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版《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明清時期廣東省廉州府(今屬廣西)西南部的那一片越南飛地是怎麼回事?

在看譚版《中國歷史地圖集》明朝以及清朝廣東部分的時候,無意發現廉州府的西南部有很大一塊(今廣西東興至防城港之間)不屬於廣東省管轄的地塊,而且是以政權部族界(清朝為國界)划出。很顯然這塊土地不屬於鄰近的廣西管理,看起來也肯定不是獨立政權,而且附近就只有越南一個鄰國,很顯然這塊土地就屬於越南,是越南的飛地了。那請問越南是什麼時候佔領的這片地區?是怎麼佔領的?中國又是什麼時候收回的?以當時中越國力的對比,中國怎麼會容許越南長時間擁有這塊飛地?最後,這塊飛地是不是和現在的京族三島有聯繫?

圖中紅圈處即為飛地位置,明朝時這塊飛地面積很大,上面還標有「永安州」的建置,但百度上卻搜不到任何有關此地的信息(只有當時位於廣西蒙山同名的永安州)。清朝時飛地面積就小很多了,並失去了附近的白龍半島和防城港地區。


謝邀。先請譚老的圖。

@金樓白象 說的很好。我在這裡也是六個字:

補充啦,布哈林!

先對照國界線分別說一下北侖河和題主所說的飛地。

1427年明軍撤出安南之後,北侖河兩岸地區被越南軍隊佔領。這個地帶呈三角形,是分茅嶺-北侖河-十萬大山合圍地區。然而之後安南對這個地方有設置而政令不同,導致成為甌脫之地。後來清滅明之後,1647年越南試圖入侵廣東被清軍擊退,清軍認為雙方的界限應該回到分茅銅柱(15世紀之前)的情況,並且之後對該地的「盜寇」進行了清剿。

然而在1725年之後廣西提督給雍正的奏摺中說:「土民漸次復業,仰慕聖化,屢求內屬,有司因其遠在十萬大山之外,鞭長莫及」,結果這個地方又成甌脫了。1728年清政府還是把這個地方劃給欽州管理,越南提出抗議。

這個事情直到中法戰爭之後,張之洞主持下,中方提出:

該處中國老界確鑿可據之證共有十端」:1.分茅嶺為中國界;2.三不要地為中國界;3.十萬大山以
南,循丈二河兩岸,南抵新安州,濱臨大海,皆為中國界;4.新安州江口為中國界;5.思興水西岸潭
下、河檜、六虎村一帶為中國界;6.古森港海口為中國界;7.澌凜峒三歧江海口為中國界;8.芒街為
中國界;9.江平、黃竹為中國界;10.海面筷子籠、青梅頭以南至九頭山附近諸島皆為中國界。
《郭廷以等.中法越南交涉檔》

結局是基本按照中方的意思,把這個甌脫「三不要」地給收回來了。


然後再說一下這個飛地。

除了 @金樓白象 說的之外(感謝你的答案),我再提供一下之後的進展情況。

越南的莫朝被黎朝擊敗之後,中越邊境就出現了動蕩。

明朝張鏡心的《馭交記》記載:

黎莫俱有,在稔橘州則有朝郡公翁富,改名武永禎等;在花封縣則有扶安侯,名段俊等;在觀欄村則有企陽伯,名裴用等;在萬寧則有黃目等;在塗山則有扶忠伯,名范氵泉等;在那漏則有該宇等,在玠瑁則
有該資等。俱系賊首,原屬莫夷殘黨,今附黎作惡,就各賊首之中,則扶安侯為大。

可見在這個情況下,題主說的飛地成了越南殘兵敗將的實控地區。

還有《欽州志》:

萬曆二十六年,交阯都勇倡亂侵至內地,知州王性率兵直搗玳瑁賊巢,討之。莫登庸遺臣都勇聚眾數千,結營大海玳瑁,以近夷啼雞、松逕、雲插、木魚等村為嚮導,劫掠防城、埇淪等處,至內地刀鞘嶺,危城。

但是明朝還是通過經貿方式分化了這批夷人,以至於最後到越南被法國傀儡之後,張之洞劃界時,這個地方主動歸附了清朝:

《近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中)》(黃國安):

江平一帶,祖居數百年矣,即有一二越人往來耕種,並非土著。現法人吞越,將我內地混入越疆,荼毒我華民,焚毀我廬墓,紛紛逃竄,共計丁口萬餘人,分寓附近村莊,情既不堪,窮殄無告....

