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明朝三百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看了幾本書,傅樂成的《中國通史》和柏楊的《中國史綱》都批評明朝腐敗黑暗,而《明朝那些事》則滿懷對明朝的懷愛之情。是什麼造成這樣的看法差異?明朝三百年並沒有出現李白這樣婦孺皆知的文化人物,也不像漢唐那樣大幅擴張疆土,該如何評價這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結束了蒙古人的統治,開始了唐代以來中斷的民族融合。不再堅持宋代的夷夏之防。同化了羌族。歸化了回族和苗族以及壯族。
收復了丟失六百年的幽雲十六州,甚至收復了遼東,遙制了東北。
西部力量衝擊到了青海,南部衝擊到了緬甸和寮國。
以上是民族利益的發展。

文化就不說了,古典小說的高峰。名人有王陽明、黃宗羲、顧炎武、宋濂、李時珍、楊慎、徐渭。
軍事家有徐達、李成梁、譚綸、孫承宗。官員有于謙、海瑞、張居正。才子有解縉。外交有鄭和。

明朝沒有宋代繁榮,沒有清代制度完善,沒有唐代包容,沒有元代版圖大,沒有漢代那樣顯赫的武功,沒有秦代那樣龐大的兵團。但是,他比秦代擁有更精幹的國防力量,單兵裝備更加完備,五六萬人就可以組織一場戰略戰役,不再需要幾十萬人的大規模決戰。他比漢代擁有更穩定的邊境,不再擔心軍閥割據和外敵長驅直入進入中原腹地。他比唐代有更融合的民族交流和貿易。他比元代有更平等的臣民權益和人權。他比清代有更好的知識分子的自由。他顯然比宋代的國家更強硬。

一個朝代,如果那麼不堪,那麼倒行逆施,是一定不會延續276年的。
這是我要說的最重要的一句話。
一個朝代,如果那麼完美,那麼偉大光榮,是一定可以延續到277年的。
這是我要說的第二重要的一句話。


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歷史地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有強烈反差的不同學者對於明朝的看法?
1、明朝相較於漢唐,現存各種史書,筆記,小說等書面史料名目繁多,可研究資料很多。相較於研究漢唐史的學者們來說,明學家們會被錯綜複雜的史料互相影響,導致明學家的派別比研究其他朝代的學者也多出很多。
2、明朝的正統史書應當是明實錄,相對來說是最全面最客觀的明朝史料紀錄(當然太祖實錄因為朱棣的造反成功曾被篡改過),而二十五史里的明史,因為修築者是清朝人,滿族主修,所以統治者必然會做一些有利於自己民族統治中國的改動,學術界也普遍認為明史的可信度相對來說是不太高的。
所以,對於明朝才會出現如此多褒貶不一的研究和評論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出現婦孺皆知的文化人物?
其實明朝已然湧現了很多對中國文化,政治,哲學作出巨大貢獻的大家。至於為什麼不能婦孺皆知,我的看法是,像題主提到的李白,還有類似的杜甫,蘇軾,李清照等等大家應該都可以稱得上是婦孺皆知了,但是他們都是吟詩作詞的,傳唱度是非常廣泛的,自然會人盡皆知。
然而,到了明朝,詩詞歌賦的影響力已經比不上唐宋時期了,但是很多異常優秀的小說都是誕生在明朝,金瓶梅,西遊記,水滸傳以及三國演義(竊以為,金瓶梅是要強過紅樓夢的)這四大名著都是明朝作者寫成的,小說相對於詩詞在古代是比較困難口口相傳,人盡皆知的。
文化方面,明朝時期還出過一位聖人,那就是心學大家王陽明,他的影響力已經不止是中國,反而在日本韓國是人盡皆知的。還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更是被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就是顧炎武首次提出來的。前蘇聯人戈羅夫說過,研究王夫之的著作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因為他的學說是中世紀哲學發展的最高階段,這段話說的就是王夫之。最後,顧炎武也是最早提出限制君權,抨擊封建君主專制的中國哲學家之一,「天下為主,君為客」。
其他的文化名人,唐伯虎,徐文長,海瑞,楊慎,宋濂,徐霞客,李夢陽,李東陽等等都是有點歷史常識的人婦孺皆知的吧。

