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法則的成因是什麼?

二八法則是否是馬太效應的結果?而馬太效應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可不可以用複利去理解馬太效應?


二八原則其實就是冪律分布,與之相對的是正態分布。

冪律分布背後都有相似的機制起作用,在社會領域馬太效應是一個常用的比喻。複利也是冪函數關係,這點你的感覺是對的,但單純講複利還不能解釋分布(如果去深究複利的社會合作本質,其實也能得到後面的結論,這可以作為本碩畢業論文題目哈)。

可以讀巴拉巴西的paper (現在沒在電腦邊不便給出標題)和暢銷書Linked.
身高是正態分布,財富是冪律分布,
氣體分子的熱運動速度是正態分布,細胞內基因的互動頻率是冪律分布,
有效市場股價的波動幅度是正態分布,金融危機期間股價的波動幅度是冪律分布,
......

熱力學主導的過程產生正態分布,這時個體傾向被淹沒在隨機性中; 自組織主導的過程產生冪律分布,這時個體互動的影響壓倒隨機性(和熱力學),且個體互動包含preferential attachment等機制。


二八法則又稱冪律分布 (Power Law Distribution) 或 帕累托分布 (Paretian Distribution). 帕累托分布和高斯分布 (Gaussian Distribution) 並列為兩大主導自然和人類現象的概率分布。

高斯分布的本質是獨立性 (independence). 大量同質獨立事件將導致高斯分布 (由大數定律保證)

帕累托分布的本質是正反饋機制 (positive feedback loop). 當事件不再獨立 (a. 事件之間通信成本降低; b. 事件之間的作用力增強 [1]),一個事件的產生對自身和其它同質事件的產生發生影響時,會導致帕累托分布.

參考文獻:

[1] Andriani, P., McKelvey, B., From Gaussian to Paretian Thinking: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Power Laws in Organizations, In Journal Organization
Science archive Vol 20(6) 2009.


我的理解就是:大多數原則,安全原則,和數據結果。
所以會有28定律。


二八法則的成因是什麼?

二八法則的成因主要是馬太效應的緣故,

因為涉及到人事活動,

跟什麼數學公式沒有半毛錢關係,

之所以願意進行數學公式推導,

冥冥中還是有些簡單數學關係的。

只不過沒有那麼高大尚。


二八法則是否是馬太效應的結果?

而馬太效應的原因又是什麼,

我可不可以用複利去理解馬太效應?


二八法則是否是馬太效應的結果?

二八法則是馬太效應的結果。

馬太效應是社會發展的正反饋機制,

二八法則是馬太效應結果體現的大致描述。

而馬太效應的原因又是什麼?

馬太效應的原因是資本的貪婪、人性的貪婪,需要張弓效應來校正。

我可不可以用複利去理解馬太效應?

用複利去理解馬太效應是片面的,

因為這只是從金融方面理解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發生在金融、經濟、政治、心理等社會的方方面面。


一、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二八法則的成因是什麼?20140429.

社會現象的二八法則、馬太效應,以及法國經濟學家皮克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貧富不均的現象,都源自私有財產制度一個逆天的事實:資本不死,財富不滅!

在百年時間尺度單位,社會個體生命都會魂飛魄散,概莫能免;然而由社會組織、家族持有的金錢、資本、財富,卻能通過聰明的方式繼承,經過幾代人、幾十年上百年的累積,二八法則、馬太效應、貧富不均,日期凸顯,比如李嘉誠的兒子,白手起家可能成為香港的首富嗎?體現在社會個體上,二八法則、馬太效應、貧富不均的效果,就會越來越明顯。

與二八法則類似,有神秘的猶太人法則「78:22」,甚至被稱為「宇宙法則」,以及中國人的法則「79:21」等。

二八法則是20:80的簡稱。初次聽到「80:20法則」的人一定會感到十分困惑。因為這一法則表明的是雖然相互關聯,卻是不同領域的數字比例關係,一般來說,80:20法則有以下三個涵義:

1)好事物的80%只被20%的人所擁有

現實中存在著許多美好的事物,這些好的事物,人人都想得到。然而,美好事物的80%只降臨到20%以內的幸運兒頭上,這一冷酷的法則就是「80:20法則」。

所謂好的事物,也就是指金錢、土地、名譽、地位、健康、學歷、美貌等等。這些東西當然不會平均地被所有的人所獲得。

就以土地為例吧。當今地球上約近200個獨立國家。以國土面積為序,俄羅斯、加拿大、中國是3個大國,再加上其次的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烏克蘭、蘇丹、阿爾及利亞8國,這10個國家就佔去了全地球的半數以上面積。再加上其次的20個國家,30個國家就佔去了80%以上的土地面積。就是說,地球上土地的80%只為20%以內的30個國家所佔有著。

2)20%以內事物不發生變化

首先拿企業作為例子。如果銷售額和利潤因市場情況或季節因素而下降了的話,那麼究竟下降到什麼程度才是可以忍受的,其界限又在哪裡呢?一般來講,下降指數在20%以內的話,採取節約經費、增加周轉資金等等措施,總還有葯可救,如果一旦過了這個界限就無法維持了,必須採取救急措施。

市場的佔有率也是如此。當下降率超過20%時,那麼以後不但不會回升,而且會一直下降直到被市場淘汰。在這裡,20%就成了「再也不能下降的警戒線了」,因為事物在下降、減少到20%後就會帶來某種加速度。從這個意義上說,20%就不能僅僅解釋為比19%多了1%。再拿漲價的問題作為例子。如果上漲率在3%或者20%以內,那麼一般不會產生問題,消費者也能夠接受,但過了這個界線的話,就會引起抵制,或把顧客趕跑。一般來說,即使對80=20法則一無所知,憑著生活經驗也會懂得這一點。

