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認為是積弱的北宋面對兩個少數民族政權活了一百多年,南宋能抵抗縱橫世界滅國無數的蒙古騎兵幾十年?兩宋真的是積弱嗎?

兩宋還沒有達到中原王朝的傳統疆域,而偌大的明朝面對滿清卻幾十年就滅亡了?


首先,我是蒙古族,說明這個問題,肯定屁股會有些歪的,希望大家見諒...
1、南宋並不弱,作為一隻可以橫掃整個亞歐大陸的軍隊,滅金,西夏,大理,西遼,莫斯科公國的過程並不複雜,時間也沒有消耗多久,但是滅南宋卻用了60年....由此可見,南宋並不弱,他的戰鬥力要比上面那些國家強很多...
2、中原弱嗎?漢族弱嗎?這是最大的一個笑話...一個號稱自己受了幾千年欺負的民族,卻從黃河流域的一個部落聯盟,發展成為東亞地區最大的帝國...佔據了整個東亞大陸最宜居、最適宜農耕的土地...如果不是蒙古草原,東南亞熱帶雨林不適合漢族農民的生活方式,估計這些地方也早就被漢族佔據了吧...
3、中國歷史上所謂彪悍的民族,匈奴,突厥,鮮卑,蒙古,百越...他們都已經被漢族消滅了,或者被融合了...
吐槽一下...我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大中華主義者了...為中國的努力,發展而感到自豪,驕傲,也在努力的工作著...
大家可以想想,為什麼?


大家總是忍不住把明和宋對比, 明人自己後期在做決策時也老拿他們自己跟宋人比,所以誰一說跟滿人議和朝野上下均欲食其肉。 不過他們的支撐時間長短其實還真跟運氣關係比較大,說不上誰比較強, 只能說是明人運氣比較差。


契丹的國力相對北宋並不算強, 只是因為佔了幽燕十六州的地利才佔了優勢,從來就沒有攻滅宋朝的可能性。 金人在攻佔汴梁時才從部落社會出來沒多久, 銳氣雖盛,卻也沒有長期佔領漢地的打算,所以就對趙構也追得不緊。 等到海陵王時期漢化已深, 那時倒是很想一統天下了, 可是南宋的陣腳已穩, 女真人也開始弱化,南北相持局面已成。說到可怕的蒙古騎兵,人家開始都忙著去打歐洲人和大食人了, 只有些附屬兵跟宋人纏鬥了幾十年,直到忽必烈時期, 因為阿爾泰以西的地盤都不聽他的, 才全心全意把南宋給滅了。


明朝的滅亡倒是偶然性更多一些。 首先敵人就不一樣, 清人在關外已經已經有些漢化了, 這種剛開始文明化的野蠻人最可怕,又能打又能說。明朝也是過分吸取了宋人的經驗,跟女真人死不議和, 沒有先把內部的流寇先清理掉, 長期兩面作戰,把國力都拖垮了。 崇禎性情多疑,沒有提前把個親生皇子安排在南京。 結果北京城破後三個合法繼承人均陷敵手, 南方那些大臣就各為其主鬧了起來, 最後實際上各個小政權是被清人各個擊破,要是明朝當時有一個類似趙構的唯一合法繼承人的話,應當跨江對峙不成問題吧。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 經濟實力更容易轉化成戰鬥力, 再撐個一百年南明估計可以幹掉北清吧,今天我們大家就不用老是看辮子戲了。


首先質疑Jeffrey Cho答案中的一個說法:關於崇禎內庫的問題。李自成進京時崇禎國庫內有多少錢這個問題似乎爭論點很多,各種史料也互相矛盾,找到一篇分析http://bbs.tiexue.net/post_3006744_1.html供大家參考。但是從我個人來講,我很難相信萬曆和天啟兩朝會把萬曆八年的存銀一直留到崇禎手裡。

---------------------------------------------------------------------------------------

說宋朝積弱,個人感覺不在於他堅持了多久,或者說民間有多富;而是說他在對北方游牧民族戰爭方面鮮有亮點。和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小國不同,宋朝作為中原的統治者,國家防衛的需求始終是第一位的。璀璨的政治經濟文化成就在後人看來當然引以為傲,但是也應該看到這些成果都是建立在削弱國防的基礎上的——不是指軍隊戰鬥力,而是政府對國防的重視程度。無論北宋南宋,都沒有對游牧民族發動過比較成功的進攻。在這方面,宋朝和漢,唐比都有較大的差距,更不及對外政策一向強硬的明朝。當然,造成這樣結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這個結果無疑給了很多人一種兩宋積弱的印象。

明朝與其說亡於滿清,還不如說是亡於內亂。實際上如果萬曆能多活十年,女真未必能有那麼大的作為。而且宋朝的存活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求和,歲幣,這和明朝強硬的同時對內對外作戰的難度也不太一樣。沒法講哪種政策是對哪種政策是錯,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政策的差異導致了相比較於兩宋面對金,元的存活時間,明朝面對女真存活時間更短。


傳統歷史給我們對宋朝的印象,不是宋朝不能打勝仗,而是不能打勝而使敵屈服的勝仗。讓兩國兩族仇恨更深,邊境長期交戰的消極防禦型勝仗,於國於民都非善事。所以任何勝仗一定要勝的能為後代百年取得對外戰略優勢。
漢唐兩朝,人們為什麼不說它軍事差,因為漢之匈奴,唐之突厥,哪個弱過,哪個不是橫行歐亞而鮮逢敵手,哪個不想鐵騎南下而入主中原,最後都變弱了,都屈服了,那都是被我中華打弱打服的。
為何漢唐富不及兩宋,卻能給後人尊嚴和自信。都是因漢唐初期其軍事上敢於進取,敢於用兵於千里外,戰略上是先忍辱求和而自強,再以戰止戰,次懷仁以禮,最後結果是四鄰賓服,萬國來朝。而終宋兩朝,在對外戰略上無論外交和戰爭幾乎沒有過大的成功案例,戰之不能勝,和之心不甘。想遠交近攻、驅虎吞狼,最終卻是與虎謀皮、唇亡齒寒。歷史永遠是勝者必強,而沒有強者必勝。敵人強大永遠不是我們放棄亮劍的借口。
幾千年中華對外的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是勇者方能言仁德,弱者不配享太平。偏居一隅、一味苟安,空談仁義、不思備戰,最終只能使國家破裂和百姓塗炭。
所以宋朝對蒙元,一味消極防禦,何值稱讚。


積弱的說法主要是針對軍事的,財政、文化等各方面宋代絕對是一個足以讓國人自豪的朝代。
軍事問題則主要是制度造成的,為了不再重蹈自唐朝以來的覆轍,防止地方割據,宋代從開國開始就很注意軍隊的控制,精兵全部編入中央禁軍,地方只留一些廂兵,而且士兵的來源都是僱傭來的社會上的無業流民為主,因此軍隊的戰鬥力一直很成問題。宋代軍隊對外作戰始終是戰敗的多,唯一的例外時期可能就是北宋滅亡之後以岳飛為代表的幾支軍隊了吧,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這幾隻軍隊都是地方軍隊,由將領私人掌控,從招兵、訓練開始就和朝廷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朝廷也沒有辦法控制,所以這幾隻軍隊最後結局都比較悲慘,將領要不被殺要不鬱鬱而終,部隊也都被打散收編,宋朝的軍事也就再也沒有崛起過。


哎,明朝從建國開始就面對著北元好吧……韃靼和瓦剌這兩個可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洪武打,永樂打,正統打,景泰打,弘治打,正德打,嘉靖打,隆慶打,萬曆打……


宋亡國是真打不過,明亡國是自己作死。

宋掃平南方之後北伐第一戰就被遼打得全軍覆沒。所以不是宋弱,其實是遼,金,元太強了。不然你見過中國歷史上那家開國皇帝主動發動對外戰爭慘敗的?

