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有哪些?原因有哪些?


【本回答共4832字,預計閱讀時間10-12分鐘,圖片16張。歡迎閱讀,提前感謝】

《天演論》的作者赫胥黎曾經認為,海洋生物是不可能被滅絕的,因為海洋是如此的大,各種生物來去是如此的自由,它們的繁殖是如此的迅猛,人類怎麼有能力滅絕海洋生物呢?然而赫胥黎辭世至今才不過百年,就已經有一個又一個的海洋物種敲響了最後的喪鐘,而造成它們走上滅絕之路的,大多還是我們人類的原因,具體來看,有棲息地的破壞海水的污染外來生物的入侵過度的捕撈(甚至是誤捕誤撈)、或者由於人類捕撈導致其食物的減少等等原因。

其實生物滅絕這樣的事,的確不是人類出現之後才發生的,地球生命史到今天可能已經接近四十億年了,曾經出現過的物種至少98%都早就滅絕掉了,這當中除了一些物種自身演化的失敗被自然淘汰之外,短時間內發生的大批物種稀里糊塗快速滅絕的事件也曾經發生了二十多次,而一次性滅絕一大半生物(甚至更多)的大滅絕就有過五次,這些集群滅絕的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火山活動,有的是氧氣含量波動,有的是氣溫的劇烈波動,有的是外來天體的撞擊,總而言之,生命是脆弱的,一個物種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或者儘管它在努力的適應,但生存環境的變化實在是太迅猛了(比如被小行星撞了那麼一下子),就都有可能導致生物的滅絕,甚至集群性的大滅絕。

然而上邊這段話,並不能為我們人類開脫,發源於五萬年前至今的這次全新世滅絕事件,很可能會發展成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而這次滅絕的罪魁禍首,並不是火山、氣溫或者天外來客,而是我們人類自己。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擁有了遠超以往的改變自然的能力,生物滅絕的速度也驟然加速,僅僅最近500年,就滅絕了784個記錄在冊的物種,未被記錄的只可能更多。

滑稽的是,有些人特別喜歡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搪塞這些事,就好像這些生物的滅絕,完全就是因為它們不能適應這個新的時代,完全就是它們自己的責任。可是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酒桌上勸酒,他喝了一瓶啤酒倒下了,那可能的確是酒量不行;可你硬給他灌了二十斤老白乾,看著他酒精中毒身亡,你還可以把責任甩給他的酒量?

話說回來,我並不是一個極端的環保主義者,我照常吃肉,也愛穿皮衣皮鞋,但我也明白一個道理——竭澤而漁的事,是不對的,這對環境沒有好處,更重要的是會損害我的利益。誠然,你可能找不出一個物種,它滅絕之後就一定會危及到人類的生存,但生物的滅絕往往反映的是整個環境的惡化,又會連鎖反應加劇這種環境的惡化。而我們千萬不要忘了的是,我們人,同意極度依賴這個環境,我們人,同樣非常的脆弱。就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來說,我們比老鼠蟑螂還不如,真要是把我們的環境禍害到生存不了的程度,笑到最後的那一小撮倖存者里,還真不一定有我們的位置。

-----------------------------------------------------

牢騷發了這麼多,回頭來談正題,我試圖以具體的例子來概括海洋生物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希望大家能大概明白我們都做過什麼,這個過程中我們普通人扮演了什麼角色,我們以後又該怎麼辦。

人類出於食用的目的,過度的捕撈海洋漁業資源,是造成許多海洋生物瀕臨滅絕的直接原因。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北方藍鰭金槍魚。這是一種體型碩大的掠食性魚類,成年個體可以長到2-4米長,目前人類捕獲到的最長的一條有4.5米長,重大680公斤。這種金槍魚體內脂肪含量高,尤其是它的腹部肌肉,被美食家稱讚為口感滑潤,脂香味極其厚重,是最頂級的壽司食材,因而價格昂貴,商業價值非常高。正因為此,對北方藍鰭金槍魚的大規模捕撈成為歐洲漁業的重要收入來源,尤其是二戰之後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地區經濟的快速騰飛,對北方藍鰭金槍魚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僅西歐地區的北方藍鰭金槍魚捕撈量就達到了五萬噸/年。

而進入新世紀以來,部分北非國家開始進入這個市場,他們採取的辦法是人工半野生養殖,但是由於金槍魚的繁育技術至今仍沒有徹底攻克,人工育苗尚無法推廣,所以需要從野外捕獲魚苗再人工投喂,這進一步毀壞了北方藍鰭金槍魚本已難以為繼的種群平衡,目前,北方藍鰭金槍魚的種群規模已經萎縮了接近80%,照目前的捕撈速度,走向滅絕儼然只是個時間問題。

然而令人悲觀的是,一方面,出於商業的利益,許多國家並不希望減少對北方藍鰭金槍魚的捕撈,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尤其是魚類——在普通民眾看來,也並不像陸地上的明星物種那樣受到重視。儘管IUCN已經將北方藍鰭金槍魚列到了極危級別(Critically endangered ,CR),比我們熟知的大熊貓的瀕危級別(Endangered,EN)還要高,但是在像樣的日料店裡,我們依然可以吃到這種岌岌可危的生物的製成品,許多人提起大熊貓,提起犀牛,提起白鱀豚,都知道它們需要保護,而可能是同一批人,吃起藍鰭金槍魚壽司,內心卻可能毫無波瀾,這是北方藍鰭金槍魚的悲劇。為了喚起民眾對北方藍鰭金槍魚的重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連出三版公益廣告,每一句都是藍鰭金槍魚充滿絕望的吶喊:

是不是我變成了大熊貓,你對的我關心才會多一點?

