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上漲時,財富從何處來的?

看到「金融市場上的零和遊戲只能增加個人財富,毫無社會價值」這種說法合理嗎?這個回答下面的答案中有一句:「因為當股價上漲時,可能實現所有人都受益,共贏;當股價下跌時,也可能所有人都受損,共輸。」
個人設想了一個理想狀況,比如一個股市,只有一家公司,發行10股,每股市價1塊錢,分別在10個人手上,這時候整個股市市值10塊錢,這時候一個人入場了,以2塊錢購買了一個人手中的股票,這時候股價變為2塊錢,整個股市市值就20塊錢,這徒增了100%,但是股市只是吸納了1塊錢的資金而已。那財富到底從何而來?
求高人解釋一下,謝謝了!


瀉藥。我把自己下文的回答和兩位專業課老師及本班兩位大佬討論了一下,可以確定自己原先的回答是對的,當然,見仁見智,人文社會學科的意義不在於標準答案,而在於思考答案的過程,有了標準答案就死了。不敢居功,兩條分割線之間答案來自@Dimitri,我們觀點一致,但是室友的理解更深刻!!
=============================2013.9.9===================================
@Dimitri 原因在於入場那個人的原因,假設市場理性,預期能夠符合未來的現實,那麼他買股票是因為預期到這隻股票背後的公司會有更高的產出,這也就意味著股價的提升反映的是實際財富的增長。

股票的價格反映的不是每次購買股票資金的總和,市值的概念反映的是公司的價值。所以確實你的例子里沒有進入過20塊錢,但是公司市值跟多少人在他們持有股票花費的錢沒關係,市值代表的是實際財富,這也是股市為什麼不是零和博弈的原因。
=============================2013.9.9===================================

有價證券本身沒有價值,但由於它代表著一定量的財產權利,持有者可憑以直接取得一定量的商品、貨幣,或是取得利息、股息等收入。上面的例子我也一直考慮這件事,直到那次聽了講座和老師的講解,我顫抖地得出的結論:憑空產生的。說這話不負責任,翻譯成金融語言是:當市場出現利好消息時,投資者信心提振,預期未來公司價值提高,那麼他就願意現在以較高價格買入股票,以獲得對於未來高收益的支配權。這時候股價就上升了。市值上升的直接原因就是預期!不就是憑空產生的嘛。

但是一定要把握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為什麼人們會產生或好或壞的預期?在於實體經濟,可能是宏觀實體經濟,也可能是該企業具體的經營管理。所以,我覺得股市漲跌根本原因還是在於信心。市值增加或減少本身就是憑空根據人們的預期,而人們的預期有時候是對實體經濟的真實反映(比如每個月PMI一出來、GDP增速一出來,股市往往有反應),有時候完全是瞎想(事後諸葛亮來看,放在具體的環境里,誰都看不清),比如2001年之前美國的互聯網泡沫,比如現在大家都說創業板有泡沫有泡沫,可是它還在漲,有多少泡沫,我們並不清楚,或許有人認為沒有,認為有的人為什麼還敢在裡面?因為他覺得還沒到頂。這就是著名的博傻理論。
博傻理論_百度百科

綜上,股市市值的變動是由於投資者的預期變動憑空產生的,而投資者的預期變動的原因,可能是基於實體經濟,也可能是完全非理性的(所以有「非理性繁榮」一說)。特彆強調的是,在非理性原因引起的投機泡沫中,保持理性不投資並不是最佳選擇,最佳的是在即將達到頂點,崩盤之前退出。但是我們不是神,永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是頂點。


《現代經濟詞典》中對財富(Wealth)下的定義是: 「任何有市場價值並且可用來交換貨幣或商品的東西都可被看作是財富。它包括貨幣、不動產、所有權,或者是可以分為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

股票,作為財富的一種形式,其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其波動性非常大。一個原本只有現金、定期存款的家庭,如果拿出其中一部分資金去買一部分股票,那麼從此以後,他的家庭財富就陷入了波段之中:只要他所持有的股票哪天處於交易,那麼他的資產就隨著股票的波動而波動。從此之後,你問這個家庭財富有多少,那你得查一查你問的那一天最近的交易日這個家庭所持有的股票的收盤價位多少。 為什麼要選最新收盤價?為什麼不選開盤價?為什麼不選這一天的均價? 這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收盤價是最新的價格,離現在時間近,參考意義強,另一方面也帶有約定俗成的意思。就我個人來看,最近一天的均價可能更能反應這個股票的價值。 這個股票收盤價的意思是:就今天來說,只要你願意,你是有機會可以按照這個價格將你手中的股票換成現金的。

那麼股票上漲,財富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上漲後大家就覺得自己富有了?是真的財富增值了么?
股價上漲,持有該股票的人確實財富增值了,因為股票財富=最新股價*股數。股數不變,股價越高,那財富當然增加了。但是,顯然大家都知道,這種財富增值,是有較大不確定性的,因為這個股票今天漲了,明天就可能跌,所以這種財富的增值,和你現金的增加,顯然是兩個概念,因為現金的增加是確定性的,不用擔心會突然蒸發了,而股票財富的增值,今天增加了,明天又可能縮水幅度超過今天增值幅度。

2007年股市5000點時,整個股票市場一片喜氣洋洋,因為大家的財富等大幅增值了,幾乎每個參與股市的人,都覺得自己財富存在不同程度的升值,有的覺得自己家財翻了好幾倍,有的股票配置少的,也覺得自己比以前存款多掙了好多錢,那時候人們不但心情好,而且還愛消費,有的人把股票賣了一部分後去買了房子,所以那個時候股票資產是可以通過現金為媒介轉化為其他穩定性更強的資產的。可是再過一年後,大家又開始非常沮喪了,因為當初10萬元進去,現值只有5萬元了,一下子覺得自己的財富又縮水了。 所以,股票價格到底值多少錢,其實最簡單具說服力的就是:最近的一批人參與交易買賣的人的成交價格,就是股票的價格。舉個例子:海信電器總股份13.07億份,目前的最新市值,就是由9月18日(最近的交易日)收盤時的那個價格11.27來定價的。

