正準備叫臣等恭迎皇上聖駕的時候,發現朱厚照打的旗號是「威武大將軍」。這咋辦啊?不能對著「威武大將軍」叫皇上啊,也不能對著「威武大將軍」稱臣啊,就只好跪地磕頭,啥都不說。

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總督兵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這個職位,至高不會高過正一品(廢話啊!);而因為是個武職,所以其實文官也不把這個官職當回事。

朱厚照回來的架勢很大,穿著戎服,騎著棗紅馬,佩著劍,身邊簇擁著一堆邊軍騎兵,後面還有儀仗,舉著火把,煙火衝天。大臣們一看,知道聖駕回來了,就趕緊都跪地磕頭。朱厚照進了德勝門,下馬,坐到御幄裡面。內閣四位閣臣,楊廷和捧著酒杯,梁儲往酒杯里倒滿酒,蔣冕端了個果盤,毛紀捧了一束金花,說歡迎皇上來到錢櫃KTV,啊不對,歡迎皇上回到北京。朱厚照問:

「我在榆河親自砍了敵頭一顆,儂曉得伐?」

楊廷和等四名閣臣趕緊點頭說,是是是,好好好,皇上牛逼。朱厚照相當高興,騎馬從東華門回宮,回了豹房。

十三年七月,朱厚照在北京又呆膩了,又想去塞上。於是傳旨:

「北寇屢犯邊境,擔心四方軍務廢弛,尤其是遼東、宣府、大同、延綏、陝西、寧夏、甘肅這些要害地方。今特命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率六軍往征,請內閣起草敕令。」

這回朱厚照不說「親征」了,因為知道一說親徵文官們就要炸毛。所以,朱厚照又編了一個新馬甲——

朱壽。

朱壽是誰啊?當然就是朱厚照自己啊。

朱厚照叫了內閣、九卿、科道官到左順門,告訴他們快去寫敕令,讓朱壽將軍帶兵出征。當時楊廷和和蔣冕都請假了,梁儲、毛紀跑到左順門一聽當時就嚇尿了,心想我那麼大把年紀了皇上你玩兒我那?以為換個馬甲我們就不知道是你啦?又一想之前在應州皇上如此驚險差點死那兒了,一下子哇地就哭了。好多大叔圍著一個中二少年(嘖嘖,說少年真是過分了,當時朱厚照已經27歲了,這把年紀擱平常人家都快成中二少年他爹了)哇哇哭,畫面想起來也是很美的。

然後又開始給應州大捷的功臣發賞。當時的兵部尚書王瓊給張永、谷大用等宦官武將的家人封了一溜夠,統統都進錦衣衛,高則千戶,低的也有百戶。朱厚照就跟王瓊說,要不這樣,威武大將軍這麼神功聖武,你也給威武大將軍封個公爵吧如何?楊廷和一聽不幹了,心想你這馬甲還玩兒出花來了。內閣上書說:

「咱們都是按照祖宗法規來的,所以上順天意、下慰民心。現在你要給威武大將軍封爵,這事傳出去,百姓就要議論了,說這威武大將軍是個嘛?這總兵官又是個嘛?而且,陛下你都親率六軍了,親率就親率吧,幹嘛還要批個總兵官馬甲?而且,總兵官這個官職,根本輪不到統六軍好嘛。再說了,陛下自稱『神功聖武』,這詞語自古就是臣下稱皇上的,現在皇上你用這詞去褒獎總兵官,這尊卑不對啊?你到底是做了總兵官的皇上,還是做了皇上的總兵官啊?」

我想,楊廷和估計是在心裡憋了一句「皇上你藥丸啊」,但是不好說出來啊。

對此,蔣冕也曾進言,說天下誰不知道陛下是皇帝呢,但陛下偏要用威武大將軍、總兵官自稱,那到了地方,諸王用將軍禮待你,這還有沒有尊卑了啊?不行啊這樣!

