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命名星座名字時是有什麼依據?天上那麼多星星是如何一顆一顆確定的,難道就不會出現重複命名的?
夜空中那麼多星星,看上去除了明暗之外不都一樣?那古代人他們是怎麼把那幾顆星星串起來,想個圖案然後給他們起個名字的?如果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給星星命名,那豈不是亂套了。如果這樣,那整個星座的體系是如何建立的,讓不同地方,不同時代的人都認同呢?有沒有那種幾顆星星是一個星座,其中換了一顆星星就變成另外一個星座的情況?古代在沒有非常精確的天文儀器情況下,他們是如何定位,命名這些星星的?
夜空中的恆星來說,最關鍵的有兩點,位置和亮度。有了這兩個,認星不難。
比如我現在告訴你,最近這段日子(2016-2-2 10:17:51)晚上八點多鐘時候,東南方向有個格外亮的星星就是天狼星,是夜空第一亮的恆星。那麼你只需要稍微看一下就肯定能認出來。建議回去嘗試哦。認星不難,難的是認的又多又快又准。
此外,仔細看的話,據說還有顏色差異。
實際上,確實在沒有建立完整的系統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可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對星星進行任意的連線和命名。而且這些連線和命名方法都沒有什麼問題,因為星座連線和命名本來就是沒有什麼必須遵守的規律的。
但是因為某些人類認知能力的原因,確實也存在特殊的天區格外引起互不溝通的人得到相同的認知。比如夏季大三角,基本上人們都會看到並注意到,還有就是獵戶座腰帶,因為實在太有特色了吾夜觀星象,發現東邊有三顆一直線的星星,突然很好奇是什麼星? - 獨魚僅一的回答——這樣的問題很多,實踐證明,不具備任何星座知識的人,在冬季星空中會很快注意到獵戶座腰帶。
我的意思是,雖然古人各自按照自己的喜好對天空的星星進行命名,但是並非完全天馬行空恣意妄為。而且一旦出現特別有名有號召力有影響力的命名系統出現了之後,就會形成一個「主流」。
你問沒有精密儀器的時候如何對星星進行命名。實際上對亮星命名不需要精密儀器。因為亮星本質上還是少。
而且認星這種事情,一旦開始了,中間會有一個非常快的突飛猛進。然後才會遭遇瓶頸期。
中國古代,比較出名的星星命名就是三家星官,分別是巫咸、甘德、石申。三者對星官的劃分和命名並不很統一。占星解釋也很有些區別。這個時候(先秦),綜合來看,星官大概38個,200餘顆星。這實在是不多的。漢代早期的《史記·天官書》裡面星官就90左右了,500多顆星。然後歷代逐漸增添。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星官體系漸漸脫離了三家星官分別表示的時代,但是連線方式和命名的變化也是一直發生的。
我們看一下宋代的星圖:
這是蘇頌的《新儀象法要》中的星圖,這個星官叫器府,屬於二十八宿中的軫宿,應該是對應現在的半人馬座群星。中國古代星官中連線之任性無出其右。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9%A8%E5%BA%9C_(%E6%98%9F%E5%AE%98)
器府是中國古代星官之一,屬於二十八宿中的軫宿。《晉書·天文上》:「 軫南三十二星曰器府,樂器之府也。」《丹元子步天歌》:「青邱之下名器府,器府之星三十二[1]」。器府含有三十二顆恆星。清欽天監所編《儀象考成》及《儀象考成續編》未收錄此星官,器府所含恆星的精確位置未知。
還有一例:
鯨魚座恆星Mira的中文名「蒭藁增二」有什麼來歷或典故嗎? - 李雷的回答
這個星官,蒭藁,也叫芻稿
《宋史·天文志》
芻稿、天陰、月、礪石,《晉志》不載,《隋史》有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D%E8%92%BF
芻蒿,也作芻藁,是中國古代星官之一,屬於二十八宿西方七宿的昴宿,含六星,在天苑之西[1]
。在清代的星表《儀象考成》,芻蒿新增了5顆星。
所以你說的對,大家命名和劃線都很任性,沒有標準化,並且隨著時代變遷,星座命名也是變化的。上世紀的調查中,中國傳統星座,某些地區和民族也依然有自己的命名。比如「燈籠骨」之類的名稱,就是浙江一帶漁民對某個星座的命名。但是正史不記。
正好前幾天在微博看到這個:
家鄉的星星中國如此,西方也是這樣。
西方最確定的是托勒密星座,大概48個。但是天文大發展時候,很多人自己都搞了一套自己的星座命名和劃分方法。有個貓奴給自己家貓划了一片天區做星座,有個法國人搞了個拿破崙座……
至於南邊,有個人路過好望角,一口氣命名了一大堆南天星座。很任性的。
現在天文愛好者普遍說的全天88星座:
國際通用88個星座
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將歷史上沿用的星座及其名稱,進行了整理,根據天球上的赤經圈和赤緯圈重新加以科學地劃分,並確定為現代國際通用的88個星座。星座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了, 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有著自己的星座區分和傳說。現在國際通用的88個星座, 起源於古代的巴比倫和希臘。用希臘字母命名恆星是巴耶爾的創造,用阿拉伯數字給恆星命名則是弗蘭姆·斯蒂創始。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公布通用的星座88個: 北天28座、黃道12座、南天48座。
但是每年一月發生的象限儀座流星雨的象限儀座,就不在這88星座裡面。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1%A1%E9%99%90%E5%84%80%E5%BA%A7
象限儀座又稱為四分儀座,是以古代用以測量星體位置的一種儀器為名的星座。1795年時天文學家拉朗德將其加入了星座之列,在十九世紀的星圖中,象限儀座位於武仙、天龍與牧夫座之間。但是在1920年代,國際天文聯合會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在重新制訂現行的88個星座時,將象限儀座的大部分區域併入了牧夫座,象限儀座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至於觀察、認星和命名,其實沒那麼難……不過需要長期的鍛煉。
還有,可以有器材和記錄的輔助,比如星圖
或者
此外,實際上早期中國並沒有對所有可見星星中的每一顆單獨命名(西方其實也沒有)。中國的星官,西方的星座,都是指一塊天區。
比如:
中國早期一個星官包含多顆星星,但很多不重要的星星就真的沒有名字。比如前面說的,器府,32顆星星,其中任意兩顆還真是沒有名字。但是角宿這樣的星官——這個星官有兩顆星,《天官書》裡面就稱為「左角、右角」
明末清初西學東漸,中國參考了西方的拜耳命名法,所以現在我們有心宿二,角宿一之類的稱呼,可以直接稱呼每一顆星。
恆星命名法參考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1%86%E6%98%9F%E5%91%BD%E5%90%8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