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年號在朝鮮沿用二百餘年的說法有任何史料能夠證明嗎?

在網上總能看到(尤其是貼吧的明清漢滿之爭中)崇禎年號在朝鮮沿用256年的說法,這種說法是否有來源,有無史料能夠證明這一點呢?(目前朝鮮的文書中使用清年號的很常見,也是正常、符合常識的。)題主滿族,絕無間隙民族情感之意,只想辨真或辨偽。


在正式場合還是用清朝的年號,在國內私下,用的是明朝的。
比如:

另外如果題主有興趣朝鮮歷史推薦看三本書:《李朝實錄》(非常非常的……長……)、朝見大明的《朝天錄》、將朝見變成去滿清出差的《燕行錄》(非常有意思的書)、《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吳晗著》。

  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聰元年)。皇太極與貝勒阿敏親自領兵入侵朝鮮,史稱「丁卯胡亂」,朝鮮軍隊不敵清兵,仁祖與群臣逃往江華島,朝鮮與後金議和,約為兄弟之邦,朝鮮向後金歲貢。
  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帝,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他事先將此事通報朝鮮,希望朝鮮參與勸進。朝鮮聞訊大嘩,臣僚紛紛痛切陳詞,「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可以干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還有大臣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萬曆)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仁祖拒不接見後金使團,不接受其來書。

  同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正式舉行稱帝大典,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極非常氣憤,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有意構怨,決定舉兵再征朝鮮。結果朝鮮渣渣的戰鬥力……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六·列傳三百十三》:九年,平察哈爾林丹汗,得元傳國璽,八和碩貝勒及外藩蒙古四十九貝勒表請上尊號。帝曰:「朝鮮兄弟之國,宜與共議之。」於是內外諸貝勒各修書遣使約朝鮮共推戴,朝鮮諸臣爭言不可,且以兵守使臣。使臣英俄爾岱率並奪馬突門,倧遣人追付報書,又以書諭其邊臣戒嚴,有「丁卯年誤與講和,今當決絕」之語,英俄爾岱眾奪之以獻。十年四月,改國號「清」。朝鮮使李廓等來朝賀,不拜。賜書令送質子,復不報。)
  「丙子虜亂」對朝鮮社會、文化的衝擊非常大。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淪為清朝的藩屬國後,令朝鮮君臣黎民痛心疾首,國王和兩班(文班、武班)的權威一落千丈。經濟掠奪、政治欺壓、文化差異,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緒一直都是社會思潮的主流。 甚至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李朝英祖李昑還曾作詩: 高皇錫我朝鮮號,禍添龍蛇孰再造。俠度恪謹三百年,如天聖德若何報。……
  明徹底滅亡後,當時的朝鮮李朝上下皆視清朝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
  《仁祖庄穆大王實錄》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自仁祖之後也不用滿清所賜謚號。記載朝鮮李朝宗室譜系的《璿源錄》、《璿源系譜記略》中所載的孝宗李淏(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 清順治六年)即位年份,即為「崇禎乙酉」。(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至於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

《璿源錄·仁祖大王-孝宗大王》

靖嬪李氏生於1694年卒於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朝鮮肅宗二十年。

  後來的後來……李朝孝宗則以光復大明天下為己任,打算聯合南明、日本一起反清復明。他對大臣說:「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聽者,天時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機會來時。故欲養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有大臣說,你逗我們呢……「萬一蹉跎,有覆亡之禍,則奈何!」,而他說:「以大志舉大事,豈可保其萬全也。大義則明,則覆亡何愧,益有光舉於天下萬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為似無覆亡之虞也」。

然……並卵……唉……


===================另外更新點《燕行錄》里好玩的吐槽

  有關康熙形象的文字描寫,歷來較少。其中《清聖祖實錄·卷一》是這樣寫的,「上天表奇偉,神采煥發,雙瞳日懸,隆準岳立,耳大聲洪,詢奇天縱。稍長,舉止端肅,志量恢宏,語出至誠,切中事理。」

