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勸酒嗎?

外國人也像現在的我們,在餐桌上非要把誰喝趴下才行么?會划拳么?


謝邀,

美國最容易碰到勸酒習慣是在大學時期參加兄弟會(fraternity)派對(frat party)的時候。還有,在高中時候辦家裡派對(house party)勸酒很常見。反正,美國勸酒文化是年輕群體的特色,年級大了點不會,因為這種行為會被視為幼稚,不成熟。

美國人大學畢業後很少會出現勸酒的習慣。這不是說美國沒有豐富的酒文化。美國承認大部分喜歡喝酒,每天都喝點。部分美國人喝酒喝太多了,已經變成嚴重酒癮的問題。不過,這類人一般不會勸別人喝酒。

一群美國人一起去酒吧的時候一般每個人點自己想喝的酒。如果喝啤酒,先買一瓶或一杯,喝完了再買一瓶或一杯。喝好一點的啤酒最好慢慢喝,慢慢享受。美國部分人有一種習慣叫drink shots,這樣更像中國人喝白酒的方式,一次把一小杯烈酒喝完。但drink shots一般是一次性的,不是一杯接著一杯那樣喝。

我們不像在中國的酒吧一次買一打的啤酒。在昆明昆都的慢搖吧,服務員習慣把一打啤酒全部同時打開。一打開,啤酒開始失氣(lose carbonation),到最後沒氣(沒氣我們說「flat")很難喝。更嚇人的是昆明很多酒吧上的是常溫啤酒(超難喝)。有些酒吧給你提供冰塊,但我們覺得啤酒不能加冰塊的,因為會變得淡(反正中國的啤酒原來很淡,沒味道)。

我明白中國的酒文化和西方酒文化不一樣。我明白中國人傳統沒有喝啤酒的習慣,而喜歡喝白酒。我明白中國人喝白酒是搞人際關係,處理事情,證明友誼的必要路徑。我明白他人敬我喝,我敬他喝是潛規則,是給他面子的,不喝是丟臉的,不禮貌的。

但是作為外國人我表示白酒超難喝,讓我全身不舒服,尤其是喉嚨和胃。中國朋友說「小天你只是沒喝過好哦白酒」。我喝過茅台,還是不喜歡,喝過雲南農村人自烤酒,還是難喝。沒關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為了促進跨國友誼我會喝一點,但我主張你們的勸酒習慣是幼稚的,有公害的,希望逐漸消除的。

還好,現在很多中國人不會勸酒。可能因為我待在雲南,常去農村,少數民族多的地方,酒文化特比較傳統,人也比較熱情。大城市這種文化應該已經少了很多。當然,對商人,領導,做應酬的員工勸酒還是很常見的。還好我不是商人或領導。


提供一些日本的情況,供題主參考。

在學校和企業里都參加過酒局,所謂的「飲み會」,現在的頻度大約是一個月兩~三次,比如同部門的年終聚會(忘年會)、新年聚會、年輕職員的交流會、研討會後的慰勞會、退職同事的送別會……名目繁多數不勝數。

下面回答問題:日本人勸酒嗎?
回答是,基本不勸。至少,不會像中國酒桌那樣激進地勸。

勸到什麼程度?

  1. 一上桌,大家點酒時如果事先聲明:自己不喝酒(理由可以是:不勝酒力/今天身體不適),那麼基本不會有人強逼你喝;
  2. 大家的飲料上齊之後,第一杯(普遍是冰啤)會碰杯,口稱「乾杯!」——但此乾杯非彼乾杯——不需要一口氣喝完,各飲所需即可;
  3. 如果你面前杯中酒的消耗速度遠遠低於平均速度(比方說,別人點了第二杯了,你還剩一大半),鄰座者往往會口頭表示一下關心:咦,今天喝得有點慢啊!你有在喝咩?——對此,只要表示一下「喝著呢」,就基本可以過關;
  4. 日本酒桌上,「絕不自斟自飲」可以算一條基本禮儀。看到別人杯中空了一多半,就可以適時拿起酒瓶,準備給對方倒酒了。自然,有時候會遇到長輩/上司給你斟酒。這種時候若是杯中還是滿滿的,似乎有點對不住他人的好意,可以先喝一口。這算是變相的被勸酒吧?
  5. 「中國式乾杯」(日語叫「一気飲み」)的場景,基本只出現在年輕人的起鬨中,比如大學的新生歡迎會。很多校方將其視為一種變相的霸凌行為,呼籲消滅該現象。

