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俄羅斯交響樂團在帕爾米拉劇院遺址演出的新聞?
據外媒報道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前基洛夫交響樂團)在帕爾米拉圓形劇院遺址舉行音樂會慶祝帕爾米拉解放,著名指揮家瓦萊里·捷傑耶夫指揮了這場音樂會。帕爾米拉圓形劇院是重要遺址,「伊斯蘭國」佔領期間曾用於處刑。指揮家格吉耶夫據說與普京總統關係密切。值此時機俄羅斯大張旗鼓展開宣傳必然值得玩味,我們能從中解讀出哪些信息?(圖片來自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
youtube上的一個現場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b0hFIf4Zaw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宣傳,但這個宣傳作的漂亮啊。
幾個月前IS就是在這個劇院遺址里槍斃政府軍俘虜的。同樣的場景,人類藝術的頂峰在此上演。還有比這更強烈的文明戰勝野蠻的意象嗎
同樣普京在現場連線說的話也非常大氣立足點很高
俄國軍隊和軍人的一個有趣之處,就是在於這些「武夫」和「亞洲游牧野蠻民族」對於音樂和生活的態度。
老一輩中國人對於「戰場音樂會」最熟悉的印象,可能就是蘇聯電影里《莫斯科保衛戰》中,亞歷山德羅夫紅旗歌舞團在炮聲隆隆的前線遮蔽部中,手持電話筒,為前線的炮兵們高唱《神聖的戰爭》。
而劇中,時任集團軍司令員的羅科索夫斯基也盛譽道:「這等於派來了增援預備隊。」
這一個片段究竟是莫斯科保衛戰期間的真實史實改編,還是電影的藝術創作已不可考。然而蘇聯軍隊的「前線音樂會」之盛行,倒是真真切切。
一大早,他們就把我們送到前沿陣地,正趕上一次炮擊,還有「喀秋莎」。當「喀秋莎」發射時,背上的軍服都會顫動。接著士兵們開始進攻,尖兵們在雷場辟出通道,士兵們衝鋒,我們則後送傷員。
一次,我記得我們抬了一名軍官,他有一個小的提箱。我們從凌晨四點起就沒有睡過,也沒有吃過東西。我跟他說:「把箱子扔了」。他箱子里會有什麼東西?他帶著箱子可是太沉了。
「我不扔,如果你們不想連箱子一起搬的話,別動我好了。」
我們只能由著他,我們還能怎麼樣?
直到戰爭結束後,我才知道那裡面是一把小小的小提琴。
最後一個發言的人剛結束話語,似乎那幾句話還在空氣中打轉,大家還在等待著聽下面的話時,手風琴聲就忽然響起來了。
誰也沒留意,這手風琴手是從哪來的,是什麼時候登台的,但不用懷疑,他一定是得到某種暗示。
他演奏的是支什麼曲子呢?是《喀馬林舞曲》……
舞曲演奏的是那樣鏗鏘有力,聽了不禁讓人產生想跳一跳的念頭,兩條腿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
——《恰巴耶夫》
是啊,人們喜愛音樂,享受音樂,哪需要什麼冠冕堂皇,辭藻華麗的理由呢?
「舞曲演奏的是那樣鏗鏘有力,聽了不禁讓人產生想跳一跳的念頭。」
那就跳吧!
就連剛從德國死亡集中營里解救出來的猶太老頭,都能在俄國手風琴的悠揚樂聲中,掙開他的那一雙拐杖——掙開那不堪回首的過去,盡情的享受自由與解放的滋味。
也許,這就是音樂能夠帶給人的力量吧。
——《只有老兵去戰鬥》
【戰爭】老將出馬(只有老兵去戰鬥)1973【蘇聯·中文字幕】
演奏吧!
為了千百萬人所堅守的
為了人之所以為人之處
演奏吧!歌唱吧!