  而康熙八年(1669年),閔鼎重(1628-1692驪興閔氏三房之一,官至正一品左議政,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副總理……)率團來中國出差,在其著《老峰燕行日記》中是這麼描寫康熙的:
  「清主身長不過中人,兩眼浮胞,深睛細小無彩,顴骨微露,頰瘠頤尖,其出入輒於黃屋中俯身回望我國使臣之列,性躁急,多暴怒,以察為明,懲輔政諸臣專權植黨之患。6的不行不行的……


====================雙11老娘不血拚而在更新。。全是淚啊。


  另外朝鮮一直認為大明衣冠傳承盡在朝鮮,打心底里認同大明漢族文化的朝鮮使臣在朝見清朝時,仍然「束髮垂後,戴烏紗帽,被闊袖紅袍,拖餙金玳瑁帶,穿黑皮靴」,做明朝服飾打扮。在朝鮮人看來,「著滿洲衣」是一個很嚴重的事情,這不僅意味者政治的臣服,意味著文明的背叛。
所以當看到清朝乾隆年間意淫繪製的《萬國來朝圖》朝鮮使臣的打扮:讓我瞬間對朝鮮/韓國思密達好感滿滿噠……以小事大,還能堅持原則,貴為不易。

各版本《萬國來朝圖》,朝鮮使臣裝束在紅框中。(點擊可看大圖)

==================哎雙11繼續血淚更新。。反正來都來了=。=

公元1704年,還沉浸在大國榮耀的清朝沒有想到,朝鮮正在進行一項秘密的活動。

  事情是3月6號,司直柳成運上疏說:「今年是甲申事變60年了,咱們是不是做點啥紀念下?」國王聽完一拍大腿說:「中!」說干就干……於是就有了3月19日這個事情了。
  1704年3月19日,朝鮮國王肅宗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60年前殉國的大明崇禎皇帝,祭文開篇就是:
  「崇禎七十七年歲次甲申三月庚子朔十九日戊午,朝鮮國王臣李焞,敢昭告於大明毅宗烈皇帝……」其中還大罵清朝虜乘其釁,據我中原」,以至於現在「禮樂衣冠,盡污腥羶。」並表示「嗟我下國,孰為綴旒,義根於性,恩函在心,於何寓哀,以展斯忱」不是臣妾不幫忙啊,實在是臣妾做不到啊!讀完之後,朝鮮國王李焞「嗚咽不自勝,侍臣莫不感愴」。
  祭祀之後,肅宗又以「神宗皇帝再造藩邦之恩,萬世不可忘也。」命漢城府在後苑春塘台築壇,名為「大報壇」,供奉明神宗神主,取「郊天、報德」的意義,其形制仿朝鮮社稷壇,規制卻更大,祭物品式,一概採用明朝制度。等第二年大報壇建成之後,肅宗親自祭祀完說:會「年年祭享,自當與國同存矣。」並作詩紀念:
大報壇成肇祀親,時惟蠶月屬和春。
衣冠濟濟班行造,磬筦將將醴幣陳。
昔被隆恩銘在肺,今瞻神座涕沾巾。
追思豈但微誠寓,切願寧陵聖志遵。
  而到了肅宗兒子英祖,在1749年舌戰群臣,以致「俯伏流涕良久」之後,更是將崇禎帝和洪武帝的神位請進了「大報壇」,使「皇朝之日月,復照於朝宗之邦」。

另外說下大報壇的結局:
  自朝鮮肅宗以後,朝鮮歷代國王都非常重視大報壇的祭祀,歷史上肅宗、英祖、正祖、哲宗、高宗等在位時都親自主持大報壇的祭祀。(其中朝鮮肅宗親祭3次,朝鮮英祖親祭12次,朝鮮正祖親祭3次,朝鮮哲宗親祭1次,朝鮮高宗親祭3次。)而其他國王也在他們做世子時參與過大報壇的祭祀。除了「親祭」以外,歷代國王還以展拜、望拜、誓戒、省牲等其他形式進行大報壇追崇活動。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大報壇祭祀日益衰落。
  1905年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乙巳條約》,並設置韓國統監府,韓國遂淪為日本保護國。此後大報壇遭到嚴重破壞,建築內的樹木不斷被砍伐,雖然有禁止但毫無用處。 到了1908年,這一歷時204年,專門用來表達對明朝皇帝感恩、懷念之情的祭壇,終於在日本人的提議下。拆毀」。現在的我們只能在繪製於1820年的《東闕圖》中窺見它當時的全貌。