另以個人利益的事為例。如果因為調換工作或者經濟不景氣,而使得我們的收入大幅度下降的話,如果是在20%以內,靠節約經費、精打細算一下,總還有辦法可想。但倘若超過20%,那麼再怎麼勒緊褲帶也無濟於事,家庭經濟必然會走向崩潰。所以,在調換工作時必須好好考慮到這一點,即使是找到了一份「容易的」、「非常稱心的工作」,也要考慮收入是不是比現在下降20%還多。相反,如果發現一個合適的人選,那麼只要提供給他比現在工資多20%以上的薪金,就會使他產生一個「變化了」的感覺,讓他換工作的可能性就增大許多。「事物在20%以內不會發生變化」,這正是要提醒您,一旦超過了20%就會產生麻煩。

3)超過20%將發生變化

美國的經濟雜誌上曾經登過這樣一篇文章,上面說:「也不知是什麼原因,當日本的汽車超過了外國汽車佔有比例的20%,就開始引人注目了;當在美國的所有車輛中,日本的汽車超過了20%就會引起汽車貿易上的摩擦。」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日本大學畢業生曾被視作出類拔萃者——「天之驕子」,結果大學數濫增。特別是在上世紀70年代,大學的入學率超過了20%,天之驕子也就變成了專指那些眾多大學中的20%以內的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這就形成了80:20法則的二重構造。因為大學畢業由「好的事物」變成了普通的事物,所以最近大學的入學率已經到了頂點,人們的興趣轉向了專科學校與各單科學校。事物超過20%就會發生變化,人們對大學畢業生看法的演變正說明了這點。

二八法則與猶太人法則的關係。

猶太人法則「78:22」的來歷很有道理,是從正方形及其內切圓的關係演變而來。

假定正方形的邊長為L=10

則正方形的面積S=L×L=10×10

=100

正方形內切圓的半徑R=5 R=5

則正方形內切圓的面積

S1=π×R×R

=3.14×5×5 L=10

=78.5~78或 79

正方形的內切圓圓外面積

S2=S-S1

=100-78

=22或21

因此正方形內切圓內外面積之比為S1:S2=78:22。有時候因為小數點的取捨關係,可能S1:S2=79:21。前者稱為猶太人法則,後者稱為中國人法則。

在正方形內不可能存在比內切圓更大的圓,正方形內切圓的面積此時最大,故不存在比正方形內切圓內外面積之比S1:S2=78:22更大的比例關係,因而「78:22」是一個「規矩方圓」中不可逾越的法則。這就是神秘的猶太人法則「78:22」的由來。

非同小可!從方與圓關係推演出的結論,猶太人認為是在特定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令人滿意結果,對事物性質認識和對人生把握具有指導意義。明顯的例證是地球大氣層中各氣體成分的含量,氮氣佔78%,其他以氧氣為主要成分的氣體佔22%;再就是人體各成分的質量構成,由78%的水及22%水以外物質構成。如果大氣層不是這樣的構成,那麼,溫室效應不斷加強、臭氧洞的繼續擴大,就可能是人類和地球生物圈已經面臨極端危險邊緣的嚴歷警告;如果人體質量構成的78%的水分質量減少,意味著人體在標準狀況下,因為環境溫度升高而使體內水分不斷蒸發,想像一下人們將要面臨的是怎樣的高溫吧。在無情的火災現場,受苦難的災民慘不忍睹的形狀,可能是最好的注釋!歷經數千年的苦難經驗和對宇宙萬事萬物的長期觀察總結,使得猶太人把「78:22」奉為圭臬,作為日常生活鐵的準則,這就是猶太人法則的由來。

中國人的法則是79:21。主要包括,「三七二十一」是中國人的法則主要方面,佔79%,「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中國人法則的必要補充,佔21%。只有凡事不僅管「三七二十一」,特殊情況下「不管三七二十一」,才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因為,那是中國人的法則。

中國人的法則可以通過三七理論推斷出來。三七理論的數學基礎和哲學基礎。三七理論的數學方法建立在「三七」概念——3×7=21、3+7=10的基礎之上;三七理論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包括事物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律。三七理論主要包括事物變化發展的臨界模式和簡化發展模式。推斷過程如下

三七開概念的數學性質,即:

3×7=21

3+7=10

三七理論的數學方法將建立此之上。

三七理論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包括事物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律。任何事物都是既對立又統一,對立雙方是通過中介而聯繫統一起來;矛盾統一體作為更高一級對立雙方的中介與更高一級矛盾對立的雙方而構成新的統一體;對立雙方通過中介因素力量的對比變化發展從而改變統一體的性質,即從量變到質變,這個世界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而「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


