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不是應該儘力保護方言?

方言是一個地區的一種文化,包括現在我們學古文的時候一些字的讀法都要去仿照古人的發音,而且史料中也沒有拼音這種東西,也就是只能從發音相似的字上進行對照(不知道對不對)。而且現在的一些方言在在滅絕之後很難再發掘它的發音什麼的。 並且方言會對老鄉之間有一種不一般的親切感。


以長沙為例

1956年推廣普通話,那時長沙大多數人講方言,沒多少人講普通話。

輾轉五十年後,在長沙城裡隨便找一個年輕人,普通話流利的占絕大多數;長沙話地道的已經式微。

若是縮小範圍,在小學生里尋找熟練長沙話的,還能找到多少?


五十年的推普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方言與普通話的關係今非昔比。現在長沙,已經互相知道對方是本地人的情況下,仍然開口就說普通話的情況甚普遍。


在小學階段親身體會過學校推廣普通話對學生有多大的影響。當地小學為配合教育局推廣普通話,許多行為有意無意中表現出對方言的「排斥」,如:各種場合禁止
說長沙話,違規同學會受到批評(即使是下課說);有些行為甚至被人疑為「歧視」方言,如:「說普通話,做文明人」的標語,說長沙話在小學會被視為粗鄙的表
現。在這樣的輿論導向下,小學生的心中很可能形成「普通話=有文化有教養,說方言=不文明不禮貌」的定式,長沙本地兒童之間的交流全部用普通話,說長沙話的孩子易遭到排斥。


受爺爺奶奶熏陶我從小說長沙話,即便如此,在小學幾年裡,我仍「翻然改口」和爺爺說起普通話,帶著爺爺說普通話!

爺爺的普通話在南方人里真算說得好,不論講普通話還是說長沙話都是一樣的儒雅、大氣、謙和。遇到了外地人,好好說一口標準的民族共同語;跟本地人聊天辦事,地方話照樣地道,這才是說長沙話人應有的樣子!文不文明跟說哪種語言沒有關係。


作為方言支持者,我從來沒想過要讓方言取代普通話。我們僅僅是希望方言得到平等對待,就如大眾呼籲尊重女權、尊重殘疾人、尊重少數民族一樣。方言不比普通話低一等,某種意義上普通話也是漢語方言的一種而非漢語的全部。


1958年周恩來總理說過:「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的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


求學在北京,說好普通話能跟五湖四海的人交流,確實方便。有幸班上有湖南湘潭的同學,每次和他說話都會操起熟悉的鄉音。短短的假期回到長沙我都會盡量和本地人說長沙話,打著燈籠找機會說長沙話,只因為:


如果在長沙都不說長沙話,我到哪去說?

如果長沙孩紙還不說長沙話,長沙話留給誰去說?


謝邀。

古代沒有拼音,但是有反切和韻圖、韻書,也是有簡單的方言調查、語音記錄的。衹是系統性沒有現代的方言調查強。

如果你主張保護所有方言,而且是不惜一切代價保護,那必然要求大政府,而且這個政府的集權能力和行政效率要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政府,也就是政府要包辦方言社區裡面的一切事。
舉一個極端的情況爲例。
假如一個方言衹剩下一男一女夫妻二人會說了,要搶救成功,所需要調集的資源要比搶救20萬人說的方言動用的資源還要多,操作更複雜。因爲你不但要確保這兩個人的後代會說,還要通過獎勵制度引導學有餘力的人加入這個言語社區纔行。靠這兩個人交的稅是根本沒法救活這個方言的;而且,這個方言社會完全沒有能力培養自己的語言學者,要保護這個方言,必然要倚靠其他方言區的語言學者。你說這個方言區怎麼建立自己的學校?難道要這兩個人一輩子耳口相傳教會自己子女和其他願意學習該方言的人?這必然要求中央政府有絕對的控制力來調集資源。
衹有兩個人會說,這種情況是比較極端了,但是南方地區幾百人、上千人的言語社區有成百上千個,很多語言點跟上面的情況差不了多少:多數人對自己方言的價值和危險程度一無所知;因爲計劃生育和青年人外出打工,方言人口大量流失;本地經濟相對落後,普及義務教育很困難,等等。這麼多的語言點要一一調查,存檔,建立系統,補充方言人口,開展方言教育,這就是一個空前複雜的工程。我不認為當朝有能力完成這個事,當朝最適合幹的就是去海外教外國人講普通話,推廣所謂的「國學」。

