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樣東西過了好久再拾起來反而比先前更熟練,為什麼?
發現(我)學好多東西都是這樣的,當時學得不怎麼樣,然後扔一段時間後再去碰它,練習一兩把後反而比之前做的好得多。比如學車,剛學的時候學得不怎麼樣,過了一個月後再去練,一上手就表現很好教練都問我私下是不是練了;唱歌,本人唱歌非常難聽,學一首歌學著唱兩邊,哇,好難聽,不唱了,過了幾個月再去唱,居然會唱得可以聽(雖然談不上好聽);還有學小提琴……也有類似的現象……我感覺似乎找到了某種規律,請問這有科學解釋嗎?還是我的幻覺?如果有這種可能……是不是就可以好好利用這個規律……
先謝過了~~~
謝邀。
我們的大腦獲得記憶後會有一個鞏固的過程,這個過程早在2000年前就被西班牙(羅馬行省)的雄辯家昆提利安注意到了:"curious fact… that the interval of a single night will greatly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the memory,」 "… the power of recollection .. undergoes a process of ripening and maturing during the time which intervenes."
在經過一晚上的睡眠之後記憶會得到鞏固,這個謎團已經被科學家逐漸揭開面紗,有興趣可以戳:
睡眠可以幫助大腦整理白天學過的知識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題主所說的」學一樣東西過了好久再拾起來反而比先前更熟練「也是一種大腦在鞏固記憶的過程。記憶鞏固可以分為兩種,突觸鞏固和系統鞏固,突觸鞏固一般發生在學習後開始的幾小時內,而系統鞏固則可能持續數星期甚至很多年,很顯然題主所說的過程是一個系統鞏固的過程。
系統鞏固是大腦重新組織的一個過程,記憶開始編碼於大腦中一塊叫海馬的區域,在這一過程中被轉移到皮層,成為更加持久的儲存形式。系統鞏固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完全完成可能需要數年,而不像突觸鞏固只需要幾分鐘或者幾小時就可完成。
當新的信息進入大腦,被編碼後這些新的刺激會同時保存於海馬和皮層區,接著海馬中儲存的那部分信息在你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提取 (recall) 中被激活,recall是記憶形成的三大步驟之一,編碼,存儲與提取。經過開始的學習後信息在海馬中儲存大約一星期,這一階段海馬會」教「給皮層更多關於這個信息的內容,在記憶提取時,皮層的連接會增強,使記憶變得逐漸不依賴海馬。
也就是說從開始學習後的一星期開始,記憶逐漸被轉移到新皮質,可以被持久保存。這樣看來,海馬可以臨時儲存記憶,因其突觸變化迅速,而皮層區突觸變化緩慢。但是這一過程時間很長,甚至需要數年才能完成。
一個典型的病人
逆行性失意症和記憶的鞏固關係密切,患者會遺忘了造成失憶的事件之前所發生的事情,而造成失憶的事件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則不會受到影響。關於逆行性失意症的系統研究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而Henry Molaison,也就是病人H.M.,他為了治療癲癇,切除了2/3的海馬,以及內嗅皮質、梨狀皮質以及杏仁核等區域,為此他也出現了嚴重的健忘症。
正因如此,他成了科學家們爭相研究的對象,直到他2008年去世。他失去了編碼記憶和鞏固記憶的能力,因此就可以認為他切掉的腦區是和這些能力相關,而他失去了手術之前三年的記憶,這表明記憶開始會鞏固於中顳葉,也就是他被切除的部分。
第一眼被帥哭了(? ̄? ??  ̄??)
【學習系列】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睡眠可以幫助大腦整理白天學過的知識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怎樣用 Mac 和 iPhone 高效學習? - 知乎用戶的回答
[1] Squire, L. R., Alvarez, P. (1995). Retrograde amnesia and memory consolidation: a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5(2), 169-177.
[2] Frankland, P. W., Bontempi, B. (2005). The organization of recent and remote memorie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6(2), 119-130.
[3] Haist, F., Gore, J. B., Mao, H. (2001). Consolidation of human memory over decades revealed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ature neuroscience, 4(11), 1139-1145.
[4] Scoville, W. B., Milner, B. (1957). Loss of recent memory after bilateral hippocampal lesions.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20(1), 11.
[5] Milner, B., Corkin, S., Teuber, H. L. (1968).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hippocampal amnesic syndrome: 14-year follow-up study of HM. Neuropsychologia, 6(3), 215-234.