為什麼海信電器最後的價格是11.27元?不是11.32或者11.02呢? 其實可能下一個交易日就出現所說的這種情況了,但是,就今天來說,這個價格的出現,主要是短期的供求關係,我們甚至可以簡單理解為就是隨機遊走;同時,這個價格的出現,和公司的基本面、投資者對公司長期業績的預期等因素相關,但是就眼前價格來說,這些長期因素是相對次要的。這些基本面因素,從股價的長期走勢來說,是主要因素,但是短期不是。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憑什麼總市值147億的海信電器是由今天成交量2.05億的資金來決定的呢?這個2.05億的資金佔147的2%的都不到,為什麼由他決定?股票每天上下波動,又有什麼意義?每天股票成交的存在,沒有創造任何有形的財富,有的人什麼活不幹,通過股票交易就掙到錢,這不是養寄生蟲么?
是的,持有的海信電視的有公募基金、社保基金、投資公司等機構,還有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等個人。9月17日是社保、王二麻子、趙六參與交易了,其他大部分持有者都按不動,那不由最新參與交易的人決定,難道還讓不參與的人決定?所以交易所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給社會提供這樣的公開資訊:今天某某股票最新成交價格是多少,供大家參考。 可能王五一聽11.27,覺得怎麼海電器現在跌了這麼多,已經嚴重低估了,正好最近發了工資了,那我趕緊過來買點。所以,下一個交易日,市場上就會多個王五的身影。

那股市到底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最大的價值就是提供了流動性。 簡言之就是,讓想買的人能買的到,想賣掉股份的人能賣的掉。 反過來想,如果沒有股票市場的存在,那麼當初海信電器一開始發行新股的時候,很可能就不會有人買了:我買這個殭屍幹什麼呢? 我買了,還不能退給海信公司,如果我拿在手裡,他不分紅,那這和廢紙好像也沒什麼區別。 但是,一旦政府或某些公司成立一個專門的股票買賣場所,讓想買的人來買,想賣的人來賣,那麼我就不怕自己買了過後成為殭屍了。所以,股票二級市場的存在有很大的意義,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只有二級交易市場存在了,一級新股發行市場才會存在,也就是當年希望通過融資讓自己發展壯大的公司才能獲得投資者的青睞,讓投資者願意出錢投資。

因此,股票的出現是個偉大的發明。他讓急需資金的公司有了一個融資途徑,通過在一級市場發行新股的方式,來獲得投資者的資金。而股票交易所的出現,則讓股票所有權的轉讓暢通無阻,使得擔憂的公司發行新股的流動性擔憂解除。同時,對於個人來說,你可以用很小的資金,就獲得一個公司的股份,成為公司的股東,受益公司的長遠發展——幾乎可以確定的一點,一個長期保持健康持續快速業績增長的公司,不可能股價一直不漲處在低位。監管機構對於上市公司嚴苛的條件,比如公司財務報表的披露、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都非常有利於公司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流程和治理結構,有利於公司的長遠、健康發展。 相比較,如果只有銀行存在提供間接融資,或者只有債券融資,那麼公司的許多長期的大計劃都無法有一個穩定的資金狀況,因為銀行貸款、發行債券,都是有期限的,往往5年以內就要求歸還資金,而5年滿的時候,可能項目發展正處於關鍵期,卻要歸還本金,這不是要命么。公開發行股份融資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在於讓上市公司被動或主動的去按照現代的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來管理自己公司,讓公司被迫的暴露在公眾面前,接受股民、媒體的監督。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哇哈哈、萬達等不上市的巨無霸企業,我認為是有隱憂的:自律從來就是一廂情願的事情。個人色彩太濃在某個時期可能是好事,但是長遠來看,這種弊端會越來越突出。

我始終任務長遠來看,制度比個人更值得信賴,一個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企業文化的沉澱,才是基業長青的關鍵因素。

微信公號:價值發現者(jzfx01),發現投資價值,分享投資機會。


你的股票在沒有平倉之前,只是一個數字。一旦平倉,則必然是一買一賣,你的盈利來自對手方的信用貨幣。比如說拍賣一個花瓶,在沒有成交之前,所有出價都是虛的,但是一旦成交,錢物換手,那錢必然來自信用貨幣。


這個答案並不在市場當中,而是在市場之外!!!

我先順著你的思路,一步一步來進行推衍:

這是一種極其理想的狀態。

股市中僅有一家公司,它發行了10股,每股市價1元,分別在10個人手中。這時候整個公司(股市)的市值是10元。接著有新人入場了,以2元的價格成交了其中一人手中的股票。於是,股票市價變成了2元,公司(股市)市值也翻了一番,變成了20元。

你的問題是:股市僅吸納了1元的資金,為何市值卻增長了10元。財富,到底從何而來?

當然,這個故事遠遠還未結束。你頂多是起了個開頭,而我會將接下來的內容補充完整。

新入場的那個人我們暫且稱呼他為Z吧。

Z入場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市場有利可圖(坐莊)。他打算以2元/股的價格,陸續將所有的籌碼收集過來。但是在這個籌碼收集的過程中,有的人賣了,也有的人沒有賣。

最終Z很順利地收集了其餘8股,手上總共有9股。工作做到這裡,Z總共花了18元錢。

而那個始終沒有賣股票的人,是因為聽到Z的老婆的姑姑的女兒的同學的小姨透露出來的內幕——Z打算炒作這隻股票。嗯,這個內幕打探者,我們稱之為L吧。

寧可信其有,L在股票漲到2塊時並不為所動,而是緊緊的捂住了惟一的籌碼,打算等到Z拉升到一定價位後再獲利了結。

這個就是傳說中的老鼠倉。

雖然缺少最後1股,但實際上Z已經高度控盤了(90%),所以Z開始了他的坐莊之旅。

3元?L沒有賣……
4元?L沒有賣……
5元?L還是沒有賣……
……

Z逐步將買單提高到10元。這個時候L終於忍不住了,漲了10倍還不賣,萬一跌回來怎麼辦?於是,L將手中惟一的籌碼轉了出去。

成交過後,每股的市價變成了10元,而整個公司(股市)市值則變成了100元。與最近一次成交相比(2元),市值整整長了4倍。

我們來看一下,Z在將公司(股市)市值從10元做到100元的過程中,花了多少錢?