有了三七理論的數學基礎及哲學基礎,我們就可以建立三七理論的數學模型並展開邏輯演繹。對任一事物,假定是由對立的差異性A元素、B元素組成的系統S,s1為系統S對所有元素A、B的量度,a、b分別是元素A、元素B在系統S中的量度,則s1=a+b,該等式稱為系統S的一級度量關係式;在系統S的內部,元素A、B是通過中介子元素BA、AB相互轉化而運動變化和發展,元素A內部由子元素核心子元素AA、中介子元素AB構成,AA子元素是保持A元素性質的核心子元素,AB保持元素A的性質次之,仍具有A元素的性質,但有向B元素轉化的趨勢,是中介子元素;核心子元素、中介子元素對元素構成的比例按屬性與元素A、B在系統S所佔比例一致。元素B由子元素BB、子元素BA構成,BB是具有保持B元素性質的核心子元素,BA次之,仍具有B元素的性質,但有向A元素轉化的趨勢,是中介子元素;子元素對元素的構成比例與元素在系統S中所佔比例一致。顯而易見,AB、BA子元素具有向自身性質的對立面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因而AB、BA都是元素A、元素B相互轉化過程的中介子元素。令s2為系統S對所有子元素AA、AB、BA、BB的量度,aa、ab、ba、bb分別為對應子元素在系統S所佔量度,則s2=aa+ab+ba+bb,該等式稱為系統S的二級度量關係式。系統、元素、子元素的三級關係如下圖所示:


第一層次:系統 S(s1、s2)


第二層次:元素 A(a) B(b)


第三層次:子元素
AA(aa) AB(ab) BA(ba) BB(bb)


s1=a+b s2= ab+aa+ ba+bb=(a+b)×(a+b)=s1×s1


備註:大寫字母是元素的表徵符號,小寫字母是元素的成分含量。


s2等式的意義是,從子元素來看,首先是子元素對元素的量度比例構成的初級描述,其次是元素對系統的量度比例構成二級描述,最終子元素對系統的量度構成三級描述,即是元素對系統的量度構成描述的平方。


令 a=3 b=7 系統處於S(3,7)狀態



s1=a+b

=3+7

=10

s2= ab +aa+ba+bb

=3×7+3×3+7×3+7×7

=21+9+21+49

=30+70

=100

=10×10

這樣看來,元素對系統的構成描述是十分制,子元素對系統的構成描述是百分制。如果統一到「1」,則為


1=0.3+0.7

=0.21+0.09+0.21+0.49


所以元素對系統的構成描述,和子元素對系統的構成描述是統一的。

此時系統S(a=3,b=7)是處於臨界警戒狀態。S的性質是元素B態(b=7)所決定,但元素A(a=3)在系統S所具有的對立力量若繼續上升,通過中介因素的轉化,將嚴重威脅B元素在系統中的統治地位。S(a=3,b=7)這種狀態定義為三七理論的臨界模式,其力量狀態分布即為:

S1=3+7


s2=21+9+21+49

對系統、元素、子元素演變模式的進一步的闡述,將加深我們對三七理論臨界模式的理解。

s1=a+b=10,s2= ab+aa+ ba+bb=100,

(a,
b=0,1...10)

有如下表所示的演變

(定義為三七理論發展的簡化模式):

元素狀態
子元素狀態
系統性質

100=

a=0
b=10 0+0+0+100 主B態

a=1
b=9 9+1+9+81 主B態

a=2
b=8 16+4+16+64 主B態

a=3
b=7 21+9+21+49 主B態;A態之生始也

a=4
b=6 24+16+24+36 從主B到主A的過渡態;偏B態

a=5
b=5 25+25+25+25 從主B到主A的過渡態;混沌態

a=6
b=4 36+24+16+24 從主B到主A的過渡態;偏A態

a=7
b=3 49+21+9+21 主A態;A態之損起也

a=8
b=2 64+16+4+16 主A態

a=9
b=1 81+9+1+9 主A態

a=10 b=0 100+0+0+0 主A態


上述狀態分別記作S(0,10)、S(1,9)、S(2,8)、S(3,7)、S(4,6)、S(5,5)、S(6,4)、S(7,3)、S(8,2)、S(9,1)、S(10,0)

元素力量的對比變化,中介子元素之間、中介子元素與核心元素之間的嬗變,深刻揭示了系統S的變化、過渡、發展的三個狀態:主B態、過渡及混沌態、主A態。主A態表示系統S的狀態由元素A的性質決定,主B態表示系統的狀態由元素B的性質決定。從A態之生始也,同時B態之損起也;到A態之損起也(此時,如果具有逆向發展可能的話,是B態之生起也),都是在系統的性質變化的過渡、混沌狀態的臨界警戒範圍之內;混沌態是系統構成的對立力量的決戰狀態,是繼續保持原有狀態還是改變性質達到新狀態,完全取決混沌態的運行結果,同屬於三七理論臨界模式之警戒狀態描述:過渡、混沌狀態。上述狀態的演變,既可能是單向不可逆的,也可能雙向可逆,視中介子元素AB、BA的力量對比情況及其方向性而定。

參照三七理論的簡化發展模式,我們可以對揚雄《太玄·玄圖》:


「故思心乎一,反覆乎二,成意乎三;條暢乎四,著明乎五,極大乎六;敗損乎七,剝落乎八,殂絕乎九。」

有更深刻的理解。實際系統的運動、變化發展的具體情況比三七理論發展的簡化模式要複雜多,三七理論的發展模式對其有概括指導作用。


基於「三七」的基本概念及其哲學基礎,通過數學模型的建立,三七理論對對立統一律的變化發展作了更進一步的量化闡述,更進一步完善了中介概念。例如,事物對立雙方A、B的中介AB、BA,BA是性質更傾向於A的中介,AB是性質更傾向於B的中介;但或多或少都具有或A或B的性質。即中介具有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就是事物運動、發展過程中量變與質變變化的方向性。三七理論認為,矛盾雙方力量變化發展的臨界點是對立雙方力量成分佔統一體總成分的十分之三及十分之七,介於十分之三與十分之七之間的變化發展稱為事物發展階段的過渡、混沌狀態;超乎十分之三與十分之七之外的狀態稱為自主狀態。