愛喝酒的日本人不少,不過很少有人把「誰能把誰喝趴下」當作樂趣。


我在加拿大,這是個移民國家,所以各種國家的移民滿街跑,只說我所接觸過的:(我愛好騎摩托車,所以戒酒多年)
中國:不喝酒不夠哥們呀,男人哪能不喝酒呢,來來來,滿上~(還是摩托車俱樂部的中國同胞&>.&<)
中國台灣:故作驚訝狀,哦?!你不喝酒啊?那喝可樂吧~老闆!給他來杯可樂!(指著我的臉O.O)
中國香港:老闆,給我來杯可樂!
加拿大人:不假思索的把酒給你,因為他們不知道地球上還有不喝酒的生物。你說謝謝,我不喝酒,他說:哦~ !?!?!然後把酒遞給你旁邊的人。(party上)
美國人:來來來,shot!同時無視一切不參與的人士。
韓國人:(沖著別的韓國朋友說)你相信嗎,他居然不喝酒,來來來,我們干一杯!
日本人:加拿大啤酒味道真不錯呀,你真的不來一杯嗎?
新加坡人:你喝酒嗎,我不喝哎,我要一杯水就好了,你隨便啊~
伊朗人:這個雞肉蓋飯挺好吃的:--D。
瑞典人:我要一杯紅酒謝謝,你要什麼?紅酒,威士忌,可樂,沙士,還是冰水?

總之呢,我覺得大多數國家的人,還是把酒當做一種飲料,並沒有喝酒就比喝可樂更有男子氣概更夠哥們的想法。


昨晚剛喝的大醉,今天一大早就醒了,來答題發圖。

英國人非常愛喝酒,經常一下班就三三兩兩跑去附近的pub喝一杯。而到了周四周五,酒吧更是人滿為患。對於他們來說,喝酒是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社交和休閑放鬆的方式。英國人平時工作的時候都比較認真,整個人綳的緊緊的,等下班了兩杯酒下肚,才能夠放鬆下來。這個時候,平時安靜守紀的英國人嗓門開始變大,大家大聲的共同吐槽,背後講講別人壞話什麼的,只有喝了酒,才能吐露真情。你要是想跟一個英國人交朋友,不經常跟他一起去酒吧喝一杯幾乎不可能。甚至有的英國人自己都說,為什麼我每到周五就好像患了強迫症一樣必須跟同事喝到爛醉才行?由此可見,英國人不需要別人勸,自己就會把自己給灌醉。一般喝完一圈之後,會有一個人問大家喝什麼,然後他去買下一圈,這樣大家輪流來買酒。有人喝不動了,基本上就是要回家的節奏,這時候大家都會挽留一下:留下來再喝一杯啊!不過真的要撤就絕對不會攔。

上點昨晚喝酒的照片。典型的英式Pub,大家也拍個照。
然後,乒乓球,美式撞球,飛鏢都屬於酒吧遊戲。。。乒乓球。。。大家喝完酒就開始調情了。。。

中國似乎本來沒有這種下班一起喝一杯的酒吧文化,最近幾年才發展的比較迅速。中國人喝酒,拼酒,勸酒一般都是在飯桌上,要麼談生意,要麼談親朋好友,同事上司之間的感情。中國人平時大多比較內斂,也是需要酒精才能把平時隱藏的感情,慾望,想法表達出來。這樣看來,酒都是助人真情流露的社交工具。英國人搶著喝,中國人勸著喝。


can I buy you a drink?