第三個問題,為什麼沒有向漢唐那樣大幅度擴張疆土?
1、朱元璋建國之後就曾編纂《皇命祖訓》,宣布了十五個國家為「不征之國」,在這十五個國家裡有些事有獨立主權的,有些事沒有的,但是祖訓如此,明朝的後輩皇帝們也不會閑著無聊去開疆闢土。
2、明初的太祖,成祖兩位皇帝在執政期間一直是與蒙古有衝突的,並且到成祖後期,中國的疆域其實還是出現擴張的,包括成祖時期吞併安南。而且不止是明朝,其他朝代也就只有在開過的幾位君王在位的時候會進行被動的擴展疆土的行動,沒錯,你沒看錯,是被動,從漢匈戰爭,唐突厥戰爭,北宋遼金戰爭,中華民族的統治王朝無一不是被動的去拓展疆土,很少會出現窮兵黷武的帝王去主動開疆闢土的。在一段時間的開疆闢土之後,必然會出現維穩階段,比如明朝的仁宣之治就是很好的例子。
3、明朝皇帝懶啊,嘉靖,萬曆,幾千年的中華封建史都沒有出現過他們這樣幾十年不上朝的,明朝難得出了一個尚武的正德皇帝也被明朝的文官制度壓制的死死的。所以,後期的明朝戰爭都是打擊農民武裝起義,抵禦外族入侵,幫助兄弟國家以及處理少數民族土司叛亂為主。

那麼明朝究竟對中華文明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1、結束外族統治,重新回歸漢王朝正統。保證了蒙元和滿清之間的漢民族文化傳承。大家不要小看了保證的漢民族正統,傳統意義上的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印度以及中國,到今天為止,文字史料存世最多的便是中華文明,便是因為漢人源源不息的文官史官制度一直在保護中國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其他文明都是因為外族入侵接踵而至的文化入侵而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然而朱元璋揭竿而起,推翻了外族的統治,重新奪回了漢人政權,恢復漢制,行漢禮,才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明的統治,蒙元一直統治,或者滿清接替了蒙元的位置,那麼將近350年的外族統治,我們現在還會不會自稱漢人會難說,我們現在還會不會說中文也很難說,我們現在是不是已經被八國聯軍給瓜分了中國也就更難說了。
2、科學技術的大力發展,貢獻了大量的科學人才和科技成果:火藥的大力推廣應用,水利建設的積極(明朝發明的很多治理水利的方法到今天還在使用),農業,中醫,地理等多方面總結開創。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等。
3、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分政六部直屬於皇帝管轄,奠定了明清兩代六百年的基本政治形式。擴大科舉規模,重視選拔人才。大家都知道明朝的科舉是以八股文為基礎的,現在看來八股文也不是那麼的一無是處,從於謙,楊士奇,徐階,楊延和,張居正等傑出的政治家來看,明朝的文官制度還是非常先進的。
4、農業發展大大領先於前朝,導致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空前壯大,初具資本主義市場雛形。明朝的青花瓷,景泰藍,宣德爐等手工藝品標誌著中國的手工業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關於農業,手工業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起立感謝宋朝,宋朝經濟的發展高峰同樣也帶動了元明的經濟發展,明朝之所以會在末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手工業私營以及僱傭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在歷史長河中作出的一個同樣被動的選擇,人口,貨幣已經遠遠不是光靠農業就可以支撐這個龐大帝國的時候了,所以必然會出現民間自發的經濟改革,來支撐這個帝國,有明一代,大西北,中原哪怕饑荒連連,哪怕兵荒馬亂,都沒有影響到江南等地的商業發展。
但是商業,手工業過於發達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商業交易增多,白銀流入民間愈多,銀礦開採又控制在政府手上,中國人民又喜歡囤積金銀,這樣出現的問題就是,政府沒銀子了,沒軍餉了,通貨緊縮了。沒錢自然就發不了工資,發不了工資就吃不飽飯,吃不飽飯就造反。滅亡明朝的是李自成,他就是因為明朝財政緊張被裁撤的驛丞之一。
5、軍事方面,前期的徐達,常遇春,藍玉我們就不說了,從沐英的火槍三排擊,到朱棣的三段擊,都是領先同時期歐洲幾百年的先進戰術。後來的戚繼光,俞大猷更是針對倭寇的戰法開發了很多新型的戰術。戚繼光後來調守大同,更是大力發展火器,做到了人手一槍這樣的標準。

先寫這麼多,想到再來補充!


一句話:
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配得上稱為剛明。


這問題太大了。。。明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包含方面太多,又怎可用一句話一段話一篇文章說清。 @毛尹航所說的柏楊和傅樂成的評論是一方面,當年明月的評價是另一方面。看法差異不過是角度問題,好比秦始皇,有人認為厥功至偉,統一六合,同文同軌,開闢大一統帝國;有人認為秦橫徵暴斂,律政苛刻,都沒錯,只是角度問題。

明的地位,試從下面幾個方面討論一下,拋磚引玉:

政治:
1、皇權與專制達歷史新高:模範皇帝朱八八,廢丞相,獨攬大權。在皇帝想戰鬥的時候,雖然受文官系統掣肘,皇帝的權力還是很高的,如朱八八同志、崇禎同志。皇帝不太管事的時候,權力就落在司禮監太監和內閣手裡,如劉瑾、魏忠賢以及張居正同志。東西廠、錦衣衛是皇權專制代表機構;
2、首創內閣制,票擬權;
3、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王朝,所謂正統性,清代前期叛亂都要打「反清復明」旗號;
4、故宮建築群;

