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十年,人類為何沒有再登月?

截止到1972年12月之前,美國共進行了5次登月,一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了月球,但是從那之後人類的登月進程則戛然而止,以現在技術的發展速度和人類的財富積累再進行登月只會越來越容易,而且說不定還會發現之前發現不了的情況,但是為什麼幾十年間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其實主要是美國)再進行登月?難道當年美國人真的在月球上發現了什麼以至於不再敢上去或不願?


以下文章摘自作者劉慈欣的散文隨筆,大劉給的看法和解釋應該可以給樓主提供一種思路和看法;我覺得分析的不錯,要人類能夠走出地球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一個和十萬個地球】


  (這是根據去年7月在香港書展上的演講寫的文章,發表在現代傳播的《周末畫報》上。前不久曾在山西省作協的研修班上以此為題講課,但大家興趣不大,一位聽課的作家朋友下來對我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文學嘛,操這份閑心幹什麼。」)

  與其它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是十分脆弱的,小馬出生後十分鐘就能自己直立行走,而人類的嬰兒要在搖籃里呆相當長的時間,這期間如果沒有外界的悉心照顧,他們不可能生存下去,憑自己的力量,人永遠無法走出搖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進化的需要,人的大腦體積較大,充分發育後則難以出生,只有提前生出來,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類嬰兒都是早產兒。

  如果把人類文明的整體看做一個嬰兒的話,那麼也是一個早產兒。文明的發展速度遠快於自然的進化,人類實際上是用原始人的大腦和身體進入現代文明的。那麼就有這樣一個可怕的問題:如果沒有外界的照顧,人類文明這個嬰兒是否也永遠無力走出自己的搖籃?

  現在看來有這個可能。

  在遙遠的未來,當人們回顧上世紀中葉至今的歷史時,這期間發生的所有驚天動地的大事都將被時間磨的平淡無奇,只有兩件現在被我們忽視的事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人類邁出了走出搖籃的第一步;二、人類又收回了邁出的腳步。這兩件事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加加林飛入太空的1961年可能代替耶穌誕生的那一年而成為人類元年,而阿波羅登月後太空探索的衰退,將給人類留下比被逐出伊甸園更慘痛的創傷。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將當做黃金時代而記憶,在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僅三年多,第一名宇航員就進入太空,其後僅七年多,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當時,人們被遠大的目標所激奮,認為再有十年左右人類將登上火星,而抵達木星軌道登上木衛二也不是遙遠的事。早在這之前,就誕生了豪氣衝天的獵戶座計劃,用不斷爆炸的原子彈驅動飛船,可以一次將幾十名宇航員送上外行星。

  但很快,阿波羅登月因資金中斷,取消了剩下的飛行。以後,人類的太空探索就像一塊在地球重力場中拋起的石頭,達到頂點短暫停留後急劇下墜。阿波羅十七號最後一次登月的1972年12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後,雖然仍有空間站和太空梭,有越來越多的各類人造衛星和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飛向地外行星的探測器,但人類太空事業的性質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轉向地面。阿波羅十七號之前的太空飛行是人類走出搖籃的努力,之後則是為了在搖藍中過的更舒適些。太空事業納入了經濟軌道,產出必須大於投入,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類心中的翅膀折斷了。

  其實,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藍嗎?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背後的驅動力是冷戰,是對對手的恐懼和超越的願望,是一種顯示力量的政治廣告,人類其實從來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做未來的家園。

  現在,月球重新變成了沒有人跡的荒涼世界,俄羅斯和美國的行星載人飛行計劃先後變為泡影,歐洲探索太陽系的「曙光計劃」也被擱置看不到一點曙光。在太空梭退役之後,曾經踏足月球的美國人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失去了把人送上近地軌道的能力。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能想到的原因無非是技術和經濟兩方面。

  首先看技術原因:不可否認,人類目前不具備在太陽系內進行大規模太空開發的技術。在太空航行最基本最關鍵的推進技術上,人類目前只處於化學推進階段,而大規模行星際航行則需要核動力推進,目前的技術距此還有相當的距離,核動力的火箭和飛船還只是科幻小說中的東西。

  再看經濟原因:以現有的技術,把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耗資相當於同樣重量的黃金;而送到月球和其它行星,所需資金則十倍甚至百倍增長,而在太空開發產業化之前,所有這些投入只得到很小的回報,比如阿波羅登月工程耗資260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一千多億美元,只得到兩噸多的月球石塊(當然,登月工程的技術成果在其後的民用化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的效益,但這些效益無法量化,不可能做為決策時考慮的決定性因素。)