看見被頂的高的幾個回答,忽然想到實際是這樣:
中國勸酒,於是對酒產生抗拒;
國外自己喝,於是成癮。
所以勸酒的作用是避免上癮。

好大的一盤棋


知乎有日本人在酒桌上會像中國人那樣勸酒嗎? - 日本文化

作為補充,從個人體驗並參閱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2%A2%E3%83%AB%E3%82%B3%E3%83%BC%E3%83%AB%E3%83%8F%E3%83%A9%E3%82%B9%E3%83%A1%E3%83%B3%E3%83%88
來看,日本的勸酒文化還是存在且頗為嚴重的。

舉例來說,中國人有「感情深一口悶」的說法,日語叫做「イッキ飲み」。這種喝法中外皆同適用於高濃度酒,人體在短時間攝入大量酒精並導致血液中酒精濃度急劇升高的行為除了易醉酒,更容易引起急性酒精中毒。曾任小泉內閣財務大臣的塩川正十郎之侄在上學期間就因為強迫イッキ飲み導致急性酒精中毒身亡。為此,時任內閣官房長官(相當於政府秘書長)的塩川向朝日新聞投稿並引起了廣泛討論。

然而,在日本兩大社會文化「會社」(即職場)與「場の空気」(即集體主義)浸淫下,アルコールハラスメント(字面意思即alcohol harassment)在上世紀還是引發了多起命案(神戸學院大學で急性アルコール中毒死事件、熊本大學醫學部漕艇部で急性アルコール中毒死事件)。

所幸上述悲劇引起了社會的一定關注,アルコール薬物問題全國市民協會等機構開展了一系列行動,包括諮詢接待、調查報告、對策制定和推廣活動等,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與日本同事及朋友聊下來看,就現狀來說,勸酒行為已經相對收斂或隱蔽化。在東亞相對內斂的文化圈影響下,酒依然是人際交往的最佳潤滑劑之一。特別是職場中,儘管公然勸酒被曝光將使得企業形象受損,但上司或同事邀請喝酒,除了平成年代出生(相當於90後)自說自話的小年輕,多數人還是屈服於這一潛規則。而對於心智不成熟的學生來說,想必有過大學一頓飯先叫一箱啤酒經驗的我國大學生來說更能直接體會到。

以親身經歷來說,有日本同事其實酒量差的不行(啤酒都能醉),但是每次飲み會必到且都是喝個痛的態度。據他說,比起公司喝酒大學時代的勸酒才稱得上殘酷。

事實上,以日本人普遍壓抑的性格來說,為了營造氣氛而勸酒的必要性其實比我國更甚。


從我留學(英國)的經驗來看:
外國餐桌上喝的酒,我討厭用這個詞但卻是比我們的酒文化要「高雅」,不存在喝趴下,更不會划拳,而且喝的也屬度數不高的紅酒之類。
酒吧和朋友聚會會偶爾勸酒,但目的是想讓你嘗嘗不同種類的酒而不是要你醉,會玩遊戲但不是划拳,更多的是聊天,喝高了也會做些瘋狂的事。醉漢很多,但都是自己喝醉的,沒有把人灌醉的。


不會,一般想喝多少喝多少。


但是如果和年輕人,他們如果覺得你喝酒慢,如果別人喝四五個shot的時間(可能也就半小時),你一杯還沒喝完,那就會叫你幹完。如果和年紀大一些的人,通常一杯啤酒或者烈酒喝四五十分鐘,不存在有這個問題。


勸啊~ 只是場景和目標不同。上面有些外籍同胞提到兄弟會派對,像那種大學裡跟陌生人勸酒的情況,大概是50%虐待50%搞嗨。兄弟會裡的通常是想測試一下某個人(或所有人)的誠意,看他們是否真的想加入這個兄弟會。加入後勸酒大概就是為了保障嗨度吧,畢竟他們對於嗨的標準有點誇張,就算是星期一還是個不醉不歸的節奏。

我一個高中同學一入大學就開始申請加入兄弟會。加入的條件很誇張,有些事情好像要保密,畢業幾年了還不肯跟我分享,反正我知道的已經夠殘酷了。有一次他的師兄把兩瓶40液體盎司(大約1.134升)酒度比較高的啤酒用寬膠帶綁在他雙手上,一手一瓶。當天晚上必須把兩瓶都喝完,還有個特殊的規則;只有把一瓶完全喝完才能去撒尿。接下來也有很多類似的挑戰要完成才能加入。據他說,兄弟會的人到了大四的時候已經有點嫌酒的感覺,安安靜靜地喝一瓶啤酒才好。要注意的是他那個兄弟會算是沒有那麼誇張的。