軍事:
1、重修長城;
2、戰爭動員力強大 @劉奔三;
3、邊境守衛制度化:宣大薊遼四府;
4、衛所制度,軍屯制度,不必擔心軍閥崛起;
5、神機營:明代規範化火器部隊;

文化:
1、明確了科舉制的考試形式,考試內容,科舉完全制度化;隨之帶來的是教育普及,學校興起;
2、文人市井小說大發展:三國演義、金瓶梅、水滸傳等等等等。書籍印刷爆炸的時代:建陽刻書。民間藏書風氣盛行;
3、儒學一個新高峰: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朱舜水把朱子學傳播日本;明末三大家;
4、西方文化開始大量傳入;
5、有學者認為是制瓷業的最高峰;
6、明代畫派;
7、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科技著作眾多


經濟:
1、一條鞭法:有明最重要的財政改革,確立了中國銀兩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流通形式;影響後世中國稅收交錢,不收實物。
2、江南棉布、繅絲字型大小的發展,最接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場;學術界有爭議的「資本主義萌芽」,討論集中在此;
3、白銀流入,當時世界最大的白銀集散地;
4、美洲作物流入,人口爆炸增長的時代;
5、商幫的興起,跨國貿易成為可能,如徽商、晉商、閩商

外交:
1、鄭和下西洋,不表;
2、確立東亞、東南亞朝貢貿易圈,明確宗藩朝貢制度,最後確立了朝貢體系成為東方世界的通行國際關係體制,成祖時期,朝貢體系達到了巔峰;
3、基本確立中國的疆域範圍;如 @劉奔三所述。

上面每一條都有無數學術論文和研究書籍。不一一加註加引文了,好麻煩……


其實不能說明這個朝代如何如何,歷史到這個時候了,除了君王的個人才能和個人好惡不同,其他像經濟上的、外交上的基本屬於必然會發生。多關注文化上的成就吧,這才是不可取代的。


很喜歡歷史,說來懺愧,由於農村出身,家貧如洗,高中才開始接觸正史,很喜歡《明史》,語言簡練,記錄詳實,對明朝人的忠貞而剛烈的性格很多欽佩。常遇春、方孝孺、于謙、王守仁、孫承宗、熊廷弼、孫傳庭、左光斗、史可法等等確實給人以太多感動和震撼。如果明朝真的像一些人說的那麼不堪,我想不會有如此多的人死心塌地的用生命去維護明帝國的尊嚴。但事物總有兩面性,光鮮亮麗的一面背後也許是不客觀的評價,但在沒有充足證據證偽的情況下,對中國曆朝歷代的信史傳統,仍然應當給予足夠的尊重。

隨著年齡的增加,每每想到明朝的人和事,更多的是感慨與憂慮。明朝是有制度上的優越保障的,王朝在多數皇帝不盡職的情況下井井有條的運行了276年,在閉關鎖國、腐敗嚴重的王朝末期擊敗蘭學興盛的日本。明繼承的元朝是入侵和統治漢人的游牧蠻族,明的前期是北伐定都南京,後來有王室內戰遷都北京,中後期也不停的有蠻族和日本的騷擾和滲透,發展出的內閣與三省六部制與固化的科舉制度。我想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漢人的自省與反思,造就了明的制度更加合理,文官集團治國,閹黨集團強權政治,沒有輸過對外戰爭。以上所有的一切都與當今的中國何其相似,然而這樣的明朝最終因為東林黨與閹黨的內鬥陷入動亂後被自己的人民打倒後,讓關外的蠻族小國得到了成為漁翁的機會。

今天的我們剛剛有相對富足安穩的日子,國家內部內鬥又開始了,公知、美分與五毛、自干五斗的不可開交。而這個國家今日的外部處境與明朝比,有相似卻愈發嚴峻,東有日本的經濟滲透與武力上的虎視眈眈,東北有俄熊的汽、油控制以及軍事壓制,西北有羌夷的動亂潛伏可能,西南與india的領土爭議,南部教訓了安南後仍有騷亂的可能。

我憂慮的正是我的子孫抑或是我本人的晚年是否成為不及太平犬的亂離人。我想到了663年中日第一次朝鮮戰爭唐軍憑藉強大的兵甲裝備完勝日本,我想到了1592年中日第二次(壬辰)朝鮮戰爭明軍戰勝豐臣軍隊的技術優勢-起碼有火銃,我想到了1894年的中日第三次朝鮮戰爭致遠艦長鄧世昌面對炮彈失效時的無奈,劉公島,海軍提督丁汝昌、總兵劉步蟾自殺殉國的悲壯。海防的喪失,馬關的2億兩白銀對中國的災難性影響和對日本的利好一直到今天仍在持續。我更想到了1937年第四次中日戰爭中日本壓倒性武器裝備優勢,我想到了黃埔軍校畢業的十萬學子因為沒有坦克飛機時的無力與悲劇。我想到了日本人攻陷我們的首都南京,強姦、屠殺我30萬的同胞的羞辱。