但反正,朱厚照都沒聽。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這個總兵官,在文官的心目中,還真的就是總兵這個職位。總兵沒有固定品級,算是地方軍事大員,不過真有事了還是得聽中央派下去的巡撫的。所以管你威武不威武,大將軍不大將軍,這個總兵官,就是個地方軍區司令。

大概朱厚照被楊廷和和蔣冕一說,自己也覺得好像總兵官的官位小了點,於是正德十三年九月癸丑,朱厚照正好在大同,自己給自己寫了一道敕令說,封總督兵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為鎮國公,年薪祿米五千石,交給吏部入冊。當時楊廷和、蔣冕又請假了,梁儲、毛紀一聽,趕緊趕到山西去和朱厚照說,陛下幹啥自己給自己降格啊?好好的皇帝咋降格成公爵了啊?這下子追封三代,孝宗、憲宗、英宗都降格成公爵了好嘛!以後陛下的兒子也成公爵了啊!而且封爵誥劵上有「免死」文字,陛下你壽福無疆的,平白添個「免死」,不吉利啊!

反正你就說唄,朱厚照耳朵一閉,不聽不聽不聽。

所以,現在朱厚照的身份是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總督兵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鎮國公朱壽。

以為這樣就結束啦?嘻嘻還沒有呢。

正德十四年正月,朱厚照又在外地過年,內閣頭痛欲裂。二月初,朱厚照回到北京,但一直呆在南海子打獵玩,也不回宮呆著。二月丁丑,大祀南郊,祭祀完了還是住在南海子。當天,京師地震、大風、霧霾,實乃異象,大家都嚇壞了。第二天,二月戊寅,朱厚照終於決定回宮,大風霧霾頓時停止了。楊廷和說:

「皇上你看,你一回來大風也停了,霧霾也沒了,多好啊,以後不要走了。」

誰聽你的啊,╭(╯^╰)╮。

於是,二月己丑,朱厚照寫個小紙條給吏部說:

「鎮國公朱壽應該加封太師。」

又寫了個小紙條給禮部:

「威武大將軍太師鎮國公朱壽,現在要前往兩畿、山東祀神祈福。」

又寫了個小紙條給工部:

「趕緊造個黃馬快船備用。」

說朱厚照不聽話吧,其實也是聽的,楊廷和、蔣冕一說「總兵位階太低」,馬上就不再說總兵官了,就說威武大將軍、太師、鎮國公。這樣總是正一品了吧,總至少和你們平起平坐了吧?╭(╯^╰)╮

可還是不行啊!各種進諫紛沓而至,各種文官嗡嗡嗡,說不行啊不行啊皇上這不行啊。

三月,朱厚照想借著平朱宸濠叛亂的由頭想去江南南巡,於是可想而知朝堂上一片撒潑打滾,不行啊不行啊陛下你不能去啊。

朱厚照一生氣,把所有反對自己南巡的人都拖出去打板子。

朱厚照雖然時常和文官對著干,但隨便降罪、打人的事倒是極少乾的。這一回打死打傷官員無數,連累官員家屬死傷的也非常多。儘管無數文官「死諫」,但是仍然沒有攔住朱厚照南巡的意願。於是,朱厚照八月自下敕令,遣威武大將軍朱壽征討江西叛軍,又想封江彬作威武副將軍。楊廷和堅稱,朱壽是陛下,陛下是朱壽,陛下豈可由人「差遣」?朱厚照折了中,就不封江彬為威武副將軍了,卻仍敕令讓朱壽南征。

後面的事大家也都知道,朱厚照剛到涿州,王守仁的信就來了,說我已經抓到朱宸濠啦,路上兇險,陛下就不要來了,陛下你要是死了我會很傷心的。話說朱厚照還是很喜歡王守仁的,就算別人怎麼抹黑王守仁,說王守仁和朱宸濠勾結謀反,但是朱厚照就是不信;又有張永力挺,故而張忠、許泰等人屢進讒言,卻未能動王守仁分毫。有一次朱厚照呆在杭州行在,突然想王守仁了,叫人去江西讓王守仁到杭州來。王守仁到蕪湖的時候,張忠、許泰各種攔阻他不讓他往杭州去,又跟朱厚照說,陛下你看,你讓王守仁來他不來,他就是要反啊。王守仁一怒之下跑去九華山,跑到寺廟裡面打坐去了。朱厚照聽說這事,就說老王嘛讀書人一根筋,說要他來就一定來了咯,哪裡會反啊?