明不一樣。明開國頭幾十年打的北元抱頭鼠竄。百年不到就給人家把皇帝捉去了。與其說敵人進步神速,不如說自己內部的領導機制實在是爛。


那些」兩宋時期宋軍在萬人規模以上的對外戰爭中的勝率長期保持在70%以上「「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卻高達75﹪「是歷朝最高的」是謠言。
這70%、75%根本不是統計出來的,而是網文造假編造的出來的。

宋朝繼承的家產也比漢唐繼承的家產雄厚,宋朝接手後周的地盤、實力遠大於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的地盤、實力。但是,漢、唐、明打敗眾多強敵,擴張出較大的疆域,而宋朝去擴張不力,疆域較小。


別吹什麼宋朝送歲幣多麼英明了。宋朝送歲幣,但是宋朝仍然養著龐大的軍隊,頻繁調防,花費巨大,比起通過幾次大戰解決敵人的花費,宋朝送歲幣並養龐大軍隊頻繁調防的花費並不小。
宋朝送出去的歲幣,其中的」賠款「是怎麼迴流宋朝的?還是宋朝用財物換回來的! 也就是說仍然是宋朝白送了對方大量財物。而且遼、金等國也對通商貿易徵稅,宋朝的這些敵人也從通商貿易里獲益,宋朝送歲幣、以及通商貿易,對宋朝的敵人是利好的。


宋朝的民生不好,宋朝的廣大百姓是很窮困的。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朱子語類》指出宋朝:「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黃震指出宋朝真實情況是「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
明林大欽《廷試策》指出宋朝「昏混衰世之政……冗員、冗兵、冗費」。


宋朝農民起義非常多、非常頻繁。
根據《兩宋農民戰爭史史料彙編》,宋朝民眾起義極其頻繁,僅北宋160餘年就發生民眾起義203次,宋朝這麼頻繁的民眾起義,在其他朝代是罕見的。

宋朝為什麼沒被農民起義滅?因為宋朝還沒活到矛盾積累到農民起義足以滅掉王朝的程度,就被異族外敵滅了。北宋約160年,被金人滅了,南宋約150年,被蒙古人滅了。
面對少數民族政權 金、蒙古的戰爭,有大批漢人投降、投靠於金、蒙古。

宋朝300多年裡,有約150年的時間,是偏安於南方,沒有中原。所以拿宋朝300年與那些絕大部分時間控制著中原與南方的王朝比壽命,非常荒謬。如果要比的話,應該用宋朝同時控制中原與南方的時間與其他統一王朝比。

宋朝軍隊的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都是分布在對內鎮壓以防民變的崗位上,而且由於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其素質均很差,作戰能力均很低,一遇大敵便致潰敗……所以南宋的呂祖謙曾在其《歷代制度詳說》中對北宋的這等軍事布置和措施提出批評說:「
警備於平居無事之時,屯守於閫奧至安之地,未嘗有一日之戰,……此所謂斥地與敵,守內虛外,以常為變,以易為難。
循目前之弊而狃於後世兵農之即分,則真以為兵者所以衛民而民者所以養病也;天下豈有彌曆數百十歲,養百萬之師,未嘗有戰鬥之事,而飽食安坐以嬉者哉?蓋歷代兵制之失未有過此者。」

================================================================

宋朝沒有幽雲地區、國防形勢上的爛攤子、沒有產馬地等等(實際宋朝有產馬地。宋朝有戰馬產地與輸入通道靈武,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靈武,但不過宋朝河東路和永興軍路仍然有產馬地),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造成的結果。

漢、唐、明靠自己擴張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為什麼宋自己占不了還有臉要求繼承?

漢朝後期就有很多異族內遷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更是異族內遷。以宋朝的表現,既是沒有沙陀人、党項人、契丹人,也會有其他異族代替他們做那些事。

秦末大亂、隋末大亂留下的爛攤子,漢朝、唐朝怎麼不怨秦朝、隋朝? 劉邦、李淵起兵時,地盤很小,哪有什麼幽雲等戰略要地?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強敵才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 而宋朝自己擴張不力,沒能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

劉邦、李淵當年起兵的時候,兵少、地盤小,有眾多內外敵人。秦末隋末大亂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驟減(例如《通典》載杜正倫奏,隋末大亂導致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匈奴、突厥再次壯大(例如突厥在隋末再次強大起來「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還有強大的割據勢力(例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歸附於突厥,與唐朝為敵)。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擴張出較大的疆域、改善了國防形勢。而宋朝疆域較小、國防形勢較差,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結果。


漢唐的產馬地是他們自己擴張佔據的,不是靠繼承前朝的。

而宋初有靈武,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戰馬的重要通道,既有馬種又有馬場,但是宋朝自己犯錯誤丟失了靈武。
宋朝初期,党項並沒有真正坐大。宋朝曾控制過党項五州之地,但是宋朝自己丟了五州之地,又丟了靈武,導致党項真正坐大。
即使這樣,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戰馬產地,仍然有馬種與馬場。說馬匹的問題,不如先看看宋朝把馬政的搞的多麼差。

而且,宋朝官方控制的馬曾超過20萬匹,而朱元璋馬匹還不到6萬匹的時候,就北伐驅逐蒙元、收復幽雲等地……
宋朝這表現,應該從宋朝自身找原因。

五代時李存勖還打敗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精銳(雖李存勖不是漢人但李存勖已經屬於中原王朝成員,其政權後唐甚至被認為是正統王朝之一),王晏球打的契丹慘敗,「中國之威幾振」。而党項真正坐大是在宋代,党項在五代連靈州都拿不下,如果不是宋朝處理党項李繼捧李繼遷時出了錯誤,以及多次犯嚴重錯誤,党項(西夏)根本無法真正坐大。宋朝的被動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

五代時的李存勖、王晏球那麼點地方還打敗契丹。後來後晉石敬瑭才把幽雲地區給了契丹,但是這是宋朝的借口么?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也沒有幽雲地區。後周留給宋朝的實力還比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強,這是「給宋留下的」,宋朝接手了比較強大的後周,而其他割據勢力還不眾弱結盟共抗一強,讓宋有機會逐個擊破。在前人留下的這麼有利於基本統一的局勢下,宋還用了快20年第二帝才搞定,創業都創成這樣,真是呵呵了。 宋朝自己沒能占幽雲,正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的結果。

================================================================


輸出了中國的官僚制度以及各種技術,進而導致了異族迅速發展?

首先,
不要混淆古代與現代,現代的技術條件,美國能做到嚴格限制對華出口高科技。
而古代的技術條件,周邊異族如果想學你的官僚制度以及各種技術,你是很難阻止的。因為古代的條件做不到對此的嚴格封鎖。
即使在敵對時,還能發生大批的人越過邊境逃到對方那裡,官僚制度以及各種技術難以封鎖住(除非是某些地域性的東西,例如你很難到草原上去養桑蠶,但是這種東西已經被其地域性封鎖,不用你人工封鎖)。

其次,異族,能從南亞、中亞(間接學波斯希臘羅馬等文明成果)學得很多制度以及各種技術,很多並不比古代中國的差。 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古代中國還曾從中亞波斯等地引進技術改進自己的紡織技術。

最後,學習了中原王朝的制度,不代表更厲害了。 學了中原王朝的制度的遼,被還沒學中原王朝的制度的金打垮;而後來金學了中原王朝的制度,卻被還沒學中原王朝的制度的蒙古打垮。