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我不是民族主義者,更從未想過報復,但我時刻想到的是,我的子孫後代不能再被欺負被奴役。很難想像一個高中宿舍里的幾個窮學生能想到這麼多能想到這麼遠,我承認我確實受到了班主任、歷史老師、物理老師等等一眾人的觀點影響,但「落後就要挨打」以及不平等條約的影響確確實實是存在的,直到今天,日本一半以上的小學和知名的大學仍然是中國人的血汗錢轉換成賠款修建的,作為普通而正常的少年,我跟我的小夥伴們一起報考了國防類軍工院校。是的,無他,我們渴望通過科技改變中國,改變我們這片飽受屈辱的、至今貧窮的土地。

都說現在是和平年代了,可是近40年內我看到了印度出兵吞併黃種人的佛教國家錫金,我看到了擁有和平憲法的日本出兵伊拉克,看到了民主俄羅斯對烏克蘭兄弟的強姦。我及我的子孫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正客觀而無可改變的處在日、俄、印三大偽民主國的包圍中。直到如今,我仍沒有遇到支持和平年代即可高枕無憂觀點的充分論據。

我個人絕非軍國主義者,但防人之心不可無。我的觀念也絕非由現政府意識主導,研究生畢業仍然非黨員的我,很多時候的觀念是自己的判斷,雖然我知道日本民眾很多是愛好和平的,但我知道日本人多地少,資源有限,總有一天會再次被客觀條件逼迫下發動第五次侵華戰爭,而可以肯定的是我國有史以來從未侵略日本(蒙元那次不是漢人),而日本歷史上明確記載了4次的主動的侵略中國史。很多日本留學生看了幾本日本教科書,為日本的戰爭正確性搖旗吶喊,腦殘不腦殘我不發表意見,但我至少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果非要統一東亞,為何前提不是讓日本來承受侵略蹂躪。

世界公民這種提法與gcd所謂共產主義有區別嗎?我個人表示絕不相信什麼日本軍國主義已死的說法,因為這些說法是日本教科書編寫者說的,因為日本迄今為止仍然有武士道精神捍衛的天皇這個精神領袖在,這與邪教的全|能|神難道不是異曲同工?等級森嚴的民間階層、家族勢力盤踞的黨團政治比中國大陸高明到哪去?

俄羅斯的假民|主不多談大家也都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直接披上了民|主的外衣就能變成美國了?說起奴性,我在想俄國與印度的人民的奴性豈不是更重?可偏偏兩國的人民在更為艱難的生活環境里更為艱辛的活著,這不是對反民族主義鬥士們巨大的諷刺?日本人的民族主義卻成為公知們推崇的典範或是讓美分們忽略不計,這是難道不是雙重標準?

14世紀中葉~17世紀中葉的祖先們開創的也許不多,但至少在當時是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世界第一。在內憂外患的不利條件下,萬國來朝而至始至終剛烈的抵禦著外辱,這些即便不能成為驕傲的資本,也可以說是一種盡職盡責的擔當。


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還不夠嗎?


溥儀:中國曆朝歷代沒有一個像明朝一樣,極富民間影響力,能讓滿清三百年始終響徹著「反清復明」的呼聲,1911年天地會聯合新軍發動武昌起義,終於推翻了滿清


正統文化。漢代以降歷代對於經學多少都有點發展補充,即便是理學逐漸佔據主流的宋元時期,經學仍然有所發展,更不用說清代著名的漢學復興。但是!明代在經學發展史上是個空白期,因為明朝皇帝規定讀書人只讀四書就可以求取功名。好吧,你說明代逼格高崇尚思辨,所以推崇程朱,以理學為正統。那麼很不幸地告訴你,整個宋代理學都沒啥地位,在朱熹生前理學曾經作為偽學倍受打壓,直到南宋滅亡前夕朝廷為了挽救危亡收拾人心,才算給扶了正。而理學真正成為科舉考核的官方解釋是從元朝開始的。逼格。

文人文化。說點真正的逼格吧,詩歌,明詩不如清詩,清詞直追宋詞,明人望塵莫及。文章,清代散文典雅雍容,駢文別開生面,明代能夠勝出的只有時文。書畫的元四家趙孟頫,詞曲的勝國元聲,中原正音,樣樣又都是元人地位更高。金石篆刻又比不上清代。這夾板氣受的。