王守仁也會順著朱厚照的意思說話,正德十五年七月,王守仁進南京向朱厚照報捷,說都是威武大將軍的方略好,才能討平叛亂。朱厚照很高興,給王守仁封了新建伯。問朱宸濠罪時,王守仁手上有一本朱宸濠記錄的行賄及交通者姓名的簿籍。因為朱厚照下令查處所有與朱宸濠勾連之人並處刑,王守仁一看簿籍上的人好幾千,實在太多了,想了想便一把火將這把簿籍燒掉。後來張永在江西查處的勾連者,其實只有百之一二。朱厚照說王守仁「學道人也」,其實王守仁還是挺懂世故的。

十五年九月己巳,朱厚照在積水池打漁玩,落水不豫。十二月回到通州,召皇親、公侯、駙馬、伯、內閣、六部大臣、科道官等人到通州,將朱宸濠公開處刑。在行刑之前,江彬對朱厚照說:

「臣奉鎮國公朱壽指示方略,擒獲朱宸濠和逆黨十五人,請行刑。」

朱厚照一聽又很高興,下詔褒獎鎮國公和江彬,每年加薪百石,每人發一個蔭官進入錦衣衛的名額,鎮國公沒有兒子,就先讓江彬的兒子進錦衣衛了。

等一下!意思就是說,鎮國公有了兒子,也可以進錦衣衛啦?

夭壽啦!太子當錦衣衛惹!

所以,還好鎮國公沒有兒子啊。(重點錯

之後的故事就是悲傷的故事了,就先到這裡吧~

哦對了,鎮國公的精力非常充沛,病重期間,還跟著葡萄牙人學了不少葡萄牙語。活到死學到死嘛,學好外語,給自己一個機會,下輩子投胎去做佛郎機人!


不完全同意 @李超 的說法!類似官制這類應該引正史官史才對,你引的這段《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二·督撫》本身就是「雜史」。更為要命的是,他本來就已經是「精簡濃縮」的版本,你明顯對明代官制理解不足,按自己的意思解讀。明明是一個完全合乎標準的明代官銜,反被你解釋得「不倫不類了」!
這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里,除了「威武大將軍」是自造出來的以外,其他都是合情合理了的。 明武宗畢竟是皇帝,就是沒學過(這個是可能的,朱厚璁讀書不好),官銜他可是天天打交道的東西,除非他故意,否則不可能搞錯。事實上這個給自己專用的官銜,他是嚴格按照明代官職並根據自己的需要「造」出來的,並不是一個笑話。

