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然科學的研究生應該養成哪些好習慣?

看到這個時「寫學術論文時需要引用大量論文,但最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匹配引用,有什麼好方法或經驗?」就發現有些人早早的養成一個好習慣,而有的人沒有。
你知道哪些好習慣,如果你早知道就好了?
PS:我自己已經脫離學術了,這是幫女朋友問的。

藍色標題的問題很大,似乎不好回答。但補充裡面的「你知道哪些好習慣,如果你早知道就好了?」就比較小了。這個問題不是要一個大而全的答案。您指出一小點就行。

比如「一個優秀的程序員應該有哪些好習慣?」您回答:「要保護好頸椎,養成良好的坐姿。」就是一個很對題的答案。沒必要大而全,面面俱到。


(像我這種普通人的理論物理研究,只能跟別人學到些普通人的理論物理研究中的一些好習慣。放在這裡與大家分享。雖然有時候意識到了應該如此,但是永遠保持這些好習慣我是做不到的。)

  • 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分享改變世界,大家相互分享,是向前推進科研前線的巨大動力。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個諸葛亮頂個……

  • 不知為不知

沒有人什麼都懂,尤其是在科研的前線,如果感興趣或者有用可以之後再去學習,但不能怕說自己不知道。

  • 站在他人的肩上

對於現在這種科研略顯「職業化」的時代,自己想出來的 idea 絕大多數情況都是別人已經做過的。但是我們可以站在別人的肩上把這個想法做的更好。

  • 找到正確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知道了答案,只是不知道問題是什麼。所以要對前沿的認識有一定的廣度,要有自己的問題記錄本。
常讀文獻很重要,李淼(李淼在微博的微博 新浪微博)曾經說過,年輕人如果不能每天讀上一篇文獻,心裡就發癢。


最後,我很贊同要進個好窯。那樣可以受到很多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從我老闆這裡學到的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點是要 double check,不能把東西做完了就扔一邊,要使用不同的方式(或找個人)來 double check 下,我的方法是,自己手推一遍,然後用 Mathematica 驗證一遍,結果一樣才行;第二點是不要在媒體露面,會浪費很多時間。


這個問題應該邀請了不少人吧,不知為何無人作答。

  • 科研是門現代「手藝」,所以帶有手藝活的特徵。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連師傅都不會告訴你應該如何,旁人更不會。幾個學徒之間互相切磋雕蟲小技,無非笑談。

  • 科研界是現代「作坊」,所以帶有作坊的特徵。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新人的培養、出道、以及最後的成敗,依然和土窯燒瓷器一樣,千胚出一二成品,全憑運氣和造化。

所以,就科研論,個人習慣真的不重要。
與其糾結這些聊勝於無的細枝末節,不如進個好窯。


我僅回答和文獻有關的,分享兩個我自己的習慣。
一個是文獻管理的習慣,用文獻管理軟體,逐漸形成自己或者自己實驗室的文獻庫。
用文件夾來管理文獻是不現實的,必須使用文獻管理軟體,有很多好的文獻管理軟體,為什麼不利用起來呢?收費軟體建議使用功能強大的EndNote。免費軟體建議使用Zotero。我介紹一下zotero的使用和功能,並且怎麼可以融入到自己的科研習慣中去。
下載Zotero去官網:Zotero | Home,
本來準備自己來寫點簡單的Zotero入門,結果一搜索發現有很多這樣子的文檔。推薦一個,Zotero MiniGuide 文獻管理工具Zotero使用微型指南, 這個比較全面簡潔和嚴謹。

Zotero可以在不同電腦之間同步;有瀏覽器插件,在瀏覽器裡面直接點小圖標就可以把你查到的文章的引用信息和PDF原文存到你的文獻庫裡面;有word,latex的插件,寫文章再也不用擔心文獻引用改動的問題了,自動排序,可以設定各種引用格式,文章最後可以自動插入文獻引用。關鍵是這個軟體很簡單,花一個小時就能學會。下圖是word中Zotero的插件

