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美食家?

我想成為美食家,平時自己對這方面也很有興趣,懂得的相關在同齡人(18歲)中也算比較多的.可是我總覺得自己停留在興趣的階段無法進入專業的層面.已經計劃大學要到瑞士學習酒店或餐飲管理,還有什麼別的方法讓自己在這方面更專業呢?


算不上一個美食家,只是沉潛飲食經年,談談個人的觀點。

除卻去專業院校接受正規的訓練與培養以外,個人覺得可能更需要養成一種將飲食裝在心中的習慣,時時的揣摩與把玩,用溫養之情細細體味。

比如在菜場買菜,可以通過當地的土豆價格,品種等諸多因素,算出一地的蔬菜物流情況。

逛六朝博物館時我會想到蒓鱸之思,以及生魚片在中國的演變。

參加茶道與香道會想有哪些以茶,香入饌的菜肴,或者這道茶,這品香可以用來配什麼菜吃。

看紅樓夢,會想到其中描寫的飲食有哪些在現在還能見的到。

學習方言,則會想想有哪些是以方言命名的菜肴或者烹飪用具。

學習江南的梳妝盒,香粉,梳篦及閨房陳設,則會想有哪些模仿其形狀的菜點。

從黃酒,想到江南的糟醉。

學習解剖學,會引出烹飪中的脫骨技法。

去寺廟會想到素食的緣起與流變。

看大家都在黑穆斯林,則想到伊斯蘭教的東傳到穆斯林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江南的回民,清真飲食等等。

可以從漢代墓葬壁畫的宴飲圖,講歷代國畫中的宴飲,包括南唐在南京的《韓熙載夜宴圖》,直到民國時顏文樑《廚房》油畫,引出江南民間灶台上各種裝飾圖案的喻意,並討論民間美朮在烹飪上的體現。

看中外貿易史,則能發現中國香料運用的歷史。

總之,人生無處不飲食,就看你的注意力在哪裡了!

最後想講的是,個人覺得無論是學習美食,音樂,繪畫,舞蹈,建築,都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認識"美"的心境去看這個世界以及這世上的人。無關得與失,在乎情與趣!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wubusanxi,那裡的一切有關烹飪、飲食、讀書、歷史、科學與當下。


美食家與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並沒有必然聯繫。

美食家的主要職能還是在營銷,如何把私人的、主觀的審美感受推廣出去,不是簡單能學會的。但營銷不可避免需要講道理,講道理的時候就需要一些知識。在這個時代已經越來越困難了,一說錯很容易被打臉的,對信用肯定是有影響的。

關於食物的專業知識領域太多了,人的精力終歸有限,想清楚自己要學哪些。學之前認清楚每個領域的高峰在哪裡是很重要的,剩下的就是積累,別太急。


我認為首先要去幾個有美食文明的國家:

比如:法國、義大利、中國(作為中國人免費獲得的成就)、日本湊活算吧,有人說土耳其也算但怎麼說比前面幾個差一些吧。

其實比這更重要的是:不要去某些國家!!

排名不分先後: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歐北歐、俄羅斯。在這些地方,飲食相比生活中的其他部分被無限輕視,當地的文化會腐蝕你的飲食審美,這是很可怕的!

有一個共同點:這些地方喜歡把飲食工業化。在美帝的留學生可能最有體會了,每天吃飯就好像去加油站加油一樣,只是為了補充卡路里;中產階級的人在吃上的研究也都停留在怎麼減少攝入的卡路里、營養元素上。發明速食麵的安藤百福,當時就是迎合著美國的」麵食工業化「才會思考發明速食麵這種玩意兒。

