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論和看待高曉松對明朝的言論?


我估摸著題主準備上的圖是這張。就事論事,這裡面說的幾個觀點高確實在扯淡,基本無須駁斥,其思路和觀點都像是街頭吵架,不過還蠻有新意的。

話說高曉松最著名的明黑論點是「三無王朝」,所謂明朝無明君、無名將、無文豪。

不知一個無明君的王朝是如何延續近三百年?
不知一個無名將的王朝是如何趕跑了蒙古人?
不知一個無文豪的王朝是如何誕生四大名著?

對一個長達三百年的歷史下如此論斷,太容易找到反駁他的例證。當高曉松抱定黑明朝態度時,也就只能看到裊裊青煙中的嘉靖,看不到愛民勤政的弘治;也就只能想起四處潰散的官軍,想不起攻入平壤的李如松。這不是水平問題,而是立場問題。

歸根到底,這不過是一個帶有科普性質的娛樂節目,認真就輸了。

看評論里非要舉例說明,那就舉幾個。明宣宗、明孝宗,仁宣之治與弘治中興;徐達、常遇春,堪稱明代開國之帝國雙璧;解縉、楊慎、徐渭,著名的明代三才子。當然還少不了王陽明。

四大名著我指的自然是明代四大名著,看來應該叫明代四大奇書,這是我的失誤。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引自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

對待歷史的態度,先生之言以道盡。


我是記得高曉松在多期節目里都談過明粉的問題,他多次提過很討厭你不喜歡明朝就是清朝韃子的後代的說法。說白了是討厭那種二元價值觀,說這些就當做抬杠造噱頭吧。
作為一個脫口秀主持人,他要為他說過的話負責,但這畢竟不是在做學術報告會或者公眾演說,就沒必要去在上綱上線,甚至以粉黑來劃道道了。

類似的還有袁騰飛或者當年明月終究只是一家之言,說的歷史細考究起來是有不少問題,但說白了,這些人不過是叫我們換個角度獨立思考,而不是讓我們按他的說法去思考,想要了解知識,就不能光靠別人的灌輸。


高曉松很多言論是不值一哂的,單從他說明朝「三無」來看就知道他根本就是在找罵,明君這東西見仁見智,但明朝的體制下無數名臣倒是真的,一個制度健全的國家,不會因為君主一人的「明」或「不明」而產生大的波動,最少能夠蕭規曹隨。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照樣運轉很好。
相信如果明朝再發展幾年出現憲政萌芽都是不奇怪的。
名將,明初的名將就不說了,雖然都被朱元璋殺了,但不能否認是名將的事實。戚繼光吳三桂袁崇煥等等也是堪當名將。
文豪方面吳承恩羅貫中以及《金瓶梅》作者啥的就不說了,寫文不算什麼牛逼的事。
明朝的思想大爆發在我看來是百家爭鳴之後的又一波小高潮,王陽明,李贄,各種思想家層出不窮。

說上面這些並不是說明朝有多好,在我看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我朝平安喜樂,但明朝絕對不是最差的。


@skarc 本來想回復的,但是說字數超過1000.

=============

明朝的確一堆問題,談歷史不能面具化。題主就這麼喜歡明朝么 ?

1朱元璋厲害啊,乞丐做到了皇帝,不過正因此極度兇殘,杯酒釋兵權算什麼,老朱家都直接殺的,回頭再找幾個會

寫字的編造個也就他自己相信的理由…對貪官倒是毫不手軟,制度建設內外都不咋的,埋藩王留靖難之役伏筆,廢宰

相把自己累個半死,埋內臣干政伏筆…總之太祖是個強人,制度建設真不行啊,到底是沒讀過書的人(好容易聯想啊


/************************************************************
1.殺開國功臣,這件事除了趙匡胤其他開國君主都干過。至於殺開國元勛也不是你說的是因為殘忍什麼的。這個不能拿來單獨黑明朝。
2.藩王靖難和制度有個毛關係啊,哪朝哪代都有想當皇帝的王爺。不過要麼是皇帝無能早飯很容易就成功,要麼就是王爺的能力無法支撐起來野心。
3.明朝的制度到後來已經相當完善了,清朝那種皇帝一人一言九鼎的政治格局簡直就是開歷史的大倒車。
************************************************************/