另外,李克用李存勖石敬瑭等沙陀人,已經融入中原王朝,屬於中原諸侯。

================================================================

吐蕃王國、回鶻汗國、南詔的滅亡,都早於唐朝的滅亡。
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擊破,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多次擊敗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等還擊敗奚與契丹(後世的契丹實際包括奚與契丹)。 甚至唐朝滅亡前的劉仁恭也曾令契丹畏懼。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李載義……契丹寇邊,以兵擊走之,仍虜其名王」「張仲武……威加北狄」。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劉)濟……奚數侵邊,濟擊走之,窮追千餘里,至青都山,斬首二萬級。其後又掠檀、薊北鄙,濟率軍會室韋,破之」 「張仲武……大中初,又破奚北部及山奚,俘獲雜畜不貲。」
《資治通鑒》:「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情偽,常選將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擊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輒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常以良馬賂仁恭買牧地。契丹王邪律阿保機遣其妻兄述律阿缽將萬騎寇渝關,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偽與之和,設幄犒饗於城外,酒酣,伏兵執之以入。虜眾大哭,契丹以重賂請於仁恭,然後歸之。」


五代時期,李存勖以一隅之地還打敗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

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又基本統一漢地的大部分,地盤、人口等方面遠朝李存勖,但是對契丹在戰績……

================================================================

根據《中國養馬史》、《明史》記載,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這還是在驅逐蒙古、基本統一之後,才有這些馬。
某些人以為朱元璋在南方起兵時能有多少馬?
而宋朝官方掌握的馬匹曾超過20萬匹。

看《文獻通考》的記載,「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詔市吏民馬十七萬匹,以備征討。是歲,平太原,觀兵於幽州,得汾、晉、燕、薊之馬四萬二千餘匹,國馬增多……」,先是17萬匹馬,然後又得4.2萬餘匹馬,這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才有的45080匹馬可多太多了。 但是朱元璋驅逐蒙元,藍玉等人深入草原打擊蒙古,而宋朝有更多的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能佔據。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文獻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巳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宋朝曾有戰馬數十萬匹, 後來宋朝坊監及諸軍馬曾超過20萬匹了,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時的45080匹馬多數倍,但是仍然沒能占幽雲。


漢代那樣北伐?漢代、唐代北伐都曾深入草原獲勝,朱元璋45080匹馬也仍然有藍玉北伐深入草原獲勝,而宋朝有超過20萬匹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法佔據,就別奢望什麼像漢代那樣北伐了。
後來宋朝自己把馬政搞砸了。

================================================================

宋朝自己能力不足,擴張不出較大的疆域,自己把馬政搞的一塌糊塗,農田佔了產馬地,怨誰?還是怨宋朝自己。


靈武這產馬地,宋朝控制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產馬地。
甘肅天水甘肅隴西甘肅會寧甘肅皋蘭甘肅固原陝西鳳翔陝西邠縣甘肅涇川甘肅慶陽這些傳統的西北養馬地,北宋都統治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些產馬地。

即使這樣,宋朝仍然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養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江浙還有養馬的地方,杭州近郊還有馬場,「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五代時江浙割據者在杭州近郊設馬場,《夢梁錄》記載:「昔吳越錢王牧馬於錢塘門外東西馬塍,其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今(南宋)餘杭,臨安,於潛三邑,猶有牧馬遺迹也。」 南宋就在臨安(今杭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設置馬監。


================================================================

至於拿南宋抵抗蒙古多少年來說宋朝厲害的……南宋佔據地利,而且蒙古西征、多次內訌,這些是南宋能多活那麼多年的原因的一部分。 而且南宋被蒙古滅了,而差不多時期的馬穆魯克、德里蘇丹還多次打敗蒙古呢。

列舉一下蒙宋戰爭時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記,
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
1235-1236蒙古三路征宋,同年蒙古忽里勒台大會,窩闊台決定主力西征——長子西征,這次西征一直持續到1243年
1241 窩闊台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
1246 貴由汗繼位,久久內亂的蒙古終於開始統合,這時候貴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
1248 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
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繼位
1252-1256 蒙古忙著整頓內部,以及遠征大理雲南
1257-1259蒙哥南征,結果蒙哥病死於釣魚城外,蒙古撤退
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
蒙古忙於內部整頓
1268 蒙古再次南征,用兵襄陽。1279崖山海戰,南宋徹底被滅。

南宋號稱抵抗了45年,其實真正的抵抗時間又有多少呢


================================================================

宋朝的聯金滅遼、聯蒙滅金: 聯金滅遼,金打垮了遼,宋趁機北伐,結果仍然被遼打的慘敗;
聯蒙滅金,蒙古打垮了金,並且擄走了金的宗室,還獲得了中原的地盤與百姓,南宋得了個金末代皇帝的屍體,連中原都沒能收復。 當年金人擄走的宋朝皇后后妃公主宗室女宮廷女子數千人,侵害的平民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還打的宋朝丟失了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 而南宋聯蒙滅金,得了個金末代皇帝的屍體,連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的地盤與百姓都沒能收復,遠不足以報仇。

宋朝才約160年就被外族外敵金人打的丟了中原而沒能收復,再過約150年被外敵蒙古打的連南方都丟了。宋朝是第一個被外族外敵打的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都丟給外敵的,宋朝造成漢人首次完全亡國於外族外敵。

================================================================
以下是針對某宋吹的言論,其他人可以無視之。

宋朝本來是有產馬地的。某些人給宋朝洗地說「宋根本沒有一處產馬地」,真是錯的可笑,偷換概念還賊還捉賊的誣陷別人偷換概念。
宋朝曾經有靈武這產馬地,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產馬地。
甘肅天水甘肅隴西甘肅會寧甘肅皋蘭甘肅固原陝西鳳翔陝西邠縣甘肅涇川甘肅慶陽這些傳統的西北養馬地,北宋都統治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些產馬地。
即使這樣,宋朝仍然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養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何況,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才是沒有產馬地,但是漢、唐、明打敗眾多敵人,自己擴張佔據了產馬地。

而朱元璋馬匹只有45080萬匹的時候,就北伐驅逐蒙元、收復幽雲等地;

《新五代史》卷五十一 雜傳第三十九:明宗撫髀嘆曰:「吾兵間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時,馬數不過七千,庄宗取河北,與梁家戰河上,馬才萬匹……」

李存勖的馬的數量只有1萬匹,以河東一隅之地,一面與後梁作戰,另一面還大破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
而宋朝官方控制的馬曾超過20萬匹,甚至號稱數十萬匹,宋朝的地盤比河東大數倍。宋朝好意思說沒馬?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文獻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巳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再談談宋的敵人。什麼「遼發自中唐」?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還多次擊敗契丹、奚,唐末劉仁恭還令契丹獻馬乞盟。
唐朝亡於內訌之後,耶律阿保機才建國。而五代的李存勖,幾乎只有河東一隅之地,河北還不穩定,另一面與後梁還有戰爭,這種情況下,李存勖還大破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
後來後晉內訌,契丹南下時,後晉朝廷投降,而後晉的地方官與百姓的反抗都能是契丹人損失慘重,迫使契丹退出中原,契丹的君主耶律德光在殺胡林暴斃而亡。

別神話什麼遼的「一國兩制」,遼跟中原王朝差別大了。漢人、渤海、女真,在遼國一向都是下等臣民,被索取無度,備受歧視,稅負沉重,小罪重罰,還要提防契丹人搶自己的妻女、牛羊、財產,日子過得不是一般的苦。五代、北宋,南下逃亡中原的燕遼漢人、渤海人,不是一般的多。連東北的女真人,都受不了契丹人貪得無厭的苛征暴斂,成批的浮海逃亡南朝,可見契丹人貪婪到什麼程度
宋太祖篡取後周時,遼正是昏庸的「睡王」當政。而且遼早已過了大擴張的階段。宋太宗擁有的地盤與人口等資源,遠多於李存勖。宋太宗趁著遼幼兒弱母在位,與遼交戰,遼有城池,並不是想打就打想走就走。 而某些人說的宋朝「只能在後面吃灰」,正說明宋朝多麼差。

