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做到每天讀一本書嗎?

看到好多勵志貼子,總是有人一天讀一本書,一周看幾個電影之類的統計數據。我怎麼做不到?休息日在家全用來看書,勉強能看完一本書。這些人是怎麼做到的?


這件事能做到,我嘗試過了一次,一共堅持379天。很多人說每天一本,但沒法證明,我做這件事時,基本在一整年都在直播,除了小說,基本上每一本書都寫簡評、筆記、書評或思維導圖,並且在微博和豆瓣上都實時更新過每一天的記錄,2011年一共能在網路上公開過300多本書的簡評、筆記、書評和思維導圖,下面附上地址,大家可以去圍觀驗證。

總體來說確實暢銷書多一些,因為讀起來容易一些,在某個領域達到專家之後,讀專業書能快一點,但一天一本很難。我指的暢銷書,平均在10-15萬字,200頁左右,並不是漫畫、繪本之類的,也不包括小說,讀20萬字的小說,一天3、5本沒有任何壓力。

這種方式並不適用於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但用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沒問題,象我這樣的人在豆瓣上有很多,平均每年閱讀數量在100-200本左右。

不說暢銷書,就是嚴肅一點的社科、文學類的也一樣有人能做到,無非比較閑,梁文道的《開卷8分鐘》每天用8分鐘時間介紹一本書,不也堅持8年時間,介紹了1500多本書嗎,所以說一天一本書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很多人的關注點在於每天一本書有什麼意義?是否能學什麼東西?

閱讀並不能只停留在閱讀上就完了,一年讀幾本和每天一本書都各有側重,無所謂誰比誰強,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要看具體情況而論。讀哲學一年讀幾本很正常,一天一本是笑話。但讀暢銷書、社科、管理和文學之類的書,一年就讀幾本,效率也實在太低。

到底一年讀三本書或讀三百本書有什麼不同?

個人觀點是書的數量本身一點都不重要,但結果重要。對於閱讀,當你讀完書之後,是否改變你的行為或思想,改變了就有意義,沒有任何變化就沒意義。而這個改變並不是說你會了、知道就算完,要從你的行動或思考中有所體現。

當年這個習慣對我而言有意義,因為堅持一整年每天一本書的收穫很大:

  • 在2011年基本上沒浪費時間在網路上,把以前用上網的時間用來閱讀,這300多本還是比無目的的上網要有收穫,而且在有興趣的幾個方向里都有一些深入的了解和實踐
  • 在這一年中運用書中學到的知識,比如時間管理、項目管理、溝通、寫作在工作中實踐了不少,實現了升職加薪。因為負責的項目多,得到了不少項目資金。
  • 在這一年更新了302篇Blog,得到幾十萬讀者,在網路上擴大了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這些回報對我來說已經非常滿意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讀完一本書之後對自己產生這樣的變化,但當年這個堅持習慣已經對我改變了很多,所以這件事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

整件事情無非就是我看別人這樣做很牛,想嘗試一下是否能做到,結果堅持了一年做到了,這事就到此為止,做這件事時壓力太大,沒法長年這樣做。

現在只是保持每天2-3個小時的閱讀,從來不強求必須要讀完一本書,我在享受閱讀,並不是追求數量。

閱讀記錄:

豆瓣:2010年12月18日開始堅持每天閱讀一本書

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有興趣的可以從我的微博上開始從頭閱讀,從這個鏈接開始看,在微博上公開承諾應該是2010年12月23日:

這裡2011年最後一天在微博上總結,

這兩個記錄公開到10月份,在10、11月讀了不少小說,就沒做筆記,然後有出版社聯繫想出書,在之後就沒特意補全,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沒出版。

問題說明:

在這一整年堅持過程中,有無數的人問我關於每天一本書的問題,我還特意寫了一個FAQ放到Blog上:【每天一本書計劃 】。

如果經常閱讀我的兩個Blog和微信(read01)的讀者基本上知道,大體上每年更新的書評和筆記在100本左右,除了一少部分是犯懶直接轉載別人整理好的,大多數都是我自己寫的。

早期知乎上有非常多的人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問了不少問題,隨便找了幾個: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45225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26717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73439

包括我自己的介紹中,也做了一些總結:戰隼(warfalcon)是誰? - 學習 ,2011年一共出差了200多天。

閱讀解答:

在這一年中閱讀的書籍暢銷書佔據3/4左右,有1/4 是文學、歷史之類,最厚的一本書是《失控》,當時被困到桂林機場,讀完第一遍加筆記花了了將近11個小時,讀第二遍和第三遍時花了一個月。

堅持這一整年之後,實在覺得壓力太大,就停止這個習慣了,但基本能保證每天閱讀2-3個小時。

心得體會:

  • 堅持這個習慣最困難的地方是對時間管理能力的鍛煉,並不是閱讀能力的強弱,當時是一個部門的經理,同時跟進幾十個項目,光是直接負責的項目就有20多個,同時推進的項目分布在5、6個城市和需要跟好幾個實施、開發團隊和一大群甲方進行溝通和PK,在這一年中時間管理和溝通能力到是增強了不少。
  • 看完了不少總沒時間看的書,有一些書在正常情況上基本是不會看到,在這一年中閱讀的類型很雜,有一些書讓我眼界大開,接觸了很多完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 當你堅持很長一段時間很快速很大量的輸入時,能給你帶來非常奇妙的感覺。特別書籍類型非常雜亂,會讓你有各種奇思妙想層出不窮,絕對不會覺得生活很無聊,會很期待明天的書會是什麼樣收穫,會了解什麼新的觀點和認知。
  • 有壓力才會有動力,基本上所有的書都讀了好幾遍,每天都會很多人在微博、豆瓣上圍觀,讀完的大多數書都會做筆記然後直接分享在網路上,只有一些小說沒寫,讀小說時最輕鬆。
  • 在這一年的過程中並沒只停留在閱讀上,把很多書中的內容都分享和實踐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正是因為對時間管理的深入管理,然後從部門經理升職到項目總監,最終想清楚到底什麼東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導致又過了二年從當時的公司離職。這一年可以算是一個轉折點。
  • 不拼一下,總也不會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強大。
  • 想知道怎麼能有時間讀書嗎? 少上網,把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來閱讀,就會發現閱讀的時間很充足。
  • 總體上來說,這件事的收益比缺點大上很多倍,是一段很獨特的經歷。

