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吉林一號衛星的發射?

中國成功發射一顆米級高清動態視頻衛星,和之前的高分衛星相比,這種衛星有什麼特別之處?


首先看到這條消息我感到很震驚,還在學院上課的我消息實在太閉塞了,視野也很窄啊,也沒有哪個導師把這種事情告訴我啊,這些連spacex還是xspace都分不清的人竟然有這樣的長遠視野……

吉林一號的數據是很漂亮的,我就不羅列了,基本接近了Skysat系列衛星的水平,而且做到了一次性連發四顆,超過了Skybox公司的在軌衛星數量,可能以後要進一步組網吧……

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次發射成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1.通過發展高解析度遙感小衛星星座,實現遙感信息的近實時獲取,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遙感數據的應用價值,已經成為遙感產業的必然趨勢

2.我國航天商業化,首先是小衛星產業的商業化,時機已經到來了。自從國務院去年發布60號文,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小衛星市場,國內多家民營企業已經發射了自己的小衛星,他們多採取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的方式

3.我國航天產業商業化形式必然與美國不同。首先,我國沒有美國航天工業的厚實基礎,這意味這著民營企業要麼採取與科研機構合作掛靠的方式,要麼轉而研製複雜度較低的系統,這種情況沒有工業實力的大幅提高,是難以改變的。其次,我國沒有美國那種龐大的衛星發射市場,餵養不起spacex那樣以發射大型衛星為目標的火箭製造商。
在可預期的未來,我國民營航天企業將依託長征系列火箭或是國有大型衛星等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平台,立足自己的科研實力開展特色業務。

------------------------我是補作業的分割線---------------------------------------
這是我寫的作業,
挺裝逼的,但專業的孩子或是項目組的孩子不要噴我。。。
寫了好久
純粹是不想被導員的視線埋沒了所以拿到知乎上混贊。。。
要轉載的私信我就好,記得關注我哦~
------------------------------我是正義的分割線夥伴------------------------------------
民營企業進入小衛星市場

摘要:2015年10月7日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完成首飛,搭載著20顆來自各個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的小衛星進入軌道,標誌著我國商業微小衛星發射終於有了合適的運載工具,本次作業探討了商業資本進入小衛星發射市場的現況和發展前景。

關鍵詞:小衛星,商業資本,民營企業

一.國內外小衛星發展現狀

1.1小衛星技術高度發展

小衛星具有功能密度高、靈活性強、研製周期短、開發成本低等優勢,已成為當前全球空間技術領域的三大研究熱點與發展前沿之一,尤其是以編隊或星座方式協同飛行的小衛星星座更是受到全球宇航界的青睞。

--《國內現代小衛星研製的發展歷程》

基於集成公用模塊技術和微電子機電集成系統的發展,小衛星技術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取得了一系列進步。

在有效載荷、結構、熱控制、姿軌控、電源、數管、通信、測控和推進等關鍵細分技術領域取得巨大進展。石墨複合材料結構,先進星敏感器,磁懸浮反作用輪,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先進星上計算機等技術取得了突破。其中國內磁懸浮反作用飛輪的研製首先在我航完成。在小衛星有效載荷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一·五」期間,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中科院長春光機所、西安光機所等國內科研單位在星載三反光學系統研製技術上紛紛取得突破,將我國遙感小衛星的對地觀測解析度由5 米迅速提升至亞米級。類似的例子在國內外還有很多。

以整星載荷比為標準來衡量,現代小衛星的有效載荷從90年代初的僅佔全星20%發展到可佔全星70%左右。「天拓一號」是全球首顆實現將電源控制、星務管理、姿態確定與控制和測控數傳等核心功能部件全部集成在單塊電路板上的單板納星。

從全星質量上看,衛星進一步小型化,輕量化。從數百公斤級的小衛星,發展到數公斤級的立方星,再到將星上元器件集成到一塊電路板上的晶元衛星,小衛星已邁入高度集成的新時代。