先說總督軍務

@李超 抄了一大段書,還划了重點。但是估計他自己為沒搞懂「總督軍務」和「總督」的區別,所以乾脆不解釋。其實人家書裡面明白得緊,」於是張浚、呂頤浩等始稱都督,而事權無可加矣「,「總督軍務」是「事權」,是皇帝賜予你以文臣身份統帥軍隊的權力。這句「始以總督軍務入銜",不是說總督軍務是官銜,而是說把其加到官銜上。舉你文中的王驥為例,《明英宗實錄》正統六年二月」命行在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王驥總督軍務...「,他的官銜全稱就是:總督雲南軍務兵部尚書兼大理寺卿。明代崇尚以文制武,在有征討戰事的時候,給文臣加」總督軍務「的職權以統帥武將正式明代慣用做法,於此相同的還有」提督軍務「等等。
至景泰初,驥起為南兵書,又以總督軍務入銜矣。時,於肅愍在本兵,亦稱總督軍務。羅通以右副都御史守宣府,亦稱總督軍務。景泰七年,兵部尚書石璞征湖廣銅鼓叛苗,亦以總督入銜。自此而後,兩廣、川、貴及陝西三邊,與山西宣大,凡以部院銜出鎮者,從此稱總督。「這句話有多處錯誤,明代常設總督軍務的四處分別是:兩廣,陝西三邊,宣大,薊遼。除兩廣以外,其他三處都在九邊,時有戰事,故授予文臣統兵權,以免貽誤。兩廣則估計是因為海寇的原因。雖然說是常設,實際上設立有早有晚(最早的兩廣大概到成化六年就穩定了,最晚的薊遼到嘉靖二十九年才首固定下來」。稱呼上有時稱」總督軍務「,有時稱」提督軍務「或」參贊軍務「,有時稱」總制軍務「或」總理軍務「。權力也是忽大忽小,有時乾脆就沒有(陝西三邊總督從正德十一年到十六年就沒有。)
這段關於人物事件的敘述也有大有問題。「至景泰初,驥起為南兵書,又以總督軍務入銜矣」前面已經引《明英宗實錄》王驥以行在兵部尚書(南兵書)總理軍務是正統六年。「景泰七年,兵部尚書石璞征湖廣銅鼓叛苗,亦以總督入銜」,根據王世貞的《弇山堂別集》,景泰二年,石璞「以工部(尚書)兼大理寺卿,總督宣大軍務,出御北虜」,又據《明英宗實錄》,景泰元年九月,升巡撫河南左副都御史王來為右都御史「總督湖廣,貴州軍務...」。「羅通以右副都御史守宣府,亦稱總督軍務」這裡沒註明年代,不過遍查景泰二年以下曾任總督宣大的文臣文臣名表,不見此人。

上面這麼多說明,「總督軍務」和後來通常認為的總督是有區別的。前者是一個臨時任命的「事權」,後來才逐步固定而成為一個「地方官銜」。「巡撫」「總兵」也是如此演變的。在正德年間,雖然已經出現了個別常態化的「總督」(兩廣),但仍然視作為一種「臨時工」。這也就是為什麼「以部院銜出鎮者,從此稱總督」,他還是要有一個中央的正式官銜,如「兵部尚書」之類。到了後來固定化後,「部院銜」反而成了「加銜」,而「總督某某軍務」就成為了正式的官銜,簡稱「某某總督」。


明武宗給自己加上「總督軍務」是完全正確的,也是絕對必要的。這事發生在他御駕親征的時候,他本來是「皇帝」,自然是總指揮。不需要這個「頭銜」。但是他皇帝不當去當總兵將軍的時候,他就要受文臣的節制,這個是明朝的規矩。但是皇帝又怎麼允許別人管理他呢?所以他乾脆自己給自己加個「總督軍務」的權力,這樣即使他不用皇帝的省份,仍然在軍中最大,沒人能領導他(實際上也沒人敢,但是明朝規矩大梗人多,所以這個還是必要的)但是他這麼一加,別的「總督」都不敢用這兩個字了,所以紛紛改為「總制」或「提督」了。


再來看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這是個武官銜,先給一個明代武官銜的標準格式:官爵+佩某將軍印+總兵官。&<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十年正月「長興侯耿炳文佩征西將軍(印)為總兵官,武定侯郭英為副...」,這時耿炳文的正式官銜就是「長興侯佩征西將軍印總兵官」。
如果這麼寫:(大明天子)佩威武大將軍印總兵官朱厚璁,是不是差不多啦?不過不管他還是別人都不會把「大明天子」看作為官爵啦。所以這位老兄後來給自己加了「鎮國公」的爵位,這下就全了。