是不是我變成了犀牛,你對我的關心才會多一點?

是不是我變成了猩猩,你對我的關心才會多一點?

和北方藍鰭金槍魚擁有相似命運的,則是我們餐桌上更為熟悉的一位,就是我們稱之為白鱔、鰻鱺的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以及它同門的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

日本鰻

鰻鱺在東西方的海洋文明世界裡,都是歷史悠久的食材,我們中國人所接觸的,是上圖這種日本鰻,它在海洋中繁衍,在淡水中成長,成年之後,肚皮呈現灰白色,僅從膚色上就容易和長相類似的黃鱔區分開來,故而又得名白鱔。在我們的東鄰日本,一份醬濃軟嫩的鰻魚飯是必不可少的夏季美食。然而就是這樣被許多人認為是普通且常見的魚類,在2014年正式成為了IUCN紅色名錄的瀕危等級(EN),和大熊貓平級。而歐洲人餐桌上的常客,歐洲鰻鱺,則早就是極危級別(CR)級別的物種。

歐洲鰻

回首鰻鱺的滅絕之路,最大的癥結就在於食用需求的旺盛,和人工養殖的無能為力。鰻鱺在淡水中成熟之後,必須回到固定的海域進行繁殖,這個繁殖的區域在哪呢?日本和中國的日本鰻鱺,都會跋涉五千多公里,從淡水河流湖泊順流而下,一路走向東南,來到馬里亞納海溝西側繁殖,歐洲的歐洲鰻鱺,北美的美洲鰻鱺,也會不約而同的橫跨大西洋,來到百慕大地區繁殖,在這次長途跋涉之後,成年鰻鱺耗盡了體力,產下魚卵相繼死亡,而孵化後的小鰻鱺,又循著父輩的道路,千里迢迢的回到淡水。

那麼問題就來了,鰻魚的一生只繁殖一次,大量的捕撈性成熟的鰻鱺,就會直接影響到下一代鰻鱺的數量。而鰻鱺為什麼必須要回到這兩個地方繁殖,我們至今沒研究明白,也就沒法模擬自然地環境讓它們在人工飼養下順利繁殖。可是市場的需求又那麼大,怎麼辦呢?

這就是被逼急了的日本人的解決辦法,每到鰻鱺魚苗返回日本的時節,大量的漁民就這樣坐著小船,打著燈,用手抄網小心翼翼的收集鰻魚苗,然後人工飼養把它們喂大。我們可以看到,野生環境下的成年鰻魚,還沒繁殖,就被殺死了;野生環境下的鰻魚苗,還沒成長,就被抓住了,養肥之後又殺死了。那麼,野生的鰻魚越來越少,這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嗎?而野生鰻魚減少了,人工又無法讓鰻魚繁殖產卵,那麼整個鰻魚種群的滅絕,不就是必然回到來的結果嗎?

然而日本人的所作所為,相對來說危害還不是最嚴重的的,因為他們捕撈的鰻魚苗,本來在野生環境下就是九死一生,在人工環境下它們的成活率會更高一些,對整個種群的損害,還是比較緩慢的。而歐洲人所乾的,那就更恐怖了,他們同樣會捕撈小的鰻魚苗,然後捕撈之後,就會直接晒乾,晒成我們常吃的小銀魚乾那樣的小鰻魚乾,拌冷盤吃……歐洲鰻鱺被這樣吃成極度瀕危,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說完了日本人和歐洲人,再看看我們吃貨國乾的事吧。

圖上這三位美國大叔手裡拿的,是一種魚類的鰾,把魚鰾晒乾再運到中國南方,就成了「養生滋補」的花膠,而在花膠的江湖裡,最為高級的就是這種產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札膠」,也就是加州石首魚的魚鰾所做的花膠,目前在市面上,品質上好的札膠可以賣到一千甚至幾千元一斤。

至於花膠是不是真的有大補的功效,我無意去討論,但為了滿足中國人越來越大的胃口,加利福尼亞州的花膠產業可謂是開組了馬力,每天都有大量的漁船出海,大肆捕撈加州石首魚,僅僅用了一百年,就把這種曾經非常常見的魚類逼成了極度瀕危(CR)物種。就在今天,在香港和廣東的部分市場上,依然有加州石首魚花膠販售。

更為可悲的是,中國人對花膠的需求,禍害的不僅僅是加州石首魚這一個物種,而是戲劇性的做到了「一吃兩命」。在加州石首魚生活的水域里,還有一種小型海洋哺乳類動物——加灣鼠海豚,又叫小頭鼠海豚,在漁民捕撈加州石首魚的過程中,不斷有加灣鼠海豚誤觸漁網身亡,1997年,加灣鼠海豚的數量已經令人不安的縮減到了567頭,而到了現在,這個地球上僅僅只剩下97頭加灣鼠海豚!儘管去年的華盛頓公約再次強調了對札膠貿易的全面禁止,但只要需求還在,對加州石首魚的偷獵就很難終結,而偷獵晚一日終結,這兩個物種的希望就愈發渺茫。

