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洪承疇愛惜自己衣袍便被判斷捨不得死?

特命最受寵信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看他是否果有寧死不屈的決心。范文程至,洪承疇則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與他談古論今,同時悄悄地察言觀色。談話之間,樑上落下來一塊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屢拂拭之」。范文程不動聲色,告辭出來,回奏太宗:「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這個典故我實在不太懂
一個有潔癖的臨死前也不會忍受自己身上有灰塵吧,好多自殺的人還會把自己打扮乾乾淨淨呢
退一步說
我記得很多古人臨死前會正衣冠(不記得哪個典故了,知道的人說下),這在儒家明禮的行為

憑什麼范文程覺得洪承疇捨不得死呢,這是什麼邏輯呢


說個反例,石田三成被處斬之前說渴了想喝水,行刑的人說,水沒有這裡有顆柿子,你吃了吧,石田拒絕道:柿子吃多了有痰,對身體不好。行刑者笑他都快死了,還怕有痰?石田說:胸懷大志之人,無論何時都需惜身


實際上人人皆有不同,卻皆難免一死,人死前的舉動自然是千差萬別的,不一定就是什麼樣的舉止就是怕死或者不怕死。有人正衣冠有人巍然不動有人罵聲不絕有人作詩明志有人相視一笑置之,沒有說哪種就是對的就代表了什麼


重重點不在於潔癖與否的這個問題。

我們平時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比如有一次我逃課在宿舍,下課了兩室友陸續進屋,其中一室友幸災樂禍的對我說:某某某啊,你翹課被老師點到了。我腦子裡回憶了一下剛才進屋的場景,他們剛進來的時候看到我都沒什麼特別的神色,但第二個人走了兩步才突然說這個,而後另一個人才開始附和著笑著,也略顯淡漠,如果是真的被點了,我的這個性格比較認真的室友應該會有反應的。我就說你這是在唬我的因為巴拉巴拉。

如果變成文言文的話解釋可能就是:沉默而無言,忽異色而語予,必有詐耳!

你看,是不是就省略了好多信息然後莫名奇妙了。

那麼,我們就具體看看這個故事可能是什麼回事。我在網上找了下原文出處,是《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我們先看這個詞語「科跣」,以下是百度解釋:
露頭跣足。 清 《池北偶談·談獻一·方伯公遺事》:「先祖 方伯公 ,年九十餘,讀書排纂不輟,雖盛夏,衣冠危坐,未嘗見其科跣。」《隨園詩話補遺》卷四引 清 汪梅湖 《田家雜詠》:「科跣各真率,貌簡情乃親。
科頭:不戴帽子;跣足:光腳。光著頭赤著腳。

首先,根據皇上對他招降的態度來看,應該不至於太過虐待吧,不說帽子,鞋子至少應該有吧,如此情況下還科頭跣足,會是潔癖么?
退一萬步講,就算真的是被動的,那麼科頭跣足相比較房梁偶落之塵如何?前者那麼不潔都忍受下來了,還能謾罵來招降的人,還會真的在乎這個?
再看他本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引用部分文段:


崇禎初,流賊大起,明庄烈帝以承疇能軍,遷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屢擊斬賊渠,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陝、川、湖軍務。


一個能被聖上稱之為「能軍」,打仗經歷也算豐富的將領,你告訴我他有潔癖?那他這麼多野外戰鬥可是怎麼活下來的?