世俗文化。這明朝可是個高潮期,低俗有趣,熱鬧好看!外國漢學家正經的文章詩詞不懂,就愛看個衣食住行髒的臭的,這上頭明朝最有研究的空間啦。

器物層面。瓷器和傢具不錯,尤其傢具。不過瓷器還是要讓元青花一頭地。


一句話:中國歷史上最有可能自發進入現代社會的一個朝代。

明前期,傳統社會從戰亂慢慢恢復。 明中期開始,中國從各個方面開始萌發了現代社會的萌芽。
經濟方面:

  1. 市場經濟空前繁榮,中國開始進入原工業化進程;
  2. 白銀貨幣化,貨幣財政體制形成,推動了國家經濟制度的近代化。

社會政治:

  1. 士農工商格局被打破,社會分層簡單化;(實質是社會從不平等向比較平等轉變)
  2. 出現朝政大事的實施以民主方式決定(少數服從多數的)的制度;(政治的腐敗扼殺了它的發展)
  3. 黨社運動的出現 ;
  4. 民間(市井小民)議政現象繁榮發展 。
  5. 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民主啟蒙思想 ;

文化方面:中國特色的「人文主義」、民主思想的出現,具體體現如下:

  1. 市民文化活躍;
  2. 官方意識形態(儒學)的影響力下降;
  3. 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民主啟蒙思想。

但是最後明朝並沒有將中國歷史帶進現代社會,而是滅亡了。
原因大概如下:

  1. 明朝中後期開始,政治腐敗,國家機器在很多時候已經無法控制整個社會;
  2. 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轉變太過強烈,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從沒出現的的現象,中國傳統社會的政府不適應這種轉變,中後期的明政府由於腐朽更加無法適應。

著名歷史學家馬邦德說過:

酒要一口一口的喝,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步子邁的太大,會扯著蛋

想更加深入了解這段歷史,我推薦兩本書:
李伯重 《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
趙軼峰 《明代的變遷》


①把中國再度整合成為一個整體性的「中國」,自五代以下直到宋金,中國都處在分裂之中,元朝雖然把征服了這些區域政權,但是蒙古人並未在這些征服地區之上形成一個整體性的「中國」概念,從這點上看明朝才是繼承唐朝的真正的大一統
②對漢人來說,最大的功績就是把在族群認同上開始出現疏離感的南北漢人再度整合到一起,防止了漢族的分裂

作為元朝之後的朝代,還是說一下與元有關的內容吧。

個人感覺明朝的問題是接手的攤子太爛導致前中期都在為元朝的遺留問題忙活。經濟上由於元朝糟糕的貨幣政策導致銅錢大量外流、白銀囤積+外流、紙幣失信,明初的統治者面臨著無錢可用的尷尬局面;而人口上的短板以及長期分裂帶來的思想隔閡也成為明初統治者們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明初人口僅有7千萬,這個數值不僅低於元朝的峰值,更低於北宋時期整個中國地區(宋遼夏大理)的峰值)。至於效仿元朝建立的差戶、封王等制度不得不說在中國傳統政治下是種嚴重的倒退。

等到明朝終於大體上解決了元朝的歷史問題後,最重要的問題出現了,這時候明朝已經立國兩百來年,明朝不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的矛盾,也面臨著在中國歷史上重複上演過無數遍的土地兼并的矛盾,邊事、天災、世界經濟的波動等因素作為催化劑加速了矛盾的擴大與升級,而政府又未能成功地完成改革,最後只能——

【3.16更】
為什麼說元朝算不上大一統?很簡單,所謂「大元」不過是「大蒙古國」之譯,蒙古人的腦子裡面沒有將征服地區融合成一個新的政治意義上的「中國」(參看金浩東《蒙古帝國與「大元」》)

為什麼說元朝讓明朝無錢可用?很簡單,元朝極品的經濟政策導致銅錢外流、紙幣失去信用、白銀囤積+流失,這裡的錢是指字面意義上的錢,你家大元可汗可能制仗,能在一百年不到的時間把這三件奇葩事辦成功也是蠻拼的

我平時不太愛黑蒙元,這位蒙古族三零網友 @白敖日格勒 自重,你家大元槽點一堆,別以為別人黑不動。還有,別老想著跟滿清混,醒醒,大清已經完了,罩不住你們了,安安靜靜地做個美男子吧


作為封建歷史的一環,明朝276年完成了歷史使命,開啟明王朝時,結束元朝壓迫,結束戰亂,收復國土。明朝作為封建統治集大成時期,那些官僚機構,文官集團的傾軋,太監集團的時常出沒,與現狀的很多格局是如此相似,應該說中國人民族性里的很多特質是在明朝時期形成和強化。
同時應該看到,明朝比清朝,民國,甚至現在優越的一點在於知識分子的自由,知識分子的自由代表的正是中國的脊樑