西夏的情況,完全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宋朝本來已經得到了夏、綏、銀、靜、宥五州之地,李繼遷曾經被打的只有幾個人逃跑,但是就是這麼弱小的李繼遷,折騰的宋朝屢犯錯誤把五州之地給了李繼遷等人,結果李繼遷等党項人攻佔靈州,真正坐大,李繼遷的後人建立西夏。
而西夏本身地盤小,難以支持長期的戰爭,而且緊挨著中原,甚至有中原陝西北部的一部分,非常有利於宋朝打擊西夏。但是宋朝對西夏屢戰屢敗,宋朝對西夏:三川口之戰,宋戰敗主將被俘;好水川之戰,宋慘敗全軍覆沒;定川寨之戰,宋慘敗全軍覆沒;靈州、永樂城之戰,宋官軍、民兵死者60萬人,錢糧損失不可勝計…… 宋神宗受此沉重打擊,銳氣盡消,無意再西伐。
而西夏與遼並不是沒有矛盾,西夏甚至與遼發生過大戰,但是宋朝並沒有利用這些。
等到後來宋朝對西夏佔據優勢時,卻發生靖康之變,宋朝被金人打的連中原都丟了。
金人曾經才幾萬軍隊,實際仍然是部落水平,但是仍然打垮了(占著幽雲讓宋朝無可奈何長期送歲幣的)遼,然後迅速打的宋朝丟了中原,還一度劫掠宋朝南方的部分地區「搜山撿海捉趙構」。


平五代十國的軍隊是宋軍?宋朝穿越了去平後梁後唐後金後漢么?另外,數數內戰中宋朝平了幾個國,哪夠十個?某些人為了給宋朝洗地,都不識數了么。
宋朝篡取統一了大部分中原的後周,之後進行內戰的軍隊,難道沒有從後周的得來的軍隊?
什麼叫賬不能這麼算? 五代十國其他人里有篡取別人國家、軍隊的,能否定宋太祖與宋朝篡取後周國家與軍隊? 你偷了東西,因為你周圍的人里也有偷東西的,所以你就沒偷過東西?某些人這給宋朝洗地的邏輯,真是可笑。
後周已有統一之勢,後周統一了中原的大部分,而宋朝篡取了後周國家與軍隊,篡取了後周就是篡取了後周。宋哪來的「平五代十國」? 宋朝穿越了去平後梁後唐後金後漢么?另外數數內戰中宋朝平了幾個國,哪夠十個?
好意思說宋朝政府的支持,軍隊與物資都是來自百姓與地盤,而百姓與地盤正是宋朝篡取自後周的。 本來就是後周的底子,某些人硬說成不是後周的,而是宋朝的,請問某些人的臉呢?
好意思提宋朝南渡後。那麼多軍隊、百姓、地盤的宋朝,竟然被那麼少的金人打的丟了中原而不能收復,還被劫掠南方。 中興四將的戰績,連中原都沒能收復,還「完全夠看」?這「完全夠看」的標準真是低啊。 要是真的戰績好,高宗能一味求和?防止徽宗欽宗返回可不是高宗求和的理由,南宋這邊實權人物大多是跟著高宗發達的,徽宗欽宗有丟失江山社稷的重罪,回來了也沒能力與高宗爭。
南宋抗元被打的節節敗退,還好意思吹宋朝抗元打漂亮仗?陽羅之戰,蒙軍大破宋軍,宋軍數十萬眾死傷殆盡;丁家州之戰,宋慘敗,13萬軍士,2500艘戰艦全軍覆沒;岳州之戰,宋慘敗,2萬軍士,1600艘戰艦全軍覆沒,岳州陷落;焦山之戰,宋慘敗,700餘艘戰艦被俘獲……揚州之戰,宋慘敗,6萬多軍士被殺或投降,揚州及淮東16州32縣陷落……靜江之戰,宋慘敗,靜江淪陷,廣南西路15州投降……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宋戰敗,全軍覆沒;崖山之戰,宋慘敗,20萬軍士,上千艘戰艦全軍覆沒,宋朝滅亡。
從哪裡意淫出來的」每次蒙古南下遭到抵抗後蒙古內部總會出事「?
1241 窩闊台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這跟宋朝有屁關係。
1246 貴由汗繼位,久久內亂的蒙古終於開始統合,這時候貴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1248 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1251 在拔都支持下,蒙哥繼位;1252-1256 蒙古忙著整頓內部。這些也仍然不是宋朝抵抗導致的。
1257-1259蒙哥南征,結果蒙哥病死於釣魚城外,蒙古撤退。終於跟宋朝有點關係了,然而蒙哥汗是病死的,而且當時蒙古本身就內部矛盾,蒙古即位,蒙古的內部矛盾仍然在。根本上不是宋朝導致的,而是蒙古自己內部矛盾導致的。
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蒙古忙於內部整頓。這就更不是宋朝的抵抗了,這之前忽必烈可是打的宋朝慘敗,蒙古大肆劫掠收穫頗豐,南宋賈似道用稱臣納貢於蒙古求忽必烈撤軍,加之阿里不哥與忽必烈敵對,忽必烈才撤軍。
南宋龜縮在南方佔據地利,並且蒙古因為自己的原因多次內訌、西征分了力量,所以才讓南宋多活那麼多年。
蒙古帝國分裂成多個部分,其中之一的蒙元就攻滅了南宋。

這還吹宋跟誰南北對峙、戰力強盛?某些人的臉呢?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結果被遼占著幽雲等州,遼不稱臣,宋還要長期給遼送歲幣。 宋被金打的丟了中原而不能收復,被金人劫掠南方的部分地區。 宋朝靠南方地利以及蒙古自己多次內訌與西征,宋朝才多活那麼多年,所謂40多年,中間很多時間蒙古沒有打宋朝,而且因為蒙古西征與內訌,沒有全力打宋朝,而且還有很多時間。而蒙古帝國分裂出的多個勢力中的一個,蒙元,就攻滅了宋朝。
遼並不多麼強,但宋不強於同時期的遼,宋明顯弱於金。宋朝被外族外敵打的連漢人的核心疆域中原與南方都丟了。看宋朝被金人打的丟中原,宋朝的確是不堪一擊。

漢唐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有統一的政權,例如漢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隋末唐初的突厥是達到了」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而且有大量華人投靠突厥。 當時漢、唐仍然攻滅了匈奴、突厥。
早於自然災害時,游牧民族可以南下劫掠獲得補充,甚至直接佔中原的部分地區獲得補充。某些人用對手的抗衡自然災害的能力來給宋朝洗地。然而,如果中原王朝弱的話,那麼對手自然可以南下劫掠或南下佔中原的部分地區,獲得補充,抗衡自然災害的能力自然強,就像宋代的遼、金那樣。而如果中原王朝強一些,那麼對手自然就難以通過南下的方式獲得補充。
匈奴、突厥有統一的政權。匈奴、突厥的地盤遠大於遼、金。而且匈奴、突厥更靈活,能退到草原深處,等敵人人困馬乏在出來交戰,而遼、金有固定的城池,沒有匈奴、突厥那麼靈活。非要說沒得比,那麼也是遼金與匈奴突厥沒的比。
正因為遇上的是漢、唐,所以匈奴、突厥失敗了。而正因為宋朝弱,所以遼、金才能那麼囂張。 好意思提傷筋動骨?遼被金打的傷筋動骨了,宋趁機攻遼,怎麼還被遼暴打? 遼末,金打的遼快滅亡了,宋趁機攻遼,結果宋竟然被殘遼打的慘敗。
好意思提」打仗耗資巨大,容易鬧得民怒人怨,不利於發展「? 還沒說要宋朝深入漠北,只是讓宋朝收幽雲數州,或者從金人手裡奪回中原,收回這些地方,是利於百姓的,是利於發展的。但是宋朝還是沒做到。
好意思提」打仗耗資巨大,容易鬧得民怒人怨,不利於發展「?宋朝長期養冗兵冗官,還頻繁調動,耗資更巨大。 幽雲等州被外敵占著,宋不僅損失了幽雲等州的巨大收益,而且在防禦上要耗資巨大,比通過幾次戰爭收復幽雲的耗資要大的多。 宋太祖樁庫要贖回幽雲,而且宋太祖準備在遼不同意交換幽雲數州的情況下用那些存的財物用於戰爭去收復幽雲等州。 通過幾次戰爭收回幽雲等州,其耗資是遠少於不收回幽雲等州導致的收益損失以及防禦耗資的。否則,宋太祖是傻了么?