  由上所述,太空開發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巨大的冒險,把太空看做人類新的家園,把人類的未來寄托在這樣一個大冒險上,這在政治上是無法被接受的。

  以上的理由論據堅實,似乎不可辯駁,也就決定了目前人類的太空政策和其所導致的太空事業的衰落。

  但讓我們考察一下人類目前正在全力投入、並把其看地球文明未來生存的惟一出路的一項宏大的事業:環境保護。

  從技術層面上看,太空航行和環保在人們頭腦中的色彩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劇烈的、高速的和冒險的,意味著尖端高技術;後者則是一種溫和的綠色的公益活動,自然有技術在其中,但其難度在印象中與前者相差甚遠。

  但這只是印象而已,真實的情況是:要達到人類現有的環境保護的目標,所需的技術比起大規模行星際航行要難的多。

  在認知層面上,要想保護環境首先要認識它,要從全球尺度上理解它的規律,而地球的生態系統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雖然各學科對其細節有了巨量的研究和了解,但在全球的整體尺度上,目前人類無論從基礎科學還是從應用科學層面上都沒有掌握它的規律,對於天氣系統的運行、大規模生物群落的變化和相互關係等,人類科學所能知道的都很有限。以全球變暖為例,與鋪天蓋地眾口一詞的宣傳不同,地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如果是,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對這兩項至關重要的問題,科學研究目前都無定論,所以遏制全球變暖更像一項政治運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類對地球表面,還不如對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可能很快,也不如對火星表面了解的多。

  在行動層面上,目前環境保護所需要的技術,比如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對工業廢物和城市垃圾的處理和循環使用,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森林植被的保護和恢復等,都涉及到複雜的技術,其中相當一部分不比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技術容易多少。

  但環境保護在技術上的挑戰主要還不在於此。現在,全球性的戰爭和動亂已經遠去,人類社會進入持續的和平發展時期,特別是第三世界和不發達地區,發展的速度前所未有,這些高速發展的區域有著同一個目標: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過他們那樣的現代化的舒適生活。現在看來,這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只需再有半個世紀,大部分的不發達地區,包括中國和巴西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就能夠趕上西方。

  但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全人類都像歐美髮達國家那樣生活,所消耗的資源需要四個半地球才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達到環境保護的最終目標,維持地球生態免於崩潰,制止目前正在發生的比白堊紀大滅絕速度更快的物種滅絕,僅靠自律來減少污染,僅靠節能減排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哥本哈根會議的全部目標都已實現,地球生態環境仍像冰洋上的泰坦尼克號一樣在沉下去。

  惟一的希望是停止發展。但發展是不可遏止的,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躺在現代文明舒適的躺椅上悠哉樂哉時,讓地球上其餘的部分停留在農村業化社會的落後與貧窮中,這違反的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行的。

  再考察另外一種可能性:非人類因素帶來的環境巨變。地球環境一直處于波動之中,只是人類文明史太短暫人們沒能覺察而已。每一次波動中,地球環境整體都會發生巨變,可能變的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比如最近的一次冰期在一萬年前才結束,如果那樣的冰期再來一次,各大陸將被冰雪覆蓋,現有的全球農業將崩潰,對擁有巨量人口的現代化社會而言將是滅頂之災。而這樣的環境巨變從長遠看來幾乎是必然要發生的,甚至有很大的可能就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出現,對這樣的環境變化,現有的環保手段只是杯水車薪。

  人類文明要想在人為的或自然的環境變化中長期生存下去,只能把環境保護行為由被動變主動,人工整體性地調整和改變地球環境。比如緩解溫室效應,人們提出了多種方案,包括在海洋上建立大量的巨型太陽能蒸發站,把海水蒸發後噴入高空以增加雲量;在太陽和地球間的拉格朗日點,給地球建造一面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的遮陽傘……等等,這些工程無一不是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其規模之大,如上帝的手筆,所涉及的技術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在科幻中才有的超級技術,其難度遠大於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

  除了技術上的難度,從經濟層面上看環境保護,我們發現它與太空開發也十分相似:都需投入巨量的資金,在初期也都沒有明顯的經濟回報。

  但人類對環保的投入與對太空開發的投入相比,大的不成比例。以中國為例,十二五規劃中計劃投入環境保護的資金為三萬多億人民幣,但對太空探索,只計劃投入三百億左右。世界其它國家的情況也相差不多。