當然,如果認爲那些幾百人說的方言消亡就算了,那也是虛偽的方言保護主義者,本質上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討論保護方言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簡單的說,這個問題和實際發生的情況是南轅北轍。

看上去是政府是不是應該保護『瀕危』方言的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

兲 chao 過去60年,並沒有『系統地』保護過方言,而僅僅是撥了點款給語言學家,音韻學家,方言學家做研究方言的工作,比如做方言調查,方言資料庫等等。這些資料僅僅是作為語言學研究用的,並不是在保護。

兲 chao 過去六十年只有『系統性』地在破壞方言生態。

首當其衝的政策就是眾所周知地『推普』。

他們用了幾百億上千萬億的成本在全中國(包括北方很多地區)用非本地本土的外來語言『殖民』著南方的舊語言生態。本來方言完全可以活得好好的,他們在學校(最重要的就是剝奪了使用方言為載體的語言教學的權利),機關,事業單位,服務性場所用行政的命令完全杜絕方言的存在。這個政策的存在下,難道還會有真正意義上的『保護』方言嗎?

正常情況下,所謂『推普』應當是推廣,而並非推行。推廣具有共存性,而推行具有排他性。現在實際上叫『推廣普通話』,那這個只是披著羊皮的狼罷了,實際他做的就是在『推行』。

zf可以在上海、廣州、廈門、福建、長沙、南昌等地建立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的學校及其他機構,在公共服務場所聲明『我們提供普通話服務』,並允許方言服務的存在。允許電台廣播電視節目以方言製作,且用行政的手段規定必須要有百分之多少的普通話節目。亦允許老百姓自由選擇究竟是以去方言教學的學校、私塾還是以普通話教學的機構,並且規定方言教學的學校等地有一定比例的普通話課程,普通話的平均成績不應該低於多少分。現在zf所做的是,在一切的學校、機關等承擔著一定社會功能的地方,強制規定講普通話,並將講方言視為一種不文明,不友善,不禮貌的舉動。這種赤裸裸的語言歧視難道你們都沒人注意到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章第九條 國家機關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公務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條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二條 廣播電台、電視台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
第十六條 本章有關規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使用方言:
(一)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執行公務時確需使用的;
(二)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或省級廣播電視部門批准的播音用語;
(三)戲曲、影視等藝術形式中需要使用的;
(四)出版、教學、研究中確需使用的。

很明顯,普通話的使用不受限制且被推廣,方言的使用受到明顯的限制。

可以說近60年來,尤其是強制推普後的30年,中國人的方言能力是被有意識地降低的。可能有的地方,由於改革開放,人員流動等因素,方言的確會正常的消亡。但放眼全中國,方言的瀕危並非一個自然發生的事件,而是一種非市場的行政力量所致。

世界的確是在融合,亦在發生著矚目的全球化。但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幾個國家,自己的語言都保留的完好,例如荷蘭語,這個和英語極其相似的一種歐洲語言。但是中國的方言瀕危,其實是兲在用行政的手段去文化多元性,用一種中國文化去『殖民』其他幾種中國文化罷了。


在現在的環境下,政府不適合直接做這件事,因為如果政府作為一項任務去做,很可能流於形式,反而會破壞方言。
最好是給方言自由的空間。 民間能夠開辦電視,報紙。
否則話語權都是被一小撮人掌握了,不是麼?能保證這一小撮人做了正確的事?

港台的方言地位比較高,同時是跟他們的言論環境相匹配的。方言也是言論的一部分。如果沒有自由的空間,不會得到最適當的保護。

如果現在的政府可以做點什麼,那可以禁止大陸拍電視劇,電影公開放映。如果普通話聽的少了,方言的空間自然大了。


所有語言都在不停地演化著,背後有著複雜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因素。


為了交際的方便,推行共同語是有必要的,但也應該鼓勵多元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舊的方言可能消失,可能與其他方言融合,也有可能分化出新的方言。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普通話也會變,而且也確實在變(如duang的出現)。100年後,誰能確保普通話不是面目全非?