誤觸漁網身亡的加灣鼠海豚

-----------------------------------------------------

其實從加灣鼠海豚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人類活動對海洋生物棲息地的影響和破壞,很容易對該地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

因為棲息地被破壞而走向滅絕邊緣的典型生物就是海龜。目前現存的7種海龜,除了平背海龜之外,其他6種都進入了種群規模快速下滑的危險階段,其中棱皮龜、玳瑁與肯氏海龜已經是瀕危物種。

玳瑁

儘管有多部國際公約對海龜進行保護,海龜面臨的傳統威脅——比如玳瑁工藝品交易、海龜肉類捕殺——也已經越來越少,但現存的幾種海龜還需要面臨棲息地被破壞的尷尬境地。比如肯氏海龜,它的活動區域多在墨西哥灣,前幾年的墨西哥灣鑽井平台泄露就進一步加劇了這個本來就已經瀕危的物種的危機;再比如太平洋麗龜,它們每年會回到哥斯大黎加奧斯蒂奧納爾海灘產卵,然而2015年這些海龜回到它們的故鄉準備繁殖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數不清的海灘遊客……許多海龜乾脆放棄了繁殖,狼狽的逃離了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太平洋麗龜繁殖地。

對濱海濕地的圍墾,同樣會危及到海洋生物的生存。以著名的勺嘴鷸為例,近期的研究表明,造成這種鳥類極度瀕危的原因,除了偷獵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它們遷徙路徑上濱海濕地的衰退。在勺嘴鷸重要的越冬區域——我國的江蘇濱海,僅東台的條子泥圍墾區就計劃圍墾26680公頃,後續的其他填海項目達到了4萬公頃之巨!大量的圍墾填海項目極大的積壓了勺嘴鷸的生存空間,導致其覓食困難,目前,勺嘴鷸的種群規模已經低於400隻,有繁殖能力的成鳥可能還不到100對。

勺嘴鷸

而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升溫,同樣破壞了極地生物的生存環境,北極地區的北極熊因為失去了冰層的保護,愈發難以捕獵到海豹,整個種群的規模和個體的體重都出現了下滑。南極地區的企鵝由於冰蓋斷裂形成的冰山阻隔了覓食的道路,只得放棄傳統的孵化地。如何看待阿德利企鵝因冰山擋路餓死了15萬隻?

除了上面的這些之外,人類對海洋生物的過度開發,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他生物的覓食困難,有的生物甚至因為食物的減少而停止了繁殖,比如我前陣子寫過的藍腳鰹鳥,我們的沙丁魚捕撈業導致加拉帕格斯群島上的藍腳鰹鳥種群長期無法獲取充足的食物,已經有近7成停止了繁殖,雖然目前看來藍腳鰹鳥還沒有滅絕的危險,但長此以往,距離登上IUCN紅色名錄也不是多麼遙遠的事兒。藍腳鰹鳥的腳為什麼會是藍色的?

-----------------------------------------------------

流浪很小的時候曾經參加過少年宮的合唱團,學的第一首合唱曲目就是《大海啊,故鄉》,作為一個在海邊生活了半輩子的人,在我們眼裡,大海真的就像故鄉一樣。可是今天站在海邊看一看,到水產碼頭轉一轉,看到那些還沒有指頭粗的小魚苗,只想流淚。我也願意享受海洋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我也喜歡吃海鮮,可是我們真的有必要吃的趕盡殺絕,撈的斷子絕孫嗎?

我總在想,照這樣下去,總有一天,面對孩子的疑惑,我該怎麼作答呢?

「爸爸,我也想嘗嘗你說過的鰻魚飯」

「對……對不起……都讓爸爸媽媽這代人,吃絕了」

這樣的話,我說不出來,沒這個勇氣,也沒這個臉。

小時候媽媽對我講
大海就是我故鄉
海邊出生
海里成長
大海 啊大海
是我生活的地方
海風吹 海浪涌
隨我飄流四方
大海 啊大海
就像媽媽一樣
走遍天涯海角
總在我的身旁


自1996年以來,截止到2017年1月15日,IUCN紅色名錄Marine System(不包括淡水生物freshwater system)下共計有12665種海洋生物曾被評估,其中448種生物近10年內沒有新的評估報告被上報過(needs updating),2733個物種數據缺失(DD)。

分類為需要保護的物種(CR, EN, VU, NT)有1667個物種,有19個物種被認為已經滅絕。

我自己研究的雙殼綱淡水目方向,IUCN的評估率大概能達到已發現物種的十分之一到過半數(不同地區),全球平均大概四分之一的樣子。

除了少部分具有商業價值的物種面臨過度捕撈的困擾外,絕大部分瀕危物種面臨的危害為棲息地環境惡化導致的種群數量減少,珊瑚和甲殼類還面臨氣候變化及一系列衍生問題。

具體細節請參考: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多說一句國家環保部正在會同中科院和IUCN中國分會商討更新國家瀕危動植物名錄的可能,並且希望能夠做到每5年重修一次。

能說的只有這麼多了,空氣污染可以靠吹,水污染了可以排走,土地污染甚至都可以挖空回填,物種滅絕了就只能指望DNA重構+克隆技術的革命性突破了……

--------
更新,休完假回到實驗室,看到了這樣一面旗子,一開始還被嚇了一跳。

導師告訴我課題組裡的人當年就是帶著這面旗幟和綠色和平一起阻止日本的捕鯨船,這次拿出來是因為日本鬼子又要來了...


