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禮議」前,嘉靖憑什麼資本和中央當權文官們討價還價?

不肯進北京,堅持要從正門進+不肯以 皇太子 身份繼位,為啥 嘉靖 這麼囂張也沒被替換掉?他就不怕和明武宗一樣「失足落水」嗎?
15歲的嘉靖真這麼精明、大膽么?還是有人給他出主意?
這麼囂張,該算有謀略 還是 冒進犯2?


資本?

世宗是憲宗皇帝之孫、憲宗次子興獻王(不算夭折諸子)之子,根據《祖訓》「兄終弟及」推出來的倫序當立的繼承人,太后、司禮監和內閣一致通過,這就是資本。世宗不同意按禮部方案入京,誰第一個出面調節?孝宗的張太后。你楊廷和、毛澄惹怒了皇帝大不了丟官回家,我一未亡人還能回哪?還不是得跟新皇帝同住宮裡。可別扯你們的窮酸鳥淡了。

皇帝是「掌權文官」自己能擁立的?扯淡。這是大明國,人民需要皇帝。沒了皇帝,某些文官分分鐘被武夫完虐、被鄉民挖墳,信不信?文官會八股文了不起?那是因為他們是帝國政府的官員,背靠著皇帝和整個王朝的威信。明朝的文官既不是先秦宗法貴族,又不是六朝門閥士族,一缺長期經營的基地二缺依附人口,沒了官位連家裡那幾個佃戶都不一定搞的定,還擁立皇帝……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皇權專制顯著加強的時代是宋代,士大夫成為政治主體的時代也是宋代。矛盾嗎?不矛盾。士大夫不是世襲貴族也不能直接掌兵(反例是近代湘軍,這是清廷沒辦法的辦法),他們的權力都來自皇權,沒有皇權支持,算個屁啊。看看晚唐的南衙怎麼被北司虐吧。

回來說說「掌權文官」。楊廷和真敢拖延即位嗎?他還等著新皇帝讚許他的「定策大功」、批准他搞京察、驅逐4尚書2都御史1閣老呢。新帝不即位,著急的是他自己!至於禮部尚書毛澄,此人其實不學無術,連殿試卷都是抄襲的舊文。他跟楊廷和搞出來的方案妄自援引漢哀帝和宋英宗這兩個預先養為嗣子的舊例,漏洞百出,就是導致大禮議楊廷和一方失敗的一個豬隊友,你還當他英明神武么。事實上楊廷和一黨事先連禮部都沒完全控制,還得現把支持張璁的禮部侍郎王瓉踢到南京,可見其色厲內荏。

至於什麼失足落水,別扯淡了,陰謀論最無聊。武宗自己要坐小船釣魚,誰能逼得了他?皇帝涉水自己不叫游泳好手待命,能怨別人?武宗從落水到死足足有半年,楊廷和要是在幕後搗鬼被發現,自己早就腦袋搬家了。世宗即位後,還派了100京營大兵去給楊廷和當保鏢。為啥?楊廷和裁撤正德朝錦衣衛人員3.2萬、各衛、內府人員14.9萬人(這才是正德朝最大弊政,國家財政哭了),有的是人要搞他。嘉靖初元楊廷和自己沒有世宗保護,說不定都成了武元衡第二、走在大街上突然就腦袋搬家了。


你看看南明,就是因為文臣們試圖破壞皇位繼承順序,導致弘光帝只能依靠江北四鎮武人上位,結果呢,一旦皇權遭到削弱,一旦有人破壞既有秩序,那麼在叢林社會能掌權的永遠是拳頭大的,而非你設想的文人。大明乃至所有封建朝廷,它們離軍閥政治,永遠都只有一步而已。當立者不立,則誰不可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這樣寫道——
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
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

如此廣大的天下,試圖依靠個人的才智來管理,那是不自量力,唯有鐵一般的秩序,才能維持如此龐大的帝國,秩序之內的人試圖破壞秩序,就是自取滅亡。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諸侯,尊周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則國家從之。衛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上下無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故曰:分莫大於名也。

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猶綿綿相屬者,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請隧於襄王,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文公於是乎懼而不敢違。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然曆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於季氏之於魯,田常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然而卒不敢者,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征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欽定啊。


嘉靖上位是符合基本法的!題主不要總想搞個大新聞!