我認識一個加州的哥們去過一次義大利,吃了一碗叫」Carbonara「的面,然後驚到了!怎麼世界上有這麼好吃的意麵!!意麵不應該是番茄醬搗碎的加假cheese吃的么!其實稍微了解點意麵的人都知道,Carbonara是礦工面的意思:是原來義大利人燒給礦工吃的——礦工容易餓,所以裡面多放了點蛋黃和鹹肉。也就是說,同樣是給體力勞動者補充能量,美國只會」cheese burger、double cheeseburger、double-double「這種噱頭,而義大利人可以發明出礦工面。

最噁心的是,當你在這些日耳曼或斯拉夫國家待久了你自己也喜歡上吃這個了,就是說不吃有點難受了。我自己就有很深刻的體會。

而在西南歐、亞洲等文明積累比較深厚的地方,你每天吃點家常菜,就比美國老坦美食家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先要有錢,有時間


第一步:不要怕長胖!膽子要大!見啥吃啥!這樣,可以成為一個吃貨!
第二步:量變到質變。吃的東西多了,你才明白白羽雞適合涼拌,老母雞適合熬湯!你才記得住春天吃春芽炒鵝蛋,夏天吃鹹鴨蛋配稀飯,寒冬臘月豬腳姜裡面的鵪鶉蛋人間至美!
第三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什麼季節吃什麼?搭配什麼樣的酒和佐餐小菜?哪個地方吃什麼不一樣的味道?咸甜豆腐腦之爭對你來講就是一笑話!
第四步:開始進階了!"為什麼吃"。這不是哲學問題。和家人一日三餐在家吃,愉悅自己,你可以用最喜歡的碗筷,菜做成自己最愛的味道,天氣好,可以戶外(陽台也算),餐桌上,就用最溫暖的燈光營造一室溫暖。出門旅行,從食物感受當地文化,高級餐廳和菜市小店我都推薦去!要有別人能吃,我也能!的覺悟。你會發現用鹽碼味三年的大肥豬,真的不需要其它煎煮方式,直接入口就好!尚在掙扎的醉蝦,吃的嘴裡還在跳!如果是請客,你會根據目的、客人喜好、季節、餐廳格調、音樂、客人身體狀況來選擇!
最後,我個人比較認可:不想當一位植物學家的動物學家不是一個好的藝術家!


對食物抱有一種感恩與欣賞
對氣味存有一種感懷與記憶
比如,春日微雨過後花瓣的清新 會讓我聯想起茶葉 甜點
夏日黃昏傍晚 最深刻的記憶是每家每戶炒菜的香氣 加上慢慢煮的玉米粥 空氣中瀰漫的是人間煙火的味道
秋季微涼的清晨 一杯蜂蜜柚子茶暖了身心 開啟一天的工作
冬日漫漫雪夜 最幸福的場景 莫過於一家人圍坐在一起 熱騰騰的火鍋 咕嘟咕嘟歡快地煮著 煙霧籠罩著每個人歡笑的臉。
還有每個人心中最可貴的記憶 世間最美味的應該是媽媽做的飯菜。無論是一碗乾淨的湯麵,還是最簡單的白粥,從食物中品味出的除了食材本身的香醇,更有一分深沉的愛意。
所謂美食,無需多麼昂貴的食材。重在心境 重在那一刻的幸福感。
暴飲暴食是最無法體會食物美好的。品嘗食物,應該在平和的心境下,擺好精緻的餐具,哪怕食物是最簡單不過,也會從簡單中體味出幸福。每日不必吃太多,味道太多會掩蓋每一份食物固有的香味。一碗粥會喝出清淡質樸,一塊肉會吃出香醇濃厚,哪怕幾顆青菜,也可以品嘗出清新稚嫩的氣息。要緩慢地品味,品嘗時想像農人播種、等待、採摘、豐收的場景,心懷對自然、對辛苦勞作的人的感激。
遵循自然的變化,按照四季的規律嘗試不同的食材,在最平凡的食物中品嘗到美好的滋味,這應該是生活的真諦。