瀉藥。
大的動物不知道,官方的回答我也不會說。說點接地氣的吧。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哦不對,不在東北,在一個濱海城市,聯合國最佳人居獎獲得地。
但是,海邊仍然有一些個排污的企業,不多歸不多,有歸有。
有一種蛤啊,和下圖中的差不多,形狀完全相同,裡面也差不多。只是圖中的這個,有黑色的毛毛(好污),我說的那種,沒有黑毛,和圖中的白色部分一樣,完全是白色的殼,很乾凈。我們稱之為雀蛤(黑毛的那個叫毛蛤)。
小時候,在海邊住的我,經常在海邊能撿到,市場上也經常有賣的,10塊錢一大堆。這種的據說可以直接掰開了生吃(現在想想好恐怖,還好我沒得寄生蟲)。但是隨著年紀大了,海水裡留了些污水,這種雀蛤再也看不到了,一個也沒有了,市場上也一個也沒有賣的了我想是不是這個物種滅絕了。毛蛤也少了,更不敢生吃了。


這個實在是太多了…每個類型的動植物,都能舉出一堆快要滅絕的。


前些天Netflix發布的紀錄片《追逐珊瑚》講述了全球性的大規模珊瑚白化問題,觸目驚心,與我們往日的認知大不相同。

我們都知道森林能夠涵養水源,防風固土,造氧保濕,也是無數生靈賴以棲息的地方。但是你知道嗎?大海里也有與此同樣重要的「森林」,並且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我們已經喪失了其中50%的資源,《紐約時報》說:「這是一場關於時間的比賽」。

由Netflix出品、斬獲聖丹斯電影節觀眾選擇獎的紀錄片《追逐珊瑚》,講的就是為什麼海洋森林——珊瑚會逐漸白化甚至消失的。

如花般「綻放」的美麗珊瑚

珊瑚其實是一種動物,與很多微小的藻類共生,依靠它們進行光合作用,珊瑚蟲死後形成珊瑚礁,一代代疊成諸如大堡礁之類的壯觀景象。但是科學家們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很多珊瑚大面積發生白化,不再呈現出瑰麗繽紛的色彩,珊瑚礁岩也停止了繼續擴大。

片中採訪了一位珊瑚愛好者,同時也是一位水下攝影師。據他介紹,珊瑚體沒有固定的平均壽命,只要環境適宜,它們就會永遠不停地生長。

那是什麼讓這些珊瑚變成毫無生機的白色呢?

珊瑚漸漸褪去顏色

在排除了所有可能的情況之後,研究發現,只有當水溫上升2℃的時候,珊瑚才會出現明顯的白化。是因為溫度上升,與其共生的藻類的光合作用會受到影響,無法再為珊瑚提供營養,珊瑚就會儘快地把它們蛻出體外,就像人體希望擺脫入侵病菌一樣。

於是,珊瑚蟲就會挨餓、萎縮,停止生長繁衍,慢慢死去。

有人會覺得,海水升溫1-2攝氏度又有什麼影響呢?

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影響,儘管海洋已經吸收了全球變暖的絕大部分熱量。但是當你想像我們的體溫從37℃再長期上升個1-2℃,你就會發現那將是致命的,對於珊瑚蟲來說,同樣也是如此。

類似的事情不僅僅發生在大堡礁,也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淺海。我們可以查詢到近些年海洋的溫度變化,按照預測的平均值,30年後,地球上適宜造礁珊瑚生存的環境將不復存在。

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1997年、2010年也曾發生過珊瑚白化
和珊瑚一起絕跡的,不僅僅是獨特的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還有遭受海浪侵蝕的島礁和海岸線。更可怕的是,一旦發生海嘯,巨大的浪濤將長驅直入,無可阻擋。

為了呼籲人們的關注,科學家們四處奔走演講,給孩子們上課,藉助VR技術展現珊瑚的美麗和遭受的破壞。其中一位成員遺憾地說:「I didn"t make enough noise when I realized what was happening.」(我在意識到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沒有引發足夠的注意)在阿橙眼中,這些科學家就像風暴來臨前的守望者一樣,他們大聲疾呼,想要喚醒在海灘上沉睡的人們,有的人繼續裝睡把他們當成傻瓜,有些人則看到了天際翻湧的暗雲,聽到了雷聲的嗚咽,加入到呼喊者的行列。

那你呢?


儘管有多部國際公約對海龜進行保護,海龜面臨的傳統威脅——比如玳瑁工藝品交易、海龜肉類捕殺——也已經越來越少,但現存的幾種海龜還需要面臨棲息地被破壞的尷尬境地。比如肯氏海龜,它的活動區域多在墨西哥灣,前幾年的墨西哥灣鑽井平台泄露就進一步加劇了這個本來就已經瀕危的物種的危機;再比如太平洋麗龜,它們每年會回到哥斯大黎加奧斯蒂奧納爾海灘產卵,然而2015年這些海龜回到它們的故鄉準備繁殖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數不清的海灘遊客……許多海龜乾脆放棄了繁殖,狼狽的逃離了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太平洋麗龜繁殖地。

作者:一個男人在流浪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187254/answer/14100728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數十萬隻海龜在哥斯大黎加海灘產卵-新華網

哥斯大黎加海灘:海龜與人類的戰場?