————————————————————————
2016.12.13補充:
昨天剛剛得知帕爾米拉大部失守的消息,敘利亞政府軍丟下幾十輛(根據照片判定,10-15輛)沒有維修的坦克撤退。
隨著帕爾米拉地區的形勢急劇變化,那些被阿勒頗的現實撞的頭破血流的聲音又開始冷嘲熱諷。
「然而宣傳並無卵用」、「俄軍已陷入敘利亞大坑」。「俄爹不給力」。
是的,按照他們所說,「宣傳沒什麼用,文明也沒幾個延續下來的」。我的這篇回答中,正好有一幅蘇聯坦克兵忘我的彈奏鋼琴,高聲歌唱的照片。(就在上面)
然而——
No.537號斯大林坦克及其全體成員的結局,是這樣的。
人的生命同樣脆弱而易逝。
而《莫斯科保衛戰》中,除了紅旗歌舞團在前線演唱《神聖的戰爭》這一「前線音樂會」劇情外。
全片另一場「前線音樂會」,發生在波多利斯克軍校學員的散兵線衝鋒。
在1941年的蕭瑟秋日,這些人為了不知要何年何月才能等到的,虛無縹緲的勝利。伴著嘹亮的愛情頌歌,向著註定的失敗與死亡,發起衝鋒。
「菲利普!唱起來!」
我這一生漂泊四方
輾轉反覆歷經風霜
萍水相逢有過多少次
歷歷在目
回首往事
我記得外省小城一座
寂寥 偏僻
引人愁緒
記得車站和教堂
記得林蔭道路上
人影閃動對對雙雙
望見可愛而親切的身影
藍色小帽子 藍色短上衣
雪白襯衫包裹少女身姿
我飛逝的浪漫故事...
塔妮婭,塔紐莎,塔吉揚娜,
你是否記得那火熱的夏季?
難道我和你能夠忘記
共度的時光,點點滴滴?
......
1941年的秋季,失敗一個接著一個
波多利斯克軍校學員損失殆盡
那個好嗓子的菲利普也犧牲了
然而正是因為像這樣的勇敢者,成千上萬的犧牲,他們保住了莫斯科。並且踏上通往柏林之路。
「鋼琴大師」的537號斯大林重型坦克被德國人摧毀了,可這改變不了什麼,改變不了納粹逆流註定失敗的結局。
同樣,ISIS砸下20輛坦克,近百輛自爆車,糾集五千人馬,在某國無人偵察機的全程關照下,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啃下帕爾米拉,個別人士可別高興的太早。
在1945年初還能打出阿登反擊戰和巴拉頓湖攻勢的,那支不甘心自己滅亡的罪惡軍隊。在柏林包圍圈、在布拉格包圍圈、在「庫爾蘭武裝戰俘營」、在5月9號的下場如何,不用多說吧?
看看人家俄宣部,都不臉紅嗎?
想起42年重圍之下的列寧格勒交響樂戰地公演,戰鬥民族骨子裡的血色浪漫
什麼是王師?
毛熊給了全地球一個令人震撼的答案。
С Днём Победы!!!!!!!!!!!!!!
09,05,2016
敘利亞戰區上空的巴赫與門口的羅馬人 【小字報】
帕爾米拉(Palmyra)
一個古老的希臘語名字,意思是「棕櫚樹」,
阿拉伯人稱為泰德穆爾(Tadmur),「椰棗地」
自三千年前開始,
這個沙漠中的綠洲就是通聯三大洲物流樞紐
中國的絲綢與東南亞的香料
通過印度洋從幼發拉底河溯流而上,
在帕爾米拉中轉後
前往黎凡特(地中海沿岸)
再配送歐洲的市民與埃及的貴族們
公元前的一千年中,這裡曾是
所羅門的驛站,塞琉古的要塞
羅馬皇帝們的商貿城
戴克里先羅馬浴場遺址
這裡也是傳奇的古敘利亞女王
芝諾比婭(Zenobia)
曇花一現的帝都
公元前二世紀就擁有超過20萬人口的帕爾米拉
曾是中東地區的經濟與文化中心
甚至曾經有過自己獨特的語言和字母表
帕爾米拉字母表
「帕爾米拉美人」 芝諾比婭的墓葬石刻 公元前3世紀
芝諾比婭的大國夢雖然短命
這座都會在羅馬與拜占庭的統治下風采依舊
作為中東通衢,
帕爾米拉象徵著羅馬霸權對兩河流域的巔峰控制
提埃波羅(Giandomenico Tiepolo)「芝諾比婭降於奧勒良」 1753
7世紀伊斯蘭教崛起後,
帕爾米拉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日漸下降
