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伊拉克軍隊在ISIS面前如此不堪一擊?

為什麼伊拉克軍隊在ISIS面前如此不堪一擊?


這是由於美國當年錯誤的政策導致的。
小布希打下了伊拉克以後,派了一個毫無經驗的布雷默過去統治,在最最關鍵的士兵安置問題犯了大錯。

首先一點,在重建伊拉克的時候,伊拉克原本的海外流亡的領導人返回了伊拉克,他們本以為自己能在新伊拉克政府裡面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和布雷默談過以後,布雷默告訴他們,他們不代表伊拉克,伊拉克必須重組,這些人非常失望,這就是為什麼伊拉克被ISIS打的時候,這幫人不幫忙。

第二,布雷默授權發給每個伊拉克政府僱員20美元,但是沒有發給軍官和士兵------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引爆點
實際上這時候伊拉克有大概二十五萬到三十五萬的伊拉克士兵,在戰爭之前,美國承諾說,如果這些士兵放下武器,在戰後他們會獲得回報,許多士兵相信了這個,放下了武器,但是沒有獲得回報,這讓他們再也不相信美國人。

甚至有一些前伊拉克的高級軍官,專門找到了美軍,告訴他們:你們必須要考慮到士兵的需求,如果你們無視了他們的需求,他們就會變成你的敵人。這些錢並不是僅僅發給士兵,而是給士兵供養他們的家屬和親戚。

根據美軍中級軍官的統計,大概需要十萬美金,這些久經訓練,歷經戰爭的前伊拉克士兵,就可以馬上為新伊拉克服務,他們只需要準時發給工資。

但是被專門負責重建伊拉克的美國人拒絕了,以下是他回答這個問題時候的原話:

幾十萬的伊拉克士兵,帶著他們的憤怒,失望,和對生活的絕望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這是一個空前災難性的決定。
要知道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所謂的軍需品儲藏地,這些身經百戰的,帶有憤恨之情的,對生活充滿絕望的士兵,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拿出武器,憤怒的對抗這些失信的美國人。
這些士兵有幾十萬之多,不需要他們全部如此憤怒,哪怕十分之一憤怒就有好幾萬人,就足以把伊拉克操個天翻地覆
在美軍尚未解散原伊拉克士兵的時候,美軍尚無傷亡,在宣布解散令以後,美軍隨即出現五人傷亡,然後傷亡人數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可控。

美國人發布會說

美國人著急了,他們想甩掉這兒燙手的山芋,越來越多的傷亡導致美國政府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幸運的是,聯合國此時介入進來了。

作為伊拉克的大阿亞圖拉,不願意和美國人談判,但是很願意和聯合國的人談一談,從某個方面說,聯合國現在其實是美國人很好的一面擋箭牌,很可惜的是,本拉登的襲擊導致聯合國駐伊拉克的總部被摧毀,聯合國撤離了伊拉克。

作為伊拉克「總督」的布雷默這時候的壓力很大,受制於美國政府越來越逼近的撤離命令,還要在伊拉克重建秩序,本來布雷默和大阿亞圖拉的代表已經談妥了關於伊拉克選舉的種種事宜,實際上作為伊拉克的宗教領袖,可能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古板,他是同意進行大選的,可是居然是布雷默臨時突然變口,要求伊拉克的憲法由預選會議制定,因為當時的時間太過於倉促已經來不及做全國大選了。

大阿亞圖拉勃然大怒,美國人人心喪盡。

什葉派開始組建自己的軍隊,由於費盧傑的槍戰,很多伊拉克平民和兒童死亡,一直是報紙的頭條。

接著又是美軍著名的虐囚事件

伊拉克就像沸騰的揭了蓋子的鍋一樣了。

(PS,曲子的事是我無知了,對音樂了解甚少)
--------------------------------------------------------


原文http://www.ccvic.net/2014/world_0617/13558.html

其實看ISIS的構成就可以知道答案。

這方面我比較推崇陶短房的論點,其實也可以自己寫,但我覺得原文更能夠翔實地說明

就在不久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卸任國務卿、被普遍認為有意參選2016年美國大選的希拉里.柯林頓,還動輒將兌現競選諾言、讓美軍從伊拉克撤出當做最重要外交成果拿出來炫耀,將後薩達姆時代的「新伊拉克」,當作「中東政治現代化」的成功典範,也的確有一些人真誠地相信,他們所說的都是真的。