另外,一個真正憤怒的人,應該是怎麼樣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即使愛乾淨如各位,如果在毀家滅親不共戴天的仇人面前,而心生憤怒之時會有如何。
至於舉出死前很愛乾淨的那部分例子,請注意,他們的情緒狀態是平靜的

那麼,他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
我猜測他的謾罵,他的科頭跣足可能是在裝的。
刻意裝成這種因為忠君而喪失理智不顧言行裝束的樣子。如果不這樣,那不成了牆頭草?哪個皇帝還敢放心用他?
但是又怕那個招降的人是個二愣子,萬一真的報告皇帝給他砍了,那可咋辦。
這時,剛好在兩個人的眼前一塊灰塵落下,心中靈機一閃,用手拂去。
文程見之,猶如見佛祖拈花一笑,也懂了,於是上報皇帝。
高手會面,盡在不言之中。。。。。

當然,也可能是心裡太緊張了,下意識動作舒緩情緒而已。
就好像我們處於危險環境會下意識的動作收縮,發抖,都是為了規避危險和更好的逃離危險。他下意識修正衣服,可能是潛意識裡想要展現自己更完美的形象。

話說有沒人告訴我那個藍色的引用段落側劃豎線怎麼弄啊?我一直不會。。


我覺得范文程可能不只是通過"屢拂拭之"這個動作來做出判斷的。 就像華佗治病,一樣的癥狀要下不同診方。他這樣的人精,觀察他人自然深刻入里,得出洪承疇惜命的結論肯定經過了各方面考慮,"屢拂拭之"該是讓他最終確定了自己的推測,僅此而已。


首先洪承疇咆哮雖然看似堅決,但他到底也沒把范文程趕走,反而跟范談天說地。如果真的無意歸降,罵走范,求死也就是了。
范文程的判斷依據的不僅僅是整裝拂塵這一件事,而是勸降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洪的不拒絕等於是在縱容勸降。
當然,實際情況可能更複雜,但是史官這麼寫,我們沒有別的依據,姑且認為范文程真的這麼說過,洪承疇真的這麼做過。


《宋史》記錄文天祥就義前:……公既出,凈面,正衣冠,不語良久……
說明潔癖和貪生怕死無關,看來洪承疇那事多為謬傳。


1那個正衣冠的是子路,是面對衛國內亂,自己將死之際頭冠凌亂,他正好衣冠從容赴死。這不單單是禮,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所謂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他的死為了道義而死,他對衣服的態度是一種對於禮對於道義和氣節的態度。
2洪先生明顯和上面是不同的,被關起來,希望以死明志的士人可以衣冠整潔,但不至於要匆忙的拭去身上的一點塵土。這裡對於衣服的愛惜在范看來是對於物質生活的重視,如果把故事變變,說成洪先生決定以死明志,然後他不斷提意見說牢房太差沒有肉,牢房太冷沒棉被,你是滿人你怎麼想呢?在乎身外之物的人怎麼能泰然面對生死?
3 成語 見微知著。下面是典故來源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強氣節之高為後人稱道。
商代最後一位君主是帝辛,後人稱他為殷紂王。年少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本領的人。繼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不殺奴隸,發展生產,更新觀念,不事鬼神。征服東夷後,疆土擴大,農業發展,財糧增多。但到了統治後期,開始腐敗。
有一次,紂王讓人給自己做了一雙象牙筷子,他的大臣太師箕子就感到非常可怕和擔心。
箕子見微知著聯想了很多,他認為:用象牙筷子吃飯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製碗具,必將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盤;餐具改變了,食品也會隨之改變,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會進一步升級到山珍海味,珍禽異獸將成盤中之物;食物改變了,將不滿足穿著,麻布為衣將不再流行,朝中之人進而會穿綾著緞;穿著改了,下一步將造豪華的車子,建高闊殿宇樓台,追求享樂。。。。如此下去將一發不可收拾,腐敗之風會很快盛行起來。
故事的結尾,這個老先生跑路了,而以後商朝也如他所料。
4儒家的明禮是內化的,不光在衣冠之上,也不光在四書五經里。
5死囚死之前是否乾淨我並不知道,自殺的人死前是否衣冠整齊我也不知道。題主是否有調查呢?我相信有多少衣冠整齊的死者就有多少衣衫不整的死者,拿這個舉例子可能略微不妥。


Ps我很贊同當年明月對洪先生的態度,對他的投降持理解態度。臨死方知一死難,當英雄這個事真的很難。

有知友指出見微知著那個成語的故事是虛構的,那大家看了就全當一笑吧~


錢謙益把腳縮了回來,這水有點冷!