此後,古城經歷過阿拉伯帝國的繁榮和衰落
見證過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和崩塌
作為兵營與哨站目睹過一戰,接待過歐洲殖民者
風雲變幻,霸業興亡,然而遺址長存
現代敘利亞建國後,
帕爾米拉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帕爾米拉成為遊客訪敘必去的地點之一
然而,2015開始
隨著敘利亞政府軍在內戰中節節潰敗
古城落入伊斯蘭國(ISIS)之手將近一年。
在原教旨主義的指導下,
伊斯蘭國大肆破壞帶有任何古代宗教元素的遺址
因為它們代表著不潔的「偶像崇拜」
ISIS炸毀古代神廟
將宗教雕像拆下集中銷毀
諷刺的是
無論是早年方興未艾的最正宗的伊斯蘭教
還是倭馬亞朝與阿拔斯朝的腥風血雨
或塞爾柱突厥游牧,薩拉丁的駱駝騎兵
旭烈兀的蒙古西征,乃至帖木兒的踐踏
都沒有摧毀這些古迹
然而它們卻沒能夠挺過21世紀的原教旨主義浪潮
建於公元前二世紀的Baalshamin神廟遺址
毀於2015年ISIS佔領期間
建於公元一世紀的Bel聖殿遺址
毀於2015年ISIS佔領期間
建於3世紀的塞維魯凱旋門
毀於2015年ISIS佔領期間
2016年,在俄羅斯空軍的支持下
敘利亞政府軍組織了帕爾米拉攻勢
在3月27日從伊斯蘭國手中奪回了古城
滿目瘡痍中
帕爾米拉的古羅馬劇場倖存了下來
因為它不是宗教遺迹,
故而沒有遭到伊斯蘭國的「清洗」
建於公元2世紀塞維魯皇帝時期的羅馬劇場(amphitheatre)
ISIS沒有摧毀古劇場還有一個原因:
他們用此地表演集體處決俘虜
在ISIS的在線宣傳中,這個地標建築十分顯眼
2個月後,這個浸滿鮮血與苦痛的死刑場
被馬林斯基樂團重新變回了劇場與舞台
俄羅斯發出了最強音:
「野蠻人在哪裡毀掉的,文明就要在哪裡重建」
一瞬間,我們恍若回到了古老的帝國年代
那時,羅馬人帶著龜盾陣型與羅馬法
以威以德,教化天下
如果說凱撒與屋大維的羅馬帝國是第一羅馬,
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拜占庭帝國是第二羅馬,
那麼俄羅斯自1453年拜占庭滅亡以來,
就扛起了所謂「第三羅馬」的大旗
這裡所謂的「羅馬」,
也就是代表西方,制霸世界
俄羅斯帝國扛了五百年這面大旗
激勵著俄羅斯民族的崛起
經歷了伊凡雷帝的反覆無常
彼得大帝的銳意進取
凱瑟琳女皇的文明進步
直到十月革命拋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範疇
不過,雖然布爾什維克處決了羅曼諾夫皇族全家
然而第三羅馬的普世精神卻在某種程度上
於共產革命的理想中傳承了下來
70年代末的世界共產主義版圖
今天的俄羅斯,馬克思的幽靈已經被拋棄,
然而第三羅馬的精神並沒有消失
你們的硬漢普京,
以大俄羅斯民族主義的形式復興了帝國氣質
俄羅斯聯邦總統旗:代表羅馬霸權的雙頭鷹
然而,和烏克蘭危機後深陷泥潭的俄羅斯一樣,
歷史上「第三羅馬」的招牌
只要出了俄羅斯,就很少有被廣泛承認的時候
拿破崙的法國,維多利亞的英國,二戰後的美國
都扛起過「當代羅馬」的頭銜
(美國直到現在還在自譽為「新羅馬」)「羅馬」這面旗幟代表著西方文明的制高點
自然不能輕易拱手讓人
故而,普京從野蠻的極端分子手中
收復羅馬巔峰時期邊疆的帕爾米拉
並派樂團在古劇場演奏古典音樂
具有「實現第三羅馬偉大復興」的歷史隱喻
樂團表演前普京致辭,「文明與希望」
某種程度上,俄羅斯這個行為的文化意義大概和
某 收復吉爾吉斯斯坦並在托克馬克(Tokmak)
召開紀念李白誕辰的唐詩朗誦會是一個意思...
一帶一路,還差得遠呢...