然而6月10日,「新伊拉克」的光環被一個叫做「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或ISIL)打得粉碎:就在這一天,這個組織佔領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尼尼微省省會摩蘇爾被該組織攻克;次日,伊拉克遜尼派曾經的政治中心、薩達姆家鄉提克里特也被攻陷。截止13日,該組織聲稱已控制了尼尼微省、阿爾安巴爾省、基爾庫克省大部,和迪亞拉、薩拉哈丁、巴比倫、巴格達省一部,並一度包圍了位於白吉的伊拉克最大煉油廠(日煉油能力30萬桶),兵鋒直指巴格達。

6月13日,奧巴馬發表講話,稱ISIS對伊拉克「構成威脅」,並「潛在威脅到美國人民」,已構成「地區性問題和長期問題」,而討論伊拉克局勢的聯合國安理會緊急會議,業已在伊拉克政府要求下,於12日格林尼治時間15時30分舉行。

這突如其來的強敵,究竟是何許人也?

敘利亞組織或伊拉克組織?

有些媒體將ISIS稱為「敘利亞反政府武裝」,也有人稱之為「伊拉克反政府武裝」,到底哪個才是對的?

其實都對,也都不對:這個組織的創始人阿布.扎卡維(Abu Musab al-Zarqawi)是出生在約旦的巴勒斯坦人,第二任首領阿布.馬斯里(Abu Ayyub al-Masri)則是埃及人,第三任和第四任首領兩個巴格達迪(Abu Omar al-Baghdadi和Abu Bakr al-Baghdadi)則國籍不詳。

這個組織也不是什麼「新組織」。該組織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時叫「一神論和聖戰組織」(TOMJ),是扎卡維利用阿富汗赫拉克設立的營地,表面上聲稱要在阿富汗對蘇作戰,實際目的則是培訓用於顛覆約旦政府的武裝分子,因為該組織認為約旦政府太過世俗,不符合教義。

雖然在赫拉特時期曾受到美國資助,但「9.11」後他們作為恐怖主義組織遭到圍剿,在約旦無法立足。2003年,美國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伊拉克北方許多地方出現政治真空,扎卡維等趁機打著「基地」的旗號進入伊拉克,利用遜尼派對美軍和美軍扶植的什葉派掌權政府不滿,以「伊拉克基地分支」的名義猖獗一時,扎卡維也成為基地組織第三號人物。2006年1月,他們和提格里特附近一些遜尼派部落、組織組成反美的「聖戰者聯合委員會」(MSC),同年12月13日,宣布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拉克伊斯蘭國」(ISI)。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ISI先是派遣部分武裝以「勝利陣線」(AL-NUSRA)名義進入敘利亞,成為反巴沙爾武裝中最有戰鬥力的一支,控制了敘利亞伊拉克邊界的許多關卡,隨即ISI主力也紛紛進入敘利亞,並在2013年4月正式打出ISIS的「國號」。

這個組織早在上世紀末就涉嫌策劃美國和約旦的「千禧年爆炸」,和2002年針對美國外交官福雷(Laurence Foley)的綁架案。2003年以後,該組織開始在伊拉克境內發動針對西方人和「異端」的恐怖襲擊,早在2003年12月27日就發動了針對卡爾巴拉政府辦公樓的自殺式襲擊,次年5月又首次實施了如今成為該組織「招牌」的人質斬首(受害者是美國人尼克.伯格)。2004-2006年,他們在「提克里特三角」和美軍、伊拉克政府軍屢屢激戰,並多次發動恐怖襲擊和針對西方人的綁架、斬首。但2006-2010年,該組織三任首領相繼被美軍打死,自身也元氣大傷,一度據說只剩兩三百人。

「阿拉伯之春」和隨之而來的敘利亞內戰,給了該組織起死回生的機會,2013年4月ISIS宣布成立時,號稱有數萬人馬,據估計,此次攻勢發動前,其在敘利亞有近7000人,在伊拉克境內則有約6000人。

不難看出,該組織從成立起就帶有強烈的國際性,其成員中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信奉「薩拉菲斯特」原教旨主義的恐怖分子,各級領袖也是哪國人都有。