2成祖遷都,南京真就容不下這個篡國的叔叔,允文又不是吃乾飯的,南京經營有道,可燕王久經戰場,加上允文政

斗也不利,換王是板上釘釘了,不過燕王贏得了王位未必贏得下南京,得有多大得怨氣才能誅人十族?加上北京經營

多年,天子守邊就這麼半推半就得出來了…後來成祖拓疆土穩內政,名垂青史。成祖也是強人,不然不會叫祖,不過

強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啊(難以不聯想啊)
/***********************************************************************
1.遷都南京是因為害怕建文帝的「餘孽」?你真的小瞧成祖了。如果真的像你說的那樣,朱棣是害怕那些忠於建文的人才遷都北京,如果建文的人有那麼強大,怎麼可能在後面的時間裡,怎麼就沒建文遺黨給製造些麻煩呢?

****************************************************************************/

3後面的幾個皇帝真是不太了解,一個胖子,一個俘虜,一個木工,一個宅男,還有個自卑又自負的"明君"。崇禎

倒有強國之心,但不懂得治理內政,君臣關係緊張,做事敏感隨性,加上明末的小冰期,天要亡國,你怎能不亡?
/**********************************************************************************************
就是這麼些在你眼裡看到的二逼皇帝硬生生的讓明朝延續了200多年,期間誕生了四大奇書。期間再霸道的皇帝都沒辦法像後面的清朝那樣隨心所欲。像乾隆那種勞民傷財動不動就下江南遊玩的皇帝,在清朝早就被天下人打上了荒淫無道的標籤。
****************************************************************************************/
4明朝禁海商,片甲不得入海,做天朝上國夢,阻礙經濟發展,也造就歲貢的發達和民間的海盜,這保守政策後世也

是有人學習了的
/********************************************************************************
禁海最二逼的是清朝了,尤其是余成龍這些只管自己榮華富貴不管老百姓死活的忠實奴才大力推廣禁海政策,為了禁海竟然 「為了孤立鄭成功,清政府將江、浙、閩、粵、山東、北直六省等沿海居民內徙,要求必須在10-15日內遷離海邊30-50里,寸板不許入海,界外房屋村舍一律拆毀焚燒,以暴力製造出了一個無人居住區作為隔離帶。」

看看出發點就不一樣。
明朝為什麼禁海,清朝又為什麼禁海。而且明朝從萬曆朝開始都已經慢慢開放海禁了,但是清朝這個牛逼王朝是到死都認為自己做的沒啥問題。

*******************************************************************************/

5明朝的束民之術也有種奴役之感…困死了,下次再寫,手機黨傷不起啊
/*******************************************************************
說起這個,誰能比得上把漢人當豬狗的滿清啊。從法律上就規定了漢族人的低等性。

******************************************************************************/

綜上所述,明朝只是個普通的王朝,有很多做的好的地方,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但是比起後面來的清朝,簡直就是光正偉大的不忍直視。元清兩朝是中華文明開倒車的兩朝。


人都沒有「完全壞、一點善都沒有」的人,也沒有「完全善、一點壞都沒有」的人,何況朝代……

對永樂盛世時民間普通人的生活、對鄭和下西洋的海洋勘探、對於謙、對王陽明,如果不讚歎佩服,那是沒有良心的人。

而對貪官污吏、對黨爭、對廷杖、對礦監,如果不斥責厭惡,那是沒有道德的人。

喜歡或不喜歡,明朝都在歷史裡,不悲不喜。有問題的是老是要簡單二分化,非要說得明朝一無是處,或者反過來非要說得明朝偉光正的人。

明朝有沒有錯?錯的從來不是歷史,錯的是教歷史的人。


首先談談我個人對明朝的一點點感受:

很喜歡歷史,說來懺愧,農村出身,高中才開始接觸正史,很喜歡《明史》,語言簡練,記錄詳實,對明朝人的忠貞而剛烈的性格很多欽佩。常遇春、方孝孺、于謙、王守仁、孫承宗、熊廷弼、孫傳庭、左光斗、史可法等等確實給人以太多感動和震撼。如果明朝真的像一些人說的那麼不堪,我想不會有如此多的人死心塌地的用生命去維護明帝國的尊嚴。但事物總有兩面性,光鮮亮麗的一面背後也許是不客觀的評價,但在沒有充足證據證偽的情況下,對中國曆朝歷代的信史傳統,仍然應當給予足夠的尊重。

隨著年齡的增加,每每想到明朝的人和事,更多的是感慨與憂慮。明朝是有制度上的優越保障的,王朝在多數皇帝不盡職的情況下井井有條的運行了276年,在閉關鎖國、腐敗嚴重的王朝末期擊敗蘭學興盛的日本。明繼承的元朝是入侵和統治漢人的游牧蠻族,明的前期是北伐定都南京,後來有王室內戰遷都北京,中後期也不停的有蠻族和日本的騷擾和滲透,發展出的內閣與三省六部制與固化的科舉制度。我想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漢人的自省與反思,造就了明的制度更加合理,文官集團治國,閹黨集團強權政治,沒有輸過對外戰爭。以上所有的一切都與當今的中國何其相似,然而這樣的明朝最終因為東林黨與閹黨的內鬥陷入動亂後被自己的人民打倒後,讓關外的蠻族小國得到了成為漁翁的機會。

今天的我們剛剛有相對富足安穩的日子,國家內部內鬥又開始了,公知、美分與五毛、自干五斗的不可開交。而這個國家今日的外部處境與明朝比,有相似卻愈發嚴峻,東有日本的經濟滲透與武力上的虎視眈眈,東北有俄熊的汽、油控制以及軍事壓制,西北有羌夷的動亂潛伏可能,西南與india的領土爭議,南部教訓了安南後仍有騷亂的可能。

我憂慮的正是我的子孫抑或是我本人的晚年是否成為不及太平犬的亂離人。我想到了663年中日第一次朝鮮戰爭唐軍憑藉強大的兵甲裝備完勝日本,我想到了1592年中日第二次(壬辰)朝鮮戰爭明軍戰勝豐臣軍隊的技術優勢-起碼有火銃,我想到了1894年的中日第三次朝鮮戰爭致遠艦長鄧世昌面對炮彈失效時的無奈,劉公島,海軍提督丁汝昌、總兵劉步蟾自殺殉國的悲壯。海防的喪失,馬關的2億兩白銀對中國的災難性影響和對日本的利好一直到今天仍在持續。我更想到了1937年第四次中日戰爭中日本壓倒性武器裝備優勢,我想到了黃埔軍校畢業的十萬學子因為沒有坦克飛機時的無力與悲劇。我想到了日本人攻陷我們的首都南京,強姦、屠殺我30萬的同胞的羞辱。

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我不是民族主義者,更從未想過報復,但我時刻想到的是,我的子孫後代不能再被欺負被奴役。很難想像一個高中宿舍里的幾個窮學生能想到這麼多能想到這麼遠,我承認我確實受到了班主任、歷史老師、物理老師等等一眾人的觀點影響,但「落後就要挨打」以及不平等條約的影響確確實實是存在的,直到今天,日本一半以上的小學和知名的大學仍然是中國人的血汗錢轉換成賠款修建的,作為普通而正常的少年,我跟我的小夥伴們一起報考了國防類軍工院校。是的,無他,我們渴望通過科技改變中國,改變我們這片飽受屈辱的、至今貧窮的土地。

都說現在是和平年代了,可是近40年內我看到了印度出兵吞併黃種人的佛教國家錫金,我看到了擁有和平憲法的日本出兵伊拉克,看到了民主俄羅斯對烏克蘭兄弟的強姦。我及我的子孫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正客觀而無可改變的處在日、俄、印三大偽民主國的包圍中。直到如今,我仍沒有遇到支持和平年代即可高枕無憂觀點的充分論據。