當然
西方國家的新聞媒體是見得多啦
紛紛識破了毛子國宣傳機器
推銷精神羅馬的險惡用心
米帝的時代周刊
表示該樂團第一大提琴Roldugin是普京的白手套
不信你們去查那個名字都不讓提的文件
路透社用大標題附議
對!對!樂團里那個就是普京的小夥伴
BBC:我們大英外交部認為該音樂會
毫無品味,分散了本應關愛難民的注意力
體現了俄羅斯政權的極度墮落
呵呵,也沒見你們去打ISIS啊...
樂團中有普京的白手套,是事實,
音樂會是為俄羅斯帝國宣傳造勢,也是事實
然而你們如果一定要說音樂會毫無品味,
然後就把毛子們批判一番
那我覺得你們啊,還需要學習一個
因為毛子的審美一直都是
殘酷中方顯文藝本色
無論是1917年後的饑荒中
革命群眾餓著肚子也要看《天鵝湖》
或者是在德軍圍攻列寧格勒的炮火聲中演奏
肖斯塔科維奇的C大調第七交響曲
還是《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
決戰前女兵嬉戲沐浴
脆弱柔嫩的文明之花
只有在鮮血與炮火的襯托下才分外珍貴
最後的最後,關於這次音樂會
雖然俄羅斯宣傳部門努力做了普及工作
然而西方主流媒體要麼噤聲,要麼酸酸
但公理與和平,文明與希望
自在人心
YouTube上
該音樂會視頻下的評論區吵成了一鍋粥
下面是一些高票評論的節選:
葡萄牙網友:感謝展現人類最好的一面!
美國網友:感謝俄羅斯
非洲網友:企盼王師...
希臘網友:你如果不在俄羅斯這邊,
你就在恐怖分子那邊
(改編小布希當年的名言)
德國網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美帝
法國網友:俄羅斯萬歲,自由敘利亞萬歲
義大利網友:美歐制裁俄羅斯是不對的
當巴赫的《恰空》
與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一交響曲》
響徹古城廢墟的上空時
一切人間的紛爭似乎都不重要了
這無關第三羅馬復興與否,也無關地緣衝突
而是文明與野蠻的決戰!
致人類文明!
http://weixin.qq.com/r/BD9geKzEgvH9regb92oW (二維碼自動識別)
米帝要建立阻擋移民的長城
歐洲小清新右翼活動如火如荼
毛子在維護世界和平順便文藝范
你們又都拿錯劇本了吧
中特帝一遍繼續嗑瓜子看戲一邊說道
看看人家的俄宣部!
看看人家的美宣部!
某閻王殿已經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板了,它簡直是桶底的那個洞啊!
這是真·戰鬥民族一脈相承的血色浪漫啊……
柴可夫斯基說,寫1812序曲是最無聊的,和應付家庭作業一樣。所以為了與眾不同一點,我在結尾加上了教堂的閣鍾和火炮,火炮數量越多音樂效果越好(傲嬌臉)
【世界最雄偉樂章】柴可夫斯基 150生日晚會,列寧格勒,《1812序曲》(1880年)
火炮伴奏版
布爾什維克們忍受著餓肚子也要去劇院聽音樂,看《天鵝湖》。
在《向斯拉夫人告別》的進行曲中排成戰列線的衝鋒。
紀念陣亡士兵的哀樂,最終寫成了《在滿洲里的山崗上》這種圓舞曲
列寧格勒餓死了43萬人,餓殍一樣的音樂家拿到樂譜立刻排練。
在《列寧格勒交響曲》響起之前,為了防止納粹進攻打斷演奏,用火炮洗了一個小時的地。
德國人:炸的我褲子都脫了,僅僅是想安靜的聽一場音樂首演?
紅場大閱兵,聽著普列奧布拉仁斯基近衛團進行曲,荷槍實彈的士兵快速通過紅場。
出了莫斯科,就是前線。
亞歷山德羅夫紅旗歌舞團在莫斯科保衛戰用電話線向前線演唱《神聖的戰爭》
喀秋莎這個心愛的名字,不僅僅是遠方家鄉的那個姑娘,也是眼前的火箭炮
亂入一個,雖然自己很不願意承認,但是赫魯曉夫的戈恰克跳的非常好…,
所以他經常抱怨「媽的史達林老子進政治局不是來給你喝酒的時候當伴舞的混蛋!」
最後的最後,蘇聯解體那一天。
蘇共中央電視台循環播放《天鵝湖》。
--你以為《戰爭之王》那段AK47的台詞和背景音樂僅僅是介紹槍支嗎?