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正如許多中東問題專家所指出的,這個源流混雜的「混血組織」在伊拉克並不真正關心能否奪取巴格達,成為新的伊拉克政府,在敘利亞也並不怎麼關心能否打入大馬士革推翻巴沙爾政權,他們所關心的,是佔領一塊(能佔領哪一塊就哪一塊)足夠大、足夠富庶的地盤,在那裡建立政教合一、實行沙里亞法的「伊斯蘭國」,並毫不留情地在地盤裡消滅一切敢於持異議的人和組織。

正因為這個宗旨,他們在MSC時期既和美軍打仗,也一刻不停地忙於吞併勢力範圍內的部落武裝和其它勢力;在敘利亞,他們喧賓奪主,毫不客氣地佔據了敘利亞當時被反政府武裝所控制最早、最大的省會城市拉賈,並一度控制了從拉賈到加拉布魯斯,土耳其-敘利亞邊境的重要走廊,獲得武器、兵源的補充渠道。

去年7月是此次突然襲擊前,該組織最得意的時候。

當月,他們和基地組織聯合發起「破牆行動」,在敘利亞乃至世界許多國家劫獄,放出數以千計被關押的恐怖分子,以充實各極端組織的實力,迫使美歐許多國家不得不到處發出旅行安全警告,一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然而好景不長,當年9月,ISIS和敘利亞其它反政府武裝決裂;今年1月,敘利亞反對派組織「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Syria"s opposition National League and the revolutionary forces,簡稱「全國聯盟」)宣布和與ISIS反目成仇的「勝利陣線」結盟,共同討伐ISIS,基地組織也通過播放扎瓦赫里講話,宣布和ISIS「脫鉤」(耐人尋味的,是扎瓦赫里指責ISIS是「極端恐怖主義組織」),而ISIS則不甘示弱,一面宣布討伐「異端」,一面揚言「先打異端,後打巴沙爾」。原本的盟友撇開原先共同敵人巴沙爾自相殘殺,ISIS雖然在戰場上屢屢得手,卻最終丟失拉賈,在敘利亞的「立國」前景似乎一下變得黯淡。

但今年1月,ISIS突然回師伊拉克,一舉奪取了距巴格達僅100公里的北部重鎮費盧傑,隨即在周圍不斷攻城略地,奪取許多中小城鎮。對摩蘇爾的圍攻,實際上早在5月20日即已開始,據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和國王學院的研究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因ISIS的武裝恐怖活動而流離失所的伊拉克人已達50萬以上。

如今ISIS已招降納叛,滾雪球般集結了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目擊者稱,他們裝備有繳獲或從庫存中找到的俄、美、中、歐制坦克、火炮、火箭炮,甚至在摩蘇爾伊西斯機場弄到了一些「黑鷹」直升機,但主戰武器仍然是裝在皮卡車上的火箭筒和「德什卡」機槍,以及自動步槍和炸彈,人們所擔心的,是他們會否顛覆伊拉克政府,或真的分裂出一個新的「國家」。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法國《世界報》援引目擊者的話稱,ISIS「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能力很強,一些曾和他們交手的美軍表示,他們是「最難纏的恐怖分子」。

在2006年左右,ISIS的前身善於製造各種陷阱和路邊炸彈,但一旦和美軍或伊拉克正規軍正面交手,總會輕易被擊潰。但經過敘利亞內戰熏陶後的ISIS,卻能嫻熟運用各種輕重武器,實施地面群組協同作戰。一些中東問題專家(如旅法庫爾德問題專家貝納阿德Myriam Benraad)指出,以往ISIS的攻勢主要是襲擊、伏擊、騷擾,即便攻堅也只針對一兩個城市,此番同時在幾個省發動攻勢,是非同尋常的。他們指出,和許多恐怖組織不同,ISIS不僅有國際兵源、財源,而且有自己的人力、財力基地,還剛剛在摩蘇爾銀行截獲4.29億美元巨款,一舉成為「世界上最有錢的恐怖組織」,倘國際社會不及時應對,後果不堪設想。

