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比誰更高一些?

畢竟這倆人可都是屬於同一個時代的傑出卓越優秀之軍事名家啊!
一個是威鎮東南沿海兩岸的中國著名愛國名將兼大明抗倭英雄戚繼光,
另一個卻是日本戰國時代著名大名兼任倭寇侵華日軍總頭目大首領的豐臣秀吉,
請問這倆人中到底誰的整體軍事戰略水平綜合素質更厲害???
還有,如果戚繼光指揮戚家軍與豐臣秀吉所派來的日本全國50萬侵華征朝大軍交戰,哪邊會贏得戰爭勝利???
附加相關問題鏈接:武田信玄pk諸葛亮:
http://zhihu.com/question/36117351
武田信玄的軍事才能和謀略智慧比得過諸葛亮嗎?-知乎

⒈戚繼光(公元1528年11月~1588年1月):

⒉豐臣秀吉(公元1537年3月~1598年9月):


豐臣秀吉和戚繼光並沒有直接交手。

朱元璋列日本為不征之國,明朝不可能進攻日本。所以日本和明朝只能在朝鮮交手。


雖然萬曆朝鮮戰爭時戚繼光已經過世。但是戚繼光曾經在北方薊遼保整軍和練兵。因此萬曆朝鮮戰爭中,曾經被戚繼光訓練過的部分北方軍隊,以及戚繼光老部下的部分南兵們(吳惟忠、駱尚志等部)多次與日軍交手。

萬曆朝鮮戰爭第一階段,直到1593年猴子主動要求停戰,此時明軍已經進攻到慶尚道(李氏朝鮮分為八道,慶尚道與新羅道是最南邊兩道)

萬曆朝鮮戰爭第二階段,猴子做了充足的準備。有14萬大軍,並且是突然襲擊。但是最終仍然被朝鮮明朝聯軍推到半島最南釜山了。

這其中雖然有朝鮮水師與義兵的幫助,但是明軍在歷次戰役中發揮的都是主力作用。而且兩次戰爭投入兵力都是日軍更多。

只看壬辰衛國戰爭結果,我覺得戚繼光至少比猴子更會練兵,更會組織軍隊

(戚繼光從頭組建戚家軍,軍事組織和訓練都是一手操辦,後來訓練北方軍隊也很有成效

戚家軍曾經吊打各路倭寇,固然倭寇裡面大多數是海盜,但是也有很多日本武士,主要是瀨戶內與九州的日本武士(很多是曾經 有馬、松浦、村上三家 對馬宗家、九州龍造寺家、島津家、大友家的武士,)
在北方對蒙古人也有不錯的戰績。

另外壬辰衛國戰爭,也就是文祿慶長之役,日本人自己都知道吃虧,自己都沒有好意思大肆宣傳。


而且日本此次戰爭名將很多。。日後關原合戰西軍大部分將領和東軍小部分將領都參加了。

有賤岳七本槍的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加藤嘉明等。
有戰國著名大名毛利輝元 島津義弘、黑田長政,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等
其戰國著名武將 九鬼嘉隆,藤堂高虎,鍋島直茂,立花宗茂等 。
有後來大阪七將星的 後藤基次、明石全登、長宗我部盛親等

但是然並卵。。

事實上題主問的就是猴子和戚繼光軍事能力的對比。。那我自己的判斷是,戚繼光在明朝更優秀的國力支持下,有更大的取勝機會。

猴子的本事在於調略和內政, 包括招降美濃盜賊,拉攏美濃豪族,分化山陰山陽諸大名,籠絡宇喜多直家,陣前與毛利家和解,中國大折返,清州會議消弱柴田等。。

軍事上的亮點不多, 金崎殿後大概算一個,水淹高松算一個。天王山之戰算一個。賤岳合戰算一個。

但是三方原被甲斐之虎點艹的不要不要的德川老烏龜,都能在小牧長久手給他臉色。。
賤岳合戰被他滅的柴田,曾經在手取川被越後之龍打得更慘。
對毛利家的征戰進展的也不算順利。。小田原純屬以多數人碾壓。


因此並不能得出猴子軍事水平很強的結論。。 以中日的國力。面對戚繼光,他藥丸的可能性不是一般大。。

事實上。我覺得很多日本戰國將領也許被高估了


什麼九鬼嘉隆(紀伊水軍,海賊大名),藤堂高虎(渡之鳥),來島通總(村上水軍),作為日本戰國有名水軍,前期被朝鮮水師打成豬頭就不說了,後來鳴梁海戰,以絕對優勢對抗朝鮮的殘破水師,都被李舜臣花樣吊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線,鑒於國師拉黑了無辜的我(我從未得罪他)。。為了平息下我的心情,我稍微吐槽調戲下他


1、戚繼光最大的軍事功績不過是剿滅了一群海盜而已。
國師能看懂下面一段不????

土蠻徙居插漢地,控弦十餘萬,常為薊門憂。

而朵顏董狐狸及其兄子長昂交通土蠻,時叛時服。

萬曆元年春,二寇謀入犯。馳喜峰口,索賞不得,則肆殺掠,獵傍塞,以誘官軍。繼光掩擊,幾獲狐狸。
明年春,長昂復窺諸口不得入,則與狐狸共逼長禿令入寇。繼光逐得之以歸。

皆羅拜,獻還所掠邊人,攢刀設誓。乃釋長禿,許通貢如故。終繼光在鎮,二寇不敢犯薊門。

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2、而豐臣秀吉的一生則是波瀾壯闊,統一了日本,為日本在幾百年之後的崛起打下堅定的基礎。

領關東二百多萬石的德川家康搞不定。。死後幾年就被德川得了天下,1615年大阪兩陣後淀夫人與豐臣秀賴身死國滅。。
至於日本崛起,難道不是推翻了幕府之後才崛起的嗎??大國師還不如誇 島津義弘和毛利輝元。 日本的崛起要靠他們的後人, 薩摩、長州兩藩嘛。。

3、大明王朝也幾乎把國庫折騰的差不多才搞定。

萬曆朝鮮戰役之初,明朝還在對付寧夏勃拜叛亂(萬曆二十年三月,哱拜與劉東暘殺寧夏(今銀川)巡撫黨馨及副使石繼芳,焚毀公署。逼總兵官張惟忠以黨馨「扣餉激變」奏報,連陷河西四十七堡,占寧夏為王。全陝震動。),

壬辰戰爭的同期,明朝還在對付 播州楊應龍。。 而且進展還不算順利。。(二十四年,楊應龍派兵襲掠餘慶、大呼、都壩,焚劫草塘二司及興隆、都勻各衛,圍黃平,戮重安長官家。二十五年,流劫四川江津、南川諸邑,襲擊貴州洪頭、高坪、新村諸屯,並侵擾湖廣48屯,朝廷震怒。)


大國師自己也說,所有的日本諸侯軍頭各個封邑幾乎破產, 但是日本國內沒有第二支反軍了吧。


4、大明王朝和朝鮮是主,日本則是客軍

很遺憾,明軍也是客軍。。朝鮮因為戰爭,經濟與農業飽受摧殘。無力供應大軍。而且朝鮮自己也有義兵水師要養。明軍的糧草補給也需要千里從遼東運來。並非就地補給。這也限制了朝鮮明軍的規模。

5、跨海遠征之難,在蒸汽機時代未到來之前,幾乎是今人難以想像的。

但是日本和朝鮮之間只有一個窄窄的對馬海峽。。。在明軍沒介入之前,日軍進展的很順利。都快推到鴨綠江了。(實際上,朝鮮世宗時發動過對馬的小規模遠征)

類似對馬海峽的還有一個地方。。近代之前,,凱撒渡海征服不列顛,征服者威廉跨海建立諾曼王朝。 金雀花王朝的黑太子又渡海開啟了百年戰爭。而且打的法國佬丟盔棄甲(當然如天涯明月刀而言,凱撒和黑太子的勝利並沒有取得征服成果)

其他想到再吐槽。。。。


看看Wrong way的那個回答,對比這個回答,這賬大家自己算哦~

戚繼光是與拿騷的莫里斯齊名的軍事家,一個開創了荷蘭體系,公認是現代西方軍事系統的開創者.一個是中國系統的集大成者,改革了古典教範,把戰術群帶回到中國系統中來。猴子是哪根蔥?上得了這個檯面?

當然,客觀的談,對於戚繼光是否能與莫里斯相比,兩人是否相當,美國學界的意見與英國學界不同,他們有些人並不贊成這個觀點。

他們認為兩人不是一個檔次,戚繼光是總結多,發展有但是少。拿騷的莫里斯更高一些,依據就是,莫里斯開創了一個近代意義上的體系,雖然也有借鑒自瑞士人的戰術,但畢竟開創性多,極大的影響到後來的歐洲各個軍事系統。

坦白講,這個觀點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無論怎麼說,至少這兩個人是一個層面,比較的是誰比較高,誰比較低。猴子連上這個檯子的機會都沒有啊~!

關於西方和中國在17到18世紀的軍事水平問題,看這個:

17世紀的西方相比中國有哪些軍事上的優勢? - 經略幽燕我童貫的回答

咱家的觀點很明確:

莫里斯和戚繼光是否一個檔次,也許有爭議。但兩個人接近同時代,在各自的世界中都是一流的軍事家,這個應是毋庸置疑。至於誰更高,那是另外一個問題,至少兩個人有一個相比的背景(註:莫里斯一生中只打過兩次野戰)

猴桑論政治是好手,論軍事恐怕是相當一般,一生中能拿出的戰績是成色不太好看的小牧-長久手之戰。該戰咱家不詳細介紹了,直接告訴大家結論:

這一戰役打得相當差,簡直可以用稀爛兩個字來形容,而且在戰術上基本可以說是失敗了。

從軍事角度而言,逆向行軍射擊法的發明(這不是莫里斯本人的發明,而是他表兄的發明)直接導致線式體制的發展,莫里斯改革之後的步兵陣型從方陣系統中拉長,開始了線式戰爭的時代,這是荷蘭體制的創舉。

但同時也要注意到,即使沒有逆向行軍射擊法,也未必不會出現類似線式體制的步兵陣型。最典型的就是中國體系里的「疊陣」。相關史料請自行參閱《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1》。

(來做個遊戲好不好?試試這段話怎麼斷如何?如果連基本史料都不掌握,連這麼點基本功都沒有,就不要談軍事史了,你的基本功還不入門。

「璘閱兵河池以新戰陣之法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弓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敵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並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替之遇更替則以鼓為之節騎出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兵退謂之疊陣」)

當然,有些同志可能感覺這個說服力不夠,那麼我們看這個如何?