別急,我上面故意寫了一個錯誤,此「將軍」不是彼「將軍」。這個就是 @李超錯的厲害的地方。

可以看到,「「大將軍」一詞前的定語都是指的具體事務,比如「征虜」「備倭」「平虜」「鎮朔」「安遠」(都是動賓短語),但用「威武」這樣的形容詞的,僅明武宗一例。」


好吧,我承認下面是我編出來的:


明之武散階三十階:
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
從二品,初授鎮國將軍,升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
正三品,初授昭勇將軍,升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
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
正四品,初授明威將軍,升授宣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
從四品,初授宣武將軍,升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
正五品,初授武德將軍,升授武節將軍;
從五品,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
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從六品,初授忠顯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你說的「平虜」「征西」這類將軍是給領兵將領的一種加銜,主要是當有幾個同樣是總兵的一起時,給主將的一種身份。可以稱為「佩印將軍」。這種將軍沒有品級,事畢印信要繳回。當年左良玉給張獻忠打得大敗,丟了總兵關防,楊嗣昌特地申請了「平賊將軍」印給他,以「總統諸部」,後來他就靠著這個印發布命令。
但是還有一種武職將軍是不用佩印的,純粹是一種勛位,這就是我上面列的散階將軍。明武宗的「威武」顯然就是這一類了,可不是他自己「創新」出來的。

不管是掛印還是散階,都只有「將軍」,沒有「大將軍」。所謂大將軍只是對某個將軍(有時只是統兵將領)的一個尊稱。只有明武宗這個「大將軍」是貨真價實,如假包換的。人家畢竟是皇帝,那不成你也將軍我也將軍。55年授勛還給老毛授了個」大元帥「呢!

不過想想也是,這個什麼將軍本來就是皇帝定的。他總不能用個人家用過的。當然他用過以後也沒人敢用了,所以這個」威武大將軍「就空前絕後了。


總兵官

@李超總共就寫了一句話總兵的設置始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後來成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相當于軍區司令員。「,就這一句裡面就有好幾個錯誤。


」總兵的設置始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 《明太祖實錄》洪武元年九月詔令天下:元秘書監地理戶口版籍,應用典故,文字已」令總兵官收集「。未附州郡」總兵官明示福禍,隨處詔諭「


後來成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最高軍事長官必須有」總督軍務「或「提督軍務」加銜,總兵如加有「提督軍務」則成為「提督總兵」或「總兵提督軍務」,一般擔任征伐的統帥。總兵之上還有鎮守武臣,有的有節制總兵的權力,在上面還有親王(如朱棣),所以談不上「最高」軍事長官。連最高武將也算不上。隆慶二年(1568年),明廷特召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就是一例。

「相當于軍區司令員」 這個比方實在混淆概念。明代要說軍區當屬九邊,要說軍區司令員只能是「總理軍務」的總督或巡撫。古代軍政不分,這點千萬搞清楚總兵只相當于軍師長而已。明代軍制極其複雜,三言兩語實在說不清楚。除了總兵,副參以外,還有衛所制下的都督,衛指揮使,衛千戶,百戶等等。一定要說軍區司令員,衛指揮使倒是挺接近的。因為衛所獨立於地方自成一體,更接近於現代軍分區的概念。


@李超 基本上只講了鎮守總兵的概念,其實明代尤其是洪武時期,總兵主要的職責是征伐,鎮守主要依靠衛所。其兵力也是從各衛所徵調,事畢回原衛。到永樂年間戰事減少,鎮守的職能加強以後,鎮守總兵才漸漸多了起來,漸漸取代了日益衰落的衛所成為鎮守主力,總兵也成為一個比較固定的官制。此外還有「巡倭總兵」「練兵總兵」「海運總兵」,都是專職專事,無關鎮守的。

明武宗的這個總兵官很顯然屬於「征伐總兵」,洪武前期征伐的大將多稱「將軍」或「大將軍」,後來更多稱「總兵官」。這些主將一般都是指揮使以上的高級軍官,所以征伐總兵的權力是很大的,即使同為指揮使這樣的武官也要服從其調遣。到洪武二十六年以後,隨著那些大將勛臣們開始低調起來(殺得多了,剩下的不得不低調啊),總兵官這個更強調職能的稱呼開始普遍起來了。