小衛星星座和編隊飛行技術邁入實用化階段,星間鏈路/組網通信技術、數據傳輸技術也取得相當發展。

小衛星發射技術也取得了新進步。從早期的由大衛星搭載發射,發展到可由專門的小型化運載火箭多星發射或是由空間站機構釋放發射,小衛星入軌的到了更好保障。

這一切表明,利用微小衛星完成大衛星的相當部分工作,開啟小衛星的全面市場化階段,時機已經成熟了。

1.2小衛星應用全面開花

在衛星應用的主要領域(導航,遙感,通信)等方面,微小衛星均嶄露頭角,同時,在一些航天應用新領域,小衛星也有不俗表現。

在衛星導航方面,小衛星可以提供信號輔助增強功能,降低系統成本,提高系統可靠性,覆蓋範圍和定位精度。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的首星GIOVE-A即為薩瑞公司開發的600kg級小衛星。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的MEO軌道衛星也是同量級的小衛星,由中科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抓總研製,已於今年三月完成發射,顯示了小衛星導航的前景。

商業小衛星遙感星座成為遙感衛星發展和商業資本進入航天的聚焦點,通過加強組網,縮短重訪周期,可以完成對全球任意目標的近實時觀察,或是根據任一用戶的要求靈活部署。這是傳統大型遙感衛星難以做到的。美國Skybox公司的Skysat系列衛星和Plannets Lab公司的「鴿群」遙感衛星星座代表了此類系統的兩種方向。Skybox採用與老牌航天企業合作的形式,發射質量較大(91kg),價格較高,能實現高解析度(亞米級)觀測甚至錄製視頻的衛星,而Plannets Lab自行研製立方星(3kg級),雖然解析度低,但能靠數量達到更短的重訪周期。鴿群衛星已發射70餘顆,構成了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遙感星座。

在衛星通信方面,小衛星星座是實現低軌道組網(以降低通信時延)的唯一方式。ka波段低軌寬頻小衛星星座逐漸升溫.以O3b公司的Oneweb星座為例,預計將648顆衛星送入太空。這項計劃於2014年末帶動了低軌通信星座的熱潮,Google,高通,Spacex均加入這場競爭,即使短期不能發射衛星,他們也力搶軌道,力爭頻段。除了炙手可熱的寬頻衛星,移動通信小衛星,軍用通信小衛星也大有發展。

此外,小衛星還有其他領域的應用,今年七月,美國行星資源公司的小型空間望遠鏡進入軌道,這是一顆3U立方星,能完成對近地小行星的觀測並初步確定其礦產分布,為以後的小行星資源開發作準備。

1.3小衛星企業蓬勃發展

小衛星企業的發展有其本身特殊的情況:

對於百公斤及以上的小衛星研製,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技術積累。新興企業往往採取和老牌企業,科研院所合作的形式。以Skybox公司為例,它採取和勞拉空間系統公司合作研製的方式,由勞拉生產高解析度的衛星。勞拉也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小衛星產品線,可以向其他企業提供定製衛星服務。在波音等公司的情況大致相似。

對於數公斤級的衛星,尤其是按照CubeSat標準研製的立方星,由於擁有大量架上現貨,新興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自己進行開發,這也是國內外小衛星企業層出不窮的原因。以「手機衛星」為例,一顆NASA研製,其實是由三星Galaxy手機改裝的小衛星,可以完成氣象觀測,對地通信等任務,總價不到 5000美元。

對於小衛星的發射業務,也出現了專門發射小衛星的小型運載火箭和專門發射企業。原因如下:如果依靠大衛星搭載發射,小衛星難以進入理想的軌道;新興企業要研製運載火箭,往往從小型運載火箭做起。Spacex的衛星發射就是從獵鷹一號小型火箭起步。現在,諸如火箭實驗室公司,維珍銀河公司都涉足小衛星發射業務,後者還採用空射運載火箭。

在國內,,皮星/納星(1~10kg)研製領域完全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天下,該領域當前的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微小衛星(≤100kg)研製領域的參與者主要有中國衛星的子公司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行業的主戰場——小衛星研製領域由中國衛星下屬的航天東方紅衛星和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兩強角逐。在小衛星發射領域,航天科技集團的長征6號火箭已經投入使用,而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11號運載火箭還在研發之中。

限於篇幅,不能將小衛星發展的方方面面盡述。航天工業尤其是小衛星領域日新月異,不是一次作業所能摸清的。

二.商業資本進入小衛星研製發射領域的主要問題

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民用遙感衛星數據政策,加強政府採購服務,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