其他功能可以看一下那個只有幾頁的微型指南。

二是跟進學術前言的習慣,用谷歌學術的推送和騰訊的閱讀器就行
讓谷歌學術的Alert(中文版好像叫快訊)給你每周推送帶有你設置的所有關鍵字的,也就是和你研究非常相似的文章給你,一般一周沒幾篇,這樣就不用你自己到處去找。

點開快訊,設置好關鍵詞,每周谷歌學術會把包含你所有關鍵詞的最新文章推送給到你的郵箱。
另外還可以用閱讀器RSS一些你關注的期刊,我以前一直用google reader,去年被谷歌關閉了。沒辦法就用騰訊空間的閱讀器先代替著。一般很少人發現這個功能,就是下面圖片的閱讀空間。RSS怎麼用可以自己查一下,這樣子你關注的期刊只要有新文章發表就會在閱讀空間里自動看到,而且你不用一個一個期刊的網站去看,所有的都整合在這個閱讀器裡面。當然,這個也可以訂閱你自己的一些其他喜歡的東西,比如攝影啊新聞啊的。

就先總結著兩點吧。做好第一點,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文獻庫,寫論文插入文獻很方便,修改都是自動變化的,非常方便。做好第二點,可以跟進學術前沿,知道和你同領域的人在做什麼,也知道和你類似工作的人出了什麼成果,用了什麼方法。
有什麼疑問可以給我留言。預祝大家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
2015.01.16補
今天收到私信問我zotero使用問題的,「我用zotero在word插入參考文獻時,不能正常地顯示,會自動變成腳註,編號不是阿拉伯數字1,而是羅馬數字 i 。而且插入了第一篇之後,插入第二篇時,會重新編號,跳到下一頁變成腳註!請問怎麼解決呢?」

私信不能上圖,在這回復。我覺得是word插件引用設置的問題。下圖第一個按鈕是插入文獻,第三個是自動生成該文應用文獻的詳細列表,第六個是引用設置,應該主要就用到這三個了。點開第六個設置鍵,會出現下面的文檔首選項對話框,在裡面選擇自己要用的應用樣式,我自己用的比較多的是Elsevier的,它在文中不是插入[1]這樣子的,而是(作者,發表時間)。使用zotero插入文獻前記得先設置好引用樣式。


1. 興趣,保持對領域內發生的事情的興趣,有興趣才能追求新的知識;
2. 溫故而知新的習慣,對看過的文獻、資料,務必要有整理和回顧,否則真的會全部忘記


第一:嚴密的邏輯思考能力,貼近事實發掘真相的能力。
自然科學是實驗科學,必須符合事實,不能憑空瞎說和歪曲事實。

鍛煉方法:閑暇時,可以看看公知精英的言論,然後思考:事實是這樣嗎?數據上他們說的是不是可靠的?邏輯上他們是不是嚴密的?實證上(歷史事實)他們是不是符合的?

第二:自學能力。科研,工作,都要學習很多新東西。
需要:找到相應的文獻,書籍的能力;將資料讀完理解的能力或者毅力;向熟悉相應領域的人尋求意見的能力和謙虛態度。

比如,我自己學交換代數的時候(為了學代數幾何),我跑圖書館去自己找了本書,然後我數學系同學看見了,把我鄙視了一頓:這本書不是用來學習的,是當「詞典」用的,沒人學這本書。然後他給我推薦了一本精簡的引論。(確實讀著爽多了)

第三:再別人的基礎上開展工作的能力(踩著別人上牆的能力,或者也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能力)。

不要自己試圖重新建立一個體系。你看一下自己領域100年來的重大突破,每個新模型或者方法,都是在已有的成就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或者推廣或者完善得到的。比如,凝聚態物理,從100年前的Drude Metal模型,一直到最近的高溫超導的模型,都是一步步踩著前人的工作得來的(應該是:虛心向前人學習得來的)。

你不是愛因斯坦和牛頓,歷史上那多人,開創新體系的,也就這麼兩個人。

第四:保持心裡健康!這個很重要!