但也有人認為,情況未必會那麼糟。

中東問題專家約書亞.基廷(Joshua Keating)指出,ISIS在伊拉克、敘利亞兩次大起大落,軌跡幾乎完全相同,即一開始利用「對付共同敵人」和同教之誼,輕易站穩腳跟,並依靠自身實力迅速坐大,但一旦坐大,他們就開始強推殘忍的沙里亞法,並靠虐殺立威(如去年五月在拉賈市中心廣場搞集體斬首),不斷吞併盟友和地方勢力,引發盟友反目和轄區民眾憤怒,最終灰頭土臉。2006年搞的ISI,其大多數盟友最後不堪其淫威,轉而投靠美軍,成立專門對付ISIS的「覺醒運動」(Awakening);不久前在敘利亞,短短几個月時間,該組織就把幾乎所有其它盟友都變成了敵人,這其中包括自由派,也包括曾是自己「上級」的基地組織,甚至本是自己分支的「勝利陣線」。

道理一如基廷所言,ISIS源流複雜,缺乏地域歸屬感,又強推「大多數人從內心都不會真心愿意領教」的沙里亞法和苛刻的清規戒律和嚴刑峻法,盟友和「臣民」不過畏威而不懷德,一旦軍事上有所蹉跌,看似強大的聯盟就會土崩瓦解。

癥結在哪裡

一些美國智庫日前稱,伊拉克問題的首要責任,應歸咎於一戰後英國在當地錯誤劃分國界線,此外,未能及時推翻巴沙爾也是一大原因。這種說法顯然意在為美國開脫。事實上,ISIS能坐大至此,美國要負極大責任。

如前所述,ISIS前身興起之初受過美國資助,但「9.11」後其在約旦本已窮途末路。然而美國卻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原本很善於對付遜尼派極端組織的薩達姆政權,又在「後薩達姆時代」將「提格里特三角」的若干世俗權力家族當做「薩達姆殘餘」清洗,而未能及時跟進相應措施,令ISIS得以滲透入這片真空區,並利用當地人對美軍的仇恨和對庫爾德人-什葉派充斥的巴格達當局的恐懼,在當地發展壯大。

2006年後,美國駐當地最高指揮官彼得雷烏斯推行了有針對性的戰略,利用當地遜尼派部落、組織和民眾不滿ISIS嚴刑峻法和喧賓奪主的怨氣,說服他們轉而與美軍合作,一度將「提格里特鐵三角」的反政府武裝活動降到極低頻率,讓美國政府認為「戰事已經結束」。但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卻導致中東各國極端原教旨勢力借「民主革命」大旗作掩護,起死回生,捲土重來,攻城略地,ISIS不過是眾多這類「受益者」的一員。他們在敘利亞充當「義軍」之初,也曾獲得來自歐美國家和土耳其的各種援助,可笑的是,一旦羽翼豐滿,他們反過來又對這些「恩主」大開殺戒——6月11日,他們襲擊了土耳其駐摩蘇爾領事館,綁架了總領事以下49人。

奧巴馬上任後,為結束伊拉克這場「布希的戰爭」,一方面匆匆撤軍,另一方面把寶壓在「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上,但去年12月8日最後一名美軍剛踏上歸途,次日馬利基的聯合政府就告破裂。

伊拉克是個伊斯蘭國家,穆斯林佔總人口95%,其中什葉派54.5%,遜尼派40.5%,不過遜尼派中包括和第一大民族——阿拉伯人流派不同、獨立意識強烈的庫爾德人,倘扣去他們,則遜尼派只佔總人口20%左右。歷史上伊拉克一直是少數遜尼派把持政權,多數什葉派處被壓制地位,薩達姆時代更變本加厲,遜尼派中的提格里特集團獨攬大權,什葉派則遭到無情鎮壓。

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卻同時釋放出兩股危險的政治空氣:一方面,長期被壓制的什葉派輕而易舉地憑藉人數優勢,在「一人一票」的戰後伊拉克獲得一次又一次選舉的勝利,並在北方庫爾德人逐漸專註於經營自己「一畝三分地」——庫爾德自治區後,更加肆無忌憚地在大部分伊拉克地區推行厚什葉派、薄遜尼派的政治、經濟政策,而薩達姆的社會復興黨崩潰後,人數本就處於劣勢的遜尼派對此幾無抗衡能力;另一方面,原本被「國家遜尼派」和世俗特色明顯的薩達姆集團壓制的「跨國遜尼派」——原教旨的「基地」,和混血的ISIS,卻迅速崛起並填補了遜尼派內部的政治空白,並一度令伊拉克成為中東治安形勢最混亂的地區。儘管彼得雷烏斯的努力一度取得顯著成效,但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讓一切變得重新緊張起來。