《東闕圖·大報壇遠景》

摘抄幾段《李朝實錄》:有興趣就看吧。
《李朝實錄肅宗實錄·39卷,30年3月6日》1704年清康熙43年)
司直柳成運上疏言:
甲申之歲, 回於今日, 而又逢三月之朔。 今三月十九日, 卽皇都淪陷之日也。 毅皇身殉之後, 死義之臣, 大學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華、尙書倪元璐以下四十五人。自古立慬之盛, 未有若是。臣以爲特設壇壝於淨潔僻奧之處, 同祭君臣於十九日殉難之辰, 庶可少慰在天之靈, 而景文等忠魂烈魄, 亦必歆格於盻蠁之間矣。
上命禮官稟處。翌日, 上特命設行, 而殉節人同祭事, 不行。

《李朝實錄肅宗實錄·39卷,30年3月7日》(1704年清康熙43年)
神皇建廟事, 已諭予意, 詢於諸臣。 此是早晩必行之盛禮。 宣武祠、愍忠壇, 遣官致祭, 亦已定奪矣。 昨因柳成運疏, 有令禮官稟處之命, 第於予心, 終有所歉然。嗚呼! 流光荏苒, 舊甲重回。今月十八日, 卽皇朝運移之日也。空望故國, 朝宗無地。追天朝不世之殊渥, 念列聖服事之至誠, 只自嗚咽, 流涕無從也。 昔我仁祖大王, 當天翻地覆之日, 不廢焚香望闕之禮, 則今丁皇朝淪陷之日, 豈可遣官設祭而已耶? 向所謂歉然者, 實在於此, 而此心耿耿, 消鑠不得也。 其令禮官, 議於諸大臣稟處。

《李朝實錄肅宗實錄·39卷,30年3月19日》(1704年清康熙43年)
○戊午/上, 自宜春門, 詣禁苑壇, 以太牢祭崇禎皇帝。 其文曰:
  崇禎七十七年歲次甲申三月庚子朔十九日戊午, 朝鮮國王臣李焞, 敢昭告於大明毅宗烈皇帝。 ……虜乘其釁, 據我中原, 禮樂、衣冠, 盡汙腥羶。凡在邇遐, 冤憤靡窮, 而其深痛, 莫最小邦。念昔康獻, 寔事高皇, 首義回旗, 綏厥寵光。……
  是祭也, 行單獻, 犧牲用黑牛, 不設樂。 壇高數尺, 床卓、鋪陳, 皆尙黃色。 紙榜依《五禮儀》位版尺樣造成, 書大明毅宗烈皇帝神位九字, 貼於交椅北壁, 南向設版位於東階下。上具冕服, 百官衣黑團領陪祭, 上嗚咽不自勝, 侍臣莫不感愴。……

《李朝實錄肅宗實錄·39卷,30年9月16日》(1704年清康熙43年)
引見大臣、備局諸臣。……議築壇以祀大明神宗皇帝……上問古相意何如, 濡曰: 「神宗皇帝再造之恩, 我東方萬世不忘者……上曰: 「神宗皇帝再造藩邦之恩, 萬世不可忘也。宣祖大王, 若當神皇昇遐之時, 則豈不欲立廟? 予意非偶然, 而今大臣、諸臣, 皆以設壇爲是, 此亦可以少伸至誠。


直接上圖不解釋



-

朝鮮哲宗的碑文:

哲宗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 崇禎紀元後二百四年辛卯六月十七日誕生, 己酉六月八日封德完君, 九日卽位。 癸亥十二月八日昇遐, 甲子四月七日, 葬於高陽禧陵右岡子坐之原。 在位十四年, 壽三十三。

嘉慶時,朝鮮七百餘儒生向國王上疏:

我東方偏受神宗皇帝再造之恩,皇朝正朔,保有今日,而不至泯滅者,獨我東爲然。昔在英廟朝,忠良科放榜時,因特敎恩牌書以崇禎,而凡士夫家墓道文字、師友間詩文唱和,皆特書崇禎紀元,以表其尊周之誠者,亦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
忠淸之懷德一縣,亦我東曲阜、新安耳,鄕校釋奠之祝,特書崇禎年號者,其來蓋久。
噫!彼知縣姜世靖,抑獨何心,乃於今年秋享,身爲初獻官,讀祝時聞到崇禎二字,脅止大祝,使之改讀而後已。

-


正式場合都用清朝年號的不然是作死,明朝年號在清朝入關後國內也仍有使用的,好比當代的台灣普通文書仍然用民國年號(笑)
用清朝年號是被迫的。朝鮮國內文書用干支或崇禎年號。肅宗元年護軍金壽弘祭祀祖父用康熙年號,被視為家賊;純組四年懷德知縣姜世靖主持鄉校祭祀,將「崇禎」讀成「嘉慶」,導致727名儒生上疏抗議。用明朝國號年號被秉承儒教傳統的朝鮮視為「尊周」大義。孝宗、肅宗陵碑都書「有明朝鮮國某某大王」,年號則用「皇明崇禎紀元後百三十年」或「皇明崇禎紀元後三乙亥」的樣式。這種事直接維基,另百度貼吧多是各種蝗漢、蝗俄、德棍這類歷史發明家的基地,絕不是學習了解歷史的好地方


今年(2015)是崇禎三百八十八年乙未。亦可書作崇禎紀元後三百八十八年乙未 。或崇禎七乙未。或崇禎紀元後七乙未。或崇禎後七度乙未。或崇禎七周乙未。或崇禎甲申後三百七十二年乙未。或皇明甲申後三百七十二年乙未。或崇禎甲申後七乙未。
手機知乎上不了圖。見微博。
http://m.weibo.cn/1571510941/3656894273015041?sourceType=smsfrom=1055095010wm=2468_1001
主要內容: #後知錄# 甲申後。朝鮮仍以崇禎紀元。竟用至二百八十餘載。其書法不一。或曰崇禎丙午(1666)。或曰崇禎百八十二年己巳(1809)。或曰崇禎紀元後二百七十三年庚子(1900)。或曰崇禎甲申後七十八載辛丑(1721)。或曰崇禎再辛酉(1741)。或曰崇禎五周己亥(1899)。或曰崇禎紀元後五壬午(1882)。


上圖說話


有本書專門講這個,叫《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


一部韓國電影



北關大捷碑(有明朝鮮國咸鏡道壬辰義兵大捷碑)就是用的崇禎年號。碑文後題「崇禎甲申後六十五年十月秝日立」,製作於1707年(朝鮮王朝肅宗34年),為紀念萬曆朝鮮戰爭前期(1592年至1593年)義兵在北關戰勝日軍之紀念碑。
此碑在日俄戰爭期間被帶到日本,之後存放在靖國神社展示。2005年6月日本政府接受韓國政府要求同意進行返還協調,但由於此碑原本是在現今朝鮮境內,日本要求韓朝必須先行協調。2005年10月20日,靖國神社將北關大捷碑歸還韓國,於新國立博物館展示。2006年韓朝進行協議,於同年三月由韓國移交給朝鮮。

參見《百年悲憤一石碑》

在日本東京有一個地方,每年都有人身穿昔日「皇軍」軍服、扛著殺人武器,舉行祭祀戰犯的醜劇。每年都有日本政府的公職要人,不顧亞洲各受害國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強烈抗議,悍然去那裡參拜他們心目中的「英雄」的幽靈。││誰都知道,那就是臭名昭著的靖國神社。