好的,作為一個沒有參加過兄弟會的人我沒有資格說下去了。

餐桌上的酒文化,與中國相比確實沒有那麼熱鬧。按照我個人的經驗哈,我是義大利血統,吃飯的時候要麼不喝酒要麼配葡萄酒,喝也不是為了喝醉(義大利人反而把葡萄酒當一個很有營養的飲料看,喝醉了就沒有那種藥酒的效果),跟中國人一樣會敬酒但這時候只要喝一小口就夠了。相對比較「文靜」的。西方人通常覺得頭腦不清晰就沒法做生意,剛好與中國人對生意的觀念相反。

並不是說西方人的做法是更好的,我其實挺喜歡「醉後吐真言」這種概念,作為一個喝醉後說過一些很直白的通常不會說出來的話的人我覺得很有道理。不管是跟商人喝酒還是跟最好的朋友喝酒,喝酒之前每個人心裡有個水閘,心裡的感情無法流出來。喝得越醉,水閘就開始抬起來,讓真心話開始流出來。做生意的話,雙方就不那麼摳了,再不是兩個公司之間的關係而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朋友之間,更多是你不敢說出來的東西會開始不知不覺地流出來,然後你最怕別人知道的事情居然能被這些朋友接受,挺美好的。


因為歷史的問題,西方人普遍酒量比較大,拿酒當飲料天天和也沒事,而中國人酒量相對較小,不但酒量不高,喝多了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相關醫學問題可以看這個問題的回答:喝酒為什麼臉紅? - 酒,有部分中國人缺少必要的代謝酒精的酶,使酒精分解產物乙醛大量積累體內,然後就臉紅、上臉了。

就像 @David Rand說的,西方人初學喝酒時會勸一下,等入門之後就不用勸了。咱酒量在這,還怕什麼?想喝多少喝多少!所以酗酒問題在西方一直比較嚴重,但也沒辦法,誰讓人人都那麼能喝呢。

中國的酒文化則另闢蹊徑,既然大家酒量都不太行,就得互相勸酒,不勸就沒人喝,就不痛快。在我們父輩的年代,幾乎是個飯局就要敬酒,不管是親戚朋友還是同學同事,婚禮就更別說了。而現在,除了商業應酬,敬酒比過去少多了,同學朋友吃飯,一般也就是意思一兩瓶,甚至是滴酒不沾。

總結一下,西方不勸酒,大家自覺的喝成酒鬼。中國平時不酗酒,要喝酒就得勸。


其實這個問題的討論分解成了中國白酒的口味和中國的勸酒文化。 從口味上講,只能說,大部分的白酒口味是「低劣」的,這個「低劣」和音樂上的「低俗」以及服裝品味上的「低下」是一個道理,酒的口味從定性的角度上講,是有優劣之分的,而不能說「你覺得白酒不好喝是以為你沒喝習慣...」,那麼這個問題就沒有任何討論的必要了。當然,白酒中公認的最好口味的酒(比如茅台),也有可能會比很多紅酒或啤酒好喝。所以這種對比,應該在同檔次中做比較,而不應該混淆在一起一概而論。比如,比較茅台和法國最劣質的自釀紅酒,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第二,中國的勸酒文化,和中國人的國民性格、經濟水平、社會文化水平都有著複雜的交叉關係。首先,東方人因為教育和文化,性格偏內向,人與人之間,尤其是陌生人之間在飯桌上缺乏向外溝通的媒介,如果沒有這種所謂「勸酒文化或敬酒文化」,大部分飯桌會寂靜一片(當然我是喜歡的),但是中國人的農業文明傳統又喜歡熱鬧的場合,所以這種習慣也容易被保留下來。比如,在大部分東方人的公司里,下屬和上級在一個桌子上吃飯,如果沒有媒介,下屬是不敢隨意開啟同上級領導的談話的,而如果有酒這個媒介,就是最低層級的下屬,也可以借著「敬酒」來同最高級別的領導有直接交流的機會,vice versa。當然,這種馬克思韋伯式的官僚體系在各國都存在,但和東方人的性格結合起來,也容易形成這種令人不舒服的酒文化;