太祖的明皇祖訓
雖然我很看不上大明國,但是就繼承製度的穩定性指數(這才是評價一個王朝皇權質量最關鍵的指數)而言,它絕對是歷代得分最高者,要知道這套系統可是一直嚴格執行到了永曆皇帝為止的(中間兩次違規,實屬過於特殊的例子了)。


「專制皇權可能一時式微,可能一時旁落,但是不能須臾缺失」。
在田餘慶先生看來,並無充分史料證明中國曾出現過西方式的「貴族政治」,即使是東晉門閥政治,也並未真正偏離皇權政治傳統。
而從大的歷史潮流來說,專治皇權也在以漸趨性的形勢上升。作為第三帝國的明清,專制皇權的加強和帝國的內斂型保守性也是無人可擋的大潮流。

作為一個穩固的封建國家,皇權不能須臾缺失,天下也不可一日無君。數歲孩童如何治天下,可是也不得不馬上補位登基。
封建下的統治秩序,圍繞著皇權慢慢構建。皇帝就相當於秩序的象徵,大萌朝幾十天都沒有新皇帝,選出來的繼承人鬧矛盾撂挑子。
這是要干甚,要鬧到天下洶洶,搞出來個大新聞?時間越緊迫,人心越慌亂,嘉靖的底牌越足。他能氣定神閑的等,被人在背後風言風語,還等著新皇帝支持自己施政方略的老文官們還能等?

禮法是維繫封建國家統治的手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信念是貫穿於封建時代的律令。恐怕也只有五代十國那種武夫跋扈的年代,才會把這些東西拋在一邊。

這是大萌朝,禮法秩序之下,文官們怎能夠一直違抗皇帝的意志。又不是專門干這事的諫臣言官,何況這種註定被皇帝恨上一生的事有幾個人骨頭這麼硬。

大萌朝的皇位傳承製度,是很穩固的。後宮的女人,大多是小門小戶出身。萬曆的母親李太后,萬曆的妃子鄭貴妃。你要說美麗妖艷可能還是有的,不過政治手段,宮外外援那簡直是不能看。
文官有什麼權力,自行決定帝王傳承。勛貴,后妃,藩王,都在看著呢。嘉靖帝要去登基是得到張太后肯定,板上釘釘的事情。
嘉靖有名有理,堂堂正正來當皇帝,為什麼不能和文官們扯皮?

武宗落水時自己作死,哪裡來的這麼多陰謀論。


一個字:

血統!

他血統最近,除非他死了,沒有比他更合適當皇帝的了。你要繞過他,就是違反禮法,違反當時的道義和普世價值,違反基本制度,後患無窮。

所以這是剛需,沒辦法。


cnm你們再他媽逼逼我我不當了你們信不信?????!!!!

秩序和身份。


那時,他爭的都是一些小事情,可以商量的,而且他占著理。最關鍵一條,他要讓別人明白,我這個皇位不是運氣,而是法理應當的。


上頭已經決定了,讓他來繼承皇位


根據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他是最合適的,這個制度可以認為像現在的兒女要孝順父母,孩子隨父姓一樣。文官集團雖然可以打破這個制度,但是就像現在你也可以不孝順父母,也可以隨母姓,但是你打破了這個,那以後你的子女也可以不孝順你,你的孫子可以不跟你姓,所以說打破這個制度後患無窮。


皇帝本身的身份就是資本,這是嘉靖一生中把握的最准也是最厲害的一點


明朝不是東漢,不是想立誰就能立誰


秩序,按秩序嘉靖繼承法統。打亂秩序,皇帝當然可以換人,那麼首輔,次輔,內閣成員,六部尚書是不是也可以換人呢?以此類推,打亂秩序,各階級,各人的利益靠什麼來保證?


靠的是嫡長子繼承製。
此制度不僅僅確保了皇位的合法繼承來自嫡長子,而且還規定了一套繼承順位,如果皇帝沒有兒子,則老皇帝的哥哥的嫡長子就是順序繼承人。這個是漢人的傳統所致,是在君主專制之下,保證皇權穩定過渡的重要制度。

在此多說一句。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保證了權力交接的穩定性,卻無法保證權力運用的靈活性。如果太子是個腦殘,會發生什麼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比較合理的制度是既可以保證權力的穩定性,又可以保證權力的靈活性。古今中外到現在,就是憲政民主最靠這個譜。


就一個 大禮儀,嘉靖與百官耗上3年,就問你怕不怕


你問我資持不資持?我當然資持。


歷代皇帝的選擇很關鍵


"興獻王之子,憲宗皇帝之孫,孝宗皇帝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楊廷和說的。


其實也很好理解,嫡長子繼承製。武宗無子,孝宗最大的弟弟死了,他兒子就是嘉靖繼承。

而且人都已經走到北京了,不可能再換人了。認自己爹娘天經地義,至少佔了一部分理。


因為文官的要挾是罷工
嘉靖不怕 敢於批准他們辭職 玩硬抗 他是朱元璋式的勞模
文官罷官時機不能達成影響時事的目的


推薦閱讀:

明王朝兩百七十六年歷史裡最讓你難忘的事件或者細節是什麼?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否是一個被史書所抹黑的皇帝?
東林黨在明朝滅亡後結局如何?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溫體仁?

TAG:明朝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嘉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