新華網聖何塞9月19日電(記者黨琦 王沛)

微信5億多用戶近日收到這樣一條新聞推送《大批遊客霸佔哥斯大黎加海灘致瀕危海龜生蛋難》,照片上密密麻麻的太平洋麗龜與同樣密密麻麻的自拍遊客似乎在上演一場「海灘爭奪戰」。這條轉自英國《每日郵報》的新聞引發各地網民對擾龜遊客的憤怒,以及對太平洋麗龜的無限同情和擔憂。  

向來空曠無人的哥斯大黎加奧斯蒂奧納爾海灘,如今當真已成為海龜與人類的戰場?太平洋麗龜年年成群結隊來此下蛋,為何只有今年遊客紛至沓來?什麼人才是瀕危海龜的真正殺手?  

其實,對於現存種群數量最大的海龜——太平洋麗龜來說,人類蜂擁而至,只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一次偶發事件。

保護區地處偏僻遊人稀  

如果太平洋麗龜會說話,它們可能正在開會討論氣候變化,以及由此導致的不尋常人類聚集現象。因為每年9月、10月產卵季,都有成千上萬隻太平洋麗龜前來奧斯蒂奧納爾海灘產卵,而像今年這麼多的人類遊客到訪,還是頭一遭。  

自1982年哥斯大黎加奧斯蒂奧納爾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建立以來,奧斯蒂奧納爾海灘一直屬於海龜、海鳥和其他野生動物。這裡並非人類度假的地方。  

奧斯蒂奧納爾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哥斯大黎加西北部瓜納卡斯特省太平洋海岸,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不僅路況差,還得涉水趟河。哥斯大黎加雨季每年4月開始,至9月或10月,幾乎日降暴雨,使路程更加艱難。  

海龜一個月只上岸產卵一次,停留3至5天,具體哪天來也不會事先打招呼。等聽到海龜開始上岸的消息,若沒有一輛能趟河水的四輪驅動越野車,也沒法兒去看海龜下蛋。因此,很多哥斯大黎加當地人窮其一生,也不曾到過奧斯蒂奧納爾。  

哥斯大黎加攝影記者肯特·吉爾伯特已連續四五年前往奧斯蒂奧納爾拍攝海龜上岸盛況。吉爾伯特說,去年開豐田霸道趟河時,河水水位大概在車門中間,離車窗不遠。拍攝海龜上岸的三天里每天下雨,海灘上能看到遊客,但不多。

都是厄爾尼諾惹的禍  

今年,受史上第三強的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原本是雨季的中美洲竟沒怎麼下雨,雨水比旱季還少,連巴拿馬運河都險些因旱情限航。  

雨季無雨,使哥斯大黎加原本的旅遊淡季轉旺。無河水阻路,天公又作美,許多遊客順順噹噹抵達奧斯蒂奧納爾。話說海龜這次也是不走運,9月4日開始上岸時恰逢周五,於是周六周日,除了外國遊客,不少當地人也前來觀摩這難得一見的盛況,頓時海灘上一片人。這種以前從未出現過的情況,完全超出奧斯蒂奧納爾保護區的預期。

誰是海龜的真正殺手?  

「走海龜的路,讓海龜無路可走;占海龜的灘,讓海龜無處下蛋。」這絕非奧斯蒂奧納爾保護區的初衷。  

最早是哥斯大黎加環境和能源部員工聯合會8日在「臉書」上曝出7張遊客打擾海龜的照片,要求調查為何沒能採取適當措施限制遊客。15日,英國《每日郵報》網站登出新聞《海龜免於滅絕的機會毀於自拍:大批遊客霸佔哥斯大黎加海灘致瀕危海龜生蛋難》,在世界範圍內引髮網友大規模關注和批評。  

實際上,太平洋麗龜是現存種群數量最大的海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目錄》中被列為「易危」物種,並非「瀕危」。大量的自拍遊客,確實打擾了太平洋麗龜上岸產卵,但畢竟只是伴隨旱災而來的一次性偶發事件,對太平洋麗龜族群影響有限。待氣候恢復正常,大雨傾盆,河水阻道,就沒有多少人能來打擾海龜了。  

經過此次事件,奧斯蒂奧納爾保護區已同當地警方、村民、旅遊從業者和哥環境和能源部員工聯合會溝通協調,控制遊客數量,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  

但隨著此次事件發酵,作為世界上唯一一處收集和買賣海龜蛋合法的海灘,奧斯蒂奧納爾這一「合法」規定重新被拋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其實,允許收集和買賣第一批海龜蛋,是因為前來奧斯蒂奧納爾海灘產卵的太平洋麗龜數量太多,海灘上沒有足夠的地方供所有海龜產卵。第二批上岸的海龜會把前一批海龜蛋踩碎,或挖出來拋到巢穴外面,騰地方給自己產卵。40%的龜卵巢穴都是被它們自己破壞掉的。  

再加上自始至終虎視眈眈的大群禿鷲,還有以龜卵為食的昆蟲幼蟲,以及自然天氣因素,93%的海龜蛋無法自然留存。既然無論如何留不下來,自1987年開始,奧斯蒂奧納爾保護區允許當地村民收集和買賣第一批上岸海龜下的蛋。而人類在這裡收集的海龜蛋,其實只有奧斯蒂奧納爾海灘全部上岸海龜產蛋總數的1%。  