  太陽系中有著巨量的資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帶中,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資源,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按地球可以最終養活一千億人口計算,那麼整個太陽系中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十萬個地球的人口。

  現在,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放棄了太空中的十萬個地球,只打算在這一個地球上生存下去,而他們生存的手段是環保,一項與太空開拓同樣艱巨同樣冒險的事業。

  同環保一樣,太空開發與技術進步是互動關係,太空開發會促進技術進步,波羅工程之前美國並不具備登月需要的技術,相當一部分技術是在工程的進行中開發的。核裂變技術在地球上已成為現實,實現太空核推進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可控核聚變雖然還未實現,但只存在技術障礙而不是理論障礙。

  我們要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四十多年前登月飛船上的導航和控制計算機,其功能只相當於現在IPHONE4的千分之一。

  太空開拓與已經過去的大航海時代很相似,同樣是遠航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去開拓人類的生存空間,開拓一個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時代的開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哥倫布的航行在當時得到了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支持(更確切地說是是卡斯提亞爾王國的女王,當時獨立的西班牙並不存在),女王自己也難以供起這個船隊,據說她把自己的首飾都典當了,然後供給哥倫布遠航。現在的事實證明,這是最明智的一筆風險投資,以至於有人說世界歷史是從1500年開始的,因為到那個時候人們才知道整個世界的全貌。

  現在,人類正處在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我們現在甚至比哥倫布要有利得多,因為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新大陸,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幾天之後還沒有見到陸地,這個時候他的內心肯定是充滿了猶豫彷徨。而我們要探測的新世界抬頭就能看到,但是現在沒有人來出這筆錢。

  也許,人類文明做為一個整體,就像人類的個體嬰兒一樣,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真的永遠無法走出搖籃。

  但從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沒有父母的,人類是宇宙的孤兒,我們真的要好自為之了。


航天界不是很喜歡月球,喜歡月球的都是科幻迷和政治家。

從航天技術的發展來說,登月這一步是必須走的,尤其對於降落返回相關的技術來說,沒有比登月更簡單的試驗場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現在還在搞月球探索。

但是再往後月球的價值就很低了。
作為深空探索的中轉站,它的位置和大小都很尷尬,到月球和到拉格朗日點的能耗差不多,而月球的重力不算小,也沒有大氣層,無論是下去還是上來都要白白浪費能量,與其在月球表面建造基地,不如直接造一個空間站算了。
想要讓月球基地變得經濟,建造資源就要來自月球本身,但是它的資源很少,地表處於真空狀態,雖說有水但是量太少,這些都是不利的地方。相比之下火星除了沒有氮以外,所有資源都齊備,可以獨立發展起來。

月球的價值只體現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大規模的要求真空環境的工業,還有一些比較危險的實驗,還有部分天文研究,在空間站進行不如月球方便,簡單的建築材料也可以就地取材。
總之月球開發的需求離現在太遠了,暫時擱置比較好。現在是公元前1000年,應該研究青銅的冶煉技術,非要研究鈦合金的焊接技術,純粹浪費錢

至於美國當初的重返月球計劃,純粹是政治表演而已,總統需要拿出個現在力所能及的項目,也就只剩下重返月球了。不過最後這項目也沒怎麼動。


因為美國花了巨大的資源對月球進行探索,但卻沒有找到多少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就相當於你從新疆驅車到東莞找了個浴場打算嫖娼,最後發現這家浴場只有正規按摩服務。自然會心灰意冷。


概括來說就一句話:去了沒啥意思。

如果拿航海來比喻航天,月球就是不遠處的一個荒島。你剛會造船出海時去了幾趟,增長了一些造船和航行的經驗。但是這個荒島上什麼都沒有,你積累經驗後沒事還總往那兒跑就是腦抽了。

月球雖然也不能算是什麼都沒有,但是想在月球上開採資源也好建基地也好,都是些遙遙無期只存在於想像中的事情。可見的中短期未來中沒有啥實現的可能。至於對月球本身的科研,完全不需要送活人上去,繞月衛星和無人登陸艙已經足夠了。