總結,朱厚璁給自己封的這個「總理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雖然很無聊,但是在官銜和權力上是非常合適他自己的需求的,也完全符合正德年間的官制結構和特點。


1、這個官名命名的,是什麼官職制度規定了這樣命名?
已經回答了。
2、這個官職的具體職責是什麼?此處忽略明武宗的特殊性

看完上文多少也有點了解了吧。
3、這個官職的下屬是什麼官職,上司是什麼官職,處於哪個官職系統?

皇帝是不能有上級的,這個職位也沒有上級(除了皇帝自己)。下級么,他保證了無論出征還是在朝,只有他管別人,沒有人能管他。否則也做不了十幾年皇帝位子。


「認真」答下這個問題。
1、是什麼官職制度規定了這樣命名?

總兵官是元末以來指代大軍統帥的名稱。將軍號是皇帝臨時指派給充任總兵官的高級武將,用以加強其權威的加銜。出征前發給將軍印,事後繳還。「威武大將軍」是武宗新創的將軍號。

總督軍務是皇帝給予正統以來同掌大軍統帥權的文官、內官的差遣名目。文官總督軍務自正統朝王驥始。此外還有內官總督軍務者,自成化朝汪直始。正德朝御用監太監張永、御馬監太監谷大用都曾以「總督軍務太監」差遣統兵出征。

武宗把這兩個名號合二為一,無疑是一種幽默行為,同時也反映出此時大軍出征時要派遣總督軍務、總兵官各一名,同掌統帥權的慣例。

2、這個官職的具體職責是什麼?此處忽略明武宗的特殊性

忽略掉武宗的特殊性,這個官職就不存在了。泛言總督軍務的許可權的話,那除了統帥朝廷所撥給的大軍之外,還可隨機應變,調發所轄地方的軍馬錢糧等資源,部署訓練、修繕、屯田等工作,乃至薦舉人才、處理訴訟、彈劾官員等等。總督軍務與總兵官兩差合一的話,那就意味著由一人完全掌握大軍的前線指揮權和節制地方官員的權力,其許可權恢復到明初徐達等防邊大將的水平。當然這中間必然與其它差遣和地方官有許多職權重疊之處,具體許可權仍應以朝廷所降的特敕為準。說了半天,完全都是不存在的情況啊……

3、這個官職的下屬是什麼官職,上司是什麼官職,處於哪個官職系統?

「總兵官」和「總督軍務」無疑都是「欽差」,在辦差的時候直接向皇帝彙報,沒有上司。總兵官的直接下屬是出征大軍中的副總兵、參將、游擊將軍等高級統兵將領。總督軍務的直接下屬是朝廷派來參贊軍務的文官,另外指定區域內的鎮守總兵、巡撫、三司、府州縣等等官員,均聽節制。

正德十四年討伐寧王的時候,武宗任命安邊伯朱泰(許泰)擔任先鋒往援南京,掛「威武副將軍」印。據說朱泰因此自稱「朝廷同僚」,後來被打倒時成了他一大罪狀。

另外說個題外話,後來武宗又封自己的avatar為鎮國公,後軍都督府帶俸。

鎮國公名號雖然見於正德十三年,但正德八年便出現了一個叫叫做「鎮國府」的機構,是管理在京操練的宣府邊軍的機構。由兩員參將各統三千邊軍,與另兩營團營兵搭配,春秋二班輪流在宣府與京師的團營西官廳訓練。武宗取「鎮國公」的爵位,或許是暗示自己是「鎮國府」的統帥吧,一笑。

後軍都督府帶俸,表示鎮國公的工資關係是掛在後軍都督府的。後軍都督府統轄大寧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萬全都司及北直隸在外衛所,也就是薊鎮、宣府、大同諸鎮地域內的衛所的上級。大概武宗以此表示和邊軍小夥伴玩耍很開心。


