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巴斯·奧爾德林博士的Live以及在極客公園GIF的演講與訪談?

2017年1月15日,人類歷史上第二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巴斯·奧爾德林博士受極客公園邀請,做客知乎,通過知乎Live來與大家互動,回答大家的問題。

如何評價這次Live?
有什麼想與大家分享?
和Buzz互動是的心情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奧爾德林博士在GIF上的演講以及後續訪談?


這次奧爾德林博士是在南極之旅後生病,住院恢復過來後又如約去北京跟大家見面的,結束後又馬上回去見川普討論美國火星探測任務。能參加這次live聽到他本人的聲音實在是幸運!

(奧爾德林博士的live現場照片)

要知道,48年前,他的聲音曾經飛過38萬公里的距離,傳遞到不計其數的地球人耳中。他和尼爾·阿姆斯特朗,邁克爾·柯林斯,在那一刻,是月球人。

事實上,人類抵達月球表面的第一句話,並非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那一刻最著名的那句「這對我個人只是一小步,對全人類則是一大步」。第一句話實際來自奧爾德林博士,很簡單:

Contact light!

意思是指令燈亮了。奧爾德林是登月艙駕駛員,這個指令燈的亮起,標誌著登月艙底部感測器已經接觸到了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在聽到這句話後,按照標準流程回復系列操作用語。直到六個小時後,他們才踏出登月艙。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踏上了月球,留下人類第一個腳印。而同樣著名的人類第一張月球合影,則是來自奧爾德林。

後來他被問到離成為人類第一隻有一步之遙時是什麼樣的感受時,他只是打趣到:「畢竟第一個從月球回來的人類可是我啊」。

整個live過程中,奧爾德林博士緩緩地用充滿磁性的聲音介紹他曾經的經歷,包括他是第一個試驗水下失重培訓的宇航員,而這個技術目前成為所有宇航員最基本的學習項目。

他也談到了阿波羅11號曾經面對的挑戰,包括已經登陸月球之後他們需要修復一個電路故障,否則就可能無法離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經歷了這麼高強度的工作後他們必須睡覺。奧爾德林是駕駛員,坦誠的講由於緊張自己可能回不來,很難入睡,但為了工作還是老老實實去睡吧。問題留給地面的工作人員,興許醒來後就有解決方案了。

事實上,他們也確實睡著了。

也許從培訓、雙子座任務到阿波羅登月,他們面對了太多生與死的考驗。

整個live過程中,奧爾德林先生談的就是如此輕鬆隨意,有過世界獨一無二的經歷,真是個看破一切的老者了。我們無法相比,但如果談起高考交卷時手心裡的汗,現在也是如此的淡然愜意了吧。

live中,奧爾德林並沒有談及太多技術問題。事實上,面對大眾時就應該如此:擴散影響力要遠遠超過任何單一技術的討論,他也談到了很多關於未來的人類火星探測任務,以及他不遺餘力的推動。

在整個阿波羅任務的宇航員中,恐怕再也找不到人像他一樣在任務結束後依然不遺餘力的推動航天科普和促進政府繼續推動航天探索了。他曾經在2013年自己的書《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寫到:

「Mars has been flown by, orbited, smacked into, radar examined, and rocketed onto, as well as bounced upon, rolled over, shoveled, drilled into, baked and even blasted. Still to come: Mars being stepped on.」
火星曾經被我們飛掠過、環繞過、撞擊過、雷達探索過、火箭登陸過、反彈跳躍過、碾壓過、鏟土分析過、錐洞分析過、烘烤分析過甚至爆破轟擊過。但依然有最後一步縈繞腦中:火星被登陸過!

在退役後,奧爾德林參與了數不盡的航天科普與政府項目演說中,成為人類最偉大航天任務阿波羅登月的最好宣傳員:他在《變形金剛》和《生活大爆炸》中演過自己,也在各種太空科技相關論壇做過演講,當有人污衊阿波羅登月造假時他也毫不猶豫當著眾人給了一拳。這不馬上也要回去跟總統談一談火星探索的任務。

登月的財富是寶貴的,無論怎麼誇獎都不為過,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成就!

而最寶貴的一切,都來自於人的貢獻。

阿波羅11號的三名成員,
尼爾·阿姆斯特朗,2012年8月25日已經仙逝;
邁克爾·柯林斯,已經87歲高齡;
巴茲·奧爾德林,已經87歲高齡;

他們背後,是全人類12位征服月球的勇士,也是全人類536位征服太空的勇士。


但他們背後,也有在奧爾德林踏上月球前就犧牲,且墓碑刻在月球的各位宇航員

已經無數不知名的默默貢獻者們!