剛看了一本書,叫《日本味道》,將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的,推薦題主去看一看w
-
國內,唯一一家有關烹飪的有本科學位的專業,在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
國外比如瑞士好像有甜點師之類的專業,名字不是特別清楚sorry


我覺得吧
1. 對食材的了解。能知道啥跟啥能一起吃,啥跟啥健康,啥跟啥不健康。也就是膳食知識。
2.見識要廣,知道到哪裡該吃什麼。當地風土人情之類,最好能說明每一道菜後邊的典故或者文化底蘊。
3. 很大一部分是,美食家要有個人魅力。因為評價是一個不可能客觀的東西,別人的舌頭是一個不可能相信的東西。要讓觀眾覺得因為你,我值得一試。


關鍵是知識、見識、營銷。

【孫明瑋,旅行美食家】這是我給自己的定位,哈哈。


我走在通往這裡的路上,不曉得有沒有走偏

首先,你要喜歡吃,興趣是一切的基礎
其次,你要有這樣的環境,有機會吃,有機會嘗試各種美食
再就是,你要會消化吸收,說簡單點
不求第一次吃就能把食材有哪些,調料放了撒,具體怎麼樣的做法能吃出來

而是循序漸進的
通過色香味的判斷,慢慢有所長進

然後可能就是嘗試
既然你都能判斷出個大概
模擬做一下,是吧

有時候也是
記憶中那個味道
或許再也吃不到了
也只能自己尋著記憶去把他重現

當然,這些都是業餘的方面
專業,不外乎別人的認可,培訓,學習,等等

別人眼中
期待的是一個完美的人
會吃,會弄,還得會說
沒事還有突破和創意

你推薦的店,他放高期望去,這個沒問題,說明人家對你信任
但是吃下來一不好,覺得你名不副實,也是大有人在

過關的心理素質
堅持走下去的勇氣


多吃多看多思考


專業的知識很好學。美食家已經沒有了啊!

足夠的天賦,靈敏的味覺,豐富的見識,這些都有,你依然不是美食家。


如果這是你的夢想,只有出國了。日本或法國吧。

中國的餐飲基本死了。

王世襄先生06年後已經不寫美食文章。

因為原材料沒了,科學的進步,品種的革新,基因技術的發展,菜很難再有過去味道。而現在種植和養殖都不是為了好吃。

另外就是烹飪技術,融合菜,創新菜大多數都是胡來。老式的做法已經不允許了,沒有那個條件。鑽研傳統的廚師基本也少的可憐。

還有就是調料化學化,火和廚具的變革。柴火飯?


光說不練 美食家是建立於無數實踐當中 靠的是天賦 感覺和經驗 形而上學的美食家是對美食的侮辱!


多吃。


除了基本的資金和時間,還需要三點:1.一顆包容的心,因為有的食物需要多次嘗試才會喜歡上;2.要嘗試以經營者的心態看問題,平靚正的食品並不常見;3.對地理、生物學要有一定的了解。


吃貨也是看天賦的。


難道不是到少林寺後廚進修個十年?好歹你先成為了廚子戲子痞子再自稱專業吧~


吃!


個人覺得美食家只能算是一種稱號 而非職業 想要成為美食家就是身體力行的去多吃多了解 學習並從事餐飲管理是會讓你有更多機會接觸餐飲這個行當 但餐飲是勤行 希望你以後能在忙碌的工作中不忘初心


為這事有個機會特地問過蔡瀾,他說你要多吃,答案就這麼簡單,本想繼續請教他對沈宏非說,寫食就是寫給食物的情書,誇大其辭是常用的伎倆,怎麼看……所以個人以為成為美食家吃是次要的,回字幾種寫法也是次要的,能寫、有情懷、有生活圈才是重要的,他們都說美食是感性的認知,最近翻到一本食文化批判,把沈宏非噴成奢享之徒的幫凶。


推薦閱讀:

TAG:飲食文化 | 留學瑞士 | 美食家 | 留學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