18元(收集籌碼) + 10元(拉升) = 28元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假如沒有L這個老鼠倉,Z從一開始就能順利地收集完了全部籌碼,又會花多少錢?

20元(收集籌碼) + 0元(拉升) = 20元

這裡我要解釋一下,如果沒有老鼠倉,那麼Z最後做的這一單成交,無非是錢和籌碼的左右手倒騰而已,所以這裡不會有任何成本。

整整少了8元啊!!!

現在你大概能明白,為什麼就連莊家都那麼痛恨老鼠倉了——老鼠倉獲利的,恰好是莊家所損失的!!

故事演繹到這裡,可以結束了嗎?

NO!

其實之前所演繹的全都是鋪墊,而真正的高潮要從現在開始。

Z花了巨大的代價,把公司(股市)市值炒高了10倍,他圖啥呀?

作為一個莊家,他的目的肯定是要從中獲利呀!

但是作為莊家,怎麼才能獲利呢?是吸引散戶跟風,然後把貨倒出去嗎?

這是一種方法,但卻是一種很low的方法。雖然在歷史上,莊家一般都是這麼玩的,但Z顯然就不是一般的莊家,他有著更為遠大的目標和格局——絕不是簡單拉高出貨那麼簡單。

到這個時候,Z手中有了一家市值100元的公司,並且他還可以通過董事會來控制整個公司的決策。

那麼接下來,Z要怎麼來玩,才能把這盤棋整體玩出花樣來、玩出風采來呢?

首先,他可以將手中50%的股票(5股,10元/股)質押出去,按照2比1的行業標準,融資25元現金;
然後,用剛剛融到的25元現金來購買一些資產,諸如VR、生物醫藥、人腦科學之類的,當下什麼概念火就買什麼,再將這些資產不斷注入公司;
最後,他一邊通過所控制的公司不斷發布利好(併購重組),另一邊則在二級市場中不斷拉升股票的價格。

通過這樣的玩法,Z輕輕鬆鬆就可以在原先100元的市值上,將公司市值再拉升一倍,變成200元市值的公司。

於是,每股的市價也就順理成章地變成了20元。

這時候,Z再將手中還剩餘的5股(20元/股)質押出去,按2比1的行業標準融資50元現金。


有了錢之後,Z將先前的5股贖回來(花去25元,還剩25元),用剩餘的錢繼續購買優質資產注入公司,繼續發布利好,繼續拉抬股價……

不斷的重複這個遊戲,直到把整個公司(股市)的市值做到1000元。

當然,如果Z玩嗨了,把公司(股市)市值做到10000元,甚至100000元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在整個Z坐莊的過程中,各方的參與者都得到了什麼利益。

最初持有股票的人,每人都賺了1元錢;
L通過老鼠倉操作,成功地賺到了9元錢;
Z通過運作這件事,以28元的成本,擁有了一家市值1000元的企業;
融資提供方,通過股票質押獲得了利息收入;
原公司併購了很多優質資產,成為一家舉足輕重的企業;
被收購方(優質資產方)得到了資金,能夠更加有效的推動業務的研發和開展;
……

沒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它(整個過程)不僅滿足了各方的需求,促進了資源配置,還帶動了就業,使社會的整體財富也得到了增加。

這完全是一次多方共贏的運作啊。

我推衍到了這裡,相信答案也不言而明了:股市每吸納1塊錢,其市值就翻了一番,其實說到底,是因為股市天然存在一種槓桿屬性。只是這種槓桿屬性頗為隱蔽,不通過仔細分析,很難看不出來而已。深諳資本運作之道的玩家都明白,通過操縱股市這個槓桿屬性,他就能夠在市場之外獲得到他所需要的資源!!

只是這樣的槓桿風險是巨大的,你必須要算無遺策,小心的操縱,才能夠讓整個流程完美無瑕地運營下來。就好比你去炒股(1比10配資),如果運氣好抓了個漲停板,一不小心本金就翻了一番。但是請注意,在你沒有將股票全部出售掉以前,你所賺到的錢不過就是賬面浮盈而已。你還需要小心的操作(出貨),才有可能將賬面浮盈變成真金白銀。

其實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我在上面所演繹的那種完美模型,比如說資金的拆借是有成本的,比如說不存在100%控盤後的無成本拉升,又比如說市場不一定總會為你講的故事買單……這裡有太多的不可預知的因素。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槓桿比率的使用程度,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這又往往成為成敗最為關鍵的環節。

能在這個市場上能夠坐莊的人,都是些絕頂聰明之輩,他們不可能不明白這其中的關鍵。但是在現實操作過程中,種種其他因素又導致了他們雖然能夠認識到問題,但又無法避免這個問題的悲劇。

一個細節的不慎,便是整個大廈的轟然倒塌!!這並非沒有過先例!

上個世紀90年代,在A股市場中,國有法人股的存在為莊家提供了生存的天然土壤。原因是國有法人股不僅不能自由流通,而且還整個股本結構中佔比極大,有的甚至到了90%多。也就是說,莊家通過極小的成本,就能將流通股中的大多數籌碼收集起來,從而能夠高度控盤,從而有了坐莊的可能。

坐莊,這可是個一本萬利的事兒。試回想一下我上面推衍的模型,僅用了28元就能擁有一家市值1000元的公司,可想其中利潤是遠遠大於風險的。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並不存在如此之高的利潤,但在高手眼中,用100元支起一家1000元的公司,也不是件有多困難的事情!!要知道,金融的本質就是槓桿。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 我就能撬動地球。他玩的就是槓桿。
而在資深資本玩家眼裡,槓桿更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石。

只是在那個遍地是莊家的年代,通過這樣的運作模式,有的人成功了,成了如今赫赫有名的XX系、XX系,而有的人坐莊失敗了,成為身敗名裂之輩,比如說中科系、德隆系……

這就是一個勝者為王的市場,沒有什麼善惡因果,有的,只是輸贏!!!


搬個專欄的文章過來:
=================

我們還是舉個簡單粗暴地栗子!

