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當年跟蘇聯親密合作了幾十年,為什麼後來突然成為美國的盟友?埃及爭當美國小弟,究竟能獲得什麼好處?
1952年,埃及爆發革命,軍管納賽爾率眾推翻法魯克王朝,建立現在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開國後,埃及跟蘇聯關係迅速升溫,不僅在蘇聯那裡拿到大量援助,並靠其之協助,建立起了一支現代化軍事武裝。
埃及選擇親蘇是有計較的。埃及共和國成立後,蘇伊士運河依然被英法掌控。埃及自然不能容忍這種局面持續,可英法之實力又遠非埃及可以匹敵,所以引蘇為援,勢在必然。
到了50年代末,埃及宣布強行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而英法與以色列則對埃及宣戰,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此戰英法與以色列雖在軍事層面獲勝,但迫於強大的國際社會壓力,最終依然不得不黯然退出蘇伊士運河,埃及終於將這個具有極大政治和經濟價值的世界級海運咽喉要津收回己有。
照理說,隨著蘇伊士運河的成功回歸,蘇聯之於埃及的的舊有利用價值已不復存在。接下來兩國關係雖不會趨冷,但繼續深化的空間也已有限。
但事實並不是這麼回事。在這之後,埃及對蘇聯的依賴反而加重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與埃及的國家戰略密切相關。作為當時的阿拉伯世界領軍國家,埃及一直希望將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整合為一體,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大國。
在之前的《地緣政治:以色列系列》中,雲石君分析過,以尼羅河流域——迦南低地、敘利亞以及兩河流域組成的新月沃地,是西亞——北非阿拉伯世界的地緣中樞,也是最富庶、最核心的地緣板塊。所以,埃及要實現阿拉伯統一大業,首先就需要實現對新月沃地的政治整合。
而埃及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就必須得摧毀以色列。新月沃地呈兩頭大中間狹長的啞鈴狀結構,以色列所在的迦南低地,便正是這個中間的狹長地帶,是連接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的紐帶。這麼關鍵的地盤,卻被一個猶太人國家佔據,這直接從地緣層面粉碎了阿拉伯人整合新月沃地的理論可能。故,埃及要想成就大業,就必滅以色列!
可問題是,無論國力還是軍力,埃及都遠在以色列之下,何況以色列背後還有美國這個大靠山。所以,埃及要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只有選擇蘇聯。
這種情況下,60年代,埃蘇關係繼續升溫,到70年代初時,光蘇聯在埃及的軍事顧問就已達2萬之巨!
但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埃蘇關係出現了逆轉。1972年,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驅逐所有蘇聯顧問,此後,埃蘇雖未徹底反目,但也再沒有回到納賽爾當政時那種准盟友狀態。
而就在與蘇聯關係急轉直下之際,埃及與美國的關係卻逐漸好了起來。到了80年代,隨著穆巴拉克上台,埃及甚至成為美國的盟友!
這個實在讓人費解。畢竟埃及與以色列的矛盾世所共知,而美國又是以色列的最大後台,蘇聯則是當時這個地球上唯一有能力抗衡美國的國家。既然埃以矛盾如此之深,為啥埃及最後卻背棄蘇聯,轉與美國結盟了呢?
其實埃蘇生隙,始於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當時埃及聯合敘利亞、約旦,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結果卻被以色列反打了個稀里嘩啦,丟盔棄甲不說,連西奈半島也落入以色列之手,而蘇伊士運河這條埃及經濟一大支柱,也由埃及的內河,變為埃以兩國的界河。
在這場戰爭中,蘇聯雖然表面上支持埃及,但其實私下裡卻對這種軍事冒險並不認同,提供的實質性幫助也有限。而到了1970年代初,埃及發動第四次中東戰爭,對以色列做絕地反擊時,蘇聯連上次中東戰爭時的口是心非都沒有了,非但不支持埃及,反倒和美國達成共識,要求埃及承認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的現狀。
咋一看,蘇聯此舉全無道理。畢竟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一大戰略基石。阿拉伯國家打擊以色列,應該是符合蘇聯利益的。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蘇聯就是不答應支持埃及的軍事行動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埃及,以及它的阿拉伯盟友們太不中用。要是埃及們真能消滅以色列,那蘇聯當然是樂見其成,拔刀相助也在所不惜。但現實是,前幾次中東戰爭,特別是第三次中東戰爭的結果,已經非常清楚的證明:埃及們壓根就沒有擊敗以色列的可能!