同感,幾個月不踢球後,第一次重回球場感覺球感棒了很多。。。幾個星期不玩遊戲,重新玩第一場總覺得自己意識好了很多。
我也琢磨過。我的猜測是,時間磨淡一些執著,而很多執著是限制自己的根源。就好像想一個問題想的時間越長,越容易掉進一個限定的框子里。離開這個環境一段時間,人就脫離了曾經的一些執著。
我一直以為是因為自己越長大越聰明了。。。。
因為你剛開始學的時候,是模仿,不是自己的。
放下好久之後,你已經忘了別人的教你的,剩下的只有身體記憶,腦部開始獨立思考和理解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武俠小說里都要先學習招式,再忘記招式的奧義了。確實是有這種現象的,註明刀塔解說09也這麼說過來著。
Maturation of silent synapses in amygdala-accumbens projection contributes to incubation of cocaine craving,這篇是董岩大大的一篇,他還做過mPFc到NAc的。PrL和IL到Core和Shell的都做了。自己開創性的用了「剛剛好可以誘導出EPSC的光刺激」這種方法。
發現在COCAINE敏化過程中(可以考慮為一種學習過程),突觸傳遞在特定的通路存在一種先silent,也就是AMPAR內吞導致突觸無法產生EPSC,而後AMPAR再募集並且突觸強度增加的現象,並且發現相平行的不同通路再募集的AMPAR種類可能不同。啥意思呢?
就是說在可卡因成癮學習中,負責這個學習的那根筋,剛剛停止學習(我說的不是一直學習的情況哦,是你停下幾天的情況)的時候不過電,然後過了段日子之後不僅又過電了,而且比以前還猛了。
他們課題組也致力於將這個結論擴展到其他學習上,出沒出結果我不知道。
我相信有更多的假說,不過這個假說著實讓人看著高大上。
這也是學生放寒暑假的原因之一。
《境界觸發者》里的村上鋼......
樂器和學知識我可不覺得是這樣,所有學樂器的都聽過一句話,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所有人都知道
Our 2 types of memories "are intertwined with each other". By
cramming the material all at once, we"ll not be able to retrieve that
material after, say, a few days because it will swiftly disappear. Hasty
learning actually leaves less time for consolidation and reconsolidation processes to take place effectively.
The learning process has parallels with the digestive system. Just
like in the digestive system, where food intake needs to be chewed ,
swallowed in bite sized pieces , and then given a period of time where
fresh input of food is avoided , during which time the digestion
assimilation process occurs. if you are constantly eating snacks
between one male another, then food is poorly assimilated, and
toxins build up.
If there is a content intake of information with
insufficient processing time, similarly there can be information
overlaid mental indigestion. Conversely, when we allow sufficient
consolidation time after a period of intense work , then there is a
spurt in learning as the knowledge is assimilated becomes
available for activ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hysical
changes to the brain, new learning build new neuronal pathways, and
when that knowledge is reinforced ( through deliberate practice
tests ) ten the neurons are strengthened , and mylenisation takes place.
That physical process has been shown to be linked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expertise enhanced skills. ( see The Talent code, by Danny Coyle).
這個過程其實挺像免疫過程中的免疫記憶。
以下內容摘自百度百科
「免疫記憶 immunological memory ,在獲得性免疫方面,一度對某抗原發生反應,則在下一次同樣的抗原刺激時,可看到更強烈的反應,稱為免疫記憶。又在這種情況下的強反應,稱為再次免疫反應或既往反應。這種現象是對前次抗原刺激產生反應的結果,而起因於對那種抗原能起反應的淋巴系細胞過度的增殖。這些細胞總稱為免疫記憶細胞(immunological memory cell)。另外,保加利亞科學院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安赫爾·格勒博夫表示,1918年至1957年間流行的流感主要是甲型H1N1流感,因此這期間出生的人大多已對這一流感病毒產生免疫力。」
