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開言路對於封建王朝的意義?

為什麼大多聖賢的治理都有廣開言路這一項?就不怕廣開之後有些「言」不準確嗎?


一句話答案:「言」準確不準確一點也不重要,廣開言路的目的其實只是想搞事情而已。

我舉個栗子,老闆帶著員工一起吃飯。
老闆想吃西餐,如果此時二把手也想吃西餐,那自然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是如果二把手三把手都只吃東北菜。怎麼辦?老闆可以「徵詢大家的意見」。等到心領神會的員工集體要吃西餐,老闆也就順應民意去薩莉亞吃了頓披薩。這個過程就叫做廣開言路。

為什麼說這是在搞事?
因為這個過程中,只有二把手三把手的意見被忽略。如果對應到君主制國家,一把手是國王,二把手三把手通常就是宰相,而對於宰相來說自己的建議得不到採納也就意味著自己的政治意圖無法實現,那基本離下台不遠了。
也就是說,對廣開言路而言,損失最大的其實是宰相。

這就解釋了中國歷史上大部分知名御史活躍的時期,宰相的存在感稀薄。而宰相特別屌的時候,大部分人往往記不起當時的言官都有誰。

當然,廣開言路也是有風險的,因為也可能出現員工和二把手聯手懟老闆的情況。不過要注意一點:宰相是會經常換的,但是換皇帝卻相對少見。以北宋為例,皇帝換了九個,宰相卻有七十多位。所以概率上,老闆被懟的次數可能更多,但是收到的傷害卻要小的多。


新任總經理上任要搞事,怎麼辦?

請顧問啊!

各個領域找一批顧問來,提問題,找問題,製造問題。

不管有沒有問題,製造問題就是目的。

然後呢?

拿著問題就可以收拾人了。

至於顧問單位嘛,拿錢走人。

雙贏啊!


一般來說,廣開言路證明現有的政治集團的力量對比趨於均勢,想要破壞均衡必須要引入外來原因。


我國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在這個體制下,官員是皇帝的治國工具、軍隊是保鏢、臣民是傭人,整個天下是家天下。

當權力如此集中的時候,也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極強的信息不對稱。皇帝的精力有限性和權力集中帶來的皇帝公務相對無限性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要掌握更多真實信息,要麼儘可能自己多幹活,要麼分出一部分權利。

前者效果太差,一般都是後者,例如設置丞相。這種情況下,帝國的權利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們分享。這個時候,皇帝如果自己不注意,就可能變成技術官僚的提線木偶。

避免這個結局的手段就三個:制度制衡、自己聰明、信息優勢。

所以廣開言路就是為了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當權力異常集中,假話和阿諛奉承就會堵塞信息渠道。只有廣開言路才是辦法。

另一位答主認為廣開言路害死了清朝。其實這是不對的。清朝崩潰不是廣開言路的結果,應該反過來,清朝崩潰倒逼了廣開言路。

西方資本主義的商品傾銷摧毀了清朝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由此引發的太平天國運動摧毀了滿清的軍事基礎,滿蒙八旗;首都兩次淪陷徹底擊碎了皇室的權威,東南互保、漢族軍閥擁兵自重就是必然的。

而當漢族軍閥和地方官僚發現羸弱的清朝連發工資都困難的時候,給誰打工不是打工啊。興許孫文能發出工資來。所以武昌起義,全國響應。

若是不廣開言路,那麼清朝官員還要晚開竅幾年,那麼北京可能還要淪陷幾次。


不怕不正確
不正確的言論一出爐就可以 引蛇出洞 是為陽謀
一個政權三條腿 槍杆子 筆杆子 錢袋子
輿論的陣地你不爭取,對手自己就會據為己有
話說一個政權要是連自己的執政合法性都說不明白,說不過對方的話,這個政權一般長久不了
政治是經濟的高級綜合形式,內部各種意見互相妥協合作是正常的表現形式。人又不是電腦遊戲里的程序npc,只搞一言堂來混的佬兒遲早是要還的