哥斯大黎加是一個極其重視保護野生動物和原生態的國家。從政府到民眾,都把保護動物、保護環境放在重要位置,被不少人視為「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的典範。哥斯大黎加保護區內遊客過量,只是偶發事件。保護區內的海灘,並非海龜與人類的戰場。


選了一門通識課叫海洋生物學。。。
第一次寫的論文


1. 瀕危海洋物種

瀕危海洋生物,是指海洋中處於瀕臨滅絕境地的野生動植物物種。(石雅君,2003)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有記錄的瀕危海洋生物已達556種。(王以斌, 繆錦來,臧家業,2011)《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對我國瀕危動物的瀕危等級劃分,其中包括海洋動物30種。其中海鳥或生境與海洋有關的鳥類13種。海洋爬行類8種。與海洋有關或生活史中一部分時間在海洋中度過的魚類有7種。與海洋密切相關的哺乳種類4種。書中沒有列舉全部瀕危的鯨類,但是說明了世界上80多種鯨的數量都在減少,都處於瀕危狀態,在我國海域中出現過的鯨類有30多種。(馬英傑,2008)根據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我國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二兩個等級。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海洋野生動物有儒艮、中華白海豚、中華白鱘、中華鱘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鸚鵡螺、短尾信天翁、玉帶海雕、白尾海雕等。屬於國家二級保護的海洋野生動物有鰭足目的所有種,和除中華白海豚以外的其它所有鯨豚、鵜鶘屬1種、鰹鳥屬4種、海鸕鶿、黑頸鸕鶿、白腹軍艦鳥、骳龜、綠海龜、玳瑁、太平洋麗龜、棱皮龜、黃唇魚、松江鱸魚、克氏海馬、文昌魚、虎斑寶貝、冠螺、大珠母貝、庫氏硨磲、紅珊瑚等。(石雅君,2003)這些都是瀕危海洋生物。

1.1重要的瀕危的海洋生物

1.1.1儒艮體長約2.4-2.7米,3米以上的個體相當少見,一般而言,雌性的體型氣比雄性大一點。其皮膚光滑,外觀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顏色較背部來得淺。體表毛髮稀疏。(沈婷婷,2013)由於人為捕捉,漁業拖網、海邊保護游泳者的防宣魚網、捕海龜網以及原油污染等人類活動因素的干擾,儒艮種群數目急劇減少,已經處於瀕危狀態。(馮景春,敬志明,2009)而海草與儒艮也有較大的聯繫,海草一旦衰退,將顯著影響儒艮的生活史,降低雌性儒艮的繁殖。而大規模的海草喪失將直接導致儒艮的大量死亡,加劇儒艮的瀕危程度。(邱廣龍等,2013)

儒艮

1.1.2中華鱘為江海洄遊性的軟骨硬鱗魚類,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幹流和東南沿海,1988年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每年6-8月為中華鱘幼魚在長江口崇明淺灘集中分布的時間,但此時窄體舌鰨對中華鱘幼魚的食物有一定的競爭力,其餘5種經濟魚類對中華解幼魚的食物競爭強度較低。(庄平,2010)加上過度捕撈和環境退化,例如污染物沉澱富積、大壩截流、水流大小改變等,這些阻礙了中華鱘的洄遊正常、產卵和幼魚的存活,導致了種群明顯衰退。(王成友,2012)

中華鱘

1.1.3綠海龜、骳龜、棱皮龜、玳瑁等大型龜類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棱皮龜不僅體形巨大,還是現存龜鱉類最古老的,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億多年。儘管體形巨大和善於游泳,但在人類的肆意捕捉和環境污染面前。棱皮龜的數量正日益稀少.其雌性個體在全球海洋里已不足4萬隻。(汪洋,2008)而棱皮龜面臨的其他威脅還包括誤吞致命的海洋廢物,如塑料和焦油等。此外,它們的卵被別的動物偷吃甚至被人類偷竊也是導致其數量愈來愈少的原因之一。(聞一歌,2008)

棱皮龜

綠海龜是一種瀕臨滅絕的海洋洄遊性生物,廣泛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在中國大陸沿海曾經都有分布,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海海域。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綠海龜種群數量在過去的50年中急劇減少。(魏文芝,2016)

玳瑁是海洋中較大而兇猛的肉食性動物,經常出沒於珊瑚礁中,主要捕食魚類、蝦、蟹和軟體動物,也吃海藻。每年4月是玳瑁的產卵期,雌性在白晝上陸,在海岸沙灘挖穴產卵,一個繁殖期可以產3次卵,每次產卵130-250 枚。(李湘濤,2016)玳瑁的甲片、血、肉均可入葯。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長期以來,綠海龜、玳瑁等被人狂捕濫殺,數量在一年年地銳減。(荊海燕2002)