  • l 初始狀態1

公司甲發展非常不錯,為了更好地發展,擬在納斯達克上市。

此時,市場上有A/B/C/D四個投資者,每個人手裡有1000元。

此時,市場上的狀態是:

此時,市場中共有:

現金:ABCD的現金=1000*4=4000元

市值:市場上沒有股票=0元。

總財富:現金+市值=4000元

  • l 公司甲進行了IPO(狀態2)

每股1元,發行了100股。

此時,市場上的狀態發生了變化:

注意,現在公司A手裡有現金100元,公司市值來源於ABCD手中股票的股價總和,

此時,市場中共有:

現金:甲的現金+ABCD的現金=100+975*4=4000元

市值:ABCD各自的股票價值=25*4=100元。

總財富:現金+市值=4100元

注意,此時市場上已經憑空出現了100元的財富,這個財富來源於公司甲發行的股票。

市值也可以從總數上看,這裡,市場上有100股,每股1元,市值100元。

  • l 股價上漲到10元了,漲了(狀態3)

市場形勢大好,B發現市場行情不錯,願意出10元錢買股票,此時,甲公司的股票漲到了10元。

此時,市場中共有:

現金:甲的現金+ABCD的現金=100+975*4=4000元

市值:ABCD各自的股票價值=250*4=1000元。

總財富:現金+市值=4000+1000=5000元

此時,相對於初始狀態,市場上已經憑空出現了1000元的財富。

所以,股票出現上漲後,會影響市值,憑空就增加了財富。

市值也可以從總數上看,這裡,市場上有100股,每股10元,市值1000元。

  • l A把股票賣給了B(狀態4)

B做了接盤俠,此時A手裡沒有任何股票了,B手裡有50股股票。

具體情況如下:

A賣掉25股股票,收穫250元現金。

此時A有現金:975+250=1225元

手裡有股票:25-25=0股

B買了25股股票,支付250元現金。

此時B有現金:975-250=725元

手裡有股票:25+25=50股

此時,市場中共有:

現金:甲的現金+ABCD的現金=100+1225+725+975+975=4000元

市值:ABCD各自的股票價值=0+500+250+250=1000元。

總財富:現金+市值=4000+1000=5000元

市值也可以從總數上看,這裡,市場上有100股,每股10元,市值1000元。

我們看到了,單純的交易,並不會增加或者減少市值。

  • l 股價上漲到100元了,又漲了(狀態5)

此時,事情行情更好了,A和C都願意花100塊錢買股票了,手裡有股票的人的賬面財富有了較大變化,

此時,市場中共有:

現金:甲的現金+ABCD的現金=100+1225+725+975+975=4000元

市值:ABCD各自的股票價值=0+5000+2500+2500=10000元。

總財富:現金+市值=4000+10000=14000元

市值也可以從總數上看,這裡,市場上有100股,每股100元,市值10000元。

此時,相對於初始狀態,市場上已經憑空出現了10000元的財富。

我們假設這裡是股價的頂峰,此時入場的就會賠錢,此時出場的就會賺錢。但是仍舊會保持市場中總現金沒有變化。

  • l AB手裡買了10(狀態6)

A看到市場行情大好,悔不當初賣了自己的股票,忍不住又買了10股,假設B此時正好要賣股票。

具體情況如下:

A買了10股股票,支付1000元現金。

此時A有現金:1225-1000=225元

手裡有股票:0+10=10股

B賣掉10股股票,收穫1000元現金。

此時B有現金:725+1000=1725元

手裡有股票:50-10=40股

此時,市場中共有:

現金:甲的現金+ABCD的現金=100+225+1725+975+975=4000元

市值:ABCD各自的股票價值=1000+4000+2500+2500=10000元。

總財富:現金+市值=4000+10000=14000元

可以看到,交易後,股票的市值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參與交易的人的現金都有了變化。

  • l CB手裡買了5(狀態7)

C看到市場行情這麼好,也積极參与其中,忍不住買了5股,假設是B賣了5股給他。

具體情況如下:

C買了5股股票,支付500元現金。

此時C有現金:975-500=475元

手裡有股票:25+5=30股

B賣掉5股股票,收穫500元現金。

此時B有現金:1725+500=2225元

手裡有股票:40-5=35股

此時,市場中共有:

現金:甲的現金+ABCD的現金=100+225+2225+475+975=4000元

市值:ABCD各自的股票價值=1000+3500+3000+2500=10000元。

總財富:現金+市值=4000+10000=14000元

可以看到,交易後,股票的市值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參與交易的人的現金都有了變化。

  • l 股價持續下跌,跌到1元了(狀態8)

此時,市場突然因為各種原因凋零了。沒有人願意買股票了,此時C願意出一元錢買公司甲的股票了。(已經八個狀態了,不能再多了,再多說不完了。)為了簡化模型,假設市場上發生了一次交易,此時市場價格就被鎖定到1元了。此時,將剛發生的這筆交易忽略,其實給出來是一樣的。為了方便計算,將這筆交易忽略。

當前,大家手裡有股票的人的賬面財富有了較大變化,

此時,市場中共有:

現金:甲的現金+ABCD的現金=100+225+2225+475+975=4000元

市值:ABCD各自的股票價值=10+35+30+25=100元。

總財富:現金+市值=4000+100=4100元

從股票的總量上計算市值:100股*1元/股=100元。

可以看到,此時總財富只有4100元,相比較狀態7,此時市值縮水厲害,或者說市值蒸發了:14000-4100=9900元。

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過程中,市值發生變化,但是大家手裡現金綜合從來沒有發生變化都是4000元,變化的數字一直是賬麵價值。在整個過程中,

參與者A,低賣高買,最後財富縮水最厲害。

參與者B,低買高賣,財富增值很多;

參與者C,雖然僅僅參與了購買,但是還是被套牢了,當前財富也有縮水;

參與者D,沒有參加交易,財富雖然起起伏伏,但是當股票回到原點時,他的財富維持不變。

如果股票價格持續下跌,例如公司甲(該公司公眾號:yuanmu8)破產退市只有零資產了,此時大家的現金綜合還是4000元,市值為零。但是每個人手裡的錢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果公司甲不參與股票交易,ABCD的現金總和始終是3900元。