可以從統一體矛盾的相關方面來理解三七理論的臨界模式及其發展模式。假定矛盾統一體為S,在系統S的內部,元素A是次要矛盾、元素B是主要矛盾。核心子元素AA為次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中介子元素AB為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核心子元素BB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中介子元素BA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即


第一層次:矛盾統一體 S(s1、s2)


第二層次:矛盾 A(a) B(b)


第三層次:矛盾方面
AA(aa) AB(ab) BA(ba) BB(bb)


s1=a+b s2= ab+aa+ ba+bb=(a+b)×(a+b)=s1×s1


A是次要矛盾


B是主要矛盾


AA為次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AB為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


BB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BA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

在統一體內部,只要滿足狀態分布S(3、7)即為:

S1=3+7=10


s2=21+(9+21+49)=21+79=100

以上理解為對立雙方21:79,成為力量改變的關鍵節點。一般通俗的稱為,中國人的法則,因為中國人

根據三七理論的臨界模式,次要矛盾開始向主要矛盾轉化,同時,隨著次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力量的加強,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對於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同化加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力量進一步削弱,正如三七理論的發展簡化模式所演繹的那樣,次要矛盾的力量及影響力逐漸超過主要矛盾,統一體的性質改變,原次要矛盾成為新統一體的「主要矛盾」。

「物極必反」,是中國古代聖賢的一條哲理。「物極」之所以「必反」,是因為「萬物皆有其度」,超出限度的行為自然會導致事與願違的結果。根據三七理論的發展模式,從事物發展過程中「性質和度」的關係,不難看出為什麼「物極必反」的精確演繹過程。

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老子為你打開一扇窗

有人說:「上帝關閉一扇門,同時也為你打開一扇窗。」他老人家為什麼要關那扇門?憑什麼又給你開一扇窗?關門、開窗,原本就是不同的效應、機制;所以說,這句話應該是國人的杜撰,可能源自蘇小妹的「閉門推出窗前月」。

言歸正傳。上帝要對你關閉的那扇門,叫贏家通吃之門,只對少數人開放,對其餘所有人關閉;老子為你打開的那扇窗,叫機會平等之門,對所有人開放;引導贏家通吃之門的機制,叫馬太效應,引導機會平等之門的機制,叫張弓效應。

一、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云: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用現代大白話說就是: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不就像開弓射箭一樣嗎?瞄準目標高了,就把它壓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減小一些,不夠就補足一些。理想社會的法則,是減去有餘的並且補上不足的;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就不是如此,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據此看來,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與馬太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驚人吻合!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馬太效應來自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經濟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贏家通吃、兩極分化的現象。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中國人的通俗理解是:越窮越見鬼,越富越發財,則是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既然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與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相對應,那麼,有與馬太效應相對應的相關效應嗎?

有。老子已經告訴我們,只是未被發現、命名而已,作者現姑妄名之,就是老子的張弓效應。

張弓效應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馬太效應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張弓效應機制追求的是社會機會公平,那是社會組織者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和裁判市場行為該乾的事兒;馬太效應追求的是財富積累和市場要素配置的效率,那是市場的事兒。理想的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政府機會公平的張弓效應與市場效率的馬太效應的和諧統一,才是我們追求的大同理想社會。

二、馬太效應,為你關上贏家通吃之門

幾年前「佔領華爾街」運動,人們打出了「99%的人不能再忍受1%富人的貪婪」的旗號。然而事實上,由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體制衍生的馬太效應,讓「99%的人」在贏家通吃之門之外徘徊,也沒有得到平等機會之窗,至今仍不得不繼續忍受「1%富人的貪婪」,而且還看不到改變的跡象。

為什麼會是這種現象?因為馬太效應在提高市場效率、創造巨額財富的同時,也給社會群體的貧富差距製造了巨大的鴻溝。同時,也是張弓效應的機會平等機制,在全球治理系統的缺乏。

市場經濟體制,經過馬太效應的放大作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四十多年所謂新經濟的槓桿作用下狂飆猛進,全球經濟體系的內在結構出現重大突變,即全球經濟開始決定性地從產業資本主義向全球金融資本主義轉變。

2013年全球經濟的最大亮點是金融市場高歌猛進、連創新高,虛擬經濟完全脫離實體經濟暴漲。美國道瓊斯指數年漲幅27%,標普30%,日經指數57%,德國DAX指數25%,法國18%,西班牙21%。此乃數十年來最快的年度股市漲幅。美國股市平均市盈率(以標準普爾計算)達24.5倍,歷史平均水平是16.5倍,許多人開始擔心美國股市已經再度形成資產價格泡沫。

與此對照,則是實體經濟復甦乏力、通貨收縮、失業高企。2013年美國真實GDP增長率大約為1.8%,2014年預計2.2%-2.4%。2013年歐元區GDP繼續萎縮(-0.6%),2014最樂觀預計也只有1%。日本2013年GDP增速1.8%-2%。2014年預計下降到1%-1.2%。

如何解釋上述現象?如何解釋虛擬經濟背離實體經濟的自我膨脹?自1970年代初期開始,經濟體系開始決定性地從產業資本主義快速轉向金融資本主義,對各國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將繼續產生深遠影響。

經濟體系向金融資本主義轉變,最顯著特徵是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高速擴張。仍以美國為例,金融業對美國GDP的貢獻,從1950年的2.8%,增長到1980年的4.9%,2006年達到最高值8.3%。金融海嘯之後稍有下降,很快就恢復增長。1980年,美國金融資產總值達GDP的5倍,2007年時翻了一倍,金融資產總值達到GDP的11倍。推動金融資產總值增長的重要力量,是公司市盈率和市值大幅度增長,增速遠超GDP增速和企業利潤增速。