此外,酒桌上之所以喜歡談論酒,比拼酒量,還有一個原因是中國人從小缺乏在公眾場合「說話能力」的培養,在人多的場合,國人講話的能力往往很糟糕,不懂得開啟一個話題、引導一個話題、在話題中加入令人舒服的笑料,且整桌人能夠妥帖配合、讓氣氛保持輕鬆活躍而不需要藉助任何輔助元素。我們往往會看到,在很多用餐場合(尤其是公務場合或陌生人多的場合),如果沒有一個人開啟一個大家都樂於談論的話題並進行引導,大家聊得興緻盎然,那麼每個人都會覺得索然無味,那麼,在中國,更多的時候「酒以及酒的延伸話題(比如酒量)」就成了飯桌上唯一能夠引起所有人持續關注的事件,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國人的飯局往往始於白酒的開啟,而往往終於最後一瓶白酒見底的時候。


就我知道的一般來說,加拿大人是不勸酒的。朋友聚會,很多都是自己帶酒去喝,喜歡的話,你可以帶一瓶伏特加去自己吹瓶子,也可以帶幾罐啤酒,就和別人玩玩聊天之類。就像樓上有答主所說,外國人都比較自我,一般自己隨意就好了。不過,我自己有一次被加拿大人勸酒的經歷。

我作為一個不怎麼喝酒,在國內一瓶啤酒就暈的酒量不好人士,對雞尾酒懂得不多。有一次去朋友家玩,不知道買什麼酒,同行的加拿大妹子就給我說,你喜歡喝甜東西,我調一種酒給你。於是叫我買了一瓶桃子味的烈酒和橙汁。到了朋友家,她就給我調了那種酒,喝起來像桃子汁一樣酸酸甜甜,而且酒味也不重。我喝了兩杯,就有點頭暈,告訴她,我不喝了。沒想到她一直問我,你是不是不愛喝我給你調的酒啊?作為一個愛面子的天朝人,實在不忍心讓漂亮的金髮碧眼的白人妹子失望,於是只好硬著頭皮喝了一杯又一杯,把那瓶桃子味的烈酒都喝完了。然後他們又說去酒吧。

好吧,去了酒吧,又點了啤酒喝。這時妹子請我把她的外套放在我包里。因為她沒有背包出來,而我是不管出門去哪裡都要背一個包的。我答應了,就把她的外套放進我包里,繼續玩了。到最後實在不能喝,要想一個人先回家的時候,我低頭髮現,咦,妹子的外套呢?

酒嚇醒了一半,可是酒吧那麼多人,哪裡找得到妹子的外套?這時他們才知道我真的醉了,來給我道歉,還堅持要跟我一起上了計程車,把我送回家才走。(這裡補充一句,在加拿大很多省的法律里,如果客人喝醉了,酒吧要承擔責任。如果客人一個人來酒吧,酒保應該察顏觀色盡量不讓客人喝醉,如果醉了,酒保應該把客人送上計程車。如果客人喝醉了自己一個人出了酒吧門,發生什麼意外,比如跌倒了之類,酒吧要承擔責任。)外國人勸酒和中國人勸酒的區別在,在中國,如果你被朋友勸酒喝醉了,大家都覺得稀鬆平常,感情深一口悶嘛。在外國,妹子一直向我道歉,說不該這麼勸酒的。後來,第二天,我覺得弄丟了她的外套很內疚,想賠給她,她堅決不讓,又給我道了一次歉。加拿大人就是太有禮貌了,太愛說sorry了。搞得我自己很不好意思。

另,我真的不記得那個桃子味的雞尾酒叫什麼名字了…


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中國差別很大,他們每個個體相比於中國更加獨立,大多數人不會像中國人這麼關注「別人怎麼做,別人怎麼看我這麼做」。