「前校三陣,步兵三十七部,合一萬三千五百人。第一陣九步,長一里二百七十步(計六百三十步);第二、第三陣亦如之。中校五陣,步兵九十二部,合一萬六千人。第一陣一十九部,長三里二百五十步,計一千三百三十步;第二陣二十一部,長四里三十步(計一千四百七十步);第三、第四陣亦如之;第五陣一十部,一里三百四十步(計百七步)。後校一陣步兵二十一部,合一萬五百人,長四里三十步(計一千四百七十步)。右校沖騎二陣八部,合四十騎。第一陣五步,左右各抵隊,長一里三百四十步(計一千步);第二陣亦如之。第三陣六部,長二里一百二十步(計八百四十步);第四陣亦如之。左校四陣,與左校同法。前校三陣之中,二處各虛三十四步(計六十八步),左內都厚一百七十步。中校五陣之中,四處各虛三十四步,計一百三十六步,虛實都厚二百六步。後校一陣,都厚三十四步。左校沖騎亦如之。中一處虛六十八步,虛實都厚二百四步。右校沖騎亦如之。左校四陣之中,三處各虛五十八步,計二百四十步,虛實都一里一百二十二步(計四百七十二步)。右校亦如之。中校之首去前校之末一百五十步,後校之首去中校之末一百二十步。自前校之首到後校之末,虛實共厚二里六十步(計七百八十步)。自後校之首,左右校沖騎之末一百五十步。自左校沖騎之首到右校之末,虛實共厚一里三百一十六步(計六百七十六步)。右校沖騎到左校之末亦如之。左右校角,各去中校角一十步,計二十步在內。左右校第一陣、第二陣,與中校齊頭(以向中校巡各一部為準,外府高於中校六十步),左右校角第三、第四陣,皆掩一百在中之後。統成一大陣,彎長七里二百三十步,計二千七百五十步。」


---《虎鈐經 卷九
長虹之陣》

許洞在書中的「長虹之陣」篇幅較長,而且似乎有很大的數字和文字錯漏問題。例如,他描述的「第一陣九步」似乎應為「第一陣九部」,如此才能和後面的每一陣的隊形組成聯繫起來。他的陣法編製單位數字也頗為混亂,前陣中步兵37個單元,兵力13500人,似乎一部兵力約364人。而按後文的中校步兵92部共計16000人來反推,則一部兵力似乎應為約173人。此外,在其前校三陣中,每陣有步兵9個單元,總計應有27個單元,與其文中描述的37個單元相差太大,而且解釋不通,似乎37應為27之誤。同時沖騎兩陣八部,則1陣為4部騎兵,但總兵力卻只有40騎而已,難道騎兵一部只有5騎?這顯然有問題,假如按照他在「重霞之陣」中10單元騎兵共計5000騎來算,1單元騎兵符合宋代1指揮的編製為500騎。這就與「長虹之陣」中描述的後陣步兵21單元10500人完全相合,一單元正好500人,符合1指揮的編製。


可見,此陣形的文字記載,由於流傳久遠,因此錯漏謬誤甚多。與陣圖相配合來看,有些部分甚至到了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步,因此我們不能全部分析解釋勘誤,而只能看其大概。


由前文描述,我們不難知道,該陣形分為前、中、後、左、右五個部分。其中,前校一共有37個步兵單元(註:疑為27之誤),總兵力13500。前校又分三個陣,則每陣為9個單元展開。中校有步兵92單元,合計16000人,分為五陣。其中第一陣19單元,第二陣21單元,第三陣和第四陣也是21單元,第五陣10單元,總兵力16000人。後校只有一陣,有步兵21單元,兵力10500人。


此外左右兩校各分兩個部分,但是其具體計算方式似乎非常混亂,而且兵力只有40騎,明顯不符合常理。我們按照「重霞之陣」中10單元騎兵共計5000騎的演算法來校正,則左右兩校應有4000騎的兵力,一單元恰好500騎,符合宋代的指揮單位的編製數字。


由此我們計算可知,該陣形總兵力為前校13500人,加中校16000人,加後校10500人,加左右兩校共8000人,總計步騎兵力共計48000人整。其中步騎比為5比1。考慮到宋代大部分時期軍馬比較匱乏,騎兵番號並不見得都有戰馬配備。南宋的騎兵番號甚至基本都是空額或者實際以步兵充任。這個比例可能只反映某些理想中的情況,或者特殊背景下的情況。


根據以上描述,我們復原了該陣的陣圖如下:

(注意,這裡咱家的圖上文字有錯,該圖為「長虹之陣」,而非「重霞之陣」,正式出版物中已更改。)

以中校為例,步兵中校五陣為5個作戰子序列。每一陣後排與下一陣最前排距離為34步(約51米)。每一陣本身的厚度為206步減去136步後除以5,則為14步(約21米)。每一陣寬度為1330(約1995米)到1470步(約2205米)不等。其他各校的情況皆可以此類推。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該陣形將部分分組為左右前中後五個作戰序列。騎兵在兩翼,步兵主力在中央。步兵主力分為三個作戰序列(校),每個作戰序列又有一定的子序列(陣),且總體呈現橫線展開的部署形式。其橫向展開的部署有一定的長度但又不過於漫長,有利於防止敵人採用更長的隊形來包抄側翼。左右兩翼部署了前後兩個騎兵作戰子序列,保留了進攻和防禦的兩種可能。


從陣形縱深來看,該陣形縱深總計有9個作戰子序列(前校3陣,中校5陣,後校1陣),具有一定的縱深厚度。陣形前後之間保留了隊形調整的間隙,既利於前校不利時向中、後校靠攏;也有利於前校有利時,中、後校越線向前突進加大進攻壓力;同時也保留了前、中校之間互相輪換的可能。這些預留的空間體現了該陣形的靈活性,但對指揮官的戰場感覺和臨陣指揮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但是,並不是說中國體系有特點,就沒有劣勢。中國體系在近代以前曾發展到相當的高度,但在近代以來畢竟是一個落後的體系,之後的發展明顯慢於歐洲,這是事實。

我們不能因為後來發展落後了,就說以前就根本不行,也不能因為以前有過同時期的高水平,就不承認後來發展確實慢了這個事實。

這兩個態度都是不將歷史唯物主義的,是不客觀的,不就事論事的。

咱家就更到這裡吧,其他零散的話講起來也沒啥意思,咱家還不如去填坑呢~

再做個廣告: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30r.1.14.15.waPmn9id=43964171156ns=1abbucket=14

34塊錢買不了吃虧!34塊錢買不了上當!只要34塊錢,你對古典軍事的認識就可以上一個檔次,折扣賣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節選:


對中國古典軍事問題研究事實上有一個薄弱環節,或者說是不完備的地方,那就是對軍陣的理解是生硬和死板的。研究者往往只是從軍陣的角度去理解軍陣,從靜態的角度去理解軍陣。這個理解是明顯錯誤的。以陣來說陣,而不能把軍陣放到軍事系統里去理解,去擺好它應該所在的位置,自然就不會得出符合事實的結論來了。


從以上幾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歷史上沒有脫離軍事技術和軍事裝備的陣型,也沒有能脫離軍事技術和軍事裝備所形成的具體戰術的陣型。陣型從來都是戰術的附屬產物,而不是反過來。先有裝備,然後有技術,之後有戰術,然後才是陣型。如何使用陣型,就是所謂古代兵家秘而不宣的法。簡而言之即為陣法,這才是古典時期軍事系統的核心素質所在。把這個問題的思路理解清楚了,研究中國古代的陣法問題,才算走上一條正確的系統性的理解道路。


在通常討論這類問題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有一些通常習慣性認識。例如我們常常會說如果我們要布設陣型,那麼「兩翼應是騎兵,中路應是重甲和強弩」。這種認識當然不能說是錯的,但事實上其實這不是一個規則也不是一個法則,這種布置法式是可以被打破的。


比如,在《宋史》中有兩位名將的本傳中,都明確記載了他們是以騎兵居中,而以步兵居兩翼的部署,這種部署完全打破了我們通常認識的陳規戒律。


史見:

方郾城再捷,飛謂雲曰:『賊屢敗,必還攻潁昌,汝宜速援王貴。』既而兀朮果至,貴將游奕、雲將背嵬戰於城西。雲以騎兵八百挺前決戰,步軍張左右翼繼之,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孛堇,兀朮遁去。


——《宋史·卷三六五》


(蒙)兵退,(曹)友聞謂忠義總管陳庚及當可曰:『敵必旋兵攻雞冠隘,宜急援之。』既而(蒙兵)果以步騎萬餘攻隘,庚以騎兵五百直前決戰,當可將步兵左右翼並進,王資、白再興又自隘出戰,蹀血十餘里,兵乃解去。

——《宋史·卷四四九》


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布置?為什麼會反其道而用之?這恰好說明了陣型的靈活性,以騎兵居中以步兵展開兩翼的布置,表面上是違反常規的,但曹友聞和岳飛偏偏這麼做了。這種陣型布置也並不是偶見。同時代,劉錡、楊存中、王德等人在紹興十一年組織的柘皋會戰中,也有類似的部署。楊存中、王德把持大斧等重兵器的重步兵在兩翼展開,如牆而進打垮了金軍最強的兩翼騎兵拐子馬,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插圖18:宋甲[微軟用戶1] )


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是不能僅僅從表面去看軍陣,更不能從靜態來理解軍陣。什麼時候能理解到軍陣的關鍵不是軍陣本身,而是具體使用的方法,什麼時候來研究中國古典軍陣才算開始上路。


在開戰以前,誰也不知道對方的戰術部署會是什麼樣的,預備隊會如何使用。但是,優秀的將領會根據敵人的作戰習慣和兵力部署,以及開戰前對戰場的偵查,還有開始對抗以後的戰場局勢,來決定自己所應該採用的戰術策略。


指揮者如果使用步兵,那麼步兵該如何組織隊形?如果使用騎兵反擊,那麼到底是應該派騎兵從外圍繞過去?還是應該派騎兵從正面步兵中間突然衝出去?在騎兵運動的時候,步兵該如何配合?在步兵的掩護下,騎兵應該做出什麼樣的戰術動作,威脅到敵人?


在作戰時,如果指揮官想快速使整個軍隊作出符合自己意圖的響應,這些具體的戰術布置的內容,也就是大型軍陣訓練的核心所在。作為野戰軍,如何在各自單位的配合下,打出既定的戰術部署來,也才是軍陣訓練的精髓所在。


也就是說,除了具體的軍陣之外,真正核心的部分,最重要的部分,是陣法,即使用的方法。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如何展開隊形,如何調度部隊,如何發揮兵力兵器的優勢克制不同的對手。這才是每個優秀將領最奧秘的部分,也往往是他們秘而不宣的部分。


陣法陣法,關鍵是看「法」,而不是看「陣」。有軍陣的戰術隊形而沒有使用方法的調度訓練,那就很容易被對手捕捉到防禦的弱點,這才叫死板。而沒有戰術隊形,則根本無法有效地進行調度組合,一擁而上自然也就是一鬨而散了。兩者必須加以結合,有戰術隊形為基礎,以調度方法為核心,這才是「形而上」的道理。


就好比舞蹈一樣,舞蹈是有具體的舞蹈動作的,而一整套舞蹈則是由多個舞蹈動作組成,最開始的舞蹈動作是靜態的。但是舞蹈之所以要成為舞蹈,是開始之後就要有各種動作的連續變化。否則要老是維持一個動作,那就不稱為舞蹈,而應該稱為人肉雕塑了。同時,作為不同的舞蹈家,都有自己的編排思路和習慣,由此表現出來的舞蹈就有了各種各樣的變化。

這也就是陣法可以被當成軍事藝術來理解的根源所在,因為它們都有需要臨場發揮編排的創造性成分。將指揮者的具體意圖予以實體化,要有表現和記錄的載體,這種載體就是陣圖。


陣圖體現的是各種戰術部署意圖。很多時候,軍事的指揮者為了掩蓋自己的戰術意圖,往往初始的兵力的分布是規律的平衡的,甚至具有幾何上的對稱意義。但這麼做的真實含義,是為了迷惑敵人的判斷,不讓敵人根據自己的部署來猜測自己的戰術意圖,同時保留針對敵人的戰術部署來進行調整的可能。在雙方進入對抗階段以後,根據戰況的發展,指揮官才會逐步的投入預備隊。將預備隊從預備地域調出,執行自己的戰術意圖,這一點在我們前述的案例二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除開開始的戰術隊形以外,陣圖並不是以初始的陣型狀態從頭到尾維持不變的。陣圖作為戰術決心的具體部署意圖的體現,表現的是針對什麼情況,指揮官要將隊形調整成這樣。也就是說,陣型不是擺出來的,而是在對抗中打出來的,是根據敵人的戰術部署而針對性調整採用的。


例如,在前文所提的坎尼會戰中,假如漢尼拔一開始所部署的陣型就是一個兩翼前突中央凹陷的弓形陣形的話,那羅馬人會和歷史上他們所採用的作戰陣形一般,冒著擺明的突出兩翼的威脅,去往那明顯很容易被包圍的凹陷中央進攻嗎?很顯然,任何一個有實際作戰經驗的軍人,乃至一個明智的讀者,都絕不會犯這種明顯的錯誤:放著漢尼拔突出的而薄弱的兩翼不去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進行圍攻,而傻乎乎的直衝被兩翼包夾的中心凹陷陣地而去。