我個人絕非軍國主義者,但防人之心不可無。我的觀念也絕非由現政府意識主導,研究生畢業仍然非黨員的我,很多時候的觀念是自己的判斷,雖然我知道日本民眾很多是愛好和平的,但我知道日本人多地少,資源有限,總有一天會再次被客觀條件逼迫下發動第五次侵華戰爭,而可以肯定的是我國有史以來從未侵略日本(蒙元那次不是漢人),而日本歷史上明確記載了4次的主動的侵略中國史。很多日本留學生看了幾本日本教科書,為日本的戰爭正確性搖旗吶喊,腦殘不腦殘我不發表意見,但我至少不同意這種觀點。如果非要統一東亞,為何前提不是讓日本來承受侵略蹂躪。

世界公民這種提法與gcd所謂共產主義有區別嗎?我個人表示絕不相信什麼日本軍國主義已死的說法,因為這些說法是日本教科書編寫者說的,因為日本迄今為止仍然有武士道精神捍衛的天皇這個精神領袖在,這與邪教的全|能|神難道不是異曲同工?等級森嚴的民間階層、家族勢力盤踞的黨團政治比中國大陸高明到哪去?

俄羅斯的假民|主不多談大家也都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直接披上了民|主的外衣就能變成美國了?說起奴性,我在想俄國與印度的人民的奴性豈不是更重?可偏偏兩國的人民在更為艱難的生活環境里更為艱辛的活著,這不是對反民族主義鬥士們巨大的諷刺?日本人的民族主義卻成為公知們推崇的典範或是讓美分們忽略不計,這是難道不是雙重標準?

14世紀中葉~17世紀中葉的祖先們開創的也許不多,但至少在當時是經濟、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世界第一。在內憂外患的不利條件下,萬國來朝而至始至終剛烈的抵禦著外辱,這些即便不能成為驕傲的資本,也可以說是一種盡職盡責的擔當。

再談談對高曉松批判明朝這一事件的一點看法:

高曉松是個什麼樣的人?48歲的年齡擁有18歲少年的情懷,略略的偏執,略略的思想僵化,略略的發福。其實擁有這些文藝知識分子的特點不足為奇。

比較特別的是,他對明朝近乎瘋狂地詆毀,覺得明朝人不知變通,仔細想想,我想明白了,或許正因為他本人是個非常善於變通的人,縱觀他的一生,初學的物理;沒意思,去寫歌,火了;沒了靈感去當評委,火了;期間潛選手並想娶為第二任老婆,成功了;評委俗了,酒駕炒得火,酒駕進牢,又火了;生了小孩後不開心,離婚拍電影,還是火了;離婚後做了歷史講座,仍然是火了。雖然一路走來賺的都不是大錢,不能說有多成功,但可以肯定的說,高曉松委實是個很能變通的一個人。
高曉松批判了明也正如明代知識分子批判宋一樣,明代對兩宋的重文輕武功丟掉江山有點矯枉過正,所以寧可君王死,也不遷都,更不可能向蠻族納歲幣。

高曉松說明朝是中國文人最黑暗的時期,四大奇書的問世正說明了明代思想的開放包容。論讀書,
高曉松固然跟東林黨們肯定是無法比的,但是他有他獨特的優勢,他的優勢在於多年遊歷世界形成的「世界公民」的世界觀,高沒有接觸過底層社會,沒有品嘗過社會的艱辛,這使得他對世界的美好印象更多,對外面世界的理想化程度更高,對這個社會人性的瑕疵容忍度更小,所以他才會在不同的工作中跳來跳去。我們宏觀的看高的前50年人生,大致歸於,|進入-新鮮-高興-平凡-失落-離開|的循環往複。我無意評價他的這種觀點的正確性。然而跳出漢民族本身固有的治國平天下的圈子,高曉松的批判或許不失是一種對民族行為特徵的有益的補充。