如果把前線推進到幽雲以北,那麼中原北部的地區能獲得更安全的發展環境,這才是利於發展。而不收回幽雲,反而使得很多本來可以安全發展的地方變的不安全,甚至連修水利設施都要受到宋遼之間的協議的限制。
而被金人奪走中原,殺掠南方部分地區,殺掠、奴役中原百姓,殺掠南方部分地區的百姓,這是真的鬧的民怒人怨,這是真的不利於發展。
宋朝對外可不只是弱了 一點,而是弱了太多了。才約160年,就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而不能收復,再過約150年,被外敵打的連南方都丟了。宋朝是第一個被外敵打的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疆域都丟了的中原王朝。
至於文化,中國歷史上有燦爛文化的朝代太多了。宋朝可不一定是最燦爛的文化。清朝雖然有文字獄,但是其文化仍然高於宋朝。
某些人用」自宋起,明清的武官地位也都大不如前「來說順應歷史潮流的,這邏輯真是荒謬的可笑。按照其說的」自宋起,明清的武官地位也都大不如前「,反而是應該說宋朝開始了這惡劣的影響,這可是很大的污點。
與宋朝同時期的其他主流國家,很多並沒有出現武官地位大幅下降的情況。說明宋朝那並不是順應歷史潮流,反而是宋朝自我閹割,是宋朝的大污點之一。

我說某人為什麼說話這麼不客觀,原來是一位無腦宋吹,怪不得見不了別人揭露宋朝真正的問題,某人非得強行睜眼說瞎話。某宋吹的「說話這麼不客觀」「非得強行睜眼說瞎話」正面描述了他自己,某宋吹又自打臉了。
指出某些宋吹的錯誤而已。結果某宋吹受不了就說純宋黑、見不了宋朝一丁點好。真是呵呵了, 這整個回答里(包括這段之後的所有內容),還沒提宋朝的更多更醜惡的事呢,給宋朝留著一部分面子呢。


所謂武器拿不動、發的口糧要僱人去拿,這是被歷史學家認可、採用的。某宋吹反而認為這是自帶立場有政治目的不足信。某宋吹真是可笑。看看宋朝對外的奇葩表現(不是說對外失敗就奇葩,但是宋軍對外的某些失敗實在太另類),2000宋軍去打17個金人,結果被17個金人打的慘敗、死者近半(《三朝北盟會編 卷三十六》),13萬宋軍被河對岸金人的戰鼓嚇的潰敗(《續資治通鑒 卷第九十七》),2000宋軍攻擊不到100個蒙古人,結果2000宋軍慘敗、宋軍死500人、被生擒數十人(《元史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某些宋軍出現武器拿不動、發的口糧要僱人去拿的現象,倒是很符合某些宋朝軍隊的情況。

用史料證據指出宋朝的問題,被某宋吹說成是自帶立場、有政治目的、不足信。這宋吹真是可笑,反正別人拿出證據,某宋吹就說那是」自帶立場、有政治目的、不足信「唄。還貶低言論?先看看某宋吹自己貶低其他朝代的言論吧。某宋吹不認證據,自己邏輯混亂,反而說」應當客觀一點,順便把邏輯捋清楚「,某宋吹真是自打臉。
至於這段,

宋朝的民生不好,宋朝的廣大百姓是很窮困的。
學者趙翼指出宋朝「恩逮於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財取於萬民者,不留其有餘。此宋制之不可為法者也。」「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
《朱子語類》指出宋朝:「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
黃震指出宋朝真實情況是「民窮、兵弱、財匱、士大夫無恥」
明林大欽《廷試策》指出宋朝「昏混衰世之政……冗員、冗兵、冗費」。

這麼直接的資料證據打到臉上,某宋吹還好意思說宋人過得比其他朝代的人過得幸福和富足,真是說瞎話說的連臉都不要了。而且,宋代仍然是抑制商業發展,宋朝官方的禁榷比之前的朝代更加嚴格更加廣泛。而宋朝的經濟遠不如明朝、清朝發達,宋朝百姓的收入也絕不是偏高。宋人的生活水平不一定高於前朝,宋人的生活水平遠不如明朝人、清朝人。

宋朝的沉重稅負是宋朝出現廣泛的殺嬰現象、殺嬰習俗的原因之一。這種情況下,某宋吹還好意思說宋人過的比其他朝代的人幸福富足,某宋吹真是既瞎眼無腦,又不要臉。

宋朝的沉重稅負是宋朝出現廣泛的殺嬰現象的原因之一。「不舉子」即生子不育現象,古代社會一般發生在極少數極端貧困的家庭之中,或發生在自然災害和戰爭動亂的民不聊生時期。但是在宋朝,即使是宋朝沒有自然災害沒有戰爭動亂的階段,殺嬰現象(「不舉子」即生子不育現象)就開始廣泛出現,並演變成一種社會風俗。

范成大說:「處州(今浙江麗水)丁錢太重,遂有不舉子之風。」《宋會要輯稿·食貨》載:「湖州丁絹最重,至生子不舉。」
趙善燎《自警篇·濟人》云:「浙民歲輸身丁錢絹,民生子即棄之,稍長即殺之。」
江南東路的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民生子必納添丁錢,歲額百萬,民貧無以輸官,故生子皆溺死」(《生生四諦》)。
「民為身丁錢,至生子不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二)
……
根據《東坡志林》《韋齋集·戒殺子文》《默堂先生文集·策問》《道山清話》《宋會要輯稿·刑法二》等等史料的記載,宋代東南地區,包括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出現了相當普遍的溺殺嬰兒的現象與風俗。

歷史學家、經濟史大家李伯重的《「選精」、「集粹」與「宋代江南農業革命」——對傳統經濟史研究方法的檢討》,徹底否定了"宋代經濟革命說"這種觀點。文章指出從經濟成長方式看,宋朝並沒有出現可以稱為"革命"的重大變化。
宋朝經濟革命只不過是一個"虛像"而已。

宋朝的生產力、經濟的增長沒有出現革命性的變化,仍然是小農經濟。
好意思提「今京師之民,比之漢唐京師,民庶十倍」?宋朝靠著對其他地區更加嚴苛的壓榨,把財富集中與京師,京師的人越富,說明宋朝廣大其他地區的人越窮。