---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
國發〔2014〕60號

2.1盲目切入小衛星研製領域面臨技術困難

1.我國本身的航天工業基礎不夠成熟

我國的小衛星功能密度比相對較低,系統集成技術和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微電子、微機電(MEMS)技術還處於萌芽狀態,基於MEMS 技術的微型元器件的研發、空間領域應用水平落後,星載單機、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的小型化、輕量化、低功耗方面差距明顯。衛星(星座)在軌自主運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產品性價比不具明顯優勢。我國高性能小衛星的相當一部分關鍵零部件不能自主生產,要向歐洲國家進口,制約了我國的自主定價能力。

2.新興企業技術儲備不足

即使是百公斤級別的小衛星,研製也需要相當級別的技術基礎,不是小型企業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在國內,有能力研製高性能小衛星的主要是航天科技集團系統和中科院系統,研製百公斤級別的衛星往往需要上述企業的技術支持。

3.另闢蹊徑,巧走新路

簡而言之,國內的小衛星商業企業要麼走立方星(數公斤級)研製道路,在如此小的衛星載荷下,努力創新運營模式,走出新路;要麼與國內科研院所合作研製較大的衛星,但是國內科研院所不會進行技術轉讓,合作的對象相當有限;當然也可以與外國衛星公司合作。三種方式在國內均有先例。吉林一號商業遙感組星即是民營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的典範,通過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合作,民營資本獲得了與航天科技集團同台競技的機會,吉林一號的發射在系統內引起極大震動,倒逼科技集團及其他企業快速出台自己的商業遙感小衛星星座計劃。斯派爾公司的立方星通過接受導航衛星信號的大氣反射信號,測量大氣參數,提供定製化衛星氣象服務,充分展現了民營企業的巨大創造力。我國的北京一號,北京二號商業遙感衛星即使由外國公司研製,由印度負責發射的國際合作項目,現已取得良好的市場效益。

2.2發射成本高,發射市場遭遇壟斷

除了軍用型號,較多時候微小衛星/小衛星是作為piggyback進行搭載發射。考慮須適應主星的發射條件、對載具的技術狀態影響降到最小等限定因素,可供選擇的搭載機會並不多。小衛星當前單位有效載荷的發射費用約在2~4 萬美元/kg,皮星/納星(1~10kg)的發射費用不超過100 萬美元。相比較為低廉的造價,數百乃至上千萬的發射費用成為項目開發不小的負擔,其進一步降低將有力地推動微小/小衛星應用的普及。

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國,航天科技集團即是衛星的主要研製者(下屬中國衛星),也是衛星的主要發射者。與航天科技集團競爭不大的立方星發射可能容易審批發射,但與其現有產品構成直接競爭的衛星,尤其是沒有總裝備部等軍事部門支持發射的民用商業衛星,能否及時地以合理價格發射就有待商榷了。航天科工集團看到了這一情況,及時對現有產品進行改裝,研發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總質量78噸,SSO軌道載荷達500kg,但能否順利完成研製有待考察。如果上述兩條道路都走不通,國內小衛星生產商可能要轉向國外衛星發射服務提供商。

2.3下游應用市場有待進一步開拓

技術進步推動的性能提升、功能完善令小衛星應用的觸角幾乎已經延伸到了所有傳統大中型衛星所涵蓋的領域,但當前仍更偏重於技術演示驗證、空間探測、空間科學研究等方面。全球範圍內,小衛星在應用市場總體規模、發展的商業化/產業化程度上尚無法與衛星應用市場整體相提並論。國內在衛星應用市場的產業化程度、成熟度遠遜於國外水平的情況下,小衛星應用的發展狀況更是如此,當前有限的應用主要集中於政府部門。作為國內最早實用化和當前最主要的細分應用領域,微小/小衛星遙感在軍事領域已得到規模化應用。而由於國內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商用遙感衛星,以「北京一號」、「環境一號A/B 星」、「天繪一號01/02 星」、「遙感衛星二號」等小衛星為數據源的民用遙感數據市場的產業化、商業化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國產遙感衛星數據供應商僅有北京宇視藍圖、廣東精一規劃信息科技等寥寥幾家。民用和商業衛星遙感影像市場上,國產衛星數據在中低解析度遙感影像產品上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因此能夠在該細分市場佔據主要份額。而北京同天視地、北京視寶、國遙新天地等公司代理的IKONOS、COSMO-SkyMed、Pleiades 1A、Spot 6、EROS-B、OrbView-3等國外商業衛星數據在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數據市場上擁有絕對壟斷地位。在通信、導航領域的應用當前僅限于軍用低軌存儲轉發通信,民用領域的應用尚未開展。