實體經濟衰退和通縮,金融業和虛擬經濟卻高速增長,這正是因為馬太效應,人類經濟體系演變到今天,尤其是貨幣信用體系演變至今,成就了一個異常奇怪的經濟金融和貨幣體系,即三個馬太效應的「兩極分化」相互加強的經濟金融體系。

一是馬太效應的長效機制使得「貨幣信用分配的兩極分化」。從全球看,貨幣信用主要集中少數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可以無限度創造貨幣信用來分配(或掠奪)全球資源和財富。從各國看,貨幣信用主要集中到少數大企業和富裕階層,中小企業和普羅大眾極難獲得信用。

二是馬太效應的長效機制使得「真實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兩級分化早已是全球公認的重大難題。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財富集中程度持續上升,少數人(以華爾街金融家為代表)控制著越來越多的財富。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貧富分化程度進一步惡化。

三是馬太效應的長效機制使得「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兩極分化」。 一方面是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自我膨脹,虛擬經濟開始主導實體經濟,虛擬經濟之投機行為開始主導整個經濟體系的價格機制。另一方面是製造業中心與虛擬經濟中心(或金融中心)背離,發達國家持續掌控金融中心和全球定價體系,新興市場國家逐漸淪為全球製造中心,卻沒有全球資源和產品的定價權。發達國家憑藉貨幣金融霸權地位給全球資源、技術、產品和服務定價,以非常強有力的手段實現全球收入再分配,將新興市場國家創造的真實財富轉移到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則面臨著「貧困性增長困境」。

馬太效應的長效機制在三個兩極分化的內在關係是:「貨幣信用分配的兩極分化」製造和加劇「真實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製造和加劇「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嚴重背離和兩極分化」。

錢生錢,來快錢。與此同時,由於三個兩極分化的在經濟結構上產生的嚴重後果,必然影響到社會結構的基本穩定。現代產業,無論是金融業還是互聯網信息產業,因為過度的馬太效應,都傾向於產生一個極小的富翁階層和一個極大的窮人階層;所以,通向財富之門,對大多數屌絲們是關閉的;創造財富的平等機會之窗,也未向屌絲們開啟。這樣,傳統產業所塑造的龐大中產階級,在現代社會沒有了經濟基礎;基於中產階級之上的傳統大眾民主,也失去了其往日的社會經濟基礎。馬太效應機制下,標榜為普世價值觀的西方民主,早已從「一人一票」淪為「一元一票」。

馬太效應令貧富分化加劇,最明顯標誌是所謂「中產階級擠壓」趨勢,越來越多中產階級成員收入下降,以至淪為下層階級,引起「中產階級終結」的警告。另一社會發展趨勢,通過政策的制定來製造貧富差距日益顯現,是「社會地位變動性」下降。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美國窮人難翻身,50年不變!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切提主持的指標性研究顯示,目前美國兒童提升社會經濟地位的機會和五十年前幾乎一樣,並沒有改善。雖然社會運動讓婦女和少數族裔享有更多就業機會,政府補貼讓上大學更容易,但目前美國窮人小孩成年後依然貧窮的機率,跟他們的祖父母一樣高。華盛頓郵報報導,研究顯示,一方面,社會政策為窮人提供的更多機會,但是,另一方面,有關經濟政策的制定,機會會被因為政策而帶來經濟環境的變化抵消,例如,貿易增加與科技進步讓某些中等收入的工作機會消失。這說明,此時理想社會的張弓效應產生的效力,遠遠低於經濟社會的馬太效應。

以上各種分析表明,由於張弓效應創造財富平等機會機制的缺乏,正是幾千年來的馬太效應機制,造成了如今貧富分化的嚴峻局面。正如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所云:「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市場過度的馬太效應,需要政府張弓效應來校正,市場無形之手造成的弊端,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來彰顯公平。

三、張弓效應 為你打開機會平等之窗

體育競賽,是體現公平與效率的最佳參照物。一般比賽,除了按照年齡、性別進行分別比賽,有的還要按照體重進行分級,例如摔跤和舉重。多人參加的團隊比賽,特別需要張弓效應彰顯公平。

最為顯著的張弓效應,當屬NBA的選秀機制,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NBA的選秀機制,是解決實力不平等、機會不平等的好方法,是張弓效應在社會組織的有效運用。

如果NBA按照馬太效應的機制一直發展,強隊恆強,弱隊恆弱,比賽沒有輸贏的懸念,會有門票市場、廣告和轉播市場嗎?肯定沒有。

選秀是NBA聯盟為促進球隊齊頭並進採取的均衡政策,保證了聯盟的競爭性和可持續發展。要想明確了解NBA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就有必要了解作為聯盟「平衡器」之一的NBA選秀制度。

NBA選秀擁有儲備雄厚的人才保障。參加「選秀」的新人一般是全美各大學的學生,他們通常是全美大學生籃球聯賽NCAA的佼佼者。

2006年之前,受功利思想的影響,有很多高中球員就參加了「選秀」,大學沒有畢業進入NBA的更比比皆是。譬如1995年首輪第五位被森林狼隊選中的凱文·加內特、1996年首輪第13位被選中的科比·布萊恩特,2003年的狀元秀勒布朗·詹姆斯,都是以高中生的身份直接步入NBA的。