向他們致敬!

這次live鏈接: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我曾經講過一個《阿波羅登月疑雲揭秘》的Live鏈接: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謝邀!

放上奧爾德林的自述

登月者奧爾德林自述:「冒險」就是我的宿命

1969 年 7 月 16 日,裝載著阿波羅 11 號的土星 5 號火箭從地球起飛;在幾天之後的 1969 年 7 月 21 日,呼號為「鷹號」的登月艙成功降落在了月球表面,尼爾·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依次走下了登月艙,成為了前兩位到達月球的人類。

毫無疑問,站在整個人類的角度上,也許沒有比這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歷史時刻了。人類的腳步終於離開了地球,成功地踏上了另一顆星球的表面。就像科幻作家劉慈欣所說的那樣:「對我來說,人類歷史是分兩部分的,一部分是登月以前,一部分是登月以後。當然我這個標誌可能並不能得到大家的承認,但是我相信,假如人類要延續萬年以上的話,這個標誌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承認。」

但在現世僅存的登月者奧爾德林看來,這項成就是所有人攜手努力的結果,他只是其中的代表。這位即將年滿 87 歲的老人從未掩飾自己向太空進發的雄心,在月球之後,他又將目光放到了火星上。當他站到了極客公園創新大會(GIF 2017)的舞台上時,這位見證了人類太空探索史的真極客完整回顧了他所經歷的歷史時刻,也給我們呈現了這位登月者眼中的太空未來。

以下是Buzz Aldrin(阿波羅 11 號首次登月成員)在極客公園GIF的演講實錄翻譯:

如果沒有各方人士的通力合作,阿波羅 11 號是不可能成功的。當大家一起努力合作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在某些時候實現那些不可能實現的使命。大家想像一下,人類一直都在憧憬著、夢想著能夠進入太空,這已經有幾個世紀的歷史了,但直到 20 世紀,我們人類才真正的走向了太空。

我們都知道,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1903 年,他們在北卡羅萊納州進行了第一次試飛,而我的母親也是在 1903 年出生的。我覺得你們也可以說所謂的「冒險」、「先驅」也許就是我的宿命,因為我母親他們家的姓名就是 Moon,那就是月球的意思。

其實我的第一次飛行發生在我 2 歲的時候,那時我的父親帶著我上了飛機,他是一個飛行領域的先驅,還和萊特兄弟是朋友。在那個年代,我們都受到了航空事業飛速發展的影響,我也加入了空軍。而在此之前,我畢業於西點軍校。

在 1957 年的 10 月,前蘇聯超乎人們的想像,突然就實現了技術的飛躍和成功,他們發射的伴侶號(Sputnik)衛星成功地進入了近地軌道,成為了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一年之後,美國也做出了回應,我們成立了 NASA,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走向太空。太空時代已經到來,太空競賽也開始了。

在 1961 年,NASA 就發射了水星計劃的首個飛行器,宇航員 Alan Shepard 也進行了 15 分鐘的亞軌道飛行任務。這在當時其實已經觸及了太空的邊緣,俄羅斯人也在實際上認為這是我們人類第一次進入太空的顯著成就,Alan Shepard 同時也實現了人類第一次圍繞著地球的全軌道運行。當時肯尼迪總統就要求 NASA 使美國實現登上月球的夢想,但當時 NASA 的研究人員告訴他說,我們還要花 15 年的時間才能把我們人類帶上月球。

事實上,最近我才了解到,肯尼迪當時就希望我們能夠到火星上去,他也要求他的工程師團隊利用一個周末的時間進行相關計算。但結果令人失望,科學家們告訴他希望渺茫,而且科學家們也告訴他登上月球還更現實一些。

在 1961 年 5 月 25 日這一天,也就是 Alan Shepard 的飛行之後的三周,肯尼迪總統就大膽地提出說,我們美國要實現登月的目標,而且要在 60 年代底就實現。要知道,我們當時甚至還沒有讓人類進入軌道呢!火箭和航空器需要能夠進入軌道,然後才能進入月球,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挑戰。

我們當時不具備這樣的知識,但是我們確實在遠見、決心、勇氣和信心方面一直走在人類前列,這讓我們有可能實現登月的目標。通過公開闡明這樣的目標,並且設定了在 60 年代末實現的這樣一個時間點,這讓我們這些參與人員無路可退。