正因為如此,陣形本身所體現的,是指揮者所決定在某個時間點應該採用的作戰隊形,而這個時間點是隨著戰局的發展而變化。這才是指揮者在戰前要「點陣圖」的原因,因為會戰之前「點陣圖」的過程,體現的就是指揮者的戰術決心。


(插圖19:宋甲[微軟用戶2] )


「是夕,敵聚火圍城四隅,臨西北呼曰:『爾非總管廳點陣圖者邪?爾固能軍,乃入我圍中,今復何往!』」

——《宋史 卷二八九》


但事實上,後代的研究者往往只看到陣圖本身,而無法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因此就容易出現學習陣法徒有其形而無其神的情況。民間的文藝工作者更是繼續從娛樂化的角度出發進行編排,加入各種厭勝類型的元素,更使得陣圖和陣法成為玄而又玄的各種「秘法」和「罩門」了。


總而言之,軍陣、陣圖、陣法,綜合起來即為軍隊的綜合素質,是對軍隊單位編製的合理使用指導原則和實操措施;是不同戰術部署的載體和軍事藝術的源泉;是古典時代作戰的核心內容。其核心的調度法(陣法)一直到歐洲近代史上的線列戰爭時代都有著巨大的決定性的意義。而這種調度法在古典時代則是軍事指揮官最核心的價值,這一點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都應屬公論。

例如:

(郭)逵慷慨喜兵學,神宗嘗訪八陣遺法,對曰:「兵無常形,是特奇正相生之一法爾。」因為帝論其詳。


——《宋史·卷二九零》


(岳飛)戰開德、曹州皆有功,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

——《宋史·卷三六五》


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品。

——毛澤東《論持久戰》


「在緊要行動的關頭,理論往往令人感到難以運用和不可捉摸,因為此刻單靠理論是很不夠的,比理論更重要莫過於以為久經考驗的勇敢沉著的將軍在戰爭實踐中所表現出的軍事天才和洞察力。」