2006年開始,參加選秀的條件提高為至少年滿19歲,同時要求高中畢業一年以上。國際球員參加選秀的前提條件是在本國打過職業聯賽,如國際球員在美就讀高中或者大學,則參照本土選手的參選條件。對於參加選秀的年輕球員,NBA根據他們在大學期間(或高中階段)的比賽表現打分排名,當然這個排名不決定球隊在選秀大會上的選擇,只供參考。

對於球隊來說,第一步就是確定簽位。簽位的大體規則是照顧弱隊,常規賽戰績越差的球隊獲得高簽位的幾率越大。首先是沒有進入季後賽的14支球隊抽籤確定簽位順序。

在抽籤設置上,常規賽戰績最差的球隊獲得第一選秀權的幾率最大,而無緣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中戰績最好的球隊幾率最小。抽籤只決定前三個簽位的歸屬,其餘無緣進入季後賽的球隊按照常規賽戰績倒序排名。

在抽籤儀式中,主持人會把編號為1-14數字的14個乒乓球放在一個鼓形容器中。從14個球中隨意抽出4個球,總共可以產生1001種的數字組合(不考慮數字排序),將11、12、13和14這4個數字的組合剔除,保留其餘組合。在抽籤之前,戰績最差的球隊先確定250組合數字,也就是有四分之一的幾率抽到狀元簽;戰績倒數第二的獲得199種組合,依次遞減,非季後賽球隊中戰績最好的只有5個組合的名額,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五的幾率拿到狀元簽。前後對標有14個數字的乒乓球進行三次抽取,確定狀元簽、榜眼簽和探花簽歸屬。

2010年選秀抽籤,戰績最差的新澤西網隊並沒有取得狀元簽,而戰績倒數第五的華盛頓奇才依靠約十分之一的幾率拿到了狀元簽。通過抽籤,避免球隊故意輸球,因為常規賽倒數第一也未必就意味著狀元簽。前三個簽位確定後,取得高排位簽位的球隊就可以從供選新秀中選擇心儀的球員,補充球隊最需要強化的位置。

在非季後賽球隊首輪挑選出前14名新秀後,接下來的16個順位留給季後賽球隊,這16支球隊的抽籤順序依據常規賽戰績倒序確定,也就是常規賽戰績越好的球隊選秀位置越靠後。第二輪選秀的順序完全按照上賽季的戰績倒序進行,NBA球隊可以在賽季球員交易中將選秀權作為籌碼。因此,在實際選秀過程中,戰績排序未必同選秀排序一致。

從NBA的選秀機制可以看出,選秀是NBA聯盟為促進球隊齊頭並進採取的均衡政策,保證了聯盟的競爭性和可持續發展;政府也應該為社會組織和各個階層,創造財富平等的機會,重視市場馬太效應的機制,同時依據張弓效應制定的相應的政策法規,才是公司、社會組織、政府治理、全球治理,保持公平合理競爭和可持續發展之道。

馬太效應有效率,張弓效應顯公平。如果馬太效應不幸關了你贏家通吃之門,希望你找到創造財富的平等機會之窗;由此出發,打開另一扇贏家通吃之門,同時為更多屌絲們創造平等機會;在此呼籲有識之士、熱心組織、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研究老子的張弓效應,在研究理論、制定政策方面,發揮市場馬太效應效果的同時,構建張弓效應的內在機制;這樣,社會就會湧現更多贏家通吃之門,無數平等機會之窗。


與之對應 長尾定律 平衡了


羊群


一、
有序 - 相關 - 冪律分布;
無序 - 獨立 - 正態分布;
二、
結合 熱力學第二定律 和 宇宙大爆炸 理論,宇宙是 無序+有序的綜合體;
按照系統論和系統動力學的觀點,萬事萬物都有相關性,獨立只是相關性趨近於零的表現;
三、
人類社會是一個有序的、自組織的、普遍聯繫的系統;

綜合以上3點,「二八法則是如此普遍的現象」 這一事實和成因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推薦閱讀《隱藏的邏輯》《臨界——世界為什麼比我們想像的要簡單》


很多高效能的公司都對維爾弗雷多·帕累托情有獨鍾。他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義大利經濟學家和工程師,提出了著名的「二八法則」,也稱「帕累托」法則。法則解釋了 80% 的效能(公司銷售、收入等)只來自 20% 的因素(產品、人員等的投入)。當機器學習和 AI(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創新正在深刻改變著現有分析理論時,我敢肯定下一代的數據演算法會將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上的「帕累托法則」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闡述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時代,公司如何運用改進的「帕累托」原則去重新定義利潤增長的創新模式,並徹底超越他們應用傳統分析方法所能企及的效果。

智能「帕累托」現象

首先,是極大數量和維度豐富的數據能保證演算法的自我訓練和自我智能。因此,數據交互在核心變數的傳播轉化中,演變成創造新價值的「帕累托」指數平台。

工作場所的改進,導致了新數據獲取和分析,也意味著更多的公司能夠更容易地證實「二八法則」的效用: 80% 的產品、流程及用戶體驗價值由 20% 的員工所創造 。那些持續發生在商業活動、線上平台和顧客體驗中的數字化進程,也同樣加深了對「帕累托」法則的思考:到底是哪 20% 的提升實現了 80% 的價值創造?哪 20% 的用戶感受觸發了 80% 用戶的良性或惡性的循環?公司的領導者都希望通過數據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超級「帕累托」現象