直到現在,這種骨子裡的文藝本色依然不改。
保衛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向俄聯邦宣誓效忠之後的哥薩克人背著衝鋒槍,建立街壘,拉起了手風琴唱著《雪球花》和烏克蘭軍隊對峙。
海軍效忠之後接受的第一個命令是防禦塞瓦斯托波爾海域阿賈爾斯海灣。
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像先輩那樣再次用船身抵擋美軍的唐納德·庫克號驅逐觀察艦,
最後,海員們唱起來《水兵之歌》,將「奧恰克夫」號自沉,堵住了想出的烏克蘭軍艦和想進來的美國軍艦,讓其進出不得。
如今,有了這場戰地音樂會。
這是戰鬥民族一貫相承的情懷
只有戰鬥,才有音樂,才有殘酷的浪漫
俄羅斯人的文藝,一般人都不可描述……
在我們的少數民族表演竹排排舞的時候,
哥薩克日常跳的是這個
哥薩克馬刀舞--右邊的小個子是高手
哥薩克女人喜歡這個
馬刀舞-Танец с шашками
1945年的柏林
1994年的車臣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音樂不停。
唱起來吧,跳起來吧。
鐵拳
麵包
馬戲
慈父
圖侵刪~
說句題外話,毛子可是一個出過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普希金、郎道。。。。。。等等等等的民族,逼格之高,19世紀以來簡直可稱世界第一,不知為什麼有些人非認為毛子是野蠻民族。
英國外交大臣Philip Hammond稱,這場音樂會沒意義,只是轉移一下還在受難的敘利亞人的注意力。
-------------------------------------------------------------------------------
加一句:我不想關注這之後的政治意義,我只看到了鮮血變成了和平,一個古老的人類遺迹得到了救贖。感謝俄羅斯對全人類做出的貢獻。
《俄音樂家被迫到ISIS交戰區為士兵演出》
《普京的野心,指揮家公演為其侵略開道》
《俄交響樂團向ISIS致敬,在其刑場公演》
幾千年過去了,歐洲那些野蠻人後裔建立的國家,還是不懂文明。
=
俄國人不是歐洲人,俄國人是羅馬人。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洪荒時代,人類還沒有走出蒙昧,遷徙者們每到達一片新的土地,就會設法做一些儀式性的事情,對這片無主之地宣誓所有權。
也許是點一把火,也許是壘一個石堆,也許是一次祭祀。之後,他們會認定,腳下這片土地,屬於自己。
當人類發展出文明,文明與文明之間,文明與野蠻之間互相征服。每一次成功征服之後,勝利者都會對腳下的土地宣誓所有權,就如同人類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時候一樣。只是換了一種方式。
比如美國人在月球上做的
後來文明衰退,只剩下遺迹在那裡,告訴後來人們那裡曾經存在過什麼。
音樂本身的性質,音樂的起源,音樂的發展幾乎是像火一樣古老的事情。從人類洪荒時代開始。
音樂就一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音樂是一種儀式。
尤其是交響樂這種。
俄羅斯交響樂團在帕爾米拉劇院遺址演出,藉助這個特殊的地點傳達出兩個信息
文明重歸這片土地。
這件事由俄羅斯人做到。
如果這不是一件偶然事件,那策劃這件事的人一定是一個非凡的夢想家。
東羅馬果然被俄羅斯繼承了,雙頭鷹永不低頭!