原文鏈接:談談股市的市值蒸發與負和 - 大羊聊金融 - 知乎專欄

------------

以前寫的回答被營銷公眾號盜用,甚至惡意修改內容,我只好建了自己的公眾號:yuanmu8,歡迎大家關注。

---------------------------------

20161110更新

為了符合題目的提問,原文章僅僅複製了一部分過來。有同學留言談到關於一些特殊情況,為了方便理解,將其餘部分一起粘貼過來如下。


說明:

1.股票市場本身是負和的,因為分紅通常還未必夠繳納各種費用的。我們可以看看每年有多少分紅流向股市,又從股市收了多少費用。為了簡便說明,這裡假設是零和的,不分紅也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

很多評論用「呵呵」表示對零和、負和的嘲諷,我稍微解釋下:

前段時間有媒體報道,股市是正和的,上市公司每年盈利多少多少億,每天向股市注入多少多少億。

大家請注意:注入這個說法很有問題,注入是是偽概念,是相當於給股票價值擔保,而不是分紅

注意本質上購買股票還是獲取股息的,股息要略高於利息。實際上,很多企業分紅卻未必有利息高。假設,某個企業的分紅高於利息,必然導入資本大量湧入購買,最後推高股票價值。高到什麼程度呢?會至少大概相當於股息的本金!

2.這裡沒有考慮增發等情況。

3.例題簡單粗暴,為了說明蒸發,肯定忽略了很多條件。就像我們計算物體跌落,通常不考慮阻力呀、風力的影響呀!

------------------------

關於部分疑問的回答:

股市是負和的說明:

我從2015年的年度說一下,這一年是「負和」的情況。注意,這裡的前提是2015年,不代表長期。我們談到股市是「負和博弈」,很多人說看到你這個就不想往下看了。這部分讀者認為我的文章「太不專業了,股市根本不是零博弈,股市本身是正和的,這是經典教科書上一再強調的。你這半吊子的水平,一看就是營銷號,騙粉的。」


凡事有前提不是?我在文章里提到了,我們不考慮分紅,也不考慮印花稅、交易費等等,那股市是零和的。如果考慮了這些就是負和的。

結果,反對我的人都問我,為什麼不考慮分紅?還有人評論:

我們看下問題:

l 考慮印花稅、交易費的情況下,到底是不是零和或者負和?

l 「長期持有也一定是增長的」,這麼說可以嗎?

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

l 1考慮印花稅、交易費的情況下,到底是不是零和或者負和?

我們考慮最近的情況,以2015年為例,

先看印花稅,2015年的印花稅收入是:2553億元,這是純支出。

除此以外,還有交易傭金,交易傭金是交易所、券商等收取的,沒有公開資料,不好統計,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印花稅來計算一下。

看看當前的印花稅。

大多數情況下交易傭金低於千分之三,但是傭金的單筆交易不足5元,是按照5元收取的。由於很多人的股票都是單只小額的,實際也可能遠高於千分之三。

2015年後半年才下調的印花稅,我們仍舊按照下調前的千分之一印花稅計算。

這樣,我們推導出交易傭金是印花稅的倍數:3/1=3倍。

推導出交易傭金大概是:印花稅*3=2553*3=7659

我們計算一下大概支出:2553+7659=10212億

這是支出,我們看看傳說中的分紅,大概多少呢?7800多億。注意:亮點「借錢」。

有人說這個不全面呀,兩市那麼多股票,這裡怎麼只統計這麼少的數量?

以為原因是有的上市公司,從來就不分紅呀!

我們看,

收入:7800億

支出:10212億

這是在我們完全沒有考慮配資、融資、基金管理費等支出的情況下。

股市凈負和:10212-7800=2412億元

好吧,上面其實考慮的不夠全面和細緻,因為都是估計的。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看具體情況如何。從股息看看是多少?

我們看到了,股息,先不說我們有沒有運氣買到高股息?即使買到了,大家和利息比較一下,如何?

下面進入第二個問題:

l 2「長期持有也一定是增長的」,這麼說可以嗎?

這是在偷換概念。

零和的概念是,所有人加一起,不是說你一個人賺錢了,就是正和了。零和、負和跟某一個人沒有關係。

跟你持有的時間長短也是沒有關係的。

還有這樣說問題的:

「伯克希爾」是巴菲特的公司,難道人人都能做巴菲特嗎?

「漂亮50」,你麻煩告訴我怎麼漂亮了?我知道,你肯定不買股票。

「綜合指數也是螺旋上漲」?沒有搞錯吧,這是螺旋上漲,我讀書少不要騙我?

我這個不嚴謹,僅從2015年的角度分析了下,希望跟大家一起探討。

也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共號:yuanmu8.


﹉﹉﹉﹉﹉

你也許感興趣:

通貨膨脹對什麼人有好處?普通人如何應對或是從中牟利呢?

如何看待日本央行在2016.1.29宣布負利率?
----------------------
關於部分同學針對股市既然是負和(一定前提下),那還有什麼價值?
關於股市的價值,即使企業沒有盈利,或者只有一元盈利,或者需要賣房保殼等等。
不能單項地說沒有盈利就是無價值。
他們也許沒有為股東創造任何價值,但是即使這樣,他們也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就業機會、各種產品等。