明朝、清朝的商業、經濟遠超宋朝。明朝、清朝還沒來吹,某宋吹反而來吹宋朝。真是可笑。

弘治年間,明人丘浚曾就宋明兩朝的財政結構和收支及儲積方面作過比較,指出:「竊惟我朝疆宇比宋為廣,而百年以來無甚鉅費,凡宋所謂郊賚歲幣祠祿皆無之,其最費者宗祿養兵蔭子耳,然蔭子止於武職,文臣無幾焉。臣考諸司職掌,洪武中人民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戶,墾田八百四十九萬六千五百二十三頃,稅糧二千九百四十四萬石,戶口之數較之宋雖略相當,而今日墾田則過之遠矣,所入既多,而所費比之又少,是宜國家儲積數倍於宋焉,……況今日之全盛庶富,非宋可比(《足國用議》,載《明經世文編》卷72)」。也說明明代比宋代財政收入多,支出又少,故儲積宏厚,非宋可比的。

根據黃啟臣教授的研究,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4 年)年產生鐵7,241,000 斤,南宋初年(約1127—1162 年)年產生鐵2,162,144 斤,明洪武初年(約1368 年)年產生鐵18,476,026 斤。洪武初年的產量「相當於北宋的2.8 倍,相當南宋初年的8.1 倍。」永樂初年(十五世紀初),官營鐵冶的生鐵產量是9237 噸,宣德九年(1434年)民營鐵冶的生鐵產量就達到13831 噸,嘉靖以後更達到45000 噸。可見鐵的產量,明代比宋代增長了八倍。
明代白銀大量湧入,因而實現了白銀的貨幣化,突破了唐宋經濟發展的瓶頸。明代出現了全國性市場、大商幫和錢莊,這是商品流通和資本積累超越前代的反映。
在商業規模、商人數量、商人地位等方面,宋朝大大不如明代尤其是晚明。(萬明《晚明社會變遷》p.90)
明代中國拓展了海外貿易的範圍,這方面相比起宋代也是進步。「中國絲綢不僅泛監美洲市場,奪取了西班牙絲綢在美洲的絲路,甚至繞過大半個地球,遠銷到西班牙本土,在那裡直接破壞西班牙的絲綢生產。」(樊樹志《晚明史》p.53)

其他的戰爭軍費、農民起義之類的,某宋吹還懶得挑刺? 越挑越把宋朝揭露的慘。 這地宋吹是洗不幹凈的。
某宋吹才是肯定不會認為自己觀點錯誤的。都被反駁了的東西,某宋吹還再拿出來找著被打臉。談我反駁的東西,這裡我反駁的東西多了,某宋吹談的那些,不但沒反駁我,反而再次被我反駁了。

靈武養馬,某宋吹從哪裡得出漢唐對於關中地區的過度開發使得這個地區已經不適合養馬的?你隨口一說就想用你的意淫代替歷史。 西夏得了這地就能養馬,還能發展經濟。怎麼到某宋吹嘴裡成了不適合養馬了?
好意思說這裡處於國家交界地區養馬也不安全,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比宋朝篡取的後周小的多,但是漢、唐、明都自己擴張出較大疆域,自己擴張佔了養馬地。而宋朝擴張不力,還把到手的夏綏銀靜宥等州又丟了,導致靈武成了國家交界,然後還把靈武也丟了。這靈武處於國家交界以及之後丟靈武,正是宋朝自己的責任與失敗。
政治中心東移那是因為長安被黃巢朱溫等戰亂破壞、而且汴梁有運河的便利,不代表靈武等地不適合養馬。另外,宋太祖還想遷都洛陽然後再遷都長安。某宋吹想打宋太祖的臉了么。
另外說的兩處,什麼叫算是養馬?那就是養馬地。還有,怎麼不能更前朝比?宋朝的前朝是後周,宋朝的地盤與養馬地可比後周的地盤與養馬地大多了。
怎麼不能跟其他朝代比?面積比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的時候大多了。看看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的時候那點地。 比不了後來,那是因為後來漢、唐自己擴張占的地更大了。而宋朝起始條件更好,但擴張佔據的第卻遠不如漢、唐、明,只能說宋朝太差。

宋朝那20萬匹馬,怎麼不是能打仗的戰馬?前面早就貼了《文獻通考》記載宋朝「戰馬數十萬匹」「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等等資料。某宋吹是眼瞎了看不見是么,看不見「戰馬」「坊監及諸軍馬」? 難道某宋吹認為宋朝花費那麼多養了那麼多馬都成了不能打仗的馬?宋朝已經無能到這種地步了么。

遼的國制也就對弱宋能打持久戰,某宋吹彆強行解釋,沒用。
高句麗的國制更能打持久戰,而且從地理上講,征討高句麗的難度要比北伐幽雲要大的多,後勤補給線更長,天氣更加寒冷,但是唐朝仍然攻滅了高句麗。而宋朝對自己家門的幽雲呢?
與遼交戰,不用為了找遼的主力而深入漠北,補給壓力、精力消耗既遠小於深入漠北與敵交戰,也遠小於遠征高句麗。遼在幽雲有固定的城池要守,而且遼早就過了大擴張階段。 遼多次出現內鬥,但是宋朝太弱,無力利用遼的內鬥。
遼被金迅速攻滅,某宋吹強行認為遼的國制能打持久戰。也就遇上宋朝這樣弱的,遼的國制才能打持久戰,才能長期占著幽雲這中原的一部分還在不稱臣的情況下讓宋朝長期送歲幣。

遼有城池,你讓遼把城池都扔給宋朝來實現遼想打就打想走就走?不解釋了?因為你根本就解釋不通。可笑

之前已經證明過宋朝弱了。某宋吹扯宋戰鬥力、宋軍戰力,說宋戰鬥力不差、宋軍戰力強盛。然而,就宋朝那表現足以看出,所謂的宋戰鬥力不差、宋軍戰力強盛,純屬睜眼說瞎話。
列舉那些敗仗,是為了反駁某宋吹無腦吹宋軍戰鬥力。某宋吹竟然有臉說的宋戰鬥力不差、宋軍戰力強盛,怨我不提勝仗。怎麼勝仗宋朝的地盤還那麼小、不僅沒有幽雲這中原的一部分、還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與南方而不能收復? 宋軍戰鬥力還真不是某宋吹說的強盛,而宋軍戰力的確差。宋朝的勝仗成色太差,再怎麼勝仗,宋朝連幽雲這中原的一部分都占不了,占的外圍疆域也極少,宋被遼占著家門幽雲(中原的一部分),遼不稱臣,宋還要長期給遼歲幣;遼被金打的快滅亡了,宋朝趁機攻遼,結果宋軍卻被殘遼打的慘敗、屍橫遍野;宋朝才約160年就被外敵打的丟了中原而不能收復,再過約150年,宋朝被外敵打的連南方都丟了。宋朝是第一個被外敵打的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的核心疆域都丟了的中原王朝…… 這就是某宋吹所謂的「行。真行。」

某宋吹自己說的平五代十國說錯了,被指出,還狡辯說別人是硬扣字眼在行,真是可笑。某宋吹有臉提貼吧?某宋吹的那混亂邏輯以及意淫代替歷史的低劣伎倆,他說的「果然在貼吧找到了你的身影」全打他自己臉上了,而且某宋吹還只能去貼吧里那些水平低的吧,但凡去那些水平高點的吧也會被打臉打爛。
說後周能否統一,某宋吹就扯歷史不容假設,是忘了他自己之前假設若非高宗一味求和是否能收復中原之類的么。某宋吹又打自己的臉了。
後周統一了中原的大部分,宋朝篡取後周,用的是後周的底子,而某宋吹非說「不能硬說是後周的底子」。 而某宋吹被打臉之後,有改口說「怎麼算都有趙宋的功勞」。但是,本來我就沒說宋朝完全沒有功勞。某宋吹這是轉進了。

