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具體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縱觀二十四節氣在不斷完善的歷程中的幾個標誌性階段都有哪些?


謝邀,這個問題我也覺得很難回答。而且我個人不喜歡回溯我國古人有多牛逼,發現什麼什麼比西方早多少多少年這種東西。還有就是,我覺得被題主一句話吊出字數過千挺虧的。。。哎我又犯蠢了。
而且一說起我國天文,恨不得都能追溯到史前一萬年。。。

這個事情,有的人研究說大約八千年前,我國土地上一些文明就有二分二至日的概念了並且有一定的測量水平。西水坡45號墓號稱體現了二分日及冬至甚至和太陽運動軌跡——通過墓穴形狀。再晚些還有牛河梁石壇,大汶口陶器刻畫……
補,牛河梁石壇:

你看出來了么?
別的幾個我都沒看到過圖,但是大汶口這個我見過圖片。
差不多就是這樣一個陶片刻畫(很明顯,簡化字的太陽在原圖是沒有的)

哈哈哈哈,你看出什麼關於節氣的信息了么?這個和節氣有關是因為,研究這個問題的學者去遺址考證了一下,太陽升起時候在那三座山的中峰的日子應該是春秋分。

哎,也有道理。

但是毫無疑問,以最寬泛的角度來看,到殷時代也僅有可能有四個節氣,就是二分二至。
就是這個:

人家說的是四方和四風。你非要解成四氣和四季。但是殷代是春秋兩季制,周初亦然。根本不可能出現什麼四季對應。但是生這樣解也不能說全無道理。
那麼二分二至就和析,因,彝,隩四風聯繫起來了。
稍後的文字有尚書的堯典,還有出土的楚帛書。帛書說,大能伏羲推了實妹,生了四個兒子,分別定四時。有點類似古埃及的行為,他們在二分二至也排了四個神明。

還有堯典,羲和氏四個娃兒,作為帝堯的天文官分別去了四方,這腦洞就來了,和前面四方風一互證(而且有人從文字演化的角度講,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就是上面說的伏羲氏四子,同時就是析,因,彝,隩),在加上山海經裡面一些記載簡直了。。。

然後四個就顯得太粗糙了,於是四個時間段各自取中,得到了四立日。共計八個了!這件事不會太早,春秋或者以前一點?就這樣。
然後——山海經,裡面確實把八方風和八個重要節氣聯繫起來了!!!而且很多古書這樣做。
《山海經·南山經》:「﹝ 令邱之山 ﹞其南有谷焉,曰 中谷 ,條風自是出。」 郭璞 註:「東北風為條風。」《淮南子·天文訓》:「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 高誘 註:「艮卦之風,一名融。」《史記·律書》:「條風居東北,主出萬物。條之言條治萬物而出之,故曰條風。」……剩下七個略

這個時候就不信都不行了。。。
所以你要信這個,就得認識到,二十四節氣的創立,可能歷時千年以上了。先是冬至和春秋分,夏至。然後四立,然後等分為24.
到二十四節氣時候,大概要等到戰國時候了。而作為24節氣,全部羅列到一起,對不起,現在的資料下,似乎要等到西漢才可以。
對了,周髀算經裡面說八節二十四氣,很有意思。


另一個更加有意思的是,似乎我國不止一套節氣系統,《管子·幼官》裡面有一種12天一段的30節氣體系。

西漢以後,節氣體系基本定型,兩千餘年名稱幾乎沒有變化。
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發現了太陽運動不均勻,隋代天文學家劉焯提出一種似乎是定氣法的代數演算法,但是沒有被採用。
到明末清初,崇禎下令徐光啟領歷局引進西方天文學,編纂崇禎曆書,開始使用定氣法。
依照現代的習慣,崇禎曆書是徐主編,湯若望是編委會成員之一。

=============


二十四節氣,應該只是陰陽合曆之前,使用的太陽曆的殘留。
從二十四節氣的用詞來看,完全就是雨、谷、暑、露、雪、寒六個季節(六個六十天),表述基本上就是小、大、處(除)這樣套路,驚蟄就是處寒、清明就是處雨…