沒什麼意義
頂多就是討好下那些士紳知識分子,爭取為自己留下個好名聲。

一個合格的統治者至少有三個基本技能:
分辨下屬報告的真假
分辨下屬代表的階級和相關利益
分辨數據的真假並根據數據做出正常判斷

比如收礦稅的時候會有一堆文人跑出來說這是「與民爭利」「傷民斂財」,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先搞清楚這個「民」指的是天下百姓還是某些利益集團。


@陳風暴烈酒
你所謂的「廣開言路」?只是皇帝接受信息的新媒介嗎?真正的廣開言路意味著權力停止對言論的迫害。更何況,你憑什麼認為「廣開言路」就可以規避信息不對稱了?要知道,統治也是有成本的,正如大清出台大清報律 你如何規避一些失真不實的言論?難道憑藉著大眾口中信口胡謅一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就做到了?如果「廣開言路」=獲得真相,這個公式成立,要建立在第三個前提下,那就是皇帝足夠聰明,能夠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自己判斷信息得到真相。

可惜,聰明的皇帝只是鳳毛麟角。道德經說:「是以聖人之志,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利害得失比較下,「愚民」在王朝國家本身就是一種降低統治成本的最優解,

集權制度的王朝國家必然是國家利益高於民眾利益,而當言論一開,以封建王朝受教育水平之低,你以為他們會提什麼要求?清朝開通咨議局後,民眾要求的最多的是什麼?是富國還是強兵?不是,是米價太貴了,稅太貴了,我們要降稅!

——————————————————————————————————————————先下結論 越 廣開言路,死的越快

前段時間在自己公眾號上碼了篇東西,轉知乎來獻個丑
一份薄薄的報紙為何能毀滅整個清王朝?

文/由拳野稻

眾所周知,清朝覆滅的兩大根本原因,是新軍失控和地方獨立。那為何幾年前還呼聲很高的清王朝,不過短短數年,一夕之間就成了過街老鼠呢?這其中,紙媒傳播起到了很大的因素,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一張薄薄的報紙,究竟掀起了多大的波瀾呢?

清朝末年報紙的繁榮

根據《中國新聞傳播史》的統計,報紙在清末時期的發展迅猛的令人咋舌。1901年中國的報刊是34種,1902年是46種,1903年是53種,1904年是71種,1905年是85種。到了1906年,清廷開始預備立憲時,達到了113種,一直到清朝覆滅的1911年,報刊種類達到了209種。這短短10年間,報紙的種類翻了6倍多,可見,當時的新聞媒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氣候。

而其中,大多為民辦或者洋人創辦,清廷真正的官辦紙媒,尚不足10%(《試論晚清時期公眾輿論的擴張》),這一弊端,也為日後埋下了隱患。甚至當時許多人認為,辛亥革命就是報館鼓吹出來的。(《湖北的輿論導向與武昌起義的成敗》)。

禍起蕭牆

在當時,想出版一份報紙有多容易呢?條件如下:

1,滿20歲

2,不是瘋子(《大清報律》)

只要滿足這兩項條件,你就可以向當地政府請求出版發行報紙了。所以當時報紙如雨後春筍版層出不窮,也導致了當時進入這一行業的人良莠不齊。大家都想博眼球?該怎麼才能出彩?

例如《我朝新研發驅逐艦「建威號」20多技術專利,美利堅驚呼,大清不可戰勝》

《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秘不可宣的秘密》

如果清朝真有這類文章,那也是可以堂而皇之出現在報刊雜誌上的,晚清時期雖然發行過五部關於整治報刊的法律,但其整治程度卻異常寬鬆,寬鬆到什麼程度呢?一些泄露軍事外交機密等的犯罪行為也僅僅罰款了事。而到了1907年後,清政府甚至開放了對司法,軍事活動的採訪權利。無論是外交,海陸軍事件、政務、訴訟或會議事件、制度的好壞、法律的利弊、政府政策、官場腐敗、社會黑暗、通通可登載,通通可以評判。時人評論當時北京的輿論是:「其言論自由,可謂有聞必錄。對於政治之得失,內外大員之善惡,皆可盡情指責,人民之冤抑隱疾,更可盡情登載(《北京報紙小史》)。」