數據應用能力註定成為決定小衛星企業存亡的最關鍵因素。以遙感小衛星星座用於農業方面為例。一開始只能通過衛星圖片「看」,即農作物估產,土壤情況測定。到後來智能分析長勢,制定農作物培養方案,再到後來配合GPS導航系統,實現了收割機,澆灌車的精確自動化駕駛,自動化種植,養殖。這是一個從衛星觀察,衛星分析到衛星控制的過程。

三.商業資本進入小衛星研製發射市場的歷史意義

1.給我國趕超西方國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2014年,美國的世界觀察-3衛星發射,再度刷新世界商業遙感衛星解析度下限,達到了0.31米,而我國的高分專項衛星雖然實現了技術大範圍進步,進步速度比大部分西方國家如德法英快,但並不比美國快。面對巨大的技術差距和西方國家早已轉入商業航天的現實,何不發揮我國小企業的巨大靈活性,在衛星應用方式上大舉創新。我國的大飛機工業距離西方先進水平還有數十年的距離,但以大疆為代表的小型無人機公司通過自主創新,統治了全球大部分無人機市場,可謂借鑒。

2.對民營企業進入航天起示範作用,推動相應體制機制規範化

3.擴大航天應用,拉動航天發射市場

眾所周知,航天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要靠持續的發射載荷需求。小衛星應用範圍的擴大,有助於拉動衛星發射市場,推動其進一步的體制與技術變革。

小衛星技術是航天工業焦點,但其從來不是航天工業核心。當前,研製低成本,大載荷的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工具是實現航天工業大發展的唯一條件,希望小衛星市場能對其有所裨益。


下面是我在另外一個相關問題寫的答案:

作者:徐元直
鏈接:如何看待中國衛星拍攝美本土軍港? - 徐元直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要說長光衛星這個公司放出來的材料真有什麼值得評價的地方,那並不是拍攝了美國的軍港,而是如前面 @Fox 所提到的,用衛星拍攝高清動態視頻的能力,以及使用大量微小衛星組網進行全球高清敏捷成像的能力,這是一個新趨勢。


其實衛星上的遙感視頻拍攝雖然新穎,吉林一號還遠遠算不上是第一個。通常遙感新技術會優先被使用在不公開的軍事用途當中,但即使是公開的民用衛星,也已經有了類似的嘗試。UrtheCast那種在ISS上裝攝影機,拍起來諸多限制的玩意我們就不拿來比了。已知公開的民用小型視頻衛星,最早應該是印尼與德國合作的實驗星LAPAN-TUBSAT以及其改進版LAPAN-A2,質量50-76kg,但解析度較低只有6米左右,07年發射。中國在2014也發射過實驗性的天拓二號,67kg,五米解析度,但只是實驗星壽命較短。


跟長光的產品比較接近的是美國Skybox Imaging(現在已被谷歌收購併改名為Terra Bella),它在2013年發射了SkySat-1,在2014年發射了規格相同的SkySat-2,這兩顆衛星,都具備較高地面解析度的HD視頻的拍攝能力。2014年2月Terra Bella發布以下視頻,並號稱那是世界第一個衛星遙感的地球高清視頻(可能需要翻牆):



可以看到視頻中還使用了北京首都機場為例子,不知道長光衛星放出一些拍攝美國的材料,有沒有針對性回應的意思。


長光的高清視頻在這裡,建議下載觀看:

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

讓我們看看兩者的一些關鍵參數(從官網與介紹文章中收集):