長期繳納歲幣,而且長期失去幽雲等地的產出,這損失不低於戰爭軍費,這是常識。
通過幾次戰爭佔了幽雲,獲得幽雲的產出、減少冗兵的花費,抵銷了戰爭軍費還有賺頭。否則宋太祖也不會存財物想贖回幽雲並且準備在遼不同意贖回時就要用那些財物做軍費開戰奪回幽雲。宋吹又想打宋太祖的臉?
而且宋朝沒有幽雲,就需要養龐大軍隊頻繁調動的支出,仍然很大,錢穆指出宋朝養龐大軍隊頻繁調動的花費巨大,即使在和平時期,花費也不低於時時征討所花費的戰爭軍費。

後來宋朝給金人歲幣,宋朝還失去了中原的產出(被金人佔了),這損失就更大了,遠高於戰爭軍費,這是常識。

如果宋朝算是產品很暢銷、經濟很發達,那麼其他中原王朝里有好幾個是產品很暢銷、經濟很發達的。

而「歲幣毫無疑問會迴流大宋」完全是宋吹的自我安慰的借口。宋、遼、金等都從對外貿易徵稅,都從貿易中獲利,遼、金已經從對外貿易獲利,而宋朝還要長期每年白白送給遼、金等一大筆財富,仍然是宋朝吃虧。
某宋吹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明白。看來外人把某宋吹家的客廳佔了,某宋吹把自己的收入給了外人,然後某宋吹從自己家剩餘的財物里拿出一部分給外人,換回自己的收入,這種情況下某宋吹還要吹自己的「收入毫無疑問的會迴流」回來。

宋朝被金人打的迅速丟了中原,甚至出現2000宋軍去打17個金人、結果宋軍慘敗死亡近半,以及13萬宋軍被河對岸金人的戰鼓嚇的潰逃的作戰。還說宋軍戰鬥力強盛?
到了宋高宗時,宋高宗跟秦檜求和原因多樣,但跟宋軍戰鬥力不是沒有關係。金人的戰鬥力下降很快,但是宋軍卻仍然無法收復中原。至於紹興和議時宋金力量是否持平,中原這漢人核心疆域被金占著,某宋吹說宋金力量持平,呵呵。

唐亡於節度,後世要適當削弱武將權利。但是,宋朝那樣削弱的連自己都保不住,可不是歷史潮流。 宋朝削弱的到了導致自己被外敵打的連中原與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都丟了的地步,導致漢人首次完全亡國於外族外敵的地步,宋朝這種過度削弱到作死自己的地步,必然不是歷史潮流。

某宋吹果然是史盲啊,連清朝文化高於宋朝都不知道。勸某宋吹看看歷史學界研究包括清朝在內的不同朝代的不同歷史學家的著作,看看專門研究清朝歷史的歷史學家在清朝相關歷史方面的著作,看看專門研究明朝歷史的歷史學家在明朝相關歷史方面的著作……
我那段話里說宋朝不一定是最燦爛的文化,是為了嚴謹。畢竟哪個朝代文化最燦爛,在史學界里還有爭議。
導致某宋吹,沒頭沒腦就吹宋朝,那自負的樣子,好意思讓別人「帶點自信」?某宋吹這才是顯的心虛啊,畢竟某宋吹的自負正是伴隨這他的自卑與無知。

某宋吹把我當噴子,但是卻說「不跟噴子對噴了,沒意思」,然而某宋吹已經噴了不只一次,即使按某宋吹的邏輯,某宋吹仍然是是自打臉收不住手啊,之前已經說明過某宋吹多次自打臉了,真精彩。

何況,只有某宋吹是噴子。某宋吹說「噴子」這詞結果打他自己臉了。
揭露宋朝的問題,就被某宋吹說成是「唐粉宋黑」,真是呵呵了。說到打臉,某宋吹打臉不成,反而是我打了某宋吹的臉,還證明了他自打臉。
既然某人是宋吹,那麼的確是再怎麼打他臉他都不會聽的,畢竟他自打臉都那麼狠。不過,本來打他臉的目的就是取樂,目的已經達到了,他聽不聽無所謂。
看看接下來某宋吹是否會繼續噴,繼續自找的被打臉+自打臉。


南宋對蒙古那是江南水網的地理優勢。

元朝兩征越南都不能將其徹底剿滅,只能讓越南稱臣;打日本毫無成果,全軍覆沒。

難不成越南、日本也是當時的世界強國了?


也是知道答案來瞎問。。

這種東西 一個答案能爭清楚呢?


澳大利亞土著只有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卻面對從古到今的所有偉大征服者成功防禦了上萬年沒有被征服,直到近代英國人的到來,澳大利亞土著是無敵防禦戰神!……

天險而已。


兩宋積弱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在宋代,當時有識之士就已經認識到了,要不然也不會有王安石變法。

明亡於滿州比宋亡於蒙古更羞恥些(當然都比不過北宋滅亡的華麗與戲劇)。
政治制度自宋開始,就已經走下坡路了。明號稱承唐制,其實連宋制都達不到,主要是參考的元制(奴隸制封建制部落制的混合)而做了一些損益。
根據明代的黃冊制度,明代軍戶地位極其底下。明軍雖然武器先進,作戰方法先進。但軍人地位低下,甚至還不如起義的農民。


由於擔心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的局面再次上演,兩宋的皇帝特意採取崇文抑武的政策,精兵良將多數駐防在「汴梁」附近,而其它地方軍隊吸納的則是老弱病殘、還有為了混飯吃的百姓,其戰鬥力自然會很弱。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發生「藩鎮攻擊中央」的叛亂(如安史之亂),但壞處是一旦中央淪陷,各地方將會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再大舉反攻敵方。

有一點不得不說,之所以金兵和元兵作戰十分強悍,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有好馬,西域和阿拉伯的馬匹非常優秀,但兩宋時期已失去對西域的控制,宋軍大多以步兵為主力,這也是宋軍一路向南敗逃的主因之一,而南宋的水軍緩解了滅亡的速度,蒙人多不識水性,只好派漢奸 (北方漢人及其它族人) 追剿宋軍。到文天祥那時宋軍大勢已去,游擊隊再拚命也不能力挽狂瀾了。

至於明朝的滅亡,除了天災(小冰河期)和人禍(政治腐敗)之外,崇禎帝的「極端吝嗇」也是原因之一,吳三桂當年向崇禎索要一百萬兩的軍費,崇禎捨不得出錢,竟讓貪官們捐款,結果李自成佔領北京、打開國庫一看,裡面有幾千萬兩銀子。崇禎帝只為一百萬兩而丟掉了幾千萬兩、乃至整個大明江山。


北宋是積弱,但那是後期。前中期北宋兵強馬壯,牛的一逼,國力強過遼。之所以沒體現出來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在遼手裡,地利沒有,平均了實力。至於北宋失敗更是因為運氣,部隊外出作戰,留守部隊沒頂住直接讓人偷了家。————————————再說元,宋能撐住是因為元打天下去了,題主查一下就知道元在壓著宋虐的同時,打下了大半個亞歐大陸。等打完天下回頭立馬把宋滅了。————————————————再是明,明自始至終都挺牛逼,因為人多,國力強盛。中間有幾個皇帝雖然幾乎敗光家底,但撐過去了。明和清的對抗全看領導人,領導人厲害,明的國力轉化為戰鬥力,清從來沒有佔便宜。其實清根本打不下吳三桂,入不了關。明和闖王對打,同時明自始至終貫徹對異族不手軟的態度,數萬騎兵放在邊防。闖王的農民雜牌軍很難打過數萬騎兵。也就是說明的最高戰力(一半戰力)沒用,次等戰力是京城衛戍部隊,剛開始也沒用,只用普通部隊打闖王。等衛戍也沒了,調騎兵沒來得及。————————————————清的戰鬥力也就是明的一半偏上左右,清得天下我都覺得是巧合。清得天下有三個障礙:一滅了數萬精銳騎兵入關,二入關後能接著打下京師,三明沒有繼承人逃走。明在南京有陪都,要是有繼承人在,那起碼據有大半壁江山,比南宋和金的局面強,最差勁撐個百八十年沒問題。我們看看清是怎麼入住中原的。——————————————首先闖王入京,明合法繼承人團滅。然後吳三桂因為一些原因降清,開關引路。然後是闖王和清加吳三桂決戰,闖王步兵,清和吳基本全是騎兵,本來勝算就不大,正趕上京城瘟疫,闖王戰力受損嚴重,又被團滅。三個條件就這樣齊了,十幾年就統一了。。。