其它:

覺得我在吹牛或者覺得這樣的閱讀速度學不到任何東西的,可以花上幾分鐘對我多了解一些,時間總不會騙人的,在知乎、豆瓣、Blog和微博都已經寫了7、8年了,這些沒辦法做作假。

下面的這些大都是利用空餘時間來維護和寫作,我個人的愛好就是研究如何更有效率的學習,對閱讀、習慣培養、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思維導圖、思維方式、飲食、睡眠、健身、慢跑、溝通、寫作、演講、寫作、網路營銷、個人品牌等等大都是我的關注方向,基本上在這方面都有些實踐心得,有興趣可以關注和了解一下,看看我是在吹牛還是有些乾貨。

可以點我的頭像看看我在知乎上回答過的答案,基本上都是自己寫的,不同的方向都有,有長有短,看看答案質量如何。

個人有兩個Blog,現在有超過100萬的RSS訂閱讀者,自認為在國內同類別里基本上是最好的。

  • 讀書筆記分享站 正好從2011年1月開始更新
  • 戰隼的學習探索 從2007年8月開始更新

微信:( read01) 從2012年9月開始也堅持每天更新了2年多,寫了800多篇,這是微信上的文章目錄:warfalcon ,目前也有幾十萬的讀者關注。

http://weixin.qq.com/r/OnWYgAvE9laJrU-j9yAo (二維碼自動識別)


分書。

湛廬文化、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書一天能看三本。

廣西師範大學、中華書局的書一周一個月才看一本。

機械工業出版社的書一年看一本。

企鵝出版社的書。。。慚愧,十幾本放書架上這麼多年沒看完。


讀過我寫的《如何用半小時讀完一本書》或者有關快速閱讀問答的朋友,不必看此文,內容有重複。

我在博士後期間參加過一個活動,認識了一位北大中文系的女生。她家住四川南充。當了幾年老師,考研到北大。言談舉止間,是民國女子之風。

她給我講了許多四川的故事。我在國家隊當教練的時候,前後在四川工作過一年,所以相談投機。我卻沒有分享自己的故事。因為太長,說起來滔滔不絕,會讓人感到有不良企圖。因此,感覺似乎有些歉意。

當然,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本文的主題是快速閱讀。所以,我們此後交流的都是學術問題。

有一次,這位女生抱怨道,導師留的閱讀作業太多了,多到讀不過來,幾乎沒什麼業餘時間。
我一聽,兩眼直放光,這個我擅長啊。

我回應道,「看小說有什麼不好的。輕鬆,好玩兒。怎麼可能是個問題呢」。好像我非常擅長讀小說似的,還略帶得意。

她說,「閱讀任務不是看小說。是看各種文學理論。」

我有點兒不解,「中文系就應該多看看小說。看什麼文學理論。文學理論誰都可以胡編一套。小說嘛,雖然也是編造的,但編造的好看啊。當然也有不少次品。」

她說,「文學理論可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後面說的我全都忘了。

我說,「你要說讀小說讀得快,這個有點兒難。關鍵是讀小說是一種享受啊,讀的快,等於享受的時間短。總不能直接翻到結局吧。譬如《西遊記》就不能總結提煉為,有個和尚叫唐僧,然後取到了真經。有個猴子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叫孫悟空,後來成了斗戰勝佛。我們要看的是過程,是細節。例如唐僧如何一次次快要變唐僧肉了,孫悟空的眼睛差點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燒瞎了,卻煉出了火眼金睛。我們要看各種妖魔鬼怪輪番出場。我們要看我們的英雄被千百遍折磨的死去活來,然而沒死,還成事兒了。如果說,要讀什麼理論,那就簡單多了。一小時可以看一本。」

她說,「不可能。我們這個是要寫閱讀報告,要在討論會上講的。」
我說,「沒問題。一小時看一本,足夠寫讀書報告了,講也是可以的。」
她說,「這不可能。文學理論可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
我說,「這樣吧。你把正在讀的書都拿過來。當場實驗。」
她忽然雙眼放光,期待著一個理工科男倒在文學理論的腳下。
她說,「你等著。」

於是,我就在中關新園的大花園兒里的小廣場坐等。
春天裡,陽光明媚,沒有霧霾。
古木參天,百花盛開,空氣中瀰漫著萬種芳香。
天空沒有痕迹,鳥兒卻已經飛過......

1.讀書就是探案

沒過多久,她抱了一堆書到中關新園的小院子里,準備將我砸倒。
我看著這堆書,輕描淡寫的說,「隨便挑一本。我現場示範。」
她從中挑選一本300多頁的書。
她說,「這是一本專門研究魯迅文學的書,作者是日本人,很有影響力。是我們的必讀書。專業以外的人看的不多。估計你沒看過。」說著,把書遞給我。
我看到,這本書是日本文學評論家山田敬三寫的《魯迅——無意識的存在主義》,名字很陌生。魯迅的書,我沒看過幾本,太苦,太悶。
我翻了翻,「的確沒看過。剛才我說,一小時讀一本。現在我改主意了。這本書,30分鐘就夠了。」

她說,「你就吹吧。我們老師說.....文學理論.....我的感覺是.....」。
她看我似乎沒聽她在說什麼,然後問道,「什麼時候開始?」
我還在埋頭看那本書,「現在開始。我又改主意了。20分鐘讀完。」
趁她說話的時候,我已經把目錄瀏覽完畢,提煉了幾個關鍵詞。
她說,「從現在開始,我計時了。」
我說,「等一下。這本書能不能做標記。就是說,我能不能用筆在上面畫?」
她說,「行。這是我的書,你隨便畫。」
我說,「好吧。這本書將來能賣大錢,真聰明。開始計時吧。」
她看著手錶計時。

我一邊翻書,一邊喃喃自語,「這本書的名字是《魯迅——無意識的存在主義》,給一本書起名字是很難的。有些作者胡亂取名字,沒有任何內涵。有些作者挖空心思,絞盡腦汁兒。這本書,顯然屬於後者。書名是有含義的。一旦書名有含義,那就意味著書名包含著作者最重要的思考了,而且是高度濃縮的。書名就是關鍵。」