史官:我就那麼一說,你還當真了。


發現樓上@德爾瑪的觀點就和我想的一模一樣,果然英雄所見略同。以前看到這個故事時就寫過這麼一小段話,貼出來和分享一下:

承疇被俘之初,言頗壯烈,皇太極使人招之,屢受其挫。又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後果降。人或以文程見微知著,余獨以為其語不確,文程能識人也。倘拂塵者為文丞相,則必曰:「天祥必死,惜其衣,況其節乎?」


惜身多怕死,

以前也有國民黨特務觀察過,被施刑的共產黨嫌犯丟回牢房,如果小心保持傷口衛生,注意不讓其沾染髒水污垢、仔細包紮的犯人,繼續拷打攻關會有招供希望,如果是回到牢房對傷口無動於衷,爛草堆里照躺,這種再費力氣也難撬開口


反對目前的高票答案。(我終於也有機會用這個句式了233)
他的意思大概是用結果倒推原因,其實就是成王敗寇的意思。你贏了,想怎麼說怎麼說咯。
其實也不算錯,但是這個說法可以解釋一切歷史問題,未免有點兒偷懶之嫌。
我以為是洪承疇表現得不夠專心。試想他和范對話,無非是痛罵范文程委身敵酋,又或標榜自己寧死不屈。當此慷慨激昂,差不多算是為一生總結陳詞之時,他……不專心。這說明什麼呢?
我們為洪承疇來設身處地想一想。我被俘了。我快死了。但……其實也可以活下去。但……氣節。但……我快死了。但……………………
我還知道,一般人緊張的時候,小動作會多。
我估計范文程是一個很厲害的心理學專家。


附會罷了,也叫馬後炮。


光靠那個場景,是得不出來洪承疇要投降的。應當是綜合多個場景。
比如洪承疇刻意要在衣著、言語上面表現。那麼說明洪可能不受到崇禎皇帝或者其他人真正尊重,所以擺出一副清高的樣子。於是當後金主那麼尊重他,自然肯降了。
我也記得一個笑話,比如很多人不滿羅瑞卿,就故意說出來,這人身體長,手長且腳長,特別是手長。。。這樣說嗎羅瑞卿喜歡貪別人的功勞,為了自己利益。
但假若羅瑞卿身材矮,旁邊人照樣可以這麼說:此人身短眼光短,特彆氣量也短。。。


「為了大義赴死,正個衣冠才對得起自己的生命和尊嚴。」

「卧槽,別把老子的南京高定弄髒了,過兩天出去洗不掉就虧了!」

這兩種心理狀態下,拍灰塵的神情舉止能一樣嗎?


瞎BB,洪承疇是處女座。


若是洪承疇捨生取義,自然就沒這典故了。


先不論這個故事真假。。行刑前正衣冠那是讓自己死的體面點,本來囚服就不幹凈,人也好久沒洗澡了頭髮亂糟糟。還沒行刑臨死呢,就把衣服保持的很乾凈,那說明心裡早就打算過幾天乾乾淨淨的出獄了。畢竟以洪的身份那也是重臣,可不能邋裡邋遢出來,被同事看到就太沒面子了。另一方面乾乾淨淨的出獄,也表明自己不是因為受了監獄之苦才投降的,老子自己想降的可不是被你們逼得,就是這麼傲嬌。


沒準是湊巧蒙對了O_o哈哈哈


以己度人


@路人甲老師這個答案一出,後面的答案就全作廢了,都沒意義了,你們大傢伙仔細琢磨琢磨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讀《湖心亭看雪》就有一種想要流淚的感動?
明朝的文官是怎麼從儒家的理論上說服自己效忠於新王朝的?
假如你是崇禎皇帝,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明朝滅亡?
如何评价顾诚先生的《南明史》?
滿清是如何滅明的?

TAG:明朝 | 歷史 | 清朝 | 南明 | 歷史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