長光衛星的吉林一號衛星組(不是單個衛星)2015年10月發射,由一顆450kg的光學主星,一顆65kg的靈巧實驗星,以及兩顆95kg的靈巧視頻星組成,軌道為650km左右太陽同步軌道,其中光學主星解析度為全色0.72米,多光譜2.88米,兩顆視頻星靈巧01和靈巧02解析度為多光譜1.12米,視頻觀測範圍 4.6 x 3.4 km,可拍攝4k彩色視頻,最長拍攝時間不明,傳輸速率為600Mbps。

上面是吉林一號主星,下面是三顆小星(一顆實驗,兩顆視頻)。

Terra Bella的SkySat-1/2重量為100kg左右,軌道為600km左右太陽同步軌道,影像解析度全色0.9米,多光譜2米,視頻解析度全色1.1米,視頻觀測範圍 2.0 x 1.1 km,可拍攝1080p黑白視頻,最長拍攝時間90秒,傳輸速率450Mbps。

Skysat-1,體積重量跟吉林的視頻小星差不多。

再看看傳統的高解析度光學衛星是有多麼巨大,以下是給谷歌地圖貢獻了很多照片的WorldView-2:

軌道770km,重2.6噸,能提供全色0.48和多光譜1.84米的解析度。

美軍KH系列衛星的資料就更少了,其中詳查型的解析度也許世界最高,但體積恐怕也是巨無霸,成本是天價,而且軌道更低,掠過一個地點的速度會很快(無法長時間凝視追蹤)。

這樣的比較可以看出什麼呢?顯然這些小衛星相比傳統的大衛星,雖然極限解析度略遜,但靈活性卻得以大大增加。

靈活性增加的第一個原因是製造成本大大降低,發射成本也大大降低,換句話說可以更輕易地部署大量衛星形成星座,從而增加拍攝範圍和拍攝頻率。要知道時間解析度對情報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空間解析度,在指定時刻(或與其很接近的時間內)取得特定地點的衛星圖片甚至視頻,並且頻密不斷地獲得更新,很多時候要比拍到的照片解析度是1米還是0.3米更加重要,對於偵查突發事件、追蹤大型移動目標而言尤其如此(航母:=.=")。傳統衛星解析度再高,也很難在指定時間拍攝指定地點,必須按照自己的軌道和速度來決定某個地點的通過/拍攝時間,周期往往是一天甚至更長,這樣很容易被預料到,就算通過消耗寶貴的燃料來稍微改變,也難以改變太多,而且會嚴重減壽。但如果增加衛星數量進行組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種缺陷,一顆衛星過去了,很快又有第二顆來接手,對於所有地點而言空白期都越來越少。

靈活性增加的第二個原因是衛星本身更敏捷了。傳統衛星體積重量大,改變自身姿態較為困難,而體積小重量輕的小衛星,通過對軌道磁場的操作,只需很小的能量以及不花費任何工質就改變自身的姿態,這樣衛星就能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快的速度去不停變換角度,實現更靈活的拍照以及更長的追蹤、凝視時間,甚至透過精確地控制角度,在不同軌道位置拍攝同一地點,得到立體成像。

參考資料:東方紅衛星公司申報的專利,一種新型敏捷衛星機動中成像方法

CN 103983254 B
http://www.google.com/patents/CN103983254B?cl=zh

傳統衛星在對地遙感成像中,均為沿星下點軌跡進行成像,其成像範圍受衛星遙感器視場的影響。在軌道高度一定的情況下,光學載荷的視場越大,其解析度越低;視場越小,其解析度越高;如果需要得到高解析度的圖像,通常覆蓋的幅寬就越小,對同一目標地區的重訪周期就越長。敏捷衛星通過姿態的快速調整能夠實現側擺角度範圍內的成像,相比傳統衛星,其實現了一定的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敏捷衛星通過多條帶的拼接方式,
在保證高圖像解析度的同時,能夠實現東西方向的大範圍的寬幅曲線成像
;但是,敏捷衛星
觀測姿態和時機的靈活性使得完成某個特定觀測任務的方式可以有非常多甚至無數種,不
同方式對能量、姿態機動能力的要求將有很大差異,使得地面成像任務規劃等問題變得復
雜化。新型敏捷衛星機動中成像技術,可以通過姿態的實時調整實現斜條帶、曲線條帶等成
像模式,衛星不需要頻繁地進行姿態機動控制和姿態穩定。機動中成像技術對非沿航跡方
向的狹長地物目標(如海岸線)具有很好的時效性,同時可以利用衛星姿態的機動來實現
大幅寬與高解析度的矛盾,成像執行能力得到提高,從而真正意義上地實現高時間解析度和高空間解析度。