儘管外界賦予「阿拉伯之春」種種意義,但這些意義中有許多都是表裡不一、甚至外界一廂情願強加的,如今回頭「復盤」不難看出,幾乎所有實現「變天」的國家,都是清一色由遜尼派原教旨派繫上台,推翻原先專制但較世俗的共和政體,而在個別什葉派試圖從遜尼派奪權的國家(如巴林、沙特),或試圖顛覆遜尼派君主政體的國家(如摩洛哥、沙特),則無一例外被「阿拉伯之春」輿論攻勢邊緣化,甚至遭到積極鼓吹「阿拉伯之春」的沙特、卡達等國鎮壓,這就讓「阿拉伯之春」不可避免地被染上遜尼派對什葉派的教派爭鬥色彩,而這種色彩卻因「不合胃口」,被歐美國家和眾多國際傳媒長期刻意忽略。

伊拉克的什葉派和遜尼派本就積怨很深,馬利基政府又在美軍及盟軍撤出後,變本加厲地推行親什葉派政策,令倍感失望、又少了美軍這個「婆婆」的遜尼派再度轉向極端分子一邊,此次滾雪球般增加的ISIS武裝,許多就是這些「攀龍附鳳」的本地臨時加盟者;鄰國敘利亞的內戰更讓局勢雪上加霜,敘利亞的教派構成恰與伊拉克相反,什葉派少而遜尼派多,最初打著「和平示威」、「民主鬥爭」旗號的敘利亞反對派隨著戰事的曠日持久,逐漸凸顯出教派鬥爭的真實面目,並吸引了數以萬計各國遜尼派原教旨分子參戰,這些人中許多都系「基地」背景的有組織、有經驗武裝分子,構成反政府武裝的主要戰鬥力。

伊拉克和敘利亞有漫長且難以防守的共同邊界,對伊拉克遜尼、什葉兩派而言,均擔心對方教派在鄰國坐大,因此均採取了明裡暗裡支持鄰國「自己人」的措施。如果說,馬利基政府作為合法政府,囿於阿盟決議,還只能在檯面上保持克制,那麼本就是「黑名單」榜上有名的ISIS,就無需任何顧忌。去年大批伊拉克越獄囚犯進入敘利亞,曾攪亂敘利亞大局,今年不過是倒了個而已

更麻煩的事,這只是伊拉克教派衝突問題的冰山一角。

前聯合國駐伊拉克特使、德國人馬丁.克伯勒指出,近兩年來,伊拉克境內暴力衝突發生率明顯增加,平均每個月死於暴力的人數多達700-800人,雖未達到2006-2007年水平,卻和彼得雷烏斯計劃卓有成效的幾年相比翻了4、5番,去年全年更出現了9475人的「後薩達姆時代」最高年平民因暴力死亡人數紀錄。而在美軍及其盟軍撤退的背景下,馬利基政府缺乏足夠的實力和執行力,去應對急轉直下的治安局勢。

比問題更嚴峻的是前景。

從伊拉克、阿富汗撤軍是奧巴馬的競選承諾,也是他兩屆執政迄今最大、最少爭議的獨立外交成果,是民主黨壓制共和黨的命門,加上美國經濟尚未完全復甦,戰略重心轉移,勢必不可能重返;派系繁雜的馬利基政府自保有餘,整肅治安則力不從心,控制邊界、防止獄囚和其它極端分子的國際間往來,則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長此以往,伊拉克很可能成為各派極端勢力中轉人、物,休整喘息的中繼站,和中東地緣政治的「盲腸」,甚至成為一個大號的黎巴嫩。

至於至今被一些國家和政治勢力倚為長城的「一人一票」,恐對伊拉克局勢的惡化無濟於事:在當前伊拉克人口教派構成不變的情況下,什葉派可輕而易舉獲得一次又一次勝選,但無論「德」或「威」,都不足以將佔總人口20%、且得到強大外援的遜尼派徹底壓服。

今年4月30日,美軍撤離後的第一次選舉,馬利基所屬聯盟獲得最多選票連任,卻並未能過半,在隨即發生的ISIS攻勢中,在北部遜尼派地區作戰的幾萬政府軍兵無鬥志,被數百人的ISIS武裝分子一擊即潰,而坐山觀虎鬥的庫爾德自治區,則趁機覬覦北方石油重鎮基爾庫克。馬利基無可奈何下,呼籲召開議會,討論實施全國緊急狀態,卻因湊不齊法定出席人數而無法開會,個中緣由,一望而知。