而,很早就發現定氣,但一直到千年之後才採用,這已經說明了,節氣就是曆法殘留,而不是預測天氣。重要的是要方便推算,而不是要絕對準確。

清代統治者,不明白其中的彎彎繞繞……
很多事情,看上去「很科學」,實際上是偏離了軌道。


謝謝@沐清居士的邀請,中午見到後不敢妄言,稍微查了下資料才敢下筆,故遲復甚歉
二十四節氣的發展史一樓已經說的比較詳細,我想從另一個方向抒發下我淺薄的意見。
第一個問題是:二十四節氣最初的形態是何物?它的用途是何?
關於這個問題,學界普遍觀點由於中國是個農業國,需要以天象指導農業,隨手摘是下圖

我極為認同這一觀點,在最早的農業服務中,我甚至認為分野理論會佔據早期的農業指導。由於地球公轉一年,會經歷黃道一周,故而只要在一定的時刻(日出日末等)去觀察某恆星的位置,就可以大致的了解時間,以此指導農業以及勞動的產生,七月流火的成語正是這一方法的最好證明。
在這裡,我不敢說星野理論影響了節氣說,但是,這兩者至少有相互促進進步的過程,是可以肯定的。
在我之前看到的一本《秦漢帝國與占星術》(大致是這個名字,在去圖書館借發現找不到了 ,就不放證據了)甚至有這麼一種觀點,早起(夏商周初)各國以觀察不同恆星以確定時間,故而才有了占星術中分野理論中以各星區代表不同國家的星野說,後來的占星術的分野是以此為基本的。
說這麼多主要想表達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最早的產物,應該是一種規劃時間指導行為方法,由於地球繞太陽一周,所看到的天區有所變化,與此同時,太陽的位置以及太陽位置導致的寒暑亦有所變化。去觀察恆星在某一固定時間的位置,是這時候去研究寒暑的最好方法之一。

第二個問題:單純靠上述的方法有什麼問題嗎?
然而正如上文所言,在同一時間觀察恆星位置事實上是是有問題的,因為在計時曆法及其不發達的時期,對於一日時間的概念就不太容易掌握。(所以後世有沙漏 水漏 日冕產生,當然還有以北斗七星的指向確定時間的方法)這時候,以一日的某時,去看某星,其實是有錯誤的,因為你無法確定準確的某時,而星行為一時辰行30度。一天行1度。當你無法準確確定時間的時候,看到的恆星位置可能就是十幾天後的位置。
那麼日冕就應運而生了,一方面影子位置可以算出較為準確的一日時間,一方面通過影長可以測出
一年的較為準確的時間,即太陽繞黃道一周,對應影長極短極長的太陽極遠極近的位置已經出現。此時太陽的位置在極南極北,以此二至產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

當二至所定後,古人發現增減一段時間正是晝夜想分,以此二分出現。摘圖如下

而四立的出現(立春立秋立冬立夏),我並沒有找到比較其他有說服力的論述,我只能談談我自己的研究和猜想。即二分二至時,北斗七星指四正,而以四正四yu(打不出來抱歉)為八方的觀念使得四立出現,而此時氣溫逐漸升高或者下降,並使得夏曆以立春為歲首。

而二分二至四立確定後,事實上古人對於其他節氣的判斷就並沒有那麼嚴謹或者正經了。你會發現,芒種 大小寒,雨水等名字,其實都是按照現象來命名的。也就是說大多數為了滿足活動與農學的需要。摘圖如下(黑線部分)

第三個問題:二十四節氣只是為了指導農業嗎?

我的研究結果是(源於農業立國而哲學化於漢代)即前面說的這些,對指導農業當然有作用,而對於一個以哲學立國國家的決策,更加重要,在二十四節氣確定後的漢代,直到中華民國,沒有一個朝代不重二至二分,尤重冬至,這是因為冬至為一年氣始,而我前面說的一切,都建立在氣的運行上才有意義,這一點太長我正在寫論文論述這個問題 現在就不詳細論述了。

以下是我的淺見,謬誤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曆」,既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東亞傳統夏曆(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分別根據日、月的運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歲是以回歸年(太陽年)為基準確定的。陽曆每回歸年約365.2422天,二十四節氣據此而劃分。


由於歷史上我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淮南子》一書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來自百度百科