讀文獻,讀文獻,讀文獻。

讀頂級期刊的文獻

多讀文獻。


以下純屬個人感觀:

1. 文獻跟蹤的習慣:據說研究生應該是要定期閱讀nature,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的文章的,但作為興趣來說不太容易做到,那麼在你自己的研究領域內定期高水平閱讀新文章是可以做到的。

2. 重複文獻報道實驗:對於和你研究課題相關的文獻,如有可能可以試著重複一下實驗結果,特別是像我這種計算相關專業的,也就是用用軟體處理數據的事,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理解該方法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檢驗一下這個結果的重現性如何,是否受人工操作和軟體版本等差異的影響。

3. 不懂就問,但要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問google問可能做過該實驗的同學,乃至同學的朋友等,基本上我進行一個未知的新課題時,必要的話我是會調動我所有的人脈關係的。。。

4. 樂於助人的習慣:做科研難免有你下不到的文獻,所以有別人求助的時候就順手幫一把,下次你也好文獻求助。


我的些許經驗:
1.用Google Scholar的Alert關注新文獻;
2.用Endnote來管理文獻。


說點沒那麼高大上的吧。
首先,你需要學會查找資料,能夠第一時間準確的找到你想要的信息是很關鍵的,比如知網,谷歌學術、學校圖書館等等都是你的資源;
其次,需要你學會閱讀文獻,找到關鍵點,以及文中作者的關鍵思想能夠讓你更加有效的提升自己;
最後,善於思考,這一點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能夠及時將自己頭腦中的一些想法及時記錄下來,另一部分是學會提問,對於自己不懂的地方你自己需要能夠用一個很清楚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可以讓別人真正的理解你的想法,這也是相互交流讓你提升的一個主要途徑。


看來樓上都是年輕人。我的建議是好好鍛煉身體。三十歲以後搞科研對體力都是很大的挑戰。長時間的集中精力思考沒有好的體力是很難吃得消的。當然,天才是例外。


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態和持久的興趣。
當然還要有敏銳的觸感,多讀文獻總是好的,厚積薄發。


做事的完整是最基本的好習慣。


耐心和細心,定期總結和反思~


形成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系。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獨立。
獨立的思考,獨立的精神。許多經典的學科(例如數學,牛頓物理)已經沒有多大的研究前景,因為已經被無數人證實和拓展過了。對於興起20-30年的年輕學科,每個學術工作者都必須有批判和獨立的思想。
當實驗數據和課本內容有出入時,我們國家的學生首先懷疑是否是自己的實驗出錯了,而歐美國家的學生首先懷疑是否能是書本的知識有問題。個人感覺這就是國內學生和國外學生最大的區別。批判精神不是無條件的自信,是敢於否定前人的能力。
在課堂上,有想法一定要提出來,這並不是挑戰教授的權威,這一點一定要很清楚。國內高校的大多教授幾乎都有海外留學背景,他們的頭腦是被充分「西化」的。這裡的「西化」是指不好面子,沒有太多的階級意識,對學術的充分熱情。而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好面子」,這也算是中庸思想的一個弊端吧。放下架子,搞學術工作的人都要有一個單純的心。是吧?


多看,多想,多試,及時記錄,及時總結。最為關鍵一點,好好珍惜你那顆好奇心


我給你補充一點:學自然科學首先要避免「我覺得」、「本來我以為」之類的口頭禪,太自以為是會在自然科學面前時常受傷。放下自我,尊重研究對象,只有心態開放、方能客觀公正。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推薦閱讀:

橋樑專業的研究生,面臨選擇課題,請問橋樑專業哪些方向發展前景比較好?
身為一個基礎學科的研究生,你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編程能力的?
第六屆北斗導航年會剛剛結束,導航作為一個朝陽產業,那從事導航相關工作:比如演算法,待遇和發展到底如何?
穆斯林師弟每天都在辦公室禱告如何能坦然接受?
你的研究生導師有多好?

TAG:習慣 | 自然科學 | 物理學 | 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