成就已經達成了,蘇聯也不爭了,那還登月幹嘛。登上去也沒啥收穫。就像你旅遊會花大價錢冒生命危險反覆去一個地方嗎?
登月本就是為政治服務的。那時候美國強的可怕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再土的辦法只要不惜成本都能達成結果。
這方面美國已經夠領先了領先到蛋疼。高處不勝寒沒人陪他玩啊。勒著褲腰帶花錢繼續搞登月,看著下面幾個小破國家慢慢在很現實的方面追上美國,美國難受么?所以當然不能再這麼燒錢了。
就是因為美國發現外太空它一個國家玩不轉。已經在外太空取得了領先的地位但是對於本國的幫助不那麼明顯,而現在的科技水平還是得把地球老窩給守住保持霸主地位不能讓別人超了。等以後大家都願意玩外太空的時候,美國有優勢還是老大就夠了。


這個月球吧,目前只能給氪金玩家刷刷成就。具體沒啥故事線,甚至連個彩蛋都沒有。只能等dlc出了


登月是冷戰的產物,帶有強烈的對抗色彩,美國耗費了大量的資源但獲得的回報卻不是很高太不划算,所以搞了幾回就算了,後來蘇聯解體就更沒必要繼續耗在這上面,其他國家不說有沒有這麼多錢燒實際上也沒有登月的需求,而且光是土星五號這种放到今天仍然可以算黑科技的超級火箭也沒其他人可以造出來,就更別提送人去月球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再次走出地球是必然的,前幾年NASA就提出了重返月球計劃,最終的目的是登陸火星,但這個過程仍然需要超高的資源消耗,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資金掏出來就算美國也要肉痛,而且說服國會批准這個數額的預算簡直比登月本身還難,其他國家就更掏不起這個錢了,最終只能像國際空間站這樣多國合作,但這裡面又有許多能預見和不能預見的困難。


地球是搖籃的話,月球就是學步器。對於已經學會走路的人來說,學步器還能有多大的意義?


貴。


登過月的國家不登了,研究別的星球了。沒登過的技術還沒有達到,比如天朝。


美國為了複製特斯拉的秒秒修正機就拆了
沒有複製成功 所以人類沒有上月球的科技
自然就登不上月球了


人類社會發展到現在,推動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最大的動力從來是戰爭。——————不管是古代還是近代,最新穎,尖端的理論和技術,都是先應用于軍隊,在戰爭前中期,投入大量生產力於理論和技術革新,戰爭中進行交流了解,戰爭後的一段時間把相對成熟落後的技術應用於民用。和平年代技術進步很大程度上都是戰爭起的促進作用。————————一戰二戰結束之後,馬上就是美蘇冷戰。冷戰期間各國基本處於半戰備時期,美蘇兩國更加嚴重。這段時間大家都在努力提高綜合水平,只為準備下次戰爭。———————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其實是軍備競賽的體現,是委婉的戰爭,主要目的是能在技術領域壓倒對方,不戰自勝。———————但是美國在結束越戰泥潭後逐漸反守為攻,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穩紮穩打。而蘇聯因為產業失衡矛盾逐漸嚴重,對歐美威脅越來越小。————————於是一個沒心情探索宇宙,一個沒了對手也固步自封了。


我個人認為美國登月,90%是個世紀騙局。

因為以前的科技水平,登月就跟找死差不多,所以宣布登月成功之後,就不敢再登了。

----------------------------------------------------------------------------------------------------

前段時間,看過一條關於911的分析視頻,裡面分析說,雙子星的兩棟大樓,其實都是定向爆破摧毀的,根本就不是什麼航空燃油燒融了鋼筋,上面的樓壓下來坍塌的。

我覺得也是,如果是上面的樓層往下壓的話,不可能這麼快全部倒塌,而且應該會有傾斜的。但是,兩座高樓卻是自由落體的速度坍塌,還是垂直的往下,這就明顯的是定向爆破造成的了。

連911都造假,那麼登月呢?

----------------------------------------------------------------

就以前的科技水平,無論是通訊水平,電腦的技術,監測的能力,還是工藝製造的水平,都是不如人意的(對比現在來說)。 如果說,六次發射,有幾次失敗,哪怕是只有一次失敗,那我都不會這麼懷疑,但美國竟然是100%的成功,這就有問題了。

最奇怪的是,登月都是在尼克松(就是那個水門事件的主角)的任期內發生的,他一下台,就不登月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不可偽造的證據說明美國人真正走上過月球?
為什麼人類在過去的 40 年沒有再登月球?
如何評價太空精釀的LIVE《阿波羅登月疑雲揭秘》?
如果說1969阿波羅登月是假的,那後來有沒有其它國家宇航局發射探測器去月球表面求證?
美國人登月的時候,阿姆斯特朗說名言的時候是直播么?

TAG:技術 | 登月 | 宇宙 | 阿波羅計劃ProjectApollo | 航天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