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集來福士半潛式鑽井平台「藍鯨1號」?
本人從事海工行業時間較短,但是對半潛式鑽井平台雖了解不深,但還是願意談下自己的淺見。中集的「藍鯨1號」是全球最先進的半潛式鑽機嗎?是的。中集把這條代表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藍鯨1號」造出來,就等於中集或者我們國家掌握了全部的核心技術嗎?當然不是。
粗略來看,「藍鯨」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部分,船體和核心設備。船體部分就是整條船的主尺度、結構形式、總體布置等等;核心設備就是指鑽井系統、電力系統、動力定位系統等等。基本上一條平台所有的核心技術都體現在這兩部分中。對於藍鯨而言,船體部分的主要核心技術即概念設計,是採用了 Frigstad D90 作為基礎,中集完成了後續的詳細設計等;而核心設備部分,鑽井系統是NOV的、電力系統是西門子的、動力定位系統是康斯伯格的,幾乎沒有中國產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條藍鯨,好像確實像「只造了一個殼子」。
但是從外行的角度來看,我們國家完全自主建造了一個造價7億美金,能夠把3600米水下,在往海底鑽 15240 米,把高溫高壓的油氣開發出來的大傢伙,怎麼可能沒有核心技術?看看這一組數據:藍鯨號可以在25米高的海浪下、12級颶風中安全作業,整個平台有27354台設備、40000多根管路、電纜120萬米,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的距離。
和其它高端裝備行業一樣,我國的海洋工程產業也和國外有著不小的差距。原因只有一個,人家開始的比你早幾十年。1984年我國第一個半潛式平台勘探3號才誕生。2011年才造出第 6代平台「981」。
所以我們也在奮起直追。國內半潛鑽井平台交付最多的中集、中遠、大船等單位,一直都在致力於研發自己的船型。2016年工信部批複的「第七代超深水鑽井平台創新專項」,中集來福士牽頭,集合了708所、中遠、上交大等國內海工的「國家隊」。基於中國近十年在海工行業的積累,再加上國家的支持,我們在全球最先進平台的船型自主設計方面即將實現突破。
我們在看到差距的同時,也不能瞧不起自己。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一點淺見,歡迎探討指正。
全程參與了981的建造,藍鯨1號更先進一些,不過價格慘不忍睹,當年981是12億美元,這個7億美元,不過鑒於現在的海工市場,能交船就是謝天謝地了,我們公司還有9個平台在碼頭停著沒人要,慘啊!
國內做鑽井平台,基本也就做個殼子,就連鋼板有很多都是靠進口。控制系統,泥漿系統,鑽井包,動力系統,升降系統,起重機等等都是進口,設計圖紙也是買國外的,井架這樣看是簡單的東西也是進口,錨鏈好像是國產的 。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統國內就振華港機有自己的技術,其他的基本都被歐美那麼幾家公司壟斷了
不請自來,參與了藍鯨號國內設計,其基礎設計是有新加坡fregstad公司完成,國內只做了詳細設計和生產設計,技術含量較少。核心的鑽井設計,鑽井設備全是NOV完成的。電力系統是由西門子完成的,來福士可以說做了組裝,核心設計並未掌握。
一般吧!船上幾乎所有的設備都是國外進口,咱們只不過負責組裝
謝邀,你說我一個學鑽井的,怎麼就被邀請過來回答這個問題了呢。
這個新聞只是稍微關注了一下,最近事比較多就沒怎麼關注。但是以我對981的了解,這台估計很多設備咱們都不具備維修的能力,很多技術依然是國外的,所以沒什麼好高興的。另外,開採可燃冰,我並不覺得怎麼樂觀,幾年前日本開採過,結果就是以失敗告終,這次我也不是很了解這邊。更多的可能還是以實驗為目的吧,商業化開採不現實。其實我的想法是在聽院士報告時產生的,感覺國家石油任務依然艱巨,我們有981現在又有這個,可以說明我國在頂尖的設備和研究上處於世界的前列,但用於生產,成本實在是太高,所以,我們還是要實際一點,先把中間欠缺的東西補上才是應該的,否則我依舊人為這個東西沒有根基的,還是會被國外牽著鼻子走,創新依舊很少。
再次謝邀,說的不對可以說出來,但聽不聽是我的事,估計也沒時間聽,最近實在是太忙了。
說實話這玩意還是很厲害的,畢竟海上鑽井平台放在5年前還在國外買呢。
也複合中國的風格,小的搞出來了也不聲張,要搞就搞一票大的,世界之最這種的。
但要說他完全是國產,也不盡然,只能說是中方接鍋,很多核心技術還是人家的,合作單位太多了,比較大眾的比如西門子這種都有參與。
《中國建設者》 20171002 海上巨無霸
謝邀,不太懂機械~~~我之前的所學更關注地下的東西,現在更關注安全,實在力有未逮哇
這個肯定虧一大筆錢 甚至 聽說 中集連預付款都沒收 是自己墊錢
只能安慰自己 虧錢買經驗
但是 到底學了多少 訣竅 就難說了
中國 是需要海工平台 虧錢也得上
但現在油價這麼低 中集這步棋 註定是虧大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