「記憶細胞是在 體液免疫中,吞噬細胞對侵入機體的抗原進行攝取和處理,呈遞給T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再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細胞增殖、分化產生漿細胞和記憶細胞,記憶細胞對抗原具有特異性的識別能力,當抗原二次感染機體時,記憶細胞可直接增殖、分化產生漿細胞,併產生抗體,與抗原結合。」
簡單地來說就是,當你得了某一種病(抗原)後,你體內會慢慢產生抵抗它的抗體,在你病癒後這種抗體會變少,只留極少數在你體內,並生成記憶細胞。當你再次得這種病後,記憶細胞會幫助你在短時間內跳過很多步驟迅速生成數量巨大的抗體。接種疫苗就是這個原理,疫苗其實是滅活的病毒(抗原),接種疫苗後體內會有記憶細胞,等到真的得病之後會迅速產生很多抗體。
這個二次免疫的過程很像題主所問的問題。
高中生物所學,有錯誤請見諒。
對對對 有過這種感覺 小時候被逼著練小提琴 其實自己不是真心的喜歡 只是爸媽為此付出了好多 不忍讓他們失望罷了 其實心裡也知道 等有一天我長大了 能自己做主自己的生活時 這把琴還是會被拋到腦後 壓在箱底 當時只是儘力讓失望的那一天晚來一些而已
我沒有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一天三小時的練琴中度過的 當別的小朋友都在外面玩耍時 我被鎖在大鐵門裡練琴 我覺得這是造成我現在和人交流有輕度障礙的主要原因 而且自己也能清楚的感覺到 雖然一天天機械的聯繫 水平還是沒有多大的提高 只能說水平處於熟練的良好 要達到優秀還是有一段無法跨越的鴻溝
等到了高中以後 在高考的大旗下 就理所當然的無需再練 頓時我就跟撒開了丫一樣 再也不願意去碰觸琴 那把琴就一直安安靜靜的躺在那裡 好多年後打開過一次 音已不準 琴弓已松 在心裡默默的嘆息一聲 就當是對我那痛苦不堪的七年的祭奠
高中以後就是大學 大學以後至今 我已工作近四年的時光 今年過年回家 在家人的鼓動下 打開琴盒 拂去灰塵 緊弦 調音 上松香 在奏起第一曲時 驚訝的發現 當年的指法音符彷彿深深記憶在了身體深處 無需刻意想起 就能自然的奏出 自己也驚訝不已 而且琴音似乎也比兒時更加優美 更加流暢
現在想想 似乎是經過了這麼些年的時光 看過了生活的故事 沉澱了些許的感情 對琴 對曲 都有了不同於小時候的感悟 所以彈奏出的樂章 也多了自己的理解 不同於兒時機械的演奏 加了感情的東西 就會更加有味道吧
寫了這麼多 也不知道有沒有文不對題 以上寥寥數語 就當是我對記憶中的那把提琴 一次回望吧語言就不是…單詞語感都會掉
關於這類情況,我想大致有幾種可能,為了拋磚引玉就只說其一,「無意遷移」。
在眾多跟學習有關的理論中,有一種叫做學習遷移。而在遷移理論中,根據學習者的意識程度,可以分為有意遷移和無意遷移。
有意遷移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概括總結、尋找新舊情境中的聯繫和相似,從而在新情境下產生遷移。
而無意遷移則相反,是指不需要特意總結就能在新情境中產生的自動化遷移。這也更像是概述中所說的情況。
無意遷移換句話說就是,假設你每次學習都要建一個對應的模式倉庫,
①你一想要學點什麼就開始把搜刮的「相關信息」、「反覆的大量練習」當作「存貨」,被你一股腦地往倉庫里扔,也不管都扔了點什麼,反正先扔進去就對了。
②可還沒等下好好巡視自己的「倉庫」,你就開始感嘆這個倉庫怎麼像是個無底洞啊?然後果斷棄之。
③再後來你心有不甘想把學過的重新撿回來、正打算像之前那樣開始新一輪的「入庫」,卻突然想起——哎?我之前不是有個倉庫嗎,可以直接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用啊!
④你樂呵呵去開倉庫,等你打開倉庫又有了意外驚喜——你的倉庫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已經被整理過了,分門別類、條理清晰,你想要找什麼都輕而易舉。
①②③④分別對應四個階段:你之前的學習、中間的扔掉、之後再撿起、發生無意遷移。
所以咯,你以為之前的學習經歷沒有助益,可那只是因為太潛移默化了你沒有發現而已,畢竟量變要走在質變前面,沒有之前的積累,你後面又哪來的現成便宜可撿?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局時,很有可能在意的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十分努力的完成一個並不那麼重要的部分。跳出來之後明白了主次,再做時抓住了重點,適當放棄你當時所看中的,於是做的更好。這很正常。
就像溫故而知新。
我也是啊,我學口琴壓音,怎麼壓壓不出來,有一段時間沒碰然後一下就壓出來了,我都驚呆了耶
不是回答問題,只是表達深有體會。尤其是在高中之前。背過的東西在一個月之後能不經思考的複述出來,哪怕之前根本沒記得太熟。一直沒明白這是為什麼。
初三有次月考歷史考的都是初二的內容。當時根本還沒複習呢。我卻感覺比我那時正在學的記得還要清楚。最後大家都考六七十我考九十多= =
我在想這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性么~有這個技能很好很開心啊不過~
試試微積分
之前在知乎上看的一篇回復,題目是給小學生教科書上的古詩有什麼用,他們又不懂。 回復的有一句話我非常贊成————
有些事,記下來就是在心裡生根,日後觸景生情,總會懂得。
張無忌:大師傅,全忘了。
白眉鷹王:真人,這可如何是好?
張三丰:如此甚好。
趙敏輸。
確實確實 有時不會的東西也能茅塞頓開 (??????)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