她坐在旁邊聽,沒有插話,也許是因為感覺到我似乎不是在胡說八道。

我繼續說,「存在主義很玄了。但所有書的名字都包含著一個問題。作者究竟在關注什麼問題?如果一本專著沒有討論任何問題,或者討論了各種問題而沒有最突出的問題,那就算不上是專著了。只能是文集之類的。這個人想要研究什麼問題呢?我找找看啊,不要急。」

我繼續翻書,「奧。原來山田敬三還寫過一本書,叫做《魯迅的世界》。好啦。這就是問題了:魯迅的世界是什麼?客觀的說,核心問題是這樣的。在山田敬三看來,魯迅的世界究竟是什麼?這就是這本書要回答的最重要的問題。書名就是答案。他認為魯迅的世界是無意識的存在主義的世界。但這麼說就太抽象了,都是空洞的概念。我自己都不懂。」

我抬頭看了看她,她微微點頭,表示贊同。

我低頭抓緊時間,一邊翻書,一邊繼續說,「現在我們要從書里找最關鍵的句子,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找原話。不能是自己模模糊糊的感覺。現在還不到總結觀點的時候。現在呢,我們要如實看,如實觀照。不看原話,匆忙總結,很容易歪曲作者的意思,還自以為讀懂了。
這都是為了讓她等的不太無聊而說的,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

我繼續,「一般來說,既然是個評論家,觀點就必須鮮明。否則怎麼能成家。如果觀點鮮明,就必須有關於核心問題的關鍵句子。顯然,這本書整個都是講這個問題的。他會說很多相關的話,但是,我們的目標是找到最關鍵的句子。」

我一邊翻,一邊從中找句子。凡是講魯迅個人經歷的部分全部略過去,凡是講魯迅某一部作品的部分全部略過去,凡是講歷史的部分全部略過去。

偶爾找到相關的句子,我用筆畫下來。一邊畫,一邊讀給她聽。

我找到了這麼一段話,並讀出來,「『在魯迅所處時代的中國,深刻的社會問題與嚴峻的日常現實是今天根本無法想像的。有很多人甚至得不到作為人的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魯迅為此而痛心,他苦苦去追尋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實。結果,他發現自己能做的,就是通過文學來作用於人的精神。』」

我順手把上面那段話里的重點辭彙和短語標註出來,邊說邊總結了這段話的意思,
「可見,在山田敬三眼裡,魯迅面臨兩個世界。一個世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問題的現實世界。另外一個是精神世界,或者文學世界。魯迅希望用文學世界作用於現實世界中的的人的精神,從而改變現實。這個結論,很容易理解,也沒有什麼獨特之處。所以,應該還有更關鍵的句子。」

憑著這本書的名字「存在主義」和我對這本書目錄的理解,我快速切入存在主義的相關部分。
我一邊翻書一邊跟他說,「既然山田敬三說魯迅是存在主義者。那咱們就要回答,什麼是存在主義?我找找哈。」

然後我迅速找到了關鍵的句子,「存在主義是這樣的。或者具體的說,山田敬三所理解的存在主義是這樣的。他說,『人只要活著,就會在所有事情上被迫作出選擇思考其生存方式,去創造出新的價值。對沒有既定的指南,甚至對既有指南持懷疑態度的人來說,自由選擇的空間也因此更加開闊。但另一方面,在自由選擇的餘地擴大的同時,也必然會招致選擇時的責任和苦惱。依薩特所說,人不是從一開始就形成的,是在「選擇自己的道德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因此而「被處以無依靠、無幫助的時時刻刻創造出人類的刑罰」,「被處以自由之刑」。與自由形影相隨的是責任、苦惱、不安和孤獨。』這話說的很深刻啊。總結一下,存在主義,是人面對有限自由的過程中被迫做出選擇而面臨責任、苦惱、不安和孤獨的生存方式,並主張人必須直面這一切。」

我繼續往下翻,「我們看看在山田敬三眼裡,魯迅為什麼是一個存在主義者?我要找到原話。」
很快找到了,因為就在上一段文字的下面,「山田敬三是這麼說的:正如魯迅說過的那樣,到達「彷徨」境界的生存方式,是只將「黑暗與虛無」視為「實有」而「向這些作絕望的抗戰」。連他自己都認為自己的思想「太黑暗」。但即使如此,被封閉在找不到出口的黑暗中,他還是不能休息,朝著前方「只得走」,即使前方是墳,也「只得走」,這就是他的生存方式這正是被處以「自由之刑」的存在主義者的生存方式。

我繼續,「你看。人家不愧是專家。很深刻啊。這就是山田敬三的核心觀點了。而且有理有據。」

她連連點頭。

我說,「找到他的核心觀點還不行。既然是專家,他不但得自圓其說,而且得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比較,還得圓眾家之說。不然怎麼能是專家呢?咱們現在找找,他怎麼看待別人觀點的。」

我邊說邊找,很快又找到了。因為理論著作,不是小說,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讀者儘快找到關鍵的內容,儘快理解他究竟在說什麼。

我說,「在這裡。你看山田敬三列舉了別人的觀點。比如,瞿秋白說魯迅「從進化論最終地走到了階級論,從進取的爭求解放的個性主義進到了戰鬥的改造世界的集體主義」,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魯迅最終走向了馬克思主義,甚至至今還有不少擁護該論的意見。可是,魯迅從未稱自己為馬克思主義者,據說他甚至連《資本論》都沒有讀過。所以,儘管魯迅翻譯了一些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文章,但是並不能因此得出結論,他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其餘的就是其他人對這部作品的評論了。

2.給一本書結案

翻閱完畢,關鍵問題,核心觀點都找到了。

我說,好了,這本書現在讀完了,我們重新梳理一下哈。

本書的問題是:魯迅的世界究竟是什麼?

從基本的歷史背景和魯迅個人經歷得出的回答是:魯迅面臨深刻的社會問題的現實世界,和文學世界。魯迅的願望是通過文學世界作用於現實中的個人精神世界。

但這些還不足夠,這樣的回答並沒有抓住魯迅文學世界的本質。因為許多作家做的都是同樣的事情。那麼魯迅文學世界的特殊本質是什麼呢?