而且還排斥越南身份:

一二越人往來耕種,並非土著

以上。

靴靴!

其實我也是二把刀,想要看文獻請查:

《家族的歷史抑或國家的歷史———中越邊境地區沿海族群之身份與認同的歷史考察 》杜樹海
《清代中越陸路邊界桂粵段交涉述論(1644— 1885)》孫宏年
《中法會勘中越邊界粵越段之淺析 》彭巧紅


下午出去辦事了,晚上打開電腦,發現 @布哈林 @逐風天地 已經說的很詳細了。我就簡單說一下沿革吧。

-----------------------------------------------------------分割線--------------------------------------------------------

這塊飛地說來話長......

我之前在繪製後黎朝安邦承宣司圖時特地博客有提到過。這塊飛地(明嘉靖之後才能算作安南國的飛地)叫作「欽州三都」,所謂「三都」,即時羅都、如昔都、貼浪都。

」時羅都(在州治西南一百五十里,至佛淘巡檢司,與交趾永安州接界。)。貼浪都(在州治西南二百里,至分茅嶺,與交趾萬寧州接界。)。如昔都(在州治西南二百五十里,宣德中陷於安南,今萬寧州江平、金勒、丫葛等村是其地。)。按國初......鄉四,曰新立、曰永樂、曰寧越、曰遵化。遵化,舊名時羅峒,統都三,曰時羅、曰如昔、曰貼浪,共八里。宣德中,棄交趾布政司,如昔民黃金廣率其都及貼浪都民一百九十二戶叛降安南,乃以其餘地及民併入時羅都。後其民不相和,復以二都余民湊立貼浪都。十甲弗具,多以絕甲充數。景泰、天順中,寇賊攻劫,人民亡散,天地荒蕪,寧越一鄉殘破。天順六年,始廢其鄉,以其地併入中和、城東二坊廂。又分新立鄉為二圖、永樂鄉為三圖與中和城東時羅貼浪凡九里。「——嘉靖《欽州志》

---------------------------------------------------------分割線--------------------------------------------------------------

整理了一下沿革:

明宣德二年,明朝棄守安南,如昔巡檢司土民黃金廣率領如昔、貼浪二都一百九十二戶,並脅迫佛淘巡檢司九十九村二百里之地叛降安南。安南授予如昔丫葛村黃建、羅浮村黃子嬌、貼浪澌凜村黃金廣、古森村黃寬為經略使(相當於衛)、以貼浪澌凜村為金勒千戶所。據林希元所撰寫《欽州志》記載,安南以如昔巡檢司屬萬寧州,以移置永安州於佛淘巡檢司。另外根據《大越輿地全編》可知,安南於欽州三都設置金勒、澌凜、永安等守御經略,玉山鎮(永安州)、白鱗尾鎮等巡檢司,隸屬於安邦都司。

圖為黎聖宗時期欽州三都地區

嘉靖中,明廷議征交趾,時任欽州知州的林希元修橋修路,上下運走,說動了原先叛附交趾的四峒峒主歸附。十八年,明朝征安南時,莫登庸迫於形勢,獻出其中丫葛、羅浮、澌凜、古森四峒侵地。此後不久,明朝派遣都指揮使王相等分定疆界:金勒以潭鱗河為界了葛以茫溪河為界澌凜以三岐江為界古森以古森河為界但是,安南依舊保有永安州(半島),形成了《譚圖》中我們所見的「飛地」。根據《洪德版圖》的記載,永安州一共有三社。黎末永安州為松徑、歸雞(啼雞)、蠓了三庄十九甲。

明末清初,永安州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時而向中國方面納稅,時而向安南繳款。黎末,永安州歸屬於清,建置大約因此廢除。嗣德九年,永安彭廣興等想歸附海寧府,越南派兵勘探,土民黃璣龍訴於清廷,導致越南的行動但是遭到清政府切責,不得不放棄。直到中法劃定邊界後,飛地才歸屬中國。即今日所謂之京族三島。

參考文獻主要有《欽州志》、《大越輿地全編》、《大南一統志》。

《安南圖志》中的永安州


這一塊看起來很像飛地,實際上還是有陸地相連的。

這種情況下第一時間就應該想到要對照一下地形圖:

實際上在明代的一段時間內,越南的確是擁有圖一所標畫的位置,具體在地形圖上是這樣的:

具體到「羅浮」,則依然是有河流阻隔的,不可能說一片平原就當分界線:

有山川河流天險阻隔,但還是有缺口。因此賊寇可以北上,得以佔領這片地方。再往前推進,就有個從宋代就叫「防城」的地方,主要用於防禦外寇,現如今已經成為了「防城港市」。

後來越南又縮回去了:

換成地形圖是這樣的:

清末鎮南關大捷後談判,中越邊境進行了細化。

現如今中越邊境情況:


這裡應該是京族三島吧。也就是所謂白龍尾島傳言的原型。


圖一有倆地方叫啼雞 松逕

google這倆地方,

家族的歷史抑或國家的歷史--中越邊境地區沿海族群之身份與認同的歷史考察 - 民族研究2010002 - LC期刊

全文很詳細,我沒細看。

其中有段話

聯繫前述與族譜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該區域沿海族群有一個從「屬夷」到「(漢將)後裔」的身份轉換過程。豪丫、啼雞、松逕三村人群在明末被稱為「屬夷」,在譚其驤先生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所載的明萬曆十年廣東地圖中,三村也被標在安南一側而緊靠邊界線。啼雞、松逕所經歷的過程比較清楚,到清道光年間其還是「安南國」啼雞、松逕,直到同治年間,才明確歸屬清朝地方機構管轄。豪丫所經歷的過程大致與此類似,在道光《廉州府志》中,豪丫沒有像啼雞、松逕一樣,被載明為「安南國」。但卷首之「欽州圖」卻標註有「豪丫夷田」字樣,啼雞、松逕村的位置就是如此處理的。在同治年間,埔孔(豪丫)亦同樣出現在欽州防城司屬下。譚其驤先生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所載的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廣東地圖中,清朝、安南邊界線已經從今企沙半島(啼雞、松逕所在)退出,頗與道光《廉州府志》所載相悖。下面,將以豪丫黃氏為個案,探討沿海族群身份轉換過程,以及他們實現這種轉換的方式與社會文化意義。


首先回答題主的最後一個問題。

這塊飛地是不是和現在的京族三島有聯繫?

是的,這個飛地就是京族三島。不過三島現在因泥沙堆積等原因,已經與陸地連在一起了。

京族三島及其西邊如昔、古森等地是宣德初明軍北還時,被黎利軍隊佔領。莫氏立國後,退還了一部分,剩下的最終在清末中法劃界時,完全劃歸中國。具體歷史經過參見 @金樓白象 和 @布哈林 的回答。

明朝圖裡的「永安州」,是後黎朝在此設立的一個州,隸屬安邦處。不過,該州最晚在黎中興時期便被撤銷掉了,飛地就近劃給了萬寧州。所以清朝圖上沒有標註「永安州」。

到了阮朝嗣德年間(中國咸豐、同治年間),飛地隸屬越南國廣安省海寧府萬寧州寧海總。《同慶地輿志》的地圖是這樣畫的:

圖上米山社、萬有村、良知社、良知庯、茶古社和永殖社構成了寧海總,其中米山社、萬有村和江左側的良知社、良知庯便是譚圖上的飛地。根據京族三島的民間詩歌可知,巫頭島就是米山社。那麼萬尾島可能就是萬有村,山心島可能是良知社。

這張圖的飛地轉換到現代地圖上,應該是這樣的:

紅線是《同慶地輿志》的飛地邊界大致走向,橘線是譚圖清朝圖飛地界,綠線是譚圖明朝圖飛地界。

這塊飛地雖然屬於越南,但實際上這裡是中越百姓混居的。按照《同慶地輿志》記載,良知社正納(京族男丁)66人,良知庯別納明鄉人13人,米山社正納8人,萬有村別納清人3人。從人數上看,飛地顯然不止這麼些人,應該還有大量人口隱匿未報。這說明阮朝朝廷無法對這一區域進行有效控制。這裡在中法劃界前更類似於都不管的地界。


推薦閱讀:

明和清誰該對中國近代落後負責?
為什麼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明朝和清朝有很多共同點,怎麼看待某些人拔高明朝憎惡清朝?中國落後其實從明朝就開始了?
如果讓你穿越回明末清初,你會選擇誰並做些什麼,又可能改變什麼?
雍正上台後把「八阿哥、九阿哥」改名為「阿其那、塞斯黑」,這兩個名字是什麼意思?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清朝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