歇邀。
(看完我的答案,建議大家再看一下 @李若容 答案,感謝他的批評!)
問題備註分別解答:

  1. 明武宗生造的,脫離一切官職制度
  2. 明武宗生造的,脫離一切具體職責
  3. 明武宗生造的,脫離一切官僚系統

在當時,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皇帝,大家心知肚明。

「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分解回答:
明代,「總督軍務」是有的號稱「為文帥第一重任」。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二·督撫》:

【總督軍務】宋世總兵權者,以宣撫使為第一重臣,得﹃制帥以下。至南渡又以寫本無又以二字,武臣岳飛、吳輩,亦為宣撫不足重,於是張浚、呂頤浩等始稱都督,而事權無可加矣。本朝宜德以後,大臣總督,止施於工程錢穀等項,繼乃有總督軍務,為文帥第一重任,埒南宋之都督。然祖宗朝無之,僅見於正統初,靖遠伯王驥以兵部尚書督師征麓川,始以總督軍務入銜。至景泰初,驥起為南兵書,又以總督軍務入銜矣。時,於肅愍在本兵,亦稱總督軍務。羅通以右副都御史守宣府,亦稱總督軍務。景泰七年,兵部尚書石璞征湖廣銅鼓叛苗,亦以總督入銜。自此而後,兩廣、川、貴及陝西三邊,與山西宣大,凡以部院銜出鎮者,從此稱總督。至成化間,有應顥者以福建逼使奉敕專行事,亦得稱總督海道,則代言者之誤也。至正德時,武宗南征寧庶,自稱總督軍務鎮國公,於是臣下俱不敢稱總督,改為總制。至嘉靖中葉,又以「制」字非臣子所敢當,遂仍稱總督,而添設薊遼、河道、遭運之屬,俱復舊名矣。然而縉紳間稱謂,猶雲制台,兩廣尤為尊異。今體亦漸凌夷。近年關白事興,又以總督為不足重,始有經略之名。經略在祖宗朝亦有之,其權遠出總督下,至是始加隆赫。曾見宋桐江(應昌)以少司馬膺此任,其敕書云:「凡文官知府以下,武官副總兵以下,如違軍令者任自斬首。」寫本斬首作軍法,其事權視先朝陸完彭澤等有加,蓋文帥之重,至此極矣。隆慶間,以北虜修款,命兵部大臣,每三年即兼憲職,閱視九邊,得舉劾督撫以至總兵等官,其權寄之崇,幾與故相楊文襄、翟文懿相埒。以後大臣罷遣,即以其事屬之巡閱御史,體例漸卑。今承平已久,各邊亦視三年大閱為了故事矣。正德五年,安化王釒番反,上命太監張永征之,署銜為總督寧夏等處軍務,兵部言舊無總督太監關防,詔鑄給之,內臣有總督軍務,僅見永耳。其後九年,又總制宣大軍務。至嘉靖六年,以大學士楊一清薦起,止掌御用監,提督團營,不得復稱總督矣。至正德七年,中原劉六、劉七等盜起,命太監谷大用征之,陸完以部堂為文帥,僅得稱提督,而大用乃稱總督軍務,蓋用張永例也。

XX大將軍也是有的,舉幾個栗子:
徐達(征虜大將軍) 馮勝(征虜大將軍)藍玉(征虜大將軍) 丘福(征虜大將軍) 柳溥(平虜大將軍) 郭勛(都護大將軍)沐英(征西大將軍)耿炳文(征虜大將軍)桑世傑(贈安遠大將軍)朱永(平虜大將軍) 朱暉(平虜大將軍)張輔(大將軍)張玉(大將軍)李景隆(平虜大將軍)譚廣(鎮朔大將軍)楊洪(鎮朔大將軍)杭雄(平虜大將軍) 薛祿(鎮朔大將軍)石亨(鎮朔大將軍)麻貴(備倭大將軍)仇鸞(平虜大將軍)
可以看到,「大將軍」一詞前的定語都是指的具體事務,比如「征虜」「備倭」「平虜」「鎮朔」「安遠」(都是動賓短語),但用「威武」這樣的形容詞的,僅明武宗一例。