玳瑁

1.1.4鱟是一種具有極其重要經濟價值和科研意義的古老的海洋底棲動物。由於其藍色血液蘊藏著許多功能特殊的生化活性物質,因而鱟成為一種具有巨大醫藥開發潛力的重要資源。現存鱟的種類很少,分布狹窄.根據其形態和分布特點,可分大二亞科三屬四種。(翁朝紅,洪水根,2001)圓尾鱟和南方鱟僅分布於中國湛江以南、爪哇島以北的狹窄區域。中國鱟僅分布於日本九州島以南、中國長江口以南,爪哇島以北海域。(廖永岩, 李曉梅,2001)南方鱟在太平洋分布的最北限是越南的西貢,蘇門答臘島馬六甲海峽側起到爪哇島北岸一帶及加里曼丹島周圍和菲律賓南部沿岸一帶均有南方鱟分布,但數量極少。(廖永岩,劉金霞,2006)我國己出版很多藥物學和藥用海洋生物的書,都提到中國鱟的藥用。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瘓,解毒作用。(廖永岩, 葉富良, 洪水根,1998)

1.1.5中華白海豚,也叫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在世界範圍內的分布比較廣,從太平洋的西南沿岸,到澳大利亞東部、北部和西部;沿印度洋海岸從東南亞到南非的許多沿海國家都有中華白海豚出現的記錄。(陳裕隆等,2004)整個廈門海域均有中華白海豚分布,它可溯河至近淡水的河道,但不游出外海。廈門西港和同安港口內的近岸最多,躍出海面的次數有明顯的季節差異,4-5月最多。廈門海域中華白海豚數量估計不足100隻,僅40隻左右有確切記錄。(劉文華,黃宗國,2000)陳炳耀等人在2004-2007年進行的調查,通過截線抽樣法計算,估計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數量為70-100隻。(閆晨曦,2012)根據廈門出海調查的結果,廈門一年四季均有中華白海豚分布,但是調查結果認為,中華白海豚在該水域的活動已大幅度減少。(吳福星,2013)從我國中華白海豚分布與活動狀況可以看出,中華白海豚種群正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處於高度瀕危狀態,特別是廈門和珠江口兩個重要的棲息地均處於高度開發利用的海域。(張荔鋒, 唐森銘,2008)中華白海豚自身具備了許多生存弱點。不利於種群的繁衍增長,但這決不是影響其種群數量減少或資源衰退的主要因素,資源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的加劇引起的。(王丕烈, 韓家波,2007)

中華白海豚

1.2瀕危的海洋植物

紅樹林被稱為「海底森林」,是海洋生物資源的寶庫之一它是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海灣河口潮間帶的植被。屬常綠闊葉林。一般分布於南北緯32之間的海岸地帶。但絕大部分分布在南北緯20之間。世界紅樹林分為兩大群系:以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岸的東方群系。(藍宗輝等,2002)紅樹林廣泛生長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海灣和河口。但多數林帶狹窄,群落低矮,組成簡單,發育保存良好者少。儘管如此,我國紅樹林濕地仍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生態價值。(何斌源等,2007)但是紅樹林數量一直在減少,據有關部門統計,華南海岸濕地1972年有紅樹林6700公頃,到1990年下降為1500公頃。(劉啟恆,1997)

紅樹林

2. 瀕危的原因
現在,人類活動已經變為引起物種滅絕的主原因。

2.1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高度的趨勢圖表明,從19世紀末期海平面就開始不斷地上升。北冰洋的情況不容樂觀,冰原融化的速度很快。(Jenny,2015)海平面上升嚴重影響沿海生態系統及生物資源。尤其是一些由小島嶼和珊瑚礁組成的島國。(葉小玲, 雲泉,2015)氣候變化將會導致亞極地區、熱帶地區和半封閉海域中大量本地海洋物種的滅絕。將會促使全球60%以上的海洋生物流動率急劇增大,進一步加劇瀕危海洋生物的瀕危程度。(李麗年,2009)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增暖幅度超過1.5℃-2.5℃,目前評估過的20-30%物種滅絕的風險將極大增加,超過2℃-3℃, 25-40%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將發生極大地改變。(呂佳佳,2009)緩慢的海洋動力學的後果意味著海洋的pH值將會減少,這會影響鈣化生物,將需要數萬年重新平衡變化前的條件。(Anthony J. Richardson et,2012)而且全球氣候變化有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效應,可能出現不同的情況,包括進化適應。(Elvira S. Poloczanska et,2013)不難看出,全球氣候變化會加劇各種瀕危生物的瀕危程度。

2. 2海洋污染

海漂垃圾
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組於2015年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達480t -1270t。海面漂浮垃圾主要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碎片。海漂垃圾已成為危害海洋環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林竹明,2016)目前已有比較嚴重的工業污染源的冶金、石油、石化、機械製造以及建材等企業環境治理欠賬太多,導致部分海域重金屬污染比較嚴重,嚴重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劉興亮,2010)海岸帶pH值在短期內的變化幅度就可能超過所預測的海洋酸化pH值變化,海膽的生物鈣化速率必將受到海岸帶酸化的影響,進而使碳循環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其他生物,尤其各種瀕危生物。(張錦峰,2016)

2. 3外來物種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經自然的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並對入侵地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破壞性影響的現象。(馬英等,2009)外來海洋物種入侵己成為繼海洋棲息地破壞之後世界海洋生態環境面臨的第二個重大威脅。(陸琴燕等,2013)我國對於海洋外來生物的入侵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對其入侵監測、入侵機制、入侵危害的程度以及防治等問題缺乏有效的辦法。(劉艷等,2013)而外來物種入侵可以弱化海洋生態系統群落結構,降低其生物多樣性,導致瀕危的生物更加瀕危。(陸琴燕,2013)生物入侵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旦質變,對瀕危生物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王以斌等,2014)