股價上漲時,並沒有創造出財富,也就不存在「財富從何而來」的問題。

「市值」這東西,不是「財富」,或者說,不是真正拿在手中的財富。
那麼,股票的財富體現在哪裡?體現在現金股利。每份股票所包含的現金股利,才是這份股票所包含的財富——它很快就可以兌現。而這個現金股利,是不會隨股價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股票的交易並不會帶來股票所代表的財富變化。
那「市值」又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從金融的定義來講,它代表的是未來財富的現值。在每個人心中,他們對一家公司未來能產生多少財富有不同的估計。這些未來財富的現值除以股票份數,就得到每個人認為合理的股價。每個人都在嘗試以低於自己合理股價的價格買入股票,以高於自己合理股價的價格賣出股票。在某一段時間,股價會穩定在一個範圍內,公司的市值也會穩定在一個範圍內。這時的市值,實際上是整個市場對這家公司未來能產生多少財富的期望。換句話說,市值反應的是市場對公司未來經營的信心。信心膨脹的時候市值就膨脹,信心瓦解的時候市值就蒸發。
接著你的例子講。公司市值現在變成了20元。但是財富並沒有變化:一個人拿著2元買了股票進場,另一個人揣著2元離場,其餘9個人手裡的錢和股票都沒有變化。
接下來,這9個人會將股票價格與自己的合理股價相比較。如果高於自己的合理股價就會選擇賣出,反之則繼續持有。與此同時,場外的人也會將股票價格與自己的合理股價比較,並選擇是否買入。於是,股價會繼續波動,最後停留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價格上。在這個價格上,所有持有股票的人都認為公司的合理股價不低於當前價格,所有沒有持有股票的人都認為公司的合理股價不高於當前價格。那麼,我們可以認為現在的市值(股票價格×股份數量)就是整個市場認為合理的市值,也就是大家相信這家公司未來能創造的財富的現值。但它與當前的財富無關——這家公司沒有宣布發放任何現金股利,可以認為這份股票現在是沒有財富的。


我們來一起玩一個假設的遊戲:

某上市公司發行流通股:10股。公司玩命忽悠後,市場給予每股10元的價格。A買了5股(即A投入了50元的資金),B買了5股(即B投入了50元的資金)。

隨著公司不斷發展,某天,C覺得每股10元的價格嚴重被低估,偷笑著想以10元的價格想從A、B那把10股全部買入自己的口袋。但是A、B也不是傻的,他們也看到了股價被低估,還有升值空間,而且,老子就是10元每股買的,賣給你也沒有短期利益啊!所以才不會以10元每股的價格賣給C。怎麼辦,C非常想要持股,因為C堅信未來的股價會更高,所以抬高了一下價格,想以11元每股的價格買。

11元了,A、B兩人終於出現了心態上的變化。A覺得,11元了,我賣了就可以立馬盈利,說是未來可能會更升值,但鬼知道啊,未來的事情鬼知道啊,我只知道現在可以立馬盈利呢。這時候,A動搖了自己的信念;而B呢,繼續不賣,因為他還是堅信未來的價格遠遠不止11元!

交易開始。A清倉了,加上成本,直接從股市套現55元,賺了5元。A結束這個遊戲,賺走了5元。
B還是有5股,C也是5股——這時候,每股價位11元。誰虧了5元?看起來誰都沒虧!但是,市值在沒有套現之前,永遠不叫賺錢。


我們繼續這個遊戲。D來了,看到11元每股的價位,又看了歷史股價,漲了!D又分析了一下行情、公司,覺得這股價還會繼續漲。他就以11元的價格買,但是你們都懂的,B與C是不會賣給他的。沒辦法,D把價格出到12元一股,因為他覺得股價還是被低估了的。但是,B與C還是不賣,看,B與C多麼堅定未來,不被短期利益所誘惑,或者說,多麼有耐心與遠見!不賣就買不到,因為流通的股數只有固定的10股呢。但是D也是堅定的人呢,居然一下子把股價抬高到15元。B與C這時候賣不賣呢?賣還是不賣呢?還是賣還是不賣呢?大家如果是B或C,是賣還是不賣?取決於什麼?我想你們都懂的——是的,B還堅定著,C跑了(賺了20元,11買進,15元賣出)。當股價一直漲的時候,除了分析指標與行情外,心態多麼重要!你是短期盈利者,還是貪婪者,還是長期堅定者呢?


旁白(A在外面哭得要死了,奶奶的,早知道不賣了,早知道沒用,嘻嘻)
總結:A與B共在這隻股賺了25元,那誰虧了25元?看起來沒人虧,但。。。。。。


如果你有耐心看到這裡,那我們遊戲繼續。
現狀:B持有5股,D持有5股,價位是15元。

B一直覺得自己賺發了,D也一直覺得自己會賺發。除非出現E,除非E覺得15元的股價還是被低估了。可是,E們始終沒有出現。至於為何沒有出現,原因太多了:
1.E們覺得股價被高估了,不值得買了(B、C覺得被低估,你以為就真的被低估了啊)
2.公司突然就經營不善了,經濟不好了,E們沒錢投資了
3.等等原因。
你拿著15元一股的價格,沒有買家,你賣個飛機,你套現個飛機,你賺發個飛機啊!
總之,我告訴你一句話:這麼高的價位,E們不會買!!!!所以只能被套牢或者割肉。

最慌的是D,只要降低去賣,就立馬虧。但是能怎麼辦呢?15元沒人買。B也開始傻了,說好的未來就這麼沒了,但還不至於慌,因為B成本低啊!B準備跑路了,看不到希望了,開始以14元的價位,希望有買家來接盤!D看到股價成14元了,想著也跑路吧,割肉一小下。

但是親們,你們懂的。在當時,14元也沒人買,13沒人買,直到11元,終於來了一位E,買進了10股(投入資金110元)。這時候,D虧了20元,B不賺不贏。
總結:A賺了5元(這時候A抹了抹哭泣的眼睛,終於心態平和了)
B平了
C賺了20元
D虧了20元
E持有10股,注入資金110元

那麼E是不是虧了5元,答案是不知道!遊戲永遠沒有結束,會不斷有F、G、H、I、J們進來玩這個遊戲。我只知道有人賺了走了,有人虧了走了,有人把錢變成股份,不知道盈還是虧!


炒股就是這個遊戲,你們準備好沒有?


謝韋昌明邀請....
其實您問題的實質是為什麼交易/商業/金融等會產生財富,與股市自身的關係不大....