所有存在的,都註定要滅亡。我們惋惜方言的變遷和流失,何嘗又不惋惜人生的短暫和易逝?政府有義務提供良好的醫療衛生環境,但沒有義務,更沒有能力去阻止公民的死亡。


對方言進行描寫性研究,可以記錄當前的語言狀況,這是有利於語言學的研究的。但目前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分工不允許大量專業語言學家的存在,因為語言學是沒有什麼商業價值的,語言學家要靠其他人的辛勤工作來養活,但自己卻不生產食品、衣物,也不建造房子。


較為可行的辦法是對各種方言每隔一定時間進行語音(文字)檔案採集和保存,待生產力極大解放以後再由語言學從業人員進行研究。

政府的錢,其實是所有納稅人的錢,更本質上來說,是所有勞動者創造的勞動價值中的一部分,用來提供公共服務。但是,以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任何一個國家都只能把公共經費主要用於對物質生活的滿足和提高有直接幫助的事情上。


所以,政府對於方言,可以做的是:鼓勵多元文化,不干涉方言的發展。很難做到的是:為每一種方言(很多地方每個村的方言)都配備100名保護、推廣和研究人員。


老字號應不應該受到政府扶持呢,民俗是不是需要政府保護呢

所有自然產生的傳統一旦淪落到要靠政策保護的地步,它就必然不再是它自己了

看個花架子過過癮bou!


有一些文化的消亡是文化載體自我更新,自主揚棄的結果。一些文化鐵定了要進博物館,這必須順其自然,不然會起反作用。世界上學術文獻主要用英文,一流科學家在美國。你說你學不學英語?學不學西方文化?自身的文化需不需要改革?
所以啊,對方言也一樣。粵語流行是因為廣深港經濟極其發達;有人覺得陝西方言土也是經濟地位決定的。如果政府盲目參與,那就不是保護,而是面子工程。難道逼著各個省的人必須說方言?自由的前提下,人民往往選擇互相理解難度最小的交流方式。方言最終會演化為口音,大部分人都能理解的方言辭彙和發音會變為新的普通話,其餘的大部分方言必然消亡。鼓勵語言學家學,政府不干涉,任由民間自由選擇,這就夠了。有時候,政府管得越多越不好。


政府現在的問題不應該是保不保護,而應該是如何在方言消失之前儘可能多的保存好。對的,方言消失幾乎就是必然的事情,因為中國人的遷徙自由的程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點,民族的新一輪融合正在發生。

我來自於一個三百萬人口的小城市。我們這裡的人說著也就是我們三百萬人能聽的懂的本地方言。如果你有南方的朋友的話,你就會知道,南方的方言和北方不一樣。北方方言很可能就是普通話的一種變調,南方方言簡直就是一種全新的語言。平時聽你南方朋友給家裡人打電話,是不是從頭到尾除了最後的拜拜之外就沒聽懂過一個詞。我家鄉的本地方言就是這種狀態。不幸的是,年齡越小的人對方言的掌握越弱。這種趨勢是不可挽回的。

說說我家裡的情況。家裡四世同堂,爺爺奶奶普通話水平為零,最多只能聽懂10個普通話詞語,平時交流全部是方言。爸爸媽媽這輩人有點麻煩。男人對普通話的掌握和我們相當,女人能聽的懂一半,但很難說得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家裡人做生意的比較多,長年累月的在外奔波,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普通話自然是得心應手。女人因為小時候基本沒受教育,成人後即使在外面生活也大部分時間是主內,所以大概能聽懂卻很難說。我和我老爹交流的主要語言是普通話,和我老媽就都是本地方言了。到了我這一輩(我今年24),普通話就不必說了,方言我還是基本都能聽能說。小時候老爹出去打拚,主要時間是在和爺爺奶奶還有媽媽打交道,所以方言無壓力。我這一輩還好,到了下一輩就完全崩潰了。我幾個侄子侄女,方言的水平已經低到了只能聽懂一半的地步了,說的話也已經說不出幾句完整的句子了。

