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蝦科普漫畫中有沒有違背科學的錯誤描述?


有不精確的地方。
比如說,吃貨們說起皮皮蝦的時候,想到的是這種:

做好之後是這種:

而其實有400多種不同的蝦蛄,能夠敲碎玻璃,蒸發水汽的蝦蛄,是這種:

美麗到我都不捨得吃啊……………………蝦蛄的前足其實有兩種結構,一種是有點像螳螂的結構,它們捕捉獵物也和螳螂相似,用爪子抓住,它們比較喜歡軟的動物,比如小魚什麼的,下圖是他們捕食的樣子:

我們平時吃的皮皮蝦多半是這種,所以有人看了那個長微博之後馬上說不科學啊,我被皮皮蝦夾過也沒怎麼樣啊,這是很正常的。
而拳擊手類型的么,就是用大力把人家打暈打死的,連螯肢都長得不一樣,是圓鈍粗壯的,喜歡硬的獵物,比如海螺,螃蟹,貝類等等,它們的打擊,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視頻:
視頻封面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之螳螂蝦的打擊 Worldamp;#39;s Deadliest - Shrimp Packs a Punch視頻


果殼上有解釋,大部分是對的,一部分有混淆的意味。懶得貼了,直接上地址。
皮皮蝦能以子彈出膛速度出擊捕食,爪子揮動...

以下內容為抄襲自果殼,謝絕跨省,嘿嘿

根據其形態之不同,可將蝦蛄分成粉碎型及穿刺型兩類;伴隨著分布的不重迭,這兩類蝦蛄的外觀、攻擊性、捕食行為及威嚇行為的表現與否,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穿刺型蝦蛄包括了Squillidae、Lysiosquillidae、Bathysquillidae三科之所有種及Gonodactylidae下的數個屬,而粉碎型蝦蛄只包括了Gonodactylidae下的幾個屬。由於穿刺型蝦蛄第二對特化顎腳的末端具銳棘(3-17枚不等),因此它們都以一些身體柔軟的獵物為食。它們的獵食行為是快速地伸出攻擊性附肢並打開末節,碰觸到獵物後再迅速收起,利用銳棘將獵物緊扣不放,再利用第三、四、五對顎腳將食物弄碎、吃下。這種攝食的速度,就連水中運動敏捷的魚、蝦也無法逃脫(如圖三)(Caldwell et al., 1976)。通常穿刺型蝦蛄都居住在泥質或沙質的洞穴中,以守株待兔(sit and wait)的獵食方式,只露出一對眼睛,等到魚或蝦接近,再殺它個措手不及(Caldwell et al., 1990)。」

「粉碎型蝦蛄,雖然末節上缺乏或具有很少的銳棘,但是末節的踝部卻異常的擴大、堅硬,再加上長節含有強健的肌肉,使得粉碎型蝦蛄的攻擊附肢非常具有破壞力。牠們的攝食對象有螃蟹、寄居蟹、蚌、蛤及螺類(Caldwell et al., 1976),這類獵物都具有堅硬的外殼,但是這些裝甲都禁不起粉碎型蝦蛄連續強力地擊打。一隻體長約25公分的粉碎型蝦蛄Hemisquilla ensigera,一次擊打的威力可比得上一顆點二二口徑手槍子彈的威力,有把實驗室中強化玻璃水族缸打裂的記錄,即使是體型較小的個體,也可輕易地將普通水族缸擊碎。正因具有這驚人的武器,粉碎型蝦蛄都以主動巡遊的方式獵捕食物,牠們住在珊瑚礁、碎石堆的洞穴中,主動出外覓食,當牠鎖定一隻標的物時,牠先由後方接近,首先攻擊獵物的防禦武器(如螃蟹的大螯),緊接著幾個連續的擊打,將獵物打成碎片,然後將食塊帶回洞中享用。

事實上粉碎型蝦蛄附肢擊打的動作,必須消耗許多能量,因此它會以最少的打擊次數,獲得最高的效率。在實驗觀察中也發現,粉碎型蝦蛄會盡量減少盲目連續的擊打,它會在打擊之後檢視獵物外殼破損的情況,再決定下一個擊打是否必要,而且粉碎型蝦蛄比較喜歡吃螺類、蚌、蛤,對於食用寄居蟹之選擇順序則排在較後,因為花費同樣能量去打碎一個螺旋的殼,螺類的可食部位要比寄居蟹多的多。因此最少打擊次數得到最多食物,對粉碎型蝦蛄來說是最有效率的。」

所以漫畫中如子彈般攻擊速度的,應為一些粉碎型蝦蛄的種類
如上述文中論述,主要為Gonodactylidae大指蝦蛄科的
我們平時吃的蝦蛄是Squillidae蝦蛄科的 屬於穿刺型蝦蛄
所以並沒有那麼高的攻擊力
更多的在我發的鏈接里有詳述

大概就是這樣了,可以說漫畫基本是靠譜的
小細節應該標明一下特例為好


在這個視頻里都講到了


應該說是翻譯得不準確吧,同樣的漫畫在另一個譯本就是蝦蛄:譯言精選-新寵蝦蛄

像@潘志會 說的,皮皮蝦只是蝦蛄的一種。

當然,不排除這個譯本利用了「我擦這麼牛逼的生物還是被我吃了好有優越感」的槽點來擴大傳播效果。不過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反正養魚的時候周圍人都說,發現螳螂蝦必須立馬清除~否則可能會敲碎魚缸~


科普的沒毛病,課題組師兄就是研究皮皮蝦(mantis shrimp)蝦殼結構的,師兄說老闆剛開始對這個課題感興趣就是覺得這個蝦蝦好有趣哦揮揮小拳拳竟然可以打爆玻璃你的課題就是它了!搞!

師兄第一篇關於皮皮蝦殼牛逼在何處的paper有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上,是open source大家有興趣可以看下。

Zhang Y, Paris O, Terrill NJ and Gupta HS (2016). Uncovering three-dimensional gradients in fibrillar orientation in an impact-resistant biological armour.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Open Access Journals - Option C Scientific Reports vol. 6, 26249-26249. 10.1038/srep26249


推薦閱讀:

中國普通民眾天文常識匱乏到什麼地步?
北方的樹葉到了秋天為什麼會掉下來?(≧▽≦)?
隔多遠看到的就不會是同一片天空?
肉眼能看到太空站嗎?
肥皂泡為什麼會破?

TAG:科普 | 物理學 | 皮皮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