輿論的失控

對於輿論方面的寬鬆,換來的卻是革命黨人更自由的成長空間。當時一大批報刊發行被掌握在了革命黨人手中,其中涵蓋有一些發行量巨大的,例如《商務報》《大江報》這類報刊深受廣大底層的歡迎。這類被革命黨人把持的報刊,往往充斥著種種鼓吹革命等悖逆之言,如

「中國情勢,事事皆現死機,處處皆城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為...此時非有極大之震動,極烈之改革,喚醒四萬萬沈夢...和平改革既為事理所必無,次之則無規矩之大亂,故大亂者實今救中國之妙藥也...(《大江報》宣統三年六月一日)

革命黨人還經常以士兵利益的維護者的身份自詡。對於軍中各種不合情理的事情無不盡情暴露。加上軍營處又設有專門的「閱報室」,革命黨人經常在此大量發散報紙,還在暗處標示特約通訊員等,這類進步報刊被爭相傳閱於各大省份的兵營、講武堂(清代培養軍官的教育機構),受到了中下層士兵的歡迎。

(清代軍官教育機構——講武堂)

如黃岡起義,僅僅是因為百姓對米價不滿的小規模事件(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報告),但由於報紙報道的失真誇大,導致了周圍多個城鎮的恐慌,最終質變成大規模民變。各大報紙甚至開始鼓吹起義分子的正面形象,控訴,捏造清軍的暴行。而正是由於清廷忽略於經營輿論,導致了孫文的做大,孫文曾經毫不遮掩的說過:

余於乙未舉事廣州,不幸而敗,後數年,始命陳少白創《中國報》於香港,以鼓吹革命。庚子以後,革命宣傳驟盛,...以宣傳主義;一方則力辟當時保皇黨勸告開明專制、要求立憲之謬說。使革命主義,如日中天,由是各處支部,以同一目的,發行雜誌、日報、書籍。且以小冊秘密輸送於內地,以傳播思想、學校之內,市肆之間,爭相傳寫。

清政府後期過於寬鬆的輿論環境,不僅阻礙了報紙發揮其正常的社會功能,反而使得公眾輿論把清王朝推向了人民的對立面,一方面也是促使自己統治走向滅亡。

原《京報》報館,如今已是一片綠意

人心盡喪

最能顯示清末新軍失控的就是武昌起義,清朝最後的倒台,導火索就是武昌起義,而武昌起義之所以爆發,與湖北新軍集體嘩變有著重要的關係。

兩廣總督袁樹勛對此早有清晰的認識,他在奏摺中寫道:

「新軍與逆黨勾結,皖省釀變於前,今粵又煽亂於後,且主動者多由該軍各級官長,一經獲案,亦昌言不諱。其病根誤聽自由獨立之學說,而外來之誘脅遂以乘之(《革命逸史》)。」

在武昌起義爆發前,湖北新軍的一萬五千多士兵中,參加文學社和共進社的竟有五千多人,而真正與革命勢力為敵的多不過千把人(《辛亥首義回憶史》)。其後1909年武昌起義勝利後,各大報紙刊登了宣傳「推翻帝制,創造民國」的字眼,並畫上醒目的紅筆濃拳。當時江西巡撫馮汝騤派遣軍隊前往武漢鎮壓嗎,當軍隊內部蔓延開這類紅筆濃圈的報紙時,他們已經不願再前往武漢了。清政府做夢都沒想到,才不過短短几年,紙媒的擴散力度已經蔓延至此。不知不覺,自己苦心培養的軍隊都成了革命黨人。


其實很多時候廣開言路皇上是想要提出一項政策或者發動對某些人的政治攻勢。各種言論會被有選擇性的公開出來,作為宣傳攻勢製造輿論。很多時候廣開言路是有目的性的。聰明人也會明白皇上需要什麼樣的言論。古代文官官僚集團的素質是很高的,不會傻到什麼意見都跟皇上說。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面刺齊王者車裂於市,上書者黥面流放海外,謗譏於市朝者下於獄中。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釣魚啊,把異見者都炸出來,參見太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策。