2. 4法律不夠完善

日本捕鯨活動

野生動植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難以適應保護需求已經成為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王寵,2015)從各國實踐經驗來看,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法律對野生動物保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視法律手段在野生動物保護方而的作用,己成為一種國際趨勢。(趙慧斌,2011)但是,我國現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還不夠充分,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制度也有待完善,尚不能滿足現階段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要求。(王曉強,2010)由於我國人口發展過快,法律制度的建設滿足不了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我國海域中的珍貴瀕危物種的數量仍然呈下降的趨勢。(馬英傑,2008)而且把野生動物當作資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這樣的立法主旨對民眾難以形成有效的道德指引。(莽萍,2016)而像日本一樣知法犯法以「科研捕鯨」為名大規模在南極海域開展捕鯨活動,造成了鯨類資源的急劇減少,鯨類有可能面對瀕臨滅絕的危險。(馬燕,2016)

2.5缺少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倡導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對資源進行開發,而非簡單粗暴;以科學的態度對社會加以改造,而非自私逐利。(馬鳳媛,2014)隨著海洋漁業的發展,過度捕撈已逐漸成為危害海洋環境的重大問題。過度捕撈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理論,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海洋生物多樣性降低,海洋生境受到嚴重破壞,一些優質生物種類瀕臨滅絕。(吉櫻等,2012)我國在1996年已確定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劉瑞玉,2004)但是實施得並不好。如果由於自然棲息地的破壞而失去遺傳物質和物種的多樣性,需要花數百萬年的時間才能得以改正,所以如果一味的過度捕撈而缺少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話,瀕危的生物將會不復存在。(房艷,2008)


導致野生動物滅絕(包括海洋動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類活動,人類活動,人類活動。
全球生物多樣性減少,原因可能源自世界食物和能源體系這個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年關於野生動物滅絕的分析。其中也明確提到了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簡單來說,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是造成野生動物滅絕的潛在因素。

1697年有很多海貂,可是,因為被人獵殺的因素,大量取得貂皮,使海貂大量減少,加拿大已經看不到海貂,新英格蘭也看不到海貂,北美洲的海貂已經徹底滅絕。

紫貂,也是皮製品的受害者。

吃就不用說了吧,中國每年要吃掉都少穿山甲和魚翅,還有大量的所謂醫用的野生動物製品,虎骨,熊掌等等。
香港警方檢獲145萬港元走私穿山甲 涉案者已逃走
_港澳熱點
_光明網

人類不斷擴到的生活範圍,侵佔或者是割裂了動物的棲息地,造成動物種群的分離。比如大熊貓。

大熊貓的分布區已經相當狹小,實際上它的分布地點僅限於中國陝西秦嶺南坡,甘肅、四川交界的岷山,四川的邛崍山、大相嶺、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彼此分割的6個分布區域,棲息于海拔為1400米~3600米之間的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中,總面積為29500平方公里。每個區域又由於高山、河流或公路、耕地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再被分離成更小的單位,所以棲息地實際面積不足總面積的20%,僅有約5900平方公里。總計全中國有30個小的種群,總數為1000隻左右。其中除四川卧龍外,每個種群不足50隻,有的僅有10餘只。支離破碎的棲息地和孤立分布的生存狀態對於大熊貓的繁殖和抵抗自然災害都是十分不利的。


高速公路、和鐵路的修建會影響到動物的遷移,在一定程度也會影響到動物遷徙,打斷遷徙路線,對野生動物的種群延續造成影響。
肯亞民眾抗議中國承建鐵路阻礙動物遷徙
當然,本身大自然自己的變化也會對野生動物的生存有影響。德國森肯伯格海洋學院:氣候變化對動物有巨大影響
不過,和人類活動巨大的破壞力相比,自然界的自我迭代效率要低很多。
不過,最可怕的不是有野生動物在不斷滅絕,而是有許多動物在我們還沒有發現他們的存在時,就已經滅亡。


白氏文昌魚 高集海堤 龍舟池 陳嘉庚


太能吃
太想吃
啥都吃


中華白海豚


謝邀。山裡人,沒去過幾次海邊。唯一有接觸的類似海洋生物的只有桃花水母了。

圖片源自百度


瀉藥,不過我信安專業,邀請我這個問題(O_O)?。。。。難道因為家鄉我在海邊?

按照現在海產品的價格,我覺得所有海鮮都可能會成為瀕危動物╭(°A°`)╮

原因當然是環境污染和濫捕了。不過現在好多了,大網的漁船早就被禁了。而且每年還有禁漁期,管理非常嚴格。(現在直接去市場查了,從源頭管理偷捕。一旦查出來,直接罰款而且漁船沒收(????ω????))。所以第二點現在不用過於擔心。剩下的的就是污染了。

還是答一下問題吧。

瀕危的海洋生物太多了,答主網上查一下就全是,白鰭豚啊,中華鱘啊什麼的。


推薦閱讀:

鯨有天敵嗎?
為什麼要保護海豚?
為什麼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透明的外表?
身處深海是什麼樣的感覺?
鯡魚是一種什麼樣的魚?

TAG:動物保護 | 環境保護 | 海洋 | 海洋生物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