在一片喧囂中,奧巴馬政府先是放出含糊其辭的「不排除任何手段」幫助伊拉克政府的口風,繼而卻在13日晚宣布「不會在缺乏政治保證前提下進行軍事干預」,很顯然,即便他隨後調整戰略,也最多效仿「葉門模式」搞幾次空襲(很可能還是出動無人機)。

道理是明擺著的:小規模軍事干預未必有效,更多軍援弄不好被ISIS繳獲,反倒「資敵」,而大規模出兵無異於自認失敗,將一貫自炫的「將伊拉克美軍帶回家」外交成果轉化為外交定時炸彈,這在中期選舉年,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不過ISIS的攻勢可能也已是強弩之末。

伊拉克中、南部已是什葉派地盤,當地民兵、地方部落都不可能支持或依附ISIS,視什葉派為洪水猛獸的ISIS也不可能和他們搞「統一戰線」,ISIS繼續前進,原本有利的戰場氛圍就會轉趨不利;ISIS和北方遜尼派諸勢力的結合不過是利益結合,早領教過該組織厲害的「地頭蛇」們也不會全心全意為ISIS當炮灰,日前圍攻白吉煉油廠時,ISIS就因當地部落作梗,不得不退避三舍,導致該重要戰略目標至今仍在政府手中。

什葉派的總後台是伊朗,一旦ISIS繼續擴張,伊朗自不會袖手旁觀,而正如一些觀察家所指出的,視ISIS為公敵,恐怕是美國、伊朗和基地組織這三個冤家「唯一可達成共識的政治話題」,以ISIS的戰鬥力,是很難在伊朗這個中東強國面前討到便宜的。

當然,一旦如此,整個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甚至可能大到任何勢力都無法控制的地步。


總結起來可以有三個原因:
沒有科學的指導思想!
沒有堅強的領導力量!
沒有新的革命方法!


這是媒體喜聞樂見的一張伊政府軍M1A1坦克被擊毀的照片,那麼這張照片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是一顆手榴彈(由迫擊炮彈改裝?)扔進了炮塔里引起的內爆。
手扔進去的,連RPG都沒用……
據說這支部隊在遭遇了ISIS小股皮卡車隊的襲擊之後,自己放棄了重裝備跑路。
當然,不能說坦克兵做的不對,如果隊友先跑路,單獨一輛坦克很難支撐。但是憑藉M1和其他車輛的配合,收拾機槍皮卡車為主力的ISIS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吧。
這樣一觸即潰的戰鬥意志,讓擁有悠久戰鬥歷史的某國的軍迷瞬間想起了這片土地上曾有過一支偉大的軍隊,他的首領有一個響亮的稱號「人民解放軍戰略運輸大隊長」,常凱申特級上將(Chiang Kai-shek)。
這事很難忘掉吧,被美國武裝起來的外表光鮮的政府軍,被一群拿著簡單武器卻有著無畏的勇氣的反政府軍打的丟盔棄甲。其中緣由,自有共通之處。
當然,伊拉克那邊的情況當然更複雜一些,教派、民族、政府內部矛盾纏身,所謂民主政府王者之師,不過是一群被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反倒是看起來像烏合之眾的敵軍,擁有著更強大的精神感召、更堅定的戰鬥意志、更豐富的作戰經驗。除了武器裝備差點,其他都比對方強多了,這樣的戰局,一目了然。
而武器裝備,是可以繳獲的XD

當然,打到北方不屬於伊政府管的庫爾德人的地方,又是另一回事了。

圖片地址:(組圖)基地組織打跑伊拉克軍隊 手榴彈幹掉M1A1大坦克
內有更多車輛被擊毀的畫面,高清無碼,值得擁有。(就是字不太認識)


這事兒得從薩達姆說起,薩達姆是遜尼派,軍官也多是遜尼派,但伊拉克人多是什葉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都很不爽。