有的觀點認為,魯迅是從進化論,走到階級論,從進取的爭求解放的個性主義,到戰鬥的改造世界的集體主義。一言以蔽之,魯迅文學是馬克思主義文學。例如瞿秋白。

但是山田敬三並不認同這個觀點。因為,魯迅雖然翻譯了一些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但他甚至沒有讀過《資本論》,也從未自稱是馬克主義者。

山田敬三考察了存在主義的特徵,例如,個體面對有限自由,在被迫做出選擇的過程中必然面對的責任、苦惱、不安和孤獨。魯迅的個人經歷和文學作品,完全包含這些要素,而且與這些要素深刻的契合。

在山田敬三看來,魯迅的精神生活是被處以「自由之刑」的存在主義者的生存方式。

魯迅作品反映的是,無意識的存在主義。所謂無意識是指,魯迅並沒有研究過存在主義。事實上,在那個時代,存在主義的思想正在發展,尚未傳播到中國。所以魯迅的存在主義,是不了解存在主義思想的情況下,自發的思想契合。所以,也可以說魯迅的作品是自發的存在主義。

那麼,我們是什麼觀點呢?我認為,山田敬三的研究,指出了魯迅作品超越時代的特徵。它們不僅僅是在中國社會四分五裂、列強入侵、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的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或者其作品的意義僅限於那個時代,而是具有超越性。他的作品,反映著人在所有的時代都會面臨的根本問題,那就是在有限的選擇自由的情況下,必須面臨的責任、痛苦和孤獨,並試圖從中尋求並創造活著的意義。

說到此處,我已經陶醉在思維之中了。
一邊說,一邊面露得意之色。
從眼神來看,我那位中文系的同學已經有些目瞪口呆。
我提醒她,「有沒有超時。」
她低頭看了一下手錶,「18分半。」
我得意的笑了。
她問,「你是怎麼做到的?」

3.如何用半小時讀完一本書?

我跟她說,我是理工科的。我剛才的辦法,是理工科的套路,也是人的思維的最基本的套路。

第一,書籍討論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最重要的問題只有一個。
第二,對於這個核心問題,作者的核心觀點是什麼?根據是什麼?最重要的觀點只有一個。
第三,對於這個核心問題,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的觀點?根據是什麼?
第四,兩者相比較,哪一方的觀點更有道理?為什麼?
第五,作為讀者,你怎麼看?最重要的判斷只有一個。

如果這樣讀一本書,你未必讀的很快。但讀書會變成福爾摩斯探案。圍繞著核心問題,不斷找線索,找證據,最終發現答案。

其效果,完全可以用來寫個書評,或者做個讀書報告。細節部分,你再根據主題內容做做補充就可以了。如果以後寫論文,或者有其他需要,再回頭查閱即可。

這個方法可以用來速度,也可以用來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針對書的一個章節,甚至一個段落,都可以用這種提問的方法,挖掘到深刻的部分,並且將事實、概念和問題在大腦中連貫起來。
如果你經常這麼做,那麼用不了多久,你也會讀得像我一樣快。或許比我讀得還要快。因為,這麼讀下去,讀的越多,自然越快。因為同一個領域的書,大部分內容都是重複的。更重要的是,越讀越有趣,思維的樂趣。

顯然,與世界上所有的方法一樣,這個讀書方法也有其適用範圍。

例如,這種方法不適用於讀太經典的書。

比如《道德經》,處處都是重點,處處都是核心,每一句都是銘言,每一句都是定理,每一句都包含重要概念。智慧已經被濃縮的不能再濃縮了。這樣的書,適合抄,適合完完全全記到腦子裡,等著哪天一個生活場景擊中你,然後恍然大悟。而且,恍然大悟好多次。

比如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這樣的書,也很難速度。因為這樣的書,太深奧,一環扣一環。裡面有大量的模型,事實和概念。作為一個整體,構成對人的心理結構和成長過程的完整描述。另外,每一章還都是演講稿,文辭太優美,感情太飽滿。適合反覆品味。讀個幾十上百遍,總會有新感悟。

再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書太專業、太深刻,稱為西方近代哲學的巔峰。這樣的書,要細細讀。最要緊的是,確保能讀進去,不要發瘋就已經很好了。

再比如充斥各種公式、圖表的專業書,也不適合速度。要麼拿來查閱,如果是核心專業,就必須鑽研才行。

上述方法對於這些書雖然不能做到速度,但用於精讀、品味、挖掘深刻內涵,是適合的。萬不得已的時候,用來速度,臨時抱佛腳,也能解燃眉之急。

那位女生並沒有繼續問下去,我從她聰慧的眼神中已經判斷出,她已經知道這方法是可以檢驗的。無需問的太多,她已然知道該如何做,如何精進了。

自從吐露這個秘訣之後,那位女生就再也沒找過我了。我想,應該是進入了欲罷不能的學習狀態了。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如書海歲月催。

一頁頁充滿了鬼畫符的紙張,一本本磚頭般分量被稱之為書的東西,不知改變了多少人的容顏。

我也是如此。我正在欲罷不能的研究一個大問題。


評論區精選:

喬小海1 天前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特點在強調時間。在這個閱讀層次,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鐘讀完一本書,或是同樣時間內念完兩倍厚的書。因此,用另一種方式來形容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通常是很短,而且總是(就定義上說)過短,很難掌握一本書所有重點…我們想要強調的是,大多數人,即使是許多優秀的閱讀者,都忽略了檢視閱讀的價值。」阿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

我的微信公號核聚(hejupai)討論有關人生核聚變的話題。


我講一下,如何做到1小時看60~100頁書的詳細方法吧。作為一個數月內讀了幾百本文學作品及學術論著的人,還是有點資格說一下的。

我用了「看」而不是「讀」。因為快速看書的要義便在於「不讀」。看書的時候,直接用眼睛掃視文字,用大腦理解,避免「讀」這一行為:包括讀出聲、默讀、以及在心裡發出聲音。「在心裡發出聲音」,換句話說就是逐字逐句地讀(無聲)。

【一】

而快速看書時,眼睛→大腦的理解模式,具體為:

1.眼睛需要快速移動,不要斟酌於字句之中。
2.直接讓字句喚起大腦的理解行為,注意避免任何形式的「逐字逐句」和「發出聲音」。
3.需要注意力集中。而看得越快,注意力也會越集中(當然,這需要練習),而且能對文章形成全面的認知。
4.一開始無法做到完全不出聲,注意力渙散時,我的方法是:隔一兩句話,便認真在心中讀出2個字,防止自己的注意力由於狂奔的閱讀,而直接從書本上飛出去。

以上4點有些玄飄。但馬克思和他的好基友說,理論結合實踐才有真知,所以,試一試?