  十多年前,我去東京訪問,曾經路過那裡。因好奇,也很想進去看看,但終因厭惡等原因而未進入。一九九九年我又到大阪當訪問學者,讀到《朝日新聞》記者真鍋弘樹的一篇文章,才「後悔」當年未進去看看。因為從記者的文章及後來讀到的資料中知道,在靖國神社游就館前某個冷闢的角落,立著一塊高約兩米、題為《北關大捷碑》的石碑,上面鐫刻著一千四百多個漢字。碑文記述了一五九二年朝鮮人民自發的義勇軍英勇抵抗日本侵略並取得勝利的歷史事件。可是,義勇軍烈士的後人在百多年後(一七○九年)敬刻的這塊彰揚愛國先人的碑,本來應該矗立在朝鮮北關(咸鏡北道)的,怎麼又搬到了這個鬼地方來了呢?原來,在一九○五年,它是被日本「北朝進駐軍」師團長三好成行中將在「凱旋」回來時搶掠來的。起先他想獻給皇居內的振天府(明治天皇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專門收藏「戰利品」的地方),後來不知怎麼一來,大概是看懂了碑文內容吧,知道那是記錄日本當年侵略戰爭打了敗仗的事,把它放在皇宮裡也實在沒有什麼面子可言,後來就弄到了靖國神社。再接著,一九一○年,日本便侵吞了整個朝觧,達三十六年之久。時間長了,此碑漸漸被人忘卻,連後來神社的登記簿上也沒有記載。它被置於一個鴿棚的邊上,據說碑上沾滿了鴿糞……

  一九七○年代後期,韓國的國際韓國研究院院長崔書勉,在那裡偶然發現了它。捫讀之下,不禁心靈震蕩,老淚橫流!經過研究,原來當時年已七旬的崔先生,正是建碑一族的後代;而且,還有其它許多義勇軍的後人,現仍生活在韓國和朝鮮。崔先生隨後在《韓》雜誌上發表了文章,有不少韓國人讀後義憤填膺,發起簽名運動,要求日方歸還這塊石碑。後來,神社方面是這樣表示的:「只要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達成協議,通過外交途徑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請求,我們就歸還。」這個回答顯然十分狡猾,因為他們料到當時南北朝鮮不會達成這個協議,而且朝鮮和日本也沒有外交關係。就這樣,這塊石碑就至今仍留在那個陰森森的地方!

  日本記者的文章登載在《朝日新聞》的《百年回顧》專欄中,文章面對歷史的態度是真誠的。文中還提到「明治以後日本軍從朝鮮、中國的殖民地掠走過很多文物和『戰利品』。」(其實,在明治以前日本就開始從朝鮮等國掠奪財物了。我擬另寫《四百年前的侵掠與警示》一文,就可舉出一個例子。)我很想讀到這篇碑文,就冒昧地給真鍋先生寫了信。起先沒得到迴音,正好我又有機會去漢城參加一個有關中國文化的國際學術會議,便又向韓國朋友託了此事。而當我從韓國回到日本時,就看到了真鍋先生寄來的碑文抄件及其它資枓。我對真鍋先生非常感謝,因為我在信上坦率地說明了我想看這篇碑文是為批判日本軍國主義,他知道我的目的。真鍋先生還寄來了歷史學者北島萬次先生在一九九二年日本《歷史學研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壬辰倭戰之義兵顯彰碑與日本帝國主義││有關靖國神社裡的〈北關大捷碑〉》。這篇論文不僅詳細考證了有關史實,而且批判了歷史上的日本帝國主義,還駁斥了有的日本學者企圖否認該碑記載的日本敗仗的事實。我覺得真鍋、北島兩位先生是正直的日本人的代表,值得我們尊敬。