羅璞,證券公司 投資銀行業務收起
高旗、范化清、Tuatara等人贊同
「借錢」確實會讓市場上的錢多起來,我讀書的時候沒有完全理解這一點,後來才體會到的。

普通人刷信用卡借錢,這筆錢過一個月就還給銀行了,大家都感覺自己手頭並沒有多出來什麼錢。
但是企業貸款不是這樣的。
比如生產型企業向銀行貸款1億採購原材料,生產產品,銷售賣了1.2個億。企業在拿到銷售回款之後,不會歸還1億元的借款、留下2000萬用於經營。相反,企業一般會把1.2億再拿出去,繼續採購原材料、生產、銷售,賺1.44個億。
這筆錢當然最終是要歸還的,但是從企業貸款出來開始到最終歸還之前,這段時間市場上是不是明顯就多了1億元?如果這是一年期貸款,那麼這一年就多1億元,如果是三年期貸款,這三年就持續的多出來1億元。
進一步說,企業如果經營正常、發展順利,即使年底歸還了1億元,它到了第二年年初也會重新貸款。所以第一年底剛剛收回去的錢,第二年初馬上又流出來了,算一下兩年平均數,市場上的錢還是多的。

其實住房貸款也是一樣。
比如我買了一套20萬的房屋,我明明自己有20萬現金,但是我不用,我一定要去銀行貸款20萬,用來支付購房款。
等我支付完畢以後,我自己手頭還有20萬現金,賣房子的人拿到了20萬現金,市場上一共就有了40萬現金,比我貸款之前多了20萬。當然,我還欠銀行20萬,但是沒關係,這筆債我可以用30年慢慢還,在還完之前市場上就會一直多出來一筆錢。

計算貨幣量的時候,貸款是立即會流入市場的現金,而負債暫時不必歸還,因此貸款確實會讓市場上的流通貨幣量多起來。
所以央行的很多貨幣政策都是在管銀行,而管的重點就是銀行貸出去多少錢。

您可以再去了解下貨幣乘數效應什麼的。。。。
您完全可以說這些沒有產生財富(這個概念是相對正確的)....那麼就回到我在那道題的答案,調整餘缺~
您給出的那個理想狀態....成交了一股吸納了兩元,剩下的股票並沒有產生財富,而是擴大了剩下九股吸納貨幣(財富)的容量...(換成橘子什麼的也行的~和股市關係不大)


股價上漲時,財富從兩個方面來 一個是真實的財富 一個是計算出來的財富。
簡單說 今天 一個股票開盤就一字板了。 收盤 換手率是百分之10 。那麼 今天賣出去的百分之10就是真正的財富。 其他 沒有賣出去的百分之90的股票 今天漲的百分之10的財富就是計算出來的 不是真實的 。
市場就是買 賣 。
如果明天開盤就是跌停板 。今天買進去的至少虧了百分之10,可能會更加多 ,因為他可能賣不出去 。而 昨天沒有賣出去的百分之90的股票 昨天的利潤不見之外,還多虧了一點點 。
所以 賣了 才能說你賺了多少財富 。不是計算說你賺了多少。。


股東的賬面財富上漲是因為市場預期其所持資產盈利能力變強了,所以市場給予更高的估值。我們很靜態地看:

假設數碼相機市場里只有A和B兩個競爭公司,市場總規模不增長,兩家公司如同零和博弈一般分割市場。如果A研發出了某個新技術導致市場預期A能佔領更大的市場份額,也就意味著B所佔份額相對衰弱,結果是A股價上升B股價下跌。此時你可以說A公司股東財富是通過經營從B公司股東手上掙來的。

如果數碼相機市場總規模以超出市場預期的速度增長的話,那麼A和B盈利預期就同時加強了,可能出現兩家公司的股價比翼齊飛的局面。這時候A和B的股東財富從哪裡來呢?可能是從數碼相機所取代的產品,如膠捲相機業的C公司,D公司,E公司....獲得的。

現實的情況要複雜N倍,我舉靜態簡單例子想表達的是,資產的盈利能力是不會無緣無故提高的。在它提高的過程中,犧牲了誰的利益?就是你的答案。


我入市七年了,我來回答吧。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是有一點你沒有考慮,就是接盤人。
確實,一個人買到兩塊錢,市值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你要兌現這部分財富,沒人接盤,你能買到20塊錢嗎?A股莊家低位買股票,10塊錢的成本,把股價拉到100塊錢,你以為他就真的賺了十倍?
很明顯,不可能,沒有那種傻子在100塊錢一直接盤,可能100塊錢有人接,70塊錢有人接一次,50塊錢接一次,最後,莊家出貨的價格也就75。
看懂這個,你就知道了,沒有這種完美的事情,否則你不如買個小盤股,每天低吸,1萬股,當看到盤口賣檔沒有籌碼的時候,花個幾萬拉高兩個點,你就兌現利潤,每天都賺點差價就可以發財了


現在的股市對於初學者來講,理解起來過於複雜。所以你最好從最初的簡單股市開始理解。

股票市場最早出現在荷蘭。當時荷蘭人要投資到東方的貿易,投資巨大,且投資完成到船隊回歸可能往往有幾年時間。這種情況下,在船隊回歸之前就需要錢的投資者怎麼辦呢?他可以把預期收益的獲得權賣出去。比如說,我投資了一個船隊,這個船隊五年後返航,預期能帶來100塊收益,投資4年以後我突然要花錢了,我現在就可以跟你商量,如果這個船隊明年的收益一半給你,你現在願意給我多少錢?

為了給出一個報價,你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是,你手頭的投資渠道里,目前收益率最高的是多少?假定是25%好了,那麼你向我要求的資金回報率就要至少等於25%,否則你投資現有渠道就可以了。第二個是,你要評估這個船隊能帶來的收益到底是多少,比如說船隊規模多大啊,運輸什麼商品啊,這種商品現在市場價格怎麼樣啊,船長經驗豐富嗎,船隻結實嗎,目的地政局穩定嗎——所有這些問題,和更多相關問題都決定了船隊的收入。假設根據你能獲得的信息,你認為整個船隊明年能夠帶來100塊收益,那麼這收益的一半就是50塊,那麼為了達到25%的年投資收益率,你認為你最多給我40元。

於是我們就成交了。但是現在,港口突然傳來消息,一艘剛入港的船的水手聲稱在海上遇到了我的船隊,我的船隊之前遭遇了海盜,一半船隻已被捕獲——這個時候,我們假定每艘船的容量一樣大,且待攤成本為零——這個消息一旦傳出,我的船隊的預期收益就減半了,能運來的貨物減半了嘛,那麼理論上說,你能得到的船隊的一半收入,也減半了。