【二】

下面的幾點也非常重要,雖然枯燥,但讀書是一生的事情,真心希望大家認真讀完並實踐。

→_→如果你要拿這種方法來看高數,那冷冷我當然也是很支持的。後果自負。在讀一本書之前,我們應該弄清楚自己的目的,不同種類、追求不同目的的書籍,快速看書並不全部適用:

1.掌握書中零散的基礎知識(基礎教科書之類)
2.學習遣詞用句的技巧和修辭的美感(散文、詩歌、古文)
3.了解書中觀點(一些社科、人文學著作,也包括知乎上的一些技術帖)
4.追求閱讀快感、故事情節等(小說)

顯然,快速看書的「眼睛→大腦」+「不發聲」模式,僅適用於後兩種情況。當我們為了了解觀點、看故事時,大可以放馬狂奔、自由飛翔於段落之中,而不必一步一個腳印地執拗於字句之間。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在教胖友們跳著讀、不讀某些東西。我所說的「快速看書」,依然是能夠將所有字句、段落盡收於大腦之中的。接下來具體舉例說明是如何做到的:

【三】

對於人文、社科類的嚴肅書籍,能夠實現1小時60~100頁的前提是:我已經對此領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經讀了若干本書。這個領域的基礎知識、關鍵人物的關鍵觀點、標誌性事件和關鍵詞,我已經很清楚。那麼,我在掃視的時候,不需要認真去琢磨每一句話到底是什麼,從大腦中秒速便可提取出對應的知識點,無需細想,一切在大腦中進行理解和融合。

比如我讀當代文學史方面的書籍和史料,一開始是很慢的,1小時30頁,因為我是從零開始,入門學徒。後來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紅色經典、樣板戲等等,基礎知識和背景,已成為我的知識儲備。在看當代文學這一塊的學術論著時,我對其中的背景、前因後果的鋪陳(其實只是換了種方式進行組合、敘述),只需要快速瀏覽,然後直擊它所陳述的重要觀點即可。

以上比較繞。形象點說就是:我們已經講了20年左右的漢語,漢字、句子、意思等儲備是非常豐富的,這樣的話,我們在聽別人講話的時候,無需執著於字句,便可迅速做出理解並回應,而這一切根本無需我們做有意識的努力。但是英語,就不同了,我們會執著於字句,一切蓋因大腦中語料庫、語音庫的儲備非常匱乏。

而小說,大概是最容易讀的東西了,那些字句、情節的描寫、情啊愛啊、小黃文啊,我們已經有了相當豐厚的閱讀經驗。所以讀的時候毫不費力,看著上文,就知道下文。所以一目十行,非常靠譜。這個道理,和對嚴肅書籍的閱讀,其實是相同的。(這並不意味著放棄了對思想、寫作技巧、趣味細節的關注,一些部分的細讀和整體閱讀速度的提升,是並行不悖的。

再說一點吧,之前有段時間流行那種把字的順序打亂的遊戲,但是完全不影響我們閱讀。這蓋因我們的大腦有根據自身經驗、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自動補足的能力。「自動補足」大概是我們的能力之一種。對於「快速看書」,是非常重要的。

【四】

總結一下:「快速看書」需要「眼睛→大腦」、「不發聲」、「同一領域的信息儲備」這三個條件。

此外,我的個人經驗是:在電子閱讀時,閱讀頁面、字體的大小、行距等也有影響,太長會影響眼球移動,大家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設置。

需要注意的是,別人的經驗,盡數照搬的話,效果終究差了一些。一定要加進去自己的練習,包括思考。

在追求透徹理解、建立知識架構,關注細節、寫作技巧的同時,追求閱讀速度的提升,是並行不悖的兩件事情。祝大家讀很多書,也理解很多書。

認真寫了3小時的答案,平生絕學盡數交出,覺得有用的話,很希望得到一個贊誒,0.0

→_→祝胖友們在勤加練習後,能在1分鐘內看完此文,233

————————————

感謝閱讀。

文章都在微信公號「高冷冷」,偶爾搬運到知乎。只寫乾貨,不雞湯,沒廢話。


在參加一個讀書會,開始之前主持人讓每個人做個自我介紹,並且講下自己這個月看了幾本書,在我前面的都是十本二十本的,輪到我的時候我說我讀書比較少,一本還沒看完,然後好多人都朝我看來,主持人小姑娘就搶著接了一句:那確實比較少!
接著我就把我的後半句講出來了,最近在看《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寫了六萬多字筆記,有需要的夥伴可以找我!
講完主持人小姑涼沉默了片刻後,有請下一位了!??????_??????


見過大學期末複習嗎?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天一本書,一周一學期。


我理想中的讀書:

第一天,朗道理論物理第一卷;
第二天,朗道理論物理第二卷;
第三天,朗道理論物理第三卷;
。。。

我現實中的讀書:

第一年,朗道理論物理第一卷;
第二年,朗道理論物理第一卷;
第三年,朗道理論物理第一卷;
。。。


短短14分鐘TED演講可能一天都看不完!

TED視頻一般十幾分鐘,但包羅了各個領域的最新知識和顛覆性觀點,啟發思考又令人驚嘆!某次看視頻TED視頻「你自以為了解的吸毒成癮其實都是錯的」,深受觸動,掌握這個知識肯定對處理生活中的遊戲、小說等上癮行為有很大幫助,但再回想下視頻內容,卻又基本沒記住,這不白看了嗎!!然後又看了一遍,好像加深印象了,但仍無法在頭腦中搭建起視頻中的邏輯推理和知識體系!

我們都知道,長期記憶靠理解,理解越深刻,記憶才能越穩固,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知識,看似懂了,但一兩天也就忘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摘抄了視頻中的主要信息,並整理成一篇筆記。

我們對於上癮的基本觀點都是錯誤的!