一、先從實用角度來看。
人總是有局限的,廣開言路能集天下之智,集思廣益,何樂不為?至於來的言論是否好,朝中並非無人,君王自己也不是傻缺,自然有人定奪,不可能來的都採納對吧(比如朝議可以提高決策正確率啊)。
廣開言路可以適當彌補中央集權制的缺陷。皇帝的至高無上、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皇帝畢竟只是個人,他要管的事太多了,那就分權,讓人幫他管事,但這樣一來,又有權力制衡的問題。皇帝需要要知道儘可能多的信息,做出智慧的決斷,不然很容易被下面人蒙蔽甚至成為權臣的提線木偶,而且也難以服眾,萬一出起義造反什麼的就不好了。
廣開言路就是個好選擇了,既為更好的治理國家治理尋找更多可用的建議,又可抑制高官的權力(君權相權之爭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了)。
這種做法常常在君王對現有政策有意見時候提出,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議。比如漢武帝下求賢令,的確求到不少有用之才。有時候廣開言路呢,是因為老闆對現有的官員表現不滿意,要搞事情懟某些官員,通常是高層,放古代帝王那呢——丞相大人、外戚、門閥世家們,快來認罪了!還是說漢武帝,他一直就想搞定諸侯王這種封建殘餘社會不穩定因素,董仲舒給他說推恩令,那的確就是他當時所需了,採用推恩令成功不費一兵一卒一個髒字懟死了諸侯王。
當然廣開言路呢,有時候帝王自己會被懟得比較慘,但是實質性傷害不大——人才們說的對,朕記住了,朕以後都改了。大人們呢,該當何罪啊?:)
另外一個作用,釣魚啊:)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啥?有異心的、zz不正確的,看誰傻缺被釣出來,施加點打壓、做掉什麼的(當然是暗戳戳啦,當然也不乏那種就是要防民之口的)。
二、再從裝bility角度來看
君王初即位、遇祥瑞、遇吉事、改元等等,都可能會出求賢令啦納諫啦,以顯示自己是明智的君王、自己求賢若渴、愛才如命、為國家之繁榮昌盛操碎了心blabla,這是君王該有的一種姿態,但有時候就是惺惺作態,裝模作樣。建言獻策的不一定有好下場哦(上一條提了,比如釣魚。當然很多君王是真的求賢若渴的)


人民的汪洋大海是堵好呢,還是疏好呢?


http://zhuanlan.zhihu.com/p/23498931

參考這篇文章

封建時代,人們是很愚昧的,經常吃不飽,而且以宗族形式團結生存。什麼國家都得有點tjjtds的不人道精神鴉片。


作秀,聖君求賢,死了可以記上一筆;
當真吸取一點意見,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給中行説張賓王猛王偉張元宋江李自成們一根胡蘿蔔,免得造反。


各種觀點出來後,該怎樣還怎樣。

開放言論還可以找出隱藏的敵人,並從人群中剪除。


借他人之語,彰自身之意,這是開言路的根本目的,一味自說自話就成一言堂了,不利於民主進程發展…扯錯了,閃!


就是釣魚(廣義的)


古代相權三大系列,行政,軍事,監察。監察起來了以後,行政的老大比皇帝更頭疼。



廣開言路的意思就是現在信息或權利被某些團伙或者個人把持了,廣開言路發現、拉攏更多政治力量,然後一舉掃除障礙。另參考百花齊放、引蛇出洞。


推薦閱讀:

我們是否應該給洪承疇等人翻案?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有多發達(特指鴉片戰爭前)?
明代進士履歷中的治某經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明朝士大夫階級那麼會作死?
電視劇《女醫明妃傳》有哪些史實錯誤?

TAG:明朝 | 宋朝 | 唐朝李唐 | 漢朝 | 封建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