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生活大爆炸》第八季第二集里 Howard 和 Sheldon 鬥智里的各種知識點?


重要:前方有劇透!!
觀看:The Big Bang Theory Video (S08E01E02-完整視頻)字幕:第8季第1集人人影視字幕組 / 第8季第2集人人影視字幕組 / 第八季第1集/聖城家園雙語字幕
字幕 -
射手網 / 第8季第1-2集中英文字幕 射手網 /

--------------------------------

  • 庫珀的課程內容很明顯是經典力學。第一節課是正則變換。第二節課,是哈密頓方程,辛流形,諾特定理,哈密頓-雅科比方程,角變數,微繞論,正則理論。。。不過很少有人經典力學的前幾節課就講這個的,而且這大概是人家一學期的內容 —— 第一節課講變分法倒是比較合理。

其實庫珀問沃勒維茲的問題很不搭,除了變分法想不出與經典力學課程有什麼關係。很明顯演員們是背的台詞。

  • 變分原理:對於任何量子態left.|Psi
ight>,基態能量 E_g le frac{left<
ight.Psi|hat H|Psileft.
ight>}{left<Psi|Psi
ight>},等號僅left.|Psi
ight>為基態時取到。這是量子化學和量子物理中最重要的數值方法之一。

  • 費曼技巧:int mathrm{d}x; x^2 e^{-x} = left[ frac{partial^2}{partiallambda^2 }int mathrm{d}x ; e^{-lambda x}
ight]_{lambda 	o 1}

(這裡有個視頻詳細介紹 http://youtu.be/NOMSmS7K9Tw )

無獨有偶,量子電動力學的另一個創始人施溫格也有一個類似的技巧,叫做施溫格技巧或施溫格參數化,用來推導下面的等式:

frac{1}{A^n}=frac{1}{(n-1)!}int^infty_0 du , u^{n-1}e^{-uA},

費曼技巧和施溫格技巧是量子場論中常用的技術,可憐的朝永振一郎好像沒什麼東西留下。

費曼這個傢伙,在《你一定是在說笑,費曼先生!》(又譯《別鬧了費曼先生》)中說[以下意譯],

「林先生的書,演示了如何在積分號下對參數微分。這個技巧在大學中不怎麼教,人們不強調它。但我注意到這個方法,我一再地用到這個牛逼的工具。所以由於我是自學的那本書,我有一些算積分的特殊方法。」

「That book [Advanced Calculus, by Woods] also showed how to differentiate
parameters under the integral sign – it』s a certain operation. It turns
out that』s not taught very much in the universities; they don』t
emphasize it. But I caught on how to use that method, and I used that
one damn tool again and again. So because I was self-taught using that
book, I had peculiar methods of doing integrals.」

  • 量子力學詮釋:

哥本哈根達斯詮釋是量子力學的正統詮釋。一般來說,一個詮釋既需要回答哲學層面的問題,如量子態到底是什麼,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等,又需要給出可觀測物理量的預言(包括計算規則)。迄今為止哥本哈根詮釋給出的理論預言跟實驗都符合的很好,因此其他正確的詮釋必然會給出相同的理論預言。鑒於不同的詮釋多半是在哲學上兜圈子,很多物理學家遵循「Shut Up and Calculate! (閉上嘴快做題)」的信條。

量子力學常見詮釋(資料抄襲自 Interpretations of quantum mechanic )

物理學家對各種詮釋的態度調查

調查來源:Maximilian Schlosshauer, Johannes Kofler, Anton Zeilinger, "A Snapshot of Foundational Attitudes Toward Quantum Mechanics", Stud. Hist. Phil. Mod. Phys. 44, 222-230 (2013); arXiv:1301.1069 [quant-ph]

更多中文科普,見賀天平:量子力學多世界解釋的哲學審視

  • 最速降線問題 (Brachistochrone problem): 在重力作用且忽略摩擦力的情況下,一個質點在一點A以速率為零開始,沿某條曲線,去到一點不高於A的B,選擇適當的曲線令所需的時間最短。(答案是倒過來的擺線 cycloid)

這是科學史上很有名的一個問題,最先是約翰伯努利用費馬定律(光走最短路徑)解決了這個問題,1696年他將問題刊登在日耳曼的科學通報上,並在次年才給出解答。在此期間,共有5人回應了解答(當時沒有多少人會微積分),包括他哥哥雅科比伯努利、萊布尼茨、契恩豪斯、牛頓和洛必達。除了洛必達以外其他人的答案都是正確的。據說當時聲名鼎盛的牛頓原本已經半歸隱狀態,伯努力專門給牛頓郵寄了一份這個題目。牛頓不喜歡被挑戰,花了一下午一晚上把這個問題解出來了 —— 相比之下約翰伯努力花了兩周,而且他的方法是最矬的一種。變分法經是雅科比伯努力-歐拉-拉格朗日改進發明的。