如果說太空是我們下一個研究前沿的話,我當然也想能夠參與登月計劃,於是我決定繼續我的學業,並最終在麻省理工大學拿到了航天學博士學位。在我的畢業論文當中,我發明了一項技術,大概就是兩個載人航空器在太空相遇的技術,我把它稱之為「軌道交會(orbital rendezvous)」。當時大家基本上沒有多少人懂,沒有想到我這項研究的工作在今後有可能幫助我們成功登月,並且還能幫我們回到地球。

我第一次申請成為宇航員的時候,他們拒絕了我,因為我當時連一個試飛員都不是,但是我並沒有放棄,第二年我又申請了一次,這次我已經有了駕駛噴氣式飛機的經驗,並且 NASA 對我提出的軌道交會概念非常感興趣,這幫助我成為了宇航員。在我進去以後,大家都管我叫「交會」博士,他們喜歡用這種綽號來互相稱呼。

水星計劃是我們整個太空計劃的第一個階段,隨後當然就是大家知道的雙子星計劃,這個計劃的作用是來填補當時的一塊技術空白。因為我們需要把運載火箭開發出來才能夠實現阿波羅計劃,所以雙子星計劃可以說是我們培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作為一個潛水的狂熱追求者,我曾經接受過在水下模擬太空當中失重的訓練。在我首次參加雙子星座 12 號的航天飛行訓練中,我就創下了 5.5 個小時的太空行走記錄。

大家也許不太了解上面這張照片,這其實是人類在太空當中的第一張自拍。它是 1966 年拍的,這種機會對於我們航空人員來說非常難得。而能和阿姆斯特朗與柯林斯一起被選中去執行歷史性的使命,能夠參與到首次登月的計劃中,則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對於我們這些成員來說,我們知道自己有 60% 的幾率能夠登月,但我們絕對不會放棄我們的計劃。同時,我們也知道自己有 95% 的幾率能夠安全地返回地球,這種幾率已經足夠了。最終,大家都知道,我們成功地登陸了月球,這真的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全人類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在踏上了月球表面之後給我拍了幾張照片,他可以對我拍照,因為他是先下去的那個。我很小心地把倉門關好,那要非常的小心,我不能把門鎖死。同時,因為兩邊沒有把手,所以我要很小心地從梯子上下來。如果門鎖死了,那就麻煩了,那樣我們就回不去了。

阿姆斯特朗在大多數時候拿著攝像機,因為我的工作主要是裝配好、安置好實驗,但是我也照了幾照張。我的兒子安迪他非常熱愛拍照和攝影,但是我自己一生當中拍照的數量其實並不是很多,但是我拍的這張照片可能是對於人類歷史來說,最具標誌意義的一張照片。

回到地球之後,我們大家都感覺到自己參與了這樣一次無與倫比的登月之旅,整個世界都在歡迎我們回來,把我們當作登月的英雄。但是我們知道,人們所為之歡呼的不是我們這三個人,而是為我們三個人所代表的意義所歡呼。如果整個世界可以攜起手來,我們可以實現許多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阿波羅計劃真正的價值就在於我們開創了一次創新性的團隊合作,這幫助我們克服了很多登月方面的障礙,而我也感到非常的榮幸,能夠在執行這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使命當中發揮作用。

如今,我已經 86 歲了,當特朗普正式就職的時候,我就 87 周歲了。我的生活在變得越來越好,我也感覺到,如果我們都一起合作,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我把自己看作一個全球的太空代言人,我一直在盡我所能推進這件事的發展。人們總是問我,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我們為什麼非要開展太空計劃呢?因為我認為通過探索太空,我們能夠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改善生活。

科學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太空的探索,它能夠幫助我們創造新的產品和技術,我們使用這些產品技術就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手機、電視、GPS 以及醫學發展,許多這些方面都得益於太空計劃的投資、投入才成為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致力於太空探索事業的原因。

我在我的《Mission to Mars: My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一書中寫下了未來的計劃。這本書是在 2013 年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出版的。之後我又出版了一本面向小朋友的書,叫做《Welcome to Mars: Making a Home on the Red Planet》,它是 2015 年 9 月出版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啟迪今天的孩子們,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時代的兒童就是未來將要開展登陸火星的計劃的人。

在去年,我加入了創建 VR 方面的內容,這項工作能幫助人們了解站在火星的表面能看到哪些景象,包括有一個項目還使用了微軟的 HoloLens,它可以提供 360 度的觀賞,你能體會站在火星表面的好奇號探測器上面進行 360 度觀賞的感受,我非常歡迎大家到火星上去。