我說說很印象流的東西吧,只求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路,有誤還望諒解。

明朝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達到了封建時代的最高峰。

明代的中國,在經歷了那麼多的興衰榮辱,尤其元代還亡了國之後,可以說已經是什麼都見識都感受過了。人經歷的多會成熟,也會變得守成,一個社會也是一樣。所以這個時代失卻了中古時的純真與熱血,步入了守成的時期,進入了總結古代文化的階段,傳而統的維繫則變得更加的重要。直到晚明,總結工作已經足夠之後,便是重新開拓文化的新時期,厚積而薄發。

朱元璋接手時的中國,這一時代的社會跟宋末元代並無多少差別,但是由於滅宋戰爭最後杭州選擇了投降,東南的戰亂相對其他地區是比較少的,宋代文化在此地得以較好的保留。這就為明代重振中華文化打下了基礎。元代已經亂了百年,尤其北方已經淪陷兩百餘年之久,發展生產與傳播思想勢在必行。所以明初除了休養生息,還有振興文化,使之重新進入已經「久未王化」的幽雲,河西,雲南,一掃自五代以來漢文化勢力範圍萎縮的頹勢。而在永樂時期,通過彙編《永樂大典》,把種種今天已經失傳的書籍重新保留了下來(如《舊五代史》等),對中華文化的維繫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所謂吃飽了飯才能搞文化,對於很多知識分子而言,戰亂與餓肚子的時代已經遠去。於是,明代中期開始出現了文化復興(不是西方那種文藝復興),出現了王守仁這樣的文化開拓者,而這一時期文官集團開始膨脹,反而讓皇帝感受到了束縛的苦痛,正德、嘉靖的種種怪誕行為無不是在想方設法對抗這個日益強大的機構。直到隆慶即位,面對內閣徹底繳械投了降,你們愛幹啥幹啥去,朕管不了了。這個時代出現了神奇的現象,天下大事已經悉由內閣執掌,皇帝只要點個頭過個場就行。可以說,明代中期官權步入到了新的高峰。像張居正一個平民家庭出身的人居然已然成為攝政王,這種事簡直聞所未聞。

有了明初和中期的積澱之後,到了晚明,文化上終於迎來了井噴期,大量小說名著開始推廣開來,戲曲上則出現了《牡丹亭》等等優秀名作,社會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充實。總而言之,這是個百花齊放,繁榮燦爛的時代,蟄伏了兩百年之後,文化終於結出了碩果。
而此時中國的政治制度則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做皇帝的萬曆,一心為國的張居正,剛正不阿的海瑞,民族英雄戚繼光,哪怕是以和稀泥混世的申時行,最後都沒有圓滿的結局。在這樣一個怎麼辦事情都已然是徒勞,千瘡百孔的制度之下,於是便有了李贄,明末三大家等人提出了種種新的思想,希圖拯救這個民富國艱的時代,為國家找到新的出路。可以說,晚明的中國,已經走到了離開封建社會的前夜,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需要變革,而前方則是一條前所未有的新道路(但不會是資本主義道路)。(很可惜,真正走上新道路,還得等到300年後馬列主義的到來)

然而,此時的大明氣數已經窮盡,明朝是沒辦法看到新時代的到來了。滿清入關,他們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自然不及明人,對於明末三大家的理論更是不以為然,嗤之以鼻。可以說,作為局外之人,他們無法想像晚明發生了多大的變化,走到了什麼階段,依然在用老舊的封建思想眼光(也怪不得他們)看待。簡單的說,他們僅僅是認為明朝人太開放太自由,文官集團太龐大,以此來對症下藥。於是清朝大興文字獄掐制禁錮思想,皇帝更加專制,皇權壓制官權,使得中國繼續在封建社會裡遊盪,於是邁向新時代的機會,就此失去了。就好像一個已經到了獨立自主年紀的成人,家裡不讓他放開了手自己干,反而管教的更嚴格,於是悲劇釀成,悔之晚矣。

中國的社會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會永遠陷於封建社會的範圍內打轉轉,如果換天下的不是文化程度不夠的滿人,中國也許早已經進入了嶄新的時代,然而歷史沒有如果。中國既然錯過了機會,那就只有等外國的思想來救中國了。


和親未為錯,賠款亦可行,割地不為錯,納貢不為愁,天子何須守國門,君王不必死社稷。窮則擱置爭議,富則自古以來!