一般也不會把想法強加於別人身上,大家對於別人和自己很大的不同已經司空見慣,對於絕大多數不傷害別人(或者大多數人)利益的事情,沒有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不會指手畫腳。一般人不會說類似「天這麼冷你怎麼穿這麼少」,「你怎麼沒有男朋友啊」,「你太瘦了應該多吃點」類似在我們看來是很平常的,甚至算是關心的話。

印象最深的一個例子是美劇福爾摩斯演繹法(Elemantary)裡面劉玉玲扮演的Watson放棄了外科醫生這個職業,做了戒癮陪護(sober companion),碰到了福爾摩斯逐漸開始做偵探。在一次小型聚會裡,她的幾個朋友說很擔心她,辭去了外科醫生這麼好的職業做陪護也就罷了,現在竟然做起了偵探,應該再回去做醫生。當時出身上流社會,受過高等教育,極其有涵養的Watson氣的罵人,摔門而去……

第一次看這個場景十分不解為什麼她這麼生氣,後來一次和一個奧地利小哥一起看,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這些朋友越界了(cross the line),作為朋友不應該對她一個清醒的成年人做出的職業決定指手畫腳,提出異議。

扯得有點遠……總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習慣,生活方式,一般人不會去指手畫腳,更不會再三讓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所以一般聚會幾乎沒有像中國這樣拚命勸酒的情況,中國這種勸酒在他們看來是非常不禮貌不友好的行為,頂多就是說一句「你也喝一杯吧」,如果對方不喝最多也就問問為什麼不喝,是不是戒酒,宗教原因或者酒精過敏,一般也不會大驚小怪「你竟然不喝酒!」

當然美國大學Fraternity的情況另說,這是老生對新人的壓迫,除了灌酒還有很多其他的整人方法,還有很多更暴力甚至殘忍的手段。雖然這種情況在部隊,大學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但其實是一種十分不成熟,不平等,甚至不道德的行為。雖然美國是這樣,但是在歐洲就很少聽說類似的事情……


自身在英國經驗:不勸。

他們只有玩命灌自己很少有玩命灌別人的。按英國人嗜酒的程度,愛喝酒的人他們自己就能把自己灌翻不需要別人來勸,對於不愛喝酒的人,可能會勸他們酒的酒鬼都在灌自己了,沒時間來勸他們喝了。

勸酒是種陋習,來源於淺薄的人際關係理念。喝翻了有什麼好?無非就是做做壞事,出出洋相,開心開心。要成為鐵哥們,一起做一百件好事不如一起做一件壞事。所以喝酒之後一起做壞事,出洋相大概就是最快的成為「鐵哥們」的方式了。


澳洲不勸。
澳洲認為這樣做很沒禮貌,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為什麼要強迫別人去喜歡你喜歡的。


ctrl+F搜了下沒有德國,回答下關於德國的情況。
也許和大家想像的不一樣,德國人之間關係好了,也會說一句「Nicht lang schnacken, Kopp / Kopf in Nacken!」,意思就是「別瞎BB了,趕緊幹了!」
沒遇到勸酒的,一是對方跟你還沒熟到那地步,二是對方個人性格使然,不喜歡勸酒。但要說外國人完全不勸酒,那也太絕對了。


坐標,義大利
一次同事結婚去吃飯,服務員小妹兒問喝白葡萄酒的舉手,一幫人舉手…喝紅葡萄酒的舉手,又一幫人舉手…喝啤酒的舉手,幾個人舉手…喝可樂的舉手,結果只有我一個人舉手…在同事鄙視的目光下我選擇了白葡萄酒…
聖誕聚餐,點餐的時候他們特意為我要了可樂…
以上…


勸不勸酒不知道
反正在四川遇到過球隊的外援們出來吃燒烤串串
別人都是吃一桌子串串,喝幾瓶啤酒
他們是喝一桌子啤酒,吃幾個串串



推薦閱讀:

外國人靠什麼確定四季?
外國人是怎麼笑話我們的?
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三國時期的歷史?

TAG:在華外國人 | 飲酒 | 外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