以最極端的毒癮為例,我們一直認為,毒癮是由於海洛因里的化學成分讓身體產生依賴性,事實上,藥品「二乙醯嗎啡」(diamorpjine)比海洛因純度更高,絕大多數的手術患者需要較長期服用這種葯,如果毒品上癮的理解是對的,那服用藥物的病人就可能上癮,但顯然並不會。是什麼讓人真正上癮?溫哥華著名心理學家Bruce Alexander進行了兩個實驗:


實驗1:將一隻老鼠關在籠子里,裡面放兩杯水,一杯含有海洛因,一杯沒有,老鼠總會喜歡海洛因,並很快食用過量,殺死自己,這個實驗很容易佐證20世紀對毒品的解釋,真是如此嗎?


實驗2:研究人員建造一個「老鼠公園」,裡面放了較多老鼠,以及各種老鼠喜歡的東西,仍放進去兩杯水,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老鼠們並不喜歡有毒品的水,更不會飲用過量。


第2個實驗是對傳統誤區的一個最有力回擊,它表明健康的、開放式的生存環境能根除毒癮!可能有人懷疑動物實驗的普遍適用性,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對越戰爭能有效證實這一點,越戰期間,約20%的軍人吸毒,但越戰結束後,美國官方機構「Th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ey」做了一個非常詳細的長期跟蹤調查,發現士兵們並沒有強制戒毒,但95%以上的人在重歸社會後,毒癮自然而然就停止了。


動物實驗和美軍例子有力反駁了傳統對毒品的誤區,即「化學成分依賴論」,所以上癮肯定有其他原因,科學家推測:如果上癮是和你的「籠子」有關呢?如果上癮是你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方式呢?


荷蘭心理學家 Peter Cohen認為上癮這個詞語並不準確,準確講,它是一種消極粘結(bonding),粘結是一種本能,當我們快樂、健康時,我們會和他人、有意義的事連接在一起,但如果我們被孤立了,被生活傷害、打敗了,我們就會和一些能夠緩解的東西結合在一起,那可能是毒品、色情、小說等讓人上癮的東西。


2000年左右,葡萄牙爆發了最糟糕的毒品問題,官方統計超過1%的人口對海洛因上癮,起初用傳統的戒毒方法,包括懲罰、強制隔離等方式,但問題越來越嚴重,後來政府部門依據最新科學研究調整了政策,將所有毒品合法化!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關鍵的是下一步:幫助吸毒者重建與社會的聯繫。政府啟動了龐大的社會幫扶計劃:幫吸毒者找工作,給吸毒者微小貸款做生意,目標是確保每個吸毒者起床後有事可做,能夠融入社會,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重新建立和社會更寬泛的連接。政策調整至今有15年了,據英國犯罪學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調查,葡萄牙吸毒人數降低了50%,過量服用大幅度減少,吸毒者中艾滋病也大幅度減少。


和社會失去聯繫是吸毒、遊戲等上癮的一個主要驅動力,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也越來越容易上癮,手機、遊戲、美食、小說等等,因為隨著科技、物質的發展,我們正在創造一個病態的社會,一個孤單的社會,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像一個「籠子」,非常明顯的是,現在的小孩子只能關在屋子裡,除了看電視、玩手機還能幹什麼呢?


所以要幫助上癮的人,我們不要因為他上癮就威脅他、隔離他,而要敞開心靈去接納那些你真正在乎的人,加強同他們的聯繫,不管他們處於什麼狀態,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不附帶條件的幫助,上癮的對立不是隔離、懲罰,而是聯繫!

短短14分鐘視頻,居然整理出一千多字,可見其中的信息量,僅僅看一兩遍當然無法記住,但僅僅是做筆記,知識還是過於分散,需要再進一步的凝練,也就是尋找所謂的「真傳一句話」:

傳統的生理上癮觀有失偏頗的,與社會「脫節」是上癮的心理根源,幫助上癮的有效措施是正面接納而不是懲罰、孤立!

至此,一部14分鐘的視頻,前前後後花了差不多一天時間,但止於此肯定還不行,還需要在生活中去檢驗,所需的廣義時間就更多了!

當然,如果看爛書又是另外一回事,曾入手一本300多頁的書,書名好像叫《正能量》,不到一個小時看完,然後有多遠扔多遠,粗製濫造不說,毒性還大!

對於一些人追求一天一部書的執著,不是很理解,走馬觀花地讀,漫不經心地忘,僅此而已,讀書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互補推薦===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 高太爺的回答
大學看哪些書比較適合? - 高太爺的回答


你需要快速閱讀。


我對快速閱讀方法原本是將信將疑.因為以前我更加相信:一本需要快速閱讀的書不是一本值得你讀的書。可能是因為自己的閱讀速度一直很慢,以至於看到這種話的時候就覺得十分契合自己的惰性,因而更加確信這句話,並且堅持自己一慣的慢速閱讀的習慣;可看到越來越多人說快速閱讀,心裡還是納悶,我才想啊,也許那句話的不是客觀實際,而只是給弱者的安慰劑呢。


在看過有關快速閱讀的一些介紹之後,我打算試一試。並且,我現狀敢說:有卓著成效。開始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理解,但後來,理解能力跟上去了。


方法我已經簡化的非常簡單,如下:

第一步——知道自己目前的閱讀速度

1. 選一頁,計算平均每行字數a

2. 選五頁,計算平均每頁行數b

3. 以平常閱讀速度,讀五頁用時c

目前閱讀速度=5ab/c

第二步
—— 跟蹤和定速

工具:筆。筆不僅是一個追蹤器,而且還是定速器,能幫助維持恆定的速度,同時還能縮短注視時間。

1.手握筆,在每一行下面畫線,眼睛緊盯筆尖上方。不要擔心理解的問題。每行最多讀1秒鐘。練習3分鐘

2.:重複練習上面的技巧,現在每行讀不超過半秒.有的人可能什麼都沒看懂, 這是很自然的。練習3分鐘

3.保持速度——現在是在調整感知反應,這個速度練習旨在幫助你的系統適應快速閱讀。不要減速,保持每行半秒,讀3分鐘。

第三步——擴大感知範圍

1.用筆追蹤並定速,保持每行1秒的速度。每行一頭一尾都跳過一個字。 不要擔心理解的問題。1分鐘

2.用筆追蹤並定速,保持每行1秒的速度。每行開頭和結尾都跳過兩個字1分鐘

3. .用筆追蹤並定速,保持每行1秒的速度。每行開頭和結尾都跳過三個字1分鐘

原理解釋:比如,當我們盯著電腦顯示器的中心(相對於視網膜中央位置的注視區域),你仍然看得到感知得到屏幕的四邊。未經訓練的人閱讀的時候視線從第一個字移動到最後一個字,1/2的邊緣視線放在了頁邊上這樣25-50%的時間都浪費在一個字都沒有的空白上了(比如紙張四周的邊沿空白處)。
假設有一行字: 「從前,學生每天用4小時快樂閱讀。」 如果你能從「學」開始讀,到「4」結束,那麼14個字就少讀了8個, 閱讀速度加快一倍還多。訓練之後邊緣視線就能夠把其餘的8個字收進來了。