美國把薩達姆幹掉,什葉派人多,選個政府上台,那遜尼派人肯定不爽,包括軍官。

Isis是遜尼派,在遜尼派人為主的省份壯大,一打起來,軍隊里的遜尼派軍官先跑了,剩下什葉派士兵無人指揮,也亂了,第一反應是跑到安全的什葉派人多的省份再說。


薩達姆倒台後國民衛隊的人全都被收拾了,也就是說這國家最有軍事經驗的一群人無法當兵。新的國防軍基本都來自各地的村武裝組織,素質首先就要差了一層。

ISIS的崛起與敘利亞內戰有很大關係,美國早就警告過,在沙特阿聯等國受壓制的派別都進入了敘利亞積累作戰經驗,ISIS現在的強大和之前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伊拉克不是被入侵,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世界的內戰。其他國家只是因為政府比較強力所以才沒有內亂,而伊拉克是先內亂才被滲透。大家回憶一下,當初沒有ISIS的時候伊拉克情況難道很好?不是早就已經四分五裂了么?伊拉克遜尼派在很大程度上視ISIS為自己的軍隊,這個情況已經有點類似當初的解放軍和國民黨軍的關係了。


中東伊拉克,中東伊拉克,最大獨裁政權,薩達姆政權倒台了。王八蛋總統,薩達姆,吃喝嫖賭,欠下了350個億,帶著他的小姨子被大老美處決了。我們沒有辦法,靠著身體要工資,原價都是一百多、兩百多、三百多的士兵,統統只賣二十塊,統統只賣二十塊! 薩達姆、新政府還有大老美,你們都不是人,我們辛辛苦苦給你們幹了好幾年,你們不發工資,你們還我血汗錢,還我血汗錢!


我就補充一點吧。前陣子伊拉克軍隊面對ISIS表現的很糟糕,摩蘇爾很快就丟了。這裡有一個容易忽視的因素。整個阿拉伯世界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基本就是中央政府+部落的組合形式。

摩蘇爾是傳統的遜尼派地盤,讓以什葉派為主體的伊軍隊在這裡死戰本來就不太可能,因為這裡不是他們的傳統勢力範圍,不願意為這個地方流血。

為什麼現在庫爾德人和ISIS打得有聲有色,因為他們正經是在保護自己的生存權力。


看了 @李建秋 的答案,我頓時覺得is這事貌似是史上後果最嚴重的農民工欠薪事件……


您見過戰鬥力不渣的偽軍嗎?美軍撤走了,偽軍心態還沒調整回來呢。


政府軍都是什葉派,原來的遜尼派基本都被開除了。然後 打仗的地方在遜尼派控制區。偏偏阿拉伯是個家族部落利益大於國家的民族。玩命去保護敵對部落的權益?別逗了,槍一響就跑光了。那邊 部落之間都老打仗,村子裡就有坦克和導彈。


一個月三個第納爾的餉,打成這樣對得起總統了。


樓上的說法我不認同,難道isis就不是穆斯林?
政府軍戰力弱,沒什麼好說的,以前有美軍打頭陣,現在沒了,而且有很大部分都是動員兵,戰鬥素質不高。指揮體系也不咋樣,指揮官跑路軍隊潰敗在前期多久。同時,遜尼派士兵未必想上戰場。
而isis方面,經過敘利亞戰火洗禮,同時有外部支援,戰力有很大提高。受極端思想影響,士氣組織度也不錯。前期進宮方案也不錯,打敗伊拉克軍隊也不奇怪。


一個是給洋人打工的,一個是給安拉打天下的,這能一樣?


請自行參考抗戰期間偽軍的戰鬥力


伊拉克戰爭時,美國人就把傻大木時期的軍隊都解散了,自己重新訓練了一批人,可這些軍隊總體實力不如傻大木時期軍隊的強大,再加上伊斯蘭國的多種詭異手段,自然是伊斯蘭國比伊拉克政府軍強,所以,這就是事實


怕死和不怕死的區別。


國企和私企的區別。
除了壟斷領域,國企從來是不行滴。激勵作用不是蓋的。

紅軍是分土地,按級別給特權。

藍軍是給長官打工,混口飯吃。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俄軍空襲土耳其救援車隊致 7 死 10 傷」?下一步將如何發展?
伊拉克的 ISIS 叛軍事件最終以何種結局收場的可能性最大?
兩億美元和兩條生命,哪個重要?
如何看待央視只稱呼ISIS為「極端組織」卻從不稱呼其「伊斯蘭國」?
如何看待IS正面戰場喪失(沒有)制空權卻沒有潰敗?

TAG:美國 | 戰爭 | 國際 | 伊拉克 | ISIS伊斯蘭國 |