南宋能抵抗蒙元數十年 不是因為兵強馬壯 而是因為地利有優勢

南方多山且河網密集 騎兵很難發揮 對南宋來說抵消了缺少騎兵的劣勢

如果南方也如中原一般是廣袤的平原 蒙元估計也是摧枯拉朽了吧

真要說強還是當年的馬穆魯克 騎兵的正面交鋒殺得蒙古鐵騎屍橫遍野 真正是讓人佩服~


南宋好歹有『中興四將』(雖然裡面有拉低平均水平的的張俊、劉光世)之外還有吳玠、劉錡這類名將。那感覺是「趙宋雖老,還能扶我起來試試」。


類似這麼囧的對比下南明,對手同樣是女真人,結果不可同日而語

南明弘光朝倚重的『江北四鎮』在清軍南下時候要麼投降做帶路黨,要麼畏敵如虎一路撤退(高傑被盟友鴻門宴殺掉,劉良佐投資滿清順便射殺黃得功,劉澤清先投降後不滿待遇再次叛變被殺)。
在外交政策上,督師史可法和馬士英以及一眾東林黨人,難得一致贊同『聯虜平寇』,即配合滿清打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結果是被逐一擊破,嗚呼哀哉。


簡單地說,宋朝絕不是弱。王朝破滅是有很多原因的。這跟很多國家政策有關係,比如重文輕武。甚至武將不能直接指揮軍隊。宋朝是經濟科技文化都很強的時代。 要知道,火藥應用在武器上就是在宋朝。還有一些先進的武器,我知道的有攻城弩,這些都可以查到。
說宋朝感覺上是被人欺負,要給這個進貢,給那個進貢。但要看具體情況,農業民族跟游牧民族打仗是打不起的。後勤補給就要花很多錢。而且兩宋之前的幽雲十六州已經失去了,使得南方的漢族政權根本無險可守!少數民族直接從草原就到了平原,然後南下。可在這樣的情況,算算兩宋存在的時間,加在一起是比唐朝還要長的。
但是如果以進貢的形式直接給點好處,問題就可以解決了。而且這個數目比跟清朝簽的不平等條約完全是兩種境界。宋朝用每年的稅收的百分之零點幾就可以擺平的問題,為什麼非要在戰場上解決呢?如果你是統治者,也會這樣做的。
相反,對比現在的中國,宋朝的藏富於民的政策恰恰是現在沒有做到的。有些看法是被宣傳出來的,比如對漢唐的嚮往。看民國時期文人寫的書,有很多都對宋朝情有獨鍾。


南宋能抵抗五十年,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南宋統治者中除了那些吃喝玩樂貪污腐化的,也有肯動腦子肯研究問題的人,這些人提出了兩條今天看來也極為出色的策略:
1.依託長江天險,發展強大的水軍。
2.在南方腹地搞三線建設,大建各種軍事要塞,蒙古人要是過江了,就靠這些打持久戰。
第二條策略限於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沒有發揮大的作用。第一條策略可真是狠狠打中了蒙古人的軟肋。那些蒙古騎兵來自草原,馳騁在平地,一輩子可能連船都沒見過,突然就要他們懂得怎麼造船,怎麼在短短几年內造出大批合格的戰船,還要通過反覆訓練和琢磨掌握水戰的戰略戰術,要研究和掌握長江流域的地理和氣候...能成功組織這一切的,能是一個習慣在馬背上生活,連文字都剛剛由外族人幫助創立的游牧民族?
蒙古人想學曹操下江南,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中原地區那些願意當漢奸,願意投效的漢族地主,他們才是有技術,有組織才能,能短時間建立蒙古人夢想中的水軍的力量。要招撫,組織和發揮這些漢奸人才的力量,需要學會玩漢族的那套政治遊戲,要漢化才是,蒙古人在這個行當里的水平,還得好好學習提高才是,這又需要時間,這還沒算大批蒙古人到元朝滅亡都在抗拒漢化。
蒙古人看看被逼得沒辦法了,最後也腦筋急轉彎,想直接繞過長江天險,跑到上游去打西川,結果弄了個釣魚城;強攻中游的要塞襄陽,這故事大家更耳熟能詳。
所以為啥南宋能撐五十年?因為南宋面對那個看上去無敵的對手,在嚇尿之餘,努力鼓起勇氣,動腦子想出了克服困難的辦法,南宋統治者中有一批牛逼的人。
經濟優勢,技術優勢,地理優勢,有人看出來並且能去利用,才是優勢,不然什麼也不是。



公元1234年春天,蒙古滅金,蒙古滅金的前夕蒙宋雙方曾經協議過金邦滅亡後,蒙古願意將河南讓出來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議,沒有書面形式的證據。所以在公元1234年五月初,南宋在沒有經過與蒙古協商的前提下,公然派兵進攻河南,不久便收復河南全境。蒙古得知此消息之後,以南宋沒有遵從雙方約定擅自出兵為由,開始進攻南宋。不久河南重新被蒙古奪回。蒙宋兩國從此留下了敵對的火種。但是蒙古沒有大規模進攻南宋,這是因為蒙古一方面在遠征歐洲,另一方面在招降吐蕃。就這樣過去了十多年,十多年以後,托雷的兒子(忽必烈之孫)蒙哥大汗繼位,他即位後將主要精力用在征服、統一內地的大業上。當時的東亞大陸上的政權基本上全被蒙古消滅,只剩下南方的南宋和大理國。當時蒙古統治者認為大理國弱一些,所以他們決定先滅掉大理國。但是要滅掉大理國必須途徑四川,所以蒙古大軍就大規模進攻南宋的四川地區。不到一年功夫,四川全境皆為蒙古所有。而此時的南宋疆域只剩下江東地區,與三國時期的吳國差不多了。蒙古奪得四川後,不費吹灰之力就滅掉了大理國。蒙軍滅掉大理後,立即揮師北上進攻重慶,想一鼓作氣滅掉南宋。誰知蒙哥大汗正在此時抱病駕崩(有人說是攻城時被毒箭射中而死)。蒙哥大汗駕崩的消息傳到蒙古高原後,蒙古貴族扶持了蒙哥大汗的弟弟,托雷的第七子阿里不哥當蒙古大汗。此時正率領蒙古大軍與宋軍對峙的四王子(忽必烈為托雷第四子)忽必烈得知此消息後,就立即率蒙古大軍北上與阿里不哥爭奪皇位。蒙古此時就爆發了爭奪皇位的內戰,耗時近五年(從1260年到1264年),大蒙古為此付出了很大的損失。最後忽必烈在1264年夏天的時候消滅阿里不哥,奪得皇位。但是此時的大蒙古國因為這場內戰已經很難再進攻南宋了,大蒙古國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國力。而且忽必烈上台後關注農業生產,使得蒙古在今後幾年,生產力大有提高。而這段時間對於南宋來說簡直就是非常太平地渡過了。到了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次年蒙古軍再次進攻南宋,南宋再無力量抵抗,最終滅亡!


宋代不用補貼蒙古游牧區經濟,沒有這類負擔累贅自然核心區域發達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宋朝 | 南宋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 | 中華文明 | 古代 | 古代文明 | 北宋 | 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