所謂擺線,是這樣生成的:

擺線還是所謂等時降線的解,即無論從曲線上哪裡開始(如圖中四色小球),到達底部的時間相同。

變分解法是指選擇合適的函數y=y(x)使得下面的積分(時間)最小:
t[y(x)] = int_{P_1}^{P_2} frac{mathrm{d}s}{v}=int_{P_1}^{P_2} sqrt{frac{1+y,
這裡g是重力加速度。變分原理指出:delta t = 0 implies frac{partial L}{partial y} - frac{d}{dx}frac{partial L}{partial y ,此為歐拉-拉格朗日方程,方程中 L = sqrt{frac{1+y 是積分元,解此方程可得擺線。
仔細看庫珀客廳里的白板,寫的正是用變分方法解決最速降線問題,只不過庫珀的公式中有一個符號寫錯了(藍色)。

  • 楊氏模量為材料的(正向)應力與應變之比,是材料彈性指標之一。完整的材料強度一般包括彈性指標和塑性指標(包括斷裂強度等)。

  • 交流電的感生渦流 —— 高中知識,上圖。

  • 泊肅葉定律Phi = frac{ pi d^4}{128 eta }  frac{Delta P}{Delta L}Delta P是兩端壓強差,Delta L 是圓管的長度,d是管道直徑,eta 是黏滯係數,Phi 為流體流量。這個公式在血液流量上很有用。

庫珀沒回答出這個問題來,可能是氣管被卡住啦,夠不成圓管定常流動。


辛幾何和纖維叢能構造出整個經典力學,最小作用量都是變分原理啊,經典又可以過渡到量子,我看陳省身書里的前言說變分法屬於芬斯勒幾何,一般的黎曼幾何(正定二次型)是特殊的芬斯勒幾何(非正定二次型)。看來很多東西在數學上都有些同源。


嚴格地說,Sheldon 關於如何衡量材料強度(strength of materials)的回答(Young"s Modulus)是不正確的。

楊氏模量(Young"s Modulus)是用來衡量材料剛度(stiffness of materials),即材料抵抗變形的能力的指標。此外還常和泊松比(Poisson"s Ratio)一同被稱為廣義剛度。注意這隻針對均質的各向同性材料而言,否則需要更多指標。

由於破壞方式多種多樣,衡量材料強度即材料抵抗破壞的能力的指標也是多種多樣的,通常通過實驗獲得。對於一維桿件,常見的破壞模式有拉壓彎扭,其強度就有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彎強度和抗扭強度等。一般用破壞時的應力或應變來衡量,工程中為使用方便也用破壞時的力或力矩來衡量。


我就是覺得這部劇的字母組辛苦了。。


我們這種學渣都沒有回答的資格


呵呵 別說翻譯之後的中文 這樓里解釋的答案我都看不懂……╮(╯▽╰)╭


我就想默默吐個槽:

能讀懂劇情里高大上知識點的人類真的會覺得這些學術nerd是一種逗比的存在嗎?


我只想知道在哪個網看得??


為啥要匿名回答?真想知道這怪物是誰~


我只想知道,人人影視字幕組是怎麼翻譯出這些專業術語的


看劇集時覺得這些問答好NB,基本聽不懂啊~現在一看解釋發現有點小兒科的感覺,原來因為我是學渣或者記性太差啊(原物理碩士)。


想弱弱問一句,現在哪兒還找得到下載啊?


學神啊!!!!!


別說問題了,答案都不知道是在說什麼。。。


學神的世界你不懂


竟然真有人是為了學知識才去看生活大爆炸的


物理學這種東西在TBBT里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哲學層面的意義,比如:薛定鄂的貓。(ps:反正我不懂物理)


都是大學本科最基本的問題。學物理,或者材料物理在大二之前都能準確回答。


推薦閱讀:

極坐標表示 5000 到 50000 之間的素數為什麼會形成一條斐波那契螺旋線?
將漢字用作數學符號是否可行?
我來到世上是必然,還是億萬中的偶然?
什麼是離散集(discrete set)?
假設函數f在[0,1]上連續且f(0)=f(1),那麼對落在(0,0.5]上的a是否均存在一個x使得f(x)=f(x+a) (0<=x<=1-a)?

TAG: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 | 數學 | 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