實際上任何事情總有他的緣由,總有他的發端,是的,高作為出身書香門第的理工男,出來搞文藝,很年青時一首《同桌的你》就火遍全國,肯定是傲嬌的。而且他小時候成長在清華園,接觸的又全是歷史文化大牛,積累了知識,不可否認,高曉松的才華是具有傲嬌的資本的。改開初年出國,看到了日本天皇的禮未崩樂未壞,看到等級森嚴的日本社會體系與氏族政治結合的架構時,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國,義無反顧的成了精日。有意無意的接受了日美關於世界大同的思想,這也是其世界觀形成的發端。

最後小小的總結一下:

人與人總有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無需強行洗腦改變,江山易改,秉性難抑,強扭的瓜不甜。高曉松有噴明朝的自由,大多數有歷史常識的人也有挺明朝的權利。對於高的談話節目的其他內容,例如地理、異國風土,由於沒有親身感受過,我個人仍然願意抱著學習的態度看看。但關於他對明朝的態度,既然扭轉不了,那就求同存異吧,人以類聚,道不同不相為謀,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茶前飯後聊聊明朝,自己有所感懷就好。爭辯古人的幾多輝煌、幾多坎坷固然重要,但當下平凡中繼續的生活終究更重要,不是嗎?


我覺得有時候發表觀點就得偏激點,偏激才能表達出意思,全是四平八穩的論調怎麼能有娛樂性?看起來怎麼會爽?


看了一遍答案。
好多明粉真玻璃心,真惹不起。
本人不通歷史,不明考據。
但最基本邏輯分析下:
1。題主有關《明朝那些事》的論調,難道不是 u can u up no can no bb?

2. 很多人黑的點是。你丫一寫歌文青 懂甚文史。恕我愚笨,不知道馬親王什麼專業 反正張公子不是學NBA 武俠二合一專業的。再者恐怕很多人讀的書真不如高曉松多。

3。有人黑酒駕和家事。酒駕和這有半毛錢關係?你可以黑人品,但實話實講 現在曉說中他還在自黑這事。家世這回事,只是講林徽因那期(記不清)講了祖上在山西為官的事。他追你給你講他爸他媽他外公他爺爺故事了?再者人家世還真不差,拿出來說更不丟人,酸著您了?

深夜看到 非黑非粉。吐槽結束。歡迎摺疊


明朝是漢人王朝,清朝是滿人王朝。
跟當下的大漢民族主義傾向萌芽發展有關係,有點歷史遺留問題的意思。
畢竟辛亥革命只是驅除韃虜了一下,對滿族沒有徹底清算。
TG比較迴避這個問題,包括漢服之類的事情。
嗯。。。


高曉松說他受錢穆影響所以不喜歡明朝,但是他沒說錢穆更不喜歡清朝,拿錢老當擋箭牌,明擺著是欺負人沒看過書啊。


我覺得《曉說》節目就是為了噱頭而製造話題,所以高曉松拚命在各種領域表達他的個人觀點,很多連基本功課都不做,張嘴就說。
這種節目,我的態度是不評論不讚美不批評,不理不睬才是最好的對策。等其自滅。


《曉說》人家說好了是扯淡、是聊天,你非跟人較真。賣菜的阿姨說今天彩票開幾號,沒開你還找人阿姨賠錢?


瀉藥,但不知道高曉松說了神馬。但感覺高曉松在電視節目中說的話,應該是他團隊的創作,不一定是他個人想法。
不過,話說回來,最近幾年,網上對明朝的評價出現一種「負面性」,而且主要是與清朝的對比中出現的。
就明清而言,基本上,不在制度,而在人心吧。因為清承明制很多,明代的人,明代的制度,在那個時代不咋地,但到入了清,就顯示出正面效應來了。這真是歷史的弔詭之處。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勤政和個人能力而言,從整體上,清代皇帝要強於明代。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制度變遷使然。