  中國古人曰:「碑者,悲也。」讀了碑文,我對那段悲壯的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明代萬曆時,日本為侵略中國,向朝鮮提出了「假(借)道入明」的無理要求,遭到嚴正的拒絕。(我們至今應該感謝朝鮮人民!)朝鮮人民響亮地回答:「戰死易,假道難!」(宋象賢語。這擲地有聲的六個大字刻成的碑,至今矗立在韓國釜山的忠烈祠內。)於是,日本戰神豐臣秀吉在一五九二(壬辰)年悍然出兵侵略朝鮮,一度佔領漢城,燒殺擄掠無惡不作。朝鮮(韓國)史稱「壬辰倭亂」(日本史稱「文祿之役」)。在這場戰爭中,朝鮮湧現出很多著名的民族英雄,如李舜臣將軍,他的銅(石)像至今在韓國各地就有三百多座(可見人家的愛國主義教育搞得多麼好,真值得我們學習)!而《北關大捷碑》更指出,像李將軍這樣的英雄,還屬本來就有官職地位者:「若起單微,奮逃竄徒,以忠義相感激,卒能用烏合取全勝,克服一方者,關北之兵為最。」在日軍攻陷京城、民族危亡之際,目睹有人背叛祖國、為虎作倀,關北鏡城的李鵬壽等平民百姓揭竿而起,一呼百應,浴血奮戰,犧牲慘烈,最後終獲勝利。正是朝鮮人民的拚死抵抗(加上明朝出兵援戰),才將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軍打敗了。

  此碑全名是《有明朝鮮國咸鏡道壬辰義兵大捷碑》,國名前置「有明」二字,可見歷史上朝鮮與中國的親密關係;碑文後題「崇禎甲申後六十五年十月秝日立」,可知直到滿清入主中土六十五年後,朝鮮民間仍懷念著明朝。碑文最後,是一首鏗鏘有力的四言詩銘:

  有盜自南,仇我大邦。我王於藩,以國受鋒。屹屹北原,狼虺穴墉。有蠢者氓,不抗而從,血口胥舌,濟毒以凶。士也朅朅,俊群攸同,兵義莫利,不屑戈弓。既殲叛徒,寇莫我沖。武夫鼓呼,山摧海洶。師征孔赫,厥丑崩恟。協底帝罰,匪私我忠。北土既平,爾蠶我農。大君曰咨,孰尚女功。贈官命祠,光惠始終。士風其烈,民可即戎。臨溟之厓,有石嵷嵷。刻之誦詞,用無窮。

  詩中「大邦」是對中國的尊稱(當時朝鮮自稱為「藩」),「有盜」當然就是日本了。詩歌痛斥了不抗而從、濟毒以凶的民族叛徒,也指責了當時反對起義的怯懦。描繪了義兵清除叛徒,奮起抗敵,擂鼓高呼,山動海涌的壯烈場面,也寫到了勝利後恢復男耕女織的生產情景。這充分反映了朝鮮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的偉大民族。我認為,今後如果重寫《朝鮮漢文學史》,這首詩應該佔有重要的篇幅。

  當年我撫讀這篇碑文,不禁感慨萬千!我想到,一個國家必須自強,不然,這一塊石碑也保不住;一個民族必須團結,不然,連一塊石碑也要不回!近日欣悉韓國與朝鮮達成共識,一致要求日本歸還此碑;日本也表示有意歸還。這真令我高興!我們中國人永遠與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站在一起,反對侵略,反對奴役,反對掠奪,爭取人類更美好更和諧的明天!


我真是醉了我不管是回答還是評論沒有說明朝一句壞話我也尊重明朝到底有人是跑來和我澄清什麼的??
前幾天在首爾的國立中央博物館拍到的,窮人賣身契,算是私底下的吧,用的是清朝年號

這種正式記載,也是清朝年號

當然也有用崇禎紀元的

思悼世子墓志銘
寫的是崇禎紀元後百三十五年壬午七月畢竟當年萬曆內憂外患之際還是幫助了差點亡國的朝鮮抗擊倭亂,李氏朝鮮對明朝還是感恩戴德的,再看看今日的南北朝鮮。。。
三藩之亂的時候朝鮮國王抵住壓力沒有和國內的反清復明勢力結伴,康熙非常滿意,後來朝鮮鬧饑荒康熙給他們捐了很多糧食,清朝和李朝的關係也就越來越正常化了。


某些場合用,有些時候滿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


推薦閱讀:

明成祖有沒有必要征蒙古?
《臨高啟明》一書中對明代社會政治的描寫可靠嗎?
為什麼明朝初期不能像唐朝那樣徹底打敗北元呢?明朝也收復西北產馬地,明初軍隊戰鬥力不弱啊?
為什麼中國極少發動對外侵略戰爭?
為什麼說張居正是第一宰相?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清朝 | 崇禎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