第四步——
計算新的閱讀速度

利用新的閱讀方法重新計算你的閱讀速度。

你已經進行完畢了,這種方法也可以叫做「指讀法」。不過任何一個技能都不是一次訓練就可以全然掌握的,經過20輪練習之後,在此閱讀速度基礎上,你的理解能力就慢慢跟上去了。


最後一點建議: 如果是為了學習,就不要試圖用讀一篇文章的時間讀三篇不同的文章。應該把一篇文章讀三遍

我當初訓練的時候不覺得這個方法可行,那我就告訴自己:還是用這種速度,即便一篇文章因為看得太快導致理解跟不上,那我就重複三遍好了。


因此堅持了下來......


可以去微信公眾號搜索---「白詩詩」,為什麼呢,因為我也轉移陣地了。

以下是我的值得一看的答案:

1.怎麼背書最有效率? - 知乎

2.

如何成為記憶高手? - 知乎

3.

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試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試成功幾率? - 白詩詩的回答

4.我所依賴的記憶方法 - 知乎專欄

5.給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學習方法 - 知乎專欄

6.那我就靠這篇文章賣錢了 - 知乎專欄

好吧,只貼幾個


我是來看一群不讀書的人如何被營銷賬號忽悠的。
一個人一年能讀多少書?
你先拿出一個月卯足了勁兒讀幾本書試試,試了一下你就大概能知道一個人一年能讀多少書了。
當然了,你做不到不代表別人做不到,所以我說我一年能讀一萬本你也應該信對不對?


真的。


做到也沒用,根本消化不了,還不如把一本好書多讀幾遍


很多人都夢想自己能夠「一目十行」、「一小時一本書」,但勵志歸勵志,想做到每天讀一本書,那得看具體讀哪方面的書。

坦率地說,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一天讀一本書,尤其是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和不太感興趣的書。

而且即使你能做到,我也不建議你一天讀一本書。

我一直認為自己的閱讀速度還行,但這幾年,確實覺得自己看書越來越功利了,總怕讀的書質量不好水分大,浪費了時間,因此挑書挑的嚴重,只要遇到一本好書,總會多啃幾遍。

我對書籍是蠻有警惕性的,因為書是商品,想得到裡面的內容就得付費,付完費還得花時間去讀,既然是商品,就一定會魚龍混雜,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我更傾向於相信較熟悉的作者的著書質量。

其實挺羨慕讀書速度快的人,我想這也是很多讀書人希望達到的狀態,但我對具體效果持保留意見,我的看法和感受是閱讀、理解、整理和吸收是很難同時做到的。

人腦不是機器,人也不是機器,讀書方法的改進不能超越大腦結構的極限。

我也曾在讀書速度動上過腦筋下過功夫,講一段自己當年的經歷:

上大學期間曾在某全國性期刊的封底上看過一個速讀廣告,主要內容都是教如何「一目十行」,「一小時看一本書」(好像是一小時),在宣傳彩頁里還有很多學會速讀的人現身說法的話。結果我特意坐了近兩個小時的公交車,去了其位於帝都南城的地址以不菲的價格買了一套速讀教材和磁帶,

回到學校我就開始練,是真用心練,但練了兩個月我就放棄了,因為沒效果,當時認為是自己意志品質差,沒毅力,等後來各種書讀的多了,再翻看這教材的時候,發現內容基本都是胡扯,都是編故事,全是營銷的手法,甚至連基本的生理學常識都違反。

我後來還特意用搜索引擎搜了一下,發現有很多人都在發文質疑這方法的有效性,但回應質疑的人都堅稱有效,而從發言口氣看,基本都是速記的從業人員,這很有可能是以技能傳授為包裝的生意而已。

希望我的判斷是錯的。


言歸正傳,在一些講讀書方法的文章里還看到過書第一遍要速讀,第二遍再精讀,第三遍要速讀的方法。

這種方法我也嘗試過一段時間,但感覺並沒有第一遍就精讀的效果好。

讀書方法因人而異,以我的感覺,書第一遍讀就採用精讀的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這時候對書的新鮮感最強,好奇心也最重,最適合細細研讀。

跟吃飯相似,飯菜剛做好,都是味道最好營養最好的時候,在沒有硬性時間壓力的情況下,為了營養能被身體更好的吸收,應該細細咀嚼,細細品味。

而且我在第一遍的精讀時,就會在書上勾畫重點,開始記筆記,之所以這麼做,大概是因為我有凡事把時間往前趕的習慣吧。

第一遍精讀完之後,第二遍可以直接奔難點去或者查缺補漏。

為什麼要第一遍大致的瀏覽,第二遍才精讀呢? 又不是牛,這種類似於反芻式的閱讀應該是更適合邏輯性強或內容艱深知識點眾多的書,而且即便是反芻式閱讀,也不等於第一遍必須得速讀。

有人說第一遍大致的瀏覽,是為了了解書的全貌,我覺得如果是為了了解全貌,多看幾遍目錄就可以達到,這樣豈不是更節省時間。


此外我一直存疑:書讀完之後效果好不好,是否有收穫,是否對自己有營養,是否真的跟必須讀書多少次有關?