其次,傳統的分配模式已被顛覆式。通過大數據所揭示的秘密是:「帕累托」法則的二八比例也正在成為過去時。新的分配分布正在快速增長演化出新的「帕累托」法則,相比以前的二八比例,新的比例更接近於:10/90、5/50、2/30,或者 1/25,比例的不同取決於數據建模分析的方式。然而,哪怕 1/50、5/75、甚至 10/150 的分布法則正在變成現實。「帕累托」二八法則中的 「重要少數」 正在逐漸變成 「重要極少數」。

越來越趨向於極端的分配現實及這一趨勢也正在主導並超越科技行業本身。比如,10%的飲酒者帶動了超過一半的烈酒市場消費。而另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是:少於 0.25% 的移動遊戲玩家正在創造著全部遊戲市場總收入的50%。

目前數據的研究還不能完全清晰地界定超級「帕累托」現象正在產生的影響。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這些描述性的數據如何轉化成具有預測性的統計分析,並指導市場和市場增長的需要。換句話說,如何將這些數據轉化成可以讓演算法更強大的「訓練樣本」。

同時,公司也需要確定「帕累托」現象的趨勢 -他們需要從演算法、微小的調整等方面去破解數據,以達到數量級提升其商業影響力的目標。公司負責人和他們的數據科學家門必須認識到自己在超級」帕累托「趨勢中可能爆發的巨大潛能和可能性,而絕不僅僅是單純致力於獲取更多或者質量更高的數據。

舉個例子,一家產值 數十 億歐元,擁有超過2000個庫存量單位的行業設備公司發現:不超過 4% 的訂單給公司創造了 1/3 的銷售收入和近 50% 的利潤。如果將分析方法延伸至服務和相關的維修費用時會發現大約 100 台設備就已經創造了全公司超過 2/3 的利潤。所有這些數據都會迫使公司從根本上重新思考它們的定價戰略和捆綁戰略。

因此,圍繞著產品的特徵和屬性而展開的更加細粒度的「帕累托「分析,不再像之前的分析方法,僅僅將每個產品本身作為研究對象,這也得出了更大膽的發現。公司的工程師和客戶團隊根據獲取的數據,圍繞產品的最優勢特徵進行了重新設計,而不是完全設計一個新產品。分析一個獨立分解的觀察單位將我們引向更加有價值的「帕累托」發現:部分產品功能的取消和改進(而不是該產品的下線),不僅僅降低了總成本,而且直接導致了可量化的更優用戶體驗,還在結果上提高了新增用戶所佔的比例。

Super超級「帕累托」現象(原文用Supra,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中文翻譯)

第三,當數據變得越來越顆粒分解化,演算法也能更聰明地處理複雜的模型,「帕累托」指數的關注組合也改變了。在分析和操作層面,這些極其聰明的模型已經在顯示著「帕累托」指數組合後的威力。那就是,由不同的「帕累托」指數在整個公司層面所產生的分布變化。對這些公司來講,KPI代表著「關鍵帕累托信息」,而不再是傳統的「KPI指標」。如果KPI數據儀錶盤不能將整個公司的注意力轉向以數據為導向的」關鍵帕累托信息「,那我們就將完美地錯過未來優化和價值創造的機會。

在每一成員、產品經理、銷售人員都開始強調「關鍵帕累托指數「的團隊,他們也會探尋、研究和關注其他人的關鍵「帕累托」指數。真正的團隊領導者會打碎和突破原有分析方法的壁壘。他們也會意識到各個「帕累托」指數組合也可以在整個公司層面互動、交叉,並有效地重新組合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重新思考和激活一個「帕累托」指數最可靠的方式是將它和一個「帕累托」進行關聯。在數據豐富和具有充分演算法意識的公司里,從獨立管理一部分關鍵「帕累托」指數過渡到管理及關注成百上千的公司「帕累托」指數時,顛覆創新的「帕累托」組合現象就會出現。到底是什麼樣的組合能帶來價值創造和幫助公司獲取前所未有的機會?

在我看來,網路狀交織的「帕累托」指數組合將變成最讓人興奮且最具有效率的分析應用。到底是哪 10% 的「關鍵帕累托指數」群能夠解釋 90% 的新用戶或利潤增長?Super超級「帕累托」組合創造力所帶來的挑戰會催生一個以數據為導向、跨功能的合作形態。那些未來的贏家也將不斷創新地融合那些影響他們的「關鍵極少數」。

在一個全球通訊公司,基於描述性、預測性、指令性「帕累托」指數分析結果,公司發展出一支防止風險和最小化減少客戶流失的管理團隊。這支管理團隊在識別和維護數百萬處於「危險邊緣」的客戶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帶來的結果卻是:邊際回報減少,公司表現平淡乏味。

當這支團隊決定放大他們的「帕累托」目標範圍時,一切都變了。與其只關注圍繞用戶滿意度、投訴和服務相關的指數,他們發現銷售和市場相關的「帕累托」數據均指向了「追加銷售」策略:也就是20%的用戶貢獻了 80% 的新業務購買量;25% 的用戶覆蓋了 75% 的新線路和數據包服務。

在這些數據分析的指導下,這個小組開始不僅僅只維護那些可能流失的客戶,而開始向客戶「追加」服務。回歸分析和主體模型分析很快就發現新「帕累托」指數組合的應用和帕累托「追加銷售」之間顯著的正相關性。

測試數據快速、簡單又低成本地證實:儘管最終結果並非革命性,但效果卻遠遠超越了簡單的增長。不僅用戶留存率得到了提高,管理團隊用更少的時間成本留住了更多的客戶,同時將「追加」的銷售額提高了1-2個百分點。