放眼全世界,好像只有毛子還在雅爾塔體系的殘軀上修修補補,完成著古典主義的義務
絕不放棄把恐怖份子溺斃在馬桶里的任何機會。
本場演出的指揮捷傑耶夫。我個人最欣賞的指揮家之一,和他並列的是阿什那肯齊。
下文轉自搜狐 原文標題為俄羅斯指揮家瓦萊里-捷傑耶夫:音樂家還是政客
捷傑耶夫指揮時,左手像蝴蝶翅膀一樣微微顫動,間或抬起手來撥開擋住眼睛的稀疏灰發;他的右手有時捏著一根小棒,有時是小牙籤,但多數時候什麼都不拿。一名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家發現,學校里許多指揮系學生都在學他的震顫指揮手勢。不過捷傑耶夫的指揮魔力不僅在手上,倫敦交響樂團首席單簧管演奏家安德魯?馬里納說過:「他從眼睛到嘴巴都非常神奇。」
捷傑耶夫濃眉下突出的大眼睛非常有表現力,從鼓勵演奏者的自信神情,到對浪漫的渴望而不經意流露的狂喜以及深沉的憂傷,他豐富的面部表情足以讓演員嫉妒不已。當音樂漸強時,他的手臂來回擺動,好像在泳池裡奮力游泳;只要處在音樂中,他整個身體都為之沉醉。他不用指揮台,他擔心自己忘我時會摔下來;他不用指揮棒,因為他不需要用道具來支撐他的權威。
音樂的沙皇
捷傑耶夫對中國並不陌生,他首次來華演出是1998年,在人民大會堂,江澤民觀看了演出;2000年他在北京世紀劇院演出;2007年12月25日他在國家大劇院參加了開幕演出;2011年10月和2012年3月他又頻繁地在國家大劇院兩次現身。他所帶來的強大的俄羅斯之音,每次都讓中國樂迷為之歡騰鼓舞。
而在俄羅斯,捷傑耶夫更像個獨裁者。「在馬林斯基歌劇院,我的責任無限大,我的可能性也是無限的。」捷傑耶夫說。
1988年,那時候的馬林斯基歌劇院還被叫做基洛夫劇院,劇院有世界一流的芭蕾舞團,但管弦樂團甚至都不是列寧格勒最好的。
當時的蘇聯已經到了解體的邊緣,人心渙散,樂隊人員大量出走西方。基洛夫劇院的樂手們感覺到了生存上的危機,他們與劇院談判要自行選舉劇院總監。經過無數次交涉,劇院終於同意進行選舉。選舉結果卻大大出乎預料,34歲的捷傑耶夫以85%的高票擊敗了原總監特米爾卡諾夫,成為了基洛夫劇院的新任音樂總監。
捷傑耶夫在接手基洛夫劇院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留住有才華的年輕藝術家,並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頂尖的歌唱演員紛紛嚮往去西方發展,那裡可以掙到美元,有更多成為國際級大明星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基洛夫劇院與演員簽訂合,允許他們每年花一些時間在西方演出,但需在基洛夫劇院排演新劇目或有特殊演出任務時返回。這些演員需向劇院上交一部分在西方演出的收入,這樣就可以保住劇院留給他們的養老金和醫療救濟金。捷傑耶夫認為,自己的演員能夠在科文特花園這樣的西方著名歌劇院擔任主角,也是在為基洛夫劇院贏得榮譽。但是他指出:「如果我一發現有人為了100美元,去西歐一些低水平的小劇院里演出,而把基洛夫劇院的整個演出季置之不理的話,我會發怒,我會對這些演員說:別再回來了。」
雖然蘇聯解體後,基洛夫劇院改回了原先的名字馬林斯基歌劇院,可政府津貼從演出預算的95%減少到了35%。劇院在捷傑耶夫的積極帶領下不但沒有因為津貼的減少而舉步維艱,反而更加富於活力。他不僅演出大量經典的俄羅斯曲目,還帶領樂隊演出大量的俄羅斯民族歌劇,復活了不少長期被埋沒的藝術珍品,包括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幾部鮮為人知的歌劇,並把穆索爾斯基的歌劇《鮑里斯?哥德諾夫》的原始版本與幾個不同的修訂版一同成功上演。
捷傑耶夫於2003年成功上演了瓦格納的歌劇經典《尼伯龍根指環》,使得這部偉大的作品時隔90年後再次在俄羅斯上演。而且因為這版《尼伯龍根指環》導演製作上的精良表現,被多個國家邀請去巡演。除此之外,劇院還與著名的飛利浦唱片公司簽約,發行了大量唱片。