—— 安托萬·亨利·約米尼《戰爭藝術概論》

~~~~~~~~以下是下一本的內容,想看全本?準備好鈔票咯~~~~~~~~~~~~~~

收復建康的戰役組織分析

何謂戰役組織?戰役組織是軍務作業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把整體的戰略構想落實到戰役布勢這個過程中的工作。在戰役組織中,涉及到後勤、組織、人事、部署等多方面的問題。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規劃好戰役的進行過程,準備好需要的各種資源,是一個高級指揮員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甚至某種程度上而言是超過戰場指揮能力的更重要的能力。


進入近代之後,由於建立了「總參謀部」這種軍事組織實體,相當大部分的具體的細節工作可以交由總參謀部來進行負責搜集分析並提出意見。但在古典時期,軍事工作的複雜程度和信息的傳遞速度,還不足以刺激出現近代性質的參謀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戰役組織的工作基本依靠高級指揮員(以及他的幕僚).


戰役組織過程中,需要指揮者能識別整體戰略構想的重點和非重點,從而能集中主要的軍事資源在重點,以次要的軍事資源來應付非重點。如果他識別不到重點,就自然無法保證在重點目標上投入絕對的主要資源,自然也難以保證戰略構想的落實了。


我國的古典兵學,雖然並沒有明確地把戰術、戰略、大戰略這些軍事工作的不同層次的概念和關係區分清楚,但是由於軍事活動規模大,對抗實踐內容豐富,所以積累了大量的案例和經驗,為古典軍事理論的升華抽象提供了豐富的營養。這些經過升華和抽象的軍事理論中,充滿了大量的樸素主義辯證法的內容和對久速、利害、多寡、主客、大小等不同概念的辨析。


這些相對的概念、「奇正相生」的轉換邏輯、樸素主義辯證法的反覆辯難,本質上是一整套理論工具,便於指揮者能識別戰役組織中的不同內外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優秀的軍事工作者能使用這些理論工具,在不同的規劃實施階段進行定性分析,在不同階段中找到戰役組織工作的重點。只有識別出重點之後,才能抓住重點牢牢不放,最終掌握戰略行動的主動權。


從這次戰役來看,宋軍收復建康的行動連一個進行組織的實際指揮機構都沒有,其戰役組織自然就等於沒有,自然也就談不上掌握戰略行動主動權了。這次戰役名義上的主將是被朝廷委任為浙西路、江東路制置使的張俊。可張俊既沒有實際上履行其「諸將並受節度」的職責,也沒有實際上派遣自己的軍隊與敵人交戰。他根本就沒有行使自己的職責,沒有對整個戰役進行統籌安排,沒有建立組織體系,更沒有組織發動這個地區的大量被打散的正規軍殘餘部隊,充分發揮他們兵力小但靈活的優勢與敵人開展鬥爭。可以說,這次戰役是毫無組織可言的,張俊作為作戰負責人是失職的。


相反,到是張俊名義上的部下岳飛和韓世忠等人,卻積極主動的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優勢和敵人的劣勢,堅決的與敵人展開各種形式的軍事鬥爭,在不同層次上沉重的打擊了敵人。


韓世忠利用水軍較強的優勢,在長江上堵截滿載輜重財物而顯得臃腫不堪的金軍行伍,切斷了金軍的交通線,迫使金軍不得不停留在一個非常狹小的地區而無法獲得後勤的補給。岳飛則利用部隊較小的優勢,充分發揮機動靈活的戰術運動,先後在不同地區捕捉金軍的兵力薄弱點進行痛擊,隨後又主動撤離進行下一次戰術部署,繼續捕捉機會。


韓世忠與岳飛,一個在水一個在陸,雖然兩者並沒有得到更高一級的指揮協調,但兩者的作戰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前堵後塞斷絕敵人通路的口袋,如果能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支援,並對他們的行動進行協調,那麼我們認為當時是很有條件和可能對金軍造成更大的打擊的。


如果有一位具有戰區戰略眼光的高級將領,進行整體的戰役組織的規劃,那麼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例如,他以三萬到四萬的生力軍及時投入作戰,從鎮江向建康方向貼上金軍與其築壘對峙,限制其行動,並對韓世忠和岳飛的行動進行組織協調。由韓世忠在鎮江與建康附近的江面堵截金軍,由岳飛從建康和鎮江南部騷擾金軍,與金軍後衛部隊進行纏鬥。在進行這些作戰的同時,主力部隊拖延決戰,延長與敵人的對峙時間,盡量長時間的將敵人限制在鎮江、建康一帶的地區。敵人攜帶大量搶掠而來的輜重,在與宋軍主力對峙的情況下,必然無力進一步進入新的地區獲得補給。只要注意避免過早的決戰,那麼在長江邊上殲滅性的打擊金軍一部,乃至沉重的打擊金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金軍最先選擇從鎮江而不是建康方向撤退,我們認為從戰略上來看是很正確的。作為一隻機動性較強的軍隊,其後勤供應勢必依靠就地徵發或沿路搶掠,才能維持比較高的機動能力。一旦軍隊停止運動,必將在短時間內失去補給來源,逐步陷入衰弱。在撤退的路徑上選擇原路返回是非常不適宜的,因為來路早已殘破不堪,無法給大隊人馬提供必要的後勤補給。


同時,宋軍的各只部隊都處於他們的背後,如果沿著原路撤退,那麼這些宋軍部隊一旦得到有效的組織,就很容易以比金軍更快的速度提前控制必要的道路,遲滯他們撤退的進程。


此外,金軍的指揮官並不掌握對行軍道路的沿線進行有規劃的就地徵發的後勤技巧,這給他們的行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例如,在進軍和進攻時,如果預先規定只對交通線一邊的地區(左邊或者右邊都可以,但原則上只允許徵發其中一邊。)進行徵發來保障軍隊的補給,那麼在一旦遭遇不利,同時又沒有其他的交通線可以撤退的情況下,至少他們還能利用進攻發起的交通線來撤退。因為這條道路還有一半的區域沒有被徵發過,是一個潛在後勤補給比較豐富的地區。但在歷史上,由於金軍進軍過程的沿路抄掠,這種有組織的後勤徵發基本無法開展。


綜合以上幾個原因來看,由於金軍如此的缺乏遠征的經驗,他們要保證撤退的順暢,必然要重新選擇一條路線,進入一個新的地區,通過搶掠來取得補給的供養,從而保障軍隊的運動能力,同時避開宋軍殘餘部隊的騷擾。只要他們的隊伍還能保持運動,那麼他們是不會那麼容易被宋軍捕捉到自己的意圖和行動方向的,因為他們的行動具有無限的可能。


戚繼光最大的軍事功績不過是剿滅了一群海盜而已。在中國名將群里,連100名都排不進去啊。

不好意思,看到這句話,有點忍不住。

戚繼光將軍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軍事天才和偉大的軍事家,居然被說連100名都排不進,真是有點強行裝逼求人打臉的節奏。

戚將軍招募貧農和工人為兵,訓練出令在中國邊境興風作浪十餘年的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戚繼光以一己之力創造出這支戰力超群的部隊,並得後人以他的姓氏命名。請問全中國歷史上有幾支部隊可以以主帥的名字命名?讓金人望而生畏的岳家軍,讓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唯二而已。如果戚繼光只能排在100名以外,請問岳武穆是什麼水平?

戚繼光自行研發出了天下聞名的鴛鴦陣,這是在冷兵器時代,和李靖的六花陣、孫臏及諸葛亮的八卦陣並稱的天下無雙、萬古流傳的陣法,如果戚繼光只能排在100名以外,請問李靖、孫臏和武侯是什麼水平?

戚繼光在解決倭寇之患之後守護邊防多年,蒙古人不敢來犯,並以自己的士兵修復長城。我記得上一個一邊守護邊境一邊修補長城的將軍是蒙恬。如果戚繼光只能排在100名以外,請問蒙恬是什麼水平?

戚繼光還有自己編著的兵書和詩文集(以下來自維基百科):

戚繼光著有軍事名著《紀效新書》,涵蓋了兵員選拔、訓練、武器、陣法、律令、行營、兵法等多個方面
戚繼光著有《紀效新書》十四卷、《練兵實紀》九卷、《將臣寶鑒》、《蒞戎要略》、《武備新書》和詩文集《止止堂集》等。

以我區區薄見,縱觀中國歷史,軍事實力不弱於戚繼光的,除了北宋武廟七十二人、岳飛狄青、劉基道衍于謙徐達藍玉、孫承宗袁崇煥到近代的粟林彭劉朱,也就86個人,清史我一竅不通,但恐怕也跳不出14個人。所以恐怕說戚繼光排不進100的,歷史和數學都是體育老師教的。

猴子本人最強大的武器,是其世界級的口才和對局勢極其準確的判斷。論綜合實力,作為一國之君的他自然會比戚將軍強,但要說軍事實力比戚將軍強,就像說喬丹的籃球水平比貝利的足球技術強一樣可笑。說豐臣家為日本強盛奠定了基礎,直接無視德川幕府和明治維新對日本發展的影響,也真是呵呵了。

順便說一下,大明王朝雖勝,也不大光榮。因為日本是入侵者,不得朝鮮原住民支持,所以失敗是情有可原。

這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按這個邏輯,抗美援朝的勝利也不光榮,抗日戰爭的勝利也不光榮,簡直沐猴而冠,價值觀之扭曲簡直嗶了狗了。


謝邀。

  • 戚繼光,一個1528年出生的天蠍座,生於世家,是個官二代。

其祖宗戚祥是跟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所以世襲官位。戚繼光一生業績卓著,是著名的抗日藝術家、倭寇終結者、謚號武毅,位封少保。

  • 藤吉郎,後來得名『豐臣秀吉』,一個1537年出生的白羊座,出身貧民家。

江湖混混,專業小販兒出身,後投奔大老闆織田信長。一生最後業績卓著,取信長而代指統一了日本。

這倆人,在歷史中沒有正面交手,但要讓我對比,我就直說答案吧:

要打仗、戚繼光會勝!

原因待我慢慢道來:
題主問的是整體軍事戰略水平綜合素質軍事從來都不只是戰場上武功和計謀的較量(將領素質),更是士兵能力的較量(軍事訓練)、裝備水平的較量(軍事科技)、後勤能力的較量(政治和經濟)。要對比二人,大致看來豐臣秀吉更善於政治,而打仗不如戚繼光。(但其實戚繼光也很善於政治,這點後面我們再說)

那時中日的兩次大的交手是嘉靖年間的「抗倭戰爭」、和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可惜啊,前一次的時候秀吉太年輕,在日本工作也不錯,沒到我國來挨戚少保碾壓;後一次的時候戚繼光已被罷職回家了,辭世與老家了。只有他留在「薊州」「昌平」「保定」的戚家軍在朝鮮領土上與秀吉手下的武將作戰,可看做是二人的間接交手。

來,這麼講比較好懂好玩:

我來大開腦洞,橫向對比一下二人。因為戚繼光年長9歲,又發家更早(28歲提任參將),而當時明帝國,國力軍力隨便碾壓日本任何政治軍事勢力;所以為刨除歷史形勢、經濟和政策條件的影響,我們來想像如果兩人在【同年齡】時對陣作戰,會是怎樣一種結果。比如說,1564年打「仙游之戰」的戚繼光,其對手是1573隨信長攻打『淺井長政』的秀吉。

我們來順一順發生了什麼:

【岑港之戰】

  • 史實: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29歲的戚繼光是一個參將。那時的他與可能是同期明朝武將里武功最高的總兵『俞大猷』一起參與了「岑港之戰」。其時,明朝著名的海盜頭目『汪直』已經被胡宗憲扣了,但是汪直余部還在岑港那邊的島上搞搶劫。汪直何許人也?日本的軍火進口、明朝的非法出口,都多虧了他,他是當時整個海盜(武裝走私)組織的頭,是成為了海賊王的男人。

《明史》戚繼光傳:

三十六年,倭犯樂清、瑞安、臨海,繼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尋會俞大猷兵,圍汪直餘黨於岑港。久不克,坐免官,戴罪辦賊。

此戰耗時半年,明軍以上萬大軍打假倭一千武裝走私軍,最終明軍傷亡三千餘人,敵軍以險據守,傷亡不到千人,還跑了一半。戚繼光和俞大猷都是猛人,一隊人死了另一隊堆上,冒死強攻,奮力酣戰,這對於當時明軍的慫性來說已經很厲害了。終於是駐守在岑港的倭寇抵禦不住戚繼光與俞大猷的進攻,乘船潰逃。其實當時的汪直兒子『毛海峰』率領的千餘人,裝備比起同時期日本的地方軍隊勢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而且長期搶掠,非常善於海陸兩棲作戰。而戚繼光還沒有戚家軍,俞大猷有訓練過的『俞家軍』,但訓練素質和裝備相對不行。倆人拼死拼活,打出了明朝抗倭歷史上最慘的勝利,以多換少非常虧本,還被朝廷怪罪。