孩子方言的水平取絕於和他交流的人的普通話水平。如果大家都會說普通話,孩子的方言水平就會很差。我們下一代人面對的環境就是這樣,我們這一代人基本都會說普通話,所以他們就不會使用本地方言了。我家裡小時候很窮,又是農村戶口,到我這一代方言能聽能說。我城裡的好多同學,他們方言的水平早就是能聽不能說了。那我們的下一代呢?當年我老爹出去打拚,可以把孩子們都放在老家,現在的小年輕出去打拚捨得嗎。攜家帶口的到另一個城市,孩子在另一個城市接受教育,已經是不可能再去學本地方言了。

也許粵語閩南話能多保存一段時間,(誰叫那地方比較富)但我們那種落後小地方的人,只能背井離鄉出去打拚,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們都不回去學方言的。一旦年輕一代的人不學習不使用這種方言,政府又有什麼辦法能保護呢。

再說點私貨,不僅僅是中國,整個世界都在融合。也許再過個幾百年,這個世界也就是那麼幾種語言在使用了。我家鄉的方言分為兩種,一種叫白書,一種叫文書。我們平時使用的是白書。文書已經幾乎找不到人會用了。有些東西,在世界大同,民族融合的浪潮前,是註定要消逝的。

最後用家鄉方言說句髒話,掃都鳥累!!!


書同文車同軌,方言還是任其自生自滅吧。

同一個文明下,又在大融合。方言的消亡是必然的。


如果因為保護方言而放棄推普,那真是捨本逐末,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按理說,只要納稅人明確要求保護,依照法定程序,政府就應該保護。但如果納稅人在家都不教自己小孩講某種方言,政府如何力保也是枉然吧!

是的,現在許多在網上叫囂著政府必須保護方言的社會活動家,他們不教自己的小孩講方言。這真是天大的笑話!在家缺少母語的環境,出門還講某種方言,那不是跟講外語一樣的感覺嗎?對於某個單獨方言區的本地外方言母語者來說,當地政府的某些單線條的「保護」措施難道不堵他心?

父母選擇教小孩講什麼話,可以與政府導向有關,可以與商界潮流有關,可以與學界慣例有關,但,也都可以無關。父母偏要教某種方言,這是父母天然的自由決定,甚至連侵略者的奴化教育都難以扭轉,更別說和平時期本民族的合法政府了。孩子出門在外可能每天必須講普通話,但他回家還是老老實實講方言,這樣的例子少嗎?

得魚忘筌,調整方言和外語政策的出發點絕非語言本身,而是文化交流與傳承的功能目標。讓每一個養育孩童的家庭充分發揮心智,理解並決定自家子女使用哪些種方言將有最大可能收穫哪些方面的社會文化實利(含家庭文化),這樣的社會教育才是政府以及社會團體需要投入力量的。

把保護方言的主體責任還給父母,把民間組織的行動和政府的作為落實在家庭教育上,才是正當的,也是有效的。借力打力,「抓住」父母才能比什麼都省力。政府讓人們在家可以自己選擇,這種看似不作為的公共管理手段,反倒是最恰當的積極作為。

政府無權替家庭教育做決定,政府無權選擇民間商務語言,政府無權指定國際學術語言。政府能決定公文、法庭、外交語言,就夠多了,而在這些領域,不可能雨露均沾地保護任何方言。


學校推廣普通話的同時進行方言教育(選修)就好了。


先說現狀:
ZF甚至沒有對使用人口近一億的吳語進行保護,難道要奢想對韶州土話這類只零星分布於粵北的瀕危方言進行保護嗎?


非常簡單地,現在中國漢語有十餘種相對而言使用人數多的方言。
對這些使用人數較多的方言進行保護(吳語、晉語等)
爾後再對方言內的次方言進行保護(西南官話成渝片、閩語閩南區潮汕片等)。
最後對瀕危的方言進行保護(韶州土話等)。

連第一步都沒能邁出去,很難看到方言真正被尊重的一日啊。


給老人發退休金的意思不是讓老人接著去工作在第一線,而是讓他們安安逸逸地度過最後的日子。如果認為國家需要大力讓這些老人接著幹活兒就亂套了


推薦閱讀:

筷子能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珠算為什麼能夠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TAG:文化 | 方言 | 中國 | 非物質文化遺產 | 文化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