年輕時,捷傑耶夫就有著過人的自信。捷傑耶夫說:「你要知道和人問好的方式,讓他們必須認識到你的權威。」在他擔任藝術總監的時間內,他不僅把馬林斯基歌劇院打造成了世界上最勤奮、最忙碌的樂團,還讓馬林斯基歌劇院成為了俄羅斯藝術水準和收入最高的樂團。
從馬林斯基歌劇院走出的,現已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紅人的女高音安娜?奈瑞貝科說:「我記得頭一天晚上我在演比才的《卡門》,接著第二天上午11點我又開始演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理髮師》。沒有人強迫你這樣做,歌手有時必須說拒絕。」
接著她笑道:「但如果你拒絕太多次,這對你來說會很危險。」
捷傑耶夫知道,在現在的俄羅斯,歌劇、芭蕾和交響樂必須和流行娛樂競爭。蘇聯時代忠實的觀眾已經不再,馬林斯基歌劇院需要新的明星,比如性感的、有著國際聲譽的以及八卦緋聞的名人,他一手打造和扶持了安娜?奈瑞貝科、奧爾加?波羅迪娜和迪米特里?羅斯托夫斯基等明星大腕。
政客的盟軍
「在美國,你可以不知道總統是誰,照樣能在好萊塢混得風生水起。但在俄羅斯,和克里姆林宮裡的領導關係好壞直接影響到劇院的命運,如果你經營著馬林斯基歌劇院,而說自己不關心時事,你就是個騙子。」捷傑耶夫說。
在後蘇聯時代,重建馬林斯基歌劇院需要的政治技巧不會少於音樂技巧。馬林斯基歌劇院有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莫斯科大劇院,這裡是1918年蘇聯遷都莫斯科後的俄羅斯文化中心,但那時因派系鬥爭和不思進取而陷入困境。
1995年底,葉利欽政府要把捷傑耶夫調任到莫斯科大劇院。捷傑耶夫回憶說:「這因為葉利欽聽人說,唯一能拯救莫斯科大劇院的人是瓦萊里?捷傑耶夫。我說:『我不能這樣做,這裡有太多需要我做的事情了,你不需要派人去莫斯科大劇院,你需要改變方式來同時支持這兩家劇院。』」
在捷傑耶夫的要求下,他爭取到了和總理維克托?切爾諾梅爾金會面的機會。捷傑耶夫和代表莫斯科大劇院的著名歌唱家艾莉娜?克希波娃一同前往,克希波娃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為格林卡青年聲樂比賽籌款。
「總理在車臣會議的間隙只有15分鐘可以聽我們說話。」他回憶,「克希波娃用十分鐘時間介紹格林卡比賽。她想為比賽要10000美元。我瞥見門口還有一個人在等開會。輪到我時,我說,『維克托,如果你不馬上給我們每個劇院1000萬美元的話,俄羅斯將失去這兩家劇院。』當時克希波娃聽我這麼說很沮喪,她以為肯定會失去了自己的10000美元呢。」
捷傑耶夫接著說道:「你不知道我們的薪水實在少得可憐,這樣下去人才全會流失到西方。」
總理反問他:「我到哪裡去找這1000萬?」
捷傑耶夫說:「這只是你在車臣戰場上一個小時的花費。」
總理說:「這和車臣無關。」
捷傑耶夫接著反駁:「在戰場上,大筆的錢就像炮灰一樣消失掉。要知道你將要建立的不是劇院,而是民族的榮光。你想像一下他們的前景。你看莫斯科大劇院的處境多麼悲慘。」
捷傑耶夫如此開門見山地告訴他事實時,讓總理有點震驚,他們竟然又聊了一個小時。之後很快,葉利欽就撥給了兩個劇院1000萬美元。
同年八月,葉利欽任命捷傑耶夫為馬林斯基歌劇院的總指揮兼藝術總監。「總理向葉利欽轉述了我對劇院情況的介紹。」捷傑耶夫說。此後,馬林斯基歌劇院則完完全全屬於他領導了。
1998年1月,葉利欽少有地觀看了馬林斯基歌劇院的一次演出,那時捷傑耶夫開始想擴建劇院。
「我趁機向葉利欽提出了三個問題,」他回憶說,「很多資深的音樂家的薪水很少,我希望我們能幫助他們。葉利欽沒有回應。我們想去伏爾加河附近演出,希望他能幫我們組織。葉利欽也沒回應。接著,我提到了美國。」
捷傑耶夫告訴葉利欽,他需要3000萬美元把劇院升級到可以和美國劇院抗衡的標準。捷傑耶夫巧妙地觸發了這位領導者的競爭天性,他和葉利欽說:「美國的文化符號有兩個,肯尼迪藝術中心和林肯藝術中心,林肯藝術中心不僅是一個劇院,還是美國的文化符號。俄羅斯偉大的文化也同樣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符號。」葉利欽看著他說:「讓我們來做這件事。」