又是這句話出現的時候了:我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真心不知道該怎麼說……
如果要評述一個王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希望諸位還是暫且拋開世界(感覺這麼說會被噴)
如果不拋開世界的話,那麼西方的貿易對中國的影響、西方土豆玉米對中國的影響、世界氣候環境對中國的影響等等諸多因素加起來幾乎無法客觀的判斷一個朝代。
如果但就明代而言,就中國而言
1 漢族正統王朝
2抵禦了外族
3小說,妥妥的。
4鞏固疆土,沒有再次出現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動亂
5人民日子過得下去(能活著)
封建王朝啊,活了276年,真心不容易……看看我朝立國這才幾十年啊……比比就知道多難了……
1 先談談八股文有人估計會提到八股取士對思想的禁錮什麼的作用,我覺得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那些說八股取士禁錮思想的諸位麻煩先去親自看看書……有一套書是收錄了自隋唐以來至明清結束這一千年中前三甲的文章。裡面明朝卷的文章,實話說,針對國策和實際問題說的還是不錯的。如果你要說禁錮思想靠的是格式……那……嗯。然后里面的文章夾雜著君父聖明什麼的這些馬屁話我相信每個中國人也都能理解。所以,真心的,八股取士在明代和諸位想的不是一回事。至於大家的對八股文的反感態度有兩點 1 我朝八股……大家受夠了。 2 徐有貞對明英宗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嗯,批八股很大原因也是因為這個。
2 然後是經濟。上面說了,要談的話盡量拋開世界問題不談。因為在那個時代,當棉花 土豆 玉米這三樣東西傳入中國後,換上哪個朝代都是一樣的……就像面對1840年後的中國換哪個皇帝都是一樣的,歷史中是有規律存在的。(有人可能說光緒 有人說說換康熙來 或者牛逼點換秦皇漢武 但他們改革最後也無法改變清的滅亡 就像換哪個朝代也無法改變明代的狀況)明代的人有了這三樣東西,就意味著衣不愁凍 食不愁飢。封建小農王朝啊,還要怎樣???人民都這樣了,加上大量的人口,中國自然而然就會進入超穩定的內卷結構。
至於所說的閉關鎖國……嗯……隆慶朝也是開了嘛。我覺得明代那麼閉關鎖國,可能是因為老太祖早年覺得商人都是坑的緣故……這個沒辦法,在這一點上明朝辦的不好,不可否認。
3軍事 立朝快三百年,不和親不割地 對於一個王朝還要怎樣?「祖宗疆土 當以死守 不可尺寸與人。」 有人說不如漢唐強大,這個……漢代和親公主有多少……呂后被人怎樣的羞辱……唐代的話,呵呵……其實唐代的軍事實力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強大,對外戰爭也是輸輸贏贏。數據太多我就不說了……(懶)綜合來看的話,明朝的軍事實力也可以,不是弱國啊。(嗯……感覺大一統的王朝沒一個是若的。哪怕宋朝其實也是很厲害的,不要看老賠款,宋代將士也是精兵啊。)
4士人 明代承繼發展宋明理學,士人們一個個都和修仙一樣的搞靜坐……後來還有逃禪……感覺也是挺神奇的。這個真心不知道怎麼說……嗯……佛曰 不可說 不可說
5 思想文化 儒家文化在孔子死後分成八派(漢書 藝文志)宋以前大家都覺得孔子和荀子比較厲害(例如漢代就這麼覺得)宋代以後孔孟變得厲害了,到了明代有人覺得孔孟不厲害了(李贄)。從這來看,這個思想的變革絕對是大事件。大家設身處地的想想就能感覺到。
6 社會 明代社會,發展到後來也是很歡樂的。張岱的那個自序完全可以看出啊(請自行搜索)
很關鍵的一點 明代的妓女很好啊。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社會的日子過得好啊。諸位看看清代妓女(完全皮肉 清代禁止官員嫖娼),再看看後來的民國和本朝(上來直奔主題,那種含蓄溫婉的美感完全沒有了)……再想想柳如是 陳圓圓 等秦淮八艷,那等風姿,絕對是女神啊。大家可能對此有異見……這個無所謂啊,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 啊,哈哈。 大家可能覺得這個用妓女說事的方法並不好……但是,明代的妓女重才甚於重色,上有所好下必盛之,明代妓女的水平還是不錯的。諸位男同志可想,你去了,見一妹子,姿貌絕麗,對方一見你說「謝邀」 呦呵,也是混知乎的。這下促膝長談,直至天明。嗯
7政治 文人政治 皇帝權力大幅受限 可能會有人說明代是封建政治的高峰,皇權高度集中。嗯,但是皇權集中和皇帝能辦事是兩回事……皇帝和官員在天平上 皇帝重50g 官員重200g 但是官員分成各派所以皇帝壓誰誰就重,那一派就贏。但是明代有時官員會聯合壓皇上,200比50 皇帝就妥妥的跪了。 就是這樣
明代政治不如宋代……明朝皇帝殺孽太重,無論明亡還是南明亡,士人們……嗯。
宋代對士人就好多了。
8科技 本草綱目
基本就這樣了,真心覺得談中國歷史就先在中國說,世界因素攙和進來太複雜。
最後就是 明朝三百年幹了在那個歷史時期它該做的事,沒有辦砸就是成功。