  • 對比:

29歲的秀吉在『織田信長』的公司里供職,正是信長提出「天下布武」的思想開始對日本的統一戰爭之時。嘉靖老闆讓戚繼光抗倭、但是信長老闆讓秀吉蓋樓。前一年,1566年底,信長攻打美濃的齋藤氏,織田軍的戰術要點是在墨俁修築進攻堡壘。建城的工作就是秀吉來負責。

雖然所謂「墨俁城」只是一個木頭山寨,但這裡可以顯現出秀吉優秀的協調能力和後勤運輸以及統籌能力。秀吉先將建築堡壘的木材運往上游,然後用木筏沿著河流運送下來。然後利用了當地野武士,在一夜之間就造好了一座墨俁城 ,號稱「墨俁一夜城」。可見修防禦工事秀吉是相當可以的。

  • 猜想評論:

岑海之戰已經是明朝打過的相當艱巨、相當傷的硬仗。如果秀吉來做毛海峰的位置,估計戚繼光和俞大猷更討不到什麼好。29歲的戚繼光還要經歷岑港之戰的「慘勝」,經歷被朝廷治罪的難過,經歷明軍被倭寇虐殺的無奈,路漫漫。此時的秀吉和戚繼光都在是青年,水平不可分明。

【台州之戰金崎殿後】

  • 史實:

這一年33歲的戚繼光,在之前明朝慫得不行的抗倭戰爭中,想通了一個道理:『創業最核心的,是團隊』。於是,他訓練了著名的『戚家軍』。戚家軍有著如下的幾個特點:

1,選拔標準極高,只要又有肉又有顏的
2,訓練極其嚴格
3,裝備精良戰術先進

這不是開玩笑的,在之前數十年的倭患中,明朝軍隊見到日本鬼子或者中國海盜的第一反應,就是潰逃。日本浪人的近戰能力和武士刀,在擊破明軍陣線、砍腦袋砍胳膊腿這件事上非常好使。然而,1561年,當日軍進犯台州,戚繼光在浙江新河、花街、上峰嶺、長沙等地迎戰,發生了奇蹟:連續九次大敗倭寇,而且戚家軍 幾 乎 沒 有 傷 亡 ,史稱「台州九戰九捷」。

WHY?因為戚家軍太強了,太克制倭寇的戰鬥方式了。

台州之戰在倭寇登岸,劫掠寧海為起點。戚繼光帶兵迎戰。倭寇還是倭寇,明軍還是明軍,在倭寇先鋒部隊的眼裡,對面還是一幫砍砍就會潰散的兵油子。結果當他們衝到了跟前,發現形勢不對...對面的對手站成了這樣:

這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鴛鴦陣。

戚家軍擺出了奇怪的陣型和武器,比如說狼憲,就是南方老百姓打群架使用的大毛竹改編而來,戚繼光在前面裝了個鐵尖兒,還保留了濃密、硬而柔韌的竹枝,這東西一掃一擋確實讓一米左右的武士刀砍不近身。而且人家武士從小練好多年刀法,咱狼憲幾乎不需要任何訓練和技術要領,就靠蠻力揮——然後當倭寇被毛竹劃一身血道子,大受干擾,後面的長槍手衝上來一槍戳中,再後面的刀叉手上來補刀。此陣無比流氓,幾乎無解。

戰場不管流氓,只有勝敗。戚家軍在寧海與倭寇前鋒進行小規模遭遇戰,大敗敵軍,只輕傷兩人。之後倭寇佯攻新河,後來又主攻台州,都被打成孫子。到1567年,不惑之年的戚繼光被調任薊州練兵之前的六年時間,他碾壓了無數倭寇的進攻,沿海倭寇無人不知戚家軍,與戚家軍作戰沒被格殺的,最後基本都是這麼在逃:

而且鴛鴦陣還有變陣,根據戰場變化有適合追擊的、適合小規模巷戰的、適合對戰騎兵等各種花樣玩兒法,保證對手滿意。比如基本的鴛鴦陣是十一人的單位:

但如果地勢狹窄,就會變成這樣:

《明史》戚繼光傳:

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慓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又以南方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制陣法,審步伐便利,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軍」名聞天下。

而33歲的藤吉郎,也打了一場有名的戰役,叫做金崎撤退。

那時的織田信長跟基友德川家康一起去假裝玩耍,半路偷偷跟親家淺井長政勾兌,說一起滅了朝倉吧。結果最後淺井還是講了義氣,跟世家朝倉一起反過來打織田信長。信長菊花一緊,說完蛋要死要死,趕緊撤吧。撤退要有人殿後啊,哥兒幾個你看我我看你,結果猴子(秀吉)就跑出來搶了這個苦差事。在一個叫做金崎的海角,秀吉帶著幾百人,就要在此抵擋朝倉三萬大軍。

開始時秀吉先是命步槍隊躲在鹿砦里射擊逼退充當尖兵的小部敵軍,但不出擊,拖到了天色漸晚,大家抹黑打。當他得知朝倉已抵木芽嶺且派出了先鋒部隊進攻時,不知他是不是看過三國演義,做出了一個類似「空城計」的設計。首先在全城點燃篝火,插滿旗幟,但是城裡沒有人,軍隊悄悄退出城外,埋伏在小樹林里。越前的先遣部隊計劃晚上摸到城下第二天攻城,結果這時秀吉在樹林的伏兵突然出現在越前軍的側面。因為有戰鬥力高擅長在樹林里砍人的野武士,和織田老闆留給他的火槍,秀吉軍將敵軍打得潰不成軍。小勝一陣之後,秀吉非常雞賊並不戀戰,立即率領大家棄城逃跑,結果天亮時對方叫上了所有兄弟,準備周全,到來城下來碼架,才發現金之崎已成空城。

之後秀吉邊打邊撤,利用山地優勢不斷埋伏敵軍,然後繼續跑;打打跑跑,終於幹上了德川軍,又和德川軍一起被一路咬屁股,雖然被打成了孫子,但是終於還是活了下來,也成功地掩護了信長的絕大部分部隊撤退。這一戰計謀多端,捨得有度,秀吉的戰術水平還是可圈可點。

最關鍵的是他這個人的投機意識和人格魅力的體現。

殿後是非常危險的累活兒,但是如果成了,就會大得信長的青睞,一躍成為力挽狂瀾的功臣。這裡他主動請纓,一下就讓老闆覺得:嗯這是個好員工。也讓其他人覺得他除了會拍馬屁,也是有些業務實力的。另外就是秀吉的戰前動員:大軍撤退後秀吉命全軍在腦門貼白色的三角,扮成日本的亡靈,另外還掛起一大旗,上書「南無阿彌陀佛」,一是嚇唬敵人,二也是忽悠大家不畏死亡,捨身取義。估計這裡也是有一段非常振奮人心的演講的。

猜想評論:

自從戚家軍這個產品問世,就在中國沿海壟斷倭患市場,彪悍尿性,舉世無雙。從嘉靖三十八年(1559)開始,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這七年間戚家軍共計十三次出站、十三次戰勝、每次都是大潰或全殲敵軍、最小傷亡2人輕傷0人死亡、最大傷亡無非69人,敵我傷亡比例平均在30:1!
這是一種怎樣的完勝,怎樣的碾壓,你感受一下。請聽題:幾千個人帶著刀劍衝過來,回去的時候不但東西沒有搶到還死得只剩一半兒的人了,而對方只傷了小几十個,求倭寇的心理陰影面積。

如果在新河、花街,戚繼光不是迎戰相對來說無組織無紀律的倭寇,而是去「進攻」抱有必死決心的織田殿後部隊,那麼決計不會獲得那麼成功的戰果。首先作為織田大軍生存的希望,秀吉部隊裝備極其精良,殿後部隊怎麼個打法可以參見電影《集結號》。其次,秀吉部隊抱著必死的決心,士氣不像上岸的倭寇,受到嚴重打擊就會迅速崩壞。那麼估計戚繼光這種幾乎無傷亡的勝利,是不會發生的了。

但是,(但是後面總是重點)如果在如果追趕秀吉的不是淺井和朝倉家,而是戚繼光;如果不是足輕、長柄足輕和少數的火槍,而是裝備詭異、戰術流氓、紀律嚴明的戚家軍呢?除了火槍伏擊,因為冷兵器裝備和戰術上的剋制是相當明顯的,秀吉根本沒轍。即使在山地里遭遇了秀吉軍的埋伏,也會立馬變換鎮法,化整為零以隊為單位作戰。那估計,秀吉就要完蛋了,織田的""大軍""估計也要完蛋了。

此時的秀吉,雖然也是一個非常具有膽識和計謀的武將,但畢竟還是實力不行;抗倭時代的豐臣秀吉,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條件下遭遇戚繼光,是絕不可能討到任何一點便宜,一定完敗的。

【本能寺信長之死北蠻韃靼作戰】
我寫得好累年後再更...COMING SOON!

【萬曆朝鮮戰爭】
COMING SOON...!

=============粗線===============

大家過年好!猴年大吉~

有謬誤或不符請不吝賜教,
本文章保留權利,
以及安利自己的微信號~

http://weixin.qq.com/r/lUj64s-EZJIbrYuB9x2H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反對 @蒼月小心的說法。你認為@王威 的閉環邏輯很靠譜,要駁他要先駁邏輯,你忽略了討論邏輯問題首先要考慮定義前提,根本是強行用「邏輯」給王威辯護。

即:列出一個事件或者一個物件的基本屬性來描述或規範一個詞或一個概念的意義。沒有統一定義,討論任何問題都是掰扯,毫無價值。

在戚繼光和豐臣秀吉的對比中,王威始終在使用他自己的一套標準偷換概念,利用中文一詞多義的特徵,將軍事家的幾個定義來回偷換。

軍事家在中文裡有兩種解釋,具有對軍事活動實施正確指引或是擅長具體負責軍事行動的實施的人。在英文中一個叫strategist,一個叫militarist。再細分還能分Military theorist,軍事理論家,哪怕你一場戰爭都沒打過在軍事研究上有突出貢獻,在中文語境里同樣能被稱為軍事家。

前者針對戰略,後者針對戰術。前者是帥,後者是將。

討論軍事水平不能將前者和後者比較——毛澤東和彭德懷誰能打?不是一個定義根本無法對比。同樣克勞塞維茨的理論水平號稱西方兵聖,實戰也就just so so,是不是說他名不副實?

戚繼光和豐臣秀吉之間的對比就是這個問題,戚繼光一直作為將領,要對比就該對比二者militarist的能力。比如雙方在統一換算標準下的戰果含金量,台州之戰戚繼光打的倭寇一個頂幾個明智足輕?山崎之戰羽柴3.5w打明智1.6w,含金量又幾何?

不定義統一換算標準,討論兩個時代的將領就是耍流氓。

王威說豐臣秀吉比較強的理由是:豐臣秀吉戰果強力,豐臣秀吉白手起家打下了天下,豐臣秀吉能整合所有的政治力量轉化為軍事力量……

戰果之前已經說過沒有給出統一標準,其他哪一點和militarist相關?王威將軍事家下strategist甚至和政治家屬性混合起來強行給豐臣加分不是不行,問題是這些你總得給出一個靠得住的換算標準。更別提戚繼光還有Military theorist,軍事理論家的加分。

混淆在一起談這些屬性,完全是偷換概念,要分是非對錯只能談情懷談立場了。邏輯不是這麼用的謝謝。

最後,王威這麼談被人花式嘲諷屬於活該,根本談不上他人討論風度不好。因為沒有任何可以衡量的標準,等於不能驗錯。

波普爾《社會科學的邏輯》里早說過:人們提出解決辦法,並對它進行批評。如果對提出的解決辦法不可進行客觀批評,那麼就認為其不科學而遭到排除。

換句話說一個問題是否屬於科學問題,在於其能否被驗錯,而不在於其能否被驗證。

比如,我提出某個不可能被證明錯誤的理論「世界是上帝創造的」,那麼當我堅持這一觀點,你如何對我進行反駁?答案是不可能。所以將其判定「不科學」而排除之——這問題連驗證和思考的必要性都沒有。

王威給出的所謂定義和排名,即缺乏標準,也無討論價值。其他人討論態度有所偏激,除了部分無腦反對,大多數人都是被他不斷轉進激怒。

此人不斷偷換概念為自己辯護,討論態度極其惡劣。對大家指出他強行類比的情況下不斷刪除他人質疑,討論風格非常不堪。也就是用「我從不罵人從不污言穢語」給自己貼個討論態度好的面子。

寫這麼多,無非是我對知乎上主流抱團比音量不比邏輯,講政治正確不講實際情況的風氣有所不滿,王威的回答或許過於偏激,但是起碼在我看來,沒有部分人說的那麼不堪。甚至到了需要新開一個問題去進行人身攻擊的程度,觀點不同很正常,不喜歡可以不看,或者使勁去點反對,這是知乎提供給你們的方式,而不是批鬥。

到底是誰抱團比音量,首先談情懷還請分清,你的指責,原句奉還。順便,談邏輯請按基本法。

@經略幽燕我童貫 請嫖相點評。


本來我是不想下場的。。我是被逼的。。

今天看到一個答案在為大國師洗白,我就忍不住看了下,其鏈接在此戚繼光的軍事水平和豐臣秀吉相比誰更高一些? - 蒼月小心的回答,其內容如下:

大意是作為一個外行,答主提出用分析邏輯鏈的方法去分析了大國師的答案,得出一個結論,王威的說法是完備的,於是我看了下他總結的邏輯鏈。。

但是

且不說他直接從(1)跳到了(3)。。。。

同樣作為一個外行,我僅僅看到的這「第(3)條」的第一句話就有邏輯問題:

所謂「太閣對朝鮮的戰略在數百年後又被後人貫徹」,根本不能說明太閣的戰略對後人有影響,這一戰略不過是東北亞地緣政治的最優解罷了,就像是一千年前1+1=2,一千年以後1+1還是等於2,你不能說一千年前算出1+1=2的人就一定對一千年後的人有影響,幾百年後,日本人侵華還是走朝鮮半島這事根本和豐臣秀吉扯不上什麼結實的關係吧。。鬼都知道日本東邊南邊都是茫茫大海只有西邊北邊離陸地最近,只有魚才不會去朝鮮吧。。。

因此,「邏輯鏈」在這裡被剪斷,大國師的文字,一向是金蓮玉衣,我不敢領教,所以我沒有讀過原文,不過王威在該答案下連續評論了幾千字,大約是認同該答案的說法的,所以這條斷掉的邏輯鏈