他再一次成功了。「我很驕傲,因為我挑戰了他。」捷傑耶夫說,「沒有人像我這樣和他說話,人們都怕他,他像熊一樣。記得當時他很激動,使勁拍桌,酒杯都晃動了,他的確是個大人物,馬上籤了合同。」而後捷傑耶夫的一名財政官朋友打電話給他,問捷傑耶夫到底和葉利欽說了什麼?葉利欽簽字的地方竟是一個洞。
捷傑耶夫的政治才能還不止於此,普京就任聖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長時,曾是基洛夫歌劇院的常客,因此捷傑耶夫和他結交。雖然在媒體的訪談中,捷傑耶夫從不願意深談自己和普京的朋友關係,但據說他可以直接撥打普京的電話,並且他和普京互為雙方孩子的教父。
1992年,捷傑耶夫在聖彼得堡一手舉辦白夜之星音樂節。出席這個音樂節的幾乎都是皇親貴族、政府要員、鉅賈大賈,據說,一張餐券價格超過3000美金,所以,它更像是為劇院募集資金的慈善晚會。普京也親臨了這一音樂節。英國《獨立報》曾對2001年的白夜之星音樂會有過這樣的描述:「當普京進來時,所有人都起身,一片歡呼聲。『那是總統!我們的總統!』一位女人用充滿敬意的語氣喃喃說道。普京和夫人走到瓦萊里?捷傑耶夫身邊坐下……在焰火、爵士和舞曲之後,宴會已經到了凌晨4點。這樣,錢就被籌集起來,用以重建馬林斯基歌劇院。」
有評論抱怨捷傑耶夫不再是音樂家,而是一名政客和商人。但正是捷傑耶夫和政客以及富商之間的良好關係,才得以讓劇院持續良好地運轉,並且在他的努力下,興建了新的歌劇院。未來如何,正如捷傑耶夫自己所說,歷史將會評價他。
TIPS: 瓦萊里-捷傑耶夫
瓦萊里-捷傑耶夫是當今古典樂壇上炙手可熱的中生代指揮家之一,目前擔任著名的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歌劇院藝術總監(1988年起)、倫敦交響樂團藝術指導(2007年起),並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等世界知名樂團保持著密切合作。
在捷傑耶夫領導的馬林斯基歌劇院,主要管理層都是他的家庭成員。他的姐姐拉瑞莎管理著馬林斯基歌劇院的青年歌唱培訓學校,他的妹夫也在劇院工作。他的母親、兩個姐妹和他們的家人,都住在他位於聖彼得堡濱水區的家中。他的妻子娜塔莉亞?傑比索娃比他小27歲,當她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捷傑耶夫在母校認識了她,他們現在有三個孩子。其實在娜塔莉亞進校時,這所學校就已經以捷傑耶夫的名字來命名了。
捷傑耶夫對年邁的母親很孝順,在波羅的海海邊的三層別墅中,他專門為母親的卧室裝了一個有透明玻璃的電梯方便她進出。捷傑耶夫對朋友也很好,他曾有一名朋友,也是劇院的慷慨贊助人——金融家阿爾貝托?維拉因詐騙入獄時,捷傑耶夫以個人名義為他繳納了50萬美元的保釋金。
今年58歲的捷傑耶夫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為劇院籌措資金,參加無數的新聞發布會,召開各種管理會議,安排各種演出,還要擠出時間和妻兒相聚。「他不喜歡事事都計劃完美,他喜歡挑戰。」馬林斯基歌劇院的舞台設計師喬治?提平說。因此,他有時會演出遲到,錯過一些排練,還會經常指揮一些樂手演沒準備好的作品。
個人PS:捷傑耶夫和中國關係密切 15年底曾攜馬林斯基樂團來京演出 精彩澎湃的三個小時讓人難忘,今年下半年據說還會來 愛好者可關注
推薦閱讀:
※為什麼伊拉克軍隊在ISIS面前如此不堪一擊?
※如何看待「俄軍空襲土耳其救援車隊致 7 死 10 傷」?下一步將如何發展?
※伊拉克的 ISIS 叛軍事件最終以何種結局收場的可能性最大?
※兩億美元和兩條生命,哪個重要?
※如何看待央視只稱呼ISIS為「極端組織」卻從不稱呼其「伊斯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