不請自來來黑明朝了。
首先我不否認明朝的積極方面,這些方面樓上說得差不多了,我就是來黑的,但不是為了黑而黑。
題目是評價明朝三百年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那麼先看看其他朝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吧。
秦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確立了延續兩千中央集權制度。
漢朝繼承了秦的遺產,並將其完善,經過努力成為了中國王朝歷史上第一個高峰。
隋朝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一統,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創立了影響中國千年的科舉制度。
唐朝繼承了隋朝的遺產,進一步完善了隋朝創立的制度,成為了中國王朝歷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宋朝基本上徹底終結了中央與地方的紛爭,經濟文化上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高峰。
接下來的王朝污點就比較多了,只說在歷史上的地位。
元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清朝奠定了中國現有的版圖以及民族構成,中華民族大家庭在這一時期基本組合完成。

那麼問題來了,明朝的地位究竟是怎樣的呢?
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考慮,它並沒有達到或者超過前面王朝所取得的成就,相反它在政治上更加專制了,經濟上更加封閉了,文化上更加保守了,世人階層從這一時期開始就變質了,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知識分子階層,總體上成為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當然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很有氣節的,我們這裡不討論個案),後期甚至出現了東林黨這樣公開的知識分子公共團體,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自身集團的利益,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顛倒黑白節操盡失,他們總體上已經喪失了以往士人所有的品質,他們已經不配被稱為士人了,是什麼導致了這一現象,正是明朝的制度以及對待士人的態度。
如果非要說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那就只有這個了,即在面臨來自外部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倭寇等的衝擊,明朝很好地保護了中國,使中國免遭像美洲和非洲那樣來自殖民國家的災難。


先點題:明朝代替元朝是歷史的退步,從此中華文明落後於世界。
按條目分類來看
1.火器,元代已發明原始的火炮,也有三眼銃之類的管狀武器,此時,全世界都差不多一個水平。而到了明末,中國要依靠西洋技術,紅衣大炮來自西洋,弗蘭機來自西洋,火繩槍來自西洋。西洋人已經用火繩槍全面代替了落後的三眼銃,崇禎最後一天手裡還拿著它。
2.築城技術,元代,世界上的城防都是一個模式,而到了明朝,西洋人全面採用棱堡作為火炮時代的城防,明末還是一成不變的高大聳立的城牆,被後金的紅衣大炮一轟一個垮。
3.航海,元代汪大淵著有《島夷志略》,鄭和下西洋的航海範圍,沒有超過元朝,不過是數量大而已。更不說後來的海上力量大退化。同時期的西洋早已開始了大航海運動,東印度公司的破爛武裝商船,可以橫行亞洲海面。
4.運輸,元代開始用海船從江南運大宗貨物到北方,效率比大運河高。更不說是為海上力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成長土壤。明朝,海運被停,又開始靠著效率低下前景灰暗的大運河。
5,數學,元代有朱世傑,中國古代數學的頂峰。明代幾無數學大發展。
6,天文,元代有郭守敬,主持各種天文測量,制定精密曆法。明代,得依靠西洋人指定曆法。
7,商業,元代重商,貿易繁榮。泉州城被稱為世界第一大港。明朝壓抑商業航海,泉州沒落,走私橫行。
8.社會氛圍。元代兼容並包,打破了儒學獨大的局面,開創了千年以來最開放的社會風氣。明朝重走小農社會的壓抑封閉之路。
9.文化交流,元代疆域廣大,社會開放,帶來各色人種紛紛而來,文化一時繁榮。明朝時期已無大規模異域人士前來。
10.軍事,明朝時期,西方開始大規模軍事變革,從瑞士方陣到西班牙方陣到莫里斯方陣最後到三十年戰爭時期的古斯塔夫革命,西洋人開始建立了現代軍事體系。明朝還是老樣子。
11政治,三十年戰爭結束後,韋斯特法利亞條約簽訂,標準著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明朝還是古老的王朝國家。
12醫學,元代大規模引進了先進的阿拉伯醫學,並在解剖學和外科手術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明朝時期的本草綱目,又回到封閉落後的中醫體系。


令人神往的時代,中華文化之燦爛在明朝綻放在每一寸國土


清代對明朝歷史的篡改是前所未有的,造成民國時期很多史料不足,很多資料是後人逐步發掘搜尋了解後才逐漸清楚的。要感謝老一輩歷史學家的努力,也要看到當時判斷的不準確!


比漢唐不如,比滿清有餘。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有精確的數據記錄么?
元朝帶給了明朝哪些重要的影響?
縱觀姜維一生,到底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
怎樣用一種比較勵志的方式來解釋道家的「無為」思想?

TAG:明朝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學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