也應該被大國師承認。
我所不理解的是,在我回復完這條評論後,該作者直接關閉了評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戚繼光與豐臣秀吉誰厲害這個問題我答不出來,但是日本戰國時期大名軍略與士卒戰鬥力多強?戚繼光對倭寇戰鬥力評價可以回答。雖然很多人討論這個話題,卻鮮少拿得出實據。這裡筆者可以從萬曆三大征中的「抗倭援朝」為中心,引列中國明季與半島李朝的書籍對日本軍隊的記載,看看

以史料可信度排比,官撰的兩朝實錄——《明神宗實錄》與《朝鮮宣祖實錄》最為權威。
,1598年10月爆發的泗川之戰。
《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三百二十八》
【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壬午朔先是倭奴分據三路,聯絡固守。我兵四路齊下,水陸並進,西路行酋已在圍中。東路亦破其三寨。中路如晉州,望晉山,永春,昆陽三四城寨相繼而,取而賊之老營,如泗川左臂,如東陽倉亦一時並焚止。有臨海新寨一堅巢耳,不意諸將輕敵失防因驚喪師,倭軍一合馬步皆逃,追奔逐北所傷寔多是役也,見敵先奔臨陣四潰全無將紀,大僨王師者,都司馬呈文,游擊郝三聘也。號令不嚴致臨戎失火,施救無策。因而避敵偷生者,步兵彭信古,茅國器,葉邦榮,藍芳威。馬兵師道立,柴登科,祖承訓,總兵董一元籌倭既無勝算,對壘益多輕率,按法定罪均無可貰。該總督邢玠分別參詔斬馬呈文,郝三聘以徇彭信古等充為事官。董一元革宮銜降府職三級各戴罪立功。】

個人關注重點是「倭軍一合馬步皆逃」這句中的「合」,其隱露出的是日本作戰部隊的戰術思維。但具體是什麼樣的戰術,中國與日本的史料現在都找不到關鍵論述,特別是日本的史學家,因為日本的「武家樣文書」格式限制,沒辦法具體描述事物面,所以倒現在對於戰國軍陣的研究所獲鮮少。

但筆者偏偏反位思考,內史中找不到,外史中焉何不試試運氣?文祿慶長兩役耗兵二十餘萬,歷時六年,縱你不記載,對手那兒肯定會留下文跡。說來也巧,筆者只花了兩天,就相當幸運的在朝鮮的史料中找到了。

【記倭陣法
黃山察訪李蓍慶。故相陽元之子也。自言壬辰之變。從軍久。熟見倭陣之法。每戰分作五陣。最先一陣當敵。則後二陣爲左右翼。繞出敵後。左右翼又遇敵相持。則最後二陣又作二奇兵刦之。敵兵無不奔潰。是一正而四奇也。又用旗只三。一曰長蛇旗。其狀狹而長。擧則軍以長蛇行。二曰雞翼旗。其狀如扇。或捲或張。張則軍左右成列。如雞翼而前。三曰燭籠旗。其狀如燭籠。擧則軍四面合圍雲。】

這則史料出自朝鮮宣祖時期的重臣柳成龍的《西厓集》,這部書不如他另一部著作《懲毖錄》有名。但有名不代表好壞。其實後者為自著,有利已遮醜的個人政治因素糾纏,很多事口徑與《宣祖實錄》並不一致,比如《懲毖錄》中碧蹄館之戰後他說他聲言反對議和日本的,但《宣祖實錄》里記載就完全相反,他也是隨波逐流的主和派之一。反倒是前者完璧,因為《西厓集》是後人對他一生的奏摺,詩文進行編輯收錄。所以不會如他自己為政治目的進行仔細刪改。所以很多東西,比如於明將,同僚之間的書帖,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對於當時中日朝三國外交折衝,軍事考證,其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以上估計是日本近世軍史中最為具體的實戰場合兵陣描述。在朝鮮人的眼中,日本的軍陣素質還是相當高評,僅以此段文字,很多人說日本戰國大名戰爭是百號人鄉村械鬥,就立不住腳。你見過有這麼械鬥的嗎?

實際上單打獨鬥,無集團戰術在日本歷史上確實有那麼一段時期,但日本在公元7世紀至9世紀奈良與平安前期,完全是按唐代軍陣操演的,鎌倉末期隨著戰火與人口激增,兩軍對壘更講究配合與策略,軍陣制度又開始恢復,於日本戰國中後期迎來鼎盛完備期。這不是此間之題,略微帶過。

當然很多中國人對棒子和鬼子都不信任,那麼明季的中國人對日本部隊的作戰力描述又如何呢?

有人說筆者是軍盲,筆者是軍盲,但還好不是史盲。考史最重要的是證據,拿不出證據便是胡謅,這是鐵律。和上文一樣,我們不是古人,也沒和日本人交過手,大夥與我說的其實都沒說服力,那麼就讓四百多年前交過手的人說說話才對。

中國人熟知的抗倭英雄是戚繼光,都知道他創鴛鴦陣,但戚繼光是怎樣評價日本倭寇作戰力的,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部《紀效新書》十分有名,但另一部《練兵實紀》就不會有多少知名度了。此書和柳成龍的《西厓集》一樣,是後人收錄戚繼光於薊鎮掌兵時的言行錄,在書中這位民族英雄用自己親歷講述對倭戰鬥艱苦,以及明軍短肋。並告誡北方諸將不要認為我們南將在東南抗倭容易,你們北將防虜艱苦,切莫輕視:

【初調殺倭,每得一勝,旋即敗衄何也?所用皆長牌短刀。而倭寇則以長槍重矢,此所謂短不接長。及短刀相接,刀法迥不如倭,此所謂以不能而斗能也。余乃因蹶思便以敗求勝。】

【我兵主逐人祝酒,加以誨言,畢。各就次,酒行,優人扮《三國傳》。兵主曰:"三人同心,則能立國,吾等三十人同心,便不能報舉,不為三人愧乎?"繼出所獲倭夷盔甲槍刀、銃具之屬,諸將皆觀之皆吐舌曰:"一向只說倭賊易殺,如此觀之,驍當在今敵之上,今只勢耳,若論軍器,十不當一。"】

戚繼光這段話鄙人認為,這是民族英雄戚繼光將軍用千百將士鮮血換來的警世箴言,值得我們現代人,特別是軍人深思。自古空談誤國,特別是無根無據的YY。以中國現在的國力與日本來場常規戰爭尚不能保證如同二戰美國那樣的壓勝,而在這嘲笑譏諷對方,這是最致命的,即便勝利,也會換來多少因短視無知的犧牲。知己知彼未必能夠百戰百勝,但不知彼則肯定與勝無緣。

戚繼光於萬曆十五年(1588年)病逝,四年後日本入侵朝鮮。那麼後戚繼光時代的明軍對陣比日本倭寇更加正規集團化的倭兵又是如何的呢?

以中國側史料,筆者推薦看一本名叫《經略復國要編》的書,作者為宋應昌。這部書不如諸葛元聲的《兩朝平攘錄》來得流行,前些年一本《帝國最後的榮耀》略火,基本是把《兩朝平攘錄》中的「抗倭東征」和《懲毖錄》翻抄一遍白話文。但實際上,諸葛元聲不過遠在滇府的幕僚小吏,只能以官衙中的邸抄為文底,很多描述真的是道聽中的道聽,他的另一部地域史著作《滇史》,當代史家就便對其采輯內容荒誕不經不嚴謹性批評甚多。宋應昌是兵部侍郎,三品大員,朝廷欽點的薊遼督撫,朝鮮經略。《經略復國要編》內容全部是宋應昌在戰爭期間的營轅榜示,與北京和朝鮮的公函咨文,內閣三老,兵部司馬的書帖及其題奏,《明神宗實錄》中也有記載,彼此可為印證。以史料價值度而言,因為其掌握的核心文檔關係,所以可信度遠超《平攘錄》。

戰前,國內軍界對日本兵認識,依舊停留在抗倭鬥爭中,但已然有重視之意。如《要編》中宋應昌本人的《議題水戰陸戰疏》有一段源引天津道兵備副使梁雲龍的描述:
【天津道兵備副使梁雲龍呈稱、為照倭之入中國也。野戰最猛。而水戰非其所長。中國之破倭奴也。水戰為利。而野戰更須詳慎。此二者不可不熟講也。】

但在實際戰鬥中,明軍發現日本的作戰部隊比散兵游勇倭寇真的還難對付,尤其他們整軍進退,屯守攻戰頗有章法。

碧蹄之役後宋應昌回稟內閣首揆王錫爵朝鮮戰況的《二月十六日報王相公疏》中言道:

[王京倭奴八道併集,其勢甚盛。城內列六營為窩巢,城外列八營為犄角,此中必有知兵者主之,未可輕敵。]

《三月初四敘恢復平壤開城戰功疏》中對碧蹄館中日軍夾圍陣勢也有描述:

[至午賊眾接續愈添,分布沿山遍野,由兩山夾空將我兵圍入]

《五月十五報石司馬書》中李如松一路尾追從漢城撤歸釜山的日軍,本欲伺機偷襲,但日軍準備充分,李如松只能作罷:

[昨促提督統兵襲後,十一日己聞起身,漸向前路,未渡洛東江耳!提督稟報此酋一路建設營寨壕坑,無不險固,無不精固。又選五萬精兵殿後,隨路設伏,以防我軍追襲。]

以上只是一隅,限於篇幅,介紹到這。《懲毖錄》與《李朝宣祖實錄》還有對當時日軍野戰的不少描述。如《朝鮮宣祖實錄.萬曆21年11月2日條》中所記載的第二次晉州之戰外圍戰中加藤清正與吳惟忠交手實態:

「上曰: 「安康之戰, 吳惟忠軍, 皆是劒閣精兵, 何以致敗乎?" 成龍曰: "唐兵聞賊來, 見山谷間有可容隱處, 欲往設伏, 而賊先據伏兵, 一時相値。 唐兵放砲, 賊少退, 唐兵皆著羊皮長衣, 不能善走, 賊十餘名, 揮劍衝突, 唐兵多死於水中。 適洪季男, 得射數賊, 救出被掠唐兵七十餘名。 安康, 乃兩班多居之處, 而搶去者不知其數雲矣。"」

講到日軍戰陣,一言難盡,挑簡扼說吧……

秀吉的軍陣圖歷史上沒有存世,但武田信玄的軍陣圖卻有存世,江戶前期的畫師八曲雙半有一幅『武田軍陣立屏風』,頗有軍史參考意義:

為避免大家看不懂我再給一幅分解圖:

因為時代關係,八曲的屏風可能是參照一般戰國諸候的戰陣,所以很多歷史學者認為這就是戰國時代戰陣。

第一陣長鑓,第二陣重矢,和戚繼光所言倭寇長槍重矢吻合。所以日本認定擄掠中國沿海倭寇中肯定有懂專業軍事的武士參與。至於他們在倭寇集團中地位和源流這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在朝戰中更令明軍意外的是日式山城防禦與鐵砲結合威脅甚大。在戢和失敗後第二次征討,基本上面對朝鮮南部沿海列線狀的倭城防禦體系,每次攻擊都栽在上面。柳成龍的《懲毖錄》與《西厓集》中都有描繪:

作為朝鮮四道都體察使的他在其著書《懲毖錄》里就把在蔚山之戰親見所記載下來:

「二十九日余自慶州往見經理提督,望賊壘甚靜瑕,寂無人聲。城上不設女牆,環四面為長廊,守兵悉在城內,外兵若至城下,則銃丸亂髮如雨,每日交鋒,天兵與我軍死城下成積。」

《西厓集》里亦有對日本山城防禦總結:

「倭非徒善野戰。尤善於守城。其築城也重重疊疊。一重雖不守。而又有一重。城內多委巷曲逕。使人不知
所之。左右鑿穴。安大小砲。與中原及我國城制絶異。故攻之極難」

雖然明軍也動用了仰賴的王牌火炮攻勢,因為蔚山倭城以五段土墩為基的層層而守城垣是<30°的長傾角台地,登梯難架,而山底距山坂水平高差約120米,彈炮時常越上而過,殺傷破城的效果還遠不及震懾之力。而在火炮無法破城,馬軍無法上峰,敵糧物資又以海運輸入,無法斷阻,僅以步軍仰攻,明軍艱境尤為可知。尤其在攻擊內城的時候,明軍數度組織衝擊甚至夜襲,都被日本的鐵炮擊潰。

(《征倭紀功圖卷》中,宇多喜秀家,小西行長所在的全羅南道順天市海龍面新城裡的順天倭城》)

(加藤清正的蔚山倭城遠眺圖)

(蔚山倭城舊址遠景圖)

(韓國西生浦倭城復原觀覽圖)

(韓國南部倭城分布圖)

,這些倭城點線密布,平均二十公里一城,一旦一城有敵,向周邊轉移或求援皆大為有利。這就是明軍無法單點久圍長恃的原因,每回攻擊,都有被反圍的危險,事實也正是如此,這也是李如松放棄在朝鮮南部追擊的根本原因。聯城固守,此計?為豐臣秀吉採納黑田孝高計策,應該來說是有效的。

寫到這裡先告終,因為這有點偏離戚繼光與秀吉孰勝主題。鄙人認為戚繼光與秀吉都堪稱各自國家優秀軍事家,因為國情不同,戰爭對象又不一,二者互比沒有意義。更多的是我們各自心中愛國心作用。當然也不要迷信日本武士所向披靡。日本軍史上奈良時代的軍団被東北騎射民族蝦夷打得潰不成軍。這在《續日本記》里有名記。即便明治建軍,日本當時在京都附近建河北練兵所,模仿法制,只招勤皇藩的武士,號稱河北精兵,但這隻近衛師団前身的部隊,沒把拿破倫的軍人氣骨學到,把法國人懶散風流學得一絲不苟,狎妓,械鬥,逃役,甚至與警察對打,最終被裁撤。(完)


唉,本來應該是一個其樂融融討論的歡樂問題竟然撕成這樣,當然,既然是論武力值,如果能把秀吉換成信長就更好了……

現有答案都講的很全面了,無論是少保還是關白,都是不世出的英才,難分高下。硬要比嘛我個人覺得少保更厲害,畢竟背靠著一個龐大的帝國,無論是知識積累、實戰經驗和戰略眼光,都會比出身於地域狹隘的島國的關白要略高一籌。

現在越來越覺得「眼界」和「格局」對於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人的長遠發展而言。東亞三國,朝鮮和日本,在古代時期無論如何是比不上中華帝國的。日本之所以後來居上,也正是放開了眼界、打開了格局,雖然也是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比一比近代史不難發現眼界和格局對於人也好,對於國家也好,有多重要。

如果少保和關白在朝鮮干一架?我覺得勝負不會很難判斷,少保勝面更大。為什麼?因為戚家軍是成體系的職業軍人,而當時的日軍,再怎麼說,還是農民更多一些,在組織紀律和戰術執行上不可能與戚家軍相比。同時,從後勤補給上來看,很顯然是明朝的補給更快更方便,日本隔著海洋,補給和支援太慢了。