總兵官,這個就常見了。
總兵的設置始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後來成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相當于軍區司令員。

綜上,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這個官職是不倫不類的。
再次重複一遍:在當時,此官職=皇帝,大臣們心知肚明,只不過明武宗假裝大家都不這麼認為罷了……


啊哈哈哈哈哈!終於有我正德大帝總兵官的問題了!

突然他抬起頭來,對身後一個隨他出關的內侍說道:「你速回關內,告訴那些內閣大臣們,將奏摺等都送到宣府來,朕親自批閱。」內侍應了一聲向外走去。少年看著他想了想,又把他喝住,「對了,依舊不能讓他們出關來。」
  中午用過膳後,少年走在宣府府衙的後院里,錢寧依舊緊跟在少年身後。雖然是關外,可是這宣府後院,卻頗有關內的景色。幾株矮松,青磚小路,漢白玉石桌石凳。少年穿著一身錦衣,走在小路上。
  「你說我像是個將軍嗎?」少年回頭看看錢寧,又在自己身上微一比劃,略微抬頭,稍稍挺胸,面對著陽光,擺出一個眺望的姿態,但是臉上卻還是忍不住的微微的咧著嘴角。錢寧看了看他,沒有多想便張口答道:「陛下金盔錦甲,青靴白馬,氣乃吞山河之氣,威乃震四方之威,陛下真可謂是傾世良將啊。」少年面上不禁顯露一絲得意,但是看看身後錢寧一臉諂媚的樣子,又苦笑著搖搖頭。轉過頭不去看他。
  「朕現在既然要當將軍,怎麼能沒有將軍位?」
  「陛下,可沒有適合您的將軍位啊。」錢寧有些無奈。
  「沒有怎麼,不能新封一個嗎,就叫『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吧!」少年說著還不住點頭,「這個不錯!」
  錢寧無奈的點著頭,「陛下真乃威武大將軍也。」
  「以後朕的旨意都以這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的名義來發。」
  他,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成了邊境戰事的最高指揮官。

這是小生自己寫的一篇關於正德大帝中篇的一小段,講的就是這個總兵官大人的來頭,這個總兵官把兼職皇帝的職務也搬到關外。
真是一個心系邊關戰事的好將軍!


哈哈,這個只是明武宗自己給自己封的號,別當真,歷史上也就出現過那麼一次,沒什麼借鑒性


朱厚照好像還給劉謹封了個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副總兵


權利之爭而已!!!!只不過朱厚照的方式比較特別而已!!!!


沒什麼實質,只是人家朱壽當皇帝當久了,想換個位置嘗嘗。
就像你們LOL走中路久了,想換個上下路試一試偶爾客串一把。
過會兒還是要回中路老老實實帶線的。


自己強答一個,從人物心理看朱壽的想法可能是這樣的

總督軍務=相當於洪承疇楊嗣昌乾的活,作為總督負責除直接軍事行動以外所有其他的活動,主要用來和地方官場及朝廷對接

總兵官=相當於賀人龍曹變蛟乾的活,可以拿著刀騎著馬直接上一線砍人

威武大將軍=在同時有多個總兵在場的時候擔任總指揮,相當於左良玉乾的活

簡單地說就是真軍隊統帥,承包了從提刀上陣,策劃戰略戰術到和朝廷對接的全部工作


正德就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啊


推薦閱讀:

廣開言路對於封建王朝的意義?
我們是否應該給洪承疇等人翻案?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有多發達(特指鴉片戰爭前)?
明代進士履歷中的治某經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明朝士大夫階級那麼會作死?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人文 | 正德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