但是特別重要的是,我一直在規劃一個叫做 Cycling Pathways to Mars 的項目,自從 1985 年以來,我一直在致力於這項工作。現在由於獲得普渡大學和佛羅里達理工學院太空研究所(這所研究所是以我的名字命名的)的支持,我正在努力讓它變成現實。這些事是我 30 年來一直所努力的方向,我也相信,中國應當成為這一遠大願景的一部分。

儘管我們登月的事情發生在 50 年之前,我相信我們如今仍然不能忽視月球,我覺得美國應當幫助別的國家也能夠登月,並且試著建立一個基站來繼續推進研究。

通過攜手努力,我們能夠讓這項願景成為現實。我認為我們人類的共同目標應該是把火星當成永久的居住地。目前為止,我們還差得很遠。當然,我認為我們需要所有的幫助,今年我還去拜訪了英國的巨石陣,並且試著向宇宙發出了一個信號,我希望能夠得到回應。

除了這些在太空方面的努力,我到今天也還是具有冒險精神的一個人。我到過北極,坐著俄羅斯的核動力破冰船,下潛到水下 3810 米之深的地方探索海洋。後來我還去看了看泰坦尼克號的殘骸,當時我乘坐的是法國的潛水艇。

我最想在地球上做的事情就是深水潛水,所以我還參加了一次旅行,當時去的是加拉帕戈斯群島,那是在 2010 年,我的兒子安迪給我拍了照。

我還成功地到過南極,那就是上個月,我也許可以說創造了一個記錄,成為到過南極最老的人。到南極比到北極更難了,但是非常值得一去。我們做很多事不是因為事情很容易做才去做,恰恰是因為很難實現我們才去做。我想要探索所有的可能性,所以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我在世界的什麼地方。

我們需要不斷地通過探索來啟發人性,我們必須能夠突破我們現有的局限,正如我們在 1969 年所做的事一樣。

阿波羅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人們盡其所能實現了一次登月之旅,我們開啟了一個夢想,我們實現了難以完成的使命。可以說,我本人就是這方面的明證,而我相信我們完全能夠再一次實現這種難以實現的計劃,讓我們放手去做吧,謝謝!

本文出自龜途慢慢,來源極客公園。


我就說怎麼這麼眼熟,原來在變形金剛3客串過


時差黨熬夜聽完了Live, 依然很激動,和小時候喜歡的巴斯光年的原型人物通過網路進行交流真的是機會難得。整場Live贊助參與人數將近24000並且在整個過程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回答。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高漲,大家都很期待這場live,我也把這場難得的會面推薦給了我不會英文的爸爸,爸爸也很開心的在國內加入了這場live。我相信當時在場的也有許多並不能及時理解Buzz的回答的聽眾期待著一位同步翻譯的出現。但是因為只有翻譯幫buzz理解我們提出的問題卻沒有人能幫助不會英文的人理解buzz的回答,很明顯能感覺到之後的參與感低了很多,只剩下一些英語水平足夠理解的人在進行英文交流,點贊數也明顯少了很多。雖然只是一個小問題,但我換位思考了一下在國內的爸爸,他興奮地準時進入這場live也想聽聽這48年的精彩可卻在現場完全無法理解問題與答案時的無奈和參與感的缺失。我覺得語言不應該成為科學交流與分享的障礙,尤其是一場舉辦在中國平台上的live,可能要求不太合理,但我覺得這種大型的live還是應該有一位翻譯能照顧到聽眾的需求。謝謝。


身為一個高三狗,我當時毫不猶豫地訂下了他的live。
然而訂的時候忘了學校上課。


寫了一篇相關的專欄:

登月宇航員 Aldrin 知乎Live的航天相關——知乎專欄


對不起,實在沒聽懂!


參加了live 但是完全聽不懂啊 有沒有翻譯 .....


所以他解釋當時為什麼不給尼爾阿姆斯特朗好好拍照了嗎?拍的只有腳。


推薦閱讀:

阿波羅登月用到了哪些控制、估計等演算法?
我國有沒有火箭發射失敗的案例?
如果人類想要對火星甚至金星進行大氣改造,成為宜居行星,需要大約多少的資源和時間?
以現在的發展速度,人類大概要多久就能飛出太陽系去星際旅行了(探測器不算)?或者永遠飛不出去。?
長征五號芯一級會厚著臉皮用回液氧煤油嗎?

TAG:宇宙 | 載人航天 | 如何看待/評價X | 航空航天 | 知乎L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