有些書,幾天之後重讀,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後重讀,收穫確實會不一樣,但這更多的是由於你個人成長了、閱歷增加了、能力提高了的緣故,如果刻意地硬要歸因於把書多讀了幾遍,是很牽強的解釋。

我身邊有不少讀書讀傷了的朋友,基本都是由於當年應試教育在短期內大量重複式機械記憶的後遺症,結果搞得現在一看到字就頭大。

書的內容是不會變的,成長的只是人,很多年之後重讀某本書的感悟,其實是由於書中內容和自身成長軌跡的契合與內心的共鳴。


所以我認為讀書的過程跟人的成長過程很相似,都是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進行的。

讀書不僅是走眼,其過程本身就是一場自我提升的修鍊,是一場走腦、走心的人生之旅,如果你不是天賦異稟,最好按適合自己的節奏來,穩穩噹噹的走。


剛上大一的時候,沒有姑娘,沒有電腦,有一部只能發簡訊打電話的手機。
學校圖書館很小,借閱的部分更少,每天早上八點開門,晚上六點停止借閱。
於是,早上翹一小會課,借書5本,上午的課上就可以看完,午飯後去換上5本,下午也有事情做。
如此這般,恍恍惚惚過了一年。
在《十四歲》里,看石田衣良說自己一年能看3000本書,依稀還能體會到那種感覺。


我讀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時,算了一下讀九頁花費38分鐘。這本書一共有400頁左右,所以你們可以自己算一下讀完一本是什麼概念(我是學生沒時間讀,讀完這一本花了兩個多星期)。
但是杜威的《哲學史》不到一百頁,大概花了兩個小時看完。
去年暑假用一個月看完了曼昆的《微觀經濟學》(宏觀的還沒來得及看就迷上了哲學=_=),看知乎的《金錢有術》用了6天(僅僅是在學校的六天,我的書還沒有拿回家看)。
所以,書與書之間差異巨大,不能一概而論。


我真的覺得一天讀一本書不是一個好習慣。
主要原因是,這個不是一個好的目標。
一個好的目標是什麼,舉個例子吧。
例如,我近期的目標吧,我想對蔣介石有所了解。
首先我要去找傳記,為了能夠看的更全面,西方的傳記來一本,國內的來一本,台灣的來一本。
然後,這些還不夠,國共關係的書來幾本。有時候,你對歷史有些重要點比較疑惑,需要找專門側重點的書籍來看。等等等等
這還不算完。。
只是看書不思考的話,歷史書的讀書速度的確非常快。就跟看小說似的。
問題是,我需要把這些知識整理成體系的話。
很多時候,幾本書就得來回翻。
自己的思考更是很長,還要做筆記。
所以一天讀完一本書,根本不可能。

所以,如果你逼著自己一天讀一本書的話,自然不會有我這樣的收穫。感覺只是囫圇吞棗的學習而已。

最後,大多數知識,那怕是看起來比較輕鬆的人文,如果想要深入理解並建立體系的話,也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思考,整理,做筆記,最後才是閱讀。
理科類的就不多說了。。當年演算法導論啃了幾個月。有些數學書更是呵呵呵

所以,每天讀一本,感覺不是一個好的目標,有點為讀書而讀書的感覺。有點本末倒置了。。


謝邀。
這麼多年我平均每天都讀1.5本書啊。一本文學作品,半本專業書。
專業書讀完之後是要做思維導圖進行歸納的,而且後面的練習也是要做一下的。
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讀完就應用,否則忘得很快。
如果是無法應用的純理論書籍,至少要理解並且能複述。
文學作品讀完要能複述,寫作方法,文風,故事流程,人物性格,主要劇情,表達的內容中心隱喻等等……要做全套的文學鑒賞分析。

不過求數量其實沒意思,讀書最重要的是「目的性」。你不能光為了讀而讀,甚至不能光為了拓展知識而讀,你要讀出「工具性」。
這個工具性不一定要能直接幫你賺錢,也不一定要跟你的工作相關,但至少能讓你在一段時期以內用得上。
比如說,我現在從事的廣告行業,我經常看廣告營銷方面的書,往往能現學現賣。
我現在接手了一個關於食品廣告推廣的項目,我雖然不太可能去做食品行業,但是我為了做好手頭上的項目,應該相應地了解一點關於食品的知識。
我希望以後能創業成為土豪,所以我看MBA教材。現在用不上,以後很可能就用得上了。
我雖然不太可能從事編程,但是我為了鍛煉自己的數理邏輯能力,可以粗淺地學一些……
但是我不會去看關於星座的書,因為根本沒用。同理,我不會看建築方面的書,因為目前看來我完全不可能用得上。

其次,讀書需要的是「系統性」——不過這個只建立在你需要成為某個行業專家的前提下。
簡單說,你如果想要系統性的學習,你乾脆就上網查開這門課的大學本科生讀什麼。一般來說,最開始的教材都是《XX史》和《XX導論/概論》。
不過我是社科生才會這麼覺得,也許其它領域和專業的課程情況不一樣。
等你認真讀完了一個專業的入門書,你自己就會搞清楚你想進一步學習研究該去讀什麼樣的書,找什麼樣的資料。
按照我的經驗,一般情況下國外的經典教材比國內的高到不知哪裡去了。比如說我主修應用心理,輔修邏輯。我就覺得老外的《心理學導論》和《邏輯學導論》比我念大學時候學校發的《普通心理學》和《邏輯學概論》強得多。我們是學校強制沒辦法,但是自學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豆瓣上找評分最高的那個教材版本。


讀書只光顧著讀了多少本多少頁,從一開始就輸了


這個問題其實稱不上是個問題,就好比有一個做煎餅果子的傢伙,按照正常手藝,他能一天做200張,現在你問他:請問你一天能做3000張嗎?
他可以回答:做不出來。原因是3000張超出了正常手藝做工數量範圍。
他也可以回答:做得出來。原因是他不能保證質量。
讀書也一樣,這原本就是一件雅緻的事情,幹嘛要上一個閱讀速度的環兒?他喜歡一本書,這輩子就讀這本書,讓他讀去,只要他讀得時候開心,靈魂優雅。
我只想問,為何要在優雅事件中匹配速度?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看各類專業書籍只能稱之為淺讀書,不能成為閱讀。


能是能的,我因為家在學校,圖書館便利而堅持了七八年。不過這主要跟興趣有關,強迫自己就沒意思了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女生算是心智成熟了?
青春里最殘酷的是什麼事?
你身邊的「壞女孩」後來都怎麼樣了?
兩歲半的女兒習慣性用哭鬧來作為武器,該如何應對?
男孩怎麼快速變成熟?

TAG:書籍 | 成長 | 閱讀習慣 | 高效學習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