上圖。(一定要點圖看喲!文章已經寫得很詳細了。)

2016最新版語文高考新課標全國卷一輪複習之一般性論述文!還有題目附後助你準確掌握 誒嘿嘿;-)


二十四節氣的設置,是中國古代在曆法制度中的一項獨特創造。它正確地反映了一年中季節和寒暑交替的客觀規律,對於指導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節氣的概念即已產生,開始在曆法中採用。但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各國曆法中所設置的節氣沒有統一,有用8個節氣的,也有用30個節氣的。現行的二十四節氣制度,大約是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的秦漢之交確定下來的。


好問題,每到清明就下雨,芒種播種,

中秋滿月,這個人一定是統計學、農學、天文學方面的大師


二十四節氣其實才是真正表明農曆月份的。懂易學的朋友可能就明白這個道理。二十四個節氣,單數為節,雙數為氣。舉例來說立春為節雨水為氣,這一個月就是正月了。


二十四節氣本質上並不複雜,就是把回歸年平分二十四份(或平氣法分割,或定氣法分割)。它的難點是天文測定,測定回歸年的春分點,測定各個節氣的分割點。古代天分測量技術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節氣點也在不斷完善。曆法測定或計算,在現代幾乎不成為問題,天文學現在都在研究什麼登月和火星了,各種星體什麼的。曆法的問題現代好像是政治問題,俺不懂不討論。
二十四節氣是太陽曆,而且是天文歷。
我國農曆是太陰曆和太陽曆結合體。
現在通行的陽曆(格里曆)是一種太陽曆,但它是計算曆。
百度農曆吧,曆法吧高人很多,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這不是同一時期一下形成的,是在漫長的農業文明過程中,勞動者根據耕種經驗,在什麼時候適合種什麼,也寄託著勞動者得美好願望。


淮南子


我國用過三十節氣。


但是只有二十四節氣留下來了……


聽說甘肅天水和二十四節氣有很大的關係,具體也不知聽一些大人說。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考證一番!拙見,望海涵。


春秋戰國時期大概就已經形成了。
在這個時期內,中國在天文曆法上,測定了冬至、夏至日期。
戰國已經定出二十四節氣。


節氣是古人對天文知識與經驗積累的綜合結果,每月一節一氣,節氣相隔,也是它的得名緣故了。

另外,節氣的總結的地域範圍在黃河中游,以河南周邊尤其準確。

農曆是要修理的,現行的農曆還是康熙住持修正的版本,四五百年,應該要再次修訂了。


其實,善良,勤僕的中國先人們根據地球自傳和公轉,制定了適合作物種植的規律,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應該是要變化的,因為地球每天都在變


和古時候的科學發展觀認識自然現象的能力有關吧,古人講天人合一,講氣一元論,陰陽等,而且古時候農業作為主業,24節氣主要可能是對耕種農作物的經驗總結!(自己瞎想的)


歷史不知道,但談談對二十四節氣的看法。
農曆是月亮歷,二十四節氣是太陽曆,基本上就是太陽曆的365天24等分!
農曆沒加上二十四節氣前,恰恰於農無助,按每年農曆的幾月初幾去播種,很有可能是要餓肚子的。而按公曆,幾月幾日該幹嘛,年年都可一樣,你完全可以看成是二十四節氣的細分版——365個節氣。
有些民族一開始用太陰曆,後來改用太陽曆了,應該說一開始大家基本上都是用太陰曆的,因為月亮好觀測,最先發現的規律基本上是這個。
只有我們,把太陽曆藏到了太陰曆中,成了農曆里的二十四節氣,好像也沒有什麼違和感,其實觀測對象和方法根本就不一樣!
這種調和能力算不算中華民族的獨特品質啊?有沒有點逗比啊?


二十四節氣太牛逼了。加上農曆,簡直是無所不能的曆法。


推薦閱讀:

超新星爆炸會形成黑洞嗎?形成時間需要多久?
天文圈有哪些著名的天文學八卦學家?
為什麼任何東西都不能從黑洞逃逸出去?
你在生活中用過最高端的天文知識是什麼?

TAG:天文學 | 農曆 | 節氣 | 日曆 | 公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