這下蘇聯就不幹了。
畢竟,支持埃及是要真金白銀的。,武器和物資支援就不說了,僅僅是派駐埃及的兩萬多軍事顧問,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這筆投入能換來以色列滅亡,那倒也划算。但每次中東戰爭,其結果都是埃及們完敗。這不僅對埃及是種傷害,連帶著蘇聯的巨額投入,也都打了水漂。
打一次不行也就算了。可埃及卻老不死心,接二連三的發動在蘇聯人看來根本沒就沒有勝算的戰爭,這要是蘇聯再繼續支持,就等於是把自家的錢,不斷的砸進一個註定不能得到回報的無底洞中。
蘇聯人又不是棒槌!在判定埃及消滅以色列,一統阿拉伯的戰略不具備現實可行性之後,蘇聯就必須止損——犯不著再為埃及的妄想,掏自家的腰包買單。
而蘇聯的這種冷面相距,也觸怒了埃及。埃及為啥親蘇?不就是希望借蘇聯幫助,來對付美以?既然蘇聯已經不想再在自己身上下血本,那埃及也就沒有再當蘇聯小弟的必要了。
相反,與美國合作的誘惑卻在持續增加。在之前的《地緣政治:以色列系列》中,雲石君曾分析過美國對阿拉伯各國的政策:是既分化又拉攏。要分化,是因為阿拉伯世界真的實現政治統一,那中東將出現一個強勢大國,進而威脅到美國的中東秩序主導權;至於籠絡,則是因為美國在中東還需要面對伊朗、蘇聯,乃至於盟國土耳其的潛在威脅。鑒於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優勢相對有限,故在確保阿拉伯統一無法實現的基礎上,美國也需要藉助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力量,配合自己壓制那些有可能威脅到自己主導權的非阿拉伯系勢力。
而埃及便是這樣一個不錯的潛在合作對象。埃及是阿拉伯世界領袖;並且地緣區位非常關鍵,不僅是西亞——北非兩大板塊的陸上交通樞紐,更掌控者蘇伊士運河這條世界級的地緣通道。這種國家,如果願意合作,那對美國來說無疑是個重大利好。
其實美國早有籠絡埃及之意,當年蘇伊士戰爭之時,埃及之所以能在軍事失敗的情況下 獲得政治勝利,逼引發吐出蘇伊士運河,這裡頭除了蘇聯的力挺,更關鍵的還是在於美國的支持。雖然美國這麼做的出發點是為了削弱英法這兩個老牌列強的殘餘全球影響力,讓自己能夠取而代之,但至少也證明了,美國並沒有視埃及為敵——不然這塊餡餅怎麼也不會砸到埃及頭上。
其實就埃及而言,與美合作同樣很有好處。且不說西方世界的綜合實力與影響力遠勝蘇東陣營,單就地緣區位來說,埃及作為地中海國家,跟美國合作,可以更好的融入地中海乃至歐洲經濟圈。而且,埃及作為一個二流都算不上的小國,卻擁有蘇伊士運河這樣的世界級地緣中樞,這差不多是三歲小孩抱著個金元寶——能否拿穩當,主要不在於自己,而在於列強想法。而一眾列強中,美國作為中東秩序主導者,真想讓蘇伊士運河換個主人,其實是很容易的。而反觀蘇聯,鑒於黑海——地中海航線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爾被土耳其控制,而土耳其又是美國盟友,所以如果美國真動手,蘇聯根本就無能為力。
也正是基於上述格局,埃及雖然曾長期親蘇,但也沒有因此直接跟美國交惡。埃蘇哪怕是最親密的時候,也沒有結成同盟。
只不過,雖然美埃互有需要,但因為以色列這個死結,所以二者卻始終無法達成合作。
那埃及為什麼後來改變想法了呢!在雲石君看來,主要還是因為被打怕了,也被打明白了!1973年,埃及最後一搏,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希望收復上次中東戰爭中落入以色列之手的西奈半島——只是又一次鎩羽而歸。
此戰過後,埃及終於認識到——自己是絕無能力消滅以色列的了。而既然以色列不能消滅,整合新月沃地,進而一統阿拉伯世界的戰略構想,也註定只能是畫餅一張。
雖然這種承認力不如人的過程非常的痛苦,不過在終於願意麵對現實後,埃及也可以掙脫幻想的束縛,更加理性的來對待國家的未來發展。
而從理性視角,選擇的傾向就很明顯了:與美國合作,既能夠得到美國的保護和援助,還能趁機融入世界主流經濟圈。更重要的是,以「埃美合作」為條件,埃及換取到美國施壓以色列,迫使其答應有條件的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戰場上損兵折將卻不能收復的領土,卻因為與美合作,輕而易舉的拿回。而且,此事後,埃以在美國的斡旋下戰略和解,埃及軍事壓力驟減,由此可以把更多的資源用來振興經濟。
當然,這所有的收穫,都有一個前提——即埃及放棄一統阿拉伯的宏圖壯志。這當然是很殘酷的、可是現實決定了,統一的美景再誘人,卻終究只是個不可企及的幻想。放棄它,雖然夢碎,但至少埃及收穫了實打實的利益。
這就是國際政治版的夢想照進現實!
棄蘇投美後,穆巴拉克治下的埃及經濟迅速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直到近幾年,形勢再生大變。2011年,「阿拉伯之春」波及運動,社會急劇動蕩,執政30餘年的穆巴拉克也被迫退位,並遭受審判。
只不過,這種行動,並沒有扭轉埃及的困局。穆巴拉克完蛋後,穆斯林兄弟會上台,但僅僅維持了一年,就遭遇軍方逼宮。軍方出身的前國防部長塞西接管政權,而出身穆兄會的原總統穆爾西則被下獄,甚至被判處死刑,穆兄會也被新當局宣布為非法組織。
埃及為何會爆發動亂?穆兄會與軍方又為何反目成仇?埃及這場動亂背後,與美國有什麼千絲萬縷的聯繫。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地緣政治100:埃及動亂的前因後果》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99節——基督教系列之第4部分。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