高自己在節目里就引用了別人的話,大意是,

歷史百分之九十是猜測,剩下的百分之十是偏見。

這你上哪去噴。


1.個人覺得,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無論是被大肆渲染得極度富強的漢唐,還是「所謂的」「積貧積弱」的兩宋,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清,還是二世而亡的秦隋。 他們能存在,能屹立於世界的東方,都是值得炎黃子孫景仰的。
2.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不要以今人的眼光去強求歷史人物(君主也好,將相也好)做某些今人覺得他們能做或是他們最應該做的事。 今人用今人的知識倫理,去分析歷史成敗,是為了汲取經驗與教訓,不是為了對歷史進行挖掘後再拿來百般挖苦。
3.對於明朝這個延續200餘年的朝代,對今人而言:
(1)我們能了解王陽明的心學,有可能和機會的話,實踐一些語句,就比天天在朋友圈裡轉雞湯文和辱沒智商的謠言好;
(2)能知道和體會于謙領導北京軍民抗擊瓦剌鐵騎的膽略和擔當,便會增加正能量;
(3)能曉得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便能深刻領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豪氣。
(4)作為普通員工,職員,公民,能盡量做到「知行合一」就是成功。
(5)作為領導、組織領袖、創業者,能像太祖那樣識人用人,能像成祖那樣敢為天下先,能像仁宗、宣宗、孝宗那樣勤勉,最不濟,也該學學隆慶和崇禎。
(6)作為組織的中堅力量,中流砥柱,以代宗的隨緣事例為戒,學習下三楊,此生便能壽終正寢了。

強烈提示!那些有明顯的民族主義色彩;叫不出50-70位明朝人物(或10位明朝皇帝);不知道三楊是誰;不清楚王守仁有沒有入閣、不知道夏衍、張居正、高拱、徐階、申時行;一直以為錦衣衛是太監的;不理解明孝陵、十三陵、明顯陵;始終以為十三陵里沒有崇禎和建文帝的(建文確實不在十三陵);不理解南北兩京。。;對此強烈提示回答不上來因此開噴的,就不要噴了。
因為,大家不在一個象限。


我對明朝的了解其實淺薄,在看當年明月和會熊貓的書之前也就僅從歷史課本和電視劇中了解的那點。看了書之後自認為偏明粉。

曉說中有一點黑明粉到點上了:明粉有一種大漢沙文主義。

我仔細想了想,自己確實如此。為什麼喜歡明朝?
1. 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後面跟著的清朝太窩囊,太噁心。非常鄙夷
2. 有萬國來朝的盛況。
3. 和宋朝一樣,體現了士大夫氣節,名臣名將如雲
4. 惋惜。不管是因為黨爭,天災還是外敵入侵,對明朝沒能逃過封建朝代興亡的宿命表示惋惜

人有感情難免有偏向。但自己反省下,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古至今的各個民族鬥爭朝代更替到今天,各個民族的歷史都是整個國家歷史的一部分。
估計高曉松出於文人,藝術家的情懷對更自由開放的宋朝,唐朝更容易有感情。

多謝理解吧 非黑即白的2元論傷人傷己


那些瞧不起《曉說》的人,你們是真的水平太高了呢?還是水平太高了呢?還是水平太高了呢?

看不到你們那樣高水平的節目真是畢生遺憾!沒有辦法,我們只能將就《曉說》了……


1,高曉松本來就說了觀點絕不客觀
2,以前在知乎看到一句話:「不要把信息當知識」

以上


想起趙本山那話了→_→一個廚子不看菜譜,看上兵法了。同理:一個搞音樂的不細讀史書 認真考據,竟然掰上歷史了。。。。。。就四個字「嘩眾取寵」。

大明三無論無明君,那大明三百年江山守得了那麼久?
無名將,那徐達 常遇春 戚繼光算什麼?
無文豪 四大名著三本成書於明,還有蘭陵笑笑生算什麼?

不懂可以求教,一知半解可以不說,非要在社交網路和節目里秀下限 丟人現眼真是何苦呢?


推薦閱讀:

播州楊應龍為什麼要造反?
中國科舉時代技術官僚如司天監正,河道總督是如何培養的?
崇禎為什麼寧可哀求大臣和親戚、最後自盡了也沒有抄他們的家?
明朝末年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嗎?那為什麼明朝還是亡國了?
大清如果不入關,今天的大清國會成為亞洲五小龍之一嗎?

TAG:明朝 | 歷史 | 高曉松 | 黑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