壬辰倭亂讓日本一下推進到朝鮮半島北部主要是朝鮮人實在太弱了,一看見日本人就丟盔卸甲,還真不是日本人多能打。當然,剛經歷了戰國時代洗禮的日本軍隊士氣和技戰術水平都有提升,但類似於鄉民火併的群架水平的戰爭練出來的肌肉怎麼可能與上百年與外族和叛軍真刀真槍練出來的職業軍人相比呢?加上少保的戚家軍堪稱中國古代史上職業軍隊的一個高峰,我更有理由相信如果少保和關白在朝鮮干一架,少保贏的可能性更大。畢竟遼東總兵李如松是打贏了的,大同總兵麻貴也贏了,少保比他們實力更強。再者說了,朝鮮人再怎麼弱雞,畢竟明朝給的裝備在那裡,鼓起勇氣和日本人硬剛一波也是能贏的,李舜臣不就贏了鳴梁嗎?所以,真要假設萬曆朝鮮戰爭的話……我還是堅信少保能戰勝。歐耶!

哦對了,倭寇問題的確很大程度是人民群眾內部矛盾,但你得看到倭寇的規模、武力值和裝備啊,人家哪怕單是平定了倭寇也已經是很大功績了,更何況人家除了平倭寇以外還在宣大薊抵禦蒙古人,完全解決嘉靖+隆慶北虜南倭的問題。否則道長怎麼有功夫修仙煉丹不上朝,穆宗怎麼有閑心去搞開關新政啊。有時候看事情還是要客觀,不要為黑而黑嘛,否則顯得眼界特別窄,格局特別小。


實名反對@王威的答案,戚繼光是古今往來罕見的軍事全才:
1、從零開始,剿滅倭寇。戚繼光受命於危難之際,獨自募兵,獨自開發軍事裝備,獨自研究作戰技術,他一個人把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的活全乾了,面對倭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國師以為是打幾個土匪混混?
2、會寫兵書。戚繼光寫成《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從練兵到作戰技術都做了系統總結,是冷兵器時代軍事技術集大成者。
3、會帶小弟。戚繼光重振北方軍備,修葺長城、更新裝備,在他的影響下,明朝打造出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遼東鐵騎,在軍事裝備和作戰技術上都獨一無二,讓豐臣秀吉流淚,努爾哈赤嘆息,滿清騎兵直到明朝滅亡都不能越過山海關。當然,戚繼光對遼東鐵騎的影響是間接的,主要是軍事戰略和軍事思想層面的影響。

當然,額,從現在的角度看,戚繼光的官品大概不算太好,他在朝廷中完全導向張居正,最後因為張居正的倒台黯然落幕,極大削弱了其軍事思想的後續影響力。另外,再強的戰術也敵不過腦殘的戰略,大明王朝的一再作死讓戚繼光的留下的一系列裝備、長城看起來那麼無關緊要。
這才有了@王威那樣的回答。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寫到了兩個人的困局,一個是海瑞,一個就是戚繼光。海瑞一身不合時宜的理想主義揭開了大明王朝士大夫階級虛偽的面紗,高舉道德旗幟讓所有人暗地裡咬牙切齒,但對王朝困境於事無補;戚繼光投靠張居正,卑躬屈膝只為實踐理想,結果也免不了人亡政息。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都走不通,大明不亡才怪。


我是來說關於王威的題外話的。
不過在這個問題下,我得回答問題,戚繼光強於猴子。內容在題外話之後。
偏激的言論可以篩選掉關注者,凝聚起目標人群作為自己的支持者。
王威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討論,撕逼對於他是沒有用的,而且對他攻擊性的言論反而更能助長粉絲群體。大家別太認真,少浪費點時間和感情,不值得。
王威回答了這麼多答案,看過一些的應該會發現這一點。
-------------醬油的回答部分--------------
戚繼光抗倭,不是簡單的帶著兵去打了就完了,選兵,練兵,鴛鴦陣法,這些都是人家自己弄的。後來去鎮守邊關,我不得不說一句,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邊境安寧才是最厲害的本事,而不是讓人糾集起足夠的力量再去打個大勝仗。豐臣秀吉的確是日本一代牛人,但軍事能力真的不如戚繼光。


台州花街之戰:斬首308顆,生擒2名倭首,其餘淹死和未割首的數目不詳.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自己犧牲陳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戰鬥:我敵對比:1500對2000餘,全殲2000多名倭寇〔包括幾百脅從〕,斬首344顆,生擒5名倭首,解救老百姓1000多人,自己犧牲陳四等3人.
長沙之戰:消滅倭寇3000名,解救百姓1200多人,斬首不多,此戰主要為解救百姓.
福建橫嶼島渡海之戰,消滅倭寇1000多名,斬首348顆,俘虜29名.解救百姓800多人.犧牲陳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戰,擊潰數千名倭寇,斬首688顆,自己無一人犧牲,解救老百姓954名.
林墩之戰,燒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斬首960顆,俘虜26人,解救百姓2120人.此戰陣亡最多,達到69人.
福清葛塘之戰,消滅300多名倭寇,斬首150多顆,自己犧牲20人.
平海衛戰鬥,斬首2622顆,解救百姓3000多人,犧牲金漁等16人.
仙游之戰,擊潰10000餘名倭寇,殺死倭寇1000餘,斬首498顆,生擒1名,解救百姓3000多人,自己犧牲童子明等24人.
王倉坪戰鬥,擊潰倭寇近萬名,斬首177顆,救出百姓3000人,自己無一人陣亡.
蔡丕嶺戰鬥,擊潰倭寇7000餘名,殺死1000多名,斬首160多顆.自己犧牲31人.
調往北方後,
隆慶元年,戚繼光及其老部下三千人調往京師,督陣薊遼,戚家軍火槍隊易步為騎,成為中國第一支火槍騎兵隊。戚繼光督陣薊遼期間編練車步騎營三萬.隆慶二年,朵顏部酋長董狐狸帥蒙古鐵騎三萬入寇,戚繼光以車營抵擋,自己率八千銃騎突襲董狐狸牙帳,大破朵顏三萬鐵騎,俘董狐狸侄子長昂,董狐狸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關請罪;萬曆三年,長禿帥兀良哈鐵騎五萬入寇,戚繼光又率火槍騎兵隊出塞包抄,一口氣打垮五萬蒙古騎兵,活捉長禿.

戚繼光的部隊面對浪人(不只是沒有組織的那種)基本完虐,和蒙古的驃騎打也有傲人戰績,實力是有的,野戰情況下,軍隊數量55開,個人認為戚繼光是可以贏的,但是,牽扯到守城啦,縱深啦,政治啦,就很難說了,畢竟還是有兩兵衛存在的,未知性太多了,

嚴肅,豐臣秀吉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團隊領導人。


我作為一個外行說幾句我的觀點吧。究竟戚繼光和秀吉誰的軍事水平更高,我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對這兩個根本不是一個身份的人進行合適的能力比較,但是我對於那些急於反對王威的答案里的邏輯感覺到一些不足。
王威在這他的回答里,有他自己的邏輯鏈。
(1)太閣在世界史的地位高,世界史的地位來源於他在日本的地位,他在日本的地位主要源於他利用軍功一步步爬升。所以他的世界史地位主要源於他的軍事能力,所以他是世界級的軍事家。
這是他的第一條邏輯鏈。
(3)太閣對朝鮮的戰略在數百年後又被後人貫徹,說明他在大的戰略布局上對後世有影響,而相比之下戚繼光的戰略思想對後世則沒有大的影響。
這是他的第二條邏輯鏈。
這兩條邏輯鏈結論對不對我不清楚,畢竟不是研究歷史和軍事史的,但是從邏輯角度,這兩條是完備的。也就是說呢,如果要真正有力地打臉,應該去剪斷這兩條邏輯鏈,否則的話,難以傷到他這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說法。
但是大部分主流聲音是什麼呢,都是在列舉戚繼光的軍事理論論著在軍事史上的地位。從邏輯上來說,這就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等於是王威自己閉環了一個說法論證太閣比戚繼光牛逼,然後很多人說,可是戚繼光也很牛啊,這樣從邏輯角度是並不算擊倒他了的,所以他不認輸也是有他的底氣的,更何況他提出了反論,他說他查閱西方哪些哪些歷史書籍,裡面對戚繼光的評價很少之類,這其實就是在undermine對方的論據了,但是我沒有看到對方對這一點做出回應。
其實很多論壇都是這樣,撕逼的時候喜歡比聲音大,或者比「乾貨」多(所謂乾貨通常也就是截圖),但是卻不關注邏輯。
真正要擊倒王威的理論,應該從幾個方面著手;
(1)打斷邏輯鏈1,就是通過文獻證明,猴子的歷史地位主要是作為政治家,而不是軍事家,甚至缺乏對軍事能力的評價。
(2)證明邏輯鏈2的錯誤,可以有兩個角度,一個角度是證明日本的戰略是不夠好甚至錯誤的,雖然有人仿效,只能說是犯傻了2次,另一個角度就是論證戚繼光的戰略思想。(說實話我覺得這兩條比較難,畢竟戚繼光確實只是將領,不太可能有大的戰略思想,而前者或許確實是,但是論證難)
(3)加強本方論據,駁斥對方的反論,比如拿出西方軍事史書籍中對戚繼光的評價以及篇幅等等,來說明王威說的是錯的。

但是就我昨天看的情況來看,依然還是在比音量大。(當然後來我沒關注了,也可能很多答案沒有閱讀,也許有更多新的乾貨)。

寫這麼多,無非是我對知乎上主流抱團比音量不比邏輯,講政治正確不講實際情況的風氣有所不滿,王威的回答或許過於偏激,但是起碼在我看來,沒有部分人說的那麼不堪。甚至到了需要新開一個問題去進行人身攻擊的程度,觀點不同很正常,不喜歡可以不看,或者使勁去點反對,這是知乎提供給你們的方式,而不是批鬥。


打仗打的是體制,戰爭勝負不是一兩個個人所能左右的。

戚繼光最大的成就是軍事理論,他是近世東方兵學集大成者,他的創見輻射整個東亞,包括日本。江戶時代的日本戚繼光的著作基本是兵家必讀作品。在這個層面上,秀吉毫無可比之處,他就是個狡猾的軍頭罷了。秀吉的日本統一之路主要靠的是靈活的外交和嘴炮。

回到壬辰倭亂的問題上來,戚繼光即便多續命幾十年其實也不會對戰爭結果有多大改變。

主要原因是他在軍事方面的革新從來也沒有在明軍內得到廣泛的實踐,而且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南軍應對的主要是治安戰,在北邊進行的車陣戰術也不適合朝鮮的地形。不過我相信他如果參展一定能夠迅速領會日軍的戰法並加以實踐,這是他的長處。

不過這又回到了體制層面的問題,火繩槍的製造水平和應用水平明朝是低於日軍的,戚繼光是否有足夠的權力在短時間內改變這一現狀是個問題。

僅僅就戰爭指揮而論,戚繼光可能也未必有李如松出色,南軍北軍的矛盾在他在世的時候就存在著,入朝作戰部隊構成複雜,他沒有李家在軍界深厚的背景,是否可以處理得當?尤其是朝里沒有了靠朋友圈治國的張老師後,明軍內部複雜的政治派系估計就夠他喝一壺了,甚至說牽連到這個問題,他可能根本不會被委以重任。總而言之,明軍在朝鮮的表現是軍隊整體素質決定的,戚繼光一個人未必會有大的改觀。

所以我估計戚繼光很可能會採取相對保守的防禦策略,拿出修堡打法和日本對壘,加強步兵步兵訓練,而非冒進地對日軍發動戰略決戰。


《劍橋插圖戰爭史》第三頁對戚繼光的評價


群攻大國師還是很有勁的,但是把他的帖子踩下去就不好了,滿屏都在罵國師,卻根本找不到國師。。。

長文開始前,先表立場吧,我支持國師僅僅是支持他的觀點。也希望你們攻擊國師的時候,攻擊其觀點而不是人格,或者其他不相關的事情。

我為國師補充一下,說說為什麼秀吉勝過繼光。

首先,這兩位人物都是英雄,絕高的統治力,軍事能力,政治力,智力和意志都不是常人可以比擬。

但是我可以從下面的分析,來證明豐臣秀吉是比戚繼光更加出色的軍事家。不是因為我比他們更聰明,僅僅是因為我翻到了歷史的後面,找到了答案。

歷史的答案赫然的寫著——秀吉完勝戚繼光。


1. 戰略


你一定要說格鬥技,我們可以另外開一貼。然而評價軍事家,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戰略,沒有之一。更何況這兩位英雄已經是超越了軍事家,能夠左右國家民族的百年命運的人物。不重點評戰略,我們討論個毛?


戚繼光,天下為中國,中國即天下。


在戚繼光的對抗倭寇的戰略中,建造了沿海長城。不得不指出,這是一個被大家忽略,也是嚴重影響數百年國運的戰略錯誤。


大明帝國,只有加強北方的長城才能抵禦北方游牧兵的機動力,建筑北方的長城是沒有其它選擇的方法。


但彼時的大明帝國具有有史以來最先進的造船業,所以完全有能力組成一個強大的艦隊,將防禦戰線從海岸推進到海上,直接在海上阻擊倭寇。並且應該在消滅倭寇之後,將航海事業繼續下去。