這個「帕累托」指數組合在不經意間創造出商業的紅利,不僅幫助提升了公司的市場銷售額,同時也推動了客戶滿意度,以及更高的NPS。

*NPS(凈推薦值)=(推薦者數 / 總用戶數) × 100% - (貶損者數 / 總用戶數) × 100%。又稱凈促進者得分,亦可稱口碑,是一種計量某個客戶將會向其他人推薦該企業或服務可能性的指數。它是最流行的顧客忠誠度分析指標。-AI加法小編注)

「帕累托」組合指數的開創性成功也能很好地解釋 Netflix 錦標賽中的重要發現:最好的結果往往不是來自於提高某單個模型的表現,而是來自於創造出將最優特徵屬性組合併放大後的模型。戲劇性的是,「帕累托」指數分析往往能夠準確地找出這些最好的特徵,以及它們的組合方式。

這告訴我們,也許大量建模對提升表現結果是有效的,但最傑出的系統是建立在少數幾個精挑細選的「帕累托」指數的模型組合之上。

將一個「帕累托」指數分析應用到另一個「帕累托」指數分析之中雖然看起來是顯而易見的選擇,但現實是,僅有極少數公司能夠有將這樣的自律,應用到每天的選擇當中。這急需改變。戰略的計劃和技術路徑的分析需要更多被「帕累托」指數所指導。更好預測明天「極少數」的能力,以及有效組合「關鍵帕累托指數」的機會,不僅將變成更大效能的動力來源,也將成為顛覆性價值創造的決定因素。

Michael Schrage,MIT 斯隆管理學院商業數據中心學者

*全文翻譯均由AI加法團隊完成,轉發請註明出處


我只能先貼上自己的回答了...大家看看
百分之80的利潤來自百分之20的業務、20的產品,事實上在電子商務,或者互聯網這樣一個沒有空間維度距離的市場上,5%的公司和產品完全可以佔領95%的市場份額或者產品。相信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法則也許會變成1:99法則。

那麼我認為二八法則似乎是馬太效應所對應的產生的結果。馬太效應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是大自然運營的規律。
如何去理解這一個現象,這個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我們理解去理解一下複利,馬太效應似乎就相對好理解了。
本金100元、利息為1%、時間為10年 第一年為100*(100+0.01) 第二年為 101*(1+0.01) 第10年為 100*(1+0.01)10次蜜
我們把本金理解為資源、利率理解為資源再生能力,如果資源自生的能力比率不便,隨著資源的增加。每年實際增加的資源一定是越來越多的。從能力的角度來講,不斷的進步讓能力不斷複利式的增長,如果再加上自信心的作用,起增長的利率也是慢慢增大的,所以會產生馬太效應這樣的現象。


二八法則雖然被稱為不平衡法則。但事實上,二八法則,是平衡法則。任何一個系統在趨向平衡態時就會自動趨於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也是一個守恆法則。

不止如此,二八法則,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你要想獲得一些東西,你必須學會捨棄另一些東西。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舉個簡單的例子:最博學的人一定不是最有錢的。而且只有把所得的知識或健康等散播出去,去換取一些財富。


現在二八應該在現在的環境下不是很適用了把


請關注一下混沌理論,在混沌理論中有分叉現象,而分叉或者說是穩態至多穩態至不穩態是有規律的,就是費根鮑姆常數,約等於4.669和2.5,而二八定律包含了4和0.25,4.669-4≈0.68黃金分割,並且並不是一個絕對不變的比例。由於群體中的樣本越多,二八現象越突出,說明自然界的非線性系統的確會產生混沌,這裡的群體包括社會的財富分配和股市的交易行為。所以二八定律很可能是混沌分叉並且再平衡的結果。一旦達到某種平衡,則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但繼續發展又會產生混沌進入不平衡區域,混沌的魔鬼出現,重新分配財富,製造混亂,創造新的平衡。以上純屬猜測。


沒看過什麼高深的理論。。不過看上面的評論都是解釋什麼是28定律,定律其實都理解再解釋什麼是沒大用,人家問的是原因。。
我是這樣想的,當然只是臨時想想一家之言而已,28定律怎麼對的是物質或者說是人類可以通過競爭自由追求並排它性 佔有的東西,(比如:空氣也是物質,但是你不會努力的競爭然後佔有它所以不會存在28定律),再說競爭,一群人搶一樣東西(沒有時間要求,可以搶一萬萬年。。),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跑到一人那裡去了,也就是說定律應該是:1:1000000,那麼現在為什麼是2:8呢?是這樣的人是物質,物質不會瞬移,不能隨時出現在隨地,也就說你被地域限制了自由(比如:我們可能一輩子被局限在自己國家),這時人們因為慾望的驅動還是會不斷的搶東西,但是只能搶自己身邊周圍的東西,也就是你4周的東西,(4+你=5),搶得結果是最終一人搶了全部,也就是1:4(2:8)--》二八定律。
根據這個說法,可以推論,隨著科技發展,人們交通、移動能力變強(比如空中有人,地下有人,人可以瞬移),二八定律會繼續拉大,最終會是1:100000000000,最終是人類的終結。。。。
根據這個說法,繼續推論,二八定律可以作為人人類技術發展的參數指標。
最後:人偉大之處不是競爭,而是共享。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為清朝所扼殺?
海底光纜是政府公益行為,還是商業行為?
能否從經濟學角度證明抵制某國商品是徒勞的?
如何看待類似《變形金剛》這樣的純以商業為目的的文化現象?
褚時健在種植、農業管理上有什麼獨特的地方?

TAG:互聯網 | 商業 | 馬太效應 | 複雜系統 | 80/20法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