上面的故事已經包含了所有回答你的問題需要的東西。你說原先股票價格是1元,現在有人願意2元買——我認為你的心態里默認了股票價格與股票本身沒有任何關係,默認了大家報價都是想報多少報多少,那麼自然不能解釋股票市場發生的價值變動。在正常情況下,是先有價值變動(遭遇海盜、風暴、香料價格暴漲等事件),然後才有參與者的市場行為,最後才有市場指標變動。市場指標變動是價值變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你現在割裂了第一個環節去分析第二三個環節間的關係,自然不明所以。


通貨膨脹時,財富到哪兒去了?
想通一個問題,另一個也可以想通。
貨幣同樣是一種商品,可以高買低賣。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狂熱投機,荷蘭鬱金香。 鬱金香的價格上漲到了比一所房子還貴,這個過程中,鬱金香自身可曾增加過任何財富?在鬱金香價格上漲的過程中,財富從何處來?答案,從新參與的新鮮血液那來的。
--------------------------------------
二級市場,若沒有分紅,那麼整個二級市場則與鬱金香價格的上漲是一樣的。 那麼二級市場財富的增加是從新參與的新鮮血液那來的。


接著你的例子回答。股價是撮合機制下形成的。一個人進場花2塊錢買另一個人手上的股票,成交後,股價變成2塊。但這個2塊是虛的,隨時可以變化的。因為另外9個人對股票並沒有交易。這時候又有1個人進場願意花2塊錢買入,剩下9個人中卻有4個人願意以2塊錢賣出。那麼這時候的成交的股價一定遠遠小於2元。也就是你所說的「財富」在股票市場其實是不固定的,隨時根據買賣力量對比而變化的。本身沒有創造「價值」只創造了「價格」。


真正變現時一樣需要這麼多錢來接盤
沒表現之前那都是紙面財富


有幾個常識要說明一下:
1個人設想了一個理想狀況,比如一個股市,只有一家公司,發行10股,每股市價1塊錢,分別在10個人手上,這時候整個股市市值10塊錢,這時候一個人入場了,以2塊錢購買了一個人手中的股票,這時候股價變為2塊錢,整個股市市值就20塊錢,這徒增了100%,但是股市只是吸納了1塊錢的資金而已。那財富到底從何而來?

整個股市的市值是20元嗎?這個涉及到企業估值方法。
上面這個問題是用某天的收盤價來估算的,用這個方法估值在實際操作中幾乎沒有。
我們忽略掉這一天的股價上漲了一倍,假設是可行的。
常用的企業估值方法有以下幾種:
1.存在活躍市場的,以活躍市場的價格作為公允價值;
來判斷一下,只成交了一筆,交易量佔比只有10%,而且價格翻倍了。是否可以作為公允價值,答案是否定的,不能作為公允價值。

2.以同行業或類似市場交易存在活躍交易的,參照定價;
以同行業或類似企業的活躍市場的平均市盈率作為此公司的市盈率定價。
也就是說這筆2元成不成交,與這個公司定價無關。

3. 以其他估值技術,略。

這個公司的市值是多少,一般會用平均20天左右的平均成交價乘股數來定義。如增發新股一般以不低於20天的平均價來設定增發價的下限,以避免侵害老股東的權益。
但市值與估值是兩個概念。不同的定義有不同的市值,以收盤價作為市值只是其中一個定義。
市值不等於估值。

市值更不等於財富。
財富無法準確定義。

提問者我看主要是迷惑於只吸納1元就把公司的市值從10提升到20元。

解答:
1.股市沒有吸納這1元:市場發生的變化是一個股東收到2元退出1股。另一名交出2元收到1股成為股東。股市撮合了這筆交易。
2.股市的某個定義把這筆交易記錄下來,並把這個價作為了此公司市值的定義。在這個定義下公司的市值從10元提升到了20元。
3.變化前貨幣總量是2元,交易變化後,貨幣總量是2元,貨幣沒有發生變化。
4.公司的市值在此種定義下,交易後變化為20元,發生了重大變化。
市值不等於財富。
如果另一股東,第二天賣了一股1.5,市值會變為15元,市值再次變化。
貨幣還是不變,市值不等於財富。
5.這個變化是否不重要:答案是否定的
從上述估值的技術可以看出,如果交易變為活躍,將成為估值的首選參照。
只不過不會用某天的收盤價,而是會用近期的平均加權價,以避免人為操控。

A股經常在要增發前發生異常的漲跌,與增發方案有很大的關聯,細心就可以發現。聰明人就是用此類方法把錢從散戶的口袋轉移到自己口袋的。


股價上漲,財富上升。這很好的說明了,財富不僅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不僅是真實的,也是虛擬的;不僅可以反映物質層面,也可以反映精神層面。


看了很多回答,有些回答事無巨細地把股票早已熟知的東西從頭到尾說了一遍,但感覺還是沒能回答提問者的問題。

試著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回答作者的疑問。

首先得說,從局部來看,財富是增加了。但是如果放到某個確定的時點,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看,財富其實沒變。固定時刻整個世界可以支配的財富還是那些。變化得是,財富在不同人之間流動了,不同東西之間的比價變了。
股票值多少錢,是拿貨幣來度量股票的價格,但根本的,其實是一種價值的比較關係,就是股票相對貨幣,更值錢了,換一種說法,貨幣相對股票不值錢了。其實股票可以換成任何一種東西,比如你把股票換成黃金,黃金漲價了,那你說黃金上漲,財富從哪突然冒出來的。黃金還是確確實實的那些黃金,只是貨幣相對黃金不值錢了,財富還是沒變。

其次,股票最新的一個成交價,把所有相同的股票全部重新定義了一遍,但你要知道,如果真的要實現所有這些股票的現金價格,就得有相應的貨幣願意去購買。願不願意是一回事,另一回事是,你要知道,全球股票市場的市值總和,是超過所有流動中的貨幣的,就是說,如果按某個確定的時點,全世界的股票全都賣掉,你沒有那麼多現金來購買股票的,那這些股票到底又值不值這麼多錢呢?

總的來說,股票的價格是動態變化的,拿某個時點的價格去衡量所有股票的價值,意義並不很大。


公司還有分紅 在不斷往裡注入資金。


推薦閱讀:

為什麼資本充足率成為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的指標?
諮詢公司需要上市嗎?

TAG:資本市場 | 財富 | 股票價格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