如果說百年前鄭和遠洋是因為沒有對手而放棄海洋爭奪的話,到了戚繼光的時代就不是這樣了。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已經相繼開始了大航海,之後的大英帝國正在蠢蠢欲動。而在此時此刻,很遺憾,擁有國民、朝廷和皇帝信任的戚繼光卻選擇了海上長城,他沒有進取而是造了一堵「牆」。


我不需要筆墨再多闡述了,在新興的文明面前,砌起一堵牆以保護國家的名義禁止國民出海貿易並固步自封,這個戰略眼光是非常非常非常的狹隘,並嚴重阻礙了大明帝國之後的發展之路。

豐臣秀吉,


統一日本,侵佔中國,窺視全球。


豐臣秀吉,無疑是日本的民族英雄,日本國土狹隘,當時人口已到極限,國民生產已經無法維持這麼多軍隊和軍備,而且統一之後的日本,也不需要這麼多軍隊。因此這是一個向外擴展最好的時機,若不擴展必定日本必然陷入內鬥。


秀吉將各家勢力集聚起來向外擴展,並非沒有考慮到失敗,但是秀吉知道即使輸了,也好過在國內內鬥,這就是秀吉,選擇出擊朝鮮,進吞中國的原因。秀吉未必不知道自己(日本)沒有這個實力。但是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才是民族英雄。


我想,班超異域襲殺匈奴使的時候,也未必沒有想過自己手下僅僅只有36個隨從,勝利的機率並不高。然而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玉碎的決心正是讓班超成為千古英雄的原因。班超是賭徒,但他不是花費國民的錢去下一盤大棋,而是直接賭自己的命。因為他認為為了國家以小博大,值。


這點秀吉也一樣,在勝負未知,但只有賭上一把的時候,秀吉沒有選擇對國民進行計劃生育,坐在家裡下大棋,並修建一座可以保衛自己和諧的「牆」,而是選擇了為民族開拓生存空間。戰後秀吉死去,他的勢力也隨之崩潰,但是日本結束了戰亂,進入了幕府的和平時期。


就在戰略這一點上,我同意大國師的觀點,秀吉完勝過去和現在建「牆」的中國人。

-------------------------------

如果說大棋,這才是真正的大棋。哪有軍人在家休息,依靠揮霍百姓血稅去下大棋的?


一些答案的歷史觀簡直了~連萬曆朝鮮戰爭「耗光國庫」的話都能說出來??


最高票的兩個答案並沒有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反駁了一些人的觀點而已。這為了針對而針對,我覺得是不合時宜的。

這個問題下普遍認為豐臣秀吉(以下簡稱太閣)不如戚繼光,我不置可否,至少我覺得沒有辦法真正比擬,因為好比秦軍和亞歷山大,兩方都沒有交手過。

而且戰爭中比拼的不僅是真刀真槍的對干,兵者,詭道。

說不定,你和別人對杠的時候,別人抄了你老家;你防禦自己老家,別人又把你將領策反了;太閣就是如此人物。

總之,一個玩的是陽謀,兵法戰陣加裝備;一個搞的是陰謀,策略技巧加談判。

德川後來也學乖了,被老虎在三方原收拾了後依靠狐假虎威消滅武田家,收了武田大部分精華,原本以為自己在日本可以算個大人物,然後小牧長久手之戰後又被太閣用戲耍了一番,重新教做人。


這一課教訓很深啊,以至於太閣死後,德川家康馬上有樣學樣在談判桌上贏得了一半天下。

首先,太閣在眾人看來,政治能力要強於其軍事能力。

不盡然。

在織田家的時候,得以步步高升的他大部分情況卻是依靠自己的軍功。

美儂侵略中的一日城建造(有爭議),三人眾策反,稻葉山城奇襲大致都體現了太閣軍事思想中的第一要務:謀略。也就是不和你單杠,而是想辦法黑你。

要說單杠,金崎殿後可算是一個戰例。幫著魔王從死地脫離,抵禦淺井,朝倉聯軍。本已經做好了戰死的打算(全軍在前額或頭盔貼下三角形的白紙,意味活著的亡靈,然後高高掛起一面大旗,上書「南無阿彌陀佛」。)但好壞邊打邊退,活著回來。


然後又在小谷城攻略中充當先鋒,打的有聲有色,徹底斷絕淺井家。


接著的鳥取斷糧,水攻高松,山崎之戰,賤岳之戰,這可都是真刀真槍的打下來的。


當然接下來的四國,九州,關東征伐,太閣都是以絕對的兵力優勢進行的,體現不了他的軍事才能。

以上很多人都會質疑,我也在很多人的評論,很多人的答案下看到對於太閣軍事能力的質疑。

然而二十餘國630萬石的實際範圍畢竟也不是充值送的。人家

太閣的最大弱點在於沒有普代家臣,相比織田,德川家是歷經歲月的大家族,擁有忠心耿耿的家臣輔佐,從平民中一躍而起的太閣政權缺乏的歲月的歷練,真正可看做是心腹的除了從小撫養長大的加藤,福島,「三顧之禮」的竹中,把酒言歡的蜂須賀等人,其他的比如廚子,避雷針等人都是半路出家,或者是從織田家轉投太閣旗下(丹羽,前田,細川,宇喜多,池田等等),或者武力侗嚇(毛利,長宗我部,島津,德川,伊達,南部,最上),大都沒有感情基礎,怎麼可能出死力呢?


好了,現在可以聊聊很多人提及的中日在朝鮮進行的那場著名戰爭(文祿慶長之役)了。很多人將這個問題中的兩個人物,太閣和戚繼光將軍與這場戰爭聯繫在一起。


然後得出日軍慘敗,太閣弱逼這樣的結論。

嚴謹嗎?

NO

以文祿之役為例。

出戰的日本九大軍團近十六萬人除了,一軍團小西,二軍團加藤和五軍團福島,九軍團豐臣秀勝之外(加起來還不足一半),剩下的就是以上所提及的一群不肯出死力的西日本大名們。

朝鮮打出了自己應有的水平,所以幾乎完蛋。然而讓太閣沒想到的是明朝卻打出了烏龜在小牧長久手那樣的水平。

但太閣在文祿慶長之役中自始至終都沒有來到朝鮮前線指導戰爭,這不得不說也是遺憾,畢竟讓我們錯過了機會,看看這個戰國風雲兒指揮對外戰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但是不難看出,作為先鋒,平推朝鮮的兩大主力小西和加藤均系豐臣秀嫡系。朝鮮戰爭中明軍打的艱苦的戰役,主要也是和豐臣家的軍隊過招,如小西的平壤戰役,加藤吃土都在死守的蔚州之戰,當然還有二杆子島津義弘在泗州給明軍造成的巨大麻煩。(雖然他不是豐臣系)

割————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豐臣秀吉親臨朝鮮的話,將會給日軍以巨大的鼓舞,當然戰術安排上也能夠取得進步。說不定可以簽訂一個割讓朝鮮四道的合約。

當然如果戚繼光親臨朝鮮的話,那鬼石曼,虎加藤,毛利兩川,黑田大水牛,鍋島仁王門啥的還是趕快跑路吧。否則就真有可能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

戚繼光將軍在戰術理論和軍事素養上具有卓越的眼光,而且編製了兩本流傳後世的兵書,開創了新的戰法,然而其進行戰鬥的目的主要是防禦作戰,和太閣的進攻型,侵略型不同。

戚繼光強於治軍有方和作戰戰術。太閣則強於籠絡人心,激發士氣,以及陰謀詭計,且擁有久經戰國沙場,勇敢強悍的武士,兩方都有優勢和劣勢。

以上這些都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過有一點我要提出,(也準備被人噴了)我一直懷疑戚繼光將軍和倭寇的戰鬥中倭寇的作戰數目,我到不是質疑戚繼光將軍的人品,可畢竟戚繼光的老大是胡宗憲,謊報什麼的不是沒可能。

動輒可以擊敗過萬的倭寇……我說,在戰國日本,可以聚集起過萬的武裝力量,那當大名可是分分鐘的事情啊,何苦萬水千山來中國找虐?

割—————

經過一些評論的提點,大致知道戚繼光將軍在沿海地區對付的到底是一些什麼成色的敵人了,說句不中聽的,都是活不下去落草為寇當了海盜的國人再混雜一小撮日本落魄浪人組成的團體,然後被戚繼光將軍訓練的新軍鎮壓。反而覺得戚繼光將軍到來之前原來的明軍很是不堪。

而且你要知道到了明朝末期,明軍戰鬥力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遼東明軍,(努爾哈赤怎麼也越不過的噩夢)李如松將軍帶領這麼一隻軍隊,打著正義的旗號,在李舜臣將軍幾乎切斷日軍水上補給的情況下擊敗日軍,不也是很應該的嗎?
何況明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明朝的財政狀況也雪上加霜。

戚繼光是戰術家,但受制於朝廷,太閣是戰略家,但受制於自己的眼光和野心。
割—————

不過我倒是想YY一下以下場景。
╰( ̄▽ ̄)╭ 
甲:報,左翼,武田赤備突擊!
乙:關寧鐵騎壓上!

甲:報,正面德川三河武士發動正面突擊,後面由毛利百萬一心弓手做掩護!
乙:洪兵抵禦!紅衣大炮壓陣!

甲:報,敵軍大友國崩大炮開始進行反擊!
乙:神機營出動!

甲:報,敵軍織田三段擊鐵炮手與我軍神機營互射,各有傷亡!
乙:右翼天雄軍和戚家軍進攻,一定要突破敵軍防線!

甲:報敵軍薩摩特攻武士和越後僧兵遲滯我軍右翼進攻,戰況膠著。
???
期望全戰系列可以搞一個這個。


猴子接的是織田的盤。同時期的日本大名薩摩島津家的軍事能力還是比較傑出的,但老巢那邊的地理位置不好,離京城遠,進京控制天皇號令天下的腳步註定趕不上那些在近畿、中部、關東一代稱霸的大名。加之又沒有關東(北條和後來的德川)和名古屋(織田)那樣可以養育大量人口的適作土地。如此的地理條件,在那個年代幾乎直接宣判了島津家難以統一全日本,地理條件一樣差的還有北海道那邊的大名。

猴子開始征伐九州,也就是出兵討伐島津家的時候,兩邊能運用的物力完全不是一個水平,島津家在主場優勢的情況下動員起來的兵力也就猴子的四分之一而已。其結果便是控制天皇和近畿一代的猴子取得勝利。

猴軍兵力

島津軍

島津家在統一九州的過程,打出大量的戰例很多都是以少勝多的,像是沖田畷之戰以不足一萬打兩萬五。最經典的莫過於更早期的木崎原之戰,三百人硬是啃下三千人。

即使面對極大優勢的豐臣軍在戶次川之戰島津氏也有一萬人打潰猴軍兩萬多人的戰例。但七萬對上三十萬,加之不一樣的後勤支持,島津氏最後還是要投降。在抗倭援朝時島津氏在泗川之戰依然以少勝多,按倭國人有灌水嫌疑的說法是六千人打潰五萬人斬首三萬餘,但同樣沒什麼卵用。

嘉靖年間襲擾東南沿海也就是戚繼光打的那些倭寇大多是以薩摩、九州一代為根據地,跟島津氏不一定有直接聯繫,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關係,畢竟一個巢。

猴子之所以有一個比較高的聲望,那是因為他的出身討喜,但這功勞大多還是必須要算在織田信長的政策上,首先是他被起用了,接下來這個可以統一日本的盤又何嘗不是老闆打下來的呢?

至於戚繼光和猴子的軍事水平誰比較高呢?這是難以有可靠的辦法去比較的,就是瞎臆測一下而已。正所謂滄海橫流,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軍事能人大多都是內戰的時候誕生的,偶有霍去病、衛青,但總體來說對外大規模用兵的時候少。所以還算承平時期的戚繼光,是沒有韓信、白起那種動輒幾十萬人打大仗的機會的。戚繼光不一定比韓信、白起差,不過他沒有機會去證明。但打擊東南沿海一代的倭寇很顯然是相當足夠了。

二戰時國軍跟日倭作戰也大概不是因為日本軍官指揮能力多傑出,畢竟裝備不同,沒法比,只能說倭國當時工業水平還是比較好,畢竟有些沒被貪污走直接得到一點美援支持的孫立人所部國軍,在印緬打日本人還是打出風采的。二戰結束後,一如既往滄海橫流的內戰就又明確出軍事指揮和政治組織能力的差異巨大,呵呵,國民黨。

有些說日本小,他們的內戰相當於中國的小規模衝突沒什麼了不起,不過是一群縣長爭當縣長或者村長打群架般,這種說法其實不太好。懷著敬畏之心去研究和了解這個鄰居總是不會有損失。

二戰日本法西斯帝國編的戰史叢書,網路上找的到,不懂日文也可以看懂大部份(唐朝強盛的功勞,今天我們仍然受益),看看還是不錯的。


而戚繼光和豐臣秀吉到底誰軍事能力比較高呢?

呵呵,真是沒法比較阿。


豐臣秀吉的戰績真牛逼么?

墨俁一夜城,無。

勸降竹中,並不是。

金崎殿後,主要負責人不是他。

賤岳之戰,柴田軍部分人依然在防守上衫。

水淹高松,花費驚人的財力,皆由織田信長負責。

指揮石田三成攻打忍城用水攻,結果呵呵。

山崎合戰自身兵力是明智光秀的三倍,戰損相當,呵呵。

小牧長久手,呵呵。

猴子要打的仗很多都是平a就能贏的仗,你說他軍事水平如何?


我有理由懷疑大國師與貴乎管理員存在利益關係,管理員並不能客觀地維護社區秩序@黃繼新 因為反對大國師wrongway的觀點就是不友善???藥丸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歷史 | 軍事 | 豐臣秀吉 | 戚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