實現這種敏捷指向的一個核心部件,磁力矩器。長光衛星公司的網頁上展示了其構造和規格,並放上貨架開賣了: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

當然,敏捷衛星雖然比傳統衛星敏捷,但也不是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能夠如同無人機一般長期跟蹤特定目標。前面提到Skysat-1拍攝凝視視頻的最長時間只有90秒,超過這個時間,衛星就會因為本身沿軌道移動過遠,再怎麼調整姿態也無法繼清晰續凝視同一地點了,關於吉林一號的凝視時間,應該也是這個數量級。如果是追蹤,並且目標與衛星同向,理論上會長一點,但即使是飛機也比衛星慢太多,所以長不到哪去,這種處於500-800km左右太陽同步軌道的衛星,註定無法對地面目標進行幾十分鐘乃至幾小時的跟蹤,後者只能靠星座來實現。

根據近期規劃,吉林省計劃在2020年之前發射60顆民用小衛星;而遠期規劃則是在2030年左右,要有138顆衛星在軌。


第一階段,2015年,在軌衛星4顆,其中2顆視頻星,1顆推掃星,1顆實驗星。


第二階段,2016年,在軌衛星14顆,完成首次組網,實現對全球任意地點3~4小時內數據更新。

第三階段,2020年,在軌衛星60顆,可實現全球任意地點30分鐘內數據更新。


第四階段,2030年,實現在軌運行138顆衛星,形成全天時、全天候、全譜段數據獲取和全球任意點10分鐘以內重訪能力,可提供全球最高的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的航天信息產品。

一旦星座建成,即使後續衛星性能都跟吉林一號一樣毫無提升,但只要真的具備全球任意點10分鐘以內重訪能力,那定位間隔就只剩幾分鐘,這是比0.1米解析度更恐怖的情報能力。想想看,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速度和靈活性低於直升機,體積又大於汽車的目標,在沒有遮蔽掩護的情況下,都將難以擺脫來自太空的跟蹤,不但會被拍照,還會被拍小視頻......

當然了,規劃只是規劃,畫大餅是一回事,能否實現是另一回事,真要到達最終規模不可能只靠省級規劃搞出來。但無論是民用還是軍用,敏捷衛星組網,衛星偵查的時效性愈來愈強,這樣的新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如無意外,中國將是走在相關領域前列的一員,這才是吉林一號與長光野心的真正啟示。


謝邀。
我國有遙感衛星發射歷史好像也不足20年,最早的返回式遙感衛星是需要膠片的。第一顆正式一些的遙感衛星發射於1999年,不過這些衛星應該算是初期的實驗衛星,數據解析度很低,圖像的清晰度和定位精度也很差,幾乎不能投入應用。
我國航天技術距離國外發達國家一直有十到二十年的差距,衛星圖像的輻射質量和幾何質量一直沒法跟國外的衛星相比,真正能夠在國民經濟中用起來的衛星應該是資源三號01星和高分一號,大概是2012年前後,到現在也就四五年的時間。
發展到現在,衛星本身依然屬於稀缺資源,一顆或者少數幾顆衛星根本不能形成完善的偵查能力,在覆蓋和重訪周期上都不能滿足需求,可以看到最近幾年的商業衛星基本都是以星座的方案標榜視頻跟蹤、快速覆蓋、重訪周期快這樣的特點,但是受制於工藝成本等等因素,數據的質量就會比傳統衛星下降一些,至於數據真正能發揮多大的價值可能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真正的答案。
總體來看,衛星遙感是一個新興的正在發展中的行業,應用和商業模式都未經驗證,前途很美好,現實很潦倒。
希望各位遙感界的同仁一起努力!


聽說幾天後有星失聯了


已經下傳圖像,完美成功!
http://m.weibo.cn/5598304842/3896683236169791/weixin?sourceType=weixinwm=20005_000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中國第一顆商業遙感衛星,意味著拍攝的照片視頻普通人也可以看到,據說多顆組網後,對同一地區的回訪時間是十多分鐘。前期的圖像信息主要賣給百度之類的大公司,後期可能出民用app,類似NASA那種earth now。
快鳥是2000年發射的全球第一顆商用遙感衛星,全色和多普段地面解析度分別是0.5—1.25,2—5m;吉林一號A星是0.72和2.88。從解析度上看,性能相近,兩國差距可見一斑。
這是一次重要嘗試,第一次以光學載荷為核心設計研發的衛星。這個兩個月國內發了好多微小衛星,一箭好多星,北斗好像一共要發三十多顆,一步步追趕美帝。


謝邀 O(∩_∩)O哈哈~ 好開心
前兩個高票說的很全面了 ,我補充很重要的一點
吉林一號衛星的發射開創了我國校企聯合自主研發、市場化運行發射衛星的先河

可以預期的是,山東一號、江蘇一號、湖北一號(我瞎起的名)···
等等 一系列衛星(可能不止遙感衛星)在隨後幾年將陸續升空,甚至有可能在將來某一個時間段井噴式發射,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科技進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衛星技術從本質上講是信息服務業,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這顆吉林一號主要的作用發揮在遙感領域:

如圖:在城市規劃方面,哪裡需要建新城、哪裡需要修路、修橋,通過衛星影像可以提前知曉。通過遙感影像判讀,還能知道全省農業播種面積有多少、出苗率、產量、哪裡發生自然災害等。在旅遊業上,旅遊景點的分布、客流的多少都可以通過衛星影像看到

甚至包括國土資源監測、土地測繪、礦產資源開發、智慧城市建設、交通設施建設、農業估產、林業資源普查、生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公共應急衛生等多個領域


單位曾經參與了吉林一號立體像對展示圖集的製作,前段時間又開始做視頻成果應用樣例。作為一種全色解析度亞米級的光學遙感衛星,吉林一號各項性能都平平無奇,要說對於國內行業的重大意義應該就是首次實現了視頻凝視成像。
情報素材從影像到視頻的提升,本質上是監視能力從時刻到時間段的提升,從情況到動態的提升。某一時刻的影像上所體現出的,不代表它之後仍舊存在;而未體現出的,也不代表它從未出現過(本想舉例子說明,但是有點敏感,算了)。這就意味著,衛片只能用於固定目標的變化監視,對於移動目標的動態基本無力。從理論上說,遙感視頻的應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指定區域中移動目標的動態監視問題。當然,前提是重訪周期和單次視頻凝視時間有實用性。


吉林一號 省城的驕傲 家鄉人民的自豪 打道回老家終於不愁找不到工作了 感謝感謝


謝邀。
過幾日回答。最近忙於CET4。
感謝。
(預計到21日更新結束)

米級商業衛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我國遙感、地圖繪製、災後救援及重建、工程建設以及避險等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就拿災後救援及重建來說吧。08年汶川地震後需要重新規劃,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精確度很高的衛星去幫我們找數據,得出哪片區域建築損毀較嚴重,哪些區域地質災害嚴重已不能居住,哪些區域適合重新安置等等。
你反駁:航拍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是,但是航拍不能在更廣的範圍上將這些信息聯合起來。無人機有一個飛行半徑,而這個半徑對於一顆人造衛星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經濟和實用性是角度上來說,這種遙感衛星比無人機測繪更加實用,更加便捷,時效性更強。


出生在酒泉的孩子認為,這次不能站在陽台上看了,得跳起來看。


最早的尖兵和遙感是總參管理的。民用調出使用不容易。現在打了幾十發遙感後,技術全面擴散。高分和吉林一號這類的將會培育發展壯大商業對地觀測市場。未來就和國外的商業遙感公司PK了。


不知道哪位小可愛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但是這個超出我的知識範圍了啦(/▽╲)


推薦閱讀:

黑人大多數給人一種身體素質好的印象,為何戰爭能力不強?
如何看待「中方回應永興島部署防空導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回應的話?
中國反日和菲律賓反華有何異同?
導彈和火箭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TFBOY去服義務兵役會怎麼樣?

